折叠 编辑本段 建制沿革
宜章古称义章,建县于公元617年。976年,为避宋太宗赵光义讳,改称宜章。
隋大业十三年(61360百科7),后梁萧铣在荆令失父们州称帝,据有郴州,称桂阳郡,析郴县南境始置义章县,县治设永福下村(今麻田镇新村)。
唐武德七年(624),义章县并入郴县;八年,复置义急星灯司义唱怕章县,属潭州桂阳郡。
武后长寿元年(692),义章县分置义章、我答冲界绿兵触江高平两县,同属江运煤率反培南道桂阳郡。义章县治仍设督族在永福下村,高平县治则设量律调属在今宜章县城。
唐开元二十二年(734),废注杂队静高平,徙义章于高平县治,属郴州。
宋太平兴国元职年(976),为避太宗赵光义讳,将义章县改名为宜章县,属湖南道郴州军。
元至元十三年(127职争远握预6),宜章县属岭北湖南路郴州。
元至元十四年(1命虽沿可277),属湖广行中书省湖南道郴州路。
明洪武元年(1368),宜章县属湖广行中书省郴州府;洪武九年(1376),属湖广行中书省郴州直隶州。
清顺治四年(1647),宜章县属湖广行省郴州直隶州。清雍正二年(1724),宜章县属湖南省衡永郴道郴州直隶掌由州。
中华民国元年(19加岁括们故12),宜章县属湖南省衡永郴桂道;民国三年(1914),属湖南省衡阳道。民国十一年(1922),湖南道制撤销,宜章县直属湖南省政府。民国二十七年(1938),属湖南省第八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民国二十九年(1940),属湖南省第三行政督察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操席赶跑进响哥源立后,1949年11月,宜章县杨许的属湖南省郴县专区。1950年11月,郴县专区更名为郴州专区,宜章县属湖南省郴州专区。1952年11月,宜章县属湖南省湘南行政公署。1954年7月,复置湖南省郴县专署,宜章县复属郴县专署。1959年田达候号布矛肥差微矿3月,临武县并入宜章县,县治设宜章县城。1961年7月,背地临武县分设,宜章县和临武县均属郴州专署。1979年3月起,郴州专署改名为郴州地区行政公署,技穿族调想一首至宜章县属之。1995年尼谓飞则很编好5月22日,郴州市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宜章县隶属郴州市。[2]
折叠 编辑本段 行政区划
现辖玉溪、梅田、迎春、黄沙、一六、岩泉、栗源、白石渡、杨梅山、瑶岗仙、里田、天塘、笆篱、五岭等14个镇及浆水、长村、关溪、赤石、莽山瑶族等5个乡。共角改探乐讲态蒸企检19个乡级政区;辖246个村民委员会、19个社区居民委员会;3550个村民小组、258个居民小组。
白石渡镇(Baishiduzhen)
集镇南约1公里处,有一大白色岩石矗立,高数十米,陡峭似壁,山对面的章水河畔有一村落名江边,过去设有渡口,村内有盐埠,上下商状械案间委进满波下概铺泊此,故名白石渡。
白石渡镇位于县境中部偏东,距县间绿仅顾找装块较双城10公里。东与杨梅山镇相连,东、南与广东省乐昌市接壤,西南与玉溪镇交界,西北与五岭镇毗邻,北靠五岭镇。镇政府驻白石渡集镇解放路。
清初属连阳乡,维衡出咸丰年间(1851—1861)至中华民国初期属近城团,民国12年属近城团中乡,民国22年属第一区白石乡,民国24年属第一区,民国27年7月属章水乡,民国34年属白石乡,民国37年4月属近城乡,1950年4月隶属近儿利队命迫端短穿且调进城区(第一区),1952年5月从近城区划出成立太平区(第七区),1956年6月属白石渡乡管辖;1957年4月属白石渡镇管辖;1966年9月属红岩公社管辖;1982年1月地名普查时恢复为白石渡镇。
现辖新车、车湾、高龙桥、白石渡等4个村民委员会,兴星街、解放路、大塘下等3个居委会,下设64个毫爱混完练都息波村民小组、32居民小组。全镇总面积53.88平方公里,耕地4533亩,2015年末人口4361户、1.33万人。
杨梅山镇(Yangmeishanzhen)
七姑仙两山腰有小村,旧时村周多杨梅树,故称杨梅山。
杨梅山镇位于县城东北面,距县难帮采序缩均院层却算封城27公里。地理位置东经113°4′12〞~113°8′42〞,北纬25°24′57〞~25°30′33〞。东与赤石乡及广东省乐昌市接光杨积功列百倍面做右壤,西与五岭镇及白石渡镇相连铁承哪计殖训白,北与苏仙区五盖山镇毗连。镇人民政府驻高枧。
杨银口步还标如宽梅山镇1950年称高枧乡,是赤石区。1951年改属称第八区。1956年撤区并乡时,析出杨梅山精致乡、平和乡。1961年从赤石下进确人民公社划出,复为杨模肥测息映得再犯州梅山公社、平和公社。1983年3月3日宜政民(83)30号文件传达肉备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1983将杆)98号文件精神,撤销杨梅山公社,设立杨梅山镇;1984育记巴烟跑歌其步往代年平和公社改平和乡。2015年业11月平和乡与杨梅山镇成建制合并设立新的杨梅山镇半叶半。
现辖平和、土桥、月梅、城头、香花、杨柳、田舍、水落岱、李家塘、鸡公坦、杨梅山、枧坪、富里坪等13个村民委员会,高枧街、安康两个社区居委会,下设173个村民小组、12个居民小组。全镇总面积116.81平方公里,耕地19602亩,2015年末总人口8300户、2.68万人。
瑶岗仙镇(Y查阶是宗aogangxianzhen)
以境内瑶岗仙大岭为名。
瑶岗仙镇位于耒水河流北江上游南岸,地理坐标为东经113°15′24″~113°20′13″,北纬25°34′8″~25°41′54″。东与汝城县文明镇相连,西、南与宜章县里田镇交界,北与资兴市清江乡、滁口镇毗邻。距县城56公里,西距京广线白石渡火车站48公里,距省道324已云玉续兴早线10公里,东北距资兴市区61公里,东南距汝城县城84公里,距厦蓉高速里田出口8公里。镇人民政府驻新屋,距县城56千米。
隋、唐、宋朝时属义章县;元、明朝属宜章县;清初属宜章县永思用群张平乡。民国24年(1935年牛传翻约率良扩妈念资),为第六区长策乡。民国27年(1938年)7月,属里田乡。1950年4月,属第六区长策夜树会倍动满完话技球前乡。1952年5月听案岩同请属第八区。1954年4月,析置脚庵乡。1956年6月10日,复归长策乡。1957年9月,分设长策乡、瑶岗仙镇。1959年3月,划属赤石人民公社。1960年6月,析置长策、瑶岗仙人民公社。1984年3月,撤公社,改为长策乡、瑶岗仙宗放画吧镇。2012年4月,瑶岗仙镇、调酸静卷长策乡合并设立新的瑶岗仙镇。
现辖天鹅峰社区、永红、长兴街3个居委会,新坪、上坪、中坪、新屋、老屋、严廊、下统感依族小检接限坪、瑶岗仙、向前、和田等10个村民委员会,下设102个村民小组、21个居民小组。总面积98.46平方公里,耕地10550亩,2015年末总人口6913户、2.27万人。
梅田镇(Meitianzhen)
清初时以武水河边有五株梅树,得名梅溪。清中叶,沿武水河两岸开拓大片良田,因而故称“梅田”。
梅田镇处县境西南部,位于东经112°47′41″~113°1′33″,北纬25°18′0″~25°29′57″。东与玉溪镇和广东省乐昌市相连,南与岩泉镇、长村乡相接,西与浆水乡毗连,北接玉溪镇。镇人民政府驻梅田街,距县人民政府驻地23公里。明代及清初属永福乡,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至民国初期属白沙团,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属第二区,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7月10日分属白秀乡,1949年10月属白沙乡,1950年属白沙区,1951年改称第二区。1956全区分设梅田、浆水、麻田三乡。1958年3乡合并为梅田人民公社。1961年分为3个人民公社。1983年撤社析出梅田镇、麻田镇、浆水乡,2015年11月麻田镇、梅田镇合并为“梅田镇”。现辖老湾社区、梅溪社区2个社区,车头、龙村、上寮、黄石、母老、梅田、竹坪、岑塘、麻田、下塘、上洞、桐子树下、杨家、三湾、泗溪、新村、松柏等17个村民委员会,下设273个村民小组。全镇总面积134.46平方公里,耕地27286亩,2015年末总人口16038户、5.88万人。
黄沙镇(Huangshazheng)
全镇属黄土丘陵地带,故名黄沙。黄家圩原名连盛圩,过去以地属黄姓,圩址又近大黄家村,故改称黄家圩。1995年4月3日改为黄沙镇。
黄沙镇位于县城西南面,距县城55公里。东与本县长村乡、一六镇、天塘镇毗连;南与本县天塘镇、广东省连州市大陆边镇接壤;西与临武县广宜乡、广东连州市山塘镇交界;北与本县迎春镇相连。镇政府驻黄沙圩。
宋、明时期称鹿渡里,宋嘉定十一年(1218年)大黄家先祖(黄庭坚之四世)由江西迁入此地,沿用了祖居地修水县黄沙乡、黄龙山之地名,将田垌命名为黄沙垌,将后龙山命名为黄龙下关、黄龙出垌。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设三堡之一于黄沙垌之中,故称“黄沙堡”。明代中期,鹿渡里称九都。明末清初又称十一都。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因兵事起而办团练,设团于黄沙堡之内,故称黄沙团。辖仁寿乡(堡城章銮片)、义和乡(大元至长村片)、礼让乡(石龟至力头台霄片)、智明乡(址于碕石村,太平圩片)。至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仁寿乡改为仁里乡,义和乡改为乐水乡,礼让乡改为复兴乡,智明乡改为长平乡。1950年4月设第三区,辖仁里、乐水、复兴、长平四乡。1958年10月合并四乡为黄沙人民公社。1961年7月24日将黄沙人民公社划小分为:黄沙、长村、太平圩、东风四个人民公社。1984年3月撤社改乡,1995年4月3日将黄沙乡改为黄沙镇至今。
现辖晓夏街、教场坪、五甲、大黄家、新坌、上章銮、水源山、沙坪、畔田、石头寨、大凤、曹家坌、堡城、大元、黄沙溪等15个村民委员会,下设178个村民小组。全镇总面积102.55平方公里,耕地33117亩,2015年末总人口9681户、3.48万人。
迎春镇(Yingchunzhen)
1968年,境域原名碕石公社,改名迎春公社,寓意“迎接社会主义新春天”故名迎春。
迎春镇地处宜章县城西南面,东与黄沙镇接壤,东北与浆水乡、长村乡为邻,西邻临武县同益乡,北接临武县广宜乡。镇人民政府驻太平圩。
明时属太平乡之太平里,清朝初年属宜章县太平乡,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属黄沙团;民国初年沿袭清制,仍称团局,后改称公局;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属第三区智明乡,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7月为长平乡;1950年4月隶属黄沙区(第三区),1956年6月10日为碕石乡,1958年10月与长村、黄沙、复兴3乡合并成立黄沙人民公社,1961年7月24日从黄沙公社划出成立碕石公社,同年将乡政府驻地迁至太平圩,1968年3月6日改名迎春人民公社,寓意“迎接社会主义新春天”,1984年3月改社为乡,1993年10月19日撤乡改镇至今。现辖光明、山上、鹧鸪坪、碕石、欧联、周坪、东冲、金朝山、畔头等9村民委员会,下设131个村民小组。全镇总面积87.26平方公里,耕地19195亩,2015年末总人口6866户、2.55万人。
一六镇(Yiliuzhen)
境内设圩市,逢一、六为圩日,故名“一六圩”。镇因圩得名。
一六镇位于县城南面,距县城50公里。东与岩泉镇毗连;南与笆篱镇、天塘镇相接;西与黄沙镇交界,北与长村乡相邻。镇政府驻一六圩。明代,属长宁乡香口里。清朝仍属宜章县长宁乡。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属笆篱团和栗源团,民国十年(1921年)设一六圩。一六圩始设于1921年,以每逢一、六为圩日而得名,镇以此命名。圩场北依长乐水,南临国道107公路,1996年迁治所于107国道旁。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分属第四区和第五区,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7月分属玉水乡和竺岱乡;1949年11月属栗源区人民政府办事处。1950年4月分属笆篱区塘尾、沿河、一六等3乡;1952年5月改称第五区;1956年6月10日成立一六乡;同年12月,设一六办事处,为县委、县人委的派出机构;1958年10月并入笆篱人民公社,同时,撤销一六办事处;1961年7月24日设一六人民公社,1984年3月撤社建乡为一六乡;1995年4月3日,设一六镇至今。
现辖一六1个居委会,观音寺、北岸、杉木山、沿河、塘尾、坪家塘、百堆、水北岸、一六、姚家、指背岭、石街头、白家、宝塘、汤湖里、香口洞、乐水等17个村民委员会,下设202村民小组。全镇总面积67.92平方公里,耕地26213亩,2015年末总人口11830户、4.51万人。
栗源镇(Liyuanzhen)
栗源旧称栗源堡。考复源陈氏族谱载:明永乐元年(1403年),茶陵卫百户、廖武、陈德、陈立父子领兵戍守,筑城建堡,因周围多栗树,故名栗源堡。是县内著名的“三堡之一”。今复源村及栗源堡城,1928年大革命中,堡城的城楼、房屋被国民党反动派烧毁,后经重建,以恢复原貌,改名复源。镇仍沿用栗源立名。
栗源镇位于县城南部,距县城19.5公里。东与广东省乐昌市秀水镇交界;南与关溪乡相连;西与岩泉镇接壤;北与乐昌市坪石镇、三溪镇毗邻。属丘陵地区。镇政府驻团里。
1950年属栗源区(又称第五区);1951年改称第六区;1955年又改称栗源区;1956年撤区并乡,成立栗源乡;1958年将栗源、岩泉合并,成立栗源人民公社;1961年公社划小,分成栗源、岩泉两个人民公社;1984年撤社建乡;1995年设镇。
现辖栗源1个居委会,四合、坛斗、苦竹、长田、塘岭、甘棠湾、新坪山、龙沙坪、老王冲、迳口、老坪山、复源、留览等13个村民委员会,下设224个村民小组、8个居民小组。全镇总面积约71.54平方公里,耕地20137亩,2015年末总人口9706户、3.69万人。
岩泉镇(Yanquanzhen)
集镇东1公里处,西河自然村村后原有一岩洞,洞口陡峭似壁、高数十米、泉水自洞中流出,成一小溪,故名曰岩泉,镇以泉为名。
岩泉镇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城47公里。东与栗源镇和广东省乐昌市秀水镇接壤,南与关溪乡、笆篱镇交界,西与一六镇、长村乡毗邻,北靠梅田镇、广东省乐昌市的三溪镇。镇政府驻岩泉圩。
清朝初年属宜章县长宁乡,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属栗源团,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属第五区,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7月分属于长乐乡和竺岱乡,1949年11月属栗源乡,1950年4月属栗源区(又称第五区);1952年5月改称第六区;1956年6月10日设立岩泉乡;1958年10月并入栗源人民公社;1961年7月24日设岩泉人民公社,1984年3月撤社建乡;1995年4月3日设岩泉镇至今。
现辖岩泉1个居委会,红桥、东河、西河、胡家、白洋塘、洞江新、团结、东岸、竹渚、毛坪头、周家湾、上田、东口洞、沙溪、小河等15个村民委员会,下设213个村民小组、4个居民小组。全镇总面积73平方公里,耕地21058亩,2015年末总人口10815户、3.85万人。
玉溪镇(Yuxizhen)
因境内的玉溪河得名。
玉溪镇位于宜章县中部,为县人民政府驻地。北枕五岭山脉的黄岑岭,与北湖区的芙蓉乡、本县五岭镇接壤;南达五都岭,与广东省乐昌市的三溪镇、老坪石镇为邻;西倚骑田岭与梅田镇相连;东跟白石渡镇相连。
玉溪镇明代及清初属连阳乡;清咸丰初年(1851)至民国初期属近城团;民国十二年(1923)属近城团中乡;民国二十四年属第一区;民国二十七年(1938)分属城厢镇,岑南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4月隶属近城区(第一区);1956年6月10日分制城关镇、城南乡、城西乡;1958年10月合为城南人民公社。1960年7月,分设章水、城南、城西三个人民公社;1964年10月城西人民公社并入城南人民公社;1980年10月,撤章水人民公社,恢复城关镇;1983年6月,城南人民公社改制为城南乡人民政府;2012年3月,城关镇、城南乡合并成立玉溪镇,镇政府驻罗家山村。
现辖四方井、城北、南京洞、普化寺等4个社区,水浸窝、江波头、长冲、清水、曹排、黄岑、法堂、西门、廖家湾、罗家山、樟涵、蕉溪、吴家、曹家、罗家灌、黄土山、五都岭、寿福等18个村民委员会,下设161个居民小组、349个村民小组。全镇总面积278.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1391亩,2015年末总人口27618户、8.6万人。
天塘镇(Tiantangzhen)
天塘镇是湖南省“文明村镇”。因镇政府驻地村庄南面有一较大的天然塘而得名。
天塘镇距宜章县城58公里,地处东经112°42′26″~112°51′42″,北纬25°0′33″~25°9′4″。位于宜章县西南部,地处南岭山脉,东与笆篱乡交界,南与莽山瑶族乡接壤,西与黄沙镇、广东省连州市相邻,北与一六镇相接。镇政府驻肖家冲。
1950年隶属笆篱区,1951年笆篱区划分两个区,天塘划属一六区,区公所设在天塘村。1956年撤区成立天塘乡,1958年合于一六人民公社,1961年公社划小,单独成立天塘人民公社。1984年改现名。1976年治所搬迁,1984年3月撤社改乡,2012年2月天塘乡与东风乡合并成立新的天塘乡,2015年11月辙乡改镇为天塘镇。
现辖天塘、龙塘、东源山、山背、猴子冲、仁洞、满塘、天子山、太平山、马鞍山、罗轸、林家排、南冲、笠头、台宵、贺家、杨桐江、水尾、菜子冲、乐水河、竹梓塘21个村民委员会,下设319个村民小组。全镇总面积152.7平方公里,耕地38670亩,2015年末总人口10979户、4.73万人。
笆篱镇(Balizhen)
明正统四年(1439年)百户柳英伐竹编城,筑笆篱堡,屯兵防守,镇以堡得名。
笆篱镇位于宜章县南部,距县人民政府驻地60公里。驻地海波190米,境内玉水河流经中部。东与关溪乡毗邻,南邻国营溶家洞林场及莽山瑶族乡,西与天塘镇交界,北与一六镇、岩泉镇相邻。镇政府驻峙冲。
1950年属笆篱区,1952年属第五区,1956年撤区并乡为笆篱乡,1958年笆篱乡与白沙圩、关溪乡合并成立笆篱人民公社,1961年公社划小分出白沙圩、关溪、笆篱公社,1984年公社改乡。2015年白沙圩乡、笆篱乡合并为笆篱镇。
现辖笆篱1个居民委员会,范家、邱家、戴家、黄土岭、平原、峙冲、归塘、车田、东风、五斗冲、白沙圩、腊园、对江水、桐木湾、圣公坛、黄竹冲、山门、皂角、坦灵祠、桥头、邝里洞、洛角塘、才口23个村民委员会,下设296个村民小组、2个居民小组。全镇总面积141.24平方公里,耕地34260亩,2015年末总人口11666户、4.54万人。
五岭镇(Wulingzhen)
因地处五岭山脉而得名。
五岭镇距县城17公里。地处于东经112°56′2″~113°5′20″,北纬25°24′39″~25°33′6″。位于县境中部偏北。东邻杨梅山镇,南邻白石渡镇、玉溪镇,西北部分别与北湖区永春乡、苏仙区良田镇相连,镇政府驻桃子湾。
清初属连阳乡,咸丰年间(1851~1861年)属至中华民国初期属近城团,民国十二年(1923年)属中乡,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属第一区,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7月属章水乡,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属太平乡,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4月属近城乡,1950年4月隶属近城区(第一区),1952年5月从近城区划出成立太平区(第七区),1956年6月撤区并乡,设为太平、沙坪2乡,1958年10月将沙坪、太平2乡合并成为太平里人民公社,1959年3月又将白石渡镇划入。1961年7月公社划小,分为太平人民公社、沙坪人民公社和白石渡镇。1964年9月太平、沙坪两公社合并,成立太平人民公社,1966年9月改名为五岭人民公社,1980年10月复合为沙坪、太平两个公社,1984年3月公社改乡,分别成立沙坪乡、太平里乡。2012年4月,太平里乡、沙坪乡合并设立五岭乡。2015年11月辙乡改镇名五岭镇。
现辖小溪、用口、邓家湾、浒口、太平里、饶田、樟桥、坳背、分水、坦山、十二亩、沙坪里、留军、沿江、铁坑等15个村民委员会,下设284个村民小组。全镇总面积146.6平方公里,耕地28445亩。2015年末总人口9049户、3.63万人。
里田镇(Litianzhen)
里田有一条小街,从街口至薛家塘刚好有一里之长的田洞,故名里田。
里田镇位于县城东北面,距县城44公里。东与汝城县文明乡接壤,南与广东省乐昌市白石渡镇交界,西与赤石乡邻,北与瑶岗仙镇毗连。镇政府驻里田街。
明代属永平乡永清里,清代属永平乡十五都,咸丰(1853-1861)年间,属赤石团。民国二十四年(1935),分属江厚乡,黄溪乡。民国二十七年(1938)7月,合黄溪、长策两乡为里田乡。1949年11月,属赤石区人民政府办事处。1950年4月,成立里田乡,属第六区。1952年5月,全县增划2个区,里田乡属第八区。1956年6月10日,撤区并乡,复为里田乡。1958年10月,并入赤石人民公社;1961年7月公社划小,又分设里田人民公社。1984年3月撤社建乡,成立里田乡人民政府。1986年9月,成立新华乡人民政府,将里田乡的江厚、东山、老塘、吾作塘4村划入新华乡。1988年,辖里田、桅子、谷家、松华洞、中塘、黄土塘、上渡、塔下山、上里、龙溪等11个村委会。2012年4月,又将原新华乡的江厚村、东山村、老塘村、吾作塘村划入里田乡。2015年撤乡改镇为里田镇。
现辖里田1个居民委员会,里田、栀子、华塘、黄土、塔下、上渡、楼下、老塘、东山、江厚、龙溪等11个村民委员会。全镇总面积约70.17平方公里,耕地24917亩,2015年末总人口5818户、2.1万人。
浆水乡(Jiangshuixiang)
浆水是康水的源流之一,以纳入金鸡塝下的琼浆泉水而得名。
浆水乡位于宜章县西南部,东经112°41′5″~112°50′11″,北纬25°14′33″~25°21′24″。东与梅田镇毗邻,南与长村乡、迎春镇接壤,西与临武县同益乡、汾市乡交接,北与梅田镇相连。乡人民政府驻水口村。
明代及清初属永福乡,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至民国初期属白沙团,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属第二区南坪乡,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7月10日分属白秀乡,1950年属白沙区(亦称第二区)。1956年6月撤区建乡时称浆水乡,驻地浆水村。1958年10月并入梅田人民公社。1961年3月从梅田人民公社划出,建立浆水人民公社。1966年9月改名立新人民公社。1981年1月地名普查时,更名为浆水人民公社。1984年3月改社为乡。
现辖杉树山、新华、夏洛、茅栗、浆水、水口、偏溪、洛阁、大地岭、锁石、龟爻等11个村民委员会。全乡总面积85.7平方公里,耕地27634亩,2015年末总人口7199户、2.47万人。
长村乡(Changcunxiang)
长村圩始设于1821年,因附近有村名叫长村,长村是一片较大的村庄,初名“长诵”,取意“长守中孝、诵读诗书”,后以村庄形状而呈长形而呼为长村,
长村乡位于县城西南面,乡政府驻地距县城36公里。东与岩泉镇相连,南与一六镇、黄沙镇相接,西连迎春镇,北与梅田镇、浆水乡相邻。乡政府驻长村圩。
1950年—1955年末属黄沙区,1956年撤区并乡时设置长村乡,1958年与黄沙、碕石、复兴等乡合并为黄沙公社,1961年公社划小,成立长村公社,1961年—1983年为长村公社,1984年改为长村乡。
现辖大井、镇兴、长村、长启、石山、千家岸等6个村民委员会,92个村民小组。全乡总面积约59平方公里,耕地16138亩,2015年末总人口4078户、1.68万人。
莽山瑶族乡(Mangshanyaozuxiang)
因山势磅礴,莽莽无边,延袤六十余里,有九十九峰,如寒芦在宿莽中,总名“莽山”。又因瑶族聚居地而得名。
莽山瑶族乡地处县境最南端,湘粤边界、南岭山脉北麓。东与广东省乳源瑶族自治县、乐昌市交界,南与广东省阳山县毗连,西与广东省连州市相邻,北与天塘镇、笆篱镇接壤。距县城85公里。乡政府驻永安。
明代属长宁乡安远里,清代仍属长宁乡。民国12年(1923),改定每局(团)为东西南北中5乡。民国24年(1935)属第四区(笆篱团)镇安乡。民国27年(1938)7月,属金泉乡。1949年11月,属笆篱区人民政府办事处。1950年10月4日,属第四区莽山乡。1955年6月,划归一六区。1956年6月10日撤区并乡,分属莽山乡、皂角乡。1957年12月,莽山瑶族乡成立,莽山成为全省第一批设立瑶族乡的两个乡之一。1958年10月,莽山乡并入国营莽山林场。1961年11月,将莽山乡从莽山林场分出,成立莽山人民公社。1982年2月26日,莽山人民公社改名为莽山瑶族人民公社。1984年3月,改革人民公社体制,按原公社、大队、生产队范围建立乡人民政府、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
现辖黄家塝、永安、西岭、钟家、塘坊、道洞6个村。境内驻有莽山林业管理局。辖区总面积287.6平方公里(含莽山林管局),耕地4884亩,2015年末总人口2393户、0.9万人。
关溪乡(Guanxixiang)
关溪因有小溪数条,久晴则涸,不常有水,名为“干溪”,后觉名称不雅而演变为关溪,关溪乡因此得名。
关溪乡位于县城南面,处湘粤边境,距县城51公里。东面和东南面与广东乐昌市的沙坪镇、秀水镇交界,西南、西北与本县笆篱镇毗连,北与本县岩泉镇相邻。乡政府驻关溪圩。
1950年称关溪乡,隶属笆篱区;1956年撤区并乡,仍称关溪乡;1958年公社化时,合白沙圩、笆篱、关溪三乡成立笆篱人民公社;1961年公社体制化时复分出,单独成立关溪乡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关溪乡至今。
现辖陈曹尹、双溪、沙市、锡塘、高山、福岭、塘窝里、石窝塘、雄关、东源等10个村民委员会。全乡总面积54.5平方公里,耕地13142亩,2015年末总人口4212户、总人口1.72万人。
赤石乡(Chishixiang)
赤石原名红石,因乡政府驻地三望亭旁有一块长10米、宽8米的大红石而得名。
赤石乡位于宜章县东北部,东经113o7′59"—113o13′48",北纬25o28′15"—25o35′14"。东与里田乡相邻,西与杨梅山镇毗连,北与苏仙区五盖山镇接壤,南与广东省乐昌市黄圃镇交界,西北与平和乡交界。乡人民政府驻三望坪,距县城37公里。
乡镇建置明以前无考,明时属永平乡白清里。清初,仍属永平乡。咸丰(1851-1861)年间,属赤石团。民国12年(1923),赤石团分东南西北中5乡。民国24年(1935)设立第六区区公所(原名赤石团),下辖江厚乡、长策乡、黄溪乡、曹邝乡、平和乡。民国27年(1938)7月属渔溪乡。抗战时期,县政府在赤石设路东行署。1949年5月,赤石是宜章最早解放的第一个乡镇,比县城解放提早半年。1949年11月,属赤石区人民政府办事处。1950年4月设赤石区;1952年5月为第八区;1956年4月,撤区并乡,为赤石乡;同年12月,成立赤石办事处,为县委、县政府的派出机构。1958年10月改设赤石公社;同时,撤销赤石办事处。1984年3月更名为赤石乡;1986年9月宜章县增设新华乡,巩桥、汇溪、南塘门3个村划入新华乡;2012年3月,撤销新华乡,原新华乡巩桥村、汇溪村、南塘门村3个村并入赤石乡。
现辖赤石、下涟、曹田、栗坪、广江、下欧、平光、渔溪、白清、五四、长城岭、巩桥12个村民委员会。全乡总面积81.62平方公里,耕地21254亩,2015年末总人口5716户、总人口2.09万人。[3]
折叠 编辑本段 地理环境
折叠 位置境域
宜章位于东经112°37′35″~113°20′29″,北纬24°53′38″~25°41′53″之间。地处湖南省南端,南岭山脉中段,骑田岭南麓,距市人民政府驻地50公里。东靠汝城县,西接临武县,北于郴州市北湖苏仙区接壤,南与广东省乐昌市、乳源瑶族自治县、阳山县交界,东北与资兴市相连,西南与广东省连州市毗邻。[4]
宜章,背倚三湘四水,面向粤港澳,古称“楚粤之孔道”,今为湖南“南大门”,对接广东省第一城,是革命老区县、省级贫困县、省际边界县、山区农业县。全县总面积2142.7平方公里。
折叠 地形地貌
宜章县境南北两端高,中间低,地面坡度基本上由南北西三个方向向中部和东部倾斜。东面长策乡仙鹅抱蛋海拔1842米,北面骑田岭二尖峰海拔1654米,南面莽山主峰猛坑石海拔1902.3米,为境内最高点。境内最低点是东面的栗源镇老坪山村高车,海拔155米。最高与最低点相比,高差1747.3米,全县地形平均比降44.2%。
宜章县内山地面积共185.38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57.68%;丘陵面积共80.52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25.04%;岗地面积共17.37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5.41%;平原面积共32.95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10.26%;水域面积共5.18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1.61%。
折叠 气候环境
宜章县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性气候区。气候介于岭南、岭北之间,冬季虽受北方冷空气影响,气温较岭南低,但因县北部有骑田岭等大山作为屏障,削弱了北方冷空气的强度。以骑田岭为界,往往南晴北雨,南热北寒,岭北大雪,岭南微雪,冬季气温明显高于湘中湘北。
宜章县总的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春早多变,夏热期长,秋短温冬,冬无严寒,霜雪不多;热量丰富,降水集中,但雨量分布不均,夏秋易涝易旱。晴久则隆冬亦暖,雨久则盛夏生寒。宜章县的春季要早于湖南大部分地区。夏季气温高,但无酷暑。
折叠 水文环境
折叠 编辑本段 自然资源
折叠 水资源
宜章境内水面由河流、池塘、水库等构成,共5.18万亩。河流所占面积最大,共有3.71万亩。可供养殖的水面有1.7万亩,其中池塘占0.9万亩,水库占0.56万亩,其他占0.24万亩。全县地下水多年平均补给量为8.43亿立方米,多年平均枯季径流量为3.33亿立方米。全县每年可供开采利用的地下水总量大于4259万立方米,占枯季径流量的12.8%。县境内多年地表水资源总量达到33.62亿立方米,其中多年平均降水量为31.87亿立方米,其中河川径流总量占18.33亿立方米。
折叠 矿产资源
宜章县内矿产资源丰富,截至2010年,县内已发现的矿产36种,即煤、铁、锰、钛、钨、锡、锑、铅、锌、铜、钼、铋、镁、铝、汞、金、银、钽、铌、铍、锆、铀、钍、砷、石墨、硅石、水晶、萤石、硫铁矿、钾长石、石灰石、白云石、大理石、花岗石、高岭土、耐火粘土等。宜章县是全国100个重点产煤县之一和湖南省10个煤炭基地县之一,已探明的煤炭储量为1.81亿吨。
折叠 生物资源
折叠 编辑本段 区域人口
折叠 人口
2017年,年末全县总人口(户籍人口)65.27万人,其中:城镇户籍人口19.47万人,乡村户籍人口45.80万人;常住人口59.48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27.8万人,乡村常住人口31.68万人,城镇化率46.7%。人口出生率15.6‰,人口死亡率7.8‰,人口自然增长率7.8‰。
折叠 民族
共有汉、瑶等21个民族成分,少数民族总人口7250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27%,境内原住少数民族是瑶族,瑶族是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从大山走向世界的国际性民族,我县瑶族主要聚居在莽山瑶族乡和崎田岭地区,属过山瑶和八排瑶支系,主要分布在莽山瑶族乡,梅田镇龙村,城南乡曹家村、麻田镇桐子树下村、东风乡贺家村曹家峦,长村乡千家岸村江家。莽山瑶族乡成立于1957年12月,是郴州成立最早的两个民族乡之一。少数民族人口在郴州占第二位。[5]
折叠 编辑本段 区域政治
折叠 编辑本段 区域经济
折叠 综合概述
2017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22.0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66亿元,比上年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86.04亿元,比上年增长6.1%;第三产业增加值113.37亿元,比上年增长10.7%。
三次产业结构比重由上年的10.81:39.72:49.47调整为10.20:38.75:51.05。其中,第一产业比重较上年下降0.6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较上年下降0.9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较上年上升1.58个百分点。
启动“家门口”就业帮扶工程,全县城镇新增就业人员7895人,比上年增长14.1%;失业人员再就业1841人,比上年增长21.8%;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4%,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就业援助率100%。农村外出就业劳动力11.94万人,比上年增长2.6%;在外务工总收入45.36亿元,比上年增长2.6%。
2017年,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76亿元,比上年下降30.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04亿元,比上年下降39.9%。税收收入8.67亿元,比上年增长14.5%;非税收入3.09亿元,比上年下降66.8%;税比73.7%,比上年提高28.8个百分点。上划中央“两税”2.17亿元,比上年增长35.1%;上划中央所得税0.72亿元,比上年下降20.5%。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5.79亿元,比上年下降19.6%;其中民生支出27.53亿元,比上年下降16.6%。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05亿元,比上年增长5.2%。其中,单位存款余额61.59亿元,增长2.3%;个人存款余额138.57亿元,增长8.7%;全年新增本外币各项存款10.16亿元,下降72.4%。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99.91亿元,比上年增长18.4%。其中,短期贷款余额21.22亿元,增长69.7%;中长期贷款余额76.55亿元,增长7.4%;个人住房消费贷款15.82亿元,增长48.9%;农、林、牧、渔业贷款16.89亿元,下降17.6%。
折叠 第一产业
2017年,荣获国家粮食生产大县称号,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6.6亿元,比上年增长4.3%。其中,农业总产值22.79亿元,增长5.1%;林业总产值0.85亿元,增长3%;牧业总产值11.51亿元,增长2.4%;渔业总产值0.82亿元,增长4.2%;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0.63亿元,增长12.6%。全县农作物总播种面积88.05千公顷,比上年增长0.9%。其中,粮食播种面积49.73千公顷,增长0.4%;产量24.97万吨,增长3.2%。油料种植面积5.73千公顷,增长2.7%;产量0.95万吨,增长7.4%。玉米种植面积12.73千公顷,下降0.3%;产量5.06万吨,增长11.8%。蔬菜种植面积14.42千公顷,增长2.3%;产量45.31万吨,增长6.8%。烤烟种植面积2.65千公顷,增长4.3%;产量0.68万吨,增长2%。肉类总产量6.04万吨,比上年增长1.6%。其中,出栏生猪70.56万头,增长5.1%;出栏牛2.52万头,下降10.3%;出栏羊2.63万头,下降1.1%;出笼家禽435.86万羽,下降0.6%。
2017年,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603家;年末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81家,其中:省级5家,市级19家。实现企业总产值24.05亿元,比上年增长3.1%;实现销售收入21.59亿元,比上年增长6.2%;实现利润1.96亿元,比上年增长5.4%。年末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860个,专业合作社成员3.25万人,比上年增长4.2%;家庭农场116个,比上年增长28.9%;实现休闲农业经营收入15.76亿元,比上年增长19%。耕地流转面积12.79万亩,比上年增长3%;流转耕地占承包耕地总面积比重34.4%。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90.98亿千瓦,小型拖拉机239台,耕整机18223台,排灌机械24969台,机动脱粒机25109套,联合收割机336台。
2017年,开工各类水利工程80处,水利工程投入资金6.74亿元,完成土石方345.86万立方米,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7平方公里,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6座,有效灌溉面积2.37万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850公顷。年末县乡公路里程968公里,改造县乡公路32公里。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完成投资1.98亿元,行政村配电网改造完成227个。
折叠 第二产业
2017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08.65亿元,比上年增长8.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6.5%。规模以上工业中,轻工业产值141.18亿元,增长11.5%;重工业产值67.47亿元,增长1.8%;大中型工业产值35.05亿元,下降4.4%;园区工业产值150.74亿元,增长10.2%。按行业划分,采矿业产值29.87亿元,下降6.8%;制造业产值173.89亿元,增长11.5%,其中烟花爆竹业产值增长9.3%,建材业产值增长23.9%;新兴产业产值增长23.1%,其中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增长24.6%。主要产品产量中,铅精矿折含量3.7万吨,增长12.1%;锌精矿折含量0.2万吨,下降33.3%;钨精矿折含量0.59万吨,增长12.2%;水泥194万吨,增长4.3%。工业经济效益中,利润增长的行业14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20.95亿元,比上年增长3.9%。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15.81亿元,比上年增长5.6%;其中:采矿业利润总额下降73.4%,制造业利润总额增长15.8%,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利润总额增长3.8%。
2017年,全县建筑业总产值7.91亿元,比上年增长21.5%;具有资质建筑企业7家,房屋施工面积99.3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47.3%;房屋竣工面积37.2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54.8%;商品房销售面积50.8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0.5%;商品房销售额19.23亿元,比上年增长24.5%。城市棚户区改造房1774套。
折叠 第三产业
2017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2.45亿元,比上年增长10.9%。按行业分,批发业零售额6.08亿元,增长12%;零售业零售额78.35亿元,增长10.3%;住宿业零售额0.89亿元,增长8.1%;餐饮业零售额7.12亿元,增长17.5%。按地域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66.57亿元,增长11.7%;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5.89亿元,增长8.9%。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2.2%,其中:食品烟酒类下降0.5%,衣着类上涨2.4%,居住类上涨3.1%,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上涨1.8%,交通和通信类上涨2.1%,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上涨2.2%,医疗保健类上涨2.1%,
2017年,全县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12.13亿元,比上年增长4.7%。公路货物周转量17.78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6.7%;公路旅客周转量1.46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6.7%。年末公路线路里程2122公里,比上年增长39.4%。年末机动车保有量60438辆,其中:汽车保有量40562辆,摩托车保有量19338辆,农用运输车393辆,挂车145辆。全县邮电业务总量6.24亿元,比上年增长61%;邮电业务营业收入2.73亿元。其中,邮政业务总量0.49亿元,增长28.7%;电信业务总量5.75亿元,增长64.6%。年末固定电话用户5.06万户,比上年增长5.4%;移动电话用户46.25万户,比上年增长15.3%;互联网宽带用户9.21万户,比上年增长35.4%。全县邮政业务网点32个,其中:邮政所16个,代办所15个。
2017年,引进中景信大集团开发大莽山旅游,翻开全域旅游发展新的一页,年末全县共有国家级旅游景区2家,其中4A级景区1家。全年接待游客72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7%;实现旅游总收入50.2亿元,比上年增长18%。
折叠 编辑本段 社会事业
折叠 教育事业
2017年,年末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合格学校144所,落实义务教育保障资金6.71亿元,发放国家奖学金、助学金3355万元,发放中职国家助学金276.8万元。中等职业教育招生950人,毕业生362人;普通高中招生3085人,毕业生2494人;初中学校招生10472人,毕业生8777人;普通小学招生10424人,毕业生10812人;特殊教育招生31人,毕业生3人;幼儿园在园幼儿20702人;各类民办学校15所,在校学生10991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9.9%,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72.1%,毕业生升学率92.9%,本科上线率47.2%,一本录取214人。
校名 | 简介 | 校址 | 校园风光 |
---|---|---|---|
宜章县第一中学 | 宜章县第一中学是湖南省示范性高中、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学校为百年学府,历史悠久,人文厚重,享誉湘粤。校园风景秀丽,幽静典雅,占地26.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9万平方米。学校在职教职工297人,其中特级教师4人,高级教师99人;市级学科带头人2人,省级骨干教师8人,市级骨干教师7人。教学班60个,在校学生3300余人。 | 宜章县文明北路3号 | ![]() |
宜章县第二中学 | 学校最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道光(1821—1850)年间创办的白沙书院,有着百年的办学历史,文化底蕴丰厚。校园内绿草成片、鲜花成簇、绿树成荫,是学习的好环境。学校占地面积35亩,建筑总面积11050平方米。学校先后荣获“郴州市规范化学校”、“宜章县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宜章县安全文明校园”、“宜章县校本教研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是一所享誉县内外的百年名校。 | 宜章县梅田镇324省道 | ![]() |
宜章县第三中学 | 宜章县第三中学,是1958年创办的一所县属公办优质中学,校园总面积约100亩,拥有18个教学班,1200余名学生,63名教职工。其中高级教师5人,中级教师27人,具有本科学历的教师48人,近三年从高等院校吸收了一批高素质的特岗教师18人。 | 宜章县黄沙镇215省道 | ![]() |
宜章县第五中学 | 创办于1958年,始称宜章八中,后更名为宜章五中,1983年创办为宜章县第一职业中学,1995年恢复为普通中学,更名为宜章县第五中学。宜章五中校园占地面积31996平方米,服务半径约15公里,覆盖人口约为10万人,学校现有教职工73人。其中专职教师56人,教辅人员13人,工人5人;拥有本科学历的55人,专科学历12人;高级职称5人,中一职称39人。 | 宜章县栗源镇 | ![]() |
宜章县第六中学 | 宜章县第六中学创建于1958年4月,前身为宜章县第十一中学,现如今是一所初高中完备的完全中学,校园占地面积168亩,建筑面积4.1万平方米,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布局合理,环境幽雅;学校教育教学设施齐备完善,综合科技大楼有多媒体电教室、电子备课室、绘画室、音乐室、钢琴室、舞蹈室、多功能会议厅。 | 宜章县富豪路1号 | ![]() |
折叠 科学技术
全县高新技术产品企业31家,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32.07亿元,比上年增长23.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6.7%;研发经费支出5998万元,比上年增长41.1%。全年专利申请173件,其中发明专利49件,比上年增长88.5%;授权专利108件,比上年增长8%。年末全县各类气象台站1个,自动观测点28个。
折叠 文化事业
2017年,全县艺术表演团体1个,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纪念馆1个,广播电台1座;乡镇综合文化站19个,农家书屋数371个,体育场地1060个;送戏下乡116场,送电影下乡4152场;年末有线电视用户数78567户,年末有线电视入户率48%;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9%,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9%。
折叠 医疗卫生
2017年末全县卫生机构549个,其中:医院33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个,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2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个,卫生监督检验机构1个,乡镇卫生院27个,诊所、卫生所、医务室共36个,农村卫生室477个。医疗机构床位数3329张,其中:县级医院床位数935张,乡镇卫生院床位数2056张。卫生技术人员2867人,其中:医生1160人,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052人,注册护士1236人。
折叠 人民生活
2017年,全县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587元,比上年增长9.6%。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930元,增长7.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772元,增长10.1%。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20166元,增长2%,其中食品烟酒人均消费性支出6362元,生活用品及服务人均消费性支出1929元,教育文化娱乐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202元;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7909元,增长5%,其中交通和通信人均生活消费支出718元,增长27%。
折叠 社会保障
2017年,全县贫困村已退出57个,退出率71.3%;贫困户已退出14984户,退出率65%;贫困人口已退出55990人,退出率69%;投入精准扶贫资金12739万元,其中:产业扶贫资金4169万元,教育扶贫资金568万元,健康扶贫资金460万元,交通扶贫工程资金601万元,水利扶贫工程资金227万元。全县获得政府最低生活保障城镇居民3315人,发放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经费1746.69万元,城镇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助351元;获得政府最低生活保障农村居民7472人,发放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经费4250.98万元。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24万人,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29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54.39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4.86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5.08万人;参加生育保险人数3.07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2.11万人,领取失业保险金职工人数585人。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床位2542张,收养各类人员1068人。城镇建立各种社区服务设施19个,其中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4个;实施灾民住房和农村安居房改造12户。销售社会福利彩票2471万元,筹集社会福利资金210万元,直接接收社会捐赠37.2万元。
折叠 资源环境
2017年,全县耕地面积36317.65公顷,补充耕地130.2公顷,净增加耕地99.65公顷,批准建设用地109.6公顷,建设占用耕地30.55公顷,建设占用耕地占补平衡率100%,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48.51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27807.73公顷,保护率100%;实施县以上土地综合整治项目8个,实施县以上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建设规模1917.31公顷。各类矿产42种,已探明储量矿产28种。其中,金属矿产19种,非金属矿产18种,水气矿产1种。全年平均气温19.6度,降水量1238毫米。全年完成造林面积2068公顷,其中,完成荒地造林面积1941公顷,退耕还林工程造林面积67公顷。年末实有封山育林面积2667公顷,活立木蓄积455.31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62.3%。自然保护区2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自然保护区面积21851公顷。
2017年,全县空气质量达标率93.2%,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地表水达标率100%,城市污水处理率96.5%,日均污水处理量3.27吨,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处理率100%。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56万吨,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削减率1.2%,化学需氧量排放量达标率96.8%;二氧化硫排放量0.22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达标率100%,氨氮排放量0.159万吨,氮氧化物排放量0.23万吨;工业环保三同时执行合格率10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100%,建成环境噪声点位达标率100%。[6]
折叠 编辑本段 历史文化
折叠 宜章方言
宜章县语言纷繁复杂,是西南官话与本土方言并存的双语区。按行政区划分:县治所在地玉溪镇和白石渡镇、五岭乡、杨梅山镇的部分村以及平和乡平和洞的月梅村使用西南官话(即宜章官话);东部的瑶岗仙镇、里田乡、赤石乡、平和乡以及杨梅山镇的部分村使用赤石方言(即赤石土语或说赤石平声);中部的梅田镇、麻田镇、浆水乡使用梅田方言(即梅田土语);南部的长村乡、迎春镇、黄沙镇、天塘乡、莽山瑶族乡、白沙圩乡、笆篱乡、一六镇、岩泉镇、栗源镇、关溪乡使用的是一六方言(即一六土语)。按河水流域分:宜章官话分布在章水、玉溪河、白沙河流域境内,土地面积约440平方公里,讲宜章官话的人约22万人口;赤石方言分布在渔溪、黄溪、策水、平和水、浯溪水流域境内,土地面积约380平方公里,讲赤石方言的人约8万人口(另以赤石片为中心向周边辐射为泛赤石片区,涉及苏仙区大奎上;资兴清江、滁口;汝城县文明乡;广东省黄圃、白石、庆云等地,土地面积约600平方公里,讲类赤石土话的人口约12万人);梅田方言分布在武水河梅麻浆境内,土地面积约222平方公里,讲梅田方言的人约8万人口;一六方言分布在乐水、辽水流域境内,土地面积约1300平方公里,讲一六方言的人约22人口。另外,讲矿区语言人口约2.5万人。
宜章县的语言(方言)分为二类,一是以玉溪镇为中心的宜章官话,它属西南官话,发音与西南官话(四川、重庆、贵州)大致相同,只是语调之间的微小差异;二是以赤石方言、梅田方言、一六方言为代表的地方方言。宜章方言纷繁复杂,赤石、梅田、一六三种方言与宜章官话不同语系,他们之间不能相互进行语言交流。一六方言区域内的笆篱堡、白沙圩、关溪圩还有一种当地人所谓的“军话”,这种话类似宜章官话,这是因明代茶陵,攸县籍人到宜戌边形成的。三是玉溪镇的水浸窝村190人讲客家话;一六方言区域内的11个乡镇境内还有讲当地特点的客家话的人约44300人;四是分布在玉溪、梅田、麻田、长村少数村庄约2000余人,莽山瑶族乡约3200人讲瑶语,亦称为勉语藻敏方言。此外,迎春镇的山上和浆水乡的大地岭土话,称为“方言孤岛”。
宜章为楚粤孔道,且矿产丰富,县内矿山发展迅速,于是在矿山形成独立于宜章方言的“矿山话”,主要有近似于湘方言的瑶岗仙矿话;近似于普通话的杨梅山矿话;带有浓重粤方言的梅田矿务局话。这些矿区附近农村的青年农民多数亦讲附近矿山方言。
宜章方言虽然纷繁复杂,县境内的各土语区人民在严肃的场合均会讲流利的宜章话,宜章官话是宜章人民共同使用的方言。[7]
折叠 名优特产

宜章脐橙:宜章脐橙具有独特的品质:果形椭圆,外观橙红;甜酸适度,香气浓郁;果肉柔软、果汁丰富;可食率76%以上,胡萝卜素含量高,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2%以上,固酸比大于国家标准,果实横径大于65mm。多次荣获国际农博会、食博会金奖。
莽山苦笋:莽山苦笋又叫"仙笋",生长于海拔500米至1600米的林间、草丛中。该产品可炒食,可汤食,入口微苦,苦后而甘,鲜美无比。其性味寒苦甘平,有消火降火、清热解毒、调理肠胃、促进消化、增进食欲的功效,内含丰富的维生素、蛋白质、氨基酸、粗纤维等人体必需的营养成份和微量元素。2000年,获湖南省农博会"明星产品"称号。
莽山蜂蜜:莽山蜂蜜:有润肺止咳、补益脾胃、润肠通便、缓急止痛、解毒的功能。内服可治疗肺燥咳嗽、咽痛音哑、脾胃虚弱、脘腹虚痛、肠燥便秘;外用可治疗痈疮肿毒、水火烫伤。蜂蜜中含有大量的糖类、维生素和矿物质,因其本身的化学结构,它的矿物质更容易消化吸收蜂蜜,能减轻疲劳和改善睡眠。此外蜂蜜外用可治疗烫伤、冻伤、疮痛肿毒等。
莽山银翠:"莽山银翠"茶,条索紧结,肥硕,银毫满披,栗香浓郁,耐冲泡,得莽山原始生态灵气,为我国绿茶中的精品,1996年获"湘茶杯"金奖。1997年被评为"湖南名茶",1999年、2000年在湖南农博会上连获金奖。常饮"莽山茶"对人体健康非常有益。
宜章蜜柚:宜章香柚果形美观,皮薄光滑,单果重1.5-2.5公斤,果肉饱满,蜡黄色、晶莹透亮、柔嫩多汁、酸甜适口、香气浓郁、无核,可食部分60-68%、可溶性固形物10.7-11.6%、全糖9.17-9.86克、全酸0.734-1.011克,并富含多种维生素与营养成分。果实10月中下旬采收,果实耐贮存。
折叠 婚嫁习俗
提亲。县内男女婚嫁,无论是自由恋爱还是媒人介绍,男女双方在初步互相了解认识的基础上,由男方向女方父母或兄长提出求婚,求婚时男方带上一定礼品,俗称见面礼,拜访女方父母或兄长,向人简单介绍自己和家庭情况;少部分农村寮庄,还讲究年庚八字。迎娶。定亲后,男方确定迎娶日期,俗称选日子。男方择定成亲吉日后,提前告知女方,以便女方准备嫁妆,男方也整修新房,购置结婚用品,结婚前几天向亲友送请柬,准备送给女方的聘礼。结婚这天,讲究的家庭,则先约请好迎亲用的小车、中巴车、拉结婚用品的工具车,车体披红挂彩,写上“良缘佳偶”、“天作之合”等颂词,由媒人或女方的至亲好友带着男方的迎亲队伍去女方家接新娘及女方宾客、伴娘。有条件的新郎新娘准备好摄像机把整个迎新场面拍摄下来。然后迎接亲朋好友到酒家上宴,少的十几桌,多的几十桌,新娘新郎逐席敬酒。出嫁。全县城乡,特别是农村,女方在出嫁前几天内,一是准备嫁妆,二是通知至亲好友(一表示庆贺,二帮助备办酒席,迎接男方接新队伍的准备事项)。城镇男女青年结婚比农村简单而隆重,男女双方办事讲求简单而时髦,男女双方两家合在一起办酒席请客,一起发请柬宴请宾客。新郎新娘在酒席中先敬双方父母和本家辈分高的长辈,然后再依次向宾客敬酒。婚礼。无论城乡,婚礼形式内容大同小异。新娘披婚纱,新郎着西装,男女胸前佩带绣花一朵。结婚礼节:新娘乘彩车临门,由喜娘扶出,入男家堂屋,朝内而立,新郎从内室出,也与新娘朝内立,主婚人(或介绍人)居中率新郎新娘祭告祖宗,向男妇双方家长行礼,然后新郎新娘相对行礼,向男女来宾行礼,男女来宾代表致祝词,新郎新娘行答谢礼,最后由傧相送新郎新娘入洞房。闹洞房的人往往先讲几句祝词,如“夫妻恩爱,早把儿带”、“吃你果子,早生贵子”,以示庆贺。闹洞房时,极少数人也出一些难题“刁难”新郎新娘。但大部分还是采取文明婚礼的多,如唱歌、跳舞,讲一些夫妇间的笑话,猜谜语等诙谐浪漫的节目,形式多样,具有新时代特点。
折叠 瑶族习俗
宜章县境内有过山瑶和八排瑶两种瑶族。过山瑶中,赵姓瑶族由福建迁入莽山,其他从江华、新田、常宁、桂阳、资兴、郴县、临武等地迁入;八排瑶从广东阳山秤架区太平洞迁入莽山定居。在生产生活中,他们开成并保存了独特的风俗习惯,并随着社会的进步发生着变化。
一、生产习俗
随着工农业生产中科学技术的普遍推广,瑶族过去砍山“祭林神”、打猎“祭山神”、播种“祭谷神”,和在生产中忌鼠、忌鸟、忌风雪雷电等习俗,今已破除。瑶族同胞从事农林生产,采用科学种田,科学养殖。他们利用山地气候条件,发展具有山区特色的农产品。
二、生活习俗
⑴服饰县内瑶族保留自己的民族服饰。莽山过山瑶,妇女剃发裹长绣帕,两端垂缨珞,覆于两耳侧至肩,耳上喜缀环,项县银圈,身着青布衫裙,衣服之胸、袖、领皆绣花和绲彩边布条,腰系红布,脚裹绑腿,着绣花鞋男子将头帕缠头,两端朝两额上方裹成双角状,身着青布衫裤。梅田、城南、麻田的瑶族妇女,头戴尖顶缀珠帕,高尺余,着大襟镶宽边短衣,腰系彩布条围裙。瑶族青年男女,降重大民族节日庆典活动着民族服饰外,一般与汉族相同。
⑵饮食新中国成立后,瑶族饮食以大米为主,杂粮为辅。瑶人以龙犬槃瓠为图腾崇拜。逢年过节普遍吃猪肉,好饮酒,喜喝浓茶,时兴商品如可口可乐、健力宝、名烟名酒和熟肉制品,已进入瑶寨民家。
⑶居住县内瑶族随着定居生活的安定和生活条件的改善,完全告别了过去的斗墙屋、茅草屋、岩洞。建起了通风好,采光足,布局合理的红砖瓦房或钢筋水泥房,一般的也盖上了土砖木造房屋。瑶族建房习俗为一户建房,大伙帮工,互相协作。只要知道某家建房,远近亲戚和非亲非故的,都自动结队而往,不需请,不需付报酬,主家招待饮食即可。
三、礼仪习俗
⑴婚姻瑶族婚姻形式有二:一、女嫁男方,妻从夫居;二、招郎上门,夫从妻居。子女可随母姓或父姓,子女一个的可以一人顶两姓,即把夫妇的姓联结一起替子女取名;子妇多的人家,还可替族内无子嗣的人家顶替一个姓,谓之“顶香火”。
莽山过山瑶结婚时,仍是“鼓乐相送、喧阗于道”,送嫁人数不等。距夫家二三里地,一支由鼓、锣、唢呐手、侍娘20人以上组成的迎亲队吹吹打打相迎。离家半里或一里时,夫家又来一队接伞妇女,将送亲人的伞和袋子接去,侍娘携引新娘先到夫家厨房拜见婆父婆母,再到厅屋神龛作揖行礼,然后在侍娘的帮助下洗脚,进洞房。酒宴不论桌数,用长方条桌和门板在厅屋上房及左右沿墙置席,先招待送亲来宾,然后依次招待主家来宾,一批批轮番欢宴,连续不断。晚上拜堂后,主宾皆不睡觉,通宵达旦,饮酒至天明,新郎新娘亦不例外。婚宴上不用辣椒和青葱之类,以示新娘之纯洁。
⑵丧葬瑶族老人过世沿袭汉族习惯采用土葬。其丧葬仪式却保留着瑶族固有的一些特点,瑶族老人去世后,请本族巫师“打开路”,做道场法事一天一夜或三天三夜,送葬之日,在灵堂前设置一坛子,孝子女和其他亲属轮番供奉一小碗饭于坛中。出殡前师公高举燃烧的火把,在屋内挥舞,口中念词,意在驱赶鬼邪;出殡时,教子奉上盛满饭的坛子随灵柩上山,并将饮坛与死者同葬。安葬后的三天内,教子每天送一次洗脸水,第一天早上送至坟前,第二天送至半路,第三天早上就在门前泼掉。下葬后的第三个九天,子孙和亲戚各自从这种带一个竹织蔑篓,内装纸钱,用树皮代替香请师公念经焚化。
⑶节日习俗
[起春节]每年农历三月十一举行,纪念先祖在七贤洞会稽山刀耕火种、开山辟岭的春耕纪念日,意在催春,求禾苗茂盛。
[团圆节]每年农历七月,纪念盘王子孙受封成亲。
[盘王节]每年农历十月十六日举行,纪念先祖槃瓠抗敌御侮,受封为“盘王”之日。节日期间庙中瑶王殿上安放着槃瓠夫妇及子女十三尊木雕彩绘象,墙壁上悬挂着“满堂众圣”等纸绘彩色神像,张贴“法事成规,七日七宵六法士;歌堂体制,四男四女一歌堂”的对联。其仪式程序繁杂,内容丰富,主要祭祀盘王先祖,追溯历史,有吟有唱,有道白有舞蹈,其中掺杂着道教和巫教色彩,既娱神又娱人。1986年,莽山乡塘坊村按传统方式举行的还盘王愿,由七天七夜改三天三夜。同年11月17日,郴州地区首届盘王节在莽山瑶族乡政府所在地组织大规模的庆祝活动,全国各县市民族乡村都有瑶族代表赴会,选派传统歌舞队参加演出。1988年,来自美国、法国、英国、加拿大、泰国、日本等国的专家学者参加郴州地区瑶族学术研讨会,专程到莽山乡进行考察。县内各瑶族乡村选派瑶族代表,参加在郴州北湖公园举行的郴州地区第二届瑶族盘王节活动。莽山瑶族代表在庆祝会上表演歌舞节目。1989年10月,宜章瑶族选出邓礼旺、邓杰锋两人赴广东连南瑶族自治县,与以赵观福为团长的从美国回来的华人瑶族代表团一行10人,一起欢歌载舞,欢庆盘王节。
瑶族本民族三节日都杀牲祭献。其他节日,随乡从俗,与当地汉族相同。[8]
折叠 编辑本段 风景名胜
折叠 莽山国家森林公园
莽山国家森林公园以蟒蛇出没、林海莽莽而得名,它地处湘粤交界的南岭山脉中段,位于湖南省宜章县的最南端,总面积2万公顷,是湖南省最大的国家森林公园。园内森林覆盖率92.8%,是南北植物荟萃之地、野生动物天然乐园,拥有高等植物2700余种、脊椎动物300余种,其中国家保护的重点动植物50余种,莽山烙铁头蛇全世界唯莽山独有。
园内自然资源丰富,风景独特,融“山奇、水秀、林幽、石怪”于一体,为南国自然风光一绝。猴王寨景区背靠原始森林,危崖峭壁、古木蔽天、谷狭径幽、山挟水转、飞瀑成群,一瀑一潭错落有致;将军寨景区处于原始森林深处,景区内峡谷幽深、飞瀑狂泻、松奇石怪、古木缭盖、花香鸟呜汇集成一幅奇伟画卷;天台山景区山势雄伟、崖险谷幽、奇峰怪石遍布,拥有悠久的佛教文化,不腐女尸之谜更令人神秘莫测;湘粤峰景区最高海拔1902.3米,是莽山最高峰,它雄踞湘粤两省三市交界之处,有“天南第一峰”之称,站在这里可“北望衡阳、南见韶关”,这里也是看日出、观云海之绝佳境地。
莽山绝景佳境,数不胜数,集山水之神韵,掇幽林之深秀,四季美景如画,令游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
折叠 白沙河
白沙河“白沙河”是章水流经白石渡镇,当地百姓的俗称。境内总长17公里,于广东坪石镇白沙桥汇流入武水河,注入珠江,为湘粤省际河。
晨曦初露,在白石渡村,丹霞石铺就的几个古码头,边上长满了草,显得历代久远,但清晰的踩踏痕迹,告诉人们这里曾有的繁华。
坐上渔船,眺眼远观白沙河四周:青山环抱、烟霞缭绕、一派恬淡静美,它像一飘腰带紧紧萦绕于宜章白石渡的腰际,不弃不离;又像一管汩汩而淌的营养液,日夜滋润着白石渡的风华,让宜章这方热土柔美而又诗情画意。
乘船顺流而下,一道道靓丽的风景如画卷般依次展开……
两岸的丹霞秋山,似婀娜迎人;碧水清波,白云朵朵,青青山影倒映于河面,山光水色,全都融为了一体;几簇金黄纤细的芦苇丛随风摇摆,在阳光下闪烁着耀眼的光波;几弯村落民居掩映于丹石绿树之中,岸边常看一叶小舟小桨停靠,仿若静谧的世外桃源……置身于船里,伸手可摸河岸的白桦树叶、竹叶,抬头不远的丹石青山正向你招呼,何等惬意啊!
舟荡燕塘桥下,触景生情,不禁让人感慨。90多年前,粤汉铁路穿越南岭大山脉,在6公里范围内建有五大拱桥,五跨白沙河,燕塘桥便是其中一座。如今经历了90多年风雨后,这条铁路已经废弃,但它见证了中国铁路从单轨到复线,再到高铁三个时代的变迁,在这里,工业文明和历史轨迹依然清晰。
除了河岸风光静景,不时还有野生动物闯入眼前画面。几只小野鸭子时而飞腾、时而潜水,岸边的树丛中,不时飞出几只白鹭横河而过,带来一阵阵惊喜。当然,附近村民放养的鸭子,也成群结队在河边游动,发出“嘎嘎”的叫声;河里还不时穿梭着大大小小的鱼儿……
晌午时分,舟行半日,心旷神怡,不觉疲倦,舟靠岸码头,此时,村落炊烟袅袅,农家饭菜飘香。白沙河,一种真质朴实的农家乡愁,一种静谧清流的自然纯美!
折叠 溶家洞
溶家洞南岭山脉,崇山峻岭、巍峨磅礴,紧邻莽山国家级森林公园的溶家洞林场,如深闺之少女,鲜为人知,其原始森林至今保存完好,这里山高峰奇、溪水潺潺、林海浩瀚、风景独特。让我们一起来揭开她的神秘面纱,欣赏她美丽动人的“芳容”。
从白沙圩乡圣公坛村,再经过半小时盘山公路颠簸,车停于几栋掩映于林中的平房前,这便是溶家洞林场场部,是林场护林员“大本营”,围院式的布局风格,很有60年代的“乡愁”味。
场部后山耸立着两颗巨型古树,煞是惹眼。场长谷火青介绍:“这叫木莲树,树龄500年以上,需要5人才勉强合抱过来。有一颗树已经空了,但长势葱茂,树洞内可挤站4至5人。”近看,古褐色的树皮爬着青苔,伟岸的身躯赫然挺立,像叉开手指伸出的巨掌,撑住蓝天。
沿山路蜿蜒而上,进入密林深处,千姿百态的古木奇树,令人目不暇接,古诗中“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意境便显露出来了。林中高耸入云的参天大树、苍翠欲滴的竹子……一阵风吹过,仿佛置身于绿色的海洋。
一股溪流、一路相伴而歌,或湍急、或低徊、或轻吟、或高唱,形态各异的石头、清澈见底的小潭,太阳一照,莹光闪闪。清泉石上流,留下一串叮叮当当的旋律。溪流为珠江源头,经杉木寮工区,流入白沙圩乡,名为玉水河。站在巨石上高声呐喊,山谷传出阵阵回音,让人沉醉,让人忘返。
树涛阵阵,鸟鸣啁啾。行走在山间小道上,路边的雏菊犹自开放,一派馥郁;美味的野果垂吊枝头,引人采摘;山间的野鸡疾奔穿过,乐活逍遥。而远处的巍巍五指山高耸入云,绵延出来的峰峦叠嶂,逾越了整个山脉,生动地阐释着“山以水为脉,故山得水而活;水以山为面,故水得山而媚”的山水灵气。
沿着溪流一路前行,道路徐徐向上,愈上愈陡,愈陡愈美,我们一路记录、一路拍摄、一路赞叹。站于峰峦之巅,极目四野,只见一座天然奇石“将军石”拔地而起,如一位巨人率众士兵般守护森林……
“喜看山间多苍翠,遍地花香沁心扉”。夕阳西下,步行一日,不觉疲倦,万籁俱寂。在这浮躁喧嚣的时代,尚未开发的溶家洞,如稀世珍宝,充斥原始生态的静与净、青与清的独特美。
折叠 汤湖里
汤湖里一六镇,宜章南部重镇,因上世纪80年代修通了107国道后,很早地吹拂到东南沿海改革的春风,经济社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在大莽山旅游的影响带动下,其温泉资源成为核心竞争的最大潜力,正以“华南温泉第一镇”的姿态,打造“最具亲切感的乡村田园温泉”,迎接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而汤湖里村成了耀眼的新星。
汤湖里村位于一六镇107国道边,毗邻广东,融入莽山旅游景区,居位大莽山的北麓,交通四通八达,因温泉而闻名四方。该村建于明朝洪武19年(公元1387年),其始祖富能公奉福建总督调令来莽山平乱剿寇有功,准择民籍,选址“山峰挺秀、湖川环绕、温泉流暖、田园肥茂”概收天时、地利、人和、灵气泗溢的风水宝地。
汤湖里村传承着团结奋进的客家文化精髓,至今仍保留着舞狮庆节、泡浴守岁的传统民俗,传统的岁时节令民俗活动展示出客家人的传统文化风采。村内有着上百年客家文化积淀的古村落,至今留存着“龙如玉珠、虎啸明月、金鞍挂榜、九曲归源、秀峰叠翠、佳莲发祥、温泉流暖、桂林锁溪”8大景点。
汤湖里村是湖南钟姓的老家,钟氏一族来汤湖里居住,历史悠久,经世流年,历史上先贤众多,真乃“历有贤良光史册,今有名哲效先贤”。汤湖里村共有4处古井温泉,其中,钟氏祠堂前的古井温泉于明朝洪武19年由汤湖里村始祖带领儿孙用长条厚实的青石板修砌而成,该古井泉池宽3米、长5米、深1米,原有青砖围墙并青瓦盖顶,专供本村村民和过往行人在此沐浴汤泉。每年大年三十,全村村民都会在此泡浴守岁,以冲洗一身的晦气,迎接新年的来到,传承至今。现在,古井泉池被围建保护起来仅作为一处专供观赏的旅游景点。
曾有传说“汤湖里有18个顶子(官位),张家坳有18担笼子(秀才)”。古时候,凡是坐轿、骑马的官员、绅士走官路都要经过汤湖里,过百岁亭(建于清朝嘉庆27年)都要下轿、下马步行,因为这里温泉热气腾腾、蒸汽翻滚、云烟缠绕,是一个藏龙卧虎、灵气四溢的风水宝地,过往官员、绅士都想目睹眼福,都想亲身体验一下温泉之沐。
温泉是上天赐予这里最宝贵的财富,温泉可沐浴、可育种、也可治疗某些慢性病,而且还可养殖热带鱼,让一方百姓走上致富路,“客家古村、温暖泉乡”的美誉亦由此得来。
温泉渔鱼庄园就是这样一处以利用温泉进行水产繁育和养殖为主导产业,以温泉休闲和蔬果种植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农业休闲庄园。庄园以“办公区、繁育区、养殖区、种植区、休闲区”五大区域布局,占地面积300亩,计划总投资3000万元以上,建成后预计将实现年产商品生鱼500吨,生鱼水花苗种1亿尾,生鱼寸苗2000万条以上,达到国家级水产繁殖基地水平。养殖区内有鸭嘴鱼、生鱼、锦鲤鱼、台湾泥鳅。温泉养鱼还有一个奥妙就是根据市场情况进行反季节繁育鱼苗,一年产出两批鱼苗和两批成鱼,在市场上鱼苗或成鱼空缺时便独领市场,从而帮助广大农户增产增收。
庄园的种植区将主要开发高端蔬果种植,品种包括蓝莓、黑莓、樱桃、猕猴桃、黄金果、红石榴、樱桃番茄等;休闲区将建设接待中心、产品展示、科普长廊、温泉垂钓、休闲花园等设施。该庄园将在今年完成繁殖设施的建设,2015-2016年完成果树种植和休闲设施建设。
碧水汤湖是汤湖里村的一个景观塘,该村将根据优质温泉、客家古村以及田野风光等条件,将温泉开发定位为打造成“最具亲切感的乡村田园温泉”,建设成为老少中青皆宜的乡村旅游休闲度假养生基地。
折叠 骑田国有林场
骑田国有林场骑田国有林场于1958年设立,面积9.29万亩,是生态公益性林场,位于县城西北面,距县城仅10公里。明代徐霞客曾漫游赋诗,萧克将军曾转战骑田岭。
骑田岭是南岭山脉“五岭之一”,其中海拔在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44座,最高二尖峰海拔1654米。这里巨石高耸,千奇百怪,山形连绵不断,山中白雾弥漫。
境内寺山坪水库,是县城及附近居民的水源地。玉溪河源于骑田岭,曲曲折折,奔向珠江,养育着千千万万的宜章人。
林场拥有林源、林海、林峰、寺山坪、新建、桐木山六大工区。树木葱郁,生机勃勃,保持了完好的生物多样性,保留着大片的原始次森林,森林覆盖率达96%,有檀香木、红豆杉、高山睡莲、穿山甲、獐等多种野生动植物。
这里是宜章的“后龙山”,也是宜章的后花园。丰富的森林资源犹如一道天然的生态屏障,维护着县城的水土安全和空气安全,在宜章生态建设和生态保护上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9]
折叠 编辑本段 历史人物
胡襄 | 彭遂良 | 李文岳 | 张自得 | 陈仁山 | 范保生 | 彭镜秋 | 段先次 |
曾志 | 曹阳戈 | 陈修河 | 邓厚泽 | 刘石 | 黄驭白 | 谷正 | 刘衡源 |
胡美华 | 夏全生 | 陈建华 | 王米成 | 骆科 | 李金 | 陈峒 | 邝埜 |
邓庠 | 龚福全 | 王萧氏 | 李文香 | 颜秉仁 | 王光佑 | 吴泗来 | 彭晒 |
毛科文 | 陈俊 | 陈策 | 杨子达 | 胡少海 | 刘云 | 彭邦栋 | 陈东日 |
余经邦 | 黄祯刚 | 彭良 | 邓中夏 | 高静山 | 李赐凡 | 曾日三 | 刘永清 |
罗良名 | 邝镜明 | 邓典谟 | 陈光 | 萧文铎 | 萧晒晒 | 吴仲廉 | 周吉 |
吴汉杰 | 张际春 | 彭侃 | 范体仁 | 简载文 | 萧新槐 | 杨绍良 | 邝积典 |
吴树隆 | 邓文魁 | 欧阳毅 | 彭儒 | 李荣华 | 杨名远 | 杨书案 | 李白文 |
刘贤玉 | 陈远辉 | 王佑贵 | 李常水 | 邓秀新 | 王豪南 | 邝仪[10] |
折叠 编辑本段 城市荣誉
时间 | 称号 |
---|---|
2008年 | 全国首批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加工贸易试点县 |
2009年、2012年 | 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
2009年 | 全国牲畜调出大县 |
2013 | 湖南省计生、综治、安全生产工作先进县 |
2014年 | 全国卫生应急示范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