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 编辑本段 形态及成长
折叠 编辑本段 发生规律
我国从北到南一年可发生2-8代。成虫有迁飞特性,3、4月间由长江以南向北迁飞至黄淮地区繁殖,4、5间为害麦类作物,5、6月间先后化蛹羽化成为害状虫后又迁往东北、西北和西南等地繁殖为害,6、7月间为害小麦、玉米、水稻和牧草,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化蛹羽化成虫向南迁往山东、河北、河南、苏北和皖北等地繁殖,为害玉米、水稻。在北纬33°(l月份0℃等温线)以南幼虫及蛹可顺利越冬或继续为害,在此线以北地区不能越冬。成虫对糖醋液和黑光灯趋性强,幼虫昼伏夜出为害,有假死性和群体迁移习性。黏虫喜好潮湿而怕高温干旱,相对湿度75%以上,温度23-30度利于成虫产卵和幼虫存活。但雨量过多,特别是遇暴风雨后,黏虫数量又显著下降。在玉米苗期,卵多产在叶片尖端,成株期卵多产在穗部苞叶或果穗的花丝等部位。边产边分泌胶质,将卵粒黏连成行或重叠排列黏在叶上,形成卵块。
折叠 编辑本段 防治方法
折叠 低温防治
折叠 灯光防治
从黏虫成虫羽化初期开始,用糖醋液或黑光灯或枯草把可大面积诱杀成虫或诱卵灭卵。
折叠 药物防治
在玉米、高梁苗期百株有幼虫20-30头,或玉米生长中后期百 株有幼虫50-100头时,就应施药防治。可用下列药剂:
90%晶体敌百虫100-120g/亩;
45%马拉硫磷乳油35~50ml/亩;
80%敌敌畏乳油40~60ml/亩;
35%伏杀硫磷乳油100-133ml/亩;
25%灭幼脲悬浮剂10~20ml/亩;
5%S-氰戊菊酯乳油15~20ml/亩;
2.5%氯氟氰菊酯乳油12-20ml/亩;
2.5%溴氰菊酯乳油10-15ml/亩对水40-50kg;
20%哒嗪硫磷乳油800-1000倍液;
50%辛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
25%氧乐-氰乳油2000-2500倍液;
20%氰戊菊酯乳油1000-1500倍液;
20%抑食肼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
40%乙酰甲胺磷乳油1000~1500倍液;
50%甲萘威可湿性粉剂1000~2000倍液等药剂,发生严重时,
间隔7~10天,连喷2~3次。
折叠 天敌防治
折叠 编辑本段 以虫治虫历史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1]
--《梦溪笔谈》沈括。
译文: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在危害秋天田野里的庄稼。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它们的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它一遇上子方虫,就用钳子和子方虫搏斗,把子方虫劈成两半。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消灭,年末因此而获得大丰收。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意为这虫的旁边容不得害虫)。
文章记叙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秋田中"傍不肯"消灭"子方虫",从而使农作物获得丰收的事例,说明开展生物防治,利用某些农作物害虫的天敌消灭虫害,是促进农业增产的一项有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