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 编辑本段 简介
折叠 编辑本段 钟鼓楼
钟鼓楼是坐落在北京南北中轴线北端的一组古代建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两楼前后纵置,气势雄伟,巍峨壮观。钟鼓楼作为元、明、清代都城的报时中心。钟鼓楼由钟楼和鼓楼二楼组成,相互呼应360百科,各司其职。
钟鼓楼是中国古代用以司时的公共性楼阁建筑,钟和鼓原本都是古代乐器,以距冷后才用于报时之用。中国古雨代钟鼓楼起源于汉代,据史籍记载汉代已有“天明下供续宗武击鼓催人起,入夜鸣钟催人息”的晨鼓暮钟制度。唐朝都城长安是一个繁华的香套川都城,其结构实行里坊制,即以里纸虽立够未吃报肉紧愿坊为单位,每个里坊围以城墙,在四面或两面设房门,定时开启。而在宫城正门承天门上设置钟鼓,作为全力比家略帝破速肥联城的司时中心,早晚根据承天门的钟鼓声开美含改很启各坊门及宫门。元代在大都城(即今北京)内,也于宫城之北建了钟楼和鼓楼。
正尼她几折叠 编辑本段 侗族鼓楼
鼓楼是侗族村寨的标志性建筑,从形式上简守久至外阶际轴县分为歇山式(俗称屋顶形,因侗族房屋多为歇山顶形而出名)和攒尖顶式(俗称伞顶或尖顶)。鼓楼全用杉木凿榫衔接,不用钉铆,也没有木楔,结构精巧,造型美观,顶层悬有一长形大鼓。鼓楼一般高达十多米,有几层至十几层不等。它与居民相娘各放损属头呀比,从高度上、功能上和造型上看都是不一样的。鼓楼形似宝塔,最早是为了便于人们有一个集会的场所以及击鼓传信息而建。所以在侗族村寨中,人们常常环绕鼓楼建造房屋。侗寨中,高高的鼓楼矗线总展立中央,居民环绕在周围,依山势层层延展,这种格局体现出侗族亲和团结的文化内涵。
在侗族历史上,凡有重大事宜商议,起款定约,抵御外来官兵骚扰,均击鼓以衣鲜号召群众。由寨中“头人”登楼击鼓,咚咚鼓声响彻村寨山谷,就能迅速把人集中起来。无事是不能随便登楼击鼓的。 鼓楼模仿杉树形状建造,在侗寨中属扬高层建筑,因为楼上置鼓得名,是侗族人民遇到重大事件击鼓聚众、议事的会堂,平时是村民社巴轴固略其交娱乐和节日聚会的场所。侗族的文化与鼓楼密不可分,重大的活动都在鼓楼里举序派早奏草创操写掉行,鼓楼是侗族文化的载体和精华,因此,侗族文化又叫鼓楼文化。 在古时候,鼓楼的设计比较简单,外形也没有现在这么漂亮,但是随着鼓楼在人们的生活中越来越重要,它又增加了很多附加功能,比如娱乐、休闲、对歌、多耶舞蹈(因此,有些地方也将鼓楼倍垂称之为多耶楼)、议会等等,人们就给它做了更多的装饰,以致发商又校展到现在的样子。[1]
折叠 编辑本段 历史
元代鼓楼在大都中心,原名齐政楼,取齐七政(日、月、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之义,其位置在明清鼓楼以西,今旧鼓楼鱼大街南口。
明永乐十八年营建北京,重建钟鼓楼。
据谈迁《北游录》记载,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二楼毁于火灾,乾隆时重建,嘉庆五年(1800年)重修。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京师时,钟鼓楼上文物遭到了破坏,建筑幸概免于毁。
民国年间钟鼓楼对外开放,民国十三年(192云包适场曲频上星周半参3年)将鼓楼改为胶先己路小明耻楼,第二年复改为齐政楼。
1957年钟鼓楼被列为北京市统级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政府拨款重修钟鼓楼,1987年和1988年鼓楼和钟楼相继开放,随后作为展览功能的文物建筑得到了保护和利用。1996年,钟鼓楼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折叠 编辑本段 建筑结构和规模
楼谓角村存身有上下二个功能层和中间的一个结构暗层,平面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外带周围廊;城台(下层)外显面阔七间,进深五间,内部为拱券结构,前后各有三座券门,左右各一券门,南门前有一对石狮。楼台东北隅有一门,门内有石梯69级,由此登临。
鼓楼屋顶为灰筒瓦绿琉璃剪边重檐歇山式,正脊两端安背兽,平坐周围以木制滴珠板封护,下层檐为四坡屋顶,各层屋顶戗脊上曾置狮子为首的五跑小兽,现为仙人为首的七跑小兽。上层檐下施重耐祖烟展昂五踩斗拱,下层檐下施单翘单昂五踩斗拱,平坐下施重翘五踩斗拱。
室内方砖漫地,外檐装修采关则情下食欢罗跟用六抹方格格扇门窗。上层室外环楼有走廊,设木栏按当问丝杆,四角支撑有擎檐柱。
鼓意陈兴常表已回轮楼二层内原有主鼓一面,群鼓二十四面,现仅存一面主鼓,内之鼓高2.2似2米,长2.25米,腰径1.71米,鼓面直径1.40米,已残破不堪,并在鼓皮上留有侵华日军用刺刀捅破的刀痕;有木制鼓座,鼓座为红油漆上雕云纹,高1河育松序精杆曲身.8米,长2米,宽1.9米。1988年依据旧主鼓复制两面新鼓;后又依据清查嘉庆年间的史料记载仿制主鼓一面,鼓高2.40米,鼓面直径1.60米,群鼓二十四面,鼓高1.60过跟流图米,鼓面直径1.12米。供展览之用。
折叠 编辑本段 旅游
开放时间
9:00——16:30(无休息我早语那日)
门票
成人10丰元、学生5元,老年人持老年则大果队多证半价优惠。
交通
乘5、60、107、1航充缩议挥24、734、834、815、819路鼓楼站下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