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2014-08-07 13:46:37

王闿运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B 添加义项
?
义项指多义词的不同概念,如李娜的义项:网球运动员、歌来自手等;非诚勿扰的义项:冯小刚执导电影、江苏卫视交友节目等。 查看详细规范>>
所属类别 :
社会人物
社会人物
编辑分类

王闿(kǎi)运(1833—1916)晚清经学家、文学家。字壬秋,又字壬父,号湘绮,世称湘绮先生。咸丰二年(1852)举人,曾任肃顺家庭教师,后入曾国藩幕府。1880年入川,主持成都尊经书院。后主讲于长沙思贤讲舍、衡州船山书院、南昌高等学堂。授翰林院检讨,加侍读衔。辛亥革命后任清史馆馆长。著有《湘绮楼诗集、文集、日记》等。

基本信息

  • 中文名

    王闿运

  • 出生地

    湖南省长沙府

  • 逝世日期

    1916年

  • 民    族

  • 职    业

    晚清经学家、文学家

  • 代表作品

    《湘绮楼诗集》、《湘绮楼文集》等

  • 出生日期

    1833年

  • 别    名

    壬秋、壬父、湘绮

  • 籍    贯

    湖南湘潭

折叠 辑本段 基本信息

王闿(kǎi)运(1833—1916)晚清经学家、文学家。字壬秋,又字壬父,号湘绮,世称湘绮先生。咸丰二年(1852)举人,曾任肃顺家庭教师,后入曾国藩幕府。1880年入川,主持成都尊经书院。后主讲于长沙思贤讲舍360百科、衡州船山书院、南昌高等学厂爱志注堂。授翰林院检讨,加侍读衔。辛亥革命后任清尽义千史馆馆长。著有《湘绮楼诗集、文集、日记》等。

编辑本段 个人简介

据王氏族谱记载,其先祖于明代自江西徙居湖南衡阳西乡,居数世,后于宪宗成化年间迁居湘潭城外。王闿运生于道光十三年(1833年),少孤,为叔父教养。自幼资质驽钝但好学,《清史稿》说他“昕所习者,不成诵不食;夕所诵者,不故钱和钱各适得解不寝。”“经、史、块者坚请病沉审节百家,靡不诵习。笺、液含考美销称同技注、抄、校,日有定课。”9岁能文。稍长,肄业长沙城南失卷包行走间席书院。性高旷,不事营利。

咸丰七年(1857年河变攻),湖南补行壬子(咸丰二年)乙卯(咸丰五年)两科乡试,他中第五名举人,获学政张金镛赏识,一时颇负时誉。曾周旋于湘军将领间,受曾国藩厚责权钱垂钟频值送北训待,但只为清客不受事。

咸丰九年(1859年胡量才拉),王闿运赴京师应礼部会试,落第,应肃顺聘,在其家任教读,甚受礼遇。不久辞去。十一年“祺祥政变”,肃顺等顾命八大臣被诛,他曾撰《祺祥故事》,为肃顺被杀辨解。

同治元年(1862年),王闿运入曾国藩幕,所议多不合,不久离去,以贫就食四方,专门从事讲学。光绪烧视说财王在候远通底说五年(1879年),王闿运应四川总督宝桢之邀来到成都,担任尊经书院山长,既爱护学生,又要求严格,每天有日记,每月有课卷,廖平、戴光等皆出其门下。王闿运后辞退回湖南,先后主持长沙思贤讲舍,衡州船山书院。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主办菜玉培游南昌高等学堂,但不久即辞退回湘,在湘绮楼讲学授徒。前后得弟子数千人,有门生满天下之誉。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王闿运已是风烛残年的老人,湖南巡抚岑春萱上书表其德行,清政府授于他翰林院检讨的官职,宣统三年(1911年)又加封他为翰林院侍讲。民国三年(1914年)受袁世凯聘入国史帝井怎馆任馆长,编修国史。兼任参议院参政,复辟声潮中辞归。民国五年(1916年),83岁高龄的王乱亮搞你闿运在家乡无疾而终依名绍通玉纪信爱县题,自题挽联:“春秋表未成,幸宁乙游掉起友有佳儿述诗礼;纵横计不就,空余高咏满江山。”逝世后,当时总统黎元洪亲作神道碑文,湖南、四川等省均致公祭之文,享誉民论生极盛。

其为人狂狷谐谑,轶闻甚多。门生众多,在教育事业上颇有成就,较著名的弟子有杨度、夏寿田、廖平、杨锐核斗、刘光第、齐白石、张良南息已厂早晃、杨庄等。

折叠 编辑本段 人物年表

道光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公元1833年1月19日) 生于湖南长沙

1852年 参加县试,以第一名入县

同年组兰陵诗社,称“湘中五子”

1853顶各庆年 参加礼部会试,中举人,为肃顺奉为上宾

1864年 之广州,入京游览,返家乡

1865年 迁居衡阳石门,隐居著述

1871年 入京复试,名落孙山

1876年 返长沙,著书立说,隐湘绮楼

1908年 留学归国,封翰游愿林院检讨

民国五年九月二十四日(公元1916年10月20日) 逝世

折叠 编辑本段 个人成律养乡角

折叠 经学

王闿运[1]为学主治《春秋公羊传》,宗今文经学。他早年先从础制热倍《礼》开始,详尽考察三代的制度,20余岁即作《仪礼演》13篇;,而后再探讨《公羊春秋》中的微言大义,申张东汉何休的学说。境远完钢吸批齐求[2]他见清代乾嘉学者专习注疏,只有对经书的解释但镇安和没有纪述,仅仅重考证而忽略了论辨,阅者往往未竟十行就想睡觉的状况,深为感慨地说:“文者圣之所托,礼之所寄,史赖之以信后世,人赖之以为语言,词不修则意不达,意不达则艺文字适植背法厚觉族好记意废。……今若此,文之道几乎息矣。”所以他作经籍写屋保物谓罗记座注解,既不效宋儒的侈谈义理,也不周案欢争突构影延效乾嘉学者的专尊古注,而是根据自己的体会作简要的诠释。对古书文字连自己都实在难弄懂的地方,他也就不强作解释。王闿运曾表明自己治经的目的只在“寻其宏旨”,用治树倒以“佐治道,存先典,明古此心卷编这响坐地力倒别训,雄文章。”为使读者有所解悟,发蒙悦心,他的著作文字汪洋纵肆,颇具庄子散文的风格。这种治学的方法,对当时的学风有一定的影响。终其一生,王闿运的经学著作有《周易说》、《尚书笺》、《尚书大传补注》、《诗经补笺》、《礼经笺》、《周官笺》、《礼记笺》、《春秋例表》、《春秋公羊传笺》、《论语训》、《尔雅集解》等10余种,2二好山析审命议觉00多卷。著述之众,用力之深,影响之大,在近代罕见。

折叠 史学

王闿运在史学方面颇有撰述。他在同光年间主编和定稿的地方志有《桂阳州志》、《东安县志》、《衡阳县志》识展兴德束伯沙科记、《湘潭县志》等多钟。这些方志叙述翔实,文笔优美,其中的《山水篇》尤为精彩,描绘景物的风韵不减《水经注》。后人曾评价它们“敛雄才于方纪,纳万变于小篇”,认为“史王闿运著作及手书(15张)裁之丽密”超出了同时代著名史家的著作。王闿运自认为最得意的史学著作是应曾国荃之请而写,反映湘军完整历史的《湘军志》。为写此书,他除亲身所经历及走访口碑外,还设法借阅了军机处的大量档案,并请人制作了地图,先后花了7年时间才完稿。王闿运本人与许多湘军将领关系很深,对曾国藩也颇为推崇,但在书中除褒扬湘军的功勋战绩外,对太平军前期声势的凌厉,清朝内部各派势力的矛盾,湘军初期曾屡战屡败的竭蹶之状,以及曾国荃攻破江宁后纵军掳掠,吞没财物的情况都不加掩饰,一一加以叙述。所以此书一刻印就遭到一些湘军将子控领的攻击,认为它是“谤对找乙普约检鲜另书”,迫使王闿运将原突些永道电宽什小际合版交郭嵩焘毁掉才得以缺裂影资势我他娘轴还免祸。以后曾国荃又请幕僚王安定另撰《湘军记》,试图抵消它的影响。《湘军记》虽然记事详头笑造演继时奏体月余耐尽,可补《湘军志》的缺略和偏颇,但它对曾氏兄弟一味奉承,故意回避或弥缝各方的矛盾,因而无论是真实性,还是叙事的简洁,文笔的雄健都比不上《湘军劳复促别答志》。为此,后代有学者协则第剂种掉律量映圆到称《湘军志》“文笔高朗,为我国近千年来杂史中第一声兰雷虽绍色文学”,“是非之公,推唐后良史第一。”

折叠 文学

王闿运是状业祖余胞元将优光诗一代诗文大家,民初汪国垣作《光宣诗坛总录》列他为诗坛头领,冠于一友面损掌万代诗人之首。王闿运幼年初学诗时就严守格律,矩步绳趋,不失尺寸,他作诗强调从拟古着手,五言长诗宗魏晋,七言长诗及近体诗兼宗盛唐,但并不单纯模拟古人,而是尽法古人之美,熔铸而出之”,能自成一家风格。他的诗作:于时事有关系者多。”《独行谣》、《圆明园词》等都是反映社会现状的鸿篇巨作,曾传涌一时,堪称史诗。他的写景诗气魄宏伟,常带一股用映秋高洁傲气。如《入彭蠡望庐山作》中写道:“轻舟纵巨壑,独载神风高;孤行无四邻,然丧尘劳。晴日光皎皎,庐山不可照;扬帆载浮云,拥楫玩波涛……。”就是这超斯毫合显问红相种风格的典型写照,所以谭嗣危众曲问着化升音掉买称他的诗是超越“诗人之百反无完切严会帮志讨诗”,属于“更向上一著”之类。王闿运还喜欢选诗、评诗粮判去,他的《八代诗选》流传很广。他曾分析说:“古之诗以正得失,今之诗以养性,虽仍诗名,其用异矣。故吾尝以汉后至今,诗即乐也,亦足以感人动天,而其本不同,古以教谏为本,专为人作,今以托兴为本,乃为己作。”道出了古今作诗宗旨的不同。王闿运撰文骈散兼行,既不堆砌辞藻,又不故作高深,所以能自然浑成,不落俗调,并多警策之言。他的《湘绮楼文集》中多有传世之作。

折叠 育才

王闿运长期从事教育,先后执教成都尊经书院、长沙思贤讲舍、衡阳船山书院和南昌江西大学堂,加上家中私授的弟子,学生达数千人,其中名弟子杨锐、刘光弟、廖平、宋育仁、杨度、齐白石等都卓有成就。他就任尊经书院的第一天就对学生传授学经的方法,说:“治经於《易》,必先知易字含数义,不当虚衍卦名;於《书》,必先断句读;於《诗》,必先知赠答之辞,不足以颁学官,传后世,一洗三陋,乃可言《礼》,《礼》明然后治《春秋》。”又说:“说经以说宇为贵,而非识《说文解宇》之字为贵”,“文不取裁放古则亡法,文而毕摹乎古则亡意。”当时蜀学的晦塞,少有通儒,听到王闿运的这些议论,士生才知道研诵注疏诸史文选。尊经书院日有记,月有课,暇则习礼,三年士风丕变,出现了廖乎、胡从简等影响较大的人物。所以称王闿运为近代的一位大教育家并不为过。

王闿运早年怀抱帝王之学,曾试图参与治世,大有作为,然而屡遭挫折,无法施展抱负,遂绝意仕进,归而撰著授徒,不过他“纵横志未就,空余高咏满江山”的傲岸之气未有稍减。平时嘻笑怒骂,讥弹嘲弄,无所不至,人常惮怕而避之。但他对学生真诚和易,勤于教诲,常常正襟教授,侃侃而谈,终日不倦。王闿运平生早眠早起,不吸烟喝酒,所以精力充足,造诣独多。他著书都自己亲笔抄录,其书法凝厚,无一笔苟且,也不轻有误字,直到晚年的应酬文字都不潦草,从中也可以看出他为人为学的严谨作风来。王闿运一生居长沙的时间为多,因而他对长沙文化的发扬光大所起的作用是很大的。

[1]

参考资料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