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 编辑本段 书法内容
折叠 编辑本段 创作背景
王羲之晚年时,毅然决然地辞去职务,追求隐逸自然的生活,这点也让他的书法艺术成为最能表现与抒发个人性情的一种媒介。其书风呈现典雅细腻的精致度,以及保有严谨的法度,却又能用笔秀美而劲挺,展现出他天然率真的性格,连他的只字片言或短纸信札,都获得后人的保存,成为历代学习书法艺术的典范。《快雪时晴帖》即是如此,它是王羲之大约在大雪初晴时写给友人"山阴张侯"的一个问候信札。
此卷《快雪时晴帖》是否王羲之真迹还存在争议,此帖北宋时即被认为是王羲之墨迹,作为墨迹著录于《宣和书谱》中。元代赵孟頫等鉴藏家,也认为此帖"良是千余年异物";而现今学术界大多则认为,此帖是唐代精摹本。
折叠 编辑本段 艺术鉴赏
折叠 点画
《快雪时晴帖》其点画俯仰生情,钩挑都不露锋。其着重表现在用笔尤为圆劲,提按顿挫的节奏起伏与弹性感较平和,以圆笔藏锋为主,起笔与收笔匀整安稳,或轻或重,或快或慢,提按得当,从容不迫,神态自如,骨力中藏。整帖看来雍容古雅,圆浑研媚,其中或行或楷,或流而止,或止而流,无一笔掉以轻心,无一字不表现出意致的流利秀美。
折叠 结体
《快雪时晴帖》结体以方形为主,平稳匀称,行书中带有楷书笔意,十分多变,富有轻快的节奏感。帖中"羲之顿首"以行草开头,"山阴张侯"以行楷收笔,形式优美而富于层次。
"羲之顿首",这四个字轻松自如,闲雅平和,亦行亦草,或断或连,笔意贯通。"快雪时晴佳想",字字独立,笔圆墨润,介于行楷间,活而不滞,力透纸背。"快"字;左右相向的两部份,有着呼应的关系,"夬"的右肩略微高耸,末笔右顿,调和了倾斜的姿势。"雪"字也有类似的情形,上部向左倾斜,末一横画收笔有向右下的笔势,所以也调整了整个字的重心。
折叠 章法
章法上,第一行上下的"行气"一贯,每个字横向的笔画,倾斜的角度大致相同,而同一行字的重心也都在同一中线上。第二行间距疏朗,重心错落,"果为"有连笔,其他的字间距较疏,重心也有偏右偏左的变化。第三行自然作结,美感丰富。最后"山阴张侯"四字似元明卷轴之下款,气完而神足。
折叠 编辑本段 名家点评
折叠 编辑本段 后世影响
折叠 地位
《快雪时晴帖》被认为是王羲之仅次于《兰亭序》的又一件行书代表作,被古人称为"天下法书第一"。其全文共28字,被誉为"二十八骊珠",与王献之《中秋帖》、王洵《伯远帖》被乾隆合称为"三希",且此帖列于首位。
折叠 影响
《快雪时晴帖》对后世书法名家影响深远,如,唐代李邕《麓山寺碑》与《李秀碑》(《云麾将军碑》)的体势、笔法取法《快雪时晴帖》较多,尤其是元代赵孟頫晚年的行书,也是远祖《快雪时晴帖》的。
折叠 编辑本段 历史传承
折叠 递藏
《快雪时晴帖》在唐初时赐丞相魏征,传于褚遂良。唐末宋初时归苏易简,传于苏家子孙苏舜元、苏舜钦兄弟之手。后转归米芾。南宋初入高宗内府。明代由朱存良藏,后由卖画者售与王穉登,以后转手吴国廷、刘承禧。刘卒后又归吴国廷。元朝时先为张氏所有,后入元内府。其后为涿鹿冯铨所得。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进入内府,乾隆将此帖与王献之《中秋帖》、王洵《伯远帖》同贮于养心殿温室内。
1925年北京故宫博物院成立后,《快雪时晴帖》为其旧藏品。在日本侵占东北后,《快雪时晴帖》随故宫博物院的第一批古物南迁,后来辗转运到贵州安顺。1945年,日本投降后,《快雪时晴帖》转到南京。1949年初,《快雪时晴帖》和北京故宫众多的珍贵文物一起,被国民党政府带到了中国台湾,至今一直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折叠 著录
折叠 编辑本段 重要展览
2017年10月4日-11月14日,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举办"国宝的形成--书画菁华特展"上,《快雪时晴帖》作为其精品之一展出。
折叠 编辑本段 作者简介
王羲之(303-361年),祖籍山东,出身仕族世家,西晋末随父南渡,作过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东晋永和年间(345-356)去职,与东土名士尽山水之游。热衷诗歌,音乐与书法。他学书历程是由近而古,转益多师,取资广博,尤其精研体势,将秦篆汉隶各种不同的笔法,融於真行草体中,形成最佳体势,所以唐朝人称颂他"兼撮众法,备成一家,为万世宗师",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