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 编辑本段 历史沿革
折叠 创建时期
1951年6月11日,中国科学院、教些从岩若两随用育部联合发出《1951暑期欢送外损招收研究实习员、蒸得改程副造班突刻八难研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图压项天金亮棉协表院究生办法》,正式开始实行统一招收研究生,标志着我国研究生教育制度的开创。当年全获国实际招收研究生2煤限消孔评纪76名,其中中国科品充创被步械供务论学院95名、中国人民大学101名、其他各校共80名。这其中就包括时属亮解攻实易迫目双钱学中国科学院的人文社会科学各研究所招收的片细房区难粉危研究生。
1956年6月,中国科学院或优病接红益价哲学社会科学部成立。在1955至1965年的十年间,包括哲学社会科学部在内的中国科学院共招收研究生1518名,占全国研究生招生总人数的11.2%。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中国科学院停止了招生工作。
1977年,经党中央批准,求在原属于中国科学院的哲学社会科学部基础上,组建中国社会科学院,作胡乔木院百阶六煤总讲皇谁长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学术机构和综合研究中心,并任命胡乔木为院长、党组书记。
19教著联根酸陈展助开78年1月,鉴于“文革”结束后,中国社会科学院人才断层、青黄不接的窘境,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决定:筹建研究生院,恢复招收研究生。为此专门成立了招生领导小组,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邓力群任组长。2月27、28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北京日报》刊发中国社会科学院招收研究生的消息。与此同时,中国社会科学院向中共中央宣传部并国务院提交了建立中国社班杆属派绝伤握某研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的请示报告。8月25日,当时的叶剑英、邓小平、乌兰夫、汪东兴教然乐每继些呢局等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分别审阅了黑游能且吸请示报告并一致表示赞仍吗凯同,还确定了研究生院的主要任务是“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培养社会科学理论研究专门人才”。中国第一所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生院由此诞生。
1978年10月1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成立大会暨研究生开学典礼在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剧场隆重举行。室调向强维名养矛逐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端置多终编沙院长兼研究生院首任院长周扬在开学典礼上发表了重要讲话。
1978年10月5日第一批448名研究生入学后,由于校舍不足,暂实行分散多处办公、学习的方式:院部设在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设在北京市总工会干观力初耐写赶菜论部学校(今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新闻系设在人民日报社,考古系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南亚系设在北京大学。由此开启了研究生院成立之初居无定所、“游牧”办学的艰苦创业历程。借用北京市十一学校办学
1980年5月6日,研究生院院部从北京师范大学分批搬迁至北京市十一学校。
1981年1月15日,研究生院学报《学习与思考》创刊号正式出版发行。4月9日,研究生院院务委员会成立,作为研究生院的领导机构,负责确定办院方针、教学计划和科研计划等重大事项。6月9日,研究生院学位评定委员会正式成立,并从即日起,正式实施《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实施学位条例暂行办法》。9月21日,研究生院首届研究生毕业典礼在中国历史博物馆礼堂增维决建友鲜祖阻举行。在首届455名毕业生中,分配到中国社会科学院256人、中央部委12圆第独飞也席士局志践础9人、各省区市26人。此外,44名代培生全部返回原单位工作。11月3日,国务院批准研究生院为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1982年3月31日,研究否为若生院决定授予318名毕业生以解全孩局初育无硕士学位,占毕业握以医庆放树山娘河法族研究生总数的73%,并占全国首届获得文科学位总人数的28%。
1983年9月,第一批博士研究生入学。1陈胶保即印厚0月20日,研究殖去境菜杀沙序城生院建立辅导员制度,成立了研究生辅导小组。10月31日,中央国家机关和科学研究系统图书馆学会假宗城正式吸收研究生院图书馆还呀孔改液台老画作丰为团体会员。
19排直剂和84年8月15日,研究生院校停练界杨愿思六舍建设工程在北京市朝阳区西八间房破土动工。第一期工程总面积为1071万平方米,其中,那号节护州三栋研究生宿舍楼9040平方米,锅炉房、浴室670平方米,食堂1000平方米。9月3至11日,由研究生院、《经之甲际始被约查代那济日报》、《经济学周报》、《世界经济导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十几个单位联合举办的全国中弦育然青年经济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在浙江杭州莫干山举行。会上,研究生院7名研究生提出的价格改革构想受到国务院领导的重视。11月,经文化部批准,自1985年起,《学习与思考》更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
1985年3月11日,研究生院和司法部联合试屋们亲帮鲜哥花举办第一期全国企事业法律顾问培训班。
折叠 望京时期
势凯氧杂击百果危刚1985年7月22至27日,研究生院由北京市十一学校迁往西八间房131号(后改为望京中望京校区正门环南清最审婷席值注某口知路1号),即望京校区。这是研究生院在成立八年之久后终于有了自己的校园。由读进限而速愿于办公楼、教学楼、图书馆楼尚富品台务被句未竣工,各部门的办公室暂设在1号宿舍楼,图书馆暂搬到汽车库内,研究生在临时搭建的活动房内坚持上课。10月22日,由美国福特基金会和鲁斯基金会的资助的、由研究生院和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孩洛杉矶分校共同筹建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英语培训中心正式成立。11月3日,研究生院举行新学年开学典礼,苦这是自1978年创办以来,首次在自己的校园里举行开学典礼。12月20日,研究生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决定授予1人博士学位、109人硕士学位。刘迎胜是我院第一个获得博士学位的研究生。
1988年11月17压牛状革亚岁举被日,研究生院第一届学术委员会成立。
1989年7月3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办公会议研究,同意国家教委关于当年研究生院不录取硕士研究生的意见,原计划录取的硕士生转入其他高校就读。1态989至1992年,研究生院暂停招收硕士研究生。
1991年8月1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决定,研究生院实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
1994年5月27日,研究生院与香港树仁学院签署合作协议书,商定自1994年起,研深绿列额注究生院在香港地区联合招收培养社会学专业在职硕士学位研究生。7月7日,研究生院向中国社会科学院人事教育局报送《研究生院的职责、方向和任务》,报告重严交价河些合申研究生院的职责是培养哲学社会科学博士、硕士及有关高级专门人才。[2]7月1白军纪宣妈8日,研究生院决定成立六个教学研究部。10月14日研究生院成立“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校显掉牛局急宽具孩宁的友会筹备委员会”。
1996年5月4日,由研究生院、中共湖南省委党校和张家界市委党校共同投资早期毕业照建成的研究生院张家界学术交流中心落成典礼在湖南省张家界市举行。9月27日,研究生院获准招收外国留学研究生。11月23至28日,研究生院题库考试中心组织进行了首次在职人员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的题库考试。
1997年9月24日,研究生院举行首届外国留学研究生开学典礼。首届留学生15人,其中博士生10人、硕士生5人。
1998年9月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为研究生院建院20周年题词:“把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办成一流的人文社会科学人才培养基地。”[2]
2000年1月10、11日,由社科院研究生院和中国科学院人事教育局、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共同主办的全国首届“科研机构研究生培养工作研讨会”在社科院研究生院召开。6月中旬,研究生院正式批准录取8名港澳台地区博士研究生,其中香港1名、澳门2名、台湾5名。7月6日,研究生院在深圳正式注册成立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深圳研究院,成为第三批进驻深圳虚拟大学园的共建单位。8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李铁映兼任研究生院院长。
2001年4月12日,经国家计委批复,同意研究生院将建设地点定为北京市通州区卫星城东南侧。7月1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召开“研究生院工作会议”。8月17日,在李铁映院长的倡导下,研究生院教授委员会成立。9月25日,研究生院召开第一次班主任工作例会。
2002年4月25日,研究生院研究生会举办了首届“全国研究生会主席论坛”。12月5日,研究生院与北京中央商务区管委会共同举行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CBD社会实践基地”揭牌仪式。
2003年1月3日,原国家计委正式批准了研究生院房山区良乡新校园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3月10日,研究生院校园广播台成立开播。9月9日,国务院学位办颁发[2003]99号文件,授予研究生院法律硕士(JM)和公共管理硕士(MPA)两个专业学位授权点,从此研究生院科学学位与专业学位教育并举。
2005年10月24日,研究生院举行首届经济学博士课程研修班(东盟地区)开学典礼。该班是研究生院首次面向东盟地区华侨开设的博士层次课程研修班。
2006年8月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举行学部成立大会。研究生院前院长方克立当选为首批学部委员。
2008年4月26日,研究生院良乡新校区奠基仪式在北京市房山区良乡高教园区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陈奎元等领导出席。9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志亲笔题写“祝社科院研究生院建校30周年!”的贺词。同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建校三十周年庆祝大会暨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开幕式胜利召开。9月28日,中央电视台《欢乐中国行》推出特别节目《“春风第一枝” ——庆祝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建院三十周年》。[3]
2009年10月,为了缓解望京校区的压力,法学系在河北廊坊东方大学城建立教学基地,在良乡新校区落成前,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暂时在此办学。
折叠 良乡时期
全国政协陈奎元副主席等为新校区落成剪彩2011年3月21日,研究生院新图书馆开馆仪式在良乡新校园隆重举行。3月15日,研究生院与河南大学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协议签字暨导师聘任仪式举行。4月26日,经过三年的建设,研究生院良乡新校区正式落成。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陈奎元,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北京市副市长洪峰为新校园落成启用挂牌揭幕。6月14日,由商务部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共同承办的“非洲英语国家减贫与可持续发展”官员研修班开班。7月18日,研究生院主办“科研机构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研讨会”。
2012年,经教育部批准,从当年起研究生院与美国杜兰大学合作举办“金融管理硕士”项目,每期招生40人,学员在职学习,学制为18个月。
2013年4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给研究生院下达的招生指标首次超过1000人。12月23日,研究生院举行建院35周年座谈会暨校史馆揭幕仪式。
2014年3月2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博士生开学典礼在研究生院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出席典礼并发表重要讲话。从2014年起,研究生院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骨干人才计划”,每年从高校教师中招收100名左右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博士定向培养。
折叠 编辑本段 办学规模
折叠 部系设置
研究生院主要依托中国社会科学院各研究院所,设立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文学、历史学和国际问题研究等6个教学研究部、39个教学系(其中包括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投资研究所设立的投资经济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城乡建设经济研究所设立的城乡建设经济系、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设立的语言文字应用系)以及10余个研究生院直属教学机构。
序号 | 研究生院教学机构 | 依托研究院所 | |
1 | 哲学 教学研究部 | 马克思主义研究系 |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
2 | 哲学系 |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 |
3 | 世界宗教研究系 |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 |
4 | 经济学 教学研究部 | 经济系 |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
5 | 工业经济系 |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 |
6 | 农村发展系 |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 |
7 | 财政与贸易经济系 |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 | |
8 | 金融系 |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 | |
9 | 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系 |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 |
10 | 投资经济系 |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投资研究所 | |
11 | 政府政策与公共管理系 | 由在社科院研究生院担任导师职务的部分中央领导同志和中央部委负责人组成 | |
12 | 人口与劳动经济系 |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 | |
13 | 城乡建设经济系 | ||
14 | 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系 |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 | |
15 | 法学 教学研究部 | 法学系 |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 | |||
16 | 政治学系 | 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 | |
17 | 社会学系 |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 |
18 | 民族学系 |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 |
19 | 社会发展系 |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 | |
20 | 文学 教学研究部 | 文学系 |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
21 | 外国文学系 |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 |
22 | 少数民族文学系 |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 |
23 | 新闻学与传播学系 |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 | |
24 | 语言学系 |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 |
25 | 语言文字应用系 | (国家语委普通话与文字应用培训测试中心) | |
26 | 历史学 教学研究部 | 历史系 |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
27 | 近代史系 |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 |
28 | 世界历史系 |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 | |
29 | 考古系 |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 |
30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系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
31 | 中国边疆历史系 |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 | |
32 | 国际问题 教学研究部 | 世界经济与政治系 |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
33 | 美国研究系 |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 | |
34 | 日本研究系 |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 | |
35 | 欧洲研究系 |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 | |
36 | 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系 |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 | |
37 | 亚洲太平洋研究系 |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 | |
38 | 拉丁美洲研究系 | 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 | |
39 | 西亚非洲研究系 |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 | |
40 | 直属 教学机构 | 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基础教学部 | |
41 | 外语教研室 | ||
42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骨干人才计划”) | |
43 | 东盟学院 | (面向东盟各个国家招收、培养东盟各国所需专业和方向的硕士、博士研究生) | |
44 | 工商管理硕士教育中心 | ||
44 | 公共管理硕士教育中心 | ||
45 | 社会工作硕士教育中心 | ||
46 | 税务硕士教育中心 | ||
47 | 金融硕士教育中心 | ||
48 | 文物与博物馆硕士教育中心 | ||
49 | 继续教育学院 | (面向国内各领域高级管理干部、商务人士开展各类高端教育培训项目并积极开展各类国际教育交流合作项目) | |
50 | 国际文化教育中心 | (集语言培训、外国官员与学者研修和中国国际化人才培养与于一体的综合性教育机构) |
折叠 学科建设
中国社会科学院有二、三级学科近300个,其中重点学科120个。截至2014年,研究生院的专业几乎涵盖人文社会科学的全部领域,包括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民族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考古学、中国史、世界史、工商管理、农林经济管理、公共管理以及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等一级学科,拥有103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含自主设置13个)、109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含自主设置13个)以及金融、税务、法律、社会工作、文物与博物馆、工商管理、公共管理等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1.学术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目录(截至2014年)
类别代码及名称 | 类别英文全称 | 类别 英文缩写 | 专业领域代码及名称 | 授权时间及级别 |
0251 金融 | Master of Finance | M.F. | 2010.09 硕 | |
0253 税务 | Master of Taxation | M.T. | 2010.09 硕 | |
0351 法律 | Juris Master | J.M. | 035101 非法学 | 2003.09 硕 |
035102 法学 | ||||
0352 社会工作 | Master of Social Work | M.S.W. | 2009.07 硕 | |
0651 文物与博物馆 | Master of Cultural Heritage and Museology | M.C.H.M. | 2010.09 硕 | |
1251 工商管理 | 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 MBA | 2009.06 硕 | |
1252 公共管理 | Master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 MPA | 2003.09 硕 |
以上资料来源[4]
折叠 师资力量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1955年成立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时,郭沫若、范文澜、金岳霖、郑振铎、吕叔湘、冯至、于光远、孙冶方、夏鼐、何其芳、顾颉刚、俞平伯、钱钟书等学贯中西的学术大家云集学部,可谓群贤毕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逐步建设起一支以学部委员为龙头、以学术领军人才为重点、以青年英才为骨干的优秀人才队伍。自2006年8月恢复建立学部委员制度以来,遴选出61名学部委员和133名荣誉学部委员(相当于中国科学院院士)。截至201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有在职人员4200余人,含科研业务人员3200余人,其中高级专业人员1676人、中级专业人员1200余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600余人 。[5]
自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制度实施以来,截至2014年,已出现160多位专家学者授课的身影。其中,中国社会科学院获邀参与授课的人次最多,有31人次;其次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获邀次数为13人次,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和中国人民大学各有11人次,中央党校有8人次。在中国校友会网大学评价课题组目前评选出的三届(07年、08年、11年)“中国杰出人文社会科学家名单”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入选人数稳居榜首(第一届157人、第二届203人、第三届264人),是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高端人才密集度最高之地,堪称“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国家智库”。
社科院研究生院从中国社会科学院著名专家学者中,聘请了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和荣誉学部委员在内的、以高级研究人员为主体的导师队伍。截至2014年,有博士生导师470人、硕士生导师824人,绝大多数专业采取导师一带一的“师徒制”培养方式。
曾经或正在研究生院执教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著名学者有:
1.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及一级教授:季羡林、陈翰笙、刘大年、吕叔湘、骆耕漠、钱俊瑞、钱锺书、夏鼐、许涤新、于光远、冯至、贺麟、尹达、张友渔、芮沐、吴大英、谢怀栻等;
2.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于祖尧、仇士华、孔繁、王仲殊、王庆成、王贵宸、王耕今、邓绍基、刘世德、刘克明、刘楠来、刘魁立、吕大吉、朱寨、朱绍文、何振一、余绳武、余敦康、佟柱臣、吴元迈、吴承明、吴家骏、张炯、张长寿、张守一、张泽咸、张椿年、李琮、李步云、杜继文、杨天石、杨曾文、汪海波、汪敬虞、谷源洋、陈燊、陈栋生、陈之骅、陈乐民、陈启能、陈筠泉、陈毓罴、金宜久、赵人伟、赵凤岐、骆耕漠、徐苹芳、徐崇温、涂纪亮、资中筠、郭松义、钱中文、高涤陈、梁存秀、黄心川、黄绍湘、董衡巽、道布、韩延龙、蔡美彪、戴园晨、瞿同祖等;
3.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截至2014年7月 [6]):
单位 | 姓名 | 研究领域 |
院部 | 陈佳贵 | 工业经济、企业管理 |
院部 | 江蓝生 | 汉语历史语法与词汇 |
院部 | 刘国光 | 经济学 |
院部 | 江流 | 科学社会主义 |
院部 | 冷溶 | 科学社会主义和邓小平理论研究 |
院部 | 汝信 | 哲学、美学 |
院部 | 王伟光 | 马克思主义哲学 |
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 靳辉明 | 马克思主义哲学 |
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 李崇富 | 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社会主义 |
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 程恩富 |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
文学研究所 | 杨义 | 中国现代文学、古代文学 |
民族文学研究所 | 朝戈金 | 少数民族文学、民俗学 |
哲学研究所 | 李景源 |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 |
哲学研究所 | 叶秀山 | 西方哲学 |
语言研究所 | 沈家煊 | 句法与语义学、语言学理论 |
世界宗教研究所 | 卓新平 | 宗教学、宗教哲学 |
世界宗教研究所 | 魏道儒 | 佛 教 |
外国文学研究所 | 黄宝生 | 梵文、巴利文 |
考古研究所 | 刘庆柱 | 汉唐考古学 |
考古研究所 | 王巍 | 商周考古 |
近代史研究所 | 耿云志 | 近代思想史、文化史、政治史 |
近代史研究所 | 张海鹏 | 中国近代史、台湾史 |
历史研究所 | 陈祖武 | 清代学术史 |
历史研究所 | 林甘泉 | 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史 |
历史研究所 | 陈高华 | 中国古代史 |
历史研究所 | 宋镇豪 | 中国古代史、古文字学 |
历史研究所 | 王震中 | 先秦史 |
世界历史研究所 | 廖学盛 | 世界历史、古希腊史 |
经济研究所 | 刘树成 | 宏观经济学 |
经济研究所 | 张卓元 | 政治经济学、价格学 |
经济研究所 | 朱玲 | 发展经济学 |
工业经济研究所 | 吕政 | 工业发展理论 |
工业经济研究所 | 周叔莲 | 工业经济、企业管理 |
工业经济研究所 | 金碚 | 产业经济学 |
金融研究所 | 李扬 | 金融学、财政学、宏观经济 |
金融研究所 | 王国刚 | 金融学 |
农村发展研究所 | 张晓山 | 农业经济、农村组织与制度 |
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 李京文 | 技术经济与管理 |
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 汪同三 | 数量经济学 |
财经战略研究院 | 杨圣明 | 消费理论、市场理论 |
财经战略研究院 | 高培勇 | 财政学 |
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 | 田雪原 | 人口学、人口经济学 |
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 | 蔡昉 | 劳动经济学 |
社会学研究所 | 景天魁 | 发展社会学 |
社会学研究所 | 李培林 | 企业组织与社会发展 |
法学研究所 | 郑成思 | 国际法、民法、知识产权法 |
法学研究所 | 王家福 | 民商法、法理学 |
法学研究所 | 梁慧星 | 民商法学 |
法学研究所 | 王叔文 | 宪法学 |
法学研究所 | 李林 | 法理学 |
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 郝时远 | 民族理论、国内外民族问题 |
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 史金波 | 中国民族历史、西夏文史 |
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 何星亮 | 民族学 |
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 | 张蕴岭 | 世界经济、国际关系 |
拉丁美洲研究所 | 苏振兴 | 拉丁美洲经济与政治研究 |
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 余永定 | 世界经济、宏观经济学 |
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 | 李静杰 | 国际政治 |
欧洲研究所 | 裘元伦 | 欧洲经济 |
欧洲研究所 | 周弘 | 欧洲现代政治、社会、外交 |
图书馆 | 黄长著 | 世界语言的分类与使用、图书馆学、情报学 |
研究生院 | 方克立 | 中国哲学 |
折叠 教学建设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堪称我国科学研究机构举办研究生教育的典范。科研机构办学是我国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独特办毕业仪式学体制,也是我国从事研究生教育与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且有效的途径。建院30多年来,社科院研究生院建立起了适合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特点的“集中办院、按所设系、分片教学、统一管理”的独特办学模式:“集中办院”,即中国社会科学院集中创办一所研究生院,作为统一的招生单位和学位授予单位,并建设一座统一的校园;“按所设系”,即研究生院的教学系依托中国社会科学院各研究院所设立,实行“所系合一”体制,系主任原则上由所长兼任,系导师从该所副高级以上研究人员中遴选、聘请,系和导师负责研究生的系专业基础课教学;“分片教学”,即依据学科门类由若干教学系组建一个教学研究部(简称“学部”,也叫“学科片”),负责按学科群开设的或同一专业研究生共同必修的学部专业基础课教学。“统一管理”,即研究生院负责思想政治理论、外国语等教育部规定的公共必修课教学,并统一管理招生、教务、后勤、外事等工作。公共必修课、学部专业基础课、博士生限制性跨学科必修课一般安排在第一学年在研究生院学习。博士生和学术型硕士生的系专业基础课一般安排在第二学年在研究生院或各研究院所学习。专业硕士生的公共课、专业课一般均安排在研究生院院内学习。[5]
师从国家智囊,培育社科精英。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强阵地、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殿堂、党中央国务院重要的思想库和智囊团,承担着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研究以及针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领域各种现实问题的对策研究的重任。研究生在校期间不仅可以跟随导师进入到学术最前沿,还可以参与导师的研究课题,较好地培养了对现实问题的敏感性,能够将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这符合研究生阶段尤其是博士生阶段的学习要以问题为导向的培养逻辑和规律,从而使研究生院成了一个其他任何高校不曾有的才能培养的良好模式,保证了较高的学生成材率。
折叠 编辑本段 学术研究
研究生院的主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是中共中央直接领导、国务院直属的正部级事业单位,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学术机构和综合研究中心。党中央给中国社会科学院提出的三大定位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强阵地、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殿堂、党中央国务院重要的思想库和智囊团。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发布的《全球智库报告2014》中,中国社会科学院等7家中国智库入围“全球顶级智库前150位”,其中,中国社会科学院以全球第27位的成绩,再度蝉联“亚洲第一智库”。 2015年1月,中厅、国厅《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提出,要“发挥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国家级综合性高端智库的优势,使其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知名智库”。研究生院依托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实力雄厚、学科门类齐全、人才高度集中、研究资源丰富的优势,已然成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生教育的最高学府、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高级专门人才的摇篮。[7]
折叠 科研成果
中国社会科学院以学术著作、科学论文、调查研究报告、资料翻译和文献整理等形式向社会各翻译著作界提供科研产品。截至2013年,共出版学术著作4293本,科学论文54517篇,调查报告、研究报告7268份,翻译著作2787本,翻译论文16108篇,以及相当数量的古籍整理、校勘、注释、各种工具书和普及读物。年平均出版学术著作300多本、科学论文3890多种、研究报告510多篇。
这些科研成果阐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国家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发展战略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及政策咨询;为社会发展和民主法制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和实施方案;整理和弘扬传统历史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研究和吸收世界各国的优秀科学文化,推动学科建设。许多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5]
折叠 科研平台
中国社会科学院是中国最庞大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截至2013年,机构设置拥有文学哲学部、历史学部、经济学部、社会政法学部、国际研究学部、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等6大学部,38个研究院所,10个职能部门,包括研究生院在内的8个直属单位,非实体研究中心180个,主管全国性学术社团105个,并代管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5]
折叠 学术资源
中国社会科学院正努力推进”七名“工程,打造一流学术传播平台,掌握学术话语权,占领学术制高点。
1.名报:
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的《中国社会科学报》,是面向全国理论界、学术界的大型理论、学术报纸,是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第一份全国性的理论、学术专业报纸。
2.名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刊物出版总数达91种,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学术信息。其中,《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考古》、《哲学研究》、《经济研究》、《法学研究》、《文学评论》、《世界经济》等相当一部分刊物是国内外学术界公认的多语种学术名刊。其中由研究生院主办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还被评为“全国三十佳社科学报”、“全国高校三十佳社科期刊”。
3.名社:
中国社会科学院拥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经济管理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和方志出版社等5家专业出版社,出版了大量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著作。
4.名馆:
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调查与数据信息中心)实行“总馆—分馆—所馆”三图书馆内景级管理体制,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设施先进、数字化程度最高的哲学社会科学专业图书馆,馆藏经典文献仅次于中国国家图书馆,拥有古今中外的基本文献资料,馆藏图书已达537万余册,其中包括了相当数量的善本典籍、珍本图书。
研究生院分馆始建于1978年8月,是以为教学和科研服务为宗旨的中小型综合性图书馆。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及各研究所(系 )专业图书馆共同为在校研究生提供文献信息服务。
5.名库: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是由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图书馆珍藏品建设,中国社会科学院承建的国家级、开放型、公益性的哲学社会科学信息平台。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于2012年3月正式启动,系统平台于2013年7月16日上线开通,并于2014年1月13日实现改版升级。期刊数据库已与426家学术期刊建立合作关系,累计完成3.2万篇期刊论文、6600多位专家、750个学术机构、4万多张图片等数据信息的收集、加工和入库。项目组已完成了期刊库、论文库、人员库、机构库等四个核心基础库的建设,实现了期刊浏览、在线阅读、用户管理等通用功能,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全文检索、期刊原貌阅读、在线批注、期刊数据分析等多项特色功能的开发。
6.名网:
中国社会科学网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定位为“高水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网、国家级社会科学学术研究网、特大型的国内外综合信息网”。网站设50个栏目,将准确、及时报道国内外重大新闻,深度解析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全面反映国内外学术动态。中国社会科学网于2011年1月1日1时1分正式上线,成为网络思想理论阵地的一支主力军。
7.学术评价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建立了“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AMI)”,完成对我国733种中文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测评,并成功举办首届“全国人文社会科学评价高峰论坛”。2014年11月22日发布了《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报告(2014年)》。[8]
折叠 学术交流
广泛地开展对外学术交流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长期坚持的方针。近些年来对外学术交流不默克尔来院演讲断发展。在交流规模上,从 1978年10多批数十人次发展到1995年1398批、4100多人次。在地区分布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对外交流已遍及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同国外约200多个社科研究机构、学术团体、高等院校、基金会和政府有关部门建立了交流关系,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定了交流协议。交流对象既有发达国家,也有广大发展中国家。许多国家的元首、政府总理、内阁长官及政界、学界著名人士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进行访问、讲演,外国驻华使领馆官员、国际机构代表以及海外记者也经常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开展学术访谈。频繁的交流活动,不仅促进了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而且增进了相互了解和友好合作关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对外交流,有互派学者考察访问、开展合作研究、互派长期留学进修生、举办双边或多边学术研讨会、互邀学者讲学等多种形式。近年来,各个学科,无论是历史学、考古学、语言学、民族学、宗教学等传统学科,还是与中国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法制建设和创造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密切相关的经济学、法学、社会学、国际关系学等学科,在对外学术交流中都得到了发展,科学研究工作开展得更加活跃。
日益发展的对外学术交流活动,对繁荣中国社会科学事业、促进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将对外学术交流与课题研究和学科建设紧密结合,通过对外学术交流,促进重点科研项目和学科发展。一批研究人员通过留学进修和访问交流,拓宽了学术视野,业务上得到了培养和提高,许多人已成为科研骨干或学科带头人。
研究生院积极实行对外开放,多方发展对外教育和学术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英国等十几个国家以及港澳台地区多所大学及学术研究机构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从1985年开始招收海外进修生,1997年开始招收外国留学博士、硕士研究生,2000年开始招收港澳台地区博士、硕士研究生以来,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研究生培养质量不断提高。截至2014年,有港澳台地区留学研究生52人、外国留学研究生48人。[9]
折叠 编辑本段 研院领导
折叠 历任领导
历任院长
第1任 | 1978-1982年 | |
第2任 | 1982-1985年 | |
第3任 | 1985-1990年 | |
第4任 | 1990-1991年 | |
第5任 | 1991-1994年 | |
第6任 | 1994-2000年 | |
第7任 | 2000-2002年 | |
第8任 | 武寅(女) | 2002-2007年 |
第9任 | 2007-2013年 |
历任院党委书记
院教职工临时党支部书记 | 1978.09-1978.10 | 王鸣时 |
院临时党委书记 | 1978.01-1979.10 | 温济泽 |
院党委书记 | 1979.10-1982.06 | 徐达深 |
院党组书记 | 1982.06-1982.08 | 温济泽 |
院临时党委书记 | 1982.08-1987.10 | 温济泽 |
1987.10-1987.12 | 朱佳木 | |
院党委书记 | 1987.12-1990.05 | 朱佳木 |
1990.05-1991.08 | 张鸿岳(代理) | |
1991.08-1993.11 | 浦山 | |
1993.11-1998.09 | 廖世伦 | |
1998.09-2006.12 | 晋保平 | |
2006.12-2014.02 | 黄晓勇 |
折叠 现任领导
院党委书记
张政文,男,汉族,1960年10月生,江苏南京人,1983年7月参加工作,1990年8月加入张政文中国共产党,山东大学文学院文艺学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文学博士学位,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黑龙江大学教务处副处长、研究生处处长、副校长、党委副书记兼校长,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党委书记、副院长。
多年来,张政文教授在德国古典哲学、德国古典美学、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等学术领域进行了富有创见性的学术研究,先后出版学术专著、编著6部,在《哲学研究》、《文艺研究》、《文学评论》、《哲学动态》、《世界哲学》、《光明日报》等重要学术期刊、报刊上发表各类学术论文130余篇,有多篇文章在《新华文摘》等国内重要报刊上转载、反响,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黑龙江省社科基金项目多项。曾获多次获得黑龙江省社科优秀成果奖,黑龙江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曾多次获得黑龙江省优秀教学成果奖。
院长
黄晓勇黄晓勇,男,汉族,1956年11月出生,198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世界经济专业,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办公厅《要闻》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办公厅副主任、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院长,兼任全国日本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副理事长等职。曾在日本明治大学、东京大学做访问学者,日本爱知大学客座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日本企业经营战略与日本的产业政策,日美经济贸易及中日经济比较与合作等问题。
在任《要报》主编期间,黄晓勇教授结合国家重大外交活动与政策需要,先后组织院内外国际研究学科的专家学者召开专题研讨会、座谈会等,组织撰写了大批重大国际问题研究的专题报告,上报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受到中央领导的批示和高度重视。现主要研究领域为世界经济、国际能源安全、民间组织等。主要著作有:《和谐规范发展成才-全国研究生会主席论坛讨论文集》,中国民航出版社2007年版;《中国民间组织报告蓝皮书(2013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公共政策与社会保障案例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美国的中亚能源外交(2001-2008)》,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石油的优势-俄罗斯的石油政治之路》,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
副院长
文学国、王兵、马跃华
历任领导
折叠 编辑本段 知名校友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只培养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领域的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学生成材率相对于一流高校也是相当高。截止2013年7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共授予博士学位3873人、学历教育硕士学位6256人,还培养出了一大批学有所成的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员。这些高级专门人才学成后分赴各条战线,并迅速成长为推动经济建设、深化理论探索、促进学术研究、带动社会发展的重要中坚力量。 在建院30年间的近万名毕业生中,先后走上省部级领导岗位的百余人、厅局级领导岗位的近千人,还有大批学子先后成长为学术界著名专家或学科带头人、商界领袖或著名企业家。
政治界
赵乐际 | 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 | 1996-199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货币银行专业研究生课程班学习 |
栗战书 | 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办公厅主任、中央直属机关工委书记 | 1996-199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财贸系商业经济专业研究生课程班学习 |
薄熙来 | 中央政治局前委员、重庆市委前书记 | 1979-198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国际新闻专业硕士研究生 |
陈元 | 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家开发银行董事长、党委书记 | 1978—198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系企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
王晨 |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兼秘书长 | 1979—198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新闻业务专业硕士研究生 |
楼继伟 | 财政部部长、党组书记 |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数量经济系硕士研究生 |
朱维群 | 全国政协民族宗教委主任,曾任中央统战部常务副部长(正部长级) | 1978—198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新闻业务专业硕士研究生 |
柳斌杰 | 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主任委员,曾任新闻出版总署署长(国家版权局局长)、党组书记 | 1978-1981年先后在北京师范大学外国问题研究所西方经济专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专业学习,硕士研究生 |
杨雄 | 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 | 1982-198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工业经济系硕士研究生 |
郭树清 | 山东省省长 | 1978—1985年先后在南开大学哲学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马列系学习,硕士研究生 |
李纪恒 | 云南省省长 | 1999-200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 |
江小涓 | 国务院副秘书长 | 1986—198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学博士研究生 |
谢杭生 | 外交部副部长 | 1982—198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系硕士研究生 |
李金早 | 商务部副部长、党组成员 | 1986-198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政治经济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
胡伟 | 海关总署副署长、政治部主任 | 2002—200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社会学系应用社会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
戴俭明 | 中央纪委副部级巡视专员 | 1978-198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现实经济系工业经济专业硕士研究生 |
信春鹰 | 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 1978—198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法学系硕士研究生 |
郝益东 |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曾任内蒙古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 1998—200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 |
梁滨 | 河北省委常委、省委组织部部长 | 1997—1999年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技术经济与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 |
江泽林 | 陕西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 | 1991—199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农业经济专业博士研究生 |
翁杰明 | 重庆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 | 1985—198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新闻业务与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
钟阳胜 | 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 1978-198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历史唯物主义专业在职硕士研究生 |
牛仁亮 | 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 1988—199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系政治经济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
吉尔拉·衣沙木丁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副主席 | 1997—199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系技术经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
王文权 | 中国大连高级经理学院常务副院长、党委书记,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干部教育培训中心副主任,曾任辽宁省锦州市委书记 | 1996—199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法专业在职硕士研究生 |
李东东 | 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 |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新闻专业硕士研究生 |
廖奔 | 中国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 |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博士研究生 |
连子恒 | 河南省人大常委会秘书长 | 1996—199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工业经济系企业管理专业研究生班 |
龚武生 | 湖南省娄底市委书记 |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国际贸易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班结业 |
徐力群 |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市长 | 1996—199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企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
蒋林 | 四川省资阳市委常委、副市长 | 1994-199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企业管理专业在职硕士研究生 |
知识界
景天魁 | 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博士研究生 |
梁慧星 | 十一届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法学研究所研究员、《法学研究》主编、教授、博士生导师 | 1978-198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法学系民法专业硕士研究生 |
李林 |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法学研究所所长、研究生院法学系主任,中国法学会副会长 | 1984—199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法学系硕士、博士研究生 |
蔡昉 |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人口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 1982—198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学硕士、博士研究生 |
齐建国 |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学硕士研究生 |
董礼胜 |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生院继续教育学院院长 |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 |
樊纲 |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 | 1982-198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系西方经济学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 |
顾海良 |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院长,曾任武汉大学党委书记、校长 | 1982—198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系硕士研究生 |
王雍君 | 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院院长 | 1991—199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学博士研究生 |
陈东琪 |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 | 1981—199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学硕士、博士研究生 |
臧运祜 | 北京大学教授 | 1995—199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近代史系博士研究生 |
傅刚 | 北京大学教授 | 1996—199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 |
徐坤 | 北京作协分党组成员,第八届北京市青年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 | 2003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文学博士学位 |
郭杰忠 |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院长 | 2005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马列系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运史专业博士学位 |
顾秀林 | 云南财经大学社会与经济行为研究中心特聘教授 | 1981-198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农业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
经济界
吴焰 | 中国人民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2002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国民经济学专业博士学位 |
李剑阁 | 中国国际金融公司董事长 | 1982—198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学硕士研究生 |
孔丹 | 中国中信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 1978—198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学硕士研究生 |
樊大志 | 华夏银行行长、董事、党委副书记 |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学硕士研究生 |
石大华 | 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曾任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董事长、党委副书记,中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 1996—1998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法学系经济法专业在职硕士研究生 |
冯仑 | 北京万通地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 2003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法学系博士学位 |
徐海根 | 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上海代表处副主任 |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学博士 |
曹忠 | 中国资源交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 | 1985—198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系国民经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
高宗泽 | 国际律师联盟副主席,曾任全国律师协会会长 |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法学硕士 |
[韩]黄宗问 | 香港长汉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 1997—200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法学系经济法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 |
高自民 | 深圳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中国企业家协会副会长 | 1986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工业经济系硕士研究生 |
殷克胜 | 金鹰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 |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财贸系博士研究生 |
戴华 | 江西华宏汽车集团董事长 | 2001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学位 |
折叠 编辑本段 学校文化
折叠 总书记题词
折叠 校徽
校徽校徽的主体构图由英文字母“S”构成,图形简洁、大方,容易识别,“S”体现出了“social”和“science”两个主题概念,突出体现研究生院为社会科学类院校。这其中,“S”又是由变形的“C”构成,两个“C”相互交叉,给人以互动的感觉,体现出研究生院教育、科研成果与社会的紧密联系。
折叠 校训
校训在研究生院建院30周年之际,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陈奎元欣然命笔,为研究生院题写了八个大字——“笃学、慎思、明辨、尚行”。陈奎元院长的题词,古意今用,内涵深刻,期望殷切,字字千钧,研究生院广大师生员工备受鼓舞与鞭策。经征求研究生院教授委员会全体委员、全院教职学员工意见,研究生院院长办公会议研究决定,将这八个字确立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校训。
“笃学、慎思、明辨、尚行”,分别出自《论语·泰伯》《中庸第二十章》《皇极经世书·观物篇》。古文原意是总结儒家学者研习经典的学习方法及过程,旨在为儒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理想而治学与做人。
笃学:笃,笃实,深厚之意。笃学,即以认真诚恳的态度学习知识。
慎思:强调要对所学加以慎重思考,“学而不思则罔”,只重学习而不注重思考,就有可能受到蒙蔽而陷于迷茫。
明辨:意为有明智的分辨能力。做学问如果没有“明辨”,对所学内容不分真伪、良莠,就很难提升自己。因此,训练清晰分辨是非、真伪、善恶的能力,是做好学问的关键。
尚行:进一步强调要重视实践,要崇尚把所学知识落在实处,要用实际行动回报社会、服务国家、贡献民族、推动发展。
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是一个珍贵的思想宝库,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其中也包含着先贤大师之博大精深的人才培养教育资源和优秀思想。陈奎元院长从古籍文献中选取这八个字题赠研究生院,既充分表达了他对中国现代教育,特别是高级专门人才培养与教育所寄予的期盼和厚望,同时也充分表达了他对进一步建设和发展好研究生院所寄予的最强期盼、最大鼓舞和最好鞭策。[10]
折叠 校歌
《人文之光》
作词:朱海、李克
作词:徐沛东
阳光打开心灵的窗,让梦翱翔,我是春天的翅膀。
复兴之路旌旗高扬,薪火相传,用我生命之光。
啊,沿着千年文明的跑道,以人为本是共同的方向;
跨越未来世界的巅峰,天人合一是人文的力量。
啊,人文兴民族兴,教育强中华强,
开始就是永远,现在就在路上,我们高擎人文之光!
折叠 研究生院赋
时维戊子,序属三秋,金风送爽,天高云淡。建国门内旗飞五色,西八间房书香一院。师长扶往,其情切切;学友携归,其心拳拳。君不见八方同贺四座欢颜——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三十华诞。
研究生院,开风气先,春风一枝,创业维艰。曾忆开帷岁月,神州百废待兴,教育蹉跎十年。白手起家,戮力同心,上下求索,大志弥坚。系设十又有四,地分京师八面。导师尝苍髯皓首,学子或长幼比肩。白驹过隙,后浪催前,黉舍忽忽卅载,人才泱泱七千。风虎云龙搏击大江南北,建功立业留碑百姓心间。
研究生院,笃学慎思,明辨尚行,志存高远。业精于勤,读万卷书焚膏继晷;行成于思,走天下路攀岳登山。以华夏国情为本,壁立千仞;应世界潮流之变,海纳百川。旁搜远绍,兼收并蓄,原无论东学西学;校短量长,穷幽极微,都只为正本清源。仰观宇宙,背负青天,志在中华崛起;俯察民瘼,脚踏实地,胸怀万姓平安。
研究生院,大器初成,与时俱进,一往无前。系开三八,枝繁叶茂;导师千家,声高望远。桃李天下,卓荦为杰;春华秋实,启后承前。以庙堂之音立魂魄,援宰辅之贺照肝胆。先生殷殷授业,图永固红色江山;后学喁喁求知,谋再造绿色家园。有枢要,出疆吏,多学贤;保社稷,立功业,建新言。君不见百舸千帆竞向东,争为那千秋宏图,万众和谐,三个代表,科学发展。
(本文作者:李东东,女,汉族,中共党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新闻专业1983届毕业生,法学硕士学位,高级编辑。全国政协委员,新闻出版总署原副署长,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本文刊登于《人民日报》2008年12月8日第1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