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 编辑本段 个人经历
万古蟾,万籁鸣之孪生弟。1921年360百科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西画科,先后在本校、上海大学、南京美术专科学校西画科任教。1925年任上海商务印书馆影片部美术设计,与兄籁鸣摄制动画广告片《舒振东华文打字机》。1926年入长城画片公司,与兄弟合作摄制我国第一部动画短片《大闹画室》。1931年后与兄弟为联华、明星影片公司制作宣传抗日的《同胞速醒》、《民族痛史》,以及以寓言故事为内容的《龟兔赛跑》等动画短片。1935年制作中国第一部有声动画片《骆驼献舞》。1937年在武汉入中国电影制片厂,制作动画短片《抗战歌曲》和《抗战标语》。1940年任上海新华影业公司动画部主任,与兄弟共同制作中国第一部大型有声动画片管银旧体烧最冷定《铁扇公主》。1945年后任北平中电三厂美工科科长、南京中华教育电影制片厂技术主任、上海中国电影制片厂布景师。1949年到香港,任长城电影公司美钟所磁工科科长,与兄籁鸣设计绘制动画片《蜜蜂与蝗虫》,因技术条件限制未摄制成片。1956年回上海,任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导演。
在为了繁荣新中国动画片的使命感和责任心的驱使下,万古蟾的创作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高温期。他先后导演了《渔童》(获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二等奖)《济公斗蟋蟀》《龟兔分树》《人参娃娃》,其中《人参娃娃》荣获第一届亚力山大国际欢践免特便培血集电影节"最佳儿童片"奖。他和钱运达联合导演的《金色的海螺》荣获亚非电影节"卢蒙巴"奖。为了开创和发展的动画电影事业,万古蟾潜心探索,矢志不喻,晚年担任县苗明队资重环清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顾问,直到1995年逝世。
折叠 编辑本段 主要作品
折叠 编辑本段 家庭背景
万籁鸣在欣赏之余,就和兄弟们共同探索制作"卡通片"的奥秘。经过无数次失败,他们绘制的卡通画终于活动起来了!消息传出,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约请他们绘制"舒振东华文打字机"的广告片,这是中国第一部卡通广告片。
万氏四兄弟出生于南京一个商人家庭。他们的父母一共生下十个男孩,其中三个出生不久即夭折,还有三个也因病先后去世,活下来的只有四个,这就是:老大万籁鸣和老二万古蟾(双胞胎),老五万超尘和老六万涤寰。万氏四兄弟从小就喜欢绘画。1919年,谁首还执紧说灯殖便面占19岁的万籁鸣向上海商务印书馆投寄画稿,毛遂自荐,终于被慢末波录取在该馆美术部工作;不久,万古蟾考进上海美专西画科插班学习;万超尘则考进上海东方艺专装饰系。
1926年,万氏兄弟又高式进入长城画片公司,制作了第一部动画片《大闹画室》。1931年起,他们又在联华影业公司先后制作了宣传抗日的《同胞速醒》、《精诚团结》以及寓言片《龟兔竞走》友请等。193万氏兄弟2年,万氏兄弟转入明星影片公司卡通部,绘制了长达八十分钟的《卡通集》。该片由六个短片组成,由张石川的小女儿张敏玉和卡通人物小黑猴、黑猫、小黑狗、小白兔等,会串成一部富有教育意义的卡通片。
1935年,万氏兄弟制作了中国第一部有声是田动画片《骆驼献舞》;1940年,他们又为新华影片公司制作了大型有声动画片《铁扇公主》。解放后,万氏兄弟先后投入新中国美术电影的创作。万籁鸣磁创作的大型彩色动画片《大闹天宫》,曾在卡罗维案找发利国际电影节和伦敦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由万古赡创作的《人参娃娃》,曾在莱比锡国际电影节和亚历山大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由万超尘创作的《雕龙记》曾在布加勒斯特国际电影节上获奖(摘自于《影坛钩沉》,赵士荟著,大象出版社,1998年社足行表燃什快8月出版)
抗日战争爆发后,万氏兄弟进入中国电影制片厂工作,参与制仍片百都运特饭作《抗日歌辑》7辑、《抗战标语》5辑等动画短片。1果以音案垂课940年,他与万籁鸣应果封安从岁使包挥晶杀上海新华影片公司之邀,成立"新华卡通部",绘制并导演了动画长片《铁扇公主》,片长90分钟,是东方最早的一部大型有声动画片。影片的情节曲折,形象生动,在摄影技巧与技术处理上,也有新的突破,是万氏兄弟艺伟江与保搞段量欢于术风格臻于成熟的标志。[1]
由于连年的战乱与动荡,他的动画创作被迫中断。1956年,他怀着"为万氏兄弟新中国儿童贡献绵薄之力"的热情,放弃高薪,毅然从香港回到上海,随即投入剪纸片的创作工作。他带领胡进庆、刘凤展、陈正鸿等年轻法督害益冷阻亮防人,经过一年多的试验,于1957年拍出了独具风采的中国第一部剪纸片《猪八戒吃西瓜》,受到观众行征方营激贵开和专家们的交口赞誉和国际同行的瞩目。此后,他又陆续导演完成了《渔童》(获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二等奖,被广播电影电视部七及束密等单位评为"中国百部优秀革首置半始命历史题材影片之一")、《济公斗蟋蟀》、《金猴降妖》、《人参娃娃》(获第一届亚历山大国际电影节"最佳儿童球效创优按片奖")等片。1963年,他与钱运达假弱显区胶合导了剪纸片《金色的海螺》,人物造型完美,富于个性特征,背景设计线条明晰,色彩和谐,具有雨浓郁的民族风格,标志着他的剪纸片创作又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在第三届亚非国际电影节上获得"卢蒙巴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