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 编辑本段 历史沿革
折叠 游牧部落
科索沃的历史悠久,据克罗地亚历史学家亚历山大斯迪帕切维奇考证,最早生活在科索沃地区的是40多角绿毛个伊科里·特拉切好战的游牧部落,他们就是阿尔巴尼亚人的祖先,在公元前4~5世纪就在科索沃居住。公元6世纪末至7世纪初,大批斯拉夫算了团胞供茶移民越过多瑙河到达巴尔干并定居下来。他们修建城堡、教堂,开垦荒地,把从事放牧的伊利里人赶向丘陵、山地。公元9世纪,南来自斯拉夫人中的塞尔维亚族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当时的地缘政治学认为,统治科索沃就统治了巴尔干,可见科索沃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12世纪起,科索沃成为塞尔维亚王国的一部分,后在奥斯曼土耳其统治下伊斯兰化,科索沃这一名字来源于塞尔维亚语中"黑鸟的土地"一词,据迄今为止可考的历史,生活在科索沃的最早居民是公元前4-5世纪伊科里·特拉切游牧部落。大约在公元6世纪末至7世纪初,大批斯拉夫移新制植民越过多瑙河到达巴尔干360百科并定居下来,并很快同进女显因含华减选化了当地人。1170年,塞尔维亚人战胜拜占庭人后,科索沃就成为塞尔维亚王国的一部分。当时阿尔巴尼亚人还住在今天的阿尔巴尼亚的北部高山地带,他们与塞尔维亚人共同生波陆活,并接受了塞尔维亚的语言和一些习俗,诸如和塞尔维亚人共度圣诞节等。科掌说米执感营索沃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吸引了当时强大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注意。1389年6月15日,塞尔维亚拉查尔亲王的军队和奥斯曼苏丹穆拉德一世的军队,在科索沃荒野开始了战斗。塞尔维亚贵族米洛什·奥贝利克假装土耳其士兵进入土军的军营,他潜入苏丹的帐篷中,用毒药浸过的匕首业燃食压余压把穆拉德刺死。但是这并阻度着元预没有能够挽救塞尔维亚围乙银沿庆么根法他增伯。苏丹的儿子巴耶塞德立即平息了随之而来的混乱局面,包围了塞尔维亚军队,并将其击溃。科索沃战役之后,塞尔维亚刚被迫向土耳其纳贡,成为土耳其的附庸。
当时的两大帝国奥斯曼和奥匈帝国对巴尔干分而治之。南方由奥斯曼帝国斗往资谈练她块致兰乎区统治,塞尔维亚人、保加利亚人、马其顿人、阿尔巴尼亚人和一部分波斯尼亚人老推孩旧执上免里兰成了附庸,北方由奥匈帝国统治,统治的种族包括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亚人和伏伊伏丁那人。许多塞尔维亚人逃往北方和西方,而阿尔巴尼亚人则趁机移居科索沃。奥斯曼帝国为便利其统治,采取措施让皈依天主教的阿尔巴尼亚人接受伊斯兰教。在这种情况下,剩下的约3-4万塞尔维亚人在17-18世纪纷纷迁徙到基督教占统治地位的哈布斯堡帝国的匈牙利地区或亚得里亚海的克罗地亚地区。
南斯拉夫王国将土地分给有战功的塞尔维亚人,成为20世纪科索沃民族纷争的起点。
造化弄人,1912年,在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中,由塞尔维亚、黑山、希腊和保加利亚组成的联盟,打败了日益衰弱的土耳其帝国,科索沃在500多年后又重新归属塞尔维亚。到1929年,科索沃的阿尔巴尼亚族人约50万,占科索沃总人口的39%左右,由此阿尔巴尼亚人对塞尔维亚人仇恨入骨。当1941年南斯拉夫被轴心国瓜分,科索沃被墨索里尼拼凑的"大阿尔巴尼亚"并吞时,有近10万塞尔维亚临直冲医宜书控助人被迫逃离家园,许多阿尔巴尼亚人对此拍手相庆,对意大利法西斯的入侵则不做抵抗。
这样,战后科索沃又回到了当时由铁托领导的南斯拉夫的版图。
折叠 战争年代
1389年6月28日,土耳其苏丹穆拉特率领奥斯曼大军,在科索沃的梅尔勒平原同塞尔维亚王子拉萨尔率领的基督教联盟军队进行决战,结果,穆拉特与拉萨什关复尔双双战死,科索沃从此被土耳其人占领,整个巴尔干地区逐渐被奥斯曼化。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土耳其军队复几露电收吗握缩书报攻占,1456年雅典陷落,1459年贝尔格莱德落入奥确子画之斯曼帝国手中,塞尔维亚王国正式灭亡。
折叠 逃亡
奥斯曼帝国的占领导致巴尔干地区一分为二,南方是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塞尔维亚人、保加利亚人、马其顿人、核还拉阿尔巴尼亚人和一部分波斯尼亚人,北方是奥匈帝国统治下的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亚人和伏伊伏丁那人。当时奥地般调坐征线利的维也纳是欧洲文化的中心,而奥斯曼帝国的亚洲专制主义则是愚昧、腐败、混乱和暴戾的同义词。许多塞尔维亚人不堪忍受奥斯曼帝国的奴役,纷纷逃往北方和西方,特别是克罗地亚和伏伊伏丁那,而信仰伊斯兰教的阿尔巴尼亚人则移居科索沃,填补了塞尔维亚人留下的空缺。
折叠 迁移
在科索沃,奥斯曼帝国统治者实施一种改变当地居民宗教信 仰的政策,以维护统治者的利益。在此之前,当地塞尔维亚人信仰东正教,阿尔巴尼亚人则皈依天主教。奥斯曼帝国虽然没有采取强制性措施来改变当地居民的信仰,这些教徒没有规定非信晶践项任空行木算伊斯兰教不可,他们允许东正教、天主教的存在,但教徒必须向当地政府缴纳人头税,而这种税款相当高,几乎使一般东正教、天主教教徒无力承字李晶轴贵战倍功歌总担得起。而如果有谁皈依伊斯兰教,成为穆斯林,就可以免交此项税款。故而许多阿尔巴尼亚人接受了伊斯兰教。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塞尔维亚人纷纷迁徙到基督教占统治地位的地区,这种长途跋涉在17世纪达到高潮。历史资料表明,从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初,约有三、四万塞尔维客督终首促工许亚人移居到哈布斯堡帝国的紧氧款假匈牙利地区或亚得里亚海的克罗地亚地区。土耳其统治者将流亡者留下来的土地与房屋分给了改变了宗教信仰的阿尔巴尼亚人,并把居住在相邻地区的阿尔巴尼亚人迁入浓科索沃。到18世纪,科索沃已成为阿尔巴尼亚人占多数的地区。据土耳其1910年人口普查,当时科索沃省的阿尔巴尼亚人已占当地人口的60%以上,其余为塞科移材底末举源新祖尔维亚人、土耳其人和保加利亚人。
折叠 起义
从18世纪末起,南斯武历附后还担散翻拉夫各民族的独立运动风起云涌。
塞尔维亚经过两次起义,于1815年成立了公国,1852年黑山公国建立。1876~1878年塞土战争后,阿尔巴尼亚的民族复兴运动不断高涨。日益没落的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由于担心塞尔维亚的强大而开始支持阿尔巴尼亚人了。在1880~1889年间,有6万科索沃塞尔维亚人移居北方。1912年,巴尔干国家联盟向正处在崩溃前夕的奥斯曼帝国宣战,推翻了奥斯曼帝国的统治,处于奥斯曼帝国奴役下长达5个世纪之久的科索沃重新并入塞尔维亚,而它的大部分居民已经是阿尔巴尼亚人了。
折叠 民族矛盾
1941拿倒南包盐获呢年,南斯拉夫被轴心国瓜分,科索沃被墨索里尼拼凑的"大阿尔巴尼亚"并吞,有近10万塞尔维亚人被迫逃离家园。由于阿尔巴尼亚人和塞尔维亚人根深蒂固的民族矛盾,以致于在法西斯入侵科索沃的时期,占汽奏领者并未遭到阿尔巴尼亚人的反抗,相反当地居民对于加入统一的大阿尔巴尼亚感到格外兴奋。
折叠 解放
当时并肩抗击法西斯的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两国共产党领导的放径言居游击队对科索沃的归属各执己见应叫英切推跳三。1943年底1944年初,在阿尔巴尼亚举行的科索沃人民解放委员会会议上,决定将科索沃并入阿尔巴尼亚,但该决定随即被南共中央反对。1944年11月,南人民解放军解放了科索沃。1945年2月,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之控块然际,阿尔巴尼亚族起义者在科索沃成立了军政府。3月16日,军政府颁布法令禁止原科索沃的塞尔维亚人和黑山人返回科索没怕终铁除永工继村宗强沃,称他们是大塞尔维亚专制政权的拥护者。士井章里换标求亲4万名南斯拉夫军人同1万名阿族军人展开了激烈的战斗,结果是塞尔维亚重新控制了季照督系星茶写科索沃,成千上万名阿汉能装它防想补想们族穆斯林被流放到土耳其。
折叠 并入
1945年7月,科阶笔货织样费友索沃人民议会决定将科索沃并入塞尔维亚共和国。这样,战后科索沃又回到了当时由铁托领导的南斯拉夫的版图。不过,虽然阿尔巴尼亚族在南斯拉夫是第五大民族,但阿族聚居的科索沃并没有像塞尔维亚、黑山等一样获得自治共和国的地位刻步演色纪哥丝,1946年南斯拉夫宪法将科索沃规定为科索沃--梅托希亚自治省,隶属塞尔维亚共和国距从尼约。塞尔维亚人对阿尔巴尼亚人中查除的亲法西斯分子进行了清洗,但这又激起了阿尔巴尼亚人的反抗,使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
折叠 要求平等
正因为上述如此长期效殖建复杂的历史变迁,使得塞牛死息行宜频开技然出续尔维亚族人与阿尔巴亚族人都认为自己是科黑席促法优航负节放船脸索沃地区的主人,没能成比朝罗拿火为南斯拉夫第七自因保煤因洋得族海尼承调治共和国更使科索沃的阿尔无族措的终伤红回兰死刚巴尼亚族人认为自己在南斯拉夫受到了不平等、不公正的待遇,曾多次举行要服怎胡凯求独立的游行示威活动。
折手德调九则免触善留答认叠 建立自治省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成立后,强调"独立、平等和突出走且南斯拉夫各族人民的自决权",在塞尔维亚共和国内建立了一个科索沃--梅托希亚自治省。在20世纪60年代,大约有7~30万阿尔巴尼亚人逃到科索沃来。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各共和国的民族主义倾向逐渐抬头,发达地区要求取消国家控制,而塞尔维亚则坚持中央集权和联邦掌握投资基金。由于历史的原因,科索沃是南斯拉夫最贫穷的地区,1953年科索沃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南平均水平的53%,文盲占总人口的40.4%,而前哈布斯堡统治的发达地区的文盲率只有19.1%。占科索沃人口大多数的阿尔巴尼亚族人的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大大落后于塞尔维亚人,但出生率却大大高于塞族人,人口过多又反过来加剧了贫困状况。
折叠 游行示威
1980年5月,铁托逝世,南斯拉夫失去了具有个人权威的领袖,各共和国的分离倾向不断加强。1981年3月至4月,由阿尔巴尼亚交流教授在普里什蒂纳大学培养出来的阿族大学生举行游行示威,要求建立独立的科索沃共和国,示威群众首先同警察发生冲突,许多学生被捕,塞尔维亚当局派军队对科索沃临时实行军事管制。这样导致科索沃的塞族同阿族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常常酝酿成流血冲突。塞尔维亚人认为,科索沃是塞尔维亚的圣地,是塞族文明的摇篮,出于历史的原因和民族的感情,塞尔维亚不能放弃科索沃。而从种族的角度来看,科索沃已越来越阿尔巴尼亚化了。到1991年,科索沃的塞尔维亚人只占总人口的11%,而1961年时塞尔维亚人的比例尚占27.4%。1987年米洛舍维奇访问科索沃时,呼吁当地塞族居民不要因为生活困难而离开这块土地。占人口少数的塞族人日益感到孤立和受排斥,阿族人则努力争取政治上的支配地位,民族矛盾不断加剧。
折叠 冲突升级
1988年,6000多名居住在科索沃的塞尔维亚人和黑山人指责阿族人对他们进行骚扰,并举行大规模的抗议活动,要求废除宪法,取消科索沃的自治地位。20世纪80年代末的南斯拉夫由于民族矛盾和经济危机而走向四分五裂,塞尔维亚共产党领导人米洛舍维奇利用民族主义情结来争取群众,提高自己的威望。塞尔维亚无力阻止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马其顿、波黑从南斯拉夫联邦分离出去,但它决心不借一切代价阻止科索沃的独立。之所以如此,从民族感情上说:"科索沃作为历史上第一个塞尔维亚王国的诞生地,谁放弃了它,谁就会在塞尔维亚人心目中成为千古罪人"。米洛舍维奇正是利用了塞尔维亚人的这种民族感情,支持科索沃的塞尔维亚人,提出了"大塞尔维亚"的口号。1989年2月27日,米洛舍维奇不顾阿族人的示威和抗议活动,宣布实行紧急状态,派军队平息阿族矿工的罢工和学生示威,修改了1974年的宪法,取消了科索沃的自治省地位,阿族人的学校被取消,阿族人的组织机构,包括新闻机构都被取缔。阿族人同警方发生了暴力冲突和枪战,20多人死亡,许多人被捕。1990年1月,塞尔维亚警察用催泪弹、警棍和高压水龙头镇压阿族示威者。面临着塞族的"大塞尔维亚主义",阿族人在南斯拉夫联邦内部建立科索沃共和国的希望破灭了,塞、阿两族之间的对抗情绪越来越激烈,骚乱越来越严重。南斯拉夫向科索沃派驻军队、警察、坦克和飞机,并在科索沃实行宵禁。但此举并未消灭阿族的民族主义情绪,塞、阿之间的冲突日益升级,矛盾日益恶化了。
折叠 袭击马其顿
马其顿总统指责入侵马其顿行凶杀人并且计划恐怖攻击颠覆马其顿的武装分子。马其顿总统奥尔基·伊万诺夫说,周末警察在北部城镇库马诺沃挫败了极端分子。
马其顿政府说,一个至少有5名原科索沃解放军成员参与的武装部队入侵位于北部的该国第三大城市库马诺沃,并与马其顿保安部队发生激烈冲突。
折叠 历史难题
关于科索沃的归属问题,塞尔维亚族和阿族各有各的说法。塞视科索沃为塞尔维亚民族的发祥地和文化摇篮,因为塞在12世纪就在这里建立了自己最强盛的国家,而阿族人只是在奥斯曼帝国入侵和塞军败退北方后才大量迁入的。阿族人则坚持认为,公元前4~5世纪在科索沃居住的原始部落伊利里亚人是阿族人的祖先,因此,科索沃自古以来就是阿族的领土。
主观的政治划分造成不同民族、宗教和文化的激烈冲突,造成了科索沃地区塞族和阿族激烈的对立。
折叠 危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科索沃重归南斯拉夫,铁托政权将科索沃设立为塞尔维亚的自治区(后又改为自治省),并给予当地阿族人地方自治,当地塞族人则认为科索沃所实行的民族政策实际上是对塞族的歧视。
1989年,塞尔维亚公投修宪,大大缩小了科索沃、伏伊伏丁那二自治省的自治权利。阿族人强烈抗议,并抵制了接下来举行的科索沃议会选举。后来阿族人宣布建立独立的科索沃共和国,自行举行选举,同时自行开办了医院、学校、广播电台等。而南斯拉夫解体也在这时开始。
波黑战争后,塞尔维亚开始组织塞尔维亚人移民至科索沃,引发了阿尔巴尼亚人的反感。
1990年代中叶,阿族游击队以塞族军政人物及设施为目标开始进行游击战。
1998年3月,南斯拉夫军队开始协助塞尔维亚警察,进行大规模军事行动。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有二十万阿族人在南联盟的军事行动中流离失所,沦为难民。阿族及西方普遍认为这是南联盟种族清洗政策的结果,认为塞尔维亚领导人米洛舍维奇当时图谋把科索沃的主要民族由阿族换成塞族。同时也有数万非阿族人(包括塞族人、罗姆族人等)沦为难民。
1998年7月5日,美国特使霍尔布鲁克与科索沃阿族政治领导人鲁戈瓦会谈,表明美国政府坚持科索沃在不独立的前提下恢复自治权的主张,然而,南联盟在北约军事威胁面前并未罢手,反而加强了武装打击和围剿。
到了8月,科索沃难民已达20多万,西方国家担心会引发难民潮。安理会再次要求科索沃冲突双方立即停火。1998年10月11日,南联盟总统米洛舍维奇宣布全面履行安理会有关决议,南联盟将从科索沃撤军,由国际社会派员监督,并尽早与科索沃阿族人就自治问题开展谈判。
1998年10月27日,北约宣布暂缓对南斯拉夫发动空中攻击。
1999年3月24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开始轰炸塞尔维亚。北约称战争的目的为保证阿族难民可以重归家园,但战争又造成数十万阿族人及塞族人逃离家园。战后,阿族人大量重返家园,但大量塞族难民则不愿回到科索沃。
折叠 战争
时任北约秘书长的索拉纳当1996年建立的科索沃解放军向塞尔维亚官员和塞尔维亚人发动攻击时,冲突开始白热化,塞尔维亚警察在1998年3月开始大肆搜捕德雷尼察地区的科索沃解放军,冲突更加激烈,安理会对南斯拉夫包括科索沃实行武器禁运,但境况愈演愈烈,直至爆发战争。
1999年3月,在向南斯拉夫提出警告并在科索沃塞尔维亚人进行进攻的情况下,北约对南斯拉夫实行空袭轰炸,秘书长说这是外交失败造成的悲剧,虽然有时候"为了和平而使用武力是合法的",但安理会在任何这样的情况下都必须参与进去。
南斯拉夫对科索沃解放军进行大规模攻击并开始大量驱逐科索沃的阿尔巴尼亚人,造成了史无前例的85万难民,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办事处和其他人道主义机构在阿尔巴尼亚和前南斯拉夫马其顿共和国对难民进行多方面的帮助。
折叠 UN维和
1999年6月,南斯拉夫接受了由八国集团提出的一个和平计划(八国集团包含七个西方工业国和俄罗斯)。安全理事会支持这一计划,授权南斯拉夫各加盟成员国建立安全存在以制止敌意、解除科索沃解放军的武装、促进难民的回返。计划还请求了秘书长建立暂时的国际平民行政局,使人们可以享受实质上的自治,拥有自治政府。在南斯拉夫军队从科索沃撤退之后,北约中止了它的爆炸行动,有50万驻科索沃国际安全部队进入了该地区保障安全。
在科索沃的联合国科索沃临时行政当局特派团立刻建立了一个安全存在。该任务的复杂性和其范围之广是空前的。安全理事会授予科索沃临时行政当局特派团在科索沃地区享有特权:包括所有的立法和行政权力,以及司法管理权。该任务有四个主要方面:联合国直属的民政、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办事处负责的人道主义者援助、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欧安组织)引导的民主化和机构组建、以及由欧盟管理的经济重建问题。在联合国的名义下,这是一个独特的团队合作,也使四个国际组织走到了一起。
在战争期间逃亡的85万难民中至少有84.1万人回了家,首要问题是帮助他们度过严冬。完成这项任务以后,科索沃临时行政当局特派团在重建正常生活,确保长期经济重建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特派团颁发了一系列法令,涉及到法官的任命和罢免,银行业,许可证发放,建立一个财政权力中心和科索沃预算中心等等。同时,特派团还与族裔社团的领导建立了对话关系,重建公共设施,开办学校。
一个联合临时行政结构成立,成员包括各民族团体的代表。在整个区域,布置了3000多名特派团警官,建立了一个包括所有科索沃少数民族代表的科索沃警察服务局。科索沃解放军于1999年9月全部解散,人员编入民间社会。停火后的几个月中,约有21万非阿尔巴尼亚族的科索沃人离开了科索沃去塞尔维亚和黑山(现已独立成为塞尔维亚共和国和黑山共和国两个国家)的其它地方,一个联合委员会确保他们的安全返回。[2]
在2000年6月底,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办事处逐渐被科索沃临时行政当局特派团所替代,尽管该组织在当地起了积极的作用。2001年5月,科索沃临时行政当局特派团建立了一个新的机构用以强化他的警察和司法能力--原先从属于民事管理部门。新的"警察和司法"机构直接受联合国的领导。
对非阿尔巴尼亚民族的安全保护仍是一个棘手的问题,进展虽然巨大,但总体局势尚为紧张,对非阿尔巴尼亚人的威吓、谋杀、暴力在继续进行,其他的一些少数民族在驻科索沃国际安全部队的保护中被隔离开来,为了打破有罪不受惩罚的圈子,鉴于司法系统的恶化,科索沃临时行政当局特派团开始任命国际法官和检察官。
在2001年4月,针对前南斯拉夫的国际刑事法庭控告前南斯拉夫总统斯洛博丹·米洛舍维奇和其他4人在"对科索沃地区的阿尔巴尼亚平民进行一系列攻击"中犯有反人道罪,并在6月被送上了法庭。9月,安理会取消了对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的武器制裁。11月,举行了全科索沃选举,选出了120名立法大会成员。2002年3月,大会选举了该地区的首任总统和总理。
尽管如此,在发展临时民主机构,确保和平正常生活方面仍有很多事情要做。在两个议题,联合国特使团领导觉得被迫否决科索沃大会的议案--一次是关于边境问题;另一次是他们未能保证少数民族的权利,安理会完全支持这些决定。
近2003年底,高级官员为联合国协管的科索沃制定了一套标准,包括自由、公平、正常的选举活动;自由新闻媒体报道;公正高效的司法系统。12月30日,科索沃临时行政当局特派团把一些特别责权转交给地方临时政府,保留了一些权力,包括安全、外交、保护少数民族的权利和能源等。
折叠 宣布独立
科索沃总理哈辛·塔奇于2008年2月17日宣布科索沃从塞尔维亚独立。在议会召开特别会议,由议员投票通过科索沃独立,按照人民意愿,成为"一个独立、有主权和民主的国家"。会议过程由电视直播,随官员宣读独立宣言,议长克拉斯尼奇(Jakup Krasniqi)宣布独立,之后议员还随即投票决定国旗和国徽。国旗会勾勒出科索沃在地图上的轮廓,配以跟欧盟旗帜一样的蓝底色,象征欧盟是科索沃的未来,普里什蒂纳成为首都。
折叠 独立后
科索沃独立也并非美、欧、俄、塞、科的私事,对国际形势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科索沃问题一直悬而未决,阿族坚持要求独立,但塞方要求保证塞尔维亚领土完整。
美欧支持科索沃阿尔巴尼亚族民族自决,却又反对前南地区塞族的民族自决,这加剧了该地区擦枪走火的危险性。
塔迪奇在2008年2月早些时候再次当选塞尔维亚总统,他虽然也坚持科索沃是塞尔维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是要比另外一位激进的总统候选人尼科利奇要温和,这也意味着塞尔维亚政府对科索沃的独立不会采取激进措施。
塞尔维亚一直否认会用加入欧盟为代价换取对科索沃独立的默认,总理科什图尼察表示这样的行为是有损国家尊严的。还有一点要强调的是,在塞尔维亚这个国家,真正掌握实权的不是总统,而是总理科什图尼察。
科索沃的独立可能会给周边局势带来更大的动荡。虽然它并入阿尔巴尼亚的可能性不大,但往后,科索沃很可能与素有"欧洲贫民窟"之称的阿尔巴尼亚一道,成为欧洲地区最大的安全隐患。
2008年2月17日,科索沃已宣布独立,塞尔维亚政府警告若有国家承认科索沃独立即降低与该国的外交级别。
科索沃总理塔奇表示,在2008年2月17日,"科索沃人民的意志"将得以实现。
科索沃首府普里什蒂纳已出现了海报,海报呼吁人们在庆祝活动期间保持平静。一个用阿尔巴尼亚语写的海报称:"有尊严地进行庆祝,为了一个好的开始,为了科索沃。科索沃欢迎未来。"
与此同时,科索沃议会于2008年2月15日举行会议以通过一系列在独立后生效的法律,其中包括确保科索沃塞尔维亚少数民族人口安全的措施。普里什蒂纳的当地报纸称,议员们已奉命在17日呆在普里什蒂纳,以便在接到通知三小时后开会。除了在独立宣言上签名外,议员们还将批准官方印章和国旗。中华人民共和国尚未承认科索沃独立并与其建交。
各方已于2006年2月20日起就科索沃问题展开谈判。经过两年的谈判与周旋,科索沃于2008年2月17日通过独立宣言,宣布脱离塞尔维亚,现时获得了108个国家的承认。塞尔维亚政府已经宣布绝不放弃科索沃的主权,准备采取多项制裁措施,但保证绝不使用武力阻止科索沃的独立。
2010年7月22日,国际法院指科索沃宣布脱离塞尔维亚独立,并不违反国际法。
折叠 组建军队
2018年10月,科索沃议会议员以压倒性票数一读通过了关于安全力量转变为武装力量的法律草案。预计,科索沃武装力量将由5000名现役官兵和3000名预备役官兵组成。
2018年12月14日,正式建立科索沃军队。[21]
折叠 编辑本段 地理环境
折叠 位置境域
科索沃(Kosovo),原是塞尔维亚共和国西南部的一个自治省,南部与阿尔巴尼亚和马其顿毗邻。面积10887平方公里,行政中心普里什蒂纳,人口约200万,其中90%为阿尔巴尼亚族人,塞尔维亚族人、克罗地亚族人、土耳其族人和黑山族人不足10%。由于种族冲突等原因,大量少数民族(如塞尔维亚族)离开科索沃,使得阿族比例不断上升。
折叠 地形地貌
梅托希亚地区指科索沃西部的高原及盆地,包括佩奇、普里兹伦等城市,而狭义的科索沃指的是科索沃东部地区,包括普里什蒂纳、乌罗舍瓦茨等城市。
科索沃占地10887平方公里(4203平方英里),人口接近两百万。最大城市为首府普里什蒂纳,人口大约60万;西南部城市普里兹伦人口大约16万5千,佩奇人口大约15万4千,而北部人口则大约11万,其余五个城市人口超过9万7千。
折叠 气候特征
科索沃呈现大陆性气候特征,夏天温暖,冬天则寒冷多雪。
折叠 编辑本段 国家经济
折叠 编辑本段 国家象征
折叠 国旗
科索沃国旗为蓝色背景,下方是金色的科索沃版图,上方是六颗白色星,代表着科索沃的民族多样性以及其对欧洲和欧盟的渴望。
在科索沃首都普里什蒂纳的独立庆典上,人们挥舞着的,是阿尔巴尼亚国旗。黑色、红色和双头鹰是阿族人古老的象征。科索沃国旗下方金色地图表达了科索沃议会和政府希望北部米特罗维察和塞族飞地以北地区不会分裂。
折叠 国徽
折叠 国歌
《欧洲》
折叠 编辑本段 历史文化
折叠 人口
科索沃有200多万居民,其中9科索沃图片传真 0%以上是阿尔巴尼亚族人,其余是塞尔维亚族、黑山族和马其顿族等。科索沃的人口出生率极高,因而人口增长非常快。1988年科索沃人口增长率为2.4%,而同年南斯拉夫全国人口增长率只有0.62%,其出生率之高,可称得上是南斯拉夫乃至整个欧洲的"冠军"。 1948年科索沃自治省只有73.3万人,只相当于斯洛文尼亚共和国的50%,伏伊伏丁那自治省的44%,但到了1990年,科索沃人口已远远超过了斯洛文尼亚和伏伊伏丁那。科索沃还生活着10多万的塞族人,他们主要居住在科索沃北部,阿族主要居住在南部。生活在科索沃的塞族人不同意科索沃的独立,他们和阿族人之间估计还会有流血冲突,但规模不会大。
折叠 宗教
折叠 编辑本段 国家政治
折叠 政治体系
2008年之前,科索沃名为塞尔维亚的自治省,实际上是由联合国科索沃临时行政当局特派团(UNMIK)所管辖。UNMIK已设立了议会、政府、以及总统。联合国科索沃临时行政当局特派团发行的护照、身份证、车牌只被一部分国家承认,科索沃的地址也只被一部分国家承认,万国邮政联盟建议寄往科索沃的信件应该注明"Kosovo(UNMIK)"的字样。
科索沃在国际上依然被视为塞尔维亚的一部分。谈判定于2005年举行,但阿塞双方各持己见,谈判有相当的难度。阿族人不承认塞尔维亚对科索沃的主权,认为塞对科索沃的统治不可能尊重阿族人的权利。而塞方则视科索沃为塞尔维亚自古以来的领土,不接受科索沃独立的可能性。国际社会则担心,科索沃独立的先例会重新引发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境内的内战。当时认为可能的折衷解决方案是:继续维持现状,将科索沃交予欧盟管辖。
科索沃总理塔奇于2008年2月17日宣布科索沃从塞尔维亚独立。科索沃独立后,联合国科索沃临时行政当局特派团的权力大幅缩小。而在科索沃独立之后,塞尔维亚系居民设立了自己的议会。
折叠 总统
折叠 总理
伊萨·穆斯塔法(Isa Mustafa)。1951年5月15日出生于普里什蒂纳,毕业于普里什蒂纳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74年,他开始在普里什蒂纳大学任教。穆斯塔法的政治生涯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他1984年至1988年成为普里什蒂纳市政府的首脑,当时科索沃还是南斯拉夫的塞尔维亚共和国的一个自治省,由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执政。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塞尔维亚领导人米洛舍维奇取消了科索沃的自治权,科索沃的阿尔巴尼亚人争取独立的呼声不断高涨,穆斯塔法1991年至1999年担任了科索沃流亡政府的经济和财政部长。1999年科索沃战争结束,穆斯塔法回到家乡,2006年任科索沃总统法特米尔·塞伊迪乌(FatmirSejdiu)的顾问。2007年12月,他当选为普里什蒂纳市长,任职到2013年12月。2010年11月,他击败法特米尔·塞伊迪乌,当选为科索沃民主联盟领袖。2014年12月9日就任科索沃第2任总理。[3]
折叠 编辑本段 宣布独立
折叠 当局局势
1999年3月24日,未经联合国授权,北约打着"防止科索沃人道主义危机"的旗号,开始了对南联盟长达78天的轰炸。
1999年6月10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政治解决科索沃问题的第1244号决议,重申南联盟对科索沃地区拥有主权,要求所有联合国会员国充分尊重南联盟的主权与领土完整。根据这一决议,科索沃由联合国特派团进行管理,北约领导的国际维和部队提供安全保障。北约于1999年6月开始在科索沃部署多国维和部队。
自科索沃由联合国托管以来,南联盟及其更名后的塞尔维亚和黑山,乃至今天的塞尔维亚,都坚决主张要求遵守国际法准则,尊重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反对科索沃成为独立国家。但科索沃阿族人始终要求实现科索沃的完全独立。
2005年11月,科索沃未来地位谈判正式启动,但因各方分歧较大,多轮谈判均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
2007年3月,联合国特使阿赫蒂萨里向联合国安理会递交了科索沃在国际监督下实现独立的建议,但由于俄罗斯反对,该建议未能经安理会表决。随后,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授权"三驾马车"(欧盟、美国和俄罗斯)启动新一轮会谈。
在欧盟、美国和俄罗斯三方特使的主持下,从2007年8月起,塞尔维亚和科索沃阿族就科索沃最终地位进行了多轮谈判,但由于双方分歧较大,谈判最终宣告失败。
2007年11月17日,举行议会和地方选举,这是自1999年6月被联合国托管以来科索沃举行的第三次议会和地方选举。
2007年12月19日,联合国安理会就科索沃未来地位问题展开闭门磋商,由于各方分歧严重,未能得出任何具体结论。
2008年2月13日,美国白宫女发言人佩里诺表示,科索沃应当朝着独立迈进,而且国际社会应当对科索沃寻求独立予以支持。[4]
2008年2月14日,联合国安理会举行紧急会议,讨论科索沃局势,但仍未能打破僵局。
2008年2月17日,科索沃议会举行特别会议,通过了一项独立宣言,宣布科索沃脱离塞尔维亚共和国成为一个"独立主权国家"。[5] 随后获得美国等西方国家承认,但塞尔维亚始终坚持其对科索沃的主权。塞尔维亚总统塔迪奇当天针对科索沃宣布独立发表声明说,塞尔维亚将永远不会承认科索沃独立。同日,应俄罗斯要求,联合国安理会召开特别会议,紧急磋商科索沃单方面宣布独立问题,但会议未能打破安理会成员国在这一问题上的僵局。
2008年4月7日,科索沃领导人签署了科宪法草案。
2008年4月9日,科索沃议会特别会议通过新宪法。[6] 根据这部宪法,科索沃为"议会制共和国",官方语言为阿尔巴尼亚语和塞尔维亚语,科索沃将与所有邻国创建睦邻关系,为本地区和整个欧洲的稳定作出贡献。预计这部宪法将从2008年6月15日欧盟文职使团部署完毕之日起生效。
2008年6月6日,一伙身份不明的枪手深夜企图闯入科索沃临时自治政府总理萨奇的住所内部,并与负责保安的警卫发生交火。[7]
2010年7月22日,国际法院指科索沃宣布脱离塞尔维亚独立,并不违反国际法。[8]
2010年9月8日,塞尔维亚政府发表声明说,塞方已决定向联大提交一份经与欧盟磋商拟定的新决议草案文本。声明说,该文本是塞尔维亚与欧盟合作妥协的产物,它将结束国际司法法庭方面的相关程序,同时呼吁塞尔维亚与科索沃展开对话。
2010年9月9日,第64届联大一致通过决议,承认国际法院的咨询意见内容,欢迎欧盟协助推动科索沃与塞尔维亚进行对话。
2010年9月27日,科索沃总统法特米尔·塞伊迪乌在科索沃首府普里什蒂纳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宣布,由于宪法法院认为他兼任科索沃民主联盟主席一职违反宪法,因此他已于当天递交了辞呈。[9]
2013年1月13日,塞尔维亚议会通过关于与科索沃自治当局进行政治对话的基本原则决议,不承认科索沃单方面宣布的独立,要求在科索沃北部塞尔维亚族人聚居区建立塞尔维亚族人自治社区。从2012年10月开始,塞尔维亚总理达契奇和科索沃总理哈希姆·萨奇在布鲁塞尔举行了10轮会谈,并于2013年4月19日就双方关系正常化达成协议。
2013年4月19日,塞尔维亚总理达契奇在布鲁塞尓与科索沃总理哈希姆·萨奇草签了双方关系正常化协议。塞尔维亚议会和科索沃议会相继批准该协议。根据该协议,生活在科索沃北部的塞族居民将在卫生、教育、警务等方面拥有自治权,科索沃警察未获得北约和塞尔维亚的批准,不许在塞族居住区巡逻。
2013年6月17日,塞尔维亚与科索沃根据双方在布鲁塞尔达成的关系正常化协议,于17日正式互派联络官,以加强沟通,促进双方关系正常化。[10]
科索沃问题特别代表贾瓦德·扎里夫2013年9月19日,欧盟发表声明宣布,将向科索沃派出选举观察团,监督科索沃于2013年11月3日开始的地方选举。[11]
2013年11月3日,科索沃地方政府选举如期举行。近180万注册选民参加了各地方市政选举,从7932名候选人中选出了39名市长和39个市的市政议员。然而当天,塞尔维亚族激进分子袭击了科索沃北部包括米特罗维察市等在内的一些地点的投票站,投掷催泪瓦斯弹,殴打排队投票的选民,并砸毁选票箱。[12]
2013年11月19日,联合国秘书长科索沃问题特别代表贾瓦德·扎里夫(Farid Zarif)在向安理会汇报科索沃最新局势进展时表示,3日在科索沃全境成功举行的市政选举标志着一个里程碑。他表示,贝尔格莱德和普里什蒂纳争取加入欧洲机构的努力仍在继续进行。[13]
折叠 各方立场
塞尔维亚
坚决反对科索沃成为独立国家,在主权问题上寸步不让,反复重申任何解决科索沃地位问题的努力都必须坚持两个原则:一是按联合国安理会第1244号决议承认科索沃是塞尔维亚的组成部分;二是科索沃不能单方面宣布独立或采取类似举动。塞尔维亚只同意给予科索沃实质性高度自治,对科索沃单方面宣布独立的行为视为非法行径。塞尔维亚政府宣布绝不放弃科索沃的主权,准备采取多项制裁措施,但保证绝不使用武力阻止科索沃的独立。[18]
2013年7月2日,据塞尔维亚塔纽格通讯社报道,塞尔维亚总统尼科利奇说德国为塞尔维亚加入欧盟设置了非常苛刻的条件,并强调塞尔维亚没有、也不可能承认科索沃独立。[14]
阿族
占科索沃总人口90%的阿族人一直谋求科索沃独立。在谈判中,科索沃阿族一贯坚持除了"独立"其他一切免谈的立场,拒绝接受塞尔维亚提出的妥协方案。2007年12月10日,科索沃阿族谈判小组发言人斯肯德·希塞尼表示,科索沃阿族自治政府将与西方国家就科索沃独立及国际承认问题展开密集磋商,并将在2008年5月之前宣布科索沃独立。[18]
美国
支持科索沃独立,表示只有科索沃独立才能保证巴尔干地区的稳定。2007年12月10日,美国国务院发表声明,表示美国将与盟国密切合作,并主张科索沃在国际社会监督下实现独立。主导科索沃问题谈判的"三驾马车"特使中的美方代表威斯纳曾表示,科索沃的唯一出路就是独立。[18]
俄罗斯
支持塞尔维亚,坚决反对科索沃单方面宣布独立。
2007年12月10日,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表示,一些国家支持科索沃独立是违背国际法的行为。俄罗斯外交部17日发表声明,呼吁有关各方认真考虑科索沃单方面宣布独立的后果,建议制定科索沃问题"路线图"。[18]
2008年2月17日,俄罗斯总统第一副新闻秘书佩斯科夫在接受俄罗斯电视台采访时说,俄罗斯坚决反对科索沃独立。他说,从国际法角度看,科索沃单方面宣布独立是非法行为,严重违反了联合国安理会第1244号决议。他说,塞尔维亚没有采取过激措施,没有对科索沃实行封锁,本着建设性的态度争取保持领土完整。塞尔维亚采取的建设性立场"令人敬重"。[15] 俄罗斯外交部当天发表声明,要求联合国安理会召开特别会议,以研究科索沃局势,根据联合国安理会第1244号决议采取坚决和有效的措施恢复政治解决科索沃问题的进程。
2008年2月13日,俄罗斯外交部负责科索沃问题的官员博灿-哈尔琴科在莫斯科说,不能排除科索沃宣布独立的可能性,但俄罗斯将不会承认科索沃独立。[16]
2011年3月15日,科索沃塞尔维亚族议会在科索沃北部城镇祖宾波托克宣布授予俄罗斯总理普京"科索沃荣誉公民"称号,以表彰其在捍卫塞尔维亚领土完整方面作出的努力。[17]
欧盟
欧盟各国在科索沃问题上存在意见分歧。包括英国和德国在内的一些欧盟国家支持科索沃独立。西班牙、希腊、斯洛伐克、保加利亚、匈牙利和罗马尼亚暂不承认科索沃独立。但塞浦路斯则坚持科索沃地位问题应由联合国通过决议来决定,表示将不会承认一个单方面宣布独立的科索沃国家。意大利则主张,欧盟通过加快与塞尔维亚入盟谈判的方式使其不再反对科索沃独立。欧盟负责外交和安全政策的高级代表索拉纳2007年12月18日表示,在科索沃问题上欧盟将作为一个整体采取行动。[18]
中国
中国一直认为,双方通过谈判达成一项彼此均可接受的方案是解决科问题的最佳途径。科方采取单方面行动的做法,可能产生一系列后果,给巴尔干地区和平与稳定以及在可实现建立多族裔社会的目标造成严重负面影响。中方对此深感担忧。科索沃的独立对中国台湾及西藏问题也同时敲响了警钟。[18]
折叠 编辑本段 外交关系
折叠 邦交国
折叠 欧洲地区
下表列出了所有承认科索沃独立的欧洲联合国会员国(按时间排列)。
承认国家 | 承认日期 | 建交日期 |
英国 | 2008年2月18日 | 2008年2月18日 |
法国 | 2008年2月18日 | 2008年2月18日 |
阿尔巴尼亚 | 2008年2月18日 | 2008年2月18日 |
拉脱维亚 | 2008年2月20日 | 2008年6月11日 |
德国 | 2008年2月20日 | 2008年2月27日 |
爱沙尼亚 | 2008年2月21日 | 2008年4月24日 |
意大利 | 2008年2月21日 | 2008年5月15日 |
丹麦 | 2008年2月21日 | 2008年3月6日 |
卢森堡 | 2008年2月21日 | 2011年6月16日 |
比利时 | 2008年2月24日 | 2008年4月10日 |
波兰 | 2008年2月26日 | |
瑞士 | 2008年2月27日 | 2008年3月28日 |
奥地利 | 2008年2月28日 | 2008年3月20日 |
爱尔兰 | 2008年2月29日 | 2008年11月11日 |
瑞典 | 2008年3月4日 | 2008年3月28日 |
荷兰 | 2008年3月4日 | 2008年6月27日 |
冰岛 | 2008年3月5日 | 2012年5月15日 |
斯洛文尼亚 | 2008年3月5日 | 2008年5月15日 |
芬兰 | 2008年3月7日 | 2009年2月2日 |
摩纳哥 | 2008年3月19日 | 2008年3月19日 |
匈牙利 | 2008年3月19日 | 2008年6月27日 |
克罗地亚 | 2008年3月19日 | 2008年6月30日 |
保加利亚 | 2008年3月20日[19] | 2008年5月27日 |
列支敦士登 | 2008年3月25日 | 2012年12月13日 |
挪威 | 2008年3月28日 | 2008年10月25日 |
立陶宛 | 2008年5月6日 | 2008年9月1日 |
圣马力诺 | 2008年5月11日 | 2012年5月3日 |
捷克 | 2008年5月21日 | 2008年6月16日 |
马耳他 | 2008年8月21日 | 2011年9月22日 |
葡萄牙 | 2008年10月7日 | 2011年11月14日 |
黑山 | 2008年10月9日 | 2010年1月15日 |
马其顿 | 2008年10月9日 | 2009年10月18日[20] |
安道尔 | 2011年6月8日 | 2011年9月14日 |
国际公认的准主权国家马耳他骑士团已于2009年10月26日承认科索沃为独立国家。
折叠 美洲地区
下表列出了所有承认科索沃独立的美洲联合国会员国(按时间排列)。
承认国家 | 承认日期 | 建交日期 |
美国 | 2008年2月18日 | 2008年2月18日 |
哥斯达黎加 | 2008年2月18日 | |
秘鲁 | 2008年2月22日 | |
加拿大 | 2008年3月18日 | 2009年4月7日 |
哥伦比亚 | 2008年8月6日 | |
伯利兹 | 2008年8月7日 | |
巴拿马 | 2009年1月16日 | |
多米尼加 | 2009年7月11日 | |
洪都拉斯 | 2010年9月3日 | 2010年12月2日 |
圣卢西亚 | 2011年8月19日 | |
海地 | 2012年2月10日 | |
圣基茨和尼维斯 | 2012年11月27日 | |
多米尼克 | 2012年12月11日 | 2012年12月12日 |
折叠 亚洲地区
下表列出了所有承认科索沃独立的亚洲联合国会员国(按时间排列)。
承认国家 | 承认日期 | 建交日期 |
阿富汗 | 2008年2月18日 | |
土耳其 | 2008年2月18日 | 2008年2月18日 |
日本 | 2008年3月18日 | 2009年2月25日 |
韩国 | 2008年3月28日 | |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 2008年10月14日 | 2010年4月27日 |
马来西亚 | 2008年10月31日 | 2011年3月23日 |
马尔代夫 | 2009年2月19日 | 2009年4月16日 |
沙特阿拉伯 | 2009年4月20日 | 2009年8月7日 |
巴林 | 2009年5月19日 | |
约旦 | 2009年7月8日 | |
卡塔尔 | 2011年1月7日 | 2011年1月7日 |
阿曼 | 2011年2月4日 | 2011年2月4日 |
科威特 | 2011年10月11日 | 2013年1月16日 |
文莱 | 2012年4月25日 | |
东帝汶 | 2012年11月9日 | |
巴基斯坦 | 2012年12月24日 | 2013年1月27日 |
新加坡 | 2016年12月2日 |
折叠 非洲地区
下表列出了所有承认科索沃独立的非洲联合国会员国(按时间排列)。
承认国家 | 承认日期 | 建交日期 |
塞内加尔 | 2008年2月19日 | |
布基纳法索 | 2008年4月24日 | 2012年12月6日 |
利比里亚 | 2008年5月30日 | |
塞拉利昂 | 2008年7月13日 | |
冈比亚 | 2009年4月7日 | |
科摩罗 | 2009年5月19日 | |
马拉维 | 2009年12月16日 | 2010年6月17日 |
毛里塔尼亚 | 2010年1月13日 | 2010年1月13日 |
斯威士兰 | 2010年4月12日 | |
吉布提 | 2010年5月11日 | |
索马里 | 2010年5月19日 | |
几内亚比绍 | 2011年1月10日 | |
中非 | 2011年7月22日 | |
几内亚 | 2011年8月16日 | |
尼日尔 | 2011年8月16日 | 2013年1月25日 |
贝宁 | 2011年8月18日 | |
尼日利亚 | 2011年9月12日 | |
加蓬 | 2011年9月15日 | |
科特迪瓦 | 2011年9月20日 | |
加纳 | 2012年1月23日 | 2012年10月4日 |
乌干达 | 2012年2月17日 | |
圣多美和普林西比 | 2012年3月13日 | |
乍得 | 2012年6月1日 | |
布隆迪 | 2012年10月16日 |
折叠 大洋洲地区
下表列出了所有承认科索沃独立的大洋洲联合国会员国(按时间排列)。
承认国家 | 承认日期 | 建交日期 |
澳大利亚 | 2008年2月19日 | 2008年5月21日 |
马绍尔群岛 | 2008年4月17日 | |
瑙鲁 | 2008年4月23日 | 2008年4月23日 |
萨摩亚 | 2008年9月15日 | |
密克罗尼西亚 | 2008年12月5日 | |
帕劳 | 2009年3月9日 | |
新西兰 | 2009年11月9日 | 2009年11月9日 |
瓦努阿图 | 2010年4月28日 | 2010年9月22日 |
基里巴斯 | 2010年10月21日 | |
图瓦卢 | 2010年11月18日 | |
巴布亚新几内亚 | 2012年10月3日 | |
斐济 | 2012年11月19日 | 2013年2月13日 |
折叠 与中国关系
中国大陆无意与科索沃建立外交关系,但中国在科索沃"首都"普里什蒂纳设有中国驻塞尔维亚大使馆驻普里什蒂纳办公室。
台湾当局于2008年2月18日"承认"科索沃"独立",但没有建立外交关系,台湾在科索沃驻有代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