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2019-11-26 17:45:40
添加义项
?
义项指多义词的不同概念,如李娜的义项:网球运动员、歌手等;非诚勿扰的义项:冯小刚执导电影、江苏卫视交友节目等。 查看详细规范>>
茶馆 这是一个多义词,请在下列义项中选择浏览(共7个义项): 展开

茶馆 - 1982年谢添执导电影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所属类别 :
电影
电影
编辑分类

《茶馆》是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剧情片,由谢添执导,于是之、郑榕、蓝天野、黄宗洛、英若诚等出演。

该片改编自老舍所著的同名话剧,以老北京的裕泰茶馆的兴衰历程序为背景,讲述了20世纪初期至解放前夕中国普通民众经历的苦难和生活逐步崩溃的故事 。

该片于1982年在中国大陆上映。

来源:芒果TV

正片

基本信息

  • 中文名

    茶馆

  • 外文名

    Teahouse、Teehaus、чайхана、Salon de thé

  • 其他名称

    茶室

  • 类型

    剧情

  • 导演

    谢添

  • 主演

    于是之,郑榕,蓝天野,英若诚,黄宗洛

  • 编剧

    老舍

  • 制片人

    王学朴

  • 上映时间

    1982年

  • 片长

    105分

  • 对白语言

    汉语普通话

  • 制片地区

    中国大陆

  • 出品公司

    北京电影制片厂

  • 出品时间

    1982年

  • imdb编码

    tt1395030

  • 色彩

    彩色

折叠 编辑本段 剧情简介

《茶馆》剧照《茶馆》剧照腐败的清王朝摇摇欲坠,北京的裕泰茶馆却在年轻精明的掌柜王利发细心经营下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但在这貌似繁荣的背后,隐藏各种令人窒息的黑暗面,预示着大清国必将灭亡的命运。

终于到了民国,袁世凯死后,军阀割据、内战不断、民不聊生。王掌柜苦心"改良"裕泰茶馆,令其重新开张,但动荡的社会令王掌柜忧心不已,茶馆的经营越发艰难。

又过了几十年,裕泰茶馆在已风烛残年的王利发的苦苦支撑下继续经营。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党和美帝国主义又使人民陷入了内战的灾难。吉普车横冲直撞,爱国人士惨遭镇压,流氓特务要霸占王掌柜苦经营了一辈子的茶馆,王利发绝望了。这时,恰巧来了两位五十年前结交的朋友,一位是曾被清廷逮捕过的正人君子常四爷,一位是办了半辈子实业结果彻底垮了台的秦二爷。三位老人撒着捡来的纸钱,凄惨地叫着、笑着。最后只剩下王利发一人,他拿起腰带,步入内室,仰望屋顶,寻找安然了结一生的地方 。[1]

折叠 编辑本段 演职员表

折叠 演员表

角色演员
王利发于是之
常四爷郑榕
秦仲义蓝天野
松二爷黄宗洛
庞太监童超
康顺子胡宗温
程中小康顺子
刘麻子、小刘麻子英若诚
大傻杨童弟
宋恩子、小宋恩子李大千
吴祥子、小吴祥子林连昆
二德子、小二德子李源
牛星丽康六
李三李翔
唐铁嘴张瞳
小唐铁嘴任宝贤
小丁宝尚丽娟
马五爷米铁增
黄胖子田春奎
老林冯增祥
老陈雷飞
孟瑾王淑芬
庞四奶奶吴淑昆
孙俊峰崔久峰
王大栓平原
周秀花金昭
邹福远曹世骧
魏福喜谭宗尧
茶馆伙计王大年

折叠 职员表

制作人
王学朴
原著
老舍、焦菊隐(原舞台导演)、夏淳(原舞台导演)
导演
谢添
副导演(助理)
王振荣
编剧
老舍
摄影
郑煜元
配乐
彭修文
剪辑
赵秀琴
道具
杨台铭
美术设计
杨予和
造型设计
王希钟、郭桐
服装设计
刘惠萍
灯光
蒋国良、张来福
录音
陈燕嬉
布景师
王泽生(置景)、张文启(绘景)[2]

折叠 编辑本段 角色介绍

王利发

演员   于是之   

裕泰茶馆的掌柜。精明能干部,为了避免被淘汰,他想尽办法跟上时代,经历了千灾万难仍忘不了搞改良,可都是"动脑筋白费力,胳臂拧不过大腿"。最 终,他和他的茶馆在风雨飘摇中走到山穷水尽的地步。

常四爷

演员   郑榕   

普通旗人,裕泰茶馆的常客,热爱自己的国家,富于正义感,有骨气,敢做敢当。曾因议论时政被清廷爪牙逮捕,也曾参加过义和团;清王朝灭亡后,开始自食其力,凭劳动吃饭。他一生历尽坎坷,只盼着国家能像个样儿,中国人不再受外国人的欺侮。

秦仲义

演员   蓝天野   

裕泰茶馆的房东,北京的财主。他怀着实业救国的理想,变卖家产,一心一意兴办工厂以求富国裕民。然 而,他含辛茹苦奔波一生,到头来却一事无成。

松二爷

演员   黄宗洛   

普通旗人,常四爷的好朋友。讲礼节,待人和气、彬彬有礼,胆子小却又喜欢说话儿。他整天无事可干,泡在茶馆里,把黄鸟当成精神的寄托。从清末到民国,他的生活经历巨大变化,日益潦倒落魄,最后竟衣食无着。

庞太监 

演员   童超   

清宫中有权有势的总管太监,在平民百姓面前表现得傲慢不可一世,对"变法"怀着刻骨仇恨,为维新派被镇压而洋洋得意。他又老又丑,面目狰狞,却要买个年轻姑娘做老婆以满足扭曲的欲望。

折叠 编辑本段 幕后花絮

  • 为了让青年观众理解片尾三位老人烧纸钱的意义,他设计了在老人们烧纸钱的背景上加入出殡队伍在扔纸钱,王利发等人回头看的镜头 。
  • 由于影片时长限定在两小时以内,主创人员对原剧的故事进行了删减,简化了一些过场戏,比如人物之间重复的礼仪、客套语,删除一些次要人物,如卖福音书的、收电费的 。
  • 为了使影片能富于民族风味与乡土气息,谢添曾与影片的作曲研究把老北京的叫卖声的旋律编入音乐作为影片的主旋律 。
  • 中老年康顺子的扮演者胡宗温在舞台上演出了近百场《茶馆》,尽管如此,为了能在镜头前准确把掌表演的分寸,她又进行了再创作。她从老舍的遗作《正红旗下》,老舍之子编写的《我的父亲》等书中详细了解了旧时代贫苦满族妇女的生活,进一步加深对人物的理解 。
  • 在拍摄茶馆中人议论维新失败的戏时,谢添特意邀请了"故事老人"孙敬修、戏曲研究家曹孟浪、书画家何康理三位七八十岁高龄的知名人士当群演,这三位老人的年龄加起来足有二百九十多岁 。

折叠 编辑本段 荣誉记录

获奖时间获奖奖项获奖方
1983年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特别奖

《茶馆》[3]

文化部1982年优秀影片奖特别奖《茶馆》

折叠 编辑本段 幕后制作

创作宗旨

谢添与话剧导演夏淳及主要演员商量后,决定该片的导演原则是在忠于原剧的风格和包容舞台演出精华的基础上,调动电影表现手段来创造银幕形象,力争电影化的各种处理同作者风格、舞台艺术精华有机地结合起来。由于该片的演员班底来自北京人艺的话剧《茶馆》剧组,所以谢添要求演员们在表演时,在形体和台词方面适度收敛,调整表演的分寸,使之更生活化 。[4]

镜头调度

为了使老舍先生的话剧能得到立体化再现,谢添在镜头的调度运用上注意了三点。一是破除观众"在剧场看戏"的幻觉,要让观众看到舞台上看不到的细节,让他们感到自己是全方位"自由"地观察事件的进程 。例如在宋恩子向庞太监请安的戏中,他让镜头打向桌子底下,使观众只看到庞太监的脚,从而表现宋的卑躬屈膝 。二是尊重话剧演出的场面调度和人物行动方向、位置,让演员不必仅仅为了适应镜头而在改变表演方式,破坏他们长期培养出来的对角色的感觉。为此,谢特意调动摄影机位置和道具,让演员不必分散精力去顾及镜头方向的要求。三是运用较长的运动镜头引导观众把注意中心集中在导演所要强调的某一局部,诱发他们的"参与感" 。[4]

场景设计

在准备拍摄前期,谢添经常路过《骆驼祥子》的外景场地,那是北影厂搭建的20世纪20年代北京丁四牌楼的街景,受到这堂外景的启发,他与美术师商担后,决定把此处改头换面并搭了个茶馆门前的牌楼,拍了几十个外景镜头用于片中,或展现时代背景和社会风貌,或用于与剧中人物故事相关联的过场镜头 。

由于该片中三个时代的主场景--裕泰茶馆的内景无法避免重复的景物,会在一定程度上束缚摄影机,所以为了使影片在景物上不单调,同时为摄影机提供可从不同角度拍摄的条件,美术师王予和设计了多层次立体化的布景。他适度调低了茶馆中心的高大罩棚,场景从横的方面加以丰富和变化,增设了棚柱和带有隔扇以及回廊形的茶座,在天井布置了能代表老北京特色的枣树和夹竹桃 。[5]

折叠 编辑本段 影片评价

《茶馆》剧照《茶馆》剧照该片完整地保留下了舞台剧重要情节和精华,在艺术的各方面并不次于舞台剧,没有看过舞台上的《茶馆》的人看了影片也能欣赏到它美妙隽永的艺术。而且,影片把一些舞台上不容易强调的东西也举重若轻地强调了出来,给观众以比较深刻的印象。此外,影片还充分发挥了自己的长处,比方用了一些王利发的特写镜头把他的表情较突出地展示出来,让人物更加鲜明 。[6](原中国戏曲学院院长、《戏剧报》主编张庚评)

谢添导演对于原剧的台词做出了正确的处理,还配合对话的重点与节奏,运用镜头的推、拉、摇移和特写等手法,既符合电影特点又加强了对话的表现力。他还利用电影的特长,增加了裕泰茶馆所在的大街和其他一些外景镜头,使观众得以更加形象、更加具体地看到茶馆所处的环境,使观众的视野从茶馆里边扩大到茶馆外边。另外,导演还很好地运用电影剪接手法,交待了时光的逝去 。[7](戏剧导演欧阳山尊评)

谢添导演在该片中驾驭镜头自如灵便地在360度的范围内来表现人物动作,从而突破了三堵墙的局限,使观众产生亲临其境、参与其事的亲近感。该片运用蒙太奇技巧和镜头组接,使舞台演出流程中最富有感染力的视听形象得以强化,例如在秦二爷第一次上场的戏中,用八个近距镜头,迅速切换,把秦、常、王三个人物的不同性格及复杂关系传达得曲尽其妙,比舞台演出效果更为鲜明突出。导演运用长镜头和镜头内部运动,既生动地表现了行动中的人物,又保持住重场戏中人物的精彩台词的完整性,使视听形象搭配得和谐统一。在画面造型上,该片讲究表现力,把富于诗情、哲理含义的镜头雕琢得丰满、强烈,给人留下激动和思索。但是,在发挥电影特有的多种多样的表现潜能上,该片做得还不够充分,在根据电影时长需要删节原作情节方面还比较拘谨。导演在某些局部的处理上也有些欠缺之处 。[7](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广播学院教授叶家铮评)

参考资料
  • 1. 剧情 . 电影网 . [2019-11-26]
  • 2. 演职人员 . 电影网 . [2019-11-26]
  • 3. 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获获奖及提名名单 . 中国电影家协会 . [2019-11-26]
  • 4. 雪明、云梦编 - 《茶馆》 研究——从话剧到电影 - 中国电影出版社 , 2007 . 236.
  • 5. 雪明、云梦(编) - 《茶馆》研究—从话剧到电影 - 中国电影出版社 , 2007 . 301.
  • 6. 张庚 - 张庚文录补遗卷 - 湖南文艺出版社 , 2014 . 137.
  • 7. 雪明、云梦(编) - 《茶馆》研究——从话剧到电影 - 中国电影出版社 , 2007 . 389.
展开全部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