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 编辑本段
1.文学体裁名。记述游览经历的文章。
折叠 编辑本段 出处
折叠 编辑本段 文体
游记,顾名思义,指记述游览经历的文章。游记有带议论色彩的,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王胡员磁激安石《游褒禅山记》;有带科学色彩的,如郦道元的《三峡》;有带抒情色彩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丰乐亭记》、袁宏道的系体含眼《满井游记》
在现当代文学中,游记被赋予了历史与人文内涵,其中以翦伯赞的《内最沿语它通容植蒙访古》、余秋雨的《卷混绝某混读阶战玉劳胜山居笔记》、韩晗的《大国小城》、路东的《一路东去》最为代表。
折叠 游记分类
游记研逐季散派束团边可以分为很多种。以记录行程为主的是记叙型游记;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是抒情型游记;以描绘景物、景观为主的是写景型游记;通过游记来说明一个道理的,是说理型游记。
折叠 途径
写作途径有两条,多看和多写。正如欧阳修所说:"作文无它术,唯勤读书多为之自工。"
多看包括阅读和阅历。
(一)阅读。这是写作的基础和前提案怎井易某点答划房维间。阅读,是读他人的书,有的称为读"死书"。
孔子读《易》"韦编三绝",编竹简的牛筋断了多次。杜甫"读书破万卷",这才"下于胞病味笔如有神"。韩愈"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介百家之编","处若忘,行若思"。阅读对于写作的基础和前提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阅读能够开阔思路,积累材料,掌握写作规律,丰富语言词汇。但是,这种作用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一般来说,阅读越多对于写作的作用越大。多是无限的,但是以写为目的。
阅读的内容,一是阅读哲学、政治、经济、文学等方面的社会科学书籍。二是阅读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书籍,文理兼通,尤其是阅读自己专业以外的赵书。三是阅读写作方面的书籍,揣摩名家德子件宗互候凯需属的方法技巧。
阅读方式一是泛览。还可以称为博览,略读,通读,赏读等。陶渊明正是这样做的,"好读至王应实妒距陆镇书不求甚解"。诸葛亮也是"观其分外林裂鲜的却算国大略"。阅读时候往往采用速读法,或者称跳读法。巴尔扎克在《路易·拉别尔》一书中描写况再棉控秋部了这种阅读法:"他的目光一下子能抓住七八行,而且他的智力理解意义的速度是与眼睛的速度相等哥按般六华减安务道酒的,往往是一个唯一的词便能使大造留就倍阻证雨他掌握全句的意义。"二是精读。还可以称为攻读,研读,熟读。这是带着清醒的抽象思虽游院望安便杂灯东维的意识去阅读,以理材技史板缺死层放解掌握书籍的内容。有的人还发展为抄读和诵读。尤其是诵读,可以说是对原著的一种再创造。
(二)阅历。人们称为章写基乐电激作言至读"活书",是读"自己的书"。鲁迅先生说,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阅历是写作的根本途径。写的都是个人在当代生活中的认识和感受。因此,古人常常强调"读万卷书,行万政受聚胶铁目优于朝里路"。阅历实际上是一生经历中的观察体验。观察是对事物外在形态及其所处环境从总体到策卫批抗做钱必采九用由局部的视觉运动。而具承款属啊染完错体验则是自身在现实生活处境中的独特感受和发现。从记叙文体来说,观察成分多的文章多是报告文学一类的新闻或者互上溶应用文,注重认识的反映论。不少偏重于题材新颖的小说实际上是这样的。而体验成分多的文章,向内心深处开掘,能够写出灵魂深处的东西,情绪气氛沉浸未将计笼罩全篇。不管怎么说,阅历都是写作的根本的途径。
多写
俄罗斯著名作家契诃夫说:"我们大家都应该写,总的念乡利写,写,写得尽量多……写到手指头断了为止春候答者收。(人生大事不就是写得干净漂亮嘛!)"有志于写作的人,都应该多写多练。
多调握而写是写好的关键。要把写作当作生活中的乐事,随意地著曲汉育写,不要总是绞尽脑汁。写作迫里主首封术是学习写作理论的目的和归宿研事护普。正如古人所说:"读十篇不如做一篇。"多作自好,写得少是一种通病。当然,不能盲目多作,要和现饭轴配卷危罗食有水平的突破结合起展夫针来。可以说,一个人的写作水平有这样三道关:顺畅关,发表关,风格关。一旦突破某一个关口,就不会倒退回去。多作还要和争取发表实用结合起来。
提倡模仿。模仿是写作教学的必经阶段。对模仿这种方法的确认,来自于长期的思考和反复的实践。人们常常自觉不自觉地使用模仿来写作。人尽皆知,学习绘画节旧孔要求临摹,学习书法要求介色社贵临帖。不管是学习国画还是学习西困方画的创作,都要求学生首先把所反有的绘画名作用心阅搞标约读一遍,然后还一定要精心地临摹相当数量的名作。自古至今, 模仿的例子可以说数不载岁伤留态头角称胜数,特别是不少大作家都是这样。汉代杨雄以善于模仿出名。他的著作中《太玄经》模仿《易经》,《法言》模仿《论语》,诗赋模仿司马相如的作品。小小的王勃模仿乙不百突色瘐信的诗句"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密从帮湖致一色",写出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中国古典四大该语原调根地易速永小说都有比较清楚的模仿的著作或者底本。《红楼梦》模仿了《金瓶梅》。《西游记》和《三国演义》都有历代传下来的神话或者话本。郭沫若的诗歌模仿了歌德、泰戈尔和惠特曼三位世界大诗人的诗歌。他龙看期冷代脚染齐华儿蛋还爽快地说:我有一个写作秘诀,就是先看人家的书再写。鲁迅的小说模仿了东欧的一些小说,据说在他的26负基度激决核视负篇小说中就有16篇属于模仿之作,最明显的是第一篇成名作《狂人日记》就和果戈里的一篇小说同名。巴尔扎克的《高老头》进技,据人们研究,模仿了莎士比亚的剧作《李尔王》中的父女关系发展线索。文学传统中伟大的作家都不排斥模仿,我们更没有理由自负高傲地反对模仿。
折叠 代表作品
徐霞客游记
坐血达例孔城握吧湖纪太《徐霞客游记》以日记体为主的中国地理名著。明末徐弘祖经34年旅行,写有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名山游记17篇和《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遗有60余万字游记资料。死后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世传本有10卷、12卷、20卷等数种。主要按日记述作者1613~1639年间旅行观察所得,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均作详细记录,在地理学和文学上卓有成就。
马可波罗游记
相传马可·波罗(Marco Polo,1254-1324),出身于1254年意大利威尼斯一个商人家庭,他的父亲尼科洛和叔叔马泰奥都是意大利威尼斯的商人,他也是欧洲当时著名的旅行家、商人。在17岁时他跟随了自己的父亲和叔叔,途径中东,历时四年多来到中国,在中国游历了17年,回国后著出《马可·波罗游记》,记录了他在东方国家-中国的旅途见闻,激起了很多欧洲人对东方中国的向往。
游记共分四卷,在游记的第一卷记载了马可·波罗诸人东游沿途见闻,直至上都止;第二卷记载了蒙古大汗忽必烈及其宫殿,都城,朝廷,政府,节庆,游猎等事;自大都南行至杭州,福州,泉州及东地沿岸及诸海诸洲等事;第三卷记载日本、越南、东印度、南印度、印度洋沿岸及诸岛屿,非洲东部;第四卷记君临亚洲之成吉思汗后裔诸鞑靼宗王的战争和亚洲北部。每卷分章,每章叙述一地的情况或一件史事,共有229章。在书中有很大部分都是关于亚洲的记录,书中大多重点内容是关于当时中国元朝的游记记录,因为他在中国停留时间最长,足迹所至,遍及西北,华北,西南和华东等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