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 编辑本段 建制沿革
折叠 古代
阿富汗历史悠久,喀布尔亦然。印度古经典《吠陀经》提到一个叫库拔的地方,梵文研究者认为就是今天的喀布尔。《波斯古经》也证实,库拔就是今天喀布尔所在的地方。中国《汉书》记载的叫高附的地方就是喀布尔。
喀布尔是著名的东西方通商要道"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镇,2000多年前就是东西方贸易文化交流的一个中心。在信德语中,喀布尔意为贸易中枢。古代马其顿亚历山大皇帝和公元18世纪波斯阿夫沙尔王朝帝王纳迪尔沙赫均把这里作为穿越兴都库什山脉南下征服印度的军事要道。公元16世纪初,来自中亚的莫卧儿王朝创建者巴卑尔占领喀布尔。1773年杜兰尼王朝统一阿富汗后定都于此。
折叠 现代
今天的喀布尔,辉煌的古迹不再那么辉煌,倒是山坡上的土坯房格外显眼。[1]
艾哈迈德,公务员,他就是在山坡喀布尔街头上租了一个房子。每个月工资只有60美元左右,而租房花去了喀布尔贫民窟一半。山上没有电、没有排污系统,没有自来水,当然更没有学校、诊所等设施。"喀布尔某种程度上也是迅速城市化的牺牲品",阿富汗城市发展部长的话,有几分道理。阿富汗中央统计局数据显示,根据喀布尔70年代的计划,人口不会超过200万。2001年初,喀布尔人口约为50万,2007年已达300万,2015年达到700万。据联合国难民署统计,从巴基斯坦和伊朗回国的难民中,有100多万进入了喀布尔。从各地涌进的流动人口数量也很可观。城市设施与急剧增加的人口不相适应。只有2%的居民有正常供电,一半人口没有安全用水。喀布尔每年降生18万人,属亚洲最高出生率。
人口大量涌入,加之城市规划和配套法规不健全,非法建房成了喀布尔一景。据城市发展部长介绍,70%的新建房是违规的。尤其是一些富商、高级官员和要人利用国家土地大量违规建房出售出租,被人称之为"landmafia"。
尽管如此,喀布尔仍是阿富汗最大的城市,全国公路和航空交通枢纽,也是全国经济、文化和对外贸易的中心。
折叠 编辑本段 地理环境
阿富汗位于亚热带,但因远离海洋,海拔又高,属大陆性气候,干燥少雨,全国年平均降雨量只有240毫米;气候变化剧烈,冬季严寒,最低气温可降至零下31度,夏季酷热,温度可升至49度。河水主要来源于雨雪。阿富汗有句民间谚语:"不怕无黄金,惟恐无白雪"。
喀布尔气候温和,同北京相差不多,四季分明,全年平均气温13℃左右。喀布尔河横贯全城,将城市一分为二,南岸为老城区,北岸是新城区,全市呈现U字形,四周群山环抱,城市开口处面对西面的高山峻岭,是两座风景异常优美的高原城市,也是世界上地势最高的山区首都之一。
喀布尔气候条件十分良好,适宜种植多种农作物和葡萄、杏、枣等水果,四周郊区也是全国最主要的园艺和蔬菜种植地。
折叠 编辑本段 自然资源
喀布尔附近的矿业资源非常丰富,因运输困难和资金缺乏,已经开采的仅有煤、铁、锰、铜、石墨等。
折叠 编辑本段 人口民族
折叠 编辑本段 经济概况
折叠 编辑本段 社会
折叠 城市结构
市中心的梅旺德大街矗立着绿色的梅旺德纪念碑,纪念碑四周有四尊大炮。城市周围的山坡上,石山上、古塔、古墓、古堡以及清真寺、寺庙比比皆是。著名的有沙希杜沙姆希拉清真寺、巴布尔陵墓、国王穆罕默德·迪纳街头风景 尔·沙陵墓、国家博物馆、考古博物馆等。市内有食品供应、毛纺、家具制造、铸造及大理石加工业等。[5]
新城比较繁华,商业区、皇宫、官邸及高级住宅大多集中在此,市内多宫殿,较为著名的有古尔罕纳宫、迪尔库沙宫、萨拉达特宫、蔷薇宫以及达尔阿曼宫等。达尔阿曼宫是议会场所与政府部门所在地。[2]
折叠 交通
喀布尔交通便利,现有两个现代化的机场和邻国通航,国内仅有的两个国际机场中,有一个位于喀布尔(另喀布尔地理位置一个位于坎大哈)。喀布尔也是全国公路交通的枢纽,有公路连接喀布尔省各地和全国大部分省份。以喀布尔为中心,长达2000多公里的环形现代化公路通往阿富汗全国各地,到邻国巴基斯坦和伊朗也有公路相通。
折叠 教育
受战争影响,阿富汗教育事业较落后。文盲约占总人口的一半还多。阿富汗有高等院校十余所,其中喀布尔大学是全国最高学府。
折叠 新闻出版
主要报纸有《喀布尔时报》(阿官方报纸)、《喀布尔周报》(阿唯一一份英文报纸)等。阿富汗广播电台成立于1925年,对外用9种语言广播。阿富汗电视台于1978年建立,用波斯语、普什图语播音。[3]
折叠 编辑本段 历史文化
折叠 封闭的女性
保守的妇女阿富汗人的家庭是一个封闭的小天地。男子是家长,妇女则服从丈夫,除了对自己的丈夫外,禁止向任何男人露脸。妇女外出要戴着面罩,即使在受过教育的人们中,男女之间的关系也比较保守。
折叠 伊斯兰教
喀布尔设有最高伊斯兰法院,阿富汗各地也设有伊斯兰法庭。
伊斯兰教在阿富汗社会政治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喀布尔有150多座大清真寺。清真寺多附有小学,对儿童进行宗教教育。
折叠 编辑本段 宗教信仰
从公元651年东伊朗落入阿拉伯人之手开始,伊斯兰进入阿富汗地区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期间,由于地理、人文及社会发展等方面极为复杂的原因,阿富汗实际上处于伊斯兰世界的边缘。
阿富汗境内的居民大都是穆斯林,其中约80%~90%是逊尼派的哈乃斐派,其余则是什叶派。从民族与教派的关系来看,阿富汗的主要民族如普什图人、塔吉克人、乌兹别克人和俾路支人等大都属于逊尼派,什叶派的主体则是哈扎拉人。由于阿富汗的绝大多数居民是穆斯林,因此,无论在农村,还是在城市,伊斯兰教都有广泛的影响,该宗教不仅提供了一整套的信仰与道德体系,深深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和思维定势,而且很大程度上还为整个社会构建了某种约束和调节机制,规范着人们的行为方式与生活方式。同时,在过去的一千多年中,阿富喀布尔的清真寺汗的大部分人文知识和智力活动主要是由宗教机构和宗教阶层予以传承的,因此,伊斯兰教无可避免地在阿富汗社会与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都留下了深深印记。"在一个像阿富汗这样的国家,民族的概念发育未久,国家与社会两相分离,人们只效忠于地方公社,伊斯兰教是惟一可以构成所有阿富汗人共性的东西。可以认为,伊斯兰教是"阿富汗文化的中枢神经"。
斋月,喀布尔分别位于查里卡尔(Charikar)和科黑达曼(Kohidaman)的两个圣地以治疗狂犬病而闻名遐迩。在喀布尔北面的帕伊米纳尔山谷(Valley of Paiminar)约有40多个圣徒陵墓,它们无一例外地可以使妇女得到生儿育女的能力。
折叠 编辑本段 风景名胜
折叠 综述
喀布尔是美丽的,并且笼罩着一层东方山国的神秘色彩,曾经吸引过许多外国游客。特别是3月里,园林和市场上郁金香竞开盛放,给城市披上浓艳的衣装,使喀布尔成了一座美丽的花城。喀布尔风情
它美丽曾让许多人为之倾倒。据说阿马德沙为喀布尔大学它放弃了印度;印度莫卧儿帝国的缔造者巴卑尔征服了喀布尔后,流连忘返,乐不思归,再也没回到他的故土。临死前,他再三叮嘱,一定要把他葬在这块他心爱的土地上。巴卑尔墓坐落在他生前经常游幸的谢尔达尔瓦扎山上。
喀布尔城市四周的山石上,有公元初的墓碑、城堡遗址和伊斯兰教的宣礼塔、清真寺等,其中有著名的沙希杜沙姆希拉清真寺,有巴卑尔的大理石陵墓,有国王穆罕默德纳迪尔沙的陵墓。城市东南角的小山顶上有巴拉·希萨尔城堡,四周山峰上竖立着当年抵御外侮的城墙,有"喀布尔的长城"之称。市内有昔日的皇宫,一度金碧辉煌,宫内有古尔罕纳宫、迪尔库沙宫、萨达拉特宫等,是宫内有宫,宫外连宫,古朴典雅,雄伟壮观。另外还有蔷薇宫(现称人民宫)、达尔阿曼宫(现为议会和政府所在地)等,还有国家博物馆、考古博物馆以及喀布尔大学。梅旺德大街上耸立着雄伟的梅旺德战役纪念碑,在查尔曼大街上耸立着高大的独立纪念碑,表明喀布尔是一座英雄的城市,是英勇的阿富汗人民在这里曾经数次击败外敌侵略的光荣历史的见证。
巴卑尔墓坐落在谢尔达尔瓦扎山上。山坡上有一座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梯田式花园。当年这座花园十分优美,但今天已是蔓草丛生,颇有荒芜颓废的景象了。
1640年沙贾汗皇帝曾在这里建了一座清真寺,以纪念他在巴尔赫的胜利。清真寺用大理石铺地,拱门上雕着优美的垂饰,经过一番整修,已经成为喀布尔最有吸引力的古迹。花园高处的一层,在紫荆和紫丁香的浓荫深处,安息着那位莫卧儿帝国的开创者。[4]
折叠 太佩马兰詹山
位于城东,有一座古代帝王的陵墓,这里埋葬的是阿富汗国王纳迪尔沙。山坡上还有不少王公的坟墓。每年8月19日的独立节,在这里举行商品交易会,展览国家建设中的成绩。
关于这座山,还有一个人间奇异的传说。太佩马兰詹是一位魔术师的名字,他的魔术创造出许多人间奇迹,奇妙得叫人难以置信。他走遍了全世界的每一个地方,每到一处,他便用他的魔术赢来丰厚的财宝。但他视财如命,只会聚敛,从来想到付出。这样过了几十年,他的死期临近了。临死前,他巡视、抚摸着那些珍宝,悲伤欲绝,多么不愿意与这些珠宝分开!在最后时刻,他放火烧了这堆财宝,焚烧后的灰烬,堆积成这座山陵,后世人便把这座山陵称为太佩马兰詹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