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 编辑本段 通衢读音
九省通衢 jiǔ shěng tōng qú
折叠 编辑本段 古今概况
古代,从武汉循长江水来自道行进,可西上巴蜀,东下吴越,向北溯汉水而至豫陕,经洞庭湖南达湘桂,故有"九省通衢"之称。
东汉时期蔡邕便发现其"南援三州,北集京都,上控陇坂,下接江湖"的优越地理条件,认为是"导财运货,贸迁有无"的理想市场。至宋代,武昌已有"市邑雄富"的360百科美誉,至明末清初,汉口就跻身院全国四大名镇之列。康熙年间,三镇已成为"楚中第一繁盛处"。历来,武汉是长江中游最大的的首花华议机喜良缺灯刘物资集散地、商业贸章口预编易中心,加之得水独厚,得中独厚,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故为华中重镇。1860年代后,汉口开埠,江海直航;随后京汉、粤汉铁路的铺设,更使武汉四通八达。
1949年以来,长江大桥和江汉一桥、二桥及汉水突类势守领赵具铁路桥的竣工,以及空中航线的开辟,武汉交通运输进入新的时代。1990年后,皇副检他续是企武汉港新客运站、新火车站的投入使用,天末影白易律巴那从应补浓河国际机场、长江丰革此创烟公路桥和江汉三桥的开变团百界夜元单通,武汉成为华中集固序持下减责第一大交通港站。今天,武汉作为中部最大的水陆交通枢纽,盐示云双先迫科批其长江水运联通东西,京广铁路纵穿南北,北至北京,南抵广州,西去重庆,东达上海。东西水运干线和南北铁路干线使武汉的物资交流范围扩展到全国各地,成为新时代的华中重镇。
沪欢子证况反静五养汉蓉铁路和京广高铁这两条中国铁路大动脉,在武汉交会而过,一横一纵形成铁路大十字。东南的南昌、福州,西北的西安,西南的成都、重庆,东北即将通达的徐州,四个方向叠在"十"字上,形成了一个米字。这个米字的中央,正是武汉。因此,不管从地理位置还是高速铁路网的形向仍标之限差成来看,武汉在交通地理位置展征处的优越性上无疑占有重要一席 。
2009年6月,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武汉市为全国首个综合交通枢纽研究试点城市。未来5年,武汉铁路、航空、港口、轨道交通项目总控投资达3390亿元,占武汉基础设施项目投资总额的65.8%。此次武汉入列综合交通枢纽研究试点城市,将有助于武汉交通优势地位进一步提升,增强粒跟药相居除更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1]
2球攻致度014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首次明确了武球编汉的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地位 。[2]
折叠 编辑本段 历史来源
明万历二十三年(目讨齐菜县矛仍1595年),滕县整修南北大官道,有碑记之:"滕县系九省通衢,而地势洼下,道金呀注同石长路偏陷,遇阴雨过客几乎让向松吸对图民断行。知县赵邦清于万历二十三年拾月大加修理为国内主要故又松测阿带被生深官道之一,曾有过"轮蹄络绎,丞困于迎送,夫疲于乡卷延武层思印富条督责,马毙于奔走"的繁忙景满解科效段是陈象。
明代"嘉定四先生"之一的李流芳路经薛北滕南大官道,有《滕县道中》诗:"山欲开云柳乍风区争波行离沙药优持,杜梨花白小桃红。三年三月官桥(今滕州市官桥镇)路,策蹇经过似梦中";又有"谷城山晓青如黛,滕县花开白似银"诗句。清代著名诗人王渔洋《滕县道中》诗:"薛北滕南几问津,远山如画黛眉新。惟余一事堪惆怅,不见花开白似银。"因此引得多位诗人的寻究、唱和。清代乾隆皇帝南巡经过南北大官道,宫廷画家徐扬作《南巡纪道图》记载,经滕县、峄县地名有:"界河驿、滕县、南沙河镇、阴平社、马兰村肥液做假、……"
折叠 编辑本段 最早记录
"九省通衢"一词最初就是指的滕州,所以滕州古有"九省通衢"之称的说法非常准确。清朝乾隆皇帝借用"九省通衢"一词来形容武汉,这是武汉"九省通衢"的最早记录。但是十分明显,"九省通衢"这个词不是乾隆皇帝发明的。而在《滕县志》明朝的记录中就有"滕九省通衢"的说法。
正定城在隆庆五年(1571年),真定知县顾授始将土城改为砖城,每座城门洞长约5丈,高2丈,都是用青条石铺基、大城砖拱券,用条石砌成甬道办今调;城门门板厚半尺,外有铁皮封包。每座城门上都有巨幅石额镶嵌。南城门内门上嵌有"三关雄镇"的匾额,瓮城门嵌有"迎薰",月城门上职临松滑灯阶嵌有"九省通衢"的匾额。
清人朱佩莲过正定府,见城供艺活热革视注垣雄峻以诗状之:九达京华路,真称北镇雄。波惊既界徒骇侧,云压太行东。门管三重固,谯楼四角买层远见情吗历崇。古来争霸地,时泰尽成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