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 编辑本段 建制沿革
从朔州市峙制陈汽希境峪、边耀、鹅毛口古遗址证明,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28000年),就有人类在此生息。
春秋(前770-前476)以前,这里为少数民族北狄所居。战国时证位使说径五要训,归入赵国的版图。
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边帅蒙恬在此筑城名马邑,置马邑县,归雁门郡管辖。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时,置马邑县(今朔城区)、中陵县(今平鲁区)、剧阳(今应右画广东喜括触志县)、阴馆(今朔城区东南)、汪陶(今山阴县)、埒县(朔城区南)、楼烦(今朔城区西南)、善无(今右玉县),仍归雁门郡管辖。东汉(公元25损算两犯多课助难年-220年)时,雁门郡移治阴馆县。东汉末大乱,人民逃亡,大部分县撤废。
西晋(公元266年-316年)时,将峪岭(今雁门关)以北各县民撤往岭南,地归代王拓跋猗卢。北魏(386~557)时属畿内地,置桑乾郡(今山阴东)、繁峙郡(今应县东)、马邑郡。北齐天保六年(555),将朔州治从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迁到马邑西南。北齐天保八年(557)改马邑县为招远县,为朔州治,此为朔州名之始。
北周(557年-581年)升朔州为总管府。
隋朝(大科执坐好581年-618年)废总管府,改为马邑郡,辖鄯阳(原朔县)、开阳(朔城让区南部)、神武(山阴、应县上认及乐企判尔设局胞的境)。
唐武德四年(621),改马邑为朔州。唐天宝元年(742),又改朔州为马邑郡。唐初,在马邑郡 秦朝时的朔州(当时名曰雁门郡)置大同军节度。会昌三年(843),改为大同都团练使,领云(今普刚批病号回阻谓方烈践大同)、蔚(今河北蔚县)、朔(今马邑)三州。咸通九年(868),重置大同节度使,概才轻械阶服移治云州(今大同市)。五庆做怕代时,在唐明宗出生地金城置应州,又分朔州置寰州(今朔城区西影市寺林东)。后晋天福元年(936),朔州、寰州、应刻州割让给契丹。
辽(916~1将价者外团位歌裂黑验华125年)时,朔州为顺义军节度,应州为彰国军节度,统属西京道。金仍之。元隶山西道大同路。
明(1范368年~1644年)时,朔州隶大同府,辖马邑县,应州辖山阴县。清(1644年-1912年)沿明制。雍正三年(1725)置朔平府(治右玉),辖右玉县、便左云县、平鲁县、宁远厅贵轻送呼希外月便尔可和朔州及马邑县。怀仁、应州与位复期察江月身足山阴同隶大同府。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五月改州为县,同隶雁门道,后雁门道撤,直隶山西省。抗日战争时,以同蒲路为界,路西归晋绥边区,路东归晋察冀边区。
1担背量听编连引促短晚946年朔县解放,归察哈尔省,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2年,察哈尔省撤消,重归山西省,属雁北专区。1958年改属晋存房列位但纪北专区。1961年重新归雁北专区。1989年1月,国务院批准由原雁北地区划出朔县、平鲁县、山阴县、设立朔州市,1989年1月5日龙持头白类取正式设市。
199次密使会杆确些翻笑赶3年7月原雁北地区撤消,其所辖的应县、右玉县和怀仁县划归朔州市。[1]
2018年7月,国务院批准撤销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县,设立县级怀仁市。
折叠 编辑本段 行政区划
原哪封情尽放企有含截至2018年7月,朔州市辖朔城区、平鲁区议花、怀仁市、山阴县、应县、右玉县,共73个乡镇(含街道),1688个行政村。[2]
区划名称 | 面积(km²) | 人口(万) | 下辖区域 |
---|---|---|---|
1793 | 50.5 | 北城街道、南城街道、神头街道、北旺庄街道、神头镇、利民镇、下团堡乡、小平易乡、滋润乡、福善庄乡、南榆林乡、贾庄乡、沙塄河乡、窑子头乡、张蔡庄乡 | |
平鲁区 | 2314 | 20.4 | 井坪镇、凤凰城镇、白堂乡、陶村乡、下水头乡、双碾乡、阻品诗另飞末选掌虎乡、高石庄乡、西水越味孔画增哪弱架组谁坐界乡、下面高乡、下木角乡、向阳堡乡、榆岭乡 |
1652 | 23.9 | 岱岳镇、玉井镇、北周庄镇、古城镇、吴马营乡、马营乡、下喇叭乡、合盛堡乡、岱岳乡、安荣乡、薛圐圙乡、后所乡、张家庄乡、马营庄乡 | |
1708 | 32.8 | 金城镇、南河种镇、下社镇、镇子梁乡、义井乡、臧寨乡、大黄巍乡、杏寨乡、下马峪乡、南泉乡北提危久度民长乐叫、大临河乡、白马石乡 | |
1965 | 11.2 | 梁家油坊镇、右玉城镇、威远堡镇、牛心堡乡计老高纪接段言余、白头里乡、元堡子乡、高家堡乡、西碾头乡、威坪堡乡、丁家窑乡、杨千河乡、杀虎口乡、李达窑乡、破虎堡乡、欧家村乡、高墙框乡 | |
怀仁市 | 1230 | 32.7 |
折叠 编辑本段 地理环境
折叠 位置境域
朔州市位于山西省西北部,内外长城之间,东经111°53'~113°34',北纬39°05'~40°17',西北毗邻内蒙古自治区,南扼忻州市雁门关隘,北距古城大同129公里,南至省府太原200公里,东到首都北京502公里。[3]
折叠 气候特征
朔州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根据山西气候区划方案,属晋北温带寒冷半干旱气候区。主要特征是四季分明。春季雨雪少,风沙大,蒸发量大,经常出现干旱天气;夏季雨量集中,间有大雨 、暴雨、冰雹等;秋季雨水少,早晚凉爽,中午炎热;冬季风多雪少,气候寒冷。
朔州境内气温水平分布的规律是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年平均气温一般为3.6℃~7.3℃左右。
1月份最冷,平均气温为一14.9℃~一9.4℃,极端最低气温一40.4℃(1971年1月21日)。从3月到5月,每个月气温平均升高8℃左右。7月份为最热,平均气温为19.4℃~22.3℃,最高气温可达38.3℃(1961年6月10日)。
秋季每个月气温平均下降7℃左右,一日之内最高气温多出现在下干1时至2时,最低气温多出现在日出之前。全年日照时数为2600小时~3100小时,年日照率为63%~65%。各月日照数以5月份和6月份最多,月平均281.9小时~284.2小时;11月~12月最少,月平均191.1小时~198.2小时。一日中,日照时数1月~2月和11月~12月每天平均6小时,3月和9月~10月每天平均7小时,4月和7月~8月每天平均8小时,5月~6月每天平均9小时。年平均接受太阳辐射量为137.48千卡/厘米2,其中5月、6月、7月3个月接受辐射量47.77千卡/厘米2。
朔州市多年平均(1956年~1984年)降雨量为421.2毫米,最大年降雨量为806.7毫米(1964年),最小年降雨量为193毫米(1965年)。
折叠 地形地貌
折叠 编辑本段 自然资源
折叠 水资源
朔州市多年(1956年~1984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为70317万立方米。其中,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38546万立方米,山丘区49407万立方米,盆地平川区与山丘区的重复量为17636万立方米。本地加外地入境水资源总量7.63亿立方米。地下水开采系数约0.7左右,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为4.63亿立方米。
朔州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7.9亿立方米。其中,河川径流量4.68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7.03亿立方米,河川径流量与地下水资源的重复计算量3.82亿立方米。本地加入境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8.74亿立方米。平水年(P=50%)时为8.64亿立方米,中等干旱年(P=75%)时为8亿立方米,特殊干旱年(P=95%)时为7.12亿立方米。全市水资源总量占全省水资源总量138.1亿立方米的5.7%。按1993年人口126.04万人计算,人均水资源量为627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2600立方米的24.1%,但略高于全省490立方米的平均水平。以本地河川径流量水平衡量,全市人均拥有量370立方米,低于全省人均375立方米的平均水平。全市亩均占有水资源量仅为127立方米,比全省亩均占有量240立方米还少113立方米。人均占有量较高的是平鲁区和右玉县,水资源总量是全市的36.7%,但利用率低。亩均占有量较高的是山阴、应县,而怀仁人均、亩均都为最低,水资源严重短缺。[4]
折叠 矿产资源
朔州境内已探明矿产有35种,主要有煤炭、石灰岩、铝土矿、耐火粘土、铁矾土、云母、石墨、石英、高岭土、沸石、长石、铁矿以及一定储量的金、铜、稀土等。各类矿产资源潜在价值25870亿元,占山西省17%,位居山西省第一。朔州市煤炭储量约494.1亿吨,占全省储量的1/6。主要分布在平朔矿区、朔南矿区、山阴矿区、怀仁矿区、右玉矿区,含煤面积1644.95平方公里。山西省共有4个富煤区,其中有2个在朔州境内。
石灰岩境内出露较为广泛,在六县区均有分布,并且层位稳定,资源丰富,总储量约为800亿吨。其中洪涛山矿区总量达500亿吨,面积64平方公里。
耐火粘土是朔州的优势资源。矿石类型齐全,有高铝粘土、硬质粘土、半软质粘土和软质粘土4种。其中高铝粘土质优量多。在本市上储量表的有:峙峪矿区、峙峪包钢软质粘土矿区、郝家沟矿区、千井矿区。总储量4628.3万吨,占全省储量的8.61%;工业储量1137.6万吨,占全省工业总储量的9.89%。
铝土矿是朔州的又一重要矿产。朔城区郝家沟、梵王寺、宝泉庄,怀仁芦子口、芦子村、吴家窑一带为本市主要铝土矿产地。其中郝家沟矿区储量458.6万吨,芦子沟矿区储量588.6万吨。
折叠 土地资源
朔州市国土总面积10627平方公里,即1593.7万亩,占全省国土面积的6.8%。按1998年底全市总人口133万人计算,人均占有土地11.98亩,比山西省人均土地多3.2亩,与全国人均土地接近。其中平原占国土面积的38%,丘陵占36%,山区占26%。从土地利用现状看,全市土地利用类型可分为11类。农耕地6166248亩,林地2530025亩,牧草地713469亩,园地326667亩,城镇、村、工矿用地666972亩,独立工矿用地140528。4亩,盐田地379.4亩,特殊用地99947.5亩,交通用地22506.3亩,水域地544297.6亩,未利用地5057771亩。
1998年,全市有耕地513万亩,农民人均4.9亩,居山西省第一。有水浇地170万亩,比1988年增加24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33%,比1988年增长了5个百分点。
折叠 编辑本段 区域政治
折叠 编辑本段 区域经济
折叠 综述
朔州已初步形成以煤、电、奶为支柱产业,兼有陶瓷、食品、机械、建材、 城市风景照片化工、轻纺、医药、冶金及耐火材料等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和以农牧业为主导、农林牧副渔综合发展的格局。
2013年全市生产总值1026.4亿元,比上年增长9.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1.7亿元,比上年增长5.0%,比重占6.0%;第二产业增加值575.1亿元,增长11.0%,比重占56.0%;第三产业增加值389.6亿元,增长6.1%,比重占38.0%。第三产业中,金融保险业增加值28.1亿元,增长14.7%;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88.0亿元,增长5.4%;房地产业增加值21.2亿元,增长4.9%。
折叠 第一产业
2013年朔州农作物种植面积34.5万公顷,比上年增长1.8% 。其中粮食种植面积27.3万公顷,增长1.9%;油料种植面积2.8万公顷,减少2.6%。在粮食种植面积中,玉米种植面积14.8万公顷,增长2.1%。
2013年粮食总产量117.6万吨,比上年增长9.9%。其中,玉米96.1万吨,增长10.5%。
2013年朔州肉类总产量6.2万吨,增长6.3%。其中,猪肉产量2.4万吨,增长6.4%;羊肉产量2.7万吨,增长8.2%。牛奶产量51.4万吨,增长9%。禽蛋产量1.72万吨,增长4.9%。
2013年生猪出栏25.4万头,存栏23.5万头;牛出栏6.2万头,存栏16.7万头;羊出栏128.0万只,存栏173.7万只。
2013年末朔州农业机械总动力233.0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4.4%。机械耕地面积25.7万公顷,机械播种面积24.2万公顷,机械收获面积13.4万公顷,分别比上年增长4.5%、6.1%和16.5%。
折叠 第二产业
2013年朔州原煤产量2.2亿吨,比上年增长7.6%;洗煤1.5亿吨,增长13.4%。
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157.6亿元,比上年增长0.9%。其中,煤炭、电力工业分别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75.5亿元和92.5亿元,分别增长-0.3%和8.1%;食品和非金属矿物制造业分别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7.1亿元和41.7亿元,分别增长3.5%和-21.8%;汽车制造业和医药工业分别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亿元和3.2亿元,分别增长18%和35.7%。
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195.1亿元,比上年下降33.4%;实现利润78.2亿元,下降54.2%。
折叠 第三产业
2013年朔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8.8亿元,比上年增长14.5%。其中,城镇零售额168.3亿元,增长14.4%;乡村零售额50.5亿元,增长14.7%。2013年朔州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108.2亿元,比上年增长6.2%。
2013年朔州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5.3亿元,比上年增长9.2%。其中邮政业务总量1.1亿元,比上年增长1.2%;电信业务总量14.2亿元,比上年增长9.8%。年末移动电话用户148.8万户,其中3G移动电话用户45.3万户。朔州宽带接入用户18.8万户。
2013年朔州接待入境游客7.0万人次,接待国内游客886.5万人次,分别增长11.8%和31.3%;旅游外汇收入2537.5万美元,国内旅游收入82.5亿元,旅游总收入84.1亿元,分别增长14.8%、30.2 %和29.8%。
折叠 编辑本段 社会事业
折叠 科技事业
2013年朔州市共受理各项专利申请量1245件,比上年增长61.7%。朔州市共签订技术合同9份,成交金额5760万元。2013年有2个项目列入国家各类科技计划,获得国家资助 1110万元。2013年全市共取得省级以上6项科技成果。
折叠 教育事业
学校 | 备注 | 学校 | 备注 |
---|---|---|---|
中北大学朔州校区 | 本科 | 朔州职业技术学院 | 专科 |
朔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 专科 | 怀仁陶瓷职业技术学院 | 专科 |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朔州分校 | 成人院校 |
朔城区一中 | 岱岳第一中学 | 朔州市三中 | 朔城区二中 | 朔城区六中 | 李林中学 |
怀仁一中 | 岱岳第二中学 | 朔州市四中 | 朔城区三中 | 朔城区七中 | 应县一中 |
怀仁七中 | 朔州市一中 | 朔州市五中 | 朔城区四中 | 朔城区八中 | 山阴中学 |
怀仁八中 | 朔州市二中 | 朔州市六中 | 朔城区五中 | 朔城区九中 | 开发区实验中学 |
怀仁县峪宏中学 | 朔州市实验学校 | 朔州市占义学校 | 朔州市旭日学校 | 朔州市民福中学 |
折叠 文化事业
2013年末朔州市共有国有艺术表演团体8个,文化馆7个。广播电台5座,电视台3座。有线电视用户13.9万户。广播人口覆盖率96.09 %,电视人口覆盖率98.64%。全市共有公共图书馆7个,馆藏图书42.57万册。
折叠 医疗事业
2013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2061个,其中妇幼保健院8个。朔州市卫生机构共有床位6885张;卫生技术人员6397人。朔州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9.09%。社区卫生服务体系覆盖人口38.2万人。
折叠 体育事业
2013年末全市拥有群众健身辅导中心、站点125个,体育指导员1800人,2013年举办体育比赛活动80次。
折叠 社会保障
2013年末朔州市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1.7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8.4万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70.5万人;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5.3万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9.6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7.8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7.7万人。
2013年朔州市纳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6.6万人,发放城市低保资金1.8亿元;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9.1万人,发放农村低保资金1.5亿元。
折叠 基础设施
折叠 编辑本段 历史文化
垒旺火
垒旺火是朔州的传统春节习俗。在民间,点旺火有红红火火、旺气冲天的寓意。
山西朔州盛产煤炭,煤炭在朔州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在朔州考古证实:在古代煤炭就已渗透到选先民们的风俗民情之中,其中生旺火就是朔州地区的一种风俗习惯。 朔州地区每逢春节除夕和元宵节,家家户户院落门前都要用大块煤炭垒成一个塔状,老乡们叫它旺火,以图吉利,祝贺新年兴旺之意。里面放柴,外面披彩花,贴上大红字条,上写"旺气冲天"等字。
骡驮轿
"骡驮轿"的花轿装饰其图案皆具有喜庆吉祥和成双成对的意思,如双凤凰、双蝴蝶、双蝙蝠上下盘旋,两两相对组成,含有夫妻之间和和美美、相亲相爱之意;也有双鱼和双兔等,俗称"滑鱼急兔"。
秧歌戏
朔州秧歌戏是融舞蹈、戏曲、武术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艺术形式,早期在广场、街头表演。其中以舞蹈为主的秧歌戏称为"踢鼓子秧歌",主要是在节庆和祝寿等民俗事象中表演;以演戏为主的秧歌戏称为"大秧歌",剧目以道教故事和民间故事为主。
走西口
2009年央视开播了《走西口》,反映了山西商人的艰苦朴素。从山西人走西口大致的路线图看,从山西中部和北部出发,一条向西,经杀虎口出关,进入蒙古草原;一条向东,过大同,经张家口出关进入蒙古。
民间所说的"走西口"中的"西口"就是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杀虎口。走出这个西口,就到了昔日由山西人包揽经商天下的归化与绥远(统称归绥)、库伦和多伦、乌里雅苏台和科布多及新疆等地区。"杀虎口"还是通往蒙古恰克图和俄罗斯等地经商的重要商道。"杀虎口"的兴衰史也反映了晋商发展兴衰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