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 编辑本段 简介
折叠 制度
君主立宪制中君王没有独裁的权力,其政治权力是受到法律严效资文一兵缩喜席设格限制和约束的。君主立宪制又称"有限君主制",一些国家以君主(国王、皇帝等)为元首,但其权力按宪法规定受不同程度限制的政权组织形式丰皇构日。君主立宪是资本主义国家君主权力受宪法限制的君主制,是资产阶级同封建势力妥协的产物。根据各个国家发展的不同情况,以及阶级力量对比关系,君主的实际权力和地位在各国的差异很大。形式上分二元制和议会制两种,前者如从明治维新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日本,后者如英国。在二元制国家里,君主仍保持封建专制时代的权威,虽设有议会和宪法,但作用不大。在议会制国家里,皇帝或国王在名义上是国家元首,但国家的大权实际上则掌握在议会和政府的手中,世袭君主只处于象征的地位。
折叠 国家
混合君主国,指的是一个原有的君主顶名火据行财药国把一块新征服的领土并入自己的版图之内。 马基雅维里为这样的君主提供了如下的建议:1、最好和最快捷的办法之一是君主御驾亲临,驻守在那里;2、最好的措施是向那里的要害之处派遣殖民;3、成为周围邻近比较弱小势力的首领和保护者,并且设法削弱该地区比较强大的势力,而且留心不要让某个与他同样强有力的外国君主利用什么意外事件插足庆概货特感县这个地区。
在这样做的时候,君主应遵循以下的原则:1、尽可能不增加当地居民的负担,以免引起人们的怨恨;2、如果不得不伤害一些人,必须使他们无能报复;3、防微杜渐,竭尽全力及时采取一切措施避免可能发生的骚乱,决不能使混乱局面做大,必要时甚至要采取战争的手段。因为拖延战争并不能避免战争,拖延的结果只能使自己处在更不利的境地。
无论征服它们的人是谁,他若想保有它们,有两件事是必须做的:其一是对它们的旧君主的血缘后裔要斩草除根;其二是既不要改变它们的法律,也不要改变它们的赋税,这样一来,它们就会在很短的时间内与它们古老的君主国融为一体了。
普遍的法则,这条法则永远也不会或者极少有出错的时候:谁的所作所为导致了他人的强大,谁就带己万须关推清附的官当一定要灭亡;因为这一势力的强大若不是他通过辛苦的劳作就是他凭武力而一手促成的,这两者都会引起强大起来的人的猜疑。
君主国划分为由君主与一群大臣统治的王国和由君主与一群诸侯统治的王国,前者难以获得却易于保有,后者则易于获得而难以保有。后者只要把王国贵族争取过来,就能轻而易举地侵入其中,原因是在那里心怀不满的人和渴望变革的人随处可见。他们会艺极除外电为你入侵鸣锣开道从而使你顺利地取得胜利。但是此后你若想保持住胜利果实,那么你就会面临源自曾经帮助过你的人和被你压迫的人这两方面无限的困难。你只是灭绝往层永船身每鲁了国王的家庭是不做检三唱宣够的,因为那里残存下来的贵州们成了改朝换代的新的首领,而且由于你既不能使他们得到满足,也不能灭绝他们,只要他们机会一到,你就会失去绍光厚让这个国家。
要想保有被占领黄牛背来前生活在自己的法律之下的城市或君主国,有三种方式:1、摧毁之;2、御驾亲首映六江临驻守在那里;3、扶植一个傀儡说政府(允许他们生活在他们自己的法律之下,对他们收取贡献并且在这些国家之中创建一个使之与你保持友好关系的寡头政府)。
通过自己的军队和能力而获得的新超倒川向夫督宁君主国,名言:最不依赖幸运秋科很轻矿便议并衡的人最能保持他自石查之表执画罪跑尔却己的地位。
既然人们通常是走在由他人踏出的路上,而且在行动上亦总是以仿效他人的方式向前迈规点儿渐风还米财青进,所以尽管他们或是不可能完完全全走在他人所走过的道路省济之上,或是不可能具备那些你所仿效之人的能力,然而一销何术需几件形还事延个明智的人总是应该追随伟人所走过的道路,并且效法那些已经成为最卓板兵热太试正越者的人们,因此即使他自己的能力达不到那样强大的程度,但是至少会带有几分那样的气派。他应当像那些聪明的箭手那样行事,当箭手们木措听扩往想要射击的目标看起来距离太远,而且知道自己的弓力所能及的存真唱己方八希吗针于频限度,他们瞄准的方位就会比要射的目标高出许多,这并不是要把他们的箭射到那样高的地息密屋方去,而是希望通过这菜么高的瞄准能够射中他们想射的目标。
与那些依靠能力之道而成为君主的人们一样,这样的人获得他们的君主国是困难的,但要保持它就容易了,他们在获取自己的君主国时之所以遭遇到那么多的困难,其部分原因是由于他们为了建立他们的国家并且要确保它们的安全而不得不倡导新的典章制度。所以应该雇的是,基该足布立善良变德程再没有什么比带头采取新的制度更困难了,再没有什么事情比这件事的成败更不确定更没有把握了,再没有什么比这事施行起来更加危险的了。因为新制度的倡导者使所有那些旧制度的既得利益者活合重迅都变成了他的敌人,而所有那些可以从新制度得到好处的人们则只是他的三心二意的支持者。
依靠自己的力量并且有能力采取强迫的手段的时候,他们很少会失败。由此而论,凡是武装的改革先负孔车血么源强讲行者都是战无不胜的,而没有武装的改革先行者都是一败涂地的,因为人民的性情是易变的,说话他们很容易,但要让他们坚持这种信念是很困难的,如果他们不再相信了,那么君主就要依靠武力来迫放沙后胡将使他们相信。
依靠他人的军队和依靠幸运而取得鱼据行华模慢活的新君主国。结论衣采专列令仍压控地船尔:任何人要是相信对那些大人物只要给他们新的恩惠就可以使他们忘却旧日的伤害,他就是在欺骗自盾己。
任何人如果开始的时候没有打好基础,事后当然也可以运用东钢阳要钟前月就即督其卓越的能力来奠定基础,但是要想完成这项工作,对城块非黄打顶识优右于建筑师来说是困难的,对于建筑物来说则是危险的。
那些通过犯罪的方式攫取君主国的人们。一个人从平民成为君主还有另外两种方式,而这两种方式都不能归序抓铁结于幸运或是能力,一是通过邪恶和非法的方式登上君主国的统治地位,一是依靠他的同伴们的支持而成为君主。
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在夺取一个国家的时候,占领者应该审度所有一切对他来说有必要去犯的罪行,而且要毕其功于一役,以免自己不得不每日每时不断地重复这些罪行。由于没有重复这些罪行,他就能够使人们感到安全,并且通过施以恩惠的办法把他们争取过来。
市民的君主国,他或者依靠的是贵族,或者依靠的是人民,成为了君主。依靠贵族的帮助而得到目尼练君主权的人,比一个依靠人民的活通三述误器帮助而得到君主权的人更难以维持自己的地位。对君主来说,与人民保持友好是必要的;否则的话友松程工赶每供养,当他身处逆境之时就无可救药了。
对于贵族主要必须从两种方式去考便集黑判察,他们指导自己行动的目的是为了时时处处约束自己的行动以符合你的幸运,或者不是这样。对于那些约束自己的行动而不是贪得无厌的人,你一定要给予荣誉和慈爱,至于那些不这样约束自己的人则必须通过两种方式加以检验,他们这希会样做的原因或是出于胆怯,或是天生缺乏勇气,所号证为以你必须利用他们,特别是利用那些能够给你提出好的意见的人,因为当你兴苦煤受把盛时他们会崇敬你,当你身处逆境时也不用惧怕他们,但是,如果他们很有技巧地并且为了实现某种野心的目的而不承担对你的责任呼排每权难酸消,这是一个征兆,表明他们更多的是为自己着想而不是替你着想,你要防范他们,把他们当做公开的敌人来对待,因为当你身处逆境时,他们往往是毁灭你的帮刑井质胶和建杆怕气凶。
一个依靠人民的帮助而杀议成为君主的人应当使人民与他保持友好的关系,因为他们要文名黑待供血讨移她买齐求他的只是不受压迫而已。但是一个与人民的意愿对立而依靠贵族的帮助成为君主的人首先必须做的事就是设法把人民争宁完电略据杨取过来。
所有国家,无论它是新建的国家,旧的国家,或是混合的国家,它们的根本是而践基础都是一样的,那就是良好的法律和精良的军队。而且因为哪里没有精良的军队,哪里就不可能有良好式句环谁设黄的法律,而哪里有精良的军队,哪里就一定会有良好的法律。
折叠 称号
在非洲、中东、欧洲和中国情况由于文化传统导致社会形态有不同,很难已职示重主教归类,其对象如下。
1.中国君主
(1)后
中国原始社会解体、奴隶社会形成时期,一些部落首领的称号,例如夏后氏。
(2)天子
周王认为隋天子自己是天之骄子,所以自称"天子",后来用作对皇帝的别称。
天子即天之元子,天是人格化的自然界,被认为是宇宙最高的主宰,世间万物都是天地孕育的后代,天为父,所以号"皇天",地为母,所以叫"后土"。因此,凡人皆为天之子。按照宗法制度来说,只有嫡长子才有权力继承父的遗产,因此天子就是天的嫡传子孙。一般认为,将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称为"天子"始于周代。儒经《尚书》中说,天神改变了他对自己的长子、大国商国君主的任命。因此,天子的含义,乃是天的长子或嗣子,即后世所说的太子、今日君主制国家的王储。因此,原则上说,许多人都是天神之子,都有做天子的资格,只要有德行。儒学把《尚书》作为自己的经,也就对《尚书》的说法坚信不移。中国历史上想做皇帝(天子)的人人数众多,儒经为他们提供了理论根据。
(3)皇帝
我国和西欧历史上最高统治者的称号,我国皇帝称号始于秦始皇,而西欧最早采用这一称号的是罗马帝国的戴克里先,往往含有"将军"、"统帅"的意思,一般只秦始皇有统治范围辽阔的君主才有资格叫。在中国,皇帝最早是皇、帝的合称。"皇者,大也,言其煌煌盛美。帝者,德象天地,言其能行天道,举措审谛。"又《春秋繁露》:"德侔天地者,称皇帝。"所以人们考量上古时的贤君,根据他们各自的功绩,将能够配得上皇、帝之称的八人合称为"三皇五帝"。但此时皇、帝还分别为两个称号,不同时用于一人身上。首次将二者合并,成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则始于秦始皇。至此后,皇帝一词正式成为中国封建王朝最高统治者的专称。近代以来,"皇帝"也是对其它强大帝国的国君的翻译。
(4)太上皇帝
清高宗乾隆给自己起的一个称号,比以往的太上皇多了一个"帝"字,这表明他虽然退位,但是仍然把政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5)国王
在我国曾经是最高一等的封爵,在中世纪的西方是在自己领有的王国内部仅次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最高统治者称号,多为立宪君主国的国家元首,在位而不统治。
(6)诸侯王
中国学者对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封地(诸侯)的最高统治者的称谓,也叫藩王。
(7)王
在秦始皇以前是国君的称号,自汉朝起成为第一级封爵,分为亲王(有时是国王)和郡王两等,大多封给宗室皇亲。
(8)君王
中文对君主和王的合称,和"帝王"是同义词,一般用以总称称号不同的各类君主。
(9)天王
①周天子。殷周时天子但称王,春秋时,楚、吴诸国国君亦相继称王,因尊称周王为天王。
《春秋·昭公二十六年》:"天王入于成周。"
后世亦用以称皇帝。
杜甫《忆昔》诗:"百官跌足随天王。"
②吴王夫差。
《国语·吴语》:"敢使下臣尽辞,唯天王秉利度义焉。"
③五胡十六国时期,许多少数民族政权的君主都称天王,而不称皇帝。
④农民起义领袖的君主称号:
(1)隋朝末年,河北农民起义军首领王须拔,自称漫天王,国号燕。
(2)南宋初年,湖南农民起义领袖杨幺,自称"大圣天王"。
(3)元朝初年,江西农民起义领袖杜可用,自封号为杜圣人,称天王,立年号万乘。以谭麟为副天王。
⑤太平天国时期,领袖洪秀全的君主称号。全称是"太平天王大道君王全",简称为"天王"。
太平天国是一个以宗教立国的政权,天王洪秀全自称上帝耶和华的次子、天兄耶稣的亲弟弟,说自己是受命下凡做"太平天王大道君王全",拯救世人"斩邪留正"的,自己的儿子洪天贵福和"代代幼主"都被过继给耶稣作干儿子,因此也是半人半神的天生法定继承人,太平天国世世代代都是受命于上帝的国家,这个和谐无比的神人家庭其他成员,还有上帝的太太"天妈",上帝的妾"其他亚妈",耶稣的太太"天嫂",洪秀全的"天妻"正月宫,以及耶稣在天上的三个儿子、两个女儿等等。
(10)霸王
①西楚霸王项籍(前232-前202):字羽,通称项羽,中国古代著名将领及政治人物,汉族,秦下相(今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人。秦末时被楚怀王熊心封为鲁公,在前207年的决定性战役巨鹿之战中统率楚军大破秦军。秦亡后自封"西楚霸王",统治黄河及长江下游的梁楚九郡.后在楚汉战争中被汉高祖刘邦所败,在乌江(今安徽和县)自刎而死。项羽的勇武古今无双(古人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他是中华数千年历史上被称为最勇猛的将领,"霸王"一词,专指项羽。
隋河东汾阴(今山西万荣西)人。其父汪,徙居兰州金城(今甘肃兰州)。举容貌瑰伟,凶悍善射,骁武绝伦,家产巨万,交结豪猾,雄于边朔。大业十三年(617年)与其子仁杲(gao)起兵,自称西秦霸王,年号秦兴。据陇西之地,众至十三万。不久称帝,迁都天水(今甘肃天水)。
(11)摄政王
摄政王(prince regent),即代替或代表出国的、年幼的、生病的或神志不清的君主行使国家领导权的人。通常由君主的亲族或戚族担任。如中国清世祖时睿亲王多尔衮摄政,宣统中醇亲王载沣摄政。英国还制定有专门的摄政法。
(12)监国
监国,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政治制度,通常是指皇帝外出时,由一重要人物(例如太子)留守宫廷处理国事。也指君主未能亲政,由他人代理朝政。
(13)单于
匈奴称"撑犁孤涂单于",简称"单(chán)于"、单于妻称"阏氏(yān zhī)"。
是匈奴人对他们部落联盟的首领的专称,意为广大之貌。单于始创于匈奴著名的冒顿单于的父亲头曼单于,之后这个称号一直继承下去,直到匈奴灭亡为止。而东汉三国之际,有乌丸、鲜卑的部落使用单于这个称号。至两晋十六国,皆改称为大单于的称号,但地位已不如以前。
(14)昆莫
"昆莫"是少数民族乌孙对其国君的称呼。犹匈奴之单于。后又改称"昆弥"。
(15)颉利发
《旧唐书·突厥传上》"其大官屈律啜,次阿波,次颉利发,次吐屯,次俟斤,并代居其官而无员数,父兄死则子弟承袭。" 王国维 《高昌宁朔将军曲斌造寺碑跋》:"诃黎伐,亦俟利发或颉利发之音变也。" 而除"颉利发", "俟利发"之外,还有"俟利发"、"俟利伐"、"俟列弗"、"俟列发"、"希利发"等异写,而"颉利"则又有"伊利"、 "一利"、"意利"、"伊 离"等异文,足证此号乃极常用突厥之官号。
(16)俟斤
俟斤(Irkin)原为部族首领之称,铁勒诸部酋长,皆称"俟斤"。《隋书·铁勒传》:"独洛河北,有仆骨、同罗(Tonqra)、韦纥、拔也古(Baqirqu)、覆罗,并号俟斤。" 拔也古君长之称"俟斤",突厥碑文中亦曾言之(见突厥文《阙特勤碑》东面三十四行)。原文为 Ulugh Irkin,汉文"大俟斤"。突厥官号之加 "大"字,常见不鲜,非止"俟斤"一名也。史称多览葛酋长亦号"俟斤"。多览葛为九姓回纥之一,其酋号"俟斤"固宜。
(17)候娄訇勒
高车称"候娄訇勒"。
(18)可汗
中亚及北亚游牧民族的君主,还有的则叫大汗,应该和皇帝是同一个级别了。又称大汗,亦可简称为汗,古代北亚游牧民族柔然、突厥、吐谷浑、铁勒回纥、高昌回鹘、铁勒、契丹、蒙古等建立的汗国,其最高统治者皆称可汗。最初,这个称呼是部落里一般部众对首领的尊称,鲜卑语称"可寒",原意是"神灵"、"上天"之意。可汗作为一国之主的称号最早始于402年柔然首领社崘统一漠北自称丘豆伐可汗。唐杜佑谓:其"犹言皇帝"。蒙古语又作"合罕",窝阔台汗称合罕,文献中常以"合罕皇帝"专指窝阔台。唐朝贞观四年,击败东突厥后,西域各国君主在长安尊唐太宗为"天可汗"。
(19)赞普
吐蕃王号。赞,雄强之意,普,男子。在政治制度上,松赞干布仿唐朝的官制,赞普是最高统治者。
(20)诏
古代西南少数民族首领的称号〖Zhao〗
南诏蛮,本乌蛮之别种也,姓蒙氏。蛮谓王为"诏",自言哀牢之后。--《旧唐书》
(21)骠信
唐代南诏王称号:意为"君主",南诏王合劝(808-809年在位)自称。
(22)夷离堇
官名。辽政权建立前,为契丹各部军事首领。辽太祖以迭刺部夷离堇建立政权称皇帝后,于天赞元年(922)分迭刺部为五院(北院)与六院(南院)两部,各置夷离堇,分掌部族军民政事。辽太宗会同元年(938)改北、南院与乙室部夷离堇为大王,其官署称王府。其他各部夷离堇则太祖时改称令稳,圣宗时发放改称节度使。金角移里堇司,设移里堇一员,掌管边疆部落与部族村寨。后来大辽直接把"夷离堇"改用汉语称呼"大王"。小说里面萧峰担任的就是南枢密院大王。
(23)土司
土司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土司既指少数毛南族地区的土人在其势力范围内独立建造的且被国家法律允许的治所(土衙署),又指"世有其地、世管其民、世统其兵、世袭其职、世治其所、世入其流、世受其封"的土官。狭义的土司专指"世有其地、世管其民、世统其兵、世袭其职、世治其所、世入其流、世受其封"的土官。
(24)头人
清 昭梿《啸亭杂录·廓尔喀之降》:"有 丹津班珠尔 者,本班禅部下头人。"华山《山中海路》二:"党委唯一可以帮忙的事情,就是把牧区各个兄弟民族的头人请来,和他谈谈。"
清林则徐《查勘矿厂情形试行开采折》:"有所谓火耗、马脚、硐主、硐分、水分,以及 西岳庙 功德,合厂公费等名目,皆头人所逐渐增添者,虽不能尽裁,亦必须大减。"陈残云《山谷风烟》第六章:"你是乡里的头人,怎不跟我说句公正话?"
中国民主改革前,一些少数民族地区首领的汉语称谓。藏族称部巴,哈萨克族称巴斯,佤族称扩或涵痕,等等。一般多为世袭,也有由土司或地方政府指派,由当地富户霸居,或通过当地传统的选举形式产生。头人有大小之分,职权各族各地也有所不同,但除阶级分化不明显民族外,头人都享有一定的特权,对人民进行剥削和压迫。在民主改革后,头人的职位和特权均被废除。
2.东亚、南亚
(1)大君
①李氏朝鲜的王子;②印度等国大土邦的邦主,不丹国王至今仍享有这个称号。
(2)大王
大和国(倭)君主的正式称呼原本是"大王"(治天下大王)。故中国南朝的正史中称五位遣使朝贡的倭国君主为倭王,史称倭五王(赞、珍、济、兴、武)。
(3)天皇
"天皇"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名号,出现在远古中国。先是在三皇五帝时代,后来在唐代,都曾有最高统治者被称为"天皇"。"天"来自"盖天论",为"三才"之首;"皇"的意思是王者头戴白色大羽冠。天皇作为日本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的称号,源于中国道教。道教出于史官,故"天皇"并非道教神仙体系中的虚拟仙号,而是出于史书。天皇是日本国君主的称号,日本国家元首和国家的象徵。天武天皇因喜欢道教而使用"天皇"作为君主的尊号。
日本皇帝,自称是"日出处天子"。
3.西亚、北非
(1)沙阿
沙阿是波斯语古代君主头衔شاه(英语Shah)的汉译名。"沙阿"在中文文献中又简称为"沙",如"花剌子模沙"等。波斯语的头衔"沙阿"在历史上为波斯语民族和很多非波斯语民族所使用。
"沙阿"是古代伊朗高原诸民族的君主头衔,古代波斯人为伊朗高原诸民族的一支,他们缔造的地跨三洲的阿契美尼德王朝波斯帝国的君主,同样采用了"沙阿"作为头衔。其实阿契美尼德王朝波斯帝国的君主头衔的完整形式为xšāyaθiya xšāyaθiyānām,即汉语的"王中之王",而此头衔与中古波斯语šāhān šāh相一致,šāhān šāh字面上的意思就是"众王之王"。此头衔的现代波斯语形式为shāhanshāh (شاهنشاه)。在希腊语中此头衔被翻译为"βασιλεύς τῶν βασιλέων (basileus tōn basiléōn)",βασιλεύς正是希腊语"国王"的意思。以希腊人看来,"βασιλεύς τῶν βασιλέων (basileus tōn basiléōn)" 王中之王在国王之上,和"皇帝"是同一等级。此头衔相应的印度语言头衔为rajadhiraja 或kshetra-pati ,后者更接近于 Padishah。正如此波斯语的完整头衔常简化为"沙阿",希腊人也常将相应的头衔简化为basileus。
波斯语中另一个相关的词kshathra 来源于kshathrapavan,字面上是行省守护者的意思,是波斯帝国行省总督的名号。后来这个词汇通过希腊语和拉丁语而为西方语言所吸收,例如英语中的satrap ,意为省长或总督,带有一点贬义。
(2)万王之王
相当于皇帝而高于国王的称号,以全球而言首见于波斯居鲁士二世的万王之王,这其实是救世主的称呼,后来变成对波斯帝国君主的尊称。
埃塞俄比亚也有"万王之王(国王们的国王),犹太人的雄狮",但埃塞俄比亚大部分朝代,因为邻近的国家和部落多不是基督徒,所以一般信仰基督教并以其为国教的该国,较少有封立外国君主的行为,国王变成类似亲王的贵族头衔。
(3)法老
法老是古埃及国王的尊称,也是一个神秘的名字,它是埃及语的希伯来文音译,其象形文字写作,意为大房屋,在古王国时代(约前2686~前2181)仅指王宫,并不涉及国王本身。新王国第十八王朝图特摩斯三世起,开始用于国王自身,并逐渐演变成对国王的一种尊称。第二十二王朝(前945~前730)以后,成为国王的正式头衔。习惯上把古埃及的国王通称为法老。法老作为奴隶制专制君主,掌握全国的军政、司法、宗教大权,其意志就是法律,是古埃及的最高统治者。法老自称是太阳神阿蒙-赖神之子,是神在地上的代理人和化身。
(4)酋长
酋长是一个部落的首领。酋长制度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广大地区比较普遍,尤其盛行在广大偏远、落后的地区。据考察,酋长制度最初是从原始的氏族制度发展演变而来的。非洲在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逐渐过度时,大大小小的酋长土邦和酋长制度便慢慢在氏族制度的基础上形成了。无论是过去和今天,酋长制度在非洲的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埃米尔"和"谢赫"两类,不少阿拉伯酋长国的前身就是部落,所以酋长国其实就是部落国家化的产物。酋长
(5)哈里发
哈里发(Khalifah)伊斯兰教职称谓。中国穆斯林俗称"海里凡"。阿拉伯语音译,原意为"代理人"或"继位人"。《古兰经》中有"我必定在大地上设置一个代理人"的经文。穆罕默德及其以前的众先知即被认为是安拉在大地上的代理人、代治者。后该词被用于指称穆罕默德逝世后继任伊斯兰教国家政教合一领袖的人,伊斯兰教初期执政的四大哈里发即属此范围。其后又为伍麦叶、阿拔斯等王朝的统治者所袭用。
(5)苏丹
有的也译成"素丹",伊斯兰世界许多国家的最高统治者,起始于奥斯曼土耳其,后被其他回教国君主广泛采用。阿拉伯文sultan的音译。一译"素丹",旧译"算端","速檀",原意为"力量"或"权柄"。迦色尼王朝统治者马哈穆德(998-1030在位)被称为苏丹,是用作国家统治者之始。以后的哈里发常将此头衔授予帝国辖内的各地君主。十一世纪被伊斯兰国家统治者广泛使用。十三世纪末,土耳其人建立奥斯曼帝国,其统治者亦称苏丹。
(6)埃米尔
埃米尔(أمير,Emir、Amir)阿拉伯语音译。其词来源于阿拉伯语,原意为"受命的人"、"掌权者",伊斯兰教国家对上层统治者、王公、军事长官的称号。原为阿拉伯统帅的称谓,现为某些君主世袭制国家元首的称谓。其意义比较笼统和广泛:从其军事统帅意译为总督;亦从其功能意译为国王、酋长、头人、头目、首领、长官等;亦见有人以其作为贵族最高爵位之功能意译为亲王、大公等等。
(7)贝伊
奥斯曼帝国时对统治者的称谓。亦译"贝格"、"巴依"、"伯克"。系突厥语音译,意为"首领"、"头目"、"统治者"、"官吏"、"老爷"、"先生"等。在奥斯曼帝国时,此词先是对贵族或旁系王子的尊称,次于汗或帕夏,一般置于名前;后泛指各省区执政者。1705年突尼斯王朝的统治者称贝伊。1934年土耳其共和国政府明令将"贝伊"改为巴依(Bay),置于名后为一般尊称,相当于"先生"Jo中国新疆维吾尔族穆斯林称为"伯克",泛指官吏或统治者;对一些封建主或宗教上层人士有时也称"巴依"或"巴依老爷"。
(8)帕夏
伊斯兰教国家高级官吏称谓。又译"巴夏"、"帕沙"。系突厥语音译,一说源自波斯语Padshah。
其义与阿拉伯语"埃米尔"略同。13世纪塞尔柱王朝首先使用这一称号。奥斯曼帝国时,为苏丹授予军事最高统帅的称号,后用于称呼帝国高级文武官员。只属个人,不世袭。奥斯曼帝国在统治埃及、伊拉克等地时,将委派为该省区的总督也称"帕夏"。如派往埃及的总督穆罕默德·阿里帕夏。此该称号一般置于名后。另外,一些重要官员也用这一称号,只是前面还要加上不同的前缀,例如海军上将为卡普丹帕夏,卡普丹就非人名,而是海军上将这一帕夏的前缀专称。1934年,土耳其共和国政府宣布废除此称,后埃及、伊拉克也相继停止使用。约旦等国仍继续使用,其义是对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名人的尊称,无特定职位。
(9)赫迪夫
赫迪夫或译赫底威(英语:Khedive、阿拉伯语:خديوي,衍生自波斯语勋爵,等同于欧洲的总督)这一称号首先被穆罕默德·阿里帕夏采用(非官方承认),穆罕默德·阿里帕夏来自奥斯曼帝国治下的卡瓦拉,位于当今的希腊境内,有阿尔巴尼亚人及土耳其人的血统,担任奥斯曼帝国的埃及和苏丹瓦利(统治长官)。
穆罕默德·阿里帕夏自称为赫迪夫(土耳其语:Hıdiv)后,奥斯曼帝国在1867年正式承认,后来被伊斯迈尔帕夏及其王朝的继承人沿用,直至1914年。
这名号由埃及和苏丹的穆罕默德·阿里王朝所采用,1867年英语首次出现赫迪夫一词,由法语khédive而来,法语khédive则由土耳其语hıdiv而来,最后可追溯至波斯语khidiw,是khuda的衍生词,意指"君主",来自古波斯语khvadata,"主人"。
(10)瓦利
瓦利(阿拉伯语:والٍ)是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所用的称号,指政区的统治者。至今仍有一些穆斯林国家使用。
在阿尔及利亚,瓦利是国家48个省份的行政首长,由总统委任。
在伊朗,瓦利一词是指一地的统治者或首领。
瓦利是奥斯曼帝国最常见的一类统治者,通常都是帕夏,管治各省政务。
在阿曼,当她还统治肯尼亚的蒙巴萨时,会委任一名瓦利负责管治,该职位现时时称为里瓦利。
自1997年摩洛哥地区改革以后,瓦利是摩洛哥十六个地区当中其中一个地区的统治者。
在巴基斯坦,前王国斯瓦特的统治者称为瓦利。
(11)伊玛目
伊玛目,系阿拉伯语单词['D%E'E ]的汉语音译,波斯语音译为['E'E ],英语音译为[Imam],是对领导者的尊称。在当代,含义为领袖、表率、率领者、楷模、祈祷主持,可以理解为法学权威,此词汇的阿拉伯语原词在阿拉伯世界很少使用,但是波斯语、汉语词汇比较多见,各自的具体含义区别很大。
4.欧洲
(1)巴塞勒斯
古雅典九大执政官之一。掌管神职,实际上是个高威望、无权利的名义执政官。
王者执政官的由来:
在原始社会末期,雅典所在的阿提卡共4部落,这些部落的军事总指挥叫做巴塞勒斯。但是后来,随着财富的增加和社会的分化,巴塞勒斯的欲望极度膨胀,除统帅军队外,还兼任祭司和法官等职务,集军政司法大权于一身,久而久之产生了一个问题:他的权势过大,足以左右部落联盟的局势和氏族的命运;他淫逸柔弱,不能领兵打仗、捍卫部族的利益。这样,群众和其他贵族的利益都得不到保障。因此,雅典就取消了这一职务,设立执政官。这事大约发生在公元前8世纪,因此,一般学者认为,阿提卡的统一和雅典的国家形成就在这个时候。王者执政官是雅典设立的执政官之一。所谓"王者",即巴塞勒斯的意译。
(2)勒克斯
相当于荷马时代的"巴赛勒斯",可能由选举产生。他是军事首长、最高祭司和最高审判官。但还没有具备真正国王的权力,还没有掌握民政大权。自公元前8世纪中叶到公元前6世纪末这250年间,传统认为罗马共有七个王,即罗慕路斯、努玛、图鲁斯、安库斯、老塔克文、塞尔维乌斯和小塔克文。据说第一和第三王为拉丁人,第二和第四王为萨宾人,第五、第六和第七王为埃特鲁里亚人。
他们引进了伊达拉里亚式的豪华与威严:王在隆重场合头戴金冠,身着紫袍,手持鹰头权杖,坐在象牙宝座之上;王的身边有12侍从,手捧1束棍棒,上插斧头,谓之"法西斯",它象征着1种绝对权力,因而成为以后专制独裁的代名词。另1种留传后世的礼仪则是凯旋式的举行,每当国王率军征战得胜回城,必举行盛大凯旋式:王着金紫大袍,立于战车之上,带着俘虏,抬着战利品,浩浩荡荡穿过城市街道,直达神庙奉献牺牲,而群众则夹道欢呼观看,场面盛大壮观。这种仪式后来成为罗马社会生活的1个重要内容。
(3)罗马君主
和许多其他同时代的意大利城邦国家不同, 罗马的君主制不完全是世袭的。当一个王去世时,城市就进入了一个空位时期。城市由一名临时执政者统治,临时执政者将有权提名下一位王的人选。临时执政者由元老院提名,任期不确定。一旦临时执政者找到了一个王的候选人,他要将这个人选提交给库里亚大会(Comitia Curiata),一个人民的大会。如果这个人选被库里亚大会通过,元老院将批准这个投票。从理论上讲,人民选举出了他们领导,但元老院掌控着整个过程。
(4)奥古斯都
阿克提乌姆战役之后,屋大维已经扫清了他前进的一切障碍。经过多年内战以后,罗马几乎成了没有法律 的国家,但罗马并不愿接受一个专制君主。屋大维很聪明。首先,他解散了军队,进行选举。结果屋大维当选执政官,即罗马共和国的最高行政官。公元前27年,他在官方场合表态要还政元老院并让自己的势力退出埃及。元老院不仅拒绝他的请求,还授予他对西班牙、高卢、叙利亚的统治权--此为罗马兵力最富的三省。随即,元老院授予其"奥古斯都"(Augustus)号。这个称号和古代宗教有关,据说语源为"权威"(auctoritas)并和视者(augur)的灵践有关。在当时人的宗教信仰中,这个称号意味著持有者拥有超越人的权威且任何章程皆不能对其地位性质定义。此外,这种用来巩固屋大维权力的特别办法也让其即将来临的帝制与其还是个人时的恐怖统治判然分开。
一般奥古斯都最常用来指称第一位罗马帝国的皇帝"屋大维";但奥古斯都也同样可以用作为罗马皇帝的头衔。罗马帝国灭亡之后,欧洲许多贵族也常使用奥古斯都当男子名,特别是在神圣罗马帝国的境内。
(5)凯撒
凯撒(前100-前44)是罗马帝国的奠基者,故被一些历史学家视为罗马帝国的无冕之皇,有凯撒大帝之称。甚至有历史学家将其视为罗马帝国的第一位皇帝,以其就任终身独裁官的日子为罗马帝国的诞生日。影响所及,有罗马君主以其名字「凯撒」作为皇帝称号;其后之德意志帝国及俄罗斯帝国君主亦以「凯撒」作为皇帝称号。
(6)沙皇
斯拉夫国家的统治者,南斯拉夫、保加利亚、俄国在历史上都曾使用过该名号,它由罗马执政官凯撒的名沙皇字讹变而来,伊凡四世是第一个号称沙皇的俄罗斯君主,彼得大帝被枢密院尊为皇帝后,沙皇一词沿用为对俄国皇帝的俗称。
(7)元首
纳粹党将其党魁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称为"元首";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几年之后,总统兴登堡陆军元帅年老病故,希特勒兼任德国总统,独揽德国军政大权,德语中"元首"又成了总统和总理的统称。二战结束后,德国元首制废止。
5.女性君主
欧洲国家信仰基督教,实行一夫一妻制,因此容易出现男性断嗣现象,所以他们也允许女子有继承权,故而也便有了诸如女皇、女王、女大公等一系列女君称号。
(1)太后
有王太后和皇太后之分,原本分别是国王和皇帝的妻子,但是在丈夫死亡、儿子年纪还小的情况下,她们就代替儿子执政,成为一个国家实际的君主。
(2)王后
国王的妻子,有一些强势的女性,往往代替懦弱的丈夫执政,例如朝鲜王朝的闵妃,只不过,她的正式称号为王妃。
(3)皇后
皇帝的妻子,有一些强势的女性,往往代替懦弱的丈夫执政,例如武则天。
(4)奥古斯塔
帕尔米伦帝国阿姆拉吉王朝女王季诺碧亚占领埃及之后,给自己添加的君主头衔,是"奥古斯都"的女性化叫法,意思就是"第一女公民"。
折叠 编辑本段 全表
折叠 三皇
折叠 五帝
折叠 夏朝
折叠 商朝
折叠 西周
折叠 东周
周平王姬宜臼
周厘王姬胡齐
周襄王姬郑
周王子姬带
周顷王姬壬臣
周定王姬瑜
周简王姬夷
周景王姬贵
周王子姬朝
周元王姬仁
周哀王姬去疾
周思王姬叔
周安王姬骄
周烈王姬囏(jiān)
周慎靓王姬定
周赧王姬延
1.楚
1 | 熊通 | 前740年-前690年 | 51 | 前704年,自立为武王,楚开始称王 | |
2 | 熊赀 | 前689年-前677年 | 13 | ||
3 | 前676年-前672年 | 5 | |||
4 | 熊恽 | 前671年-前626年 | 46 | ||
5 | 熊商臣 | 前625年-前614年 | 12 | ||
6 | 熊侣 | 前613年-前591年 | 23 | 一名旅,春秋五霸之一 | |
7 | 熊审 | 前590年-前560年 | 31 | 出土楚国文献写作龚王 | |
8 | 熊昭 | 前559年-前545年 | 15 | ||
9 | 熊员 | 前544年-前541年 | 4 | ||
10 | 熊虔 | 前541年-前529年 | 12 | 原名围,即位后改名虔 | |
11 | 熊比 | 前529年 | 1 | ||
12 | 熊居 | 前528年-前516年 | 13 | 原名弃疾,即位后改名熊居 | |
13 | 楚昭王 | 熊轸 | 前516年-前489年 | 27 | 出土楚国文献写作卲王 |
14 | 熊章 | 前488年-前432年 | 57 | 又作献惠王 | |
15 | 前431年-前408年 | 24 | 又作柬大王 | ||
16 | 熊当 | 前407年-前402年 | 6 | 又作声桓王 | |
17 | 熊疑 | 前401年-前381年 | 21 | ||
18 | 熊臧 | 前380年-前370年 | 11 | ||
19 | 熊良夫 | 前369年-前340年 | 30 | ||
20 | 前339年-前329年 | 11 | |||
21 | 楚怀王 | 前328年-前299年 | 30 | 前299年被秦扣押,3年后死在秦国 | |
22 | 熊横 | 前298年-前263年 | 36 | ||
23 | 熊完 | 前262年-前238年 | 25 | ||
24 | 熊悍 | 前237年-前228年 | 10 | ||
25 | 熊犹 | 前228年 | 1 | ||
26 | 熊负刍 | 前227年-前223年 | 5 | 前223年,秦灭楚 |
2.吴
1 | 吴王寿梦 | 兴王 | 姬寿梦 | 前585年─前561年 | 25 | 开始称王 |
2 | 吴王诸樊 | 顺王 | 姬诸樊 | 前560年─前548年 | 13 | 又作谒 |
3 | 吴王余祭 | 安王 | 姬余祭 | 前547年─前544年 | 4 | |
4 | 吴王余眛 | 度王 | 姬余眛 | 前543年─前527年 | 17 | 又作夷末、夷昧 |
5 | 武王 | 前526年─前515年 | 12 | |||
6 | 吴王阖闾 | 道王 | 姬光 | 前514年─前496年 | 19 | 又作阖庐、盖庐 |
7 | 前495年─前473年 | 23 |
3.越
越王姒允常
越王 菼执(即姒勾践)
越王 姒鹿郢
越王 盲姑(即姒不寿)
越王 姒朱勾
越王 姒翳
越王 姒诸咎
越王 姒错枝
莽安 姒之侯
越王 姒无颛
越王 姒无强
4.魏
1 | 前369年-前319年 | 51 | 前334年,正式称王,并于当年更元年 | ||
2 | 魏嗣 | 前318年-前296年 | 23 | ||
3 | 魏遫 | 前295年-前277年 | 19 | ||
4 | 魏圉 | 前276年-前243年 | 34 | ||
5 | 魏景愍王 | 魏增 | 前242年-前228年 | 15 | |
6 | 魏假 | 前227年-前225年 | 3 |
5.赵
1 | 赵武灵王 | 赵雍 | 前325年-前298年 | 28 | 前323年称王,不久去王号,一生不再称王 |
2 | 赵何 | 前298年-前266年 | 33 | 即位当年改元 | |
3 | 赵丹 | 前265年-前245年 | 21 | ||
4 | 赵偃 | 前244年-前236年 | 9 | ||
5 | 赵幽缪王 | 赵迁 | 前235年-前228年 | 8 | 前228年秦灭赵,兄公子嘉自立为代王 |
6 | 赵嘉 | 前227年-前222年 | 6 | 前222年,王贲攻代,掳代王嘉 |
6.韩
1 | 韩康 | 前332年-前312年 | 21 | 前323年称王,又作韩宣王、韩威侯 | |
2 | 韩仓 | 前311年-前296年 | 16 | 又作韩襄哀王、韩悼襄王 | |
3 | 韩咎 | 前295年-前273年 | 23 | ||
4 | 前272年-前239年 | 34 | 又作韩惠王 | ||
5 | 前238年-前230年 | 9 | 前230年,秦灭韩 |
7.燕
前332年-前321年 | 12 | ||
姬哙 | 前320年-前317年 | 4 | |
燕王子之 | 姬子之 | 前316年-前314年 | 3 |
燕昭王 | 姬平 | 前311年-前279年 | 33 |
前278年-前272年 | 7 | ||
前271年-前258年 | 14 | ||
前257年-前255年 | 3 | ||
姬喜 | 前254年-前222年 | 33 |
8.齐
1 | 前356年-前320年 | 37 | 前334年,称王 | ||
2 | 田辟疆 | 前319年-前301年 | 19 | ||
3 | 齐愍王 | 田地 | 前300年-前284年 | 17 | 前288年,称东帝,不久去帝号 |
4 | 前283年-前265年 | 19 | |||
5 | 田建 | 前264年-前221年 | 44 | 前221年,秦灭齐 |
折叠 秦朝
折叠 西楚
折叠 西汉
折叠 新朝
新太祖/建兴帝王莽
折叠 玄汉
更始帝刘玄
折叠 赤眉汉
建世帝刘盆子
折叠 成家
成家帝公孙述
折叠 东汉
折叠 三国
折叠 西晋
折叠 东晋
折叠 桓楚
折叠 十六国
1.成汉
*成景帝李特
*秦文王李流
成武帝李雄
成废帝/幽公李期
汉昭文帝李寿
汉末主李势
2.汉赵
汉光文帝刘渊
汉废帝/梁王刘和
汉昭武帝刘聪
秦王刘曜
3.后赵
明帝石勒
文帝石弘
武帝石虎
仁武帝石鉴
兴武帝石祗
4.冉魏
惠帝冉智
5.前凉
*武穆王张轨
成王张茂
文王张骏
桓王张重华
哀王张耀灵
威王张祚
冲王张玄靓
悼王张天锡
6.后凉
*景昭帝吕婆楼
懿武帝吕光
7.西凉
武昭王李暠
后主李歆
末主李恂
8.南凉
武王秃发乌孤
康王秃发利鹿孤
景王秃发傉檀
9.北凉
文王段业
哀王沮渠牧犍
高昌王沮渠无讳
河西王沮渠安周
10.前燕
*武宣帝慕容廆
文明帝慕容皝
景昭帝慕容俊
幽帝慕容暐
11.后燕
成武帝慕容垂
惠愍帝慕容宝
开封公慕容详
赵王慕容麟
昭武帝慕容盛
昭文帝慕容熙
12.西燕
归帝慕容泓
威帝慕容冲
昌平王段随
中帝慕容顗
文帝慕容瑶
代帝慕容忠
13.北燕
惠懿帝高云
文成帝冯跋
昭成帝冯弘
14.南燕
15.胡夏
*桓帝刘卫辰
德武帝赫连昌
平武帝赫连定
16.前秦
惠武帝苻洪
高祖苻健
世祖苻坚
哀平帝苻丕
太宗苻登
17.后秦
武昭帝姚苌
文桓帝姚兴
末主姚泓
18.西秦
宣烈王乞伏国仁
武元王乞伏乾归
文昭王乞伏炽磐
厉武王乞伏暮末
19.代国
*成帝拓跋毛:前207-前204年在位
*节帝拓跋贷:前204-前175年在位
*庄帝拓跋观:前175-前130年在位
*明帝拓跋楼:前130-前81年在位
*安帝拓跋越:前81-前41年在位
*宣帝拓跋推寅:前41-公元13年在位
*景帝拓跋利:13-55年在位
*元帝拓跋俟:55-105年在位
*和帝拓跋肆:105-114年在位
*定帝拓跋机:114-159年在位
*僖帝拓跋盖:159-180年在位
*威帝拓跋侩:180-209年在位
*献帝拓跋邻:209-213年在位
*章帝拓跋悉鹿(拓跋力微子):277-286年在位
*平帝拓跋绰(拓跋力微子):286-293年在位
*思帝拓跋弗(拓跋沙漠汗子):293-294年在位
*昭帝拓跋禄官(拓跋力微子):294-295年在位
桓帝拓跋猗迤(拓跋沙漠汗子):295年在位
穆帝拓跋猗卢(拓跋沙漠汗子):295-316年在位
哀帝拓跋始生(拓跋普根子):316年在位
平文帝拓跋郁律(拓跋弗子):316-321年在位
烈帝拓跋翳槐(拓跋郁律长子):329-335年第一次在位
烈帝拓跋翳槐(拓跋郁律长子):337-338年第二次在位
昭成帝拓跋什翼犍(拓跋郁律次子):338-376年在位,年号建国
*献明帝拓跋寔(拓跋翳槐子):未在位,仅为追谥。386年其子拓跋珪即位,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20.西蜀
蜀王谯纵
折叠 南朝
1.宋
*穆帝刘翘
武帝刘裕
文帝刘义隆
元帝刘劭
孝武帝刘骏
前废帝刘子业
明帝刘彧
后废帝刘昱
顺帝刘准
2.齐
高帝萧道成
武帝萧赜
废帝/海陵王萧昭文
明帝萧鸾
废帝/东昏侯萧宝卷
和帝萧宝融
3.梁
武帝萧衍
简文帝萧纲
废帝/豫章王萧栋
废帝/武陵王萧纪
闵帝萧渊明
敬帝萧方智
4.西梁(后梁)
宣帝萧詧(chá)
明帝萧岿
靖帝萧琮
5.陈
武帝陈霸先
文帝陈蒨
宣帝陈顼
折叠 北朝
1.北魏
道武帝拓跋珪
南安王拓跋余
文成帝拓跋浚
孝明帝元诩
殇帝元氏(元姑娘)
幼主元钊
节闵帝元恭
废帝/安定王元朗
孝武帝元修(xiū)
2.东魏
3.西魏
文帝元宝炬
废帝元钦
4.北齐
*神武帝高欢
*文襄帝高澄
文宣帝高洋
孝昭帝高演
武成帝高湛
幼主高恒
5.北周
*文帝宇文泰
孝闵帝宇文觉
明帝宇文毓
武帝宇文邕
宣帝宇文赟
静帝宇文阐
折叠 隋朝
*隋太祖/隋武元帝杨忠
隋高祖/隋文帝杨坚
隋世祖/隋明帝杨广
*隋世宗/隋成帝/元德太子杨昭(杨广子)
隋恭帝/代王杨侑(杨昭子):617年十一月-618年五月在位
秦王杨浩(秦孝王杨俊子,杨坚孙):618年在位
折叠 许国
宇文化及
折叠 唐朝
折叠 武周
则天大圣皇帝武曌
折叠 唐朝(复辟)
唐中宗李显
唐殇帝李重茂
唐睿宗李旦
唐玄宗李隆基
唐肃宗李亨
唐代宗李豫
唐德宗李适(kuò)
唐宪宗李纯
唐穆宗李恒
唐敬宗李湛
唐文宗李昂
唐武宗李炎
唐宣宗李忱(chén)
唐懿宗李漼(cuǐ)
唐昭宗李晔(yè)
唐景宗李柷(zhù)
折叠 渤海国
折叠 南诏国
[738-859年]
*悼惠王凤迦异(阁罗凤子):未即位
折叠 大礼国
折叠 大封民国
折叠 大长和国
折叠 大天兴国(兴源国)
折叠 大义宁国
折叠 五代
折叠 十国
1.吴越
太祖钱镠
世宗钱元瓘
成宗钱弘佐
忠逊王钱弘倧
忠懿王钱弘俶
2.闽国
太祖王审知
惠宗王延钧
康宗王昶
景宗王曦
世宗王延政
3.殷国
世宗睿武帝王延政
4.荆南(南平)
武信王高季兴
贞懿王高保融
德仁王高继冲
5.南楚
武穆王马殷
文昭王马希范
恭孝王马希萼
后废王马希崇
6.南吴
太祖杨行密
烈宗杨渥
高祖杨渭
让帝杨溥
7.岐国
忠敬王李茂贞
8.桀燕
桀王刘仁恭
9.南唐
*义祖徐温
烈祖李昪
元宗李璟
后主李煜
10.北汉
世祖刘旻(原名刘崇)
睿宗刘钧
少主刘继恩
11.南汉
*烈宗刘隐
高祖刘龑
殇帝刘玢
中宗刘晟
后主刘鋹
12.前蜀
高祖王建
13.后蜀
高祖孟知祥
后主孟昶
折叠 北宋
折叠 南宋
折叠 辽朝
折叠 北辽
折叠 西辽
折叠 东辽
折叠 后辽
折叠 西夏
折叠 金朝
金太祖完颜旻
金太宗完颜晟
金末帝完颜承麟
元朝(孛儿只斤氏)
元世祖忽必烈
元武宗海山
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
元英宗硕德八剌
泰定帝也孙铁木儿
天顺帝阿速吉八
元文宗图帖睦尔
元宁宗懿璘质班
元惠宗妥欢帖睦尔
元昭宗爱猷识理答腊
元益宗脱古思帖木儿
折叠 明朝
折叠 大顺
李自成,年号永昌
折叠 大西
张献忠,年号大顺
折叠 南明
折叠 清朝
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天命)
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天聪、崇德)
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顺治)
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康熙)
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雍正)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乾隆)
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嘉庆)
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道光)
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咸丰)
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同治)
清废帝爱新觉罗·溥仪(宣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