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 编辑本段 剧情简介
折叠 编辑本段 演职员表
折叠 编辑本段 角色介绍
![]() | 无名|演员李连杰 本为孤儿性孤冷精神内敛胸藏血气为了替全家报仇为了拯救赵国于危难潜心练剑他练的只有一式十步一杀十年后修成绝世剑法。后带着从长空、残剑、飞雪3人那里“借“来的凭证带着3人不同的殷切希望无名走进了秦宫大殿。但是在那最后的一刻无名领会到残剑话中的含义他掷下手中那柄飞雪剑放弃了刺杀。后秦王为了天下不得不下令射杀了无名 |
![]() | 残剑|演员梁朝伟 与飞雪为情侣原亦为刺秦之人3年前与飞雪双双闯入秦宫刺杀秦王但在最后时刻残剑放弃了亲手血刃秦王的机会。因此二人生怨。无名前来求助时力劝无名放弃刺秦以两字相赠无名天下。后无名刺秦失败为为证明对飞雪的感情以及对社稷苍生的期待自愿死在飞雪的剑下 |
![]() | 飞雪|演员张曼玉 赵国将军赵震之女因父亲死于秦国之手立意刺秦后结识残剑成为情侣因3年前残剑在关键时刻放弃杀死秦王对其生怨3年不与之语。无名前来求助时一意相助。后无名刺秦失败积怨已深的飞雪不能理解残剑的劝阻行为失手误杀残剑后自杀 |
![]() | 秦王|演员陈道明 以一统天下为目标发动对赵国等诸侯六国的讨伐战争激起了各诸侯国侠士的强烈不满也因此成为各国刺客的目标 |
![]() | 如月|演员章子怡 残剑的女仆对残剑忠心耿耿。 |
![]() | 长空|演员甄子丹 赵国刺杀秦始皇的三大剑客之一为了使无名能够获得离秦王十步距离的机会长空佯败在无名剑下献出自己的枪头率先助无名得到了自己的宝剑。后来因残剑飞雪无名的死而弃武。 |
角色介绍资料来源[2]
折叠 编辑本段 音乐原声
折叠 编辑本段 精彩花絮
张艺谋、章子怡1、在服装和人物造型设计上因张艺谋不懂日语和田惠美不懂华语合作过程难免有问题不过和田惠美都是在做完设计后让张艺谋做决定性的挑选。
2、拍摄时张艺谋可以说是全剧组精力最旺盛、吃苦最多的人每每一天只拍几个镜头一个镜头有时要拍上几十遍有时为了一个镜头甚至不惜跋山涉水有时拍完后遇到张艺谋产生新的想法或更佳的自然拍摄条件就要重拍 。
3、由于拍摄地点敦煌的地形属于山地海拔从800多米到3000多米不等气温差距很大气温低的时候剧组的人员要穿上棉袄气温高的时候热得又只能穿背心。这么一折腾很多人都患上了重感冒。在这种气候恶劣、道路崎岖难行的自然困难面前打造“英雄“的人们都默默咬牙忍 。
4、李连杰扮演的角色“无名“在原始的设计中是个哑巴。剧本中的英雄“无名“只能靠书法和人交流。这个角色曾经很受张艺谋的喜爱但可惜在后来的实际操作中由于演员等多方面的原因“无名“最终还是开口说话了 。
5、《英雄》里的这个皇帝放在任何一个朝代都可以。之所以选择秦始皇因为他是中国第一个皇帝拿到国外市场就会是个卖点会影响到国外的票房。另外秦人尚黑在影像效果上会比较好看 。
剧照6、梁朝伟与李连杰在拍水上追逐的一场戏时为了在平静如镜的湖面上踩出一个回旋波纹梁朝伟被荡在空中来回多次由于空间长演员要从岸边一直飞到湖中央 威亚的长度很难掌握得十分准确不是短了就是太长梁朝伟几乎每次在悠回到地面时都摔在地上从来不退缩继续上 。
7、影片中一场戏是在一片黄树林中章子怡与张曼玉的对打想拍出树叶飞舞的理想效果但当地的自然保护措施规定所有树上的叶子一律都不能摘要想让树叶随风飘动只能从地上寻找落叶。张艺谋一急想出了一招从村里的老乡家里分成特级、一级、二级、三级等回收落叶。最后特级的叶子是在演员的脸上翻飞的一级的叶子是从上飘下偶然落入视线的而二级、三级的则是远处飞舞和铺在地上的 。
折叠 编辑本段 获奖记录
时间 | 届数 | 奖 | 具体奖项 | 获奖主体 | 备注 |
---|---|---|---|---|---|
2003 | 第22届 | 香港电影金像奖 | 最佳艺术指导 | 霍廷霄 | 获奖 |
最佳音乐 | 谭盾 | ||||
最佳服装造型 | 和田惠美 | ||||
最佳摄影 | 杜可风 | ||||
最佳动作设计 | 程小东 | ||||
最佳视觉效果 | Ellen PoonLuke O'ByrneMurray Pope | ||||
最佳音响 | 陶经 | ||||
最佳电影 | 《英雄》 | 提名 | |||
最佳导演 | 张艺谋 | ||||
最佳编剧 | 李冯张艺谋王斌 | ||||
最佳女主角 | 张曼玉 | ||||
最佳女配角 | 章子怡 | ||||
最佳剪接 | 翟茹林安儿 | ||||
最佳原创电影歌曲 | 《Hero》作曲张亚东填词林夕主唱王菲 | ||||
2003 | 第8届 | 香港电影金紫荆奖 | 十大华语片 | 《英雄》 | 获奖 |
最佳影片 | 《英雄》 | 提名 | |||
最佳导演 | 张艺谋 | ||||
最佳摄影 | 杜可风 | ||||
最佳女主角 | 张曼玉 | ||||
最佳女配角 | 章子怡 | ||||
2003 | 第23届 | 中国电影金鸡奖 | 最佳导演 | 张艺谋 | 获奖 |
最佳合拍故事片 | 《英雄》 | ||||
最佳录音 | 陶经 | ||||
2004 | 第17届 | 芝加哥影评人协会奖 | 最佳摄影 | 杜可风 | 获奖 |
2003 | 第26届 | 百花奖 | 最佳故事片奖 | 《英雄》 | 获奖 |
2004 | 第8届 | 多伦多影评人协会奖 | 最佳外语片 | 《英雄》 | 获奖 |
2005 | 第39届 | 美国影评人协会奖 | 最佳导演奖 | 张艺谋 | 获奖 |
2003 | 网络影评人协会奖 | 最佳导演 | 张艺谋 | 提名 | |
最佳外语片 | 《英雄》 | ||||
最佳摄影 | 杜可风 | ||||
2004 | 第70届 | 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 最佳摄影 | 杜可风 | 获奖 |
2005 | 凤凰城影评人协会 | 最佳外语片 | 《英雄》 | ||
拉斯维加斯影评人协会 | 最佳外语片 | 《英雄》 | |||
圣地亚哥影评人协会 | 最佳摄影 | 杜可风 | |||
2004 | 美国时代周刊 | 年度十佳电影 | 《英雄》 | 第一名 | |
2004 | 第75届 | 奥斯卡美国电影学院奖 | 最佳外语片 | 《英雄》 | 提名 |
2002 | 第59届 | 金球奖 | 最佳外语片 | 《英雄》 | 提名 |
2003 | 第53届 | 柏林电影节 | 金熊奖 | 《英雄》 | 提名 |
最佳导演 | 张艺谋 | ||||
阿尔弗雷德·鲍尔Alfred Bauer奖 | 张艺谋 | 获奖 | |||
2005 | 第9届 | 华表奖 | 优秀对外合拍片奖 | 《英雄》 | 获奖 |
合作拍摄荣誉奖 | |||||
特殊贡献奖 |
折叠 编辑本段 发行信息
折叠 制作发行
制作公司 | 发行公司 |
---|---|
1. 北京新画面影业有限公司 [中国] 2. 精英娱乐有限公司 [中国香港] | 1. 安乐影片有限公司 [中国香港] 2002 Hong Kong theatrical 2. 北京新画面影业有限公司 [中国] 2002 China theatrical 3. 20世纪福克斯公司 [中国香港] 2002 non-USA all media 4. Alliance Atlantis Communications 2004 Canada theatrical as “Hero“ 5. 博伟国际 [阿根廷] 2004 Argentina theatrical[3] |
折叠 上映信息
地点 | 上映时间 | 票房 |
---|---|---|
中国内地 | 2002年10月24日深圳、2002年12月19日 、2002年12月14日北京 | 2.5亿人民币 |
中国香港 | 2002年12月19日 | 26.648.345港元 |
中国台湾 | 2003年1月18日 | 60.000.000台币 |
北美 | 2003年1月14日 | 5371万美金 |
日本 | 2003年8月16日 | 40.5亿日元 |
意大利 | 2004年10月8日 | 4.330.685欧元 |
西班牙 | 2003年11月14日 | 1.502.696欧元 |
菲律宾 | 2003年2月1日premiere、2003年2月5日Manila、2003年3月5日Davao | PHP 12.300.000 |
新加坡 | 2003年1月13日premiere、2003年1月16日 | 1.130.000新元 |
俄罗斯 | 2003年5月15日 | 352.909美金 |
澳大利亚 | 2004年11月4日 | 572万美金 |
北美DVD | 2170万美元 |
地点 | 观影人次 |
---|---|
首尔 | 795.000 |
法国 | 710.112 |
英国 | 849.073 |
德国 | 561.253 |
欧洲 | 3.734.269 |
美国 | 8.633.494 |
西班牙 | 314550 |
以上资料来源[4]
折叠 编辑本段 影片评价
折叠 媒体评价
剧照《英雄》是著名导演张艺谋面对电影全球化和商业化的背景实现自身艺术转型的一个重要标志。《英雄》明星云集场面宏大画面精美武打设计挥洒写意将中国传统意境于动作片的暴力美学造型相结合创造了中国大陆电影新一轮的票房神话和电影产业化模式。[5](新华网评)
折叠 艺术评价
剧照美国《华尔街日报》认为“《英雄》真正拉开了中国大片时代的帷幕”。同时《英雄》在商业与艺术之间的宏大叙事策略也在知识分子、普罗大众、官方意识形态和电影专业人事件引发了激烈的争论。关于《英雄》的主题一直是争论的焦点。电影《英雄》的题材来自“荆轲刺秦”的故事。自从《史记》以来“荆轲刺秦”的故事一直被人称颂其中独立个体抵抗强权的精神更是其中的内核而“侠”也被定义为“以武犯禁”武侠文学和后来的武侠电影的社会功能都是用侠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冲破社会禁忌对抗强权政治为读者或观众提供在现实中得不到的快感。而20世纪80年代以后周晓文和陈凯歌都对这个题材进行了影像化重写其中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反抗和对亲王等历史人物的心理重构都反映了现代性启蒙叙事对电影影像的影响。但是在《英雄》中张艺谋改变了叙事策略其主题在商业和艺术之间游走消解了其中启蒙的反抗意味反映了中产阶级在目前国内的文化语境之下对宏大叙事的矛盾心态。可以说《英雄》体现出当前社会对于权力的基本认识崇拜权利与梦想对抗强权并存而影片试图调和这种矛盾。把巩固权利与向权利挑战这两种对立的要求并列地组织到故事中是这部影片的独特创意。作者提供了两个位置供观众同时选择有权者与无权的挑战者。作者用各种电影手段极力在道德上平衡这两种人的关系。这反映了作者自相矛盾的英雄观他试图把两者都打扮成英雄。正是这种看似模棱两可的态度导致了两者实质上的互相消解使两类人物都不符合传统观念中的英雄。但是电影以形象感人观众习惯性地首先与无名、残剑、飞雪等为代表的侠认同。他们是对荆轲之类转为豪门贵族卖命的亡命之徒的改写以一种新的身份示人是士与侠的综合。无名用剑柄象征性地刺秦王这个举动是全片的点睛之笔。
剧照这种叙事或许牵强却极具象征性体现出作者的良苦用心影响统治者的观念比消灭他们的肉体更重要、更有效。无名、残剑之类不可能用暴力夺取统治者的权利只能转而求其次通过发挥更大的话语权以传达自己的呼吁和平的观念。应该承认导演在抹平缝隙掩盖矛盾方面使用了很多心思的这是商业片的必然选择。一部影片的流行很可能满足了不同观众的许多利益和愿望从理性上分析它们很可能出自互相冲突难以协调的意识形态。赢得观众的要诀在于不要突出某种意识形态压服其他企图根本解决现实中无法解决的矛盾而是找到调和之道使各种利益集团从文本中都能找到令自己满意的因素。
《英雄》在艺术和商业结合上也有着相当的创新。除了“罗生门”式的叙事策略借鉴好莱坞的大片模式对武打场面、影像画面设计、视听效果等方面也都颇有新意。可以说《英雄》是一场视觉上的盛宴。所有关于中国的视觉符号《英雄》里都不遗余力地再现围棋、书法、剑、古琴、山水、竹筒、弓箭、巍巍楼宇、漫漫黄沙、青山碧水、红墙绿瓦。就色彩而言《英雄》中是“红”与“黑”的对立和碰撞。“黑”是秦朝的代表颜色象征着宏大叙事的压力主流意识形态的威严而影片以红色隐喻国仇家恨以红色象征火山爆发前的内在力量以红色宣示一种剑侠特有的矢志与抱负。
《英雄》带来的电影产业化运作的模式也是颇有启示的。从前期的策划筹备、类型片明星制到拍摄制作最后宣传发行《英雄》呈现给人们的是一整套迥异于国产电影以往操作路数却又完全符合商业规律的市场化电影运作范式。《英雄》上映2个月国内票房就达到2.5亿元人民币毫无疑问《英雄》获得了国产电影空前的商业成功。从某种程度上说《英雄》是中国电影产业化道路的一块里程碑它在艺术和商业结合的中国武侠类型片的发展上有着丰富的启示意义。[6](放电影网评)
折叠 西方评价
剧照《英雄》在西方受到广泛好评但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在外国上映的《英雄》为汉语发音外文字幕而电影本身的故事情节对于西方人来说比较复杂但对于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东亚圈来说又过于简单许多西方观众只为电影的图像美感叹为观止却难以理解电影要表达的内容和精神实质。
北美影评人则极度热评《英雄》的华美。美国最具影响的影评家罗杰·埃伯特认为《英雄》在结构上模仿了黑泽明的《罗生门》但张艺谋第一次使武侠电影具有了诗意。美国《纽约时报》以两个版的篇幅报道了《英雄》在美国上映的盛况评论称“《英雄》这部中国电影经典得就像中国的《红楼梦》也是我们美国奥斯卡的无冕之王。”制片人张伟平评论到“《英雄》这部电影在北美延迟了2年才上映却依然受到北美的欢迎登顶首周票房冠军真为我们国产片长志气。”(网易评)[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