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大多数为肠道病毒感染,包括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A和B、埃可病毒等,成流行或散在发病,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少数通过呼吸道分泌物传播。其次为流行性腮腺炎病毒、疱疹病毒和腺病毒感染。腮腺炎病毒多发于冬春季节,常为自限性。疱疹性病毒包括单纯疱疹病毒、EB病毒、巨细胞病毒及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虫媒病毒为一类通过在脊椎动物和嗜血节肢动物宿主间传播而保存在自然界的病毒,分布在多个病毒家族,至少有80种可使人类染病。
通常急性起病,有剧烈头痛、发热、呕吐、颈项强直、典型的脑膜刺激征如Kernig征阳性,并有全身不适、咽痛、畏光、眩晕、精神委靡、感觉异常、肌痛、腹痛及寒战等。部分患者可出现咽峡炎、视力模糊等症状。肠道病毒感染可出现皮疹,大多与发热同时出现,持续4~10天。柯萨奇A5、9、16病毒和ECHO4、6、9、16、30病毒感染,皮肤典型损害为斑丘疹,皮疹可局限于面部、躯干或涉及四肢,包括手掌和足底部。柯萨奇B组病毒感染可有流行性肌痛(胸壁痛)和心肌炎。临床神经系统损害症状较少见,偶尔发现斜视、复视、感觉障碍、共济失调、腱反射不对称和病理反射阳性。重者可出现昏睡等神经系统损害的症状。
周围血白细胞计数及分类检验、脑脊液检查、颅脑CT检查、颅脑MRI检查、脑电图检查。
1.周围血白细胞计数及分类检验
白细胞计数正常或降低或轻度升高,淋巴细胞比例上升,常有异型淋巴细胞。
2.脑脊液检查
脑脊液无色透明,压力正常或增高,细胞数轻度增加,可达(10~1000)×10[6] /L,早期以多形核细胞为主,8~48小时后以淋巴细胞为主,糖和氯化物含量正常,蛋白略升高,涂片和培养无细菌发现。
3.病毒学检查
部分患者脑脊液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病毒培养及特异性抗体测试阳性,恢复期血清特异性抗体滴度高于急性期4倍以上有诊断价值。
4.影像学检查
脑部CT或MRI一般无异常。
5.脑电图
只能提示异常脑功能,不能证实病毒感染性质。以弥漫性或局限性异常慢波背景活动为特征,少数伴有棘波,棘慢综合波。某些患者脑电图也可正常。
夏秋季发病者应和日本乙型脑炎鉴别,后者脑CT或MRI多有基底核区病变,散发的患者在和单纯疱疹性脑炎鉴别时,除注意后者唇周常有疱疹外,脑CT和MRI常示颞叶及额叶腹侧有显着的损害,此外,尚需和结核性脑膜炎,真菌性脑膜炎,梅毒性脑膜炎及细菌性脑膜炎鉴别。
1.颅内其他病原感染 主要根据脑脊液外观,常规,生化和病原学检查,与化脓性,结核性,隐球菌脑膜炎鉴别,此外,合并硬膜下积液者支持婴儿化脓性脑膜炎,发现颅外结核病灶和皮肤PPD阳性有助结核性脑膜炎诊断。
2.Reye综合征 因急性脑病表现和脑脊液无明显异常使两病易相混淆,但依据Reye综合征无黄疸而肝功明显异常,起病后3~5天病情不再进展,有的患者血糖降低等特点,可与病毒性脑膜炎或脑炎鉴别。
1.意识障碍,甚至去皮质状态等不同程度意识改变。
2.颅压增高症状,若出现呼吸节律不规则或瞳孔不等大,要考虑颅内高压并发脑疝可能性。
3.多数完全恢复,但少数遗留癫痫,肢体瘫痪,智能发育迟缓等后遗症。
1.一般措施
平时多锻炼,提高抗病能力,预防感冒与肠道感染;
2.疫苗接种
按时接种麻疹、风疹、腮腺炎等疫苗;灭蚊、防蚊、预防接种乙型脑炎疫苗。
主要是对症治疗、支持治疗和防治并发症。对症治疗如头痛严重者可用止痛药,脑水肿可适当应用甘露醇。抗病毒治疗可明显缩短病程和缓解症状,针对单纯性疱疹病毒及EB病毒多用阿昔洛韦,一天三次。更昔洛韦是巨细胞病毒性脑膜炎的首选药物,一天两次。
食用低脂肪、高纤维有营养的食物,尽量避免吃糖和加工食物,高维生素,高蛋白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