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2022-04-13 20:29:09

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B 添加义项
?
义项指多义词的不同概念,如李娜的义项:网球运动员、歌手等;非诚勿扰的义项:冯小刚执导电影、江苏卫视交友节目等。 查看详细规范>>

本词条由 快速问医生 提供内容。

所属类别 :
词条暂无分类
编辑分类
医学内容仅供参考,不能视为治病就医依据
副肿瘤综合征(paraneoplasticsyndromes,PNS)是发生在某些恶性肿瘤患者体内,在未出现肿瘤转移的情况下,即已产生影响远隔的自身器官,而引起功能障碍的疾病。影响的远隔自身器官如在神经系统,也称之为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neurologicparaneoplasticsyndrome)。

基本信息

  • 挂什么科

    肿瘤科

  • 哪些症状

    复视、 肌阵挛、 无力、 斜视、 眩晕、 跖反射伸性

  • 好发人群

    所有人群

  • 需做检查

    便常规 、血液检查 、血常规、 尿常规、 CT检查、 核磁共振成像(MRI)、神经肌肉电生理学检查

  • 引发疾病

    关节炎、皮疹、内分泌功能紊乱

  • 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 常用药物

    血浆、维生素、氨基酸、泼尼松、地塞米松、硫唑嘌呤、6巯基嘌呤、环孢菌素、藤霉素、环磷酰胺

  • 治疗费用

    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5000--10000元)

  • 患病比例

    0.003%

  • 治愈率

    60%,具体根据肿瘤性质而定

  • 治疗周期

    3个月

折叠 编辑本段 病因

(一)发病原因

副肿瘤综合征的病因目前并不十分清楚。以前普遍认为可能由于癌肿分泌某些直接损害神经系统的物质,如激素样物质(hormone-like substance)和细胞因子(cytokines)。肿瘤产生的激素样物质可引起高钙血症、无力以及行为异常。肿瘤产生的异位ACTH常可造成库欣综合征(Cushing’s syndrome)和行为异常。白细胞介素-1和肿瘤坏死因子可造成肌肉萎缩和无力。目前更倾向于副肿瘤病变的病因是全身性或潜在的肿瘤导致的自身免疫性反应。

(二)发病机制

探讨发病机制有助于阐明自身免疫病的发病机制及肿瘤免疫学。目前有关的发病机制有以下假说:

1.抗体介导学说 Wilkinson(1964)描述,伴神经肌肉病的肿瘤患者血清中存在自身抗体,已证实骨髓瘤性多发性神经病、Lambert- Eaton综合征等均与抗体介导的免疫反应有关。用副肿瘤抗原免疫动物或被动输入肿瘤抗体,可复制出与人类副肿瘤病变及临床表现相同的动物模型。

2.细胞免疫机制 患者的肿瘤组织和CNS病理切片可发现,血管周围CD4+T细胞和CD19/20 B细胞炎性浸润,细胞间质中CD8 T细胞、单核细胞及巨噬细胞浸润;抗-Hu抗体阳性的PNS患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表型,与抗-Hu抗体阴性的患者及正常对照组比较,CD4 CD45 RO+辅助T淋巴细胞显著增多,这些细胞可分泌IFN-γ,提示发生特异性Th1辅助细胞亚型反应,Th2亚型增生不明显。

3.遗传因素 特异性HLA-Ⅰ类或Ⅱ类基因产物可递呈肿瘤抗原,但特异性HLA单倍型可否引起副肿瘤综合征还不清楚。人类HLA-B8、HLA-DQ及HLA-DR等与自身免疫病的关系密切,但迄今在抗-Hu自身抗体携带者中未发现特异性HLA血清型。PNS与遗传因素的相关性尚需研究证实。

折叠 编辑本段 症状

1.副肿瘤病变可累及神经系统的任何部位 如脑、脊髓、周围神经、神经-肌肉接头和肌肉等。副肿瘤综合征可分10余种,根据受损部位不同表现为不同的临床症状、体征。副肿瘤综合征按主要累及的部位可分为:

(1)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小脑变性(PCD)、副肿瘤性脑脊髓炎(PEM)、副肿瘤性斜视性眼阵挛-肌阵挛(POM)及脊髓炎等。

(2)累及周围神经:少见,不足1%的癌症患者出现累及周围神经的PNS,包括亚急性感觉神经元病(SSN)、亚急性运动神经病(SMN)、感觉-运动或自主神经元病等。

(3)累及神经-肌肉接头及肌肉:如Lambert-Eaton肌无力综合征(LEMS)、皮肌炎、多发性肌炎及坏死性肌病等。

2.副肿瘤综合征共同的临床特点

(1)多数患者的PNS症状出现于肿瘤之前,可在数年后才发现原发性肿瘤。

(2)亚急性起病,数天至数周症状发展至高峰,而后症状、体征可固定不变,患者就诊时多存在严重的功能障碍或劳动能力丧失。

(3)PNS的特征性症状包括小脑变性、边缘叶脑炎等,均提示副肿瘤性。小脑变性患者除眩晕、复视及共济失调,可出现轻度跖反射伸性。

(4)脑脊液细胞数增多,蛋白和IgG水平升高,电生理检查可见相应的周围神经或肌肉病变。

3.患者血清和CSF中可检出五种与本综合征有关的主要抗体

(1)抗-Hu抗体(抗神经元抗体),与副肿瘤性脑脊髓炎有关。

(2)抗-Yo抗体,是特异性抗小脑Purkinje细胞抗体(anti-Purkinje cell antibody,APCA),与副肿瘤性小脑变性和生殖系统或妇科肿瘤有关。

(3)抗-Ri抗体(抗神经元骨架蛋白抗体),与副肿瘤性斜视性眼肌阵挛-肌阵挛和乳腺癌相关。

(4)癌症相关性视网膜病(CAR)抗体。

(5)抗电压门控钙通道抗体,见于LEMS及僵人综合征(SMS)患者。前三种抗体具有相当的特异性,可证实癌肿的存在,使医生针对相关的脏器进行检查。

副肿瘤综合征主要依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相关的抗体检查,未发现原发性肿瘤前易误诊,临床遇到持续神经系统症状的患者难以解释时应疑诊PNS,神经科医生对本综合征的警惕性尤为重要。

某些PNS患者有特征性表现,如PCD、POM及Lambert-Eaton综合征等常提示与肿瘤有关,如系统检查未发现癌肿,需定期复查。脑脊液及电生理检查有助于诊断,血清或CSF特异性自身抗体可确诊PNS和提示潜在的肿瘤性质。

折叠 编辑本段 检查

1.血清和CSF免疫学检查:脑脊液检查(examination of cerebrospinal fluid)。穿刺后测得的脑脊液压力,侧卧位成人为0.78-1.96kPa(80-200mm水柱),婴儿有为儿童为0.39-0.98kPa(40-100mm水柱),新生儿为 0.098-0.14kPa(10—14mm水柱)。 观测初压时应注意脑脊液液面有无呼吸性搏动(随呼吸产生0.098-0.197kPa(10-20mm水柱的液面搏动)和脉搏性搏动(随脉搏产生 0.02-0.039kPa(2-4mm水柱的液面搏动)。前者消失时,提示椎管内有梗阻或有枕大孔疝,均宜小心。

2.血尿便常规检查。

3.神经系统CT、MRI检查。

4.神经肌肉电生理学检查。

折叠 编辑本段 鉴别

注意与神经系统原发性疾病鉴别。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临床表现很不一致,这主要与肿瘤的生长部位和范围有关。大部分患者都有脑内病变的症状和体征。由于PCNSL的病变50%位于额叶且为累及多叶,患者多表现为性格的改变,头痛,乏力,嗜睡。癫痫发作比胶质瘤,脑膜瘤及脑内转移瘤的发生率低,这可能在明确诊断PCNSL时,病变较少累及易发生癫痫的脑皮质区有关。此外,有的病人表现为幻觉、幻视、幻听等精神症状,亦可以表现为健忘,智力减退。症状的持续时间为几周至几个月,这与 PCNSL的预后差有关。

折叠 编辑本段 并发症

副肿瘤综合征可影响到体内的许多组织和器官,造成相应的临床表现,如关节炎、皮疹、内分泌功能紊乱等。

原发性脑瘤:原发性脑瘤的常见症状包括恶心,呕吐和头痛。根据肿瘤所在的位置,也可能会遇到病人抽搐,视力和/或听力下降,降低认知能力,瘫痪等症状。原发性脑肿瘤扩散很少超出中枢神经系统,以及头骨死亡的结果,从有限的空间内不受控制的肿瘤生长。脑转移癌晚期患者,并表示预后差。原发性脑肿瘤可癌变或癌旁。在采取这两种类型的大脑空间,并可能导致严重的症状(例如,视力或听力下降)及并发症(如中风)。

折叠 编辑本段 预防

   副肿瘤综合征的病因目前并不十分清楚。以前普遍认为可能由于癌肿分泌某些直接损害神经系统的物质,如激素样物质(hormone-like

substance)和细胞因子(cytokines)。肿瘤产生的激素样物质可引起高钙血症、无力以及行为异常。肿瘤产生的异位ACTH常可造成库欣综合征(Cushing’s syndrome)和行为异常。白细胞介素-1和肿瘤坏死因子可造成肌肉萎缩和无力。目前更倾向于副肿瘤病变的病因是全身性或潜在的肿瘤导致的自身免疫性反应。

本病应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折叠 编辑本段 治疗

(一)治疗

目前PNS尚无特效疗法,可试用血浆置换、维生素类药物、皮质类固醇及免疫抑制剂等,疗效未证实。有些患者治疗原发肿瘤后PNS症状明显缓解。该综合征早期诊治可使部分患者的症状缓解,及早发现潜在的肿瘤早期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和延长寿命。

(二)预后

与导致本综合征的全身肿瘤预后相关,也与神经系统损害部位及范围相关。预后各不相同。

折叠 编辑本段 饮食

 1、饮食宜清淡为主,注意卫生,合理搭配膳食,可以适当的吃一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宜,平时生活中坚持吃低脂肪食品,如瘦肉和低脂乳制品等。

2、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减少危险因素如吸烟、酗酒,提高自身的免疫力。

3、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维生素C可增加血管弹性,保护血管。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