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2022-04-13 20:06:11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B 添加义项
?
义项指多义词的不同概念,如李娜的义项:网球运动员、歌手等;非诚勿扰的义项:冯小刚执导电影、江苏卫视交友节目等。 查看详细规范>>

本词条由 快速问医生 提供内容。

所属类别 :
病毒
病毒
编辑分类
医学内容仅供参考,不能视为治病就医依据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是一种由EB病毒感染所致的急性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性疾病,病程常具自限性。临床上表现为不规则发热、淋巴结肿大、咽痛;实验室检查可发现周围血液单核细胞显著增多,出现异常淋巴细胞,嗜异性凝集试验以及抗EB病毒的抗体阳性。

基本信息

  • 挂什么科

    传染科

  • 哪些症状

    淋巴结肿大、头痛、恶心与呕吐、咽痛、鼻塞、畏寒、头昏、食欲不振、寒战、肝脾肿大、斑丘疹 、猩红热样皮疹

  • 好发人群

    本病好发于青少年,男比女多为3:2

  • 需做检查

    血常规、血小板计数、EB病毒抗体测定、嗜异性凝集试验、肝功能检查

  • 引发疾病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再生障碍性贫血、咽峡部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急性肾炎、脾破裂、心肌炎

  • 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 常用药物

    青霉素、氨苄西林、无环鸟苷、丙氧鸟苷、转移因子口服溶液、四环素片、阿昔洛韦颗粒、阿昔洛韦分散片、阿昔洛韦片、醋酸地塞米松片、转移因子胶囊、阿昔洛韦胶囊、醋酸泼尼松片、盐酸金刚乙胺口服溶液、盐酸四环素片、盐酸四环素胶囊

  • 治疗费用

    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500-1000元)

  • 是否传染

    传染

  • 患病比例

    0.03%--0.07%

  • 治愈率

    80%

  • 治疗周期

    1-2个月

折叠 编辑本段 病因

本病多由EB病毒感染所致,少数可由巨细胞病毒、弓形虫、腺病毒、肝炎病毒、HIV等引起。

折叠 编辑本段 症状

潜伏期5~15天不等,多数为10天。起病急、缓不一,近半数有全身不适、头痛、头昏、畏寒、鼻塞、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前驱症状。病程长短悬殊,临床表现多样,各次流行与其主要症状表现迥异。较典型而常见的症状有:

1.发热 除极轻型的病例外,均有发热,体温自38.5~40℃不等,可呈弛张、不规则或稽留型,热程自数日至数周,但也有长达2~4个月者。发热时可伴有畏寒、寒战,热可渐退或骤退,病程早期可有相对缓脉。

2.淋巴结肿大 90%以上患者有淋巴结病变,其中60%的患者有浅表淋巴结肿大。全身淋巴结皆可被累及,以颈淋巴结最为常见,腋下、腹股沟次之,胸廓、纵隔、肠系膜淋巴结偶亦可累及。直径1~4cm不等,呈中等硬度,分散而不粘连,无明显压痛,不化脓,两侧不对称。肿大淋巴结消退徐缓,通常在3周之内,偶可持续较长的时间。

3.咽峡炎 约半数患者有咽、腭垂(悬雍垂)、扁桃体等充血、水肿或肿大,少数有溃疡或假膜形成。患者每有咽痛,腭部可见小出血点,齿龈也可肿胀,并有溃疡。喉及气管水肿阻塞罕见。

4.肝、脾肿大 约10%病例有肝肿大,肝功能异常者可达2/3。5%~15%出现黄疸。50%以上病例有脾肿大,大多仅在肋缘下2cm~3cm,偶可发生脾破裂。

5.皮疹 约10%的病例出现皮疹,呈多形性,有斑丘疹、猩红热样皮疹、结节性红斑、荨麻疹等,偶呈出血性。多见于躯干部,较少波及肢体,常在起病后1~2周内出现,3~7天消退,不留痕迹,未见脱屑。比较典型者为黏膜疹,表现为多发性针尖样瘀点,见于软、硬腭的交界处。

6.神经系统症状 神经系统极少被累及,表现为急性无菌性脑膜炎、脑膜脑炎、脑干脑炎、周围神经炎等,临床上可出现相应的症状。脑脊液中可有中等度蛋白质和淋巴细胞增多,并可见异常淋巴细胞。预后大多良好,病情重危者痊愈后也多不留后遗症。

本病的病程自数日至6个月不等,但多数为1~3周。偶有复发,复发时病程较短,病情也轻。少数病例的病程可迁延数月,甚至数年之久,称之为慢性活动性 EB 病毒感染。

由于本病的临床表现有时变化多端,所以必须提高对本病的警惕以防漏诊或误诊。

本病一般根据急性起病、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增多(>10%),嗜异性凝集试验阳性即可诊断。EBV特异性血清学检查,如:EBV的IgM抗体阳性,或动态观察IgG抗体滴度明显上升可确诊为EBV引起的IM。

发热伴淋巴结肿大,及肝脾肿大的疾病十分常见,但同时有明显咽峡炎,尤其是渗出性扁桃体炎者少见。因此,重视临床体格检查,仔细观察咽部,发现咽峡炎明显者应高度怀疑IM。伴多脏器损害的IM,其临床表现更为复杂,诊断难度更大。此时如咽峡炎突出,则可为IM提供重要的诊断线索。

外周血出现异型淋巴细胞,有助于IM的诊断,但并非特异,必须考虑到其他有关病毒感染,以及原虫感染的可能;血清HA的检出,尤其是短期内效价明显升高者,对 IM具相对的特异性,是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各种EBV抗体的检测对困难病例有鉴别价值,其中VCAIgM的检出意义最大,VCAIgG效价在短期内明显上升也很有价值。如同时检测引起IM血象改变的其他病毒的抗体或抗原,则更有助于病原学诊断。

折叠 编辑本段 检查

血白细胞总数正常、升高或减少,可先正常或减少,1周末升高,淋巴细胞增多,血涂片中异型淋巴细胞比例≥10%。血清EB病毒抗体测定,早期抗原(EA)-IgG效价≥1:20,病毒衣壳抗原(VCA)-IgM阳性或效价≥1:10,VCA-IgG效价≥1:160,或VCA-IgG在恢复期比急性期升高4倍以上,EB核抗原在病程3~4周阳性。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血液、唾液、口腔上皮细胞、尿液中的EB病毒DNA阳性。骨髓检查基本正常。

此外还可行肝脾B超检查。出现并发症时,可进行相应的检查如X线胸片、心电图等。

折叠 编辑本段 鉴别

1.恶性淋巴瘤与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2.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咽峡炎。

3.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

4.传染性肝炎。

5.巨细胞病毒感染6.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折叠 编辑本段 并发症

1.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并发症是早期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死亡的首要因素。被波及时主要表现为急性脑膜炎、神经根炎、脑干脑炎等,其发生率约1%,通常发生于起病后 1~3周;临床表现为头痛、眩晕、失眠、惊厥、昏迷、偏瘫、脑膜刺激征等。偶可出现急性小脑综合征、横贯性脊髓炎,表现为言语不清、眼球震颤、步态蹒跚、共济失调、截瘫等。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的虽病情较重,但大多数患者可完全恢复,且很少留后遗症。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偶可因抑制免疫而激活潜在的麻疹病毒,导致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SPE)。

2.呼吸系统 约占5%,主要为肺门淋巴结肿大和肺部出现斑点状阴影,少数伴胸腔积液。患者可出现干咳,抗菌药物治疗无效,病理变化与其他病毒性肺炎相似,一般在1~4周内自行消退。

3.心血管系统 并发心肌炎时心电图示T倒置、低平及P-R间闭期延长,并可致猝死,尸检发现心肌纤维呈严重坏死性炎症改变。

4.肾 可累及肾实质与间质,急性肾炎的发生率可高达13%,临床表现似一般肾炎,主要表现为迅速出现的水肿、尿中出现蛋白、颗粒管型和细胞管型,尚可引起一过性尿素氮、肌酸酐升高,但急性肾功能衰竭罕见,肾脏病变一般可逆,预后良好。

5.腮腺肿大 多见于病程1周左右,为双侧性,伴中度压痛,不化脓,约1周消退。其他并发症尚有胃肠道出血、心包炎、溶血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血小板减少症、继发感染、脾破裂等。

6.其他 约30%患者可并发咽峡部溶血性链球菌感染。脾破裂发生率约0.2%,通常多见于疾病的10~21天内。约6%的患者并发心肌炎。

折叠 编辑本段 预防

1、本病尚无有效的预防措施。

2、患者恢复后,病毒血症可能长达数月。

3、本病尚无可靠的预防性疫苗。

折叠 编辑本段 治疗

1.一般治疗

急性期应卧床休息,加强护理,避免发生严重并发症。脾脏显著肿大时应避免剧烈运动,以防破裂。抗生素无效,若出现继发细菌感染可使用抗生素。

2.药物治疗

(1)对症治疗高热病人可用退热剂。咽痛者给予生理盐水漱口或西瓜霜润喉片含服。对发热高、咽痛剧烈者,应注意咽部继发细菌感染,可做咽拭子培养病使用抗生素。并发心肌炎、严重肝炎、溶血性贫血或因血小板减少并有出血者可考虑使用糖皮质激素。

(2)抗病毒治疗更昔洛韦、干扰素早期治疗可缓解症状及减少口咽部排毒量,但对EB病毒潜伏感染无效。也可应用阿昔洛韦或EB病毒特异性免疫球蛋白进行治疗。

折叠 编辑本段 饮食

饮食调理过程中注意地脂肪饮、高蛋白、高热量以及高维生素食物。主食可选择馒头、稀饭等容易消化的食物,维生素累的食物应选择柠檬、西红柿、青椒、生菜、菠菜等。高蛋白食物,应选择鱼肉、牛肉、兔肉等蛋白含量高,脂肪含量少的食物。

什么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科普文章
孩子反复感冒,总是生病,令家长们非常担忧。平时应如何调理预防呢?小儿时期是生长发育功能及其旺盛的阶段,阳气亢盛,容易感冒发烧,其外,小儿脾胃功能较弱,所进乳食,只要超过限度,就会产生消化不良,呕吐腹泻...
2016-02-03 19:16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mononucleosis)是一种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急性增生性传染病,主要由EB病毒(EBV)所致,特征为不规则发热,咽喉炎,淋巴结及肝脾肿大,外周血淋巴细胞...
2015-10-09 18:40
一、诊断依据:1、临床症状,至少3项呈阳性。(1)发热。(2)咽炎、扁桃体炎。(3)颈部淋巴结肿大(25px以上)。(4)肝脏肿大(4岁以下:50px以上;4岁以上:可触及)。(5)脾脏肿大(可触及)...
2015-07-30 19:49
1、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有传染性吗?/传单是传染病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mononucleosis)(简称传单)是一种由EB病毒感染所致的急性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性疾病,具有...
2015-03-06 20:27
13岁的陈明最近1周总是反复发热,体温经常超过39℃,感觉没力气、嗓子痛,吃了不少感冒药和抗生素都不见好。这几天陈明还发现自己左耳朵下面出现了一个包块,好像还越来越大,伴着隐隐的疼。这可把陈明的妈妈急...
2014-12-23 22:14
13岁的陈明最近1周总是反复发热,体温经常超过39℃,感觉没力气、嗓子痛,吃了不少感冒药和抗生素都不见好。这几天陈明还发现自己左耳朵下面出现了一个包块,好像还越来越大,伴着隐隐的疼。这可把陈明的妈妈急...
2014-12-23 22:14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小儿时期常见的,由EB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本病临床以发热、咽炎、淋巴结及肝脾肿大以及周围血液中出现大量的异常淋巴细胞为其特征。中医古代文献无本病之病名,根据本病的流行季节和...
2014-10-24 08:35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fiousmononucleosis,IM)是一种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急性增生性传染病。小儿期常见,主要由EB病毒(Epstein-Barr-virus)引起,特征为不规...
2013-08-07 07:41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由EB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急性增生性传染病,小儿期常见。一、临床表现1、发热:绝大多数患儿均有不同程度发热,体温波动在38~40,热型不定,热程数日至数周甚至长达...
2011-06-13 10:52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LM)是一种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急性增生性传染病,小儿时期常见。主要由EB病毒引起.特征为不规则发热、咽峡炎、淋巴结及肝脾肿大,血液中出现大量异常淋巴细胞,血清中可出现嗜异性凝集素...
2010-03-31 23:20
展开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