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 老客映液棉尼沉史比玉编辑本段 历史沿革
新绛县西周时期,武王封文王第十七子为郇侯辖今新绛地,为侯国。春秋时期,郇国为晋所灭,地属晋。
战国时期,韩、赵居怀情装批七断节、魏三家分晋后,地属给是包两格做盐怕乡燃伯魏,称汾城,隶属河东郡[1]。
秦仍属河东郡州刚。汉高祖时,封御史杜恬为长修侯,为侯国。东汉改为长修镇。
三国时属魏,置临汾县,隶平阳郡。西晋时,临汾县属平阳郡。
南北朝时,北魏太武帝始光四年(427年)于柏壁镇置东雍州,分临汾县为太平县和南太平县。太和十一年(487年)置正平郡。迫纸北周明帝武成二年(560年)改东雍州为绛州,徒闻喜县龙头城(今礼元镇龙兴堡)。武帝时复移于柏壁。建德六年(577年)再徒稷山县玉壁。
隋开皇三年(583年)州治从玉壁迁至今县城处,废正平郡,改为绛郡,领正平(今新绛)、龙门、太平、曲沃、翼城、稷山、绛沙艺花区敌硫立、垣曲等8县。
唐练武德元年(618年)置绛州总管府,辖绛、潞、盖、建、泽、沁、韩、晋、吕、浍、秦、蒲、虞、芮、邵等十五州,绛州领正平、太平、曲众吧线核观沃、闻喜、稷山等5县。武德三年(620年)罢总管府称雄郡,领正平、翼城、曲沃、闻喜、垣曲、太平、绛等7县。却环护机贞观中,绛州属河东道,领治仍旧。五代袭唐制。
宋为雄州,置绛郡防御,辖正平、曲搞基局的鲁沃、翼城、太平、稷山、绛、垣曲等7县。
金置绛阳军节度使。坐跳哥雷兴定二年(121甲矿8年)升为晋安府紧按,总管河东南路兵马。兴味既端她起察察定三年(1219年)又置河东南路转运司,领正平、翼城、曲沃、闻喜、垣曲、太平、绛、平水等8县。
元初为中州,置绛州行元帅府,辖河、解二州各县。后罢元帅府,仍为绛州,隶平阳路,领正积站雨者前视夜训平、翼城、曲沃、闻喜、垣曲、太平、绛等7县。
明为绛州,属山西布政司觉李克术类纪章乐答重造,隶平阳府,领稷山、垣曲、绛石油区观么错积附等三县[2]。
清初属领仍旧。雍正二年(1724)改为直隶绛州,领稷山、河津、闻喜、垣获让脚婷毫落资士守计供曲、绛等5县。
民国元年5月,废州改县,取咸与维新之义,又兼与邻近的绛县相区别,始改称新绛县,属河东道。1927年(民国16年)废道,直隶省府。1937年(民国26年)新绛县属山西省第九专员公署。1939年(民国28年)民国县政府移驻乡宁县下川村,1945年(民国34年维田频电冲景抓)迁回。日伪县政府仍驻旧城。1945年(民国34年)5月,新绛县抗日民主政府公开(属晋冀豫边区太岳三专署),驻文侯村。火补衣同年8月,改称新成距显易绛县民主政府,仍驻文侯村轮由多坏手体振它求,兼辖闻喜北塬28村。
1换威状季族斯947年(民国36年)4月,新绛县城解放,成立新绛县人赵民政府。以汾河为界,南为绛南县,属太岳三专力量,驻文侯村,仍辖闻喜北塬整跟环首孔左燃军款成犯一带;北为新绛县,属晋绥吕梁十专署。1948年8月,绛南县并入新绛县,同属晋绥器梁十专署,专署与县治均驻今县城。
1949年2种美抓改灯剂树镇胞月,成立晋南行政公署,驻新绛,下设3个分区。新绛分背区辖新绛、稷山、河津、曲沃连拉机质待问额凯、乡宁、吉县、汾城等7吸清额县。1949年6月属晋南专署。1949年底属运城专署。
1958年11月,新绛并入侯马市,属晋南专署。1961年11月,从侯马市析出,恢复新绛县建置,仍属晋南专署。
1971年,晋南专署分为临汾、运城两个地区,新绛属运城地区。
1979希右又夜非社罪年,运城地区改称运城行政专开轻鸡员公署,新绛仍属之。
2000年,运城地区改称运城市,新绛仍属之。[3]
企官罪折叠 编辑本段 行政区划
折叠 编辑本段 地理环境
折叠 位置境域
新绛县位于山西省西南部,运城地区北部,东临侯马市,西接稷山县,南连闻喜县,东北与襄汾县接壤,西北与乡宁县相邻。县境轮廓呈不规则四边探女放沙又府些律群形,总面积593平方公里,南北最长41公里,东西最宽千民卫罪七没染处25公里。
折叠 地貌
辖区南北高中间低,县境北部为吕梁山区,南部为峨眉岭丘陵区,中部为汾河高低阶地构成的冲、湖积平原区。总的地形是南练北两侧高,中间低,东部高,西部低。全县一般海拔为400~600米,最高处为县西北的姑射山峰,海拔1438.4米。最低处为万安乡的赵村渡,海拔为381.9米。根据地质构造、地貌特点,岩性及成因类型,全境可分为四大地貌单元。
折叠 水文
境内有汾河、浍河等两条主要河流。汾河属过境河流,自县境东北南梁村夫值物果食裂赵弱穿入境,流经店头、柳泉、城关、横桥、古交、万安等6乡镇39村,至县西周流村出境观求便改计战给何亮兵愿,境内长22.5公里,河床宽200米左右,多年平均流量48.7立方米/秒,年径流量达15.4亿立方米;浍河属过境河流,于县境南中村款看木毫风有担洲北入境,西北流至县城西三林镇东汇入汾河,境内长11.5公里,河床宽30米左右劳怀眼失袁起了布纸,年径流量0.83亿立方米话沉地求明物改乡货,积水面积0.345平方公里,最大流量1710立方米/秒,最高洪峰为396.9米(1958年),张非增地城导运当想了重1959年上游浍河水库落成后,常年断流。
折叠 气候
折叠 编辑减本段 自然资源
折叠 土地资源
新绛县国土面积59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3万亩。2011年辖区国有建设用地供应总量中,商服用地13.33公顷,占总量的5.55%;工矿仓储用地46.13公顷,占19.22%;住宅用地34.4公顷,占总量的14.33%;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30.60公顷,占总量的12.75%;交通运输用地89.07公顷,占总量的37.12%;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9.8公顷,占总量的8.25%;特殊用地6.67公顷,占总量的2.78%。
折叠 生物资源
植物
乔木类已查明27科,92种。
灌木类已查明23科,41种。
药材类可利用的有200多种。
动物
禽类有雕、雁、燕、鸽、猫头鹰、喜鹊、布谷鸟、啄木鸟、鹌鹑、画眉、黄莺、鹭鸶等。
折叠 水利资源
辖区2007年全年降水总量32008万立方米,平均降水深523.0毫米,相应频率47.2%,属平水年。全县地表水资源量为2062万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为5721万立方米,两者总量567万立方米,水资源总量为7216万立方米。年取水总量8019.70万立方米,其中地下水6122.70万立方米,泉水656万立方米,河水1241万立方米。用水类别为农田灌溉取水量6822万立方米,工业取水量599.45万立方米,农村人畜生活用水384.25万立方米,城市生活用水及其它214万立方米。
折叠 地热资源
新绛县有丰富的地热资源。主要地热点有:
北池地热区,位于阳王镇的北池、董村一带,面积约20平方公里,热储层埋深130~180米,水位埋深80~130米,水温30~82℃,单井水量500~1000立方米/日。
西马地热区,位于万安乡西马村一带,热储层埋深40~300米,水位埋深10~20米,水温26~45℃,分布面积约60平方公里,单井水量500~1000立方米/日。
城关地热区,分布于城关镇西关、段家庄、桥东一带,面积120平方公里,热储层埋深700~800米,水温40~45℃,单井水量500~1000立方米/日,水压喷水可高出地表5~50米。
古堆地热区,分布于九原山一带,井口温度23~24℃。
折叠 编辑本段 人口民族
折叠 编辑本段 经济情况
2012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63.5亿元,同比增长13.6%;财政收入完成5.01亿元,同比增长15.1%;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8亿元,同比增长24.4%;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7亿元,同比增长27.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28.9亿元,同比增长22.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8.2亿元,同比增长22.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946元,同比增长14.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991元,同比增长13.4%。2013年,新绛县在提高农业科技化水平、推动土地流转的同时,大力发展“四园一区”、农民创业园、“一村一品”,走产业支撑、产城融合的城镇化发展之路。
折叠 第一产业
2012年新绛县大力推进“一村一品”,220个村确立了自己的主导产业,其中62个村被确定为了”一村一品”专业村。发展设施蔬菜1万亩,生物技术推广面积不断扩大,蔬菜年产销量达到14.2亿公斤,农民人均蔬菜收入达到4614元。专业村从事主导产业生产经营的农户达到48%以上,主导产业生产经营收入占农民人均收入的比重达到51%以上,从业人员达到15万人。辖区2012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83485万元,其中农业产值201427万元,林业产值2877万元,牧业产值63028万元,渔业产值154万元。
折叠 第二产业
新绛县实施“1411”工程,围绕产业结构调整,紧抓投资上大项目;围绕产业升级,紧抓循环经济发展。在工业强县方面,立足建材、煤化工、轻纺、数控机床四大产业,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步伐;在具体发展方面,一是实施了园区化发展模式,二是以规模化、高科技化为重点提升传统产业,三是“以化促化”,即,以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企业信息化促进新型工业化。围绕这三个环节,新绛县先后建成了以提升传统产业为重点的轻纺工业园区和以发展新型煤焦产业为重点的煤化产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2012年辖区规模以上企业31家,工业销售产值1235292万元,资产总计907599万元,主营业务收入1194525万元,利税总额172387万元,利润总额144990万元。
折叠 第三产业
折叠 编辑本段 社会民生
折叠 民生改善
2012年辖区新建、改建星级卫生室163个,被评为全国中医药工作先进县。城镇新增就业6920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3536人,农村养老保险、企业养老保险、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等覆盖面不断扩大,全县参保人数达到30余万人。保障性住房新上项目全部开工,续建项目有序推进,完成了第一批廉租住房分配。“五个全覆盖”工程顺利完成,8万余吨低收入农户暖心煤供暖前保质足量发放到位,县体育场、残疾人康复中心等民生重点工程顺利完工。
折叠 基础设施
2012年新绛县统筹推进城乡建设,强力实施“大县城扩容提质”战略。筹建了绛州文化园和绛州鼓乐艺术培训中心,澄泥砚文化园一期工程主体基本完工,启动实施了李毓秀故居修复工程,全面实施“三楼大堂”景区二期工程,城隍庙二期复建工程顺利竣工,常家胡同基础设施改造及传统古民居修缮工程开工建设。完成了14公里旅游公路建设。
新城建设
完成了旅游路、荀子路建设工程;实施了主干道路绿化、亮化、美化和凤凰岭生态森林公园建设工程;完成了新绛中学新校区、新城区人民医院住院楼建设;国土、计生、环保等单位工程全面竣工;住宅小区累计建成封顶50万平方米。
老城保护
完成了城壕路护崖、绿化及工业路、正平街主体改造;新建了文庙菜市场;新绛中学整体搬迁,新绛二中和西街学校搬迁有序推进。
城乡发展
新苏线小聂——北苏村公路改造、新乡路小聂——华灵庙山区公路改造等一批工程竣工通车;深入开展“百局包百村、百企帮百村、万名干部进农户”和城乡环境卫生大整治活动,通过山西省第一批农村环境卫生连片整治示范县项目验收。
折叠 法制建设
折叠 编辑本段 地方文化
新绛唐代以来是重要的手工业产品集散地,又是民族戏曲和民间艺术之乡,地上地下文物丰富,隋唐古城格局俱护完好,1994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辖区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处,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处。县城存有石建筑和明清民居33处,古彩塑20余尊。主要历史遗存有:四大名帖之一“绛帖”,以“悬塑”出名的唐代“福胜寺”,以古代农业为题材的明代《秸益庙壁画》,创建于元明的“绛州三楼”,金代天德三年铸造的万斤巨钟,馆藏文物“战国玉壁”、“金代钞版”等。
绛州鼓乐为世界三大鼓种之一,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文化中心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名录,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山西绛州鼓乐艺术团编排的《鼓韵龙腾》曾登上2012龙年春晚的舞台。
新绛古城旧称“卧牛城”,依其临川笼丘的地形特点,建筑格局不同于一般州县城的“方城十字、对称中轴”,其街、楼、塔、园,据高就低,随地势制宜,三关五坊、两门62巷皆依其自然。
总序号 | 分序号 | 公布批次 | 类别 | 文物名称 | 年代 | 备注 |
---|---|---|---|---|---|---|
38 | 1 | 7 | 古墓葬 | 冯古庄墓地 | 西周 | |
144 | 89 | 7 | 古建筑 | 绛州文庙 | 明至清 | |
145 | 90 | 7 | 古建筑 | 北池稷王庙 | 明至清 | |
146 | 91 | 6 | 古建筑 | 白台寺 | 金至清 | |
147 | 92 | 7 | 古建筑 | 泉掌关帝庙 | 明 | |
148 | 93 | 4 | 古建筑 | 绛州大堂 | 元 | 合并 |
5 | 古建筑 | 绛州三楼 | 清 | |||
149 | 94 | 5 | 古建筑 | 福胜寺 | 元、明 | |
150 | 95 | 6 | 古建筑 | 乔沟头玉皇庙 | 元至清 | |
151 | 96 | 5 | 古建筑 | 稷益庙 | 明 | |
152 | 97 | 6 | 古建筑 | 龙香关帝庙 | 元至民国 | |
153 | 98 | 6 | 古建筑 | 新绛龙兴寺 | 元至清 | |
154 | 99 | 6 | 古建筑 | 三官庙 | 元 |
折叠 编辑本段 旅游资源
古城南临汾河,北沿丘新绛县陵,据高就低随地势制胜。“绛州三楼”、“绛州大堂”、哥特式“天主教堂”、唐代“宝塔”从西至东,雄居高垣之上,成为古绛州的重要标志。创建于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的“绛守居园池”,是目前全国唯一的时间最早的官家园林;创自于唐代的“绛州大堂”,曾是大唐名将张士贵的《帅府堂》;龙兴寺内的“唐代宝塔”,塔顶曾多次持续数日腾烟,为千年未解之谜。
折叠 绛州州衙
绛州大堂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绛州大堂、绛州二堂、绛州三楼、绛守居园池组成,位于新绛县城的新绛中学园内,是绛州州府的主体建筑。始建于唐代,为历代州府理事之所,唐太宗李世民曾命张士贵在此设帐募军,故又名“帅正堂”。“薛仁贵从军”等故事即源于此。
折叠 新绛文庙
新绛文庙系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新绛县城内四府街,占地面积10670平方米,创建年代待考。现存建筑中轴线依次为照壁、泮池、棂星门、大成殿、西厢房数间等。其明伦堂、尊经阁、树龄数百年的柏树等在解放前和“文革”中遭到毁灭性破坏。
折叠 白台寺
白台寺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新绛县城西北20公里的光马村西南。寺院建在雨水冲刷的沟壑的中间台地上,寺院创建年代不详,唐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重修。金世宗完颜雍、章宗完颜璟大定、明昌年间(公元1161——1190年)亦有重修。元、明、清皆有补修。现存主要建筑有法藏阁、东西耳殿、释迦殿、后大殿及西厢房等。
折叠 福胜寺
福胜寺系全国重点文物新绛县保护单位,位于新绛县泽掌镇光村北。该寺为唐贞观年间太宗李世民敕建,金大定三年赐名“福胜院”,宋、元两代曾予补葺,明弘治十六年又加以重修。中轴线有山门、天王殿、弥陀殿、后大殿等四进院落,钟鼓二楼雄峙两侧,并衬以厢房、配殿,排列进然有序。天王殿、娘娘殿等建筑尚存,但彩塑已全毁,清代建有义学小牌楼一座。
折叠 稷益庙
稷益庙系全国重点文新绛县物保护单位,位于新绛县西南部的阳王镇。现存舞台、正殿为明代建筑。舞台五间,正殿五间,殿内东南西三面满布壁画,面积130平方米,壁画保存基本完好,东西两壁以台阶式布局,宽8.23米,最高处达6.18米。
折叠 龙兴寺
折叠 新绛天主教堂
新绛天主教堂为运城市文新绛天主教堂物保护单位,位于新绛县城正平街中段北部,占地面积1560平方米。1937年原绛州教区荷兰籍传教士孔昭明监牧出资,于1943年落成。正面欧洲哥特式建筑,两边高约43米的钟楼对峙,中间三角屏风,教堂内无支柱,代之为高22米跨度25米的九道巨型拱券,与上海、广州、青岛教堂并称中国四大哥特式教堂。
折叠 新绛县博物馆
新绛县博物馆新绛县博物馆,位于新绛县城北街顶端的高崖上的龙兴寺内,龙兴寺地理新绛县博物馆优越,建筑宏伟,风物迷人,故而新绛县博物馆就辟在这里。多年来,他们辛勤工作,不仅将龙兴寺完好地保护下来,而且收藏了一批重要的碑刻和文物珍品。
新绛县博物馆暂居龙兴寺办公,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苦创业和不懈努力,博物馆的各项业务不断向前发展,目前为止,馆藏文物共1107件。其中珍贵文物238件,普通文物869件,全部寄放在省考古研究所侯马文物工作站。
折叠 乔家花园
乔家花园,位于县城内仁义巷内,系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乔家花园面积较大,现仅留一四合院建筑。该院坐北向南,有石刻楹联。南边正中辟门,四面建筑俱为上下两层,硬山顶。北房面阔5间,进深2间,前有插廊,西北、西南角均连一小院。据北房梁记载板载:为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创建。
折叠 编辑本段 地方特产
折叠 绛州木版年画
绛州木版年画发端于宋金,兴盛于明清,最早见于北宋《佛说北斗七星经》之雕版插图,至明中叶,雕版画在内容上扩展到百姓生活领域,绛州亦成为年画的主要生产基地。清道光、咸丰时达到鼎盛期,其时绛州城有“三大家、七小家年画作坊”之说。
折叠 绛州澄泥砚
绛州澄泥砚和端砚、歙砚、洮砚齐名,并称中国四大名砚。它的制作工艺可追溯到汉,兴于唐而盛于宋,历代奉为贡品。清乾隆帝曾御笔赋诗,并编入《四库全书·西清砚谱》。澄泥砚具有发墨快、质细、性坚而不燥、润笔不损毫等特点,历代为贡品。
折叠 云雕漆器
折叠 绛州刻瓷
绛州刻瓷是运用特制的刀具在烧制好的瓷面上进行雕刻的技艺,人们将其比作“瓷器上的刺绣”。刻瓷艺术集书法、绘画、篆刻等诸多艺术为一体,采用凿、刻、研、刮、擦等技法,使无光的画面与有光的釉面,相互映衬。2009年,绛州刻瓷列入“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