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 编辑本段 简介
折叠 编辑本段 建置沿革
西汉昭帝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属回浦县地。
东汉章帝章和元年(87年),属章安县地。
西汉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属闽越国地。
西汉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柳市镇域属东瓯国地。
东晋孝武帝宁康二年(374),属乐成县地。
唐高祖武德七年(623年),属永嘉县地。
唐武则天载初元年(689年),属乐成县地。
五代十国后梁开平二年(908年),乐成县改乐清县。
宋徽宗大观四年(1110年),柳市镇属长安乡地。明初,柳市属乐清县长安乡八都。
明初至清顺治三年(1646年),镇域均属长安乡八都。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柳市设镇。
中华民国十七年(1928年),行村里制,柳市镇改为柳市里。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柳市设镇公所。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柳市推行保甲制。
1949年5月乐清县解放。是年6月,成立柳市镇民主政府,归柳市区管辖。
1949年8月,废除保甲制,改保为村。
1949年12月,柳市镇民主政府改称柳市镇人民政府。
1952年11月,柳市镇为乐清县属镇。镇政府设柳市中街雨伞桥头。
1953年,基层开始普选,成立新的柳市镇人民政府。
1954年11月,中共乐清县委决定柳市镇由县直接领导。
1959年1月,大公社下的生产大队改为管理区,柳市镇域改称柳市管理区。
1959年10月,柳市恢复镇建制。
折叠 编辑本段 行政区划
折叠 区划沿革
1956年春,县委撤销柳市区,实行大乡制,柳市乡设立。1956年7月,湖横、湖头、茗东、茗安、前窑五乡并入柳市镇。
1958年9月,柳市人民公社设立。
1956年7月,湖横、湖头、茗东、茗安、前窑五乡并入柳市镇。
1958年9月,柳市人民公社设立。
1968年5月,成立柳市镇公社。
1982年7月,改称柳市公社。
1961年9月,柳市区公所恢复,柳市镇归柳市区领导。
1984年4月,柳市镇公社恢复称柳市镇,归柳市区管辖。镇政府机构驻设文昌巷。1992年6月,湖头镇、湖横乡、茗东乡并人柳市镇。至此,以原柳市镇、湖头镇、湖横乡、茗东乡的行政区域形成柳市镇的行政区域,实行镇管村、居的体制。镇政府驻东风村。
折叠 区划详情
2015年,越溪街道辖5个办事处,6个社区,3个居民区,77个行政村。
具体为:
办事处:东城、南城、西城、北城、新城。
社区:西垟、东风、翔金垟、上园、长虹、三里。
居民区:黄华、七里港、象阳。
行政村:东风(设柳市项目水厂内)、上园(设车站路14弄2号)、长虹(设长治南路)、沙湖(设旭光)、蟾河堡(设蟾东)、横带桥(设横带桥东岸)、新光(设湖横茶亭)、居民(设文昌巷2l号)等8个办事处,辖方斗岩、蝉心、朝阳、后西蝉、前西蛘、东风、后街、上峰、上游、荷岙、上园、前街、三里、马仁桥、新民、翔金蛘、上来桥、吕庄、黄七甲、长虹、象山、长丰、西潭头(又称潭头)、社头、上池、长春、浃西、浃东、西皇社(又称西皇屿)、东仁宕、东皇社(又称东皇屿)、木山后、店后、旭光、岙底、岙外、前州、前窑、山弄、沙东、沙西、沙后、隔篱(又称介力)、戴东、戴西、蟾东、蟾西、仙蛘、杨宅、智广、丁桥、湖东、湖西、西宋、上五宅、林宅、前蝉洞、薛宅、长道坦、尚宅、捕捞、西仁宕、前西、后西、东村、东岸、西岸、塘沿周、峡门、刘宅、张瞿、西东、西西、新光、苏岙、苏吕、南吕岙(又称吕岙)等77个行政村。
折叠 编辑本段 地理环境
折叠 位置境域
柳市镇东北依乐成镇,南与七里港镇及黄华镇毗邻,东南傍象阳镇,西南临北白象镇,西北与白石镇接壤。中心地理坐标北纬28。03',东经120。54'。镇人民政府驻东风路建新巷2号,距乐清市区乐成镇10.2公里。镇域属滨海冲积平原地带,地势北高南低,土地肥沃。全镇总面积49.88平方公里。
折叠 气候
柳市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受海洋性影响明显。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无霜期长,热量较丰富。
折叠 地质地貌
柳市镇平原地带多江河相沉积的成土母质。土壤类型较多,有红壤土、水稻土、盐土、黄壤土、潮土等。红壤土主要分布于北部和东部山地、丘陵;水稻土分布于南部、104国道线两侧、中西部平原地带,分布范围广;盐土集中分布于中南、西南部沿河平原,分布范围较小。主要土壤有:
黄泥土:分布范围较广。土色棕黄至黄红色,质地粘重,结构不良。PH值5.6-5.8。
红泥土:分布于北部及东部低山丘陵。土色鲜红至暗棕红,红壤化程度较深。土体原60~110厘米左右。PH值5.6。
洪积泥沙田:小溪流河谷、河道滩涂土体中有分布。系洪积泥砂土和峡谷洪积泥沙土发育而成。通常夹杂沙、泥、砾,质地轻壤至中壤,松散易耕。PH值5.7-5.9。
红涂泥田:分布于柳市平原河道边水田。土色棕灰色。由江涂泥土水耕发育而成,土壤已脱盐,质地重壤至轻粘。PH值6.2-6.8。
青紫隔粘田:分布于柳市水网平原区。土色褐灰至青灰。土体深厚,上部已脱潜,下部有潜育层,质地粘重.通透性差。PH值6.0-6.3。
折叠 水文
1997年12月统计,柳市镇河流水面面积328.49公顷,另有坑塘水面面积1.41公顷,沟渠面积35.35公顷。柳市镇域或流经柳市的河流有白石水库大坝脚至柳市、湖头桥至峡门夹、柳市至翁蝉、柳市至黄华陡闸、柳市至岐头陡、柳市至三屿陡、柳市至地团陡等。镇内主要河流有西运河、虎啸河、十浃河、麻园河等。除上述河流外,柳市镇境内其它小支流还有柳市、湖头、湖横、茗东等四个微型水系。上游多为山地或低丘,建有小水库、水闸等水利设施;下游均为滨海冲积平原,是主要产粮区。柳市地势北高南低,地表水自西北、中北、东北、东部分别向东南、中南、西南、西部流人河道,经黄华、七里港、翁蝉注入瓯江或东海。
地下水总的流向自北向南运动。地下水的补给以大气降水为主,滨江沿海地段有海水参与地下水活动,水质微咸或咸,不能饮用。柳市平原地带地下水主要是松散岩类孔隙水中的孔隙承压水,埋藏二个承压含水层,埋藏深度达67.6。78.9米,水质淡。此外,还有红层孔隙裂隙水。含水岩组为下自垩纪筏头组粉砂岩,粉沙质泥岩夹火山碎屑岩,于东部、北部局部地段出露。富水性极贫乏。
折叠 编辑本段 自然资源
折叠 土地资源
1990年12月,柳市镇、湖头镇、湖横乡和茗东乡土地总面积4987.10公顷。有耕地2448.45公顷,其中灌溉水田1982.77公顷,望天田11.64公顷,旱地451.55公顷,菜地2.49公顷;园地85.00公顷,其中果园82.36公顷,茶园2."公顷;林地l 101.44公顷,其中有林地1035.2l公顷,灌木林O.46公顷,疏林地37.35公顷,未成林造林地28.42公顷。城镇村及工矿用地619.54公顷,其中村庄547.45公顷,独立工矿用地18.75公顷,特殊用地53.34公顷;交通用地49.54公顷,其中公路20.82公顷,农村道路28.72公顷;水域370.92公顷,其中河流水面330.07公顷,坑塘水面1.62公顷,沟渠39.23公顷;未利用土地312.21公顷,其中荒草地96.80公顷,田坎213.74公顷,其它1.67公顷。
1997年12月,柳市镇土地总面积与1992年湖头镇、湖横乡、茗东乡并入时一样,为4987.10公顷,合49.871平方公里。耕地1907.6公顷,柳市镇人均耕地0.019公顷,合0.285亩。园地131.42公顷,其中果园128.71公顷,茶园2.64公顷,林地1113.9l公顷;城镇村及工矿用地841.19公顷,其中建制镇265.15公顷,村庄469.22公顷,独立工矿用地53.2l公顷,特殊用地53.61公顷;交通用地70.06公顷,其中公路27.21公顷,农村道路42.85公顷;水域365.25公顷,其中河流水面328.49公顷,坑塘水面1.41公顷,沟渠35.35公顷;未利用土地558.44公顷,其中荒草地454.09公顷,田坎102.81公顷,其它1.54公顷。
折叠 矿产资源
折叠 编辑本段 人口民族
折叠 编辑本段 交通
折叠 编辑本段 发展历史
折叠 编辑本段 经济发展
折叠 综述
2014年,柳市全年共完成生产总值202.6亿元,增长8%;财政总收入31.77亿元,增长6.7%;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125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657元。列入市考核的7项重点经济指标,总量排名第一的有5项,增速排名前三的6项。经济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百强镇第17位。强化投资驱动。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8.86亿元,增长44.3%,其中限额以上工业投资46.5亿元,投资总量和增速均居全市前列。强化用地保障。启动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147亩,消化转而未供土地827亩,清理供而未用土地374亩,完成工业用地供地635亩。强化招商引资。完成引资项目包装5个,签约项目落地4个,开工2个,实际到位内资8.1亿元。强化金融风险稳控。高度重视企业金融联保互保困局,引导45家企业使用政府转贷资金167次,累计使用金额达22.5亿元,风险企业结案处置11家,帮扶成功5家。
折叠 第一产业
2014年10月起,柳市镇农业分局对全镇蔬菜、果用瓜等特色农产品的品种、面积、产量和价格等开展全面调查,为了从宏观上把握特色农产品的数量及发展变化情况,从特色农产品的生产销售角度,来探究提升柳市镇特色农产品生产能力的途径。柳市主要种植的蔬菜瓜果有青菜、丝瓜、西瓜、莲藕、草莓等,主要在本地销售,而蔬菜瓜果的安全生产,直接关系到居民健康。
2014年柳市镇现代农业稳步提升。农业两区建设加快,新建粮食生产功能区8个、现代农业观光园2个。全面推进"三位一体"合作体系建设,新增农业专业合作社1家、家庭农场11家,新增温州市级示范性农民合作社2家。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完成农村承包地确权村20个,新增农村承包地流转面积805亩,流转率达91%。
折叠 第二产业
柳市镇从1992年至2002年,柳市GDP从3.7亿元增加到48亿元,年均增长29%;工业生产总值从3.5亿元增加到119亿元,年均增长42.3%;财政总收入从2618万元增加到5.1亿元,年均增长35%。
2007年,新增年产值5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70家,规模企20世纪末的柳市镇业生产总产值占全镇工业生产总产值85%;新增超亿元企业6家,超10亿元企业1家;4家企业跻身全国工业企业500强,10家企业进入全国规模以上民营企业500强。
2007年,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产品和省级新产品36个,产品体系逐步向高压配套、智能型、环保型等领域拓展。四是自主创新步伐不断加快。2007年新增固定资产投资3.95亿元,其中技改投入1.13亿元。新增专利技术413项,国家火炬计划项目9个,国家星火计划项目5个,国家级、省级技术中心9个,省级、温州市高新技术企业13家。 6家企业被评为全国综合百强企业,18家企业被评为浙江省科技型企业。
2008年,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75.20亿元,同比增长6.77%;财政总收入15.7亿元,同比增长19.2%。08年,柳市镇规模以上企业达354家,实现产值322.48亿元,占总产值的85.9%。
2011年,全镇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48家,有7家企业集团跻身中国民营企业500强行列,4家企业集团跨入中国企业500强行列,实现工业总产值609.6亿元,财政总收入27.8亿元。
2014年,工业强镇建设有力推进。编制完成《柳市镇工业强镇建设规划》,工业经济稳中有增,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599.1亿元,其中规上工业总产值422.9亿元,分别增长7.4%和6.3%。小微园建设成效显著,方斗岩110亩小微园竣工投产,七里港、湖头330亩小微园开工建设,苏吕97亩小微园完成审批工作。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德力西、人民两大项目顺利开工建设。"三转一市"扎实推进,完成"个转企"714户、"规下升规上"80家、"有限改股份"7家,电光科技成功上市,西屋电气在浙江股权交易中心成长板挂牌。质量强镇和品牌强镇战略深入实施,完成第三届镇长质量奖评选,新增市长质量奖企业3家、省级以上名牌产品17个、著名商标5枚。科技创新力度不断加大,新增高新技术企业7家、市级以上企业技术研发中心2家,新产品产值达101.71亿元。
折叠 第三产业
折叠 编辑本段 社会事业
折叠 教育
2014年,柳市镇教育质量逐步提高,启动西城、象东社区两所公办幼儿园建设,完成实验中学体育馆建设,开工建设镇六中等7所中小学综合教学楼以及柳市职业技术学校迁扩建工程。柳市镇自2009年开始推行"计划生育成才奖",对该镇在中考或高考中取得佳绩的独生子女户与双女户进行奖励。截至去年,已有268名符合条件的考生获得"计划生育成才奖"奖励,累计发放金额达51.6万元。2015,对于柳市镇考取第一批大学的独生子女、双女户奖励2000元;给予考取温一中、乐清中学等省重点公办中学的独生子女、双女户奖励2000元。
折叠 文化
2014年柳市镇新建农村文化礼堂4个、社区文化服务中心6个,完成后横工艺美术产业街样板街部分改造。全民体育事业蓬勃发展,获评乐清市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单位。
折叠 卫生
2014年,柳市镇卫生工作稳步推进,顺利通过省卫生镇复评,成功创建乙等卫生院1个。严格落实计生"三捆绑"制度,各项计生指标均居全市前列。全面推进殡改工作,完成公益性骨灰堂图纸会审,整治新建、翻新坟墓130多座。
2015年,柳市镇12个社区被划分为4个片区(分别为柳市集镇、象阳片、黄华片、七里港片),每个片区的参合农民可到相应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免费健康体检。
柳市镇第二社区卫计服务中心(原柳市镇象阳卫生院),位于象南社区荷盛村荷花南路1号。
折叠 社会保障
2014年,柳市镇社会保障继续提高。就业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新增城镇就业3700人。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人数稳步增长,分别新增1479人和2041人。城乡居民医保报销医药费达16.4万人次共1.1亿元。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设立社会救助窗口8个、爱心驿站3个,发放各项救助保障金1000多万元。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扎实推进,建成村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8家。
折叠 编辑本段 所获荣誉
1994年至2003年连续十年荣获"温州市综合实力三十强乡镇"称号。
1995年被温州市委、市政府命名为温州市级文明镇。
1996年荣获"浙江省卫生镇"称号。
1997年荣获第五批"浙江省体育先进乡镇"称号;1999年荣获"浙江省教育强镇"称号。
2003年先后荣获"浙江省体育特色镇"称号和第七批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称号。
2004年被评为温州市三星级文明镇、全国千强镇。上列荣誉就是对柳市镇文明创建工作所取得的优异成绩的最好肯定。
2004年柳市镇还相继获得了"中国断路器产业基地"、"中国防爆电器产业基地"两张金名片。 2007年新增中国驰名商标12个,国家免检产品8个,浙江省名牌产品6个,温州市名牌产品23个,被省工商局命名为"浙江省品牌强镇"。
折叠 编辑本段 风景名胜
中雁荡山
中雁荡山是世界地质公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雁荡山的组成部分,位于乐清市白石街道,距乐清市中心9公里,距温州市区35公里。此处四面断崖绝壁,北高南低,岩纯白色,地邈奇特。分玉甑、三湖、东漈、西漈、凤凰山、杨八洞、刘公谷等七大景区。步入景区,即见峰峦陡峭、洞谷深邃、峰奇石怪、溪碧泉清。自然造型奇秀,空间组合协调优美。白石湖、龙山湖、钟前湖合称"三湖",高峡平湖,峰峦倒影,而为中雁荡特殊景观。
玉甑峰是中雁荡山的图腾。中雁荡最早的山志干脆就叫《玉甑峰志》,可见玉甑峰在中雁七大景区中的地位之重。"路从飞鸟头上过,人在白云深处行",玉甑峰高耸云天,一峰独出,万峰伏首。唯这种孤高才使登临者产生"目空一切"的震撼,玉甑峰也当之无愧地成为中雁荡山的主心骨,而中雁的一切峰谷云水有它来结构,方不至于散漫无归。高还罢了,这峰的上截又有一个美奂美仑、畅旷无伦、洞中套洞的玉虹洞,而峰的极顶更有一个岗峦起伏的山水小世界,如此鬼斧神工,真深不可测!又称道士岩,状如倒扣的铜钟,拔地而起,声势逼人。玉甑峰是中雁荡山的象征,其峰腰之下虹洞,是开山祖师--宋进士李少和当年栖身修炼的所在。登上玉甑极顶,放眼四望,浩然之正气油然而生。
东漈
东漈全长七里,迂回七折,两岸山石嵯峨,幻化出许多景观,它多瀑多潭,经年溪水淙淙。东漈最值得称道的是七曲下的钟潭和四曲中的梅雨潭,前者潭上有瀑,瀑上有潭,形、声、色皆绝;后者潭深水碧,盈而不涸,令人遐思。东西二漈为玉甑峰的两翼。西以峰岩取胜,东漈则以瀑潭见长。东漈有溪名东龙街,迂回潺爰七里,串连了一系列各擅胜场的碧潭:钟潭、连珠潭、小龙潭、梅雨潭、莲花潭,穿插于这些碧潭之间的是浣纱瀑、马尾瀑、梅雨瀑……其中梅雨瀑和梅雨潭乃东漈的点睛之笔,风光之美绝胜仙岩之梅雨潭。中雁好水多在三湖、东漈二景区。
西漈
西漈是一座峡谷,其谷底之石,平坦无沙砾,赭色,溪水流淌,犹如长龙游动,故称"龙街"。龙街逶迤数里。两旁峰岩相叠。步移景换,令人左顾右盼,目不暇接。其上游之石门瀑、水帘洞,下游之八折瀑、龙山湖,最有声色。西漈是中雁的一个华彩乐章。以奇峰怪石为主的众多景点沿涧对列,东西绵亘达五里之长,令人目不暇接,堪称天然画屏。西漈的峰岩姿态万千,肖物拟人栩栩如生,可媲美北雁,而水木。清华气韵静穆亦为他处所少见,因而在审美上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可谓雅俗共赏。西 结构之美也令人叹为观止:自东向西,八折瀑起笔遒劲,足称"凤头";西龙街至浴牛潭一段为主体,内容丰富,神气饱满,不愧"猪肚";眼看山穷水尽之际,却见峰回路转,把一个桃花源般的石门胜境突然推到你面前,看这最后的一笔"豹尾"来得多绝!
杨八洞
杨八洞(又称盖竹洞)是中雁荡的一段"引文",它本身也是一个独立的作品。当中雁荡还叫作白石山的时候,它的大名早已载入宋代道书《云笈七签》,被尊为"天下第十九洞天"。作为道教胜地,杨八洞有一种浓厚的神话仙语氛围,单从那彼此套连的八个洞府的名字:宝光、观音、透天、透海、龙滚、八仙、混元、玉蟾、即可见一端;而满山谷的松风竹韵,更使这种氛围得到了强化。杨八洞还以岩石胜,其石拟人象物一一酷肖,充满民间的谐趣。毕竟杨八洞在人间而非天上,因此,不妨把它看作中雁荡引用的一个民间故事。
刘公谷
刘公谷是中雁荡山最外围的一个景区,它和杨八洞分处于一山的两面。这个斜立的小峡谷得名于当地历史上的一位贤吏的姓氏,这位贤吏的德政之一是组织开挖了一条至今仍在发挥作用的运河。
凤凰山
凤凰山在白石镇西南两公里,属中雁荡山的外围景区。此处两山夹峙,势若凤凰展翅,境内岩峦重叠,林壑秀美,以峰岩为主的各种景点多达数十处,其中鹰嘴、板障、穿鼻三岩横空出世,气势磅礴,而尤以穿鼻岩为最。此岩凌空拔起五百余米,与道士岩(玉甑峰)遥相呼应,俗称"道士岩影"。山麓绿水绕村,平畴远铺;山上曲径通幽,花香鸟语;林间古寺隐约,云烟飘忽,兼得田园和山林趣味。此景区粗看似属闲笔,但若少此一笔,中雁便不免减色。对于中雁,它是一个不错的铺垫,一个精彩的预告。
三湖
三湖(白石湖、钟前湖、龙山湖)位于中雁荡山主峰玉甑峰下,总面积为692公顷,总蓄水量达3600万立方米。这里空气洁净,环境宜人,为泛舟避暑胜地。三湖(白石湖、钟前湖、龙山湖)是中雁的骄傲。有了这三个湖,中雁在和别的名山比美时才显得底气十足。湖山如画,最平常的山和湖在一起时都顿然容光焕发,何况是中雁那种翠黛般的山和碧玉样的湖!三湖的柔美,湖畔诸峰的秀美,势拔五岳的玉甑峰的壮美,这众美荟萃交融的湖山胜概,人间能得几回见?作为一项水利工程,这三个人工湖把当年谢灵运"千顷带远堤,万里泄长汀"的梦想变成了现实,妙在这种包含功利目的的人巧,竟能和天工完美地熔于一炉。三湖可谓天人同构山水之美的一个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