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 编辑本段 基本信息
折叠 编辑本段 详细字义
折叠 〈名〉
1.(象形。小篆字形,象舂米器具形,中间的四点表示有米。本义:中部下凹的舂米器具)
2.同本义 [mortar]
臼,舂也。古者掘地为臼,其后穿木石。--《说文》
断木为杵,掘地为臼。--《易·系辞下》
择满臼,舂之而不碎。--贾思勰《齐民要术》
3.又如:臼杵(臼与杵);臼塘(凿成船形的木臼,别称臼塘);臼中无釜(比喻妻子亡故)。
4.又指用以形容臼状物[article resembling a mortar]。如:药臼;石臼;捣臼。
折叠 〈动〉
1.用臼舂米 [pound rice with pestles]
织纺井臼。(臼,用如动词:舂米。)--清· 周容《芋老人传》
折叠 〈形〉
折叠 编辑本段 字源演变
jū 见纽、觉部;见纽、烛韵、居玉切。
jú 见纽、觉部;见纽、屋韵、居六切。
会意字。"臼"有两个与字形相关的意义:一是《说文》所说的"叉手也",以左右两手相向,表示两只手交叉,读居玉切;另一意义是《玉篇》所说的"两手捧物曰臼",是"匊" (两手掬物)的异体。如果单从字形上考察,说哪个意义是其本义都有道理。我们只能结合其参与构形的文字和文献中的使用情况判定。"臼"只是作为偏旁出现,不单独使用。如果是作为一个表意偏旁,其表意功能自然就十分宽泛了,"叉手"、"掬手"均无不可。"要"字中可能是表叉手,"爨"、"铸"和"沫" (西周金文形体)等字中则当是表两手捧物。"臼"一直就是一个构字部件。
象形字。像舂米用的里面有沟槽的捣缸形。篆文中为了使字形美观,把表示臼的口部的笔画向内翻卷。到了隶书、楷书里,为了便于书写,把表示沟槽的笔画减少了两个。本义是指舂米用的捣缸。《说文》:"臼,舂也。古者掘地为臼,其后穿木石。"《易·系辞下》:"断木为杵,掘地为臼。" (杵:chǔ,舂米用的棒槌)。
折叠 编辑本段 常用词组
1.臼齿 jiùchǐ
[molar tooth] 齿名。在口腔后方的两侧。一般上下颌各六个,其形如臼,故名。通称"槽牙"。
折叠 编辑本段 古籍解释
康熙字典
《广韵》其九切《集韵》《韵会》《正韵》巨久切,$音咎。《说文》舂也。本作ڒ,隶省作臼。古者掘地为臼,其后穿木石。象形,中象米。《徐曰》臼字中四注,与函字下,鼠字上,及古文齿字,皆偶相似而非也。《世本》雍父作臼。《吕氏春秋》赤冀作臼。《易·系辞》断木为杵,掘地为臼。臼杵之利,万民以济。《沈约·捉搦歌》粟谷难舂付石臼。《柳宗元诗》日午梦觉无馀声,山童隔竹敲茶臼。
又星名。《史记·天官书》杵臼四星,在危南。《注》杵臼三星,在丈人星旁,主军粮。
又地名。《左传·僖二十四年》济河围令狐,入桑泉,取臼衰。《注》解县东南有臼城。
又水名。《左传·定五年》将涉于成臼。《注》江夏竟陵县有臼水,出敛屈山,西南入汉。《后汉·章帝纪》罢常山,呼沱石臼河漕。《注》石臼,河名也,在今定州唐县东北。
又山名。《山海经》踵臼之山,无草木。
又鸟名。《读曲歌》打杀长鸣鸡,弹去乌臼鸟。
又树名。《古西洲曲》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又姓。《左传》华讴家臣臼任。
又《韵补》叶敞吕切,音处。《韩愈·元和圣德诗》遂自顚倒,若杵投臼。叶下渚。[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