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 编辑本段 建制沿革
鸟瞰澧县澧县因澧水贯穿全境而得名,始见于《尚书·禹贡》:“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又东至360百科于澧。”
春秋、战国属楚,秦属黔中郡,汉属武陵郡零阳县,三国、西绍获些晋、东晋、南朝属天门郡,梁敬帝绍泰元年(555)始置澧州。
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罢天门郡,置澧州,新置澧阳县。炀帝大业三年(607)废澧州置澧阳郡。澧阳郡治澧阳(今石门),辖澧阳、石门、孱陵、安乡、崇科易晚兰思出新报义、慈利6县。
唐加家晶扩好高祖武德四年(621)改澧阳郡为澧州,隶属江南西道。玄宗天宝元年(742)复改澧阳郡。肃宗乾元元年(758)又额供迫块零只设团触导改为澧州,受武贞军节度。澧州治澧阳,唐初辖6县,同隋。高宗麟德后辖4他半配毫族资说玉互玉县:澧阳、安乡(废孱陵县并入,今安乡、南县地)、石门、慈利(崇义县并入,今慈利、永定区、桑植、临封天就都核封澧县地)。
宋代澧州治澧阳,隶属荆湖北路。辖澧阳、安乡、石门、慈利4县。
元代在澧水流域置澧州路,隶属湖广行省江南北道,澧州路治澧阳。元至元十二年(1275)置澧州安抚司,十四年改为澧州路总管府。研传义点辖澧阳县、石门县、安乡县、慈利溶证盾块张量混按费集亮州(宋慈利县升,今慈利县、永定区、临澧县地)、柿溪州(析宋慈煤免医千转吃谈额仍脱利县置,今桑植县地)。
1364年,朱元璋改澧州路为澧州府。太祖洪武九年(1376),澧州府降为澧州,并裁澧阳县入州治,属常德府。三十年,澧州改属岳州府。辖安乡、石门、慈利。常德府、岳浓化则号陈州府隶属湖广布政使司上荆南道(驻澧州)。
清康熙九年(1670年),澧州隶岳常道(上荆南道改为岳常道,驻澧州)。雍正七年(1729年)升澧州为直隶州,与常德府同级,隶属岳常澧道(岳常道更名为岳常澧道,驻澧州)。辖安乡、石门、慈利、安福4县。雍正十三年(1735年)增辖永定县(今张家界永定区)。
民国元年(信的轻裂其北1912年),改直隶澧州为澧州行政厅。民国二年9月,废州为县,始称澧县,隶岳常澧道。民国3年括身边此片修(1914),岳常澧道改称武陵道,治常德(武陵县),原常德府、直隶澧州各县由马制面利出钢武陵道直辖。民国5年,湖南省将武陵道裁撤,澧县划归湘江道管辖;民国11年,湖南省撤销“道”制,仅存省与县两级。民国24年,隶属湘西行政督察区。民国26年12月,径发线款盾明隶属第二行政督察区(辖常德、华容、南县、安乡、沅江、汉寿、澧县、临澧、石门、鲜任慈利、桃源等11县,专员公署设常德县城)。民国29年4月,原第二区划出然裂沅江、汉寿县改称第四区。民国37年11月,第四专署由常德迁往澧县(此时亦称常澧区专员公署)。
1949年7月27日澧县解放。1949年8月4日隶属常澧区行政专员公署,8月28日,隶属常德区行政专员公署。1952年,隶属常德区专员公署。刻掌全月妈刚1955年2月,隶属常德专员公署。1988年4月隶属省辖常德市。[1]
折叠 编辑本段 行政区剧鲜模界弱然洲划
2015年底,澧县实施乡镇行政区划调整。调整后全县辖澧西、澧阳、澧浦、澧澹4个街道和甘溪滩、益挥怀肥沉局火连坡、码头铺、片色王家厂、金罗、盐井、大堰当、梦溪、复兴厂、城头云入扬延采灯应轻久永山、涔南、如东、小渡口、官垸、澧南等15个镇。
折孔范田区采板费般织叠 编辑本段 地理环境
折叠 位置境域
澧县位置澧县介于东径1功快断11°12'30"至112°0'5"与北纬29°16'至29°57'之间,位于湖南省西北部,与长江直线距离80公里,是枝柳铁路、二广高速和207国道跨越长江,进入湖南的第一县。澧县北已执连长江,南通潇湘,西控九澧,东出洞庭,自古就有“九澧门户”之称。是澧水流域和湖南省参与长江开发的一大战略要地。
2016年末,全呼县总面积2075平方公里,县城面积149.67平方公里。全县耕地面积108.6万亩。
折叠 地形地势
县境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形成山、丘、平、湖四种自然区。西北部为山区,太青山鸭母尖海拔1019.5米,是全县制高点;修歌甲南部与北部属丘陵区,起伏不平;东部和象书设器掉答西部为湖区,水网纵横,小渡口镇永和村海拔28.6米,是县境答买百移最低点;中部是全省著名需费的澧阳平原。境内澧、涔、澹、道、松滋五水环绕,河网密布。土壤种类繁多,以红壤土类潮土类为主。森林植被主要是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灌丛以及分散的人工杉木林、果木林茎林等。
折叠 气候环境
县境处于中亚热带内陆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量充足,适应水稻、棉花色断纪落容季静、油菜、葡萄、柑橘、苹果柚等多种作物生长。[2]
折叠 编辑本段 自然资源
折叠 为名地异未矿产资源
县境内已发现的矿种有30种,有探明资源储量的矿种15种。其中能源矿产6种,金属矿产5种,非金属矿产80种。
折叠 土地资源
县域国土面积2075.4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11.11万亩、园地11.3万亩、林地64万亩、草地6.8万亩、城镇村及工矿用地33万亩、交通运输用地6.5万亩、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68.4万亩、其他用地9.4万亩。
折叠 水资源
全年水资源总量19亿立方米。其中,地下水良械团或留资源量4亿立方米;各类水库蓄水量5亿立方米。
折叠 编辑本段 区域人口
达浓景较快脱础序2017年末全县户籍人口91.84万人,比上年末几才容口数府入减少1.12万人。著衡口其中,城镇人口24.8万人,还义样验坐增范稳密室初乡村人口67.1万人。总人口中,男性人口46.38朝及却凯鲁某万人,女性人口45.46万人;18岁以下人口15.21万人,18-34岁人口17.09万人,35-59岁人口3念知多失呢如训刑8.62万人,60岁以上人口20.92万人。年末全县常住人口78.34万建技跳述人,比上年末减少0.04万人。在常住人口中,城镇居民36.3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58万人;农村居民4庆缩步1.99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61万人。城镇化率46.4%,比上年提高2.02个百分点。
折叠 编辑本段 区域政治
折叠 编辑本段 区封怎术判今沉域经济
折叠 综合概述
2017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50.5亿元,比上年增长9.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7.8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120.4亿元,增长7.8%;第三产业增加值172.3亿元,增长13.2%。全年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由上年的18.6﹕35.8﹕45.6调整为16.5﹕34.4﹕49.1,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比上年提高3.5个百分点。全县人均生产总值(按常住人口计算)44741元,比上年增长13.7%。
扎实推进“五大会战”,补齐经济社会发展短板。实施园区攻坚大会战,产业发展再上台阶。全县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9家,高新技术企业2家,东部新区污水处理厂开工建设,新鹏三期、萌恒二期、城头山水工机械等项目竣工,祉博建材、远东人防等项目抓紧建设;创新产业园被认定为省中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经济开发区综合排名跃升至全省第27位。实施城镇带动大会战,城乡面貌日新月异。津澧融城一体化步伐加快,全年争取用地指标4400亩,完成征地4100亩,实施棚改4600多户,四大平台公司融资27亿元,河湖连通工程全线开工,12条城区路网工程全线通车。实施交通建设大会战,基础设施更加完备。澧北干线基本贯通,沅澧快线2号大道樟柳至马堰段建成通车,马堰至新联段开工建设;汽车总站完成主体工程,农村公路窄加宽173公里,安保工程105公里,危桥改造23座,戴家湾码头全面竣工。实施旅游升温大会战,全域旅游稳步推进。城头山景区完成稻田酒店、青少年拓展基地、博物馆VR展馆等项目前期;彭山景区完成游客服务中心等11项提质工程;澧州古城完成沧堰、澧浦楼修复和古城墙展示;黄家套耕读庄园正在编制田园综合体规划、千里马农庄农耕文化展示园加快建设、大美生态家园成功创建国家级五星级农庄。实施民生提质大会战,各项事业协调发展。投入脱贫帮扶资金3亿多元,发放金融扶贫贷款0.65亿元,完成危房改造686户,易地搬迁229户662人,年内出列贫困村19个,脱贫14653人;城区路网、河湖连通、城区供水3个PPP项目实施,撬动社会资本60亿元;九澧学校扩建工程完工,澧浦高级中学、一完小桃花滩分校开工建设,社保扩面8620人。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7%,与全省持平,低于全市平均水平0.4个百分点。全年商品零售价格比上年上涨1.1%,低于全市0.2个百分点。
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16亿元,比上年增长10.2%;第三产业税收9.3亿元,占全部税收收入(含上解中央、省税收,下同)13亿元的71.5%,其中房地产业税收4.3亿元,占税收的33.1%;第二产业税收3.7亿元,占税收的28.5%;其中工业税收2.48亿元、建筑业税收1.26亿元,分别占全部税收的19.1%和9.7%。全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0.1亿元,增长5.8%。其中:税收收入6.5亿元,增长14.3%;国税收入2.51亿元,增长64.7%;地税税收3.95亿元,减少4.3%。
全年公共财政预算支出45.5亿元,增长5.9%。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2.76亿元,下降20.25%;公共安全支出1.62亿元,增长10.98%;教育支出6.75亿元,增长10.15%;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7.87亿元,增长4.64%;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6.9亿元,增长13.65%;农林水事务支出7.66亿元,减少14.83%;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1.98亿元,增长24.67%;住房保障支出2.86亿元,增长22.02%;城乡社区事务支出1.41亿元,增长20.84%。
折叠 第一产业
绿色澧南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1.7亿元,比上年增长4.5%;其中:农业产值44.1亿元、林业产值1.2亿元、牧业产值42.2亿元、渔业产值7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7.2亿元。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62.4亿元,增长3.9%;其中:农业增加值31.2亿元、林业增加值1.1亿元、牧业增加值20.9亿元、渔业增加值4.6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4.6亿元。
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36.34万亩,比上年减少0.52万亩;粮食总产量51.69万吨,连续8年被评为粮食生产先进县,比上年增长0.3%。棉花播种面积14.11万亩,比上年减少0.4万亩;棉花总产量1.74万吨,减产3.3%。油菜籽播种面积63.57万亩,比上年增加0.42万亩;油菜籽总产量8.46万吨,减产3.3%。蔬菜种植面积21万亩,比上年减少6.54%;蔬菜产量35.74万吨,减产3.9%。水果产量18.22万吨,增产7.1%。
全年造林面积3.5万亩,比上年增长11.1%。全年生猪存栏46.8万头,比上年增长0.5%;生猪出栏97.74万头,增长0.3%。家禽存笼783.1万只,下降2.41%;家禽出笼1202.9万羽,下降2.9%。全年肉类总产量9.34万吨,下降0.42%。其中,猪肉产量7.04万吨,增长0.3%;禽肉产量1.7万吨、牛肉产量0.22万吨,均与上年持平;羊肉产量0.39万吨,与上年持平。禽蛋产量6.37万吨,增长2.8%。水产品产量6.27万吨,增长2.6%。
六大特色产业面积30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2.1万亩;流转耕地48万亩,农民合作社608家,其中国家级4家。全年化肥施用量19.6万吨,下降2.97%。农药施用量1899吨,下降16.8%。农村用电量1.21亿千瓦时,下降2.4%。198个村(居)通自来水;208个村(居)通电话;212个村(居)通宽带;197个村(居)通有线电视。
折叠 第二产业
工业园区全年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94.3亿元,比上年增长8.4%。全年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7家,比上年净增11家。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34.3亿元,增长21.9%。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4.8亿元,增长10.1%。在规模以上工业中,非公有制工业增加值62.8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的96.9%。全年共有50家园区规模工业企业,比上年净增7家,完成园区工业总产值182.6亿元,增长21.8%;实现园区工业增加值38.2亿元,增长9.5%;园区工业增加值占全部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59%,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全年共有72家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产业企业,其中:高新企业12家,高新产品产业企业60家,共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57.7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总量的89.1%,其占比提高17个百分点。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99.7%。纳入重点调度的24种工业产品中,有12种产品产量增长。食用植物油产量26.9万吨,增长6.3%;大米27.1万吨,增长16.8%;纱7.4万吨,增长17.5%;服装63万件,下降16%;石膏832.2万吨,增长53%;陶瓷砖1252.6万平方米,增长38.3%;啤酒3.9万千升,增长35.9%。
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26.9亿元,比上年增长25.3%;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7.8元,与上年基本持平;实现利润总额15.9亿元,增加16.2%;实现利税总额24亿元,增加6.8%。
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26.3亿元,比上年增长5.5%。其中,12家资质建筑企业共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8.1亿元,增长15%;实现利润1.5亿元,与上年持平;从业人员7079人,比上年增加369人;房屋施工面积207.5万平方米,下降5.1%。房屋竣工面积100万平方米,增长4.1%。
折叠 第三产业
全年房地产开发项目33个,比上年增加10个;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6.7亿元,比上年增长114.1%。商品房屋施工面积150万平方米,增加24.5%。商品房销售面积80万平方米,增长56.3%。其中住宅销售面积75万平方米,增长82%。商品房销售额35.4亿元,增长71%。其中住宅销售额33.2亿元,增长137%。全年商品住宅销售均价4438元,比上年增长31%。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1.1亿元,比上年增长11.3%。全年79家限额以上企业实现零售额32.9亿元,增长25%。其中46家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企业实现零售额29.75亿元,增长25.2%;33家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企业实现零售额3.12亿元,增长22.7%。
在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企业中,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零售额9.34亿元,比上年增长32.1%;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零售额4.51亿元,增长23.1%;汽车类零售额5.33亿元,增长35.9%;日用品类零售额1.58亿元,增长12.3%;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零售额2.95亿元,增长31.5%。
全年邮政电业务总量4.81亿元,比上年增长2.1%。其中,电信业务总量3.99亿元,增长0.8%;邮政业务总量0.82亿元,增长7.9%。年末拥有移动电话用户62.36万户,比上年增加3.97万户;固定电话用户7.6万户,比上年减少2.75万户;互联网宽带用户13.15万户,比上年增加2.8万户。全年订销报纸、杂志累计份数分别为752.3万份和30.8万份。邮政储蓄存款余额45.7亿元,比年初增加4.74亿元,增长11.6%。
全年实现旅游收入56.84亿元,比上年增长11.7%,接待国内旅游人数639.48万人次,增长6.7%。全年共有国家级4A旅游景区2个(城头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彭山景区),国家3A级旅游景区1个(澧州古城);成功举办“中国城头山世界稻作文明论坛”,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官员及袁隆平院士等100多名中外专家学者出席,达成《城头山共识》,国内外130多家媒体集中报道。城头山国家遗址公园正式授牌,被评为省十大平安景区,彭山景区被评为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单位。全年有宾馆酒店和社会旅馆630家。其中,五星级酒店1家(瑞高酒店)、三星级酒店3家(桃花滩宾馆、金龙玉凤饭店、城头山国际大酒店)、二星级酒店1家(兰国宾馆)。旅行社2家,旅行社营业部7家。
折叠 编辑本段 社会事业
折叠 教育事业
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14所。其中,小学73所,初中学校32所,普通高中5所,职业中学4所。本学年在校学生81082人,比上年减少234人。其中小学生44427人,比上年增加874人;初中生19606人,比上年增加142人;高中生10940人,比上年减少134人;中职生6109人,比上年减少1116人。本学年毕业生人数19324人,其中小学毕业生6334人,初中毕业生6320人,高中毕业生3772人,中职毕业生2898人。全县共有教职员工6050人。其中,普通中学教职员3110人,职业中学教职员工399人,小学教职员工2541人。本年参加高考人数4456人,录取考生4194人。其中,录取本科生2994人。
全县共有幼儿园146所。其中,公办幼儿园29所,民办幼儿园113所,非法幼儿园4所;城区幼儿园43所,农村幼儿园103所。在园幼儿21347人,其中城区幼儿9321人,农村12026人,在园教职工2408人。
校名 | 简述 | 校址 | 校园风光 |
---|---|---|---|
澧县第一中学 | 澧县第一中学引位于澧水下游,楚文化的腹地。这里是宋代人杰范仲淹少时求学的地方。澧县一中创办于1902年,办学渊源可追溯到1226年。这里是辛亥革命领袖蒋翊武、红军将领游端轩的母校;也是中科院院士沈绪榜、朱作言,哈佛大学教授朱炜的母校。1955年,澧县一中高考全省夺冠。1959年起,被确定为湖南省重点中学。2004年全省统一改称省示范性高中。 | 澧县澧阳街道二牌楼巷66号 | ![]() |
澧县第二中学 | 澧县二中,常德市级示范性高中。前身为溪东书院,九百多年前,宋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范仲淹曾读书于此。1902年,溪东书院易名为澧州官立中学堂,民国十年(1921年)更名为澧县县立中学,民国十四年(1925年),改称为澧县县立初级中学,1952年10月,将学校定名为湖南省澧县第二中学。 | 澧县澧阳街道翊武西路1158号 | ![]() |
澧县第三中学 | 澧县第三中学是一所市级示范性高中,学校占地5万平方米。1966年始设澧西农中,1974年,澧县拖拉机站并入澧西农中。1969年改为澧西中学。后经澧县人民政府批准,于1978年1月改设为澧县第九中学。原澧县三中(旧址在新洲)划归津市市后,于1994年1月改名为澧县第三中学。 | 澧县张公庙镇黄河村 | ![]() |
折叠 科学技术
成功创建省知识产权建设强县,全年专利申请345件,同比增长13.9%;其中发明专利122件,增长40.2%。全年承担的科研项目30项,项目总投入245万元,2项获省市科技进步奖、5项获得县级科技进步奖。年末全县拥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院士工作站1家。
折叠 文化体育
全年开展大中型群众文体活动100多场次,成功创建省级“书画之乡”,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澧水船工号子》登上央视舞台。全县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3个、文化馆1个,剧团演出108场,观众6.2万人次。公共图书馆1个,图书馆藏书12.9万册,总流通人数8.1万人次。博物馆和纪念馆2个,文物藏品6479件,其中一级品28件。广播电台1座,农村有线广播站32个,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100%。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6座,有线电视用户12万户,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9%。放映公益电影4980场,观众150万人次。
成功承办2017环中国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中塞国际篮球明星对抗赛。全县有体育运动场地211个,经常参加锻炼的人数53万人。全年举办县以上运动会3次,参加人数5万人次。全年获省级奖牌5枚,其中金牌3枚、银牌和铜牌各1枚。
折叠 医疗卫生
县人民医院与省人民医院建成医联体,精神康复医院托管中心大楼完成主体工程,乡村本土医生培养第一批50人入学,计生奖扶政策全面落实,封洲禁牧成果进一步巩固。全县拥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703个。其中,医院4个、卫生院30个、专科疾病防治站3个、妇幼保健院1个、卫生防疫站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4个、诊所、卫生室和医务室79个,村卫生室541个。全年有卫生工作人员5494人;有卫生技术人员4340人,其中执业医师1718人、注册护士1237人。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拥有床位4600张,其中乡镇卫生院床位2310张。全年诊疗病人307万人次,增长75.4%。
折叠 人民生活
全县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859元,增长9%。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862元,增长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223元,增长8.3%。年末城乡居民人均住房面积63.4平方米,比上年增加7.5平方米;其中城镇居民人均面积59.7平方米,增加7.6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面积65.1平方米,人均增加7.5平方米。
折叠 社会保障
年末城镇新增就业人员5811人,减少15.8%;失业人员再就业2760人,减少8%。援助农村贫困家庭转移就业6100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2% 。
年末八大保险参保人数为82.9万人。其中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3.1万人、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1.1万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2.7万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44.3万人、失业保险3.31万人、工伤保险5.5万人、生育保险2.87万人。全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82.51万人,比上年增加4.67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累计支出4.8亿元,比上年增加1.28亿元;受益人数122万人次,参合率98.61%。
全年获得政府最低生活保障的城镇居民有1.1万人,比上年减少0.8万人,月人均补助标准320元,比上年增加34元,共发放城镇居民生活最低保障经费0.51亿元,下降23.9%。获得政府最低生活保障的农村居民2.3万人,比上年减少1.9万人,月人均补助标准160元,比上年增加34元,共发放农村居民生活最低保障经费0.62亿元,下降4.6%。年末有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床位数3933张,收养各类人员3760人。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1.04亿元,比上年减少0.08万元;筹集社会福利资金1200万元,比上年减少1800万元。
折叠 节能降耗
总装机140兆瓦的两个光伏电站并网发电,垃圾焚烧发电厂建成投产,中车150兆瓦风电项目签约。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102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加2.25万吨标准煤,增加1%。万元GDP(按2010年不变价格计算)能耗0.329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7.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36.2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加13.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变动率2.7%。全社会用电量9.92亿度,增长7.7%。其中,工业用电4.1亿度,增长7.6%。
折叠 环境保护
规划了占全县国土面积23%以上的生态红线,49个中央环保督查和省政府交办问题全部整改到位。强力推进河长制,完成退养1005户、拆除栏舍47.6万平方米,39处集中饮用水源地水质达到Ⅲ类以上。81个农村简易垃圾填埋场完成整改,关停土立石灰窑和“三粉”加工企业93家,淘汰黄标车272辆,县城空气质量优良以上天数303天,优良率83%。[4]
折叠 编辑本段 历史文化
折叠 民俗文化
皮影戏
皮影戏澧县皮影戏是流行于广大农村的一种民间综合艺术,它曾在21世纪初期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高度关注,并派员来我县进行过实地考察,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澧县皮影戏的艺术特点是:先以牛、驴皮为原料雕刻成各种戏曲人物和布景道具(俗称“皮影子”),然后将可以灵活操纵的皮影子贴近预先设置好的银幕(俗称“影盘”),通过灯光照射,使皮影子在银幕上表演各种舞台动作,同时配以唱腔、音乐,进行声情并茂的戏曲演出。因其集文学、美术、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而又能利用有限的屏幕和简陋的设备,表现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和出身入化的戏剧场景,给观众留下广阔的艺术空间,故深受广大基层群众尤其是少年儿童的喜爱,成为澧县农村普及最广、老少咸宜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民间皮影戏班一般由5至7人组成多数以家庭为主,且代代相传,人称“皮影世家”。如本县澧南乡前进村的“向家班”、澧澹乡白杨村的“曲家班”、甘溪滩镇古堰村的“游家班”等,都是数代从艺、祖孙同台的“家班子”。无论业余组合或者职业戏班,皮影戏艺人个个都是多面手,能操纵皮影子,能配音说唱,还能演奏乐器。
皮影戏的活动阵地主要在农村,过去多根据农事季节和民间习俗,为农家村民的喜庆、敬神、还愿等活动进行演唱,现在则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开展形象化的宣传为主要目的,同时兼顾其他。澧县皮影戏的人物道白采用本县方言口语,音乐和唱腔则借用荆河戏弹腔南、北路,伴奏音乐也分为文、武两场,所用乐器与荆河戏相同,唯乐队阵容稍小,几乎全用民乐,故乡土风味更加浓厚。
1980年4月,澧县皮影代表队参加全省皮影戏调演时,以改革后的艺术造型和表演手段演出大型神话剧《火焰山》,荣获一等奖。1982年和1983年,县文化主管部门连续举办了两届民间皮影戏会演,分别有11个戏班和14个戏班共226名艺人参加演出,使皮影戏艺术得到了广泛的交流和提高。目前,县内皮影戏班已发展到17个,活动范围遍及本县34个乡镇和周边5个县市。[5]
荆河戏
荆河戏荆河戏是发源于澧州(澧县)和湖北荆州的地方大剧种,史料证明已有400余年的历史,一直流传于湘鄂川贵毗邻地区30多个市县的广大城镇乡村。荆河戏旧称“上河戏”或“大台戏”,1954年,因其最早在湖南澧水流域和湖北荆沙地区一带流行,遂定名为“荆河戏”。澧县荆河戏现为文化部批准保留的地方戏剧种之一。
荆河戏以“中州韵”结合地方方言构成戏曲舞台语言。声腔有高腔、昆腔、弹腔、高拨子四种,以弹腔为主。弹腔也称“南北路”,相当于京剧的二黄、西皮。该唱腔逐渐与本地民间音乐结合,经过长时间的改造、磨合,最后形成了一种既融合南北风味、又富有本地特色的新的戏曲声腔,这就是荆河戏的弹腔北路。南路形成时间较晚一些,荆河戏艺人采徽调之精华,揉进湘澧一带地方特色,并经过较长时间的舞台艺术实践,不断完善提高,从而形成了荆河戏所独有的弹腔南路声腔体系。
荆河戏的音乐与京剧类似而更加丰富、质朴。高腔的伴奏乐器以唢呐为主,昆腔伴奏以笛子为主,弹腔伴奏以胡琴(京胡)为主。弹腔音乐的基本板式和旋律与及其变异衍化有“九腔十八调”之称,南路唱腔较为细腻柔美,旋律婉转流畅,节奏平稳匀和,长于抒情,也可叙事,喜怒哀乐均能表现;北路唱腔则显得粗犷雄浑,旋律高亢激昂,颇有气势,为炮头戏常用。此外,该剧种所独有的一些特色唱腔,如灯笼拐、八块屏、十八板、黄八板、南及北、北及南等,也为荆河戏音乐增色不少。
荆河戏的音乐伴奏有文场、武场之分,文场为唢呐和“九根弦”(京胡、三弦、月琴),武场为大士锣和一副汗钹、边鼓、小锣总共乐手六人。
荆河戏角色分生角(须生)、小生、旦角、老旦、花脸、丑角(小花脸)六行。唱、念讲究轻重缓急,抑扬顿挫,音出丹田,尤重“喷口”,声要归韵,腔要落板,发音清亮。荆河戏对各行当演员基本功重点曾总结出五句话:“花脸重架子,须生重步子,小生重腿子,旦角重腰枝,丑角重口齿”。
荆河戏也十分注重人物的化妆,讲究用色与构图勾画脸谱。一般是生角、老旦只须用黑色或白色填眉,不施脂粉;旦角要填眉画眼,施粉涂红;花脸、丑角要勾画脸谱。荆河戏的传统服饰也有特点。纱帽、头盔,形大质硬,帽翅较短;王帽、公子巾小巧轻便;高方巾和软罗帽的帽腔都较软,表演时演员运用颈项功,可甩出各种各样,以烘托人物的性格。服装的水袖很短,演员常用抓袖动作等。
荆河戏对艺术精益求精,各行业历代都有一批身怀绝技、德艺双馨的名角活跃在舞台上。荆河戏早期以在城镇演唱“庙戏”、“会戏”为主。清光绪以后,更向农村发展,临时搭台演出“草台戏”。荆河戏的传统剧目多达八百出,保留下来的有514出。剧目少数来源于元明杂剧、传奇和民间传说、故事,多数取材于历史演义、章回小说。还有些剧目是从其他剧种或民间艺术中移植整理的。解放后,在整理改编传统剧目的同时,各剧团还自编自演了一些新历史剧和现代戏,如《法场拜相》、《程咬金娶亲》、《太平村》等,受到观众好评,并由广播电台、电视台录制播放。
花鼓戏
花鼓戏花鼓戏是最早发源于澧水流域、由民间歌舞演变而来的地方戏曲剧种,大约在清代中叶就已经形成。花鼓戏旧称“花鼓儿”、“大筒戏”或“阳花柳”。
花鼓戏以澧水流域地方语言为舞台语言,唱腔音乐属于曲牌联缀体形式,分为琴腔、打锣腔和小调三大类。花鼓戏的基本功法有口法、手法、眼法、身法、步法和扇子功、水袖功等。花鼓戏早期以上演反映群众劳动生活和男女爱情的小型剧目为主,剧中人物多为小旦、小生和小丑,称为“三小戏”。以后大型剧目不断丰富发展起来,成为舞台上的主导剧目。为适应这种情况,剧种行当随之发展,逐步形成生、旦、净、丑四大行当体制。花鼓戏的传统剧目,据文化主管部门不完全统计,共有120出左右,其中大本戏(包括连台戏)约80出,其余为中、小戏。早期花鼓戏只有流动在广大农村的临时性班社,除少数师徒相传的专业艺人外,大都亦农亦艺自由组合。
饱含浓郁的湘楚情韵和江南水乡风味,具有唱法独特、优美动人的唱腔,是本地花鼓戏在艺术上的最大特色,也是花鼓戏能够倾倒观众、风靡城乡的主要原因。历来有成就的花鼓戏艺人,都主要以动人的唱腔而闻名当时。清末民处,澧水流域名艺人张尔金、陈小春及其名徒徐韵生、苏保寿、彭如汉、喻春满,以及解放前后澧县红霞班中的“三霞”等,均以其唱腔优美超群,受到群众的普遍喜爱和称赞。
澧州渔鼓
澧州渔鼓 ,又称“道情”、“打乒乓”。由于江湖上历来认为渔鼓筒是神宝之物,便不允许进孝堂,总伴着红喜事,伴着茶店的“茶客”、酒楼的“食客”,伴着过年过节的沿门表演等。澧州渔鼓的表演形式为一人站唱,手拍渔鼓筒(拍时发出“乒乓”的声音),同时用木筷敲单钹、打竹板为自己击节伴奏,边奏边唱,以唱为主,以说为辅,配以适当的动作。
澧州大鼓

澧州大鼓 ,又名“孝鼓”,原名“丧鼓”。早期因专为办丧事的人家夜晚守灵时演唱,故名“孝鼓”。后来普及到茶社、酒楼、书场等专门供曲艺人员献艺的营业性场所,通称“大鼓”。澧州大鼓曲调的变化,加上鲜明的节奏,以及由于敲打的部分和力度的不同而产生的鼓声音调的灵活多变,不仅使艺人的演唱显得抑扬顿挫,声情并茂,而且能产生一种共鸣效果,增强曲目的艺术感染力。
澧州说鼓
澧州说鼓是在澧州大鼓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约形成于清同治年间。因演唱时以说为主,以唱为辅,故名。说鼓的每段词只有末一句是唱出来的,这也是它不同于其他曲艺形式的主要特点。曲调风格或者轻灵委婉,或者哀怨缠绵,尾部的拖音都比较长,显出一种余音袅袅,回环不尽的艺术韵味和美感。
澧州对鼓
澧州对鼓 ,又称“合鼓”,它是由澧州大鼓派生出来的艺术品种。演唱时由四名艺人上台,其中二人各自占据舞台一方,面前都放着一面大鼓;另外二人手持唢呐居中间靠后处。击鼓艺人以鼓声为节拍,进行对手说唱,唱至每段鼓词末句时,再加上唢呐伴奏,其曲调与说鼓相似。
澧州三棒鼓
澧州三棒鼓 ,一般由二人演唱,其中一人敲鼓,另一人敲锣,敲锣一人击鼓边为拍,独自演唱每段鼓词的前三句,第四句即末一句由敲锣艺人加入帮唱。演唱曲调朴实委婉,节奏感较强,长于叙事,有头有尾,情节连贯,很投合广大农村群众的口味。
澧州丝弦
澧州丝弦 ,又名“老丝弦”。它是流行于古澧州一带的地方曲种,也是湘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约起源于战国末期,发展于宋元,兴盛于明清。台上的艺人既是演唱者,也是音乐伴奏者,自拉自唱或者你奏我唱。
折叠 澧阳平原
位于湖南省洞庭湖西北岸澧水中下游地区的澧阳平原,是一块美丽而又神奇的土地。到目前为止,这里已查明有500多处重要的史前和商周时期遗址。其古文化遗址分布之密集,种类之齐全,在湖南乃至全国,都极为罕见。
新石器时代是漫长的,其发展也是极其缓慢的,打制和使用粗糙的石器是这个时代的主要特征。学术界将这个漫长的时代划分出几个前后相续的文化阶段,分别是:虎爪山文化—鸡公垱文化—乌鸦山文化—十里岗文化。
十里岗文化出现一批较精致的细小石器,在学术上称之为以“黑色燧石器为代表的细小石器工业”。人类的生存模式经由环境的变化而表现出新的特点,这些特点中最明显的变化是采集狩猎经济向原始农业经济的转变,人类的活动从游猎走向定居。定居以后,人们过上了稳定的生活,从而导致了人口的增加,人口的增加又对发展食物生产提出了需求,因而早期农业的出现成为必然。定居—人口—农业,这是三位一体的关系,互为表里,相互作用。在这样的背景下,新石器时代出现了。
澧阳平原的新石器时代可以追溯到至少距今13000年前。在澧县宋家岗,曾经发现了形态相当古老的陶片,经过碳十四测年,为距今13000年前烧制,与陶片同时出土的还有一些细小的打制石器,在临澧县的华垱也发现了类似的陶片。
继之而来的新石器文化是彭头山文化。该文化的上限为距今10000年,下限为距今7800年,这个文化是湖南已经正式命名的最早的新石器文化。彭头山文化的两处重要聚落遗址——彭头山与八十垱都经过正式发掘。彭头山文化时期,人类已经开始了稳定的定居生活,人们在河流附近的岗地上营建房子,房子都很简陋,多为圆形,显然属于窝棚之类。八十垱遗址还发现了人工开挖的早期环壕,它与自然河道贯通,这种垣壕起护卫的作用,是聚落稳定持续发展的保障。在八十垱的壕沟和河道里还发现了大量的水稻,这些水稻具有栽培稻的基本特征。这时的人们还采集了其他食物作为补充,食物结构的多样性已经出现。
彭头山文化之后,澧阳平原新石器文化获得了稳定持续地发展,继彭头山文化而来的是皂市下层文化。该文化的存在年代为距今7800年至距今7000年。这个时期,澧阳平原聚落的数量增多了,聚落的面积扩大了,生产力的水平也有了提高。这样的发展持续了800年,到距今7000年时,一支新的考古学文化——汤家岗文化出现了。汤家岗文化一经出现,就显示出强大的活力,澧阳平原的聚落获得快速发展,丁家岗、三元宫、划城岗等一系列遗址面积庞大,建筑规模超过以往任何时期。
1991年城头山古文化遗址正式发掘,使城头山这座6300年前的古城,展现了中华第一古城的风采。这是澧阳平原自彭头山文化以来,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和积累,终于成就的一个辉煌时代的到来。它的横空出世,是中华大地上一道醒目的人文景观,是人类第一次在大自然的原野上树立起的丰碑,极大地加速了中国史前文化的进程,重现了在阶级与国家、家庭与社会诞生之初的原始氏族社会晚期,即新石器时代人类社会的雏形。考古学家们曾经见过古稻粒,而苦苦寻觅的古稻田也终于在这里出现,了却了他们一桩梦寐以求的夙愿,并且鉴定了这片古稻田6500年的高龄。在古稻田中,还发现了人类最早的灌溉设施,把人类社会的“稻作文明”定格在了6500年前。
千年巨变,沧海桑田。就在城头山渐渐落伍的距今5300年前,在城头山东边距离十多公里的地方,一座新城悄然出现,它的名字叫鸡叫城。鸡叫城的周围,密集分布着数十处居民点,形成了一个超级城壕聚落集群。这个聚落集群有着严密分工,形成了城内生活区、墓葬区、手工业作坊区,城外居民点、农田耕作片区等特色区域。那时的鸡叫城农业高度发达,商贾络绎不绝,俨然是湖南的文化和经济中心。鸡叫城的繁荣维持了数百年,距今4000年以后突然衰落,我们还不知道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鸡叫城的衰落。历史大幕已经在其他的地方重启,这便是以中原为中心的中国早期国家文明的出现。
6000年的前赴后继,6000年的奔涌扩张,在距今3800年左右,澧阳平原终于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其史前社会走向了终结。曾经辉煌的澧阳平原在夏商时期一度被冷落,东周楚文化南渐以后,澧阳平原再次勃发生机,战国末期,屈原在此留下了“望涔阳兮极浦”(九歌·湘君);“沅有芷兮澧有兰;遗余褋兮澧浦”(九歌·湘夫人)的诗句,一直成为后人站在澧水之滨,发思古之悠情的心灵鸡汤。[6]
折叠 民间音乐
县民间音乐品种比较齐全,演唱形式灵活多样,内容大多直接来源于现实生活又直接服务于现实生活,及时满足广大群众组织生产劳动、交流思想感情的需要,因而带着浓郁的生活气息,饱含澧水流域古朴醇厚的民俗风情和地方色彩。根据各个音乐品种在内容和形式上的不同特点,澧县民间音乐大致可分为民歌、宗教音乐、民间乐器三大类。
民歌澧县民间歌谣是澧县人民在漫长的生产劳动中,创造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由群众口头传唱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澧县民间歌谣大致可以分为劳动号子、山歌、情歌、民间小调、童谣等。
宗教音乐宗教音乐是道士、僧尼人等做道场和法事时的专用音乐。僧尼做法事时,用木鱼、钟、磬等伴奏,音调古朴柔和,渲染出一种虔诚、庄重、肃穆的气氛。
民间乐器即吹打乐,俗称“点子”,一般由七名艺人分操鼓、大锣、小锣、头钹、唢呐等乐器,按照曲牌的衔接顺序进行演奏,鼓点指挥。曲调分南路、北路两类,南路节奏平缓,音调柔和悠扬,带点“文气”;北路节奏紧迫,音调高亢激越,带点“武”气。民间婚丧庆典,多延请乐手演奏“点子”以增强气氛。荆河戏也采用“点子”作为武场的伴奏音乐。
折叠 编辑本段 风景名胜
折叠 彭山景区
彭山景区澧县彭山景区,是由1000亩湿地、2000亩水域、3000亩山林自然地貌建成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五星级休闲庄园、中国最美农庄、湖南省乡村旅游示范点,也是湖南省艺术摄影学会创作基地、常德市书法家协会、美术家协会创作基地。整个景区以原生态、健康养生、保护自然为理念,在不破坏原生态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建设,享有“生态胜景,大爱彭山”之美誉。
彭山,是守望着“中华城祖,世界稻源”的一座文明璀璨之山,是澧阳平原上依水望洲、王祠凌空的文化厚重之山,是屈原行吟澧水留下千古名句“沅有芷兮澧有兰”的文艺浪漫之山,更是地质遗迹丰富、环境和谐优美的生态文明之山。
彭山景区目前主要分为原乡梦体验区、生态氧吧体验区、游乐体验区、亲水体验区、民俗文化体验区和禅修文化体验区,集吃住、观光、游乐、体验、购物等功能于一体。青山环绕、碧水相衬,山、水、洲自然地融为一体,令人沉浸其中,流连忘返。
折叠 城头山旅游景区
城头山旅游景区城头山旅游景区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位于湖南省澧县县城西北10公里的城头山镇。包括城头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澧阳平原史前遗址博物馆、城头山农业大观园和城头山风情小镇四大部分。一期依托城头山古城遗址,以文物保护展示为基础,兴建城头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澧阳平原史前遗址博物馆。二期以保护和诠释稻作农耕文明为主要特色,形成一个以旅游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示范农业、体验农业为主要内容的农业大观园。城头山风情小镇依托城头山镇打造一个旅游景区的风情小镇和整个景区的服务配套功能集散地。景区总体目标是建成5A级国家旅游景区,打造世界级文化遗址旅游目的地。
城头山旅游景区是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相结合的文化旅游项目。景区以古城文化、稻作文化、祭祀文化为灵魂,将遗址景观和周边生态环境、建筑景观等要素结合起来,按照旅游“六要素”的要求,配套一系列体验产品、休闲项目、生态景观,形成完整的游憩体系。
城头山遗址城头山遗址位于湖南省澧县车溪乡城头山村,距县城10公里,占地面积18.7公顷,1979年被考古工作者发现。1991年至2001年先后进行了11次考古发掘,发掘面积近7000平方米,出土文物1.6万余件。它是中国迄今所发现的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内涵极丰富的古城址。考古工作者除发现有城垣、城门设施、环城壕、护城河外,还在城内发现了从汤家岗、大溪到屈家岭等不同文化时期的大片台基式的房屋建筑基础、设施齐全的制陶作坊、宽阔的城中大道、密集而重叠的氏族墓葬、保存完好的中国最早的大型祭坛和灌溉设施完备的世界最早的水稻田(6500年前)。水稻田遗迹对长江流域文明因素的形成、世界稻作农业的兴起和发展等重大学术问题的研究具有极大的价值,代表了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古文明的发展高度,与素称中华文明摇篮的黄河流域古文明相比,毫不逊色,而且年代更早。城头山的考古发掘成果,镌刻到了北京“中华世纪坛”的青铜甬道上,写进了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
城头山遗址先后两次入选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1995年,国家主席江泽民为其题词。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评为“中国二十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2005年被国家确定为“十一五”重点保护的大遗址。同年11月,《城头山遗址》特种邮票小型张公开发行。2006年,被共青团中央评为第四批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2010年城头山被授予“省级地质公园”称号,5月,做为“中国最早的城市”被制作成大型模型在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展出。
折叠 湖南涔槐国家湿地公园
湖南涔槐国家湿地公园,涔槐国家湿地公园地处武陵山脉向洞庭湖平原过渡地带的澧县境内,是以涔水永久性河流和山门水库、王家厂水库库塘湿地为主体,以自然河流、库塘、河心洲滩、洪泛平原湿地、沼泽和环湖森林组成的库塘-河流复合型湿地生态系统,规划面积2776公顷,其中湿地面积2406.7公顷,占湿地公园总面积的86.63%。公园湿地分为河流湿地和人工湿地两大湿地类,永久性河流、洪泛平原湿地、库塘和水产养殖场四大湿地型。湿地公园呈南北走向,最北端至山门水库的北端尾闾,最南端至王家厂水库大坝。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11°27′28″~111°32′33″,北纬29°45′28″~29°54′56″之间,南北长17.50千米,东西宽8.16千米,总面积2778.0公顷。属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度的季风性湿润气候区,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均气温16.0℃,最高气温39.5℃,最低气温-14.0℃。年日照时数在1700小时以上,年均无霜期288天,年均降水量1530毫米,年均相对湿度83%。公园外围涉及王家厂、火连坡、闸口、方石坪等4个乡(镇)21个村人口3.8万余人,公园内无常住人口,包括王家厂镇的大兴村、双庆村、偏估佬林场、生产街居委会、建设街居委会、黄木村,火连坡镇的金山村、古台村,闸口乡的沿溪村、芦桥村、花园村、丫角村、石庄村、新桥村、羊耳村、古城村,方石坪镇的杨家湾村、柳树村、枞杨村、龙神潭村、球山村共21个行政村(居委会)。
湖南涔槐国家湿地公园组成主体为王家厂水库、山门水库,最高海拔为山门水库120米,最低海拔为王家厂水库大坝泄洪口71米。王家厂水库始建于1958年,位于澧水支流涔水中游澧县王家厂镇上游1千米处,是一座以防洪、灌溉为主,结合养殖、航运等综合利用的国家大(II)型水库,1960年建成蓄水,总库容2.78亿立方米,正常库容2.0亿立方米,集雨面积484平方千米,占全流域面积的41%,坝址以上河长48.5千米,河道坡降3.5‰。水库建有坝后式电站,装机3台1360千瓦机组,多年平均发电量915万千瓦时。王家厂水库洪水调度系统是国家防总在1998年全国16座大型水库进行的洪水调度系统工程试点之一,洪水调度系统工程于1999年4月1日投入试运行,担负着澧阳平原2.3万公顷农田的灌溉和下游100万人口、6.7万公顷耕地的防洪保安任务。山门水库位于澧县闸口乡的大垱口,王家厂水库上游,拦截涔水支流九河湾溪河形成。水库大坝外两座大山紧锁有如一扇天然的大门,因而得名"山门水库"。水库始建于1975年,1976年竣工蓄水,其正常库容0.92亿立方米,控制集雨面积35.41平方千米,流域多年降雨量1277毫米,灌溉面积0.39万公顷。山门水库水源丰富,库区内水质无任何污染,连续多年达到Ⅲ类水质,是澧县重要的生活饮用水源。公园内群山环抱,景色秀美,水溅银花,湖光迷人。王家厂水库、山门水库和涔水作为湿地公园的景观主体,串联起滨湖地带的森林景观、田园景观和村落,营造了丰富多样的复合湿地系统和湿地景观,形成了融多种风格为一体的沿河风光带。
折叠 八十垱遗址
八十垱遗址八十当遗址位于澧县梦溪镇五福村,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距今约8000~7000年,面积约3万平方米。1986年全省文物普查发现,1993-1997年先后6次发掘,完成发掘面积1500平方米。发现了环绕聚落的围墙、挡水坝,以及大量的墓葬和以杆栏式建筑为主的居住房址。此外,还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骨器、木器、百余种植物杆茎与果核。出土的数万粒炭化稻谷、稻米其形态保存完好。遗址不仅丰富了对彭头山文化面貌的认识,而且对中国史前聚落形态和环境的研究、对稻作起源与原始农业的产生都具有重要价值。
2001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折叠 余家牌坊
余家牌坊位于湖南省澧县车溪乡,余家牌坊建于清道光八年(1828)至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共费时十五年。东西长7.5米。此坊用汉白玉建成,高三层计12.7米,宽8米,为六柱三门四面九楼式,通体均浮、镂雕人物、龙凤、花鸟等纹饰图案,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堪称石雕艺术精品、民族文化瑰宝。现已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余家牌坊又名余家节孝坊,位于澧县车溪乡牌楼村。建于清道光年间(1833~1842年竣工),坊高12.7米,东西长7.5米,南北宽5米,全部用祁阳白石建成,计3层,上层两侧饰立体蟠龙浮雕,中部刻有“圣旨”二字;中层刻有湖南省抚部院请旨准建旌表全文。整个建筑结构严谨稳重,牌坊四面均作“八”字形。所有柱、坊及博风板上遍饰立体浮雕,有龙、凤、花鸟、人物等图案。下层石坊两侧刻有“龙翔”、“凤翥”及“双狮”图案。6根石柱下侧雕有4狮、4象、4麒麟。全坊为镂空雕刻,造型生动、工艺精湛,是全省乃至全国石雕中不可多得的珍品。被国务院颁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直隶澧州志》载:余继泰之妻罗氏,夫早故,24岁守节,有二子。长子早卒,次子余日禀任州同(五品)官时,为感母养育之恩,要求为母亲建节孝坊。道光皇帝准予建坊,资金自筹。余家资产耗尽,从奠基到竣工共费时十二年,终于将牌坊建成。
折叠 澧州古城墙
澧州古城墙澧州古城墙始建于明永乐二年(1404年),后经多次修补和增高,同治二年(1861年)大修后城墙长约4410米,高约5.5米,上修箭垛、炮台,设城门6个,城外有护城河,墙体为盒子式,均为条石、青砖和石灰、桐油材料叠砌而成。在小南门和东门之间城墙上有澧浦楼,楼西北30米处有沧堰。
澧浦楼又名遇仙楼,俗称八方楼。《直隶澧州志》载:相传南宋乾道年间,太守乔逊在此遇见吕洞宾,建八方楼以志,并在沧堰之上相应建遇仙桥。澧浦楼平面呈八角形,系三层木架结构建筑,内置旋状木梯,楼顶为三重檐攒顶式,布绿色琉璃瓦,顶端置葫芦瓶宝顶。沧堰平面呈八方形,面积约1600平方米,堰中有遇仙桥及桥中亭。遇仙桥南北走向,九曲折桥,现桥墩14个保存完好。
澧州古城墙现尚存2000余米,是我省保护较好的古城墙之一,也是古澧州的象征与历史见证,其文化内涵丰富,是研究澧州历史变迁及古建艺术不可多得的宝贵实物资料。
折叠 彭头山遗址
彭头山遗址位于湖南省澧县澧阳平原中部,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彭头山遗址主要文化堆积为彭头山文化时期遗存,是长江流域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年代距今约8200-7800年。考古发现遗迹有地面式、浅地穴式建筑遗迹和以小坑二次葬为主的墓葬。出土遗物中石器大多数都是打制石器,既有大型砾石石器,也有黑色细小隧石器,与本地旧石器时代晚期传统区别不大。陶器制造古朴简单,全部为原始的贴塑法制成,胎厚而不匀,大部分陶器的胎泥中夹有炭屑,一般呈红褐色或灰褐色。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稻作农业痕迹——稻壳与谷粒,为确立长江中游地区在中国乃至世界稻作农业起源与发展中的历史地位奠定了基础。彭头山遗址的文化面貌与以往所发掘过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面貌完全不同,已被命名为彭头山文化。
折叠 多安桥

多安桥位于澧县澧阳镇东侧。桥为石质连拱结构,建在澹水河上,始建于雍正年间。乾隆49年(1784年)绅士彭宗粮等倡议修石桥,因多次被洪水冲毁,桥未建成。后至嘉庆24年(1819年)州守道多赉、州牧安佩莲就其址建石拱桥,并于次年竣工。当时澧州人民为了纪念多赉和安佩莲两位大人,将此石拱桥命名为多安桥。
多安桥全长198米(包括引桥),宽8.7米,共11孔。中间石拱跨径约15米,高约10米,其余两边孔跨直径与高度递减。拱桥石礅成舟形,并从下往上呈台阶内收,形成梯型尖状。原桥面两侧置有石检坪,中部建有亭阁,两端各有石牌房一座。1935年,贺龙率部攻打澧州城,为了堵绝敌军退路,将桥中炸毁一孔,1950年按原桥进行修复。该桥规模雄伟,古朴,建筑风格特别,具有很高的建筑艺术价值。[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