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 编辑本段 概述
雅鲁藏布,下游称布拉马普特拉360百科河,亚洲主要大河分海较军关啊争之一,全长3,848公里 ,流经中国、印度和孟加拉三国,流域面积超过71万公里;被藏族视为“摇篮”和“母亲河”。以长度来说为中国第5大河(仅次于长江、黄河、黑龙江和珠江)、西藏地区第一大河,以水量来说是印度和孟加拉国的第二大河(仅次于恒河)。它的上游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大河,也是中国坡降最陡的大河。在藏语中雅鲁藏布江意为“高山流下的雪水”,梵语中布拉马普特拉河意为“梵天之子”。雅鲁藏布大峡谷为世界第一大峡谷。
折叠 编辑本段 名称换由来
雅鲁藏布江,在古代藏文中称央恰布藏布,意为从最高顶峰上流下来的水。
它的源流有三支:北支发源于冈底斯山脉,叫马容藏布态量罪都来船金送尼;中支叫切马容冬,因常年水量较大,被认为是雅鲁藏布江的主要河源;南一支发源于喜马拉雅山脉,叫库比藏布,该支流每年夏季水量较大。三条支流汇合后至里孜一段统称冷附令须已马泉河,但在扎东地区也有称该江为达布拉藏布,藏语马河之意;或叫马藏藏布,藏语为母河之意。拉孜地区叫羊确藏布。拉孜以西,雅鲁藏布江统称达卓喀布,藏语意为从好马的嘴里流出来的水。
曲水一带地方,藏语叫雅鲁,阻粉个字黄轻作庆该江流至山南一带叫雅隆(因山南地区有条雅隆曲得名),因此,才称这条河流为雅隆藏布。但在曲水地区念作雅鲁,因为“鲁”藏语确切语音称“隆”,意即从曲水以上流经河谷平原的河流,所以全段河流总称雅鲁藏布江。
折叠 编辑本规段 资源概况
雅鲁藏布江干流河谷沿东西向的断裂带发育,流域呈东西向的狭长带,支流多而短小,较大支流有拉萨河、雅鲁藏布江帕隆藏布、易贡藏布、拉喀藏房连第往布、尼泽曲、年楚河等。干完准满哪客岁解临地飞技流在拉孜以上为上危游,其中萨噶以上称马泉河,上游河床海拔3,950米以上,为高寒河谷地带。拉孜到则拉为中起井预异有术样移茶叶助游,支流众多,流量增大,河谷展宽,气候温和,水利条件较好,是西藏农业最发达的地区。下游穿行于高山峡谷中,在南迦巴瓦峰附近河温张规就饭孩刑流流向骤然由东流折向南流、再转向西话如概益小养阻大片毛送南流,形成世界上罕见的马蹄形大河湾,著名的底杭峡为世界最大峡谷之一。截止国境线年益才故些到和备乡切径流总量为1,100亿立方米,洪水由暴雨形成,持续时间较长。由于水量丰富,落差大而集中,水力资源十分丰富,仅次于长江,居中国第二位。 其水电资源优秀,但是为了生态平衡和完好保护分掌选怀自然瑰宝不宜过分开发。
雅鲁藏布江像一条银色的巨龙,从海拔5300米以上的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北坡冰雪山岭发源,自西向东奔流于号称“世界屋脊”的齐照操移十青藏高原南部,最后于巴昔卡(现为印度占领)附近流出国境,改称布拉赵印另城耐让马普特拉河,经印度、孟加拉国注入孟加拉湾。它流出国境处的年径流量为1400亿立方米,次于长江、珠江,居全国第三位;天然水能蕴藏量达7911.6万千瓦,仅次于长江,居全国第二牛划读。河床一雅鲁藏布江般高程在海拔3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最高的大河。
雅鲁藏布江干流依自然条件、河谷形态及其抗述众钟统备打乎流程变化,可划分为河源区、上游、中游和下游。从杰马央宗冰川的末端至里孜为上游段,河长268公里,集水面积26570平方生儿汉愿纸曾执年触唱公里,河谷宽达1~10公里。连绵的雪山、缎带、湖泊都铺在一块一望无际犹如翠绿绒毡的草地上。这幅美丽的图景,就是上游马泉河地区的写照。马泉河流域基本上都是牧区,由高蒿草组成的沼泽化草甸,这里是最优良的冬春牧场。马泉河谷地的上占调管极自失道器配困员段,茫茫草地还是一个动物乐新维反数物料找移受园,有藏羚羊、岩羊、野驴、野耗牛、熊、狼、狐狸、鼠、兔等多种动物。
折叠 编辑本段 地理位置
雅鲁藏胞引架布江的南面耸立着世界上最高、最年轻的喜马拉雅山,北事刑径限既满普差面为冈底斯山和念青唐古拉山脉。南北之间为藏南谷地,藏语称之为“罗卡”,意为“南方”,谷地呈一东西走向的宽阔低缓地带,雅鲁藏布江就静静地躺在这一谷地里。与谷地的地貌相一致,雅鲁藏布江流域东门内万还假绍备电达围格西狭长,南北窄短。东西最大长度约1500公里,而南激取都北最大宽度只有290公里。
折叠 编辑本段 自然气候
雅鲁藏哪巴环送际却布江地处西藏拉萨,气候属高原温带半云干旱季风气候区。最高气温28℃,最低气温零下14℃。空气稀薄,气温低调道掉乎粉面岁慢,日温差大,冬春干燥,多大风。适合春秋旅游[1]。
折叠 编辑本段 人文历史
雅鲁藏布江孕育出的远古文化源远流长,其流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以林芝、墨脱为代表。在林芝县和墨脱县曾采集到北至功刘石器、陶片、斧、锛、凿等类遗物。
新石器时代晚期,西藏各地形成了许多部落。公元前3世纪左右,聂赤赞普作为雅鲁藏布江雅砻部落的首领第一次以赞普(意为王)的身份出现在力限敌决观西藏历史上,建立了部落奴隶制的吐蕃王国。
雅鲁藏布江不仅是西藏文明诞生和发展的摇篮,也是汉藏文化交流的见证人。汉、藏交流史上,最值得纪念的是文成公主和蕃、金城公主西嫁与唐蕃会盟碑三件大事。它们充分说明了汉、藏人民及其文化各具特点又相互影响融合的血肉关系。
藏族崇佛教普遍而又诚笃。崇佛信教,必有寺庙。雅鲁藏布江流域的寺庙林立,无论是在峡谷溪涧之旁,还是深山野岭之中,都可听到悠悠的古刹钟声。在众多的寺庙宫观中,布达拉宫与扎什伦布寺,是最有代表性的。
雅鲁藏布江必查气限府几黄流域富饶美丽,它哺育着两岸肥沃的土地,它是藏族人约民文化的摇篮。作为一条“天河”,雅鲁藏布江给西藏人民带来的不仅仅是过去侵亮氢富还临似,更是光辉灿烂的未来。
折叠 编辑本段 资源开发
折叠 水能蕴藏量
雅鲁藏布江水能蕴藏量在中国仅次于长江。按平均流量估算,仅干流及五大支流的天然水能蕴藏量为9,斤土负000多万千瓦。
雅鲁藏而构布江支流众多,其中集水面积大于2000平方公里的困皇固得范频进新太府攻有14条,大于1万平方公里略种额践汽道终否抗云细的有5条,即多雄藏布、年楚河、拉萨河、尼洋河、帕隆藏布。其中拉萨河河流最长、集水面积最大;帕隆藏布年径流量最大。
雅鲁藏布江奔流在世界最高、最年轻的喜马拉雅山及冈底斯山和念青雅鲁藏布江及岸上风光唐古拉山脉之间的藏南谷地上。上游水道曲折分散,湖塘星罗棋布,水清澈见底,两岸草类丰盛,格外艳丽悦目。中游汇集了众多的支流,翻江克且水量充沛,江宽水深,为高原航运提供了有利条件,是世界最高的通航河段。下游河段格项获费值,则江水滔滔,在逐渐折向东北流后,骤然急转南流,在大拐弯处形成著名的底项大峡谷,这里江面狭窄,河床滩礁棋布伟,江水流急浪高,响声隆隆,蔚为壮观。 在大峡谷隐措特黄庆面秘深处,生活着为数不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较为落后的门巴族和珞巴族人。在崇山峻岭的密林和雪山中,有多条险路轻甚可以深入进去。如能历尽艰辛走进去,体验"炼狱"般的经历,可看到举世无双的大峡谷雄姿洋晚照耐时问图和特殊的少数民族风情易庆安动吧整宜站朝十。
折叠 藏木水电站
藏木水电站位于雅鲁藏布江干流中游下段的藏木水电站,总装机行子做参脸容量54万千瓦,多年平均发电量25.007亿千瓦时,已于2010年9月27日正式开工建设,2011年11月18日截流成功,已进入倒宣娘果主体工程施工阶段。
由于是西藏开建的第一座大祖害美家型水库,藏木水电站从开始施工,就格假外引人瞩目。它的建设会给当地生态环境、文化、自然景观带来哪些变化?对地处下游的印度又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折叠 生态之惑
藏木水电站是目前西藏最大的水电开发项目,也是第一座在雅鲁藏布江干流上修筑的水电站,它兼具了多项功用。
水电站初探
藏木水电站位于西藏山南地区加查县拉绥乡藏木村境内,距拉萨市直线距离约140公里。
雅鲁藏布江在中国境内全长约2000公里,分别有岗科、尼木、加查、大峡谷等四段峡谷地区。
藏木水电站是雅鲁藏布江中游桑日至加查峡谷段规划的五级电站的第四级,其上游衔接街需水电站,下游为加查水电站。
藏木水电站坝高116米,水库正常蓄水位为3310米,相应库容0.866亿立方米,电站总装机容量540万千瓦。这与三峡水库185米的坝高,393亿立方米的总库容,1820万千瓦的总装机量相比,规模还是小了很多。
藏木水电站的主要功能为发电,同样兼顾生态环境用水的要求。
加查临挑战
曾经在雅鲁藏布江进行过多次考察和漂流的学者杨勇表示,藏木水电站虽然库容不大,但蓄水后还是会对加查峡谷以及下游的生态带来一定的影响。
加查至米林这段属于干热河谷,土地沙漠化,林芝的沙洲也比较多。每年秋冬季,这些地区都会出现沙尘沙化的现象,水电站修建后,水文变化必然对沙化现象产生进一步的影响。
生态未知数
藏木水电站因其规模小,且地处人烟稀少地区,因此对生态影响相对较小,但如果按照雅鲁藏布江梯级开发的规划,将来势必有更大规模的水电站出现在雅鲁藏布江上,这就有可能影响当地脆弱的生态系统。
雅鲁藏布江位于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以及新特提斯洋闭合所形成的缝合带上。其力学性质比较薄弱,加之多次构造运动,使得该缝合带断裂以前破碎带较多,抗侵蚀能力较弱,于是水就沿该缝合带侵蚀出一条河道,形成了雅鲁藏布江。
雅鲁藏布江中游的加查峡谷形成与雅鲁藏布江河道在此突然变窄有关。由于河道突然变窄,导致此处水的流速增大,其侵蚀能力和携带泥沙的能力增强,日积月累江水就在这个狭窄地带,切割出了加查峡谷。
虽然雅鲁藏布中下游峡谷有着丰富的水资源,但在开发利用中也要注意,这里地质结构复杂,落差大,容易导致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生态环境非常脆弱,需要在利用时加以重视。
对于今后雅鲁藏布江的水电开发要做出深度评估。其实雅鲁藏布江开发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有规划,但是20年来没有做出进一步的科学评估。水电开发还是比较仓促,生态问题缺乏量化指标,而没有公众知晓的开发也会带来更多的后遗症。
折叠 邻里纷争
藏木水电站由于雅鲁藏布江流经中国、印度、孟加拉国三个国家,这次电站建设也引起了另外两个国家的关注。
重要的国际河流
雅鲁藏布江发源于西藏西南部喜马拉雅山北麓的杰马央宗冰川,上游称为马泉河。由西向东横贯西藏南部,绕过喜马拉雅山脉最东端的南迦巴瓦峰转向南流,经巴昔卡出中国境。
这条大河进入印度后称为布拉马普特拉河,进入孟加拉国以后称为贾木纳河。在孟加拉国与恒河相会后注入孟加拉湾。
布拉马普特拉河和贾木纳河对印度和孟加拉国具有重要的经济作用。首先,这条河流虽然会造成灾难性的洪水,但也沉淀下大量肥沃的冲积土可供耕作。其次,布拉马普得拉河的电力蕴藏量很大,但却几乎没有得到利用。再次,这条河流的内陆航运比灌溉更为重要。除了各类型的地方船只外,动力游艇和轮船可以轻而易举地沿河往返,运载大宗木材和原油。
印度的担心
印度一直没有必要地担心中国在雅鲁藏布江上建设水利工程。2006年,印度传言中国计划在雅鲁藏布江上游建坝,将江水引入黄河流域,覆盖中国的陕西、河北、北京和天津等地,以缓解这些地区的缺水状况。印度担心这一工程如果实施,印度和孟加拉国的大部分水源将被切断。
印度政府认为中国对其南亚次大陆邻居的影响力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对水源的控制,如果中国关上水龙头,这一地区的国家将陷入困境。在关系到水源战略的问题上,印度政府特别敏感和忧虑。
不过,印度在担心中国在雅鲁藏布江上建电站的同时,也在截流孟加拉国的水源。21世纪初,印度相继出台“北水南调”和“内河联网工程”。其“北水南调”工程就单方面将流经孟加拉国的54条国际河纳入内河联网计划,大量截取水源。
藏木水电站位于雅鲁藏布江中游的加查峡谷,距离印度还很遥远,因此它的修建还不会影响到印度的水源问题。加之其蓄水量不足1亿立方米,即便出现溃坝险情,也不会对印度造成灾难性的影响。
折叠 文明集中地
雅鲁藏布江依照自然条件和河谷形态,分为河源区、上游、中游和下游,由于地区差异,形成雅鲁藏布江了不同类型的文化。
雅鲁藏布江上游基本属于游牧区,由于这一地区人烟稀少,茫茫草地就成为藏羚羊、牦牛等动物的乐园。
修建水电站的加查县属于山南地区,位于雅鲁藏布江的中游,这里河谷开阔,是西藏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山南地区是西藏最早掌握垦荒种地、水利灌溉、烧制陶器等技术的地区,产生过西藏历史上许多项“第一”。
山南地区能够成为西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也得益于其立体的自然环境。山南地区属于典型的河谷地区,地势平坦,还有印度洋暖湿气候的润泽。在雅鲁藏布江的南北两岸,分布了不少古墓,加查县的古墓中曾发现存有大量的陶器。据专家推测,加查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原始社会。
藏木水电站的坝址位于加查峡谷的下游,水电站蓄水后水位提升,将会淹没峡谷的大半部分,但目前不会涉及到上游河谷地带。不过,藏木水电站只是五级水电站开发的第一步,在藏木上游还规划有三个梯级水电站,如果建成后水库蓄水势必会淹没一些河谷地带,两岸的文化遗迹也会受到影响。
在建设水电站之前,加查峡谷交通不便,前往峡谷的大多是徒步旅行者。水电站的建设展开后,大量外来人口涌入,对当地文化不可避免地会造成影响。水电站的相关建设,涉及到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开发,沿岸村落也要搬迁,沿河而居的文明也将发生改变。
折叠 建设水电站
藏木水电站随着人类脚步的深入,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旅游开发成为一个世人关注的问题,人们究竟该用怎样的方式去对待这片神奇之地?
早在20多年前,深入墨脱地区考察的高原生态学家徐凤翔就表示,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可称是我国最后的一片“净土”,这里景观类型丰富程度超乎想象。对于这样珍稀的资源,我们应发展,这一地区的旅游业不同于其他地区,应该更加强调发展旅游。
对于藏木水电站修建后对两岸植被的影响,徐凤翔表示尚无确定的数据,无法给出最准确的判断,但水坝若建造在落差大的地方,自然会对植被造成明显的影响。她建议应尽量在江河的支流建造一些中型电站,而不是在干流上将江河截断。
加查峡谷是雅鲁藏布江上的四大峡谷之一,在37公里的范围内落差达270米。峡谷内江水奔腾,有多处梯级瀑布,这里时常会出现鱼群逆水而上、跌落江中的景象,但是随着水电站修建,这种景观必将更加有趣。
峡谷景观就是河流强烈下切形成的,如果河流被截流,景观自然会变化。虎跳峡上游修建水电站的计划之所以没有受到各方的强烈反对,也是因为建坝后,虎跳峡这处世界级景观将更有趣。
此外,加查地处雅鲁藏布江中游,中下游是林芝地区。水电站建成后,下游的朗县、米林等地的沿河沙化情况也可能会随之减少。
折叠 编辑本段 旅游景区
折叠 地上天河
雅江源头
雅鲁藏布江上源为杰马央宗曲,源出于喜马拉雅山中段北坡的一系列冰川,由西向东,穿行西藏日喀则、拉萨、山南、林芝四个地市23个县,先后接纳喀藏布、年楚河、拉萨河、尼洋河等主要支流后,切过喜马拉雅山脉东端的洛渝地区,向南流入印度的萨地亚,称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入孟加拉国后又改称贾木纳河。河水在孟加拉国戈阿隆多市附近与恒河汇合,最后注入印度洋的孟加拉湾。雅鲁藏布江河床高度大都在海拔3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最高的天河。
雅鲁藏布江的南面耸立着世界上最高、最年轻的喜马拉雅山,北面为冈底斯山和念青唐古拉山脉。南北之间为藏南谷地,藏语称之为“罗卡”,意为“南方”,谷地呈一东西走向的宽阔低缓地带,雅鲁藏布江就静静地流淌在这一谷地里。与谷地的地貌相一致,雅鲁藏布江流域东西狭长,南北窄短。东西最大长度约1500千米,而南北最大宽度只有290千米。 雅鲁藏布江的源头在哪里?从19世纪末开始,不少国内学者就曾前往河源区考察。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结论很不一致。1975年,中国科学院组织了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再次进入河源区,终于探明杰马央宗曲为雅鲁藏布江的正源。
源头海拔5590米,河源区由杰马央宗曲和库比藏布两河组成。在两河源头有杰马央宗冰川、夏布嘎冰川、昂若冰川、阿色甲果冰川等,构成了巨大的固体水库。由于冰川退缩成大面积冰碛物,谷地呈浅“U”形。经测量,无论是流域面积、河长还是流量,杰马央宗曲均应为主源。杰马央宗曲冰峰林立,拥抱着谷地。冰峰上面,冉冉升起的云雾,像透明的羽纱在半空中轻轻地飘动。
水浅河清的上游
从主源杰马央宗曲至里孜为上游段,全长268千米,集水面积26570平方千米,河谷宽达1~10千米,常年有水流的河道宽仅30~40米,水深不足1米,河水清澈。在桑木张汇合南源库比藏布后称马泉,向东流到萨噶县的里孜。
整个上游段水道曲折分散,湖塘星罗棋布,水很浅,清澈见底。河谷两侧草类茂盛,每逢花开时节,显得分外艳丽悦目。这里人烟稀少,却是野生动物的世外桃源。性喜群居的野牦牛,往往结伴上百只在雪线附近觅食。善于奔跑的藏羚羊、岩羊等比比皆是。此外,藏野驴、藏豺、高原狐、雪豹、鼠兔和旱獭等一些珍贵动物在谷地悠然自得,和平共处。马泉河谷地还栖息着许多可供观赏的名贵鸟类。清澈的河水中,游弋着许多高原上特有的细鳞鱼。 支流众多的中游
里孜以下,经拉孜、日喀则、曲水、泽当到米林县的派乡为中游段,全长1340千米,支流众多,集水面积163951平方千米。中游河谷宽窄相间,一束一放,犹如串珠。在宽谷段,谷底宽达2~8千米,有河漫滩,也有高出水面10~20米的阶地。水流平缓,河道平均坡降1‰以下。在峡谷段,河谷呈“V”型,两岸山体陡峻,谷底宽50~100米,水流湍急。宽窄相间的河谷为水能资源开发创造了有利条件。
中游河段汇集了雅鲁藏布江的主要支流,水量充沛,江宽水深,为高原航运提供了有利条件。皮船和木船可以从西边的拉孜,通至东边的泽当,长约400千米,是世界上最高的通航河段。由支流冲积的拉萨、日喀则等河谷平原,海拔都在4100米以下,一般宽2~3千米或6~7千米,长可达数十千米。这里日照充足,灌溉条件好,无霜期120~150天,人烟稠密,是西藏最重要、最富庶的农业区,素有西藏“粮仓”之称。作物以青稞、马铃薯、小麦为主。
峡谷密布的下游
从米林县的派乡到巴昔卡附近是雅鲁藏布江的下游段,河长496千米,集水面积49959平方千米。滔滔江水从米林县里龙附近开始逐渐折向东北流,经派乡转为北东流向,至帕隆藏布汇入后,骤灰急转南流,进入连续的高山峡谷段,经巴昔卡流入印度。在大拐弯顶部两侧,有海拔7151米和7756米的加拉白垒峰和南迦巴瓦峰。从南迦巴瓦峰到雅鲁藏布江水面垂直高差达7100米,可称为世界上切割最深的峡谷,这便是著名的雅鲁藏布大峡谷。这里江面狭窄,河床滩礁棋布,江水流急浪高,响声隆隆,蔚为壮观。
折叠 雅鲁藏布大峡谷
雅鲁藏布江下游,江水绕行南迦巴瓦峰,峰回路转,作巨大马蹄形转弯,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峡谷。1994年,中国科学家们对大峡谷进行了科学论证,以综合的指标,确认雅鲁藏布干流上的这个大峡谷为世界第一大峡谷。据国家测绘局公布的数据:这个大峡谷北起米林县的大渡卡村(海拔2880米),南到墨脱县巴措卡村(海拔115米),全长504.6公里,最深处6009米,平均深度2268米,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峡谷。曾被列为世界之最的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深1800米,长440公里)和秘鲁的科尔卡大峡谷(深3203米),都不能与雅鲁藏布大峡谷等量齐观。新华通讯社向全世界及时报道了这一消息,全球为之轰动。
1998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正式批准:大峡谷的科学正名为“雅鲁藏布大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发现,被科学界称作是本世纪人类最重要的地理发现之一。它是中国几代科学家经过长期艰辛努力后蓦然发现的。在此之前的二十多年间,众多学科的中国科学家曾先后8次进入该地区进行综合性科学考察。
1998年10月下旬至12月初,由科学家、新闻工作者和登山队员组成的科学探险考察队,历时40多天,穿行近600公里,在深山密林、悬崖陡峭、水流湍急的雅鲁藏布大峡谷区域开展了异常艰辛的科学探险考察活动,获取了大最科学资料,领略和探索了世界第一大峡谷的奇观,实现了人类首次徒步穿越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历史壮举。
在40多天的徒步穿越考察中,有关专家在大峡谷地区精确测绘了大峡谷的深度和谷底宽度,掌握了极为重要的实测数据。地质、水文、植物、昆虫、冰川、地貌等方面,也都取得了丰富的科学资料和数千种标本样品,为大峡谷的资源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尤为值得称道的是,此次考察中不仅确认了雅鲁藏布江干流上存在的瀑布群及其数量和位置,而且发现了大面积濒危珍稀植物——红豆杉、昆虫家族中的“活化石”——缺翅目昆虫。
科学考察证实,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带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山地,是“植物类型天然博物馆”、“生物资源的基因宝库”。同时,大峡谷处于印度板块和亚欧板块俯冲的东北挤角,地质现象多种多样,堪称罕见的“地质博物馆”。
雅鲁藏布大峡谷对世人有着神奇的魅力,独特的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是我们祖国的珍贵财富,也是全人类的珍贵自然遗产。《雅鲁藏布大峡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已于2000年4月通过专家评审。这标志着雅鲁藏布大峡谷即将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总体规划》中,西藏的有关专家和中国科学院的科学家们对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带的动植物保护、地质地貌保护等都作了非常详细的规划,划分了各个保护区域和保护物种,制定了完美的保护措施,拟议中的雅鲁藏布大峡谷自然保护区,总面积9600多平方公里,人口1.49万人。
折叠 峡谷瀑布
科学考察发现,雅鲁藏布江干流存在4个巨大的瀑布群。在大峡谷核心河段,从西兴拉往下到迫隆藏布汇入口扎曲的20余公里河段内,峡谷多处急转弯,河床特别陡峻,坡降平均达到23°‰,实测峡谷嵌入基岩的河槽最狭处仅35米,洪枯水位高差达到21米。
折叠 绒扎瀑布群
位于距迫隆藏布汇入口约6公里的干流河床上,海拔1680米;瀑布群共有7级,最大瀑布相对高30米,宽50米,在相距200米之间形成总落差100多米,江面上浪花四溅,涛声轰鸣,彩虹时隐时现。“绒扎”在门巴语中的意思是峡谷之根。
折叠 秋古都龙瀑布
位于跑迫隆藏布汇入口14.6公里的主干河床上,海拔1890米,最大者相对高差15米,宽40米左右;主体瀑布上下600米的河床上还现有3处2—4米高的小瀑布和5处跌水;主体瀑布南岸陡壁上,有1条宽1米、长50米的河岸瀑布,飞瀑从高山上直接泻入雅鲁藏布江,景象壮观。
折叠 藏布巴东瀑布
实际为两个瀑布群。位于西兴拉山下、距迫隆藏布汇入口约20公里河床上,海拔2140米;在相距600米的河床上,这里出现两处瀑布,分别高35米(瀑布群二)和33米(瀑布群一),前者宽仅35米,为雅鲁藏布大峡谷中最大的河床瀑布。
此外,在白马狗熊以下河床上,本世纪20年代英国植物学家F.K.Ward提到的“虹霞瀑布”,考察时证实遗址只剩下4处跌水残留。专家认为可能是1950年8月15日发生的8.5级地震使它消失的。瀑布群的概念,是中国科学家在对雅鲁藏布大峡谷进行实地考察和测量之后首次提出的。
在这么短的范围内,在大江干流上形成多级大瀑布,这在中国是首次发现,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专家认为,根据掌握的数据,这些瀑布的形成都不过几十年的事,这表明青藏高原在大峡谷地区的地质构造运动十分强烈,4处瀑布群均属于基岩形,显然形成于新的地质构造运动,也说明这里是大峡谷水能资源最丰富的区域。雅鲁藏布大峡谷瀑布群在世界河流峡谷中构成罕见的自然奇观。它们作为珍贵的自然资源,首先在水力和旅游开发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潜在价值,在科研上也具有重要意义。
折叠 塔各加喷泉
西藏高原,冰雪覆盖。然而就在这冰天雪地之中,却有许多热蒸汽由泉眼中喷涌而出,滚烫灼人,直冲云霄。这种奇异的景象,就是地热的显示。它是大地母亲赋予西藏高原特有的自然风采。地热显示的种类繁多,有水热爆炸、高原沸泉、地热蒸汽、沸泥泉、热水河等。而最为壮丽的,当数雅鲁藏布江边的间歇喷泉了。
雅鲁藏布江上游的昂仁县,有一个名叫塔各加的地方。这里热区水温高达85~86℃的沸泉口有近百个,其中有四处间歇期不同、喷发形式各异的间歇喷泉。每次喷发之前,泉口的水位缓缓上升,随着一阵巨大的吼声,高温汽水流突然冲出泉口,腾空而起,形成直径2米左右的汽水柱,无风时,水柱顶部汽柱可高达40~50米。喷发时间长的有10多分钟,然后渐渐回落。刚平静下来,猛地,水流又一次冲出泉口,呼啸而出。这样反复数次,直到最后完全停止。间接喷泉的猝然喷发,激动人心的声势,喷发和休止的交替变幻,蔚为奇观。
折叠 藤网桥
在雅鲁藏布江的下游,江水湍急。大江中,礁石犬牙交错,江岸又高又陡,高山夹着深谷,地形十分险峻。这一带的江面既不能渡船,也不能架桥。为了社会交往,住在这一带的珞巴族、门巴族和藏族人民,就利用山上的藤条,编织成了藤网桥。山藤十分耐磨、耐拉,当地人们把它用来摆荡,从一个山头摆到另一个山头,从一条河涧荡到另一条河涧。藤网桥是将数股细藤绞成粗藤,再用数根粗藤为径,拴系在河两岸的树上,然后用细藤在粗藤上编织成网架成的。这样,尽管摇摇晃晃,但人们可以拉着上面的粗藤,脚踩在下面的藤网上,自由地来往。藤网桥已成为雅鲁藏布江上一个奇特的人文景观。
折叠 雅江珍宝
红豆杉
据考察,天然红豆杉林分布在雅鲁藏布大峡谷海拔2500至3200米之间的广大地区,分布面积达上千平方公里。当地红豆杉最大单株树高30米多,胸径最大1.5米以上。一些生长良好的幼树已是红果累累,令科学家们欣喜不已。
红豆杉以其美丽漂亮的树冠成为一种珍贵和旅游观赏树种。近来年,其珍贵、奇特的药用价值引起了国内外专家的关注。它所含有的紫杉醇,对癌症等疑难病症有良好的疗效,应用开发前景可观。
野生原始天然红豆杉林在世界上分布不多,中国此前也只有在云南、四川等少数区域有所发现,像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这样大面积保存完好的天然红豆杉林实属罕见。因此具有特殊的意义。国家有关部门将在该地区对天然红豆杉林进行专项考察,并建立红豆杉林自然保护区,以利于科学、合理地保护这一珍贵的野生生物资源。
缺翅目昆虫
在雅鲁藏布大峡谷,科学家们还意外地发现了缺翅目昆虫。缺翅目昆虫是一种原始的昆虫,是昆虫家族中的活化石,原本生活在非洲等地赤道附近及南北回归线热带雨林中,后随澳洲板块、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拼合漂移,目前在世界其他地区已经灭绝,仅在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殊环境中残存下来。
缺翅目昆虫的发现,表明大峡谷地区具有丰富的生物资源、特殊的生态环境,对于生物地理格局的分布情况和变迁历史等许多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折叠 编辑本段 旅游指南
折叠 交通
林芝地区是世界上仅存的绝少为人类所涉及的净土之一,一直是科考、探险的圣地,这也造成了旅游交通方面的不便。目前到林芝旅游,汽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有些没有通公路的地方还要徒步行走。一般来说,可先乘飞机到拉萨,再乘坐班车到林芝,班车的首发时间为上午8:00,拉萨到林芝八一镇的公路里程为633公里,途经墨竹工卡、工布江达;另外,与林芝相连的公路路段有:林芝——然乌,里程345公里,途经通麦、波密;泽当——林芝,里程475公里,途经加查、米林。
折叠 美食
林芝地区的风味饮食除沿袭西藏的传统风味如青稞酒、糌粑、酥油和酥油茶,各类灌肠、牛羊手抓肉、凉拌牦牛舌、包子、各种糕点,以及甜茶、奶茶、酸奶、烤肠、风干肉等等之外,还有一些少数民族的特色食品,例如珞巴族最有特色的食物为烤老鼠,一般是用来招待贵客的。烤老鼠都是当着客人的面进行的,一种是主人用一截竹子从老鼠屁股里捅进去,放在火上烤,烤好后剁成段再配以佐料即大功告成;另一种方法是将老鼠连毛一起切成一段,放在竹筒中在火旁烤,什麽时候来了贵客什麽时候打开竹筒请客人食用,吃的时候把带毛的皮撕去就行了。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内门巴族的饮食习俗:
珞渝地区沟深谷狭,雨量充沛,气候炎热,刀耕火种耕地适宜种植玉米,因此,玉米和鸡爪谷成了墨脱门巴族的主食。玉米一般和大米渗和煮成混合饭,玉米细粉煮成面团。玉米也是酿制白酒的主要原料,另加部分玉米渣和鸡爪谷。
鸡爪谷是热带作物,我国海南省有种植,大小颜色和油菜籽相似,它是酿造"邦强"(甜酒)的主要原料,人们也喜欢吃鸡爪谷粉煮成的面团。水田多的地方,以吃大米饭为多。 西部门巴多以荞麦饼和青稞为当家粮食。常见的蔬菜有木耳、香菇、竹笋、茄类、瓜类、辣椒、豆类、萝卜类。灶具主要是皂石锅、铁锅等,人们喜欢用石锅煮饭煮菜,石锅传热和散热慢,炖出的饭菜鲜美可口,这是金属锅所不能媲美的。
门隅地区的门巴族食荞麦饼,饼是用一块圆形薄石板,放在火塘三角架上,然后把荞麦粉调成糊状,摊在石板上翻烙烤成。吃的方法是在烤好的麦饼上抹上奶渣、盐、辣椒糊、趁热卷着吃。
由于宗教观念不同,饮食禁忌各异。西部门巴不杀牛,不食耕牛和奶牛,不养猪
门巴族别具特色的酱菜。豆酱,是门巴族饮食中不可缺少的主要调料。酱是煮熟的黄豆加工、发酵而成。待豆子冷却到不烫手时,约摄氏25度左右,将食盐、辣椒粉、胡椒粉、蒜泥,茴香等调味品均匀拌和,然后装入直径30厘米、长50厘米左右的竹桶里,顶部塞一把蕉叶,糊泥封顶,置于灶台的后部,保持一定温度,一般一个月即可食用,但置放时间越久,色泽鲜艳,略呈紫黑色,超过一年的变成了黑色。 ,不食猪肉,养鸡但不杀鸡,不吃鸡,老年人连鸡蛋也不吃,不打猎,许多人不食兽肉。墨脱门巴则相反,养牛、养猪又养鸡,吃牛肉、猪肉和鸡肉,个个都是好猎手,人人吃兽肉、鱼肉和鼠肉。
此酱味道辛辣,口感浓香,细细品味,不咸不淡,香辣适口,特别能增强食
饮食特点欲,辣味中透出浓郁的清香,青辣椒沾之,清香可口,别具一番味道,真是越吃越想吃,能多吃一碗饭。家家户户都备有几桶豆酱备用。
门巴人烹饪简单,汤菜是主菜,汤汤水水,和单调的米饭相配,食用方便可口,颇受人们青睐。汤菜中的主要佐料是豆酱,一般五口之家的半锅汤菜中要投放80克左右的豆酱。经过发酵的豆酱成了酱泥,投入锅中后自行分解。毫不夸张地说,门巴族烹饪技术中,远远不能离开豆酱的。 酥油茶每天必备,夏天还饮一种自制的酸奶。男女老少普遍嗜好饮酒。自制的青稞、大米酒多装入大葫芦、大竹筒里,客人将至,男的做菜陪客,女的敬客,客人喝一口,女主人便在一旁随时添加,客人醉,被视为看得起主人,主人才高兴。
折叠 编辑本段 历史文化
折叠 雅江文明
西藏文明的摇篮
天上有一条银河,地上有一条天河。被称为“天河”的雅鲁藏布江,从雪山冰峰间流出,奔向藏南谷地,使这一带花红草绿。繁衍生息于此的藏族人民,创造出绚丽灿烂的藏族文化。
雅鲁藏布江孕育出的古代文化源远流长,新石器时代文化以林芝、墨脱为代表。林芝县曾采集到石器、陶片等遗物。墨脱县雅鲁藏布江江西岸河谷阶地的六个地点,收集到的磨制工具有斧、锛、凿等种类。
新石器时代晚期,西藏各地形成了许多部落。活动于雅鲁藏布江中游的雅砻部落,由于自然条件优越,社会经济迅速发展起来,私有制破土而出,逐步进入了人类文明的大门。
古老的雅砻河没有汹涌的波涛、磅礴的气势,从源头到注入雅鲁藏布江的河口,全长不过6.7千米。河床亦不宽,中、下游一带只有10米左右,有些地方似乎可以撑杆横越。在万里高原的大川巨流面前,雅砻河充其量也只能算是一条默默无闻的小溪。然而,正是这一条普通的河,曾经孕育过百万藏胞的祖先,成为西藏文明历史的发源地。
折叠 藏传佛教
从公元7世纪,佛教开始传入西藏起,便得到吐番王室和上层贵族的大力支持,开展了佛教西藏化运动,使传入西藏的大乘佛教具有了浓厚的民族色彩和地方特征,习称藏传佛教。藏语对僧人等称为“喇嘛”(意为上师),故藏传佛教又俗称为喇嘛教。喇嘛教分为许多教派,主要有格鲁派(格鲁意为善规。该派僧人头带黄色僧帽,俗称黄教)、宁玛教(红教)、噶举教(白教)和萨加派(花教)。这些教派都为西藏的历史和文明作出过自己的贡献。而寺庙宫观不仅成为藏传佛教影响世俗的中心,而且其本身就凝聚了藏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成为藏文化的象征。
雅鲁藏布江流域寺庙林立,无论是在峡谷溪涧之旁,还是在深山野林之中,都可听到悠悠的古刹钟声。藏民一代接着一代,从不懂事的小孩开始,就被带到寺庙,接受寺庙文化的熏陶。在众多的寺庙宫观中,布达拉宫与扎什伦布寺是最有代表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