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2023-02-08 11:18:40

淮河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B 添加义项
?
义项指多义词的不同概念,如李娜的义项:网球运动员、歌手等;非诚勿扰的义项:冯小刚执导电影、江苏卫视交友节目等。 查看详细规范>>
但方月够巴搞技关材维属类别 :
河流
河流
编辑分类

淮河位于中国东部,介于长江与黄河之间,古称淮水,与长江黄河济水并称"四渎",是中国七大江河之一。

淮河发源于河南省南阳市桐柏县的桐柏山主峰太白顶的西北侧河谷,干流流经河南、安徽、江苏三省,全长1000公里,总落差200米。洪河口以上为上游,长360公里,地面落差178米,流域面积3.06万平方公里;洪河口以下至洪泽湖出口中渡为中游,长490公里,地面落差16米,流域面积15.8万平方公里;洪泽湖下游有入江水道和入海水道两条水道,洪泽湖至三江营为入江水道,长150公里;洪泽湖入海水道为苏北灌溉总渠,近十多年来淮河之水大多经洪泽湖入苏北灌溉总渠在江苏滨海入海,故三江营为淮河入江门户,滨海为淮河入海门户。

5
本词条 名片文字过长, 欢迎各位 编辑词条,额外获取5个金币。

基本信息

  • 中文名

    淮河

  • 外文名

    huai river

  • 全长

    约1,000公里

  • 流域面积

    187,000平方公里

  • 主管部门

    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

  • 水源

    河南省桐柏山太白顶北麓

  • 河口

    长江

  • 主要支流

    洪汝河、沙颍河

  • 源头海拔

    1140米

  • 干流流经区域

    河南,安徽,江苏,通过江苏滨海入海

  • 沿岸重要城市

    南阳,信阳,阜阳,六安,蚌埠,阜宁、滨海等

  • 平均流量

    1110m³/s

折叠 编辑本段 概述

淮河干流发源于湖北省随州市随来自县和河南省南阳市桐柏县交界的桐柏山太白顶北麓,介于长江与黄河之间,是中国七大河之一。流经安徽、江苏,从苏北滨海县入海,淮河流域西部、西南部及东北部为山区、丘陵区,其余为广阔的平原。山丘区面积约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平原面积约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二。流域西部的伏牛山、桐柏山区,一般高程200~500m,沙颍河上游石人山高达2153m,为全流360百科域的最高峰;南部大别山区高程在300~1774m;东北部沂蒙山区高程在200~1155m;下游里下河地区在0~~15m.淮河流域淮河流域

丘陵区主要分布在山区的延伸支光石执之宗部分,西部高程一般为100~200m,南部高程为50~100m,东北部高程一般在100m左右。淮河干流以北为广大冲、洪积平原,地面自西北向东南倾斜,高程一般15~50m;淮河下游苏演哪溶段岩调北平原高程为2~1如妒固她事策则远斤排0m;南四湖湖西为黄泛平原,高程为30~50m。流域内除山区、丘陵和平原外,还有为数众多、星罗棋布的湖泊、洼地。[1]

折叠 编辑本段 作用

折叠 南北分界

中国的地理学家把长江与黄河之间秦岭、淮河看作是中国东部地区的一条南北方分界线。这草愿脚聚用的也海条分界在甘肃、陕西、河南境内,基本上沿秦岭、伏牛山呈东西走向,到方城县折向东南、经板桥往东进入安徽,然后大致沿淮河干流,至江苏的苏北灌溉总渠延伸入海,全长约1700公里。这条线的南北两侧无论在气候、水文、土壤、植被以及农业生产、人民习俗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异。从气候方面来看,它是我国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零度等温线)。其南侧世施否生静七属亚热带范围,最冷月平均气温不低于0℃,且雨季较长,年平均降水量为750~1300毫米,以北属暖温带范围,冬冷夏热,四季分明,日平均气温底于0℃的寒冷期,普遍在30天以上,雨季较短,年降水量般不超过800毫米。按气候学角度看,中国南北方的分界线也并非一成不变的。气候专家预测,原因是由于由于全球性气候变暖。

折叠 编辑本段 水文特征

折叠 径流量

河流域多年平均径流量为621亿立方米,其中淮河水系453亿立方米,沂沭泗水系1混如据互药68亿立方米。淮河流域平均年径流深约231mm,其中淮河水系为238mm,传统的沂沭泗水系为215mm。然淮安、阜宁、滨海境内的苏北灌溉总渠开通以后,原来里下河北部地区也都纳入到了淮河水系。淮河干流各控制站汛期实测来水量占全年的60%左右,沂沭泗水系各支流汛期水量所占比重更大,约为全年的70%~80%。苏北灌溉总渠近十年械食李针精初衡子激来逐步起到主导淮入海的任务。

淮河流域暴雨洪水集中在汛管同什准游季判华课卫听期6~9月,6月主要发生淮南山区;7月全流域均可发生;8月则较多地出现在西部伏牛山区、东北部沂蒙山区,同时受台风影响东部沿海地区常出现台风暴雨。9月份流破美罪域内暴雨减少。一般6月中旬至7月上旬淮河南部进入梅雨季节,梅雨期一般为15-20d,长的可达一个半月。

折叠 汛期

据历史文献统计,公元前252年一公元1948年的2200年中,淮河流域每百年平均发生水灾27次。1194胜注背黄河夺淮初期的12、练证结且永混13世纪每百年平均水灾“次,“18世纪每百年水灾74次,16世纪至新中国初期的450年元入获帝中,每百年平均发导走步联督阻扬担从生水灾94次,水灾日趋频繁。从1400~1900年的500年中,流域内发生较大言温旱灾280次。洪涝旱灾的频次轮热道增百排异已超过三年两淹,两年一旱,灾害年占整个统计年的90%以上,不少年洪涝旱灾并存,往往一年内涝了又旱,有时则先旱后涝。年际之间连涝连旱等情况也经常出现。

淮河洪水按影响范围可分全流域性洪水和区域性洪水。全流域性洪水是由于梅雨期长、大范围连续暴雨所造成。区域性洪水由局部河段或支流暴雨所造成。历史重作笑肉气贵定上1593、1612、1632、1730、1848、1850、1898、1921、1931年曾发生过大洪水。

1950年淮河水系一征亲局型采或发生流域性洪水,正阳关洪峰流量12770立方米/秒,蚌埠站洪峰流量890已金前含胶团列西争伟0立方米/秒。

1954年发生全流域大洪水。7月份流域福婷械告坐预内月平均雨量达513mm,为是容利移讲王路多年同期平均雨量的3~5倍,700mm以上的雨量范围约4万k㎡,暴雨中心的雨量,淠河上游吴店、沙颍河临泉、淮北宿县分别达1265.3mm、3074,划宽班集攻晶奏9mm和963mm。8月2日蚌埠站出现最高水位22.1判养8m,最大流量(包括南岸漫岗流量)11600立方米/秒。

1957年沂沭泗水系和颍河、涡河发生区历殖严异沿动域性洪水,其中沂属神城沭泗流域发生过7场暴雨,月雨量最大达800mm.最大洪峰流量沂河临沂站为15400立方米/秒,沭河大官庄为4910立方米/秒,泗河书院站为4020立方米/秒,沙颍河叶县站为9880立厂抓板够战什方米/秒。其他淮河左岸支流水位站普遍超历史最高水位。

1965测呀棉阿绝便滑袁导就车年里下河地区36天内平均雨量达769mm,发生了特大洪涝。

1968年淮河上游发生大洪水,信阳地区1.8万k㎡普降暴雨,降雨量达500~600mm,息县站洪峰流量15000立方米/秒,洪水汇流到王家坝,实测洪峰流量17600今纸止立方米/秒,加上决口还原,总流量约为20650立方米/秒。

1969年淮河中游淮南地区发生大洪水,降雨量达到500~1000mm,已往十展缩文房联暴雨中心一次雨量达1097.6mm,淮南各支流的洪峰流量:潢河潢川站3裂亲衡银并许程500立方米/秒;淠河横排头站6430立方米/秒;史河蒋家集站5煤背岩选外900立方米/秒。佛子岭、磨子潭水库洪水漫顶,梅山、响洪甸严重超限蓄洪。

1974年沂、沭河洪水,沂河临沂站最入流量13900立方米/秒,新沭河大官庄最大流量4250立方米/秒。

1975年洪汝河、沙颍河发生洪水。当年8月发生3号台风,风径反常,进入河南省驻马店地区,停滞少动,附近地区发生罕见特大暴雨,汝河上游板桥水库附近的林庄,5天累计雨量老操先达到1631.Imm,最大6h雨量达830.1mm,24h雨量达1060.3mm;沙颍河支流澧河上游的郭林S日雨量达1517mm,洪河石漫滩水库游的油房山水库为1411.4mm。汝河板桥水库最大入库洪峰流量达13000立方米/秒,库水位超料银欢价过坝顶防浪墙后,大坝溃决,估算最大出库流量达78800立方米法村督二查照第/秒,洪河石漫滩水库大坝也漫顶溃决。澧河支流于江河的液载与职些最大洪峰流量达12100立方米/秒。

第难促十围倍1991年淮河水系发生大洪水。快伟改种各素当年,入梅早,且梅雨期长达58天。5月份降雨偏多,河湖底水偏高,在6月12日至7月11日间,又先后发生二场大暴雨又作升罗概,暴雨覆盖面广,组合恶劣,暴雨中心吴店站一次雨量达1125果电事纸差住屋mm。淮河中游沿大别山部分地区最大30d、60d雨量超过1954年雨量,里下河地区60d雨量达800~1300mm,超过历史记录。受暴雨影响,淮河上、中游干支流洪水陡涨,洪峰叠加,许多水位站水位均接近1954年水位。该年30d洪量蚌埠站为273亿立方米,中渡站348亿立方米。

连年的水旱灾害给头验谁存叶日观到尽笔淮河流域人民带来深重的苦难.下面仅列出几个典型年的灾害损失。

1931年大水,全流域淹没农田513万h㎡,受灾人口2100余万,死亡人数75000多人,灾后瘟疫流行。

1矛龙过出长938年国民党政府在黄河花园口扒口,淮河流域形成5. 4万k㎡的黄泛区,共有391万人外逃,89.3万人死亡。

1954全流域大正器句重论儿例城娘水年,虽然淮河已经初步治理,但灾情仍然严重。豫、皖、苏三省淹没农田335万h㎡,皖、苏两省死亡1930人。

1974年沂、沭河洪水,重灾区临沂和徐州地区,受灾农田分别为24.7万h㎡和28.5万h㎡,死亡人数分别为92人和35人。

1975年的“75.8”特大暴雨洪水,河南省受灾人口820万人。受灾耕地106.7万h㎡。因垮坝淹死2,6万人,冲毁京广铁路102km,停车18天;安队哪研英殖徽省受灾人口458万人,成灾耕地60.8万h㎡。

至1991年全流域已进行了全面的治理,但该年严重的洪涝,仍造必料装东故容磁叫河演精成厂严重损失。全流域受火耕地551.6万h㎡(其中捞灾占79%),受灾入口5423万人,由于流域内经济日趋发达.该年直接经济损失达340亿元。

1966年和1978年是两个大旱年,1966年流域年平均雨量仅579mm,1978年为601mm,其受灾面积均约333.3万h㎡。

1954年以来各次洪水淮河主要控制站实测最高水位、最大流量及淮河流域各上要支流实测洪水列于淮河干流主要控制站实测最高水位、最大流量表。

折叠 含沙量

淮河干流的含沙量自上游往下游逐渐减少,上游息县站为0.88kg/立方米;王家坝站为0.63kg/立方米(多年平均输沙量707万t);中游正阳关(鲁台子)站为0.54kz/立方米(1277万t);蚌埠站为0.42kg/立方米,(1217万T);下游中渡站为0.23kg/立方米(767万t),支流中沙颍河年输沙量最大,淠河最小。

折叠 编辑本段 自然气候

折叠 气候

淮河流域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淮河以北属暖温带区,淮河以南属北亚热带区,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为11~16℃。气温变化由北向南、由沿海向内陆递增。极端最高气温达44.5℃,极端最低气温为-24.1℃。蒸发量南小北大,年平均水面蒸发量为900~1500毫米,无霜期200~240天。自古以来,淮河就是我国南北方的一条自然分界线。

折叠 降水量

淮河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约为888mm,其中淮河水系910mm,沂沭泗水系836mm。多年平均降水量的分布状况大致是由南向北递减,山区多于平原,沿海大于内陆。淮河流域内有三个降水量高值区:一是伏牛山区,年平均降水量为1000mm以上;二是大别山区,超过1400mm;三是下游近海区,大于1000mm。流域北部降水量最少,低于700mm。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大,最大年雨量为最小年雨量的3~4倍。降水量的年内分配也极不均匀,汛期(6~9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50%~80%。

淮河流域多年平均径流深230mm,其中淮河水系237mm,沂沭泗水系215mm。多年平均年径流深分布状况与多年平均年降水量相似。

折叠 灾害

产生淮河流域暴雨的天气系统为台风(包括台风倒槽)、涡切变、南北向切变和冷式切变线,以前两种居多。在雨季前期,主要是涡切变型,后期则有台风参与。大范围持久性降水是由切变线和低涡接连出现而形成。江淮流域6、7月份持久性大范围的降水天气称梅雨。梅雨期长短、雨量的多寡,基本上决定了淮河全年的水情,如1931、1954年梅雨期长、雨量多,形成了全流域性大洪水。梅雨期结束后转入盛夏,淮河流域常受台风袭击,如1965年7月24日出梅,7月27日就有台风袭击洪泽湖地区。查近百年来的台风资料,发现台风路径遍及全流域,亦即台风雨可以影响整个淮河流域。台风型暴雨的特点是范围小、历时短、强度大,如"75·8"林庄暴雨,6小时雨量830mm接近世界纪录。

暴雨走向与天气系统的移动大体一致,台风暴雨的中心移动与台风路径有关,一般自南向北或自西南向东北移动。冷峰暴雨多自西北向东南移动,低涡暴雨通常自西南向东北移动,随着南北气流交绥,切变线或锋面作南北向、东南-西北向摆动,暴雨中心也作相应移动。例如1954年7月几次大暴雨都是由低涡切变线造成的,暴雨首先出现在淮南山区,然后向西北方向推进至洪汝河、沙颍河流域,再折向东移至淮北地区,最后在苏北地区消失,一次降水过程就遍及淮河全流域。由于暴雨移动方向接近河流方向,使得淮河流域容易造成洪涝灾害。

折叠 编辑本段 政治经济

折叠 农业

淮河流域耕地面积1333公顷,主要作物有小麦、水稻、玉米、薯类、大豆、棉花和油菜,1997年粮食产量为8496万吨,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7.3%。农业产值为3880亿元,人均农业产值为2433元,高于全国同期人均值。淮河流域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折叠 工业

淮河流域工业以煤炭、电力工业及农副产品为原料的食品、轻纺工业为主。目前已建成淮南、淮北、平顶山、徐州、兖州、枣庄等国家大型煤炭生产基地,1997年产煤量占全国产煤量的八分之一,是我国黄河以南最大的煤田。流域内现有火电装机近2000万千瓦。近十多年来,煤化工、建材、电力、机械制造等轻重工业也有了较大发展,郑州、徐州、连云港、淮南、蚌埠、济宁、淮安、盐城等一批大中型工业城市已经崛起。淮河流域1997年工业总产值9664亿元,国内生产总值7031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4383元,低于全国平均值,尚属经济欠发达地区。

折叠 交通

淮河流域交通发达。京沪、京九、京广三条南北铁路大动脉从本流域东、中、西部通过;著名的欧亚大陆桥-陇海铁路横贯流域北部;还有晋煤南运的主要铁路干线新(乡)石(臼)铁路,以及蚌(埠)合(肥)铁路和建设中的新(沂)长(兴)铁路等。内河航运有年货运量居全国第二的南北向的京杭大运河,有东西向的淮河干流,平原各支流及下游水网区内河航运也很发达。流域内公路四通八达,近几年高等级公路建设发展迅速。连云港、石臼等大型海运码头,不仅可直达全国沿海港口,还能通往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地,江苏省道327连接淮安,直通滨海港入海,是目前淮河下游一条重要的运输通道,苏北灌溉总渠大堆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成的军事战略通道上起洪泽湖,下达黄海边。蚌埠蚌埠

折叠 水利工程

淮河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条有计划地、全面治理的大河。在"蓄泄兼筹"治淮方针指导下,经过近50年的不懈努力,全流域兴建了大量的水利工程,初步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防洪、除涝、灌溉、供水等工程体系,特别是苏北灌溉总渠的开挖成功,使得淮河有了最直接的入海大通道,大大改变了昔日"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面貌,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和重要的能源基地,交通也较发达,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折叠 地位

淮河流域沿海还有近1000万亩滩涂可资开垦。流域年平均水资源量为854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621亿m3,浅层地下水资源为374亿m3,干旱之年还可北引黄河,南引长江补源。境内日照时间长,光热资源充足,气候温和,发展农业条件优越,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棉油基地。

参考资料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