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2022-06-30 12:28:17
添加义项
?
义项指多义词的不同概念,如李娜的义项:网球运动员、歌手等;非诚勿扰的义项:冯小刚执导电影、江苏卫视交友节目等。 查看详细规范>>
这是一个多义词,请在下列义项中选择浏览(共2个义项):

- 听觉器官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所属类别 :
词汇
词汇
编辑分类

耳位于眼睛后面,它具有接收机械波的功能,能将机械波(声波)转换成神经信号,然后传给大脑。在脑中,这些信号又被翻译成我们可以理解的句子、音乐和其他声音。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称

  • 外文名称

    ear

  • 别名

    位听器

  • 包括

    外、中、内耳

  • 拼音

    ěr

扩展阅

本草纲目-耳 更多>>

「释名」胡 (《本经》)、常思(弘景)、苍耳(《尔雅》)、卷耳(《来自诗经》)、爵耳(《诗 疏》)、猪耳(《纲目》)、耳 (《诗疏》)、地葵(《本经》)、 (音施)、羊负来(弘 景)、道人头(《图经》)、进贤菜(《记事珠360百科》)、喝起草(《纲请取希目》)、野茄(《纲目》)、缣 丝草。
颂曰∶诗人谓之卷耳,《尔船机钱无属雅》谓之苍耳,《广雅》谓之 耳,皆以实得名也。陆玑《诗 疏》云∶青示黄把含其实正如妇人耳 ,今或谓之耳 草。郑康成谓是白胡荽,幽州人呼为爵耳。《博 物志》云∶洛中有人驱羊入蜀,胡 子多刺,粘缀羊毛,遂至中土,故名羊负来。俗呼 人头。
机调表兴情仅并示皇测袁弘景曰∶伧人皆食之,谓之常思菜。以叶覆麦作黄衣者,方用甚稀。
时珍曰∶其叶形如 麻,又如茄,故困列历府苦角行布合有 耳及野茄诸名。其味滑如葵,故名地葵,与地 肤同名。诗人思夫赋卷耳之章,故名常思菜。张揖《广

「集解」《别录》曰∶ 耳生安陆川谷及六安田野,实熟时采。
医迅树一之皮耐京害门《诗疏》云∶其叶青白似胡荽,白华细茎,蔓生,可煮为茹,滑而少味。四月中生 子,正如妇人耳 。郭璞云∶序子永历形如鼠耳,丛生如盘。今之所有皆类此,但不作环亮绿般算终兰本蔓生。
时珍曰∶按∶周定王《救荒本草》云∶苍耳叶青白,类粘糊菜叶。秋间结实,比桑椹短 小而多刺。嫩苗炸熟,水浸淘拌食,可救饥。其子晚商族意传由炒去皮,研为面,可作烧饼食,亦可熬油 点灯。

「修治」 大明曰∶入药炒熟,捣去刺用,或酒拌蒸过用。
曰∶凡采得去心,取黄精,以竹刀细切拌之, 干用。

「气味」 甘,温,有小毒。《别录》曰∶苦。权曰∶甘,无毒。
米泔,害于行度缺点永毛细人。
苦、辛,微寒,有小毒。

「主治」 风头寒痛,风湿周痹,四肢拘挛痛,团界也顶所殖粮社恶肉死肌,膝痛。久服益气,耳目备远延祖迫威均口聪明, 强志轻身(《本经》)。治肝热,明目(甄权)。治一切风气, (大明)。炒香浸酒服,去风补 溪毒(《别录》)。中风伤寒头痛(孟 膝移兴食太无茶温损风毒。夏月采曝为末,水服一、二匕,冬月酒服。或为丸,每服二、三十丸,日三服。满 百日,病出如 疥,或痒,汁出,或斑驳甲错府核皮起,皮落则肌如凝脂。令人省睡 ,除诸 出涎,去目黄好睡。烧灰和腊猪脂,封疔肿出根;煮生艺家赵酒服,主狂犬咬毒(藏器)区著名换球

「附方」 旧三,新四。
达交粮几占反服三十丸,日二服。生者捣汁服亦可。(《朱氏集验方》)
葶苈(末)等分。每服二钱,水下,日二服。(《千金方》)
两 (炒)。为末,以水一升半,煎取七合,去滓呷之。(《食医心镜》
水一斗,煮取五升,热含之。冷即吐去,吐后 (孙真人《千金翼》)
钱。(《最则口亚聚台少证治要诀》)
嗜酒不已∶毡然失达右化中苍耳子七枚,烧灰投酒中饮之,即不嗜。(陈藏器《 旧十最象把八二,新十七。
疮杖疮,牙疼喉痹∶五月五日采苍耳根叶数担,洗净晒萎细锉,以大锅五口,入水煮烂, 以筛滤去粗滓,布绢再滤。复入净锅,武火煎滚,文火煎稠,搅成膏,以新罐贮封。每以敷 贴,即愈。孙制太美好沿溶方不致线牙疼即敷牙上,喉痹敷舌上或噙化,二、三次即效。每外河日用酒服一匙,极有效。
(《集简方》)
五日午时附地刈取 耳叶,洗暴燥,捣下筛,每服方寸匕,酒或浆水下,日二、夜三。若觉 吐逆,则以蜜丸服,准计方寸匕数也。风轻者,日二服。若身体作粟或麻豆责刻师给期部记白出,此为风毒出 也。可以针刺溃去黄汁,乃答几创民交周止。七月七、九月九,亦可采用。(《千金方》)
一切风气∶苍耳嫩叶一客松丰记石(切),和麦 五升作块,突完轴算找汉内预理表章于蒿艾中 二十日成曲。取米一斗, 炊作饭,看冷暖,入曲三升酿之,封二七日 得令密,密则溢出。忌马肉、猪肉。(孟诜《食疗本草》)
每服一钱,酒调下,日三服。若吐,则以蜜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十日全好矣。(《杨氏 经号本逐江他收有油界制机验方》)
血风脑晕∶方见发明下。
毒攻手足,肿痛欲断∶苍耳捣汁渍之,并以滓敷之,立效冷就。春,用心;冬,用子。(《千 金翼》)卒中水毒,镇全川历诗威同宗席初觉头目微痛,恶寒,骨节强急,日醒暮持顾沉地凯剧,手足逆冷,三日则虫老斯银怀零见感述等蚀下 部;六、七日脓溃,食至五脏,杀人也。捣常思草,绞汁服一、二升,并以绵染,导其茶充黄况孙史穿如激限下部。
(《肘后方》)毒蛇溪毒,沙虱、射工等所伤,口噤眼黑,手足强直,毒态回物感所攻腹内成块,逡巡不 救∶苍耳嫩苗一握。取汁,和酒温灌之,以滓浓敷伤处。(《胜章免短通迅解就士资完盐金方》)
疫病不染∶五月五日午时多采苍耳嫩叶,阴干收之。临时为末,冷水服二钱,或水煎举 家皆服,能辟邪恶。(《千金方》)
瘙瘾疹,身痒不止∶用苍耳茎、叶、子等分,为末。每服二钱,豆淋酒调下。(《圣 惠方》)
面上黑斑∶苍耳叶焙为末,食后米饮调服一钱,一月愈。(《摘玄方》)
赤白汗斑∶苍耳嫩叶尖,和皇急任虽故细轻用什斤饭青盐擂烂,五、六月间擦之,雷顾九之航定子集脚委因五、七次效。(《摘玄方》)
大风疠疾∶《袖珍方》∶用嫩苍耳、荷叶等分,为末。每服二钱,温酒下,日二服。《干 坤生菜问听何庆意》∶用苍耳叶为末,以大枫子油和丸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以茶汤下,日二服。
又方∶五月五日或六月六日,五更带露采苍耳草,捣取汁职余古液将转孩前穿事实,熬作锭子。取半斤鳢鱼一尾,剖 父娘任慢哪开不去肚肠,入药一锭,线缝,以酒二碗,慢火煮熟令吃,不过三五个想耐序身元张鱼即愈也。忌盐一百 日。
得恶疮∶苍耳、桃皮作屑,纳疮中。(《百一方》)
反花恶疮,有肉如饭粒,破之血出,随生反出∶用苍耳叶捣汁,服三合,并涂之,日二 上。(《圣济总录》)
日三服,拔根甚验。《养生方》∶用苍耳根、苗烧灰,和醋淀涂之,干再上。不十阳镇房种临政希利费增医次,即拔根 出。
齿风动痛口伟怕亚均护建∶苍耳一握,以浆水煮,入盐含漱。(《外台秘要》)
缠喉风病∶苍耳根一把,老姜一块。研汁,入酒服。(《圣济总录》
赤目生疮作痛∶道人头末二两,乳香一钱,每用一钱,烧烟搐鼻。(《圣济总录》)
鼻衄不止∶苍耳茎叶捣汁一小盏服。(《圣惠方》)
痔下血∶五月五日采苍耳茎、叶为末。水服方寸匕,甚抓斗维打效。(《千金翼》)
赤白下痢∶苍耳草(不拘多少)洗净,用水煮烂去滓,入蜜用武火熬成膏。每服一、二 匙, 产后诸痢∶苍耳叶捣绞汁,温服半中盏,日三、四服。(《圣惠方》)
误吞铜钱∶苍耳头一把,以水一升,浸水中十余度,饮水愈。(《肘班庆政满星波临套些固帮后方》)
花蜘蛛毒咬人,与毒蛇无异∶用野缣丝(即道人头)。捣汁一盏服,仍以渣敷之。(《摘 玄方

「发明」 时珍曰∶苍耳叶久服去风热有效,最忌猪肉及风邪,犯之则遍身发出赤丹也。
按《苏沈良方》云∶ 耳根、苗、九轮投单叶、实,皆洗濯阴干 二灶炼之。灰汁耗,即旋取傍釜中热灰汤益之。一日夜不绝火,乃旋得霜,干瓷瓶收之。每 日早晚酒服二钱,补暖去风驻颜,尤治皮肤风,令人肤革清净。每澡沐入少许尤佳。宜州 文学昌从KT ,服此十余年,至七、八十,红润轻健,皆此药力 也。《斗门方》云∶妇人血风攻脑,头旋闷绝,忽死倒地,不知人事者。用喝起草嫩心阴 干为末,以酒服一大钱,其功甚效。此物善通顶门连脑,盖即苍耳也。

「主治」 白癞顽痒(时珍)。

展开

折叠 编辑本段 耳的构成

耳担提腊包括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听觉感受器和位觉感受器位于内耳,因此耳又叫位听器。也有人将外耳和中耳列为位听器的附属器。外耳包括耳郭外耳道两部分。另外,在外耳道的皮肤上生有耳毛和一些腺体,腺体的分泌物和耳毛对外界灰尘等异物的进入有一定的阻挡作用。

折叠 耳郭

耳郭的外面有一个大孔,叫外耳门,与外耳道相接。耳郭呈漏斗状,有收集外来声波的作用。它的大部分由位于皮下的弹性软骨作支架,下方的小部分在皮下只含有结缔组织和脂肪,这部分叫耳垂。耳郭在临床应用上是耳穴治疗和耳针麻醉的部位,而耳垂还常作临床采血的部位。

折叠 外耳道

外耳道是一条自外耳门至鼓膜的弯曲管道,长约2.5~3.5 cm,其皮肤由耳廓延续而来。靠外面三分之一的外耳道壁由软骨组成,内三分之二的外耳道壁由骨质构成。软骨部分的皮肤上有耳毛、皮脂腺和耵聍腺。

折叠 鼓膜

鼓膜为半透明的薄膜,呈浅漏斗状,凹面向外,边缘固定在骨上。外耳道与中耳以它为界。经过外耳道传来的声波,能引起鼓膜的机械波动。

折叠 鼓室

鼓室位于鼓膜和内耳之间,是一个含有气体的小腔,容积约为1 cm。鼓室是中耳的主要组成部分,里面有三块听小骨:锤骨、砧骨镫骨,镫骨棵骗的底板纸拒兰束附着在内耳的卵圆窗上。三块听小骨之间由韧带和关节衔接,组成为听骨链。鼓膜的机械波动可以通过听骨链传到卵圆窗,引起内耳里淋巴的共振。

鼓室的顶部有一层薄的骨板把鼓室和颅腔隔开。某些类型的中耳炎能腐蚀、破坏这层薄骨板,侵入脑内,引起脑脓肿脑膜炎。所以患了中耳炎要及时治疗,不能大意。鼓室有一条小管──咽鼓管从鼓室前下方通到鼻咽部。它是一条细长、扁平的管道,全长约3.5~4 cm,靠近鼻咽部的开口平时闭合着,只有在吞咽、打呵欠时才开放。咽鼓管的主要作用是使鼓室内的空气与外界空气相通,因而使鼓膜内、外的气压维持平衡,这样,鼓膜才能很好地共振。鼓室内气压高,鼓膜将向外凸;鼓室内气压低,鼓膜将向内凹陷,这两种情况都会影响鼓膜的正常共振,影响声波的传导。人们乘坐飞机,当飞机上升或下降时,气压急剧降低或升高,因咽鼓管口未开,鼓室内气压相对增高或降低,就会使鼓膜外凸或内陷,因而使人感到耳痛或耳闷热。此时,如果主动作吞咽动作,咽鼓管口开放,就可以平衡鼓膜内外的气压,使上述症状得到缓解。

折叠 内耳

内耳包括前庭、半规管和耳蜗三部分,由结构复杂的弯曲管道组成,所以又叫迷路。迷路里充满了淋巴,前庭和半规管是位觉感受器的所在处,与身体的平衡有关。前庭可以感受头部位置的变化和直线运动时速度的变化,半规管可以感受头部的旋转变速运动,这些感受到的刺激反映到中枢以后,就引起一系列反射来维持身体的平衡。耳蜗是听觉感受器的所在处,与听觉有关。那么听觉是怎样形成的呢?人类的听觉不算太灵敏,但是波长从1.7cm~17m的声波都能听到。当外界声音由耳廓收集以后,从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机械波动。鼓膜机械波动的强度和声承员樱波的机械波强度完全一致。声音越响,鼓膜的机械波动幅度也越大。

折叠 耳的听觉形成

听觉是由耳、听神经听觉中枢的共同活动来完成的。耳是听觉和位觉(平衡觉)的外周感觉器官。耳由外耳、中耳构成的传音器和内耳感音、平衡器所组成。外耳露于体表,中耳和内耳埋藏在颞骨岩部内,外耳和中耳是声波的传导器官,内耳有感受声音和位觉的感受器,是听、位觉器官的主要部分。声波通过外耳道、鼓膜和听小骨传到内催凳说耳,使内耳的感音器官(柯蒂氏器官)发生兴奋,将声能转变为神经冲动,再经过听神经传入中枢,产生听觉。

鼓膜的共振再引起三块听小骨的同样强度的共振。共振传导到听小骨以后,由于听骨链的作用,大大加强了能量,起到了扩音的作用。听骨链的共振引起耳蜗内淋巴的共振,刺激内耳的听觉感受器,听觉感受器兴奋后所产生的神经冲动沿位听神经中的耳蜗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产生听觉。位听神经由内耳中的前庭神经和耳蜗神经组成。

听觉和位觉(平衡觉)雅翻希器官。通过耳,动物可感知外界声音信息和本身躯体位置,借以交往、寻偶、避敌、捕猎和保持身体平衡。耳的形成和逐步完善是动物进化的一种表现。不同动物耳的结构有很大差异。脊椎动物中原始类群只有内耳,主要起平衡身体的作用。软骨鱼内耳中有椭圆囊、球状囊和半规管,兼有一定听觉功能;大多数硬骨鱼内耳中有听壶,由于没有鼓膜,经借助侧线器官可感受水中1000赫以下的声波。两栖类中的蛙和蟾蜍已产生中耳,具有鼓膜和耳柱骨。声波对鼓膜的机械波动通过耳柱骨传入内耳,引起椭圆囊及听壶中感受器的兴奋。还有耳咽管通过咽腔平衡鼓膜内外的压力。爬行类的耳有了进一步发展,听请重境承壶内有独立的声感受器,内耳瓶状囊显著加长,鳄类有卷曲,蜥蜴听觉发达,鼓膜内陷,出现了外耳道的雏形;蛇类鼓膜、中耳和耳咽管均退化,声波沿地面通过头骨的方骨传到耳柱骨,从而使内耳感觉。鸟类的耳基本上与爬行类相似,有单一的听骨(耳柱骨)和雏形外耳道。鸮形目耳较发达,并有特殊耳羽帮助收集声波及确定声波的方向。哺乳类耳达到高度完善,由外耳、中耳和内耳组成。外耳由可转动的耳郭和外耳道组成,起收集声波的作用。中耳又称鼓室,为外耳与内耳间的腔隙,其外侧为鼓膜,借鼓室中的三块听骨(锤骨砧骨镫骨)组成的杠杆系统将声波引起的鼓膜机械波动传至内耳。鼓室前壁有咽鼓管(耳咽管)通向咽部,平时关闭,吞咽及某些口部运动时开放,可调节鼓室内空气的压力。内耳由耳蜗和前庭器官组成,耳蜗为瓶状囊卷曲形成,状似蜗牛,故名,为感受声音刺激的器官;前庭器官司平衡,属位觉感受器。穴居哺乳类和水栖哺乳类耳廓常退化,但有些哺乳类耳廓非常发达,可捕捉非常细小的声波。有些水栖哺乳类可通过下颌骨将水中声波传至中耳和内耳。

折叠 编辑本段 中医理论

折叠 结构与命名

耳,古称"窗笼",《河间六书》称其为"听户",《温热经纬·余师愚疫病篇》称之为"龙葱"。耳为听觉器官,是清阳之气上通之处,属清窍之一。近代发现其兼有平衡功能。

《灵枢·卫气》说:"窗笼者,耳也。"《甲乙经》说:"窗笼者,耳前上下脉,以手按之动者是也。"似指听宫。突出于头部两侧,形如喇叭者,名耳廓。耳廓的周围,称为耳轮。耳前上下切迹间突起如屏风者,古称"蔽"。耳廓下垂部分名耳垂,古又名耳珠。通入耳道之孔,名耳孔,即现代所称外耳道。位于外耳道深部的鼓膜,《血证论》称其为"皮膜"。耳廓上有众多穴位,习称耳穴。就耳的解剖结构而言,古人所论多为外耳,很少涉及中耳与内耳。

折叠 脏腑经络联系

耳与脏腑的生理病理联系中,以肾开窍于耳、心寄窍于耳、脾主升清以充养耳、肝胆之气影响耳的理论最为历代医家所重视。

肾开窍于耳:《灵枢·五阅五使》说:"耳者,肾之官也。"《灵枢·脉度》说:"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肾为藏精之脏,肾精充沛,则髓海有余,耳窍濡养有给,表现为听力聪慧;若肾精亏损,则髓海空虚,耳失所养,出现耳鸣耳聋。老年人听力多减退,即与肾中精气减衰有关。

在肾主耳理论的机理探索方面,唐容川《血证论》引陈修园之语说:"肾开窍于耳,而肾脉却不上头,肾与心交,假道于心腑小肠之脉以入耳中,名曰听宫,为司听之神所居。其形如珠,皮膜包裹真水。"从脏腑相关理论看,这一解释有一定道理。

王清任医林改错》力图从解剖学角度阐明耳与内脏联系的途径问题。他说:"耳孔内小管通脑","所听之声归于脑",而肾藏精生髓通脑,且肾脉贯脊,督脉属肾贯脊络脑,故肾气完全可通过肾脉、督脉上达于脑,而后输精于耳窍。唐容川对此作了概括:"肾主脑髓,耳通于脑,路甚直捷,所以肾开窍耳也。"(《医经精义》)。肾通过脑髓与耳联系的认识,较为合理地说明了肾主耳的机理和途径所在。

中医学的有关资料中,几乎均将耳鸣耳聋作为肾虚辨证的重要指标。国内外不少学者对肾与耳的关系作了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人们发现晚期肾功能不全患者每有耳鸣耳聋症状。作肾透析和肾移植治疗的病人常有听力损失。临床和动物实验均证实,耳毒性抗菌素对肾脏有毒性作用,而抑制肾功能的利尿剂也可引起耳蜗损伤。有人在实验动物中比较卡那霉素对肾、耳、肝、脑等器官的毒性作用,发现该药对肾与耳蜗具有共同的特异性作用。现代医学发现,肾与耳这两个相距颇远的器官,在解剖组织结构和酶的含量与分布方面,在水和电解质平衡生理机制以及对某些药物的药理反应上却有类似之处。在此基础上不少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如认为醛固酮、铁、钙、甲状腺素等为肾开窍于耳的物质基础,中医肾虚证的听力学改变规律及机理、氨基甙类抗生素肾毒性与耳毒性的关系,中医补肾方药在耳科应用等众多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积累了不少资料,为肾耳相关理论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无论从基础理论研究,或是从临床实践观察,均发现肾脏确实存在着某些与内耳相似或类同的特性,两者具有某些客观上的联系,而且这种联系有一定的物质基础。但是现代研究的这些发现,多侧重于泌尿系统的肾脏与耳的关系。中医藏象学说中的"肾",既是解剖学上的肾脏,更是藏精、生髓、主骨、主水、纳气等具有多种功能的集合体。因此,中医肾主耳理论的机理和途径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

心寄窍于耳:耳与心在生理病理方面有一定联系,对此《内经》中就有明确的记载。《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南方赤色,人通于心,开窍于耳。"心本开窍于舌,而舌并非为窍,故有"心寄窍于耳"之说。所谓"肾为耳窍之主,心为耳窍之客"(《证治准绳》).正是此义。

心寄窍于耳的机理分析有以下几种不同说法。有认为心属火而肾属水,心火肾水互济互调,则清净之气方能上达清窍而使听觉聪慧。若心肾失调,水火不济,则易致听力失聪。临床可见因心火暴盛而致突发性耳聋的实例。有认为心通过其主血脉的功能与耳保持密切联系。心气旺盛,心脉和利,方能血流不息,营养周身,耳窍得养。且心经之别络入耳,加强了心与耳的密切联系。《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说:"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别气者,心主之气也。"说明心气在维护正常听觉中起着重要作用。有认为心通过其主神明功能与耳加强联系。心主藏神,而听觉在祖国医学中亦称为"听神"。故心神精明,助于听神,则听觉聪慧,能闻声辨音。

在病理方面,心气不平、心血不足、心火暴盛等均可导致耳疾。如《严氏济生方·耳门》说:"忧愁思虑,得之于内,系乎心。心气不平,上逆于耳,亦致聋聩、耳鸣、耳痛、耳痒、耳内生疮,或为聤耳,或为焮肿。"《古今医统》说:"心虚血耗,必致耳鸣耳聋。"由于精神紧张导致心火亢盛而出现耳胀耳鸣暴聋的病症,于临床时可见到。近有文献报道,以"心寄窍于耳"的理论为指导,用养心安神、通阳开窍方药可有效地治疗心源性耳聋。

耳与肝胆、脾胃的关系:胆系少阳之脉,循经上行于耳之前后,并入耳中。肝胆互为表里,有经脉络属。肝胆之气机失调或蕴生湿热,常易循经上逆于耳,发为耳疾。《素问·藏气法时论》说:肝病者,"虚则目䀮䀮无所见,耳无所闻","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丹溪心法·耳聋篇》也说:"耳聋皆属于热,少阳厥阴热多。"少阳厥阴者,分别言肝与胆。临床上因耳道流脓或耳道肿痒而辨证属肝胆湿热上扰者颇为多见,因肝胆气逆而致暴鸣暴聋者亦不少见。

脾主运化而升清,胃经循颊车上耳前,脾胃虚弱,受纳运化无力,清阳之气不升,水谷精气不能上供清窍,或水湿内阻上犯,亦可影响听力或导致中耳积水。《灵枢·口问》说:"耳者,宗脉之所聚也。故胃中空则宗脉虚,虚则下溜,脉有所竭者,故耳鸣。"近有不少临床报道表明,用益气聪明汤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等健脾益气升清方药为主。治疗多种原因引起的耳鸣、耳聋及中耳炎、中耳积水等,具有较好疗效。

耳与经脉有诸多联系,所谓"耳者,宗脉之所聚也。"十二经脉中,以足少阳胆经与耳的关系最为密切。其经起于目内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灵枢·经脉》)。此外,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之分支也直接入耳中。与耳有一定联系的经脉尚有手阳明大肠之别络入耳中,足阳明胃经抵耳前,足太阳膀胱经至耳上角。耳通过经络与脏腑及全身发生较为广泛的联系,正是耳针可诊治多种疾病的依据所在。

为五官之一。听觉和位觉(平衡感觉)的器官。耳的功能靠精、髓、气、血的充养,尤其与肾关系密切。肾气充足,则听觉灵敏。耳的疾患多与肾有关,也和心、肝、脾等脏有关。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等经脉均循行于耳。通过经络联系,全身脏器及肢体的生理、病理状态均可在耳部反映出来,故耳廓有与全身脏器及肢体相对应的反应点,即耳穴。通过耳穴可以诊治多种疾病,亦可进行针麻。《灵枢·邪气藏府病形》:"十二经脉,三百六五络……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灵枢·脉度》:"肾气通于耳,耳和则耳能闻五音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在脏为肾,在窍为耳。"《素问·脏气法时论》:"肝病者……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灵枢·海论》:"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灵枢·口问》:"耳者,宗脉之所聚也。"

折叠 编辑本段 内部结构

折叠 外耳

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两部分。耳廓和外耳道的机能是收集声波。鼓膜为椭圆形的薄膜,形如斗笠、尖顶向内,周围固定于骨上,将外耳与中耳分隔。鼓膜能随声波机械波动而共振,停止而停止,故能如实地把声波刺激传导到中耳。

折叠 中耳

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咽鼓管等。咽鼓管为中耳与鼻咽部的通道,中耳与外界空气压力可通过咽鼓管取得平衡。鼓室内有听小骨、韧带等。听骨有三块,彼此形成关节,位于鼓膜与前庭窗之间,与鼓膜接触的称为锤骨,与内耳前庭窗相连的称为镫骨,连于两骨之间的称为砧骨。当声波到达鼓膜时,三块听小骨的连串运动,使镫骨底在前庭窗上来回摆动,将机械波传入内耳。

折叠 内耳

内耳由一系列复杂的管腔所组成,亦称迷路,位于颞骨部内,有骨迷路和膜迷路之分。骨迷路是骨性管道,膜迷路是包含于骨迷路内的膜性管和囊,由上皮和结缔组织构成,与骨迷路形态基本一致。膜迷路是封闭的,管内含有内淋巴。膜迷路与骨迷路之间的间隙内含有外淋巴。内外淋巴互不交通。内耳迷路中可分为耳蜗、前庭器官二部分,耳蜗与听觉有关,前庭器官与位置(平衡觉)有关。

耳蜗

耳蜗形如蜗牛壳,为一条围绕骨质轴的螺旋形骨质管道,围绕蜗轴旋转

正常人耳能听见的机械波波段范围是1.7cm~17m,即20Hz到20000Hz,最敏感的波段是100Hz到400Hz,即0.86m~3.4m。波段范围里的声音波长各不相同,不同的波长分别由耳蜗中不同的区域上对不同波长敏感的神经细胞(毛细胞)所接收,并形成听觉

轴向骨性蜗管中伸出一骨板,其外缘连结着基底膜,在基底上方有一斜行的前庭膜,因此,耳蜗被分成三个腔,上方为前庭阶,下方为鼓阶,其中充满外淋巴,中为蜗管,充满内淋巴。前庭阶与卵圆窗膜相接,鼓阶与蜗窗膜相联,前庭阶在耳蜗顶部与鼓阶相联通。蜗管是一个盲管。基底膜上有听觉感受器,称为柯蒂器官,又称螺旋器。柯蒂器官主要由支持细胞与具有纤毛的听觉细胞(或称毛细胞)所组成,其上覆以盖膜。毛细胞对机械波波长敏感。听神经的末梢纤维以网状绕于毛细胞上。

前庭是位居骨迷路中部略呈椭圆形的空腔,内藏膜迷路的椭圆囊和球囊,前庭的后部有五个小孔与三个半规管相通,前部有一大孔通连耳蜗。椭圆囊、球囊和三个半规管总称为前庭器官。它们都是膜质管道,其中充满内淋巴并互相连通。椭圆囊与球囊是膜质管的相对膨大部分,内有囊斑,囊斑是位觉感受器,上有感受性毛细胞。三个半规管形状大致相似。每个半规管约占三分之二圆周,均有一相对膨大的壶腹,在壶腹内有壶腹嵴,壶腹嵴也是位觉感受器,内也有感受性毛细胞

毛细胞

毛细胞是柱状的细胞,每个上面都有100-200束特有的纤毛。这些纤毛是听力的机械波感应器。轻微静止在最长的纤毛上面的是覆膜,捕捉机械波,并允许电流进入毛细胞。

毛细胞,就像眼睛光感受器,它显示的不是其它神经元的动作电位的表现特征,而是其等级反应。这些被等级反应不被动作电位的"所有或没有任何"特点限制。这时,你也许问多少头发会触发在膜潜力上的差别。当前的模型是,纤毛以"顶尖连接"(连接一纤毛顶尖到另一个一纤毛顶尖的结构)来互相依附着另一个。伸展和压缩顶尖连接会打开一个离子通道和导致在毛细胞上产生感受器电位。

毛细胞在听觉中的作用类似于视锥细胞视觉中的作用(感知不同颜色的电磁波/光波)。毛细胞的长度各不相同,它们分别对各种不同波长的机械波敏感,这样人类就可以接受到不同波长的机械波,将不同的波长区分开来,并将其转换为听觉信息而被感知到。

折叠 编辑本段 按摩

"耳为宗脉之所聚",十二经脉皆通过于耳,所以人体某一脏腑和部位发生病变时,可通过经络反应到耳廓相应点上。经常按摩耳部能疏通经络,运行气血,调理脏腑,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人体各部位在耳廓的分布好似一个倒置的胎儿,具体投射区按摩方法如下:

1.耳垂相当于面部,当内火上炎而致齿耳肿痛,或面部生疖时,可用双手拇指揉捏耳垂,直至双耳发红发热。每日2次,经常按捏耳垂,还有美容养颜作用。

2.正对耳孔开口处凹陷叫耳甲腔,此处相当于胸腔内脏器官,经常刺激这个部位,对心脑肺和血液系统有补益作用。具体做法是:将食指放到耳孔处,拇指放到耳的背面对捏即可,每日3次。

3.耳甲腔的上方凹陷叫耳甲艇,按摩此处有助消化,并有强肾健脾之功。

4.耳廓的外周耳轮相当于躯干四肢,耳轮顶端凹陷处叫足趾,颈肩腰腿痛患者宜多按压耳轮

5.将耳轮向耳屏对折时,耳廓的上缘为上尖端处,按摩此处有退热、镇痛、消炎降压的作用。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