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 编辑本段 文字源流
帝字甲骨文作图1、图2、图3等形状,比较原始的是图1和图3,从第二期开始,在上面加一横画作图2。西周金文作图2,春秋文字承袭西周文字。战国文字中"图A"旁繁化作"图B"形,或于"图C"右上加一短横画为饰笔。秦汉文字承袭春秋文字,变化不大,沿袭至今。
学术界关于"帝"字的解析主要有以下几种:
1."帝"是"花蒂"的"蒂"的本字。其字形像花蒂的样子。高鸿缙在《中国字例》中将帝释为"根蒂"。这两种说法,不管"花蒂"还是"根蒂",都是古人对于生命诞生的一种崇高信仰,亦可说是古人的一种生殖崇拜。
2."帝"像架木或束木以焚烧祭天,本义是一种古老的祭礼,是禘的初文。禘祭初为殷人祭天及自然神、四方之祭,其后亦禘祭先公先王。禘由祭天而引申为天帝之帝,又引申为商王之称号。
此外还有"帝来源于光芒四射的太阳""帝是鸟飞上天空形状的引申""帝字来源于巴比伦"等多种说法。
要说到"帝"字,多半是出现在"三皇五帝、黄帝、炎帝、汉武帝"这类称呼中。"帝"的本义应该与先民的祭祀崇拜有关。甲骨卜辞中作为名词的帝字有两个意义,一是上帝,二是祖先。用在刮风、下雨、打雷、天旱等气象的文辞中一般指上帝,用在"受我佑"等文辞中一般指祖先神灵。《甲骨文合集》6664片:"甲辰卜,争贞:我伐马方,帝受我又(佑)一月。"《甲骨文合集》14201片:"庚午卜,内贞:王乍(作)邑,帝叒(若)。八月。"《甲骨文合集》14198片:"辛丑卜,壳贞:帝叒(若)王。"殷代最高奴隶主统治者称"王"或"我",死后成了先王称"帝"。第一例,我攻打马方,祖先给我帮助。第二例,王建城邑,祖先使我顺利。第三例,祖先使王顺利。
《说文解字》认为:"帝,谛也。王天下之号也。"作为王的称号,这是本义的引申了,王才能称帝。"帝"由天帝、天神引申指人间的掌管、控制部落、国家等大权的人,例如"尧、舜、禹",还有后来的秦始皇称"始皇帝",近现代还有用"帝"指"帝国主义"的说法,指的是掌握一定军事力量的、占统治地位的、有野心好侵略的资本主义。
折叠 编辑本段 详细字义
词性 | 释义 | 英译 | 例句 | 例词 |
---|---|---|---|---|
名词 | 宗教或神话中称创造和主宰宇宙万物的天神。 | God | 《尚书·洪范》:"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畴。" 《礼记·文王世子》:"武王对曰:梦帝与我九龄。" | 上帝;天帝;玉皇大帝 |
君主;皇帝。远古实指部族联盟的领袖。 | emperor; monarch | 《孟子·公孙丑上》:"(舜)自耕稼陶渔以至于帝,无非取于人者。" 《史记·秦始皇本纪》:"秦故王国,始皇君天下,故称帝。" | 帝王;称帝;三皇五帝 | |
天。 | sky | 王安石《古意》诗:"帝青九万里,空洞无一物。" | ||
主;主体。 | subject | 章炳麟《〈无政府主义〉序》:"谅知大戟、荛花,是时而为帝者也。" | ||
帝国主义的简称。 | imperialism | 反帝 | ||
动词 | 为帝,称帝。 | 《后汉书·伏湛传》:"陛下承大乱之极,受命而帝,兴明祖宗。" | ||
尊奉为帝。 | 《战国策·赵策三》:"不敢复言帝秦!" |
(表格信息来源:《现代汉语词典》 《汉语大字典》 )
折叠 编辑本段 古籍释义
折叠 说文解字
【卷一】【丄部】都计切(dì)
谛也。王天下之号也。从丄朿声。
ࢂ�,古文帝。古文诸丄字皆从一,篆文皆从ࠄ�。ࠄ�,古文丄字。䇂、示、辰、龙、童、音、章皆从古文丄。
〖注释〗谛:审谛,详谨周密。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引《风俗通》:"帝者任德设刑以则象之,言其能行天道,举措。"
折叠 说文解字注
谛也。
段注:见《春秋·元命苞》、《春秋·运斗枢》。《毛诗故训传》曰:审谛如帝。
王天下之号。从二,朿声。
段注:都计切,古音第十六部。
ࢂ�,古文帝。古文诸丄字皆从一。篆文皆从ࠄ�。ࠄ�古文上字。
段注:古文从一,小篆从古文上者,古今体异。必云ࠄ�古上字者,明非二字也。徐锴曰:古文上两画,上短下长。一二之二,则两画齐等,䇂俗本䇂下有言,非也。言从䇂,举䇂可以包言。
示、辰、龙、童、音、章皆从古文上。
段注:古文示作क़�。古文礼作ࠃ�。古文辰作ࠨ�。此古文从一,小篆从ࠄ�之证。然则古文以一为ࠄ�,六书之假借也。
折叠 康熙字典
【寅集中】【巾部】 帝;康熙笔画:9;部外笔画:6
古文:ࢂ�、ࠫ�
《唐韵》都计切。《集韵》《韵会》《正韵》丁计切,并音谛。《说文》:谛也。王天下之号也。《尔雅·释诂》:君也。《白虎通》:德合天者称帝。《书·尧典》序:昔在帝尧,聪明文思,光宅天下。疏:帝者,天之一名,所以名帝。帝者,谛也。言天荡然无心,忘于物我,公平通远,举事审谛,故谓之帝也。五帝道同于此,亦能审谛,故取其名。《吕氏春秋》:帝者,天下之所适。王者,天下之所往。《管子·兵法篇》:察道者帝,通德者王。《史记·高帝纪》:乃即皇帝位汜水之南。注:蔡邕曰:上古天子称皇,其次称帝。
又谥法。《史记·正义》:德象天地曰帝。
又上帝,天也。《易·鼎卦》:圣人亨,以享上帝。《书·舜典》:肆类于上帝。
又五帝,神名。《周礼·春官·小宗伯》:兆五帝于四郊。注:苍帝曰灵威仰,赤帝曰赤熛怒,黄帝曰含枢纽,白帝曰白招拒,黑帝曰汁光纪。《家语》:季康子问五帝之名。孔子曰:天有五行:金、木、水、火、土,分时化育以成万物。其神谓之五帝。
又星名。《史记·天官书》:中宫天极星,其一明者,太乙常居也。注:文耀钩云:中宫大帝,其精北极星。春秋合诚图云:紫微大帝室,太乙之精也。正义曰:太乙,天帝之别名也。又:大角者,天王帝廷。注:索隐曰:援神契云:大角为坐候。宋均云:坐,帝坐也。又:太微三光之廷,其内五星,五帝座。
又地名。《左传·僖三十一年》:卫迁于帝丘。注:帝丘,今东郡濮阳县,故帝颛顼之墟,故曰帝丘。
折叠 编辑本段 字形书法
折叠 字形对比
折叠 书写提示
上下窄,中间宽,左右对称。左右对称。首笔点在竖中线上端;点、撇分列竖中线左右;"冖"居横中线上侧。"巾","冂"的宽度与第二笔横相当,横段在横中线下侧,末笔竖在竖中线。
折叠 书法欣赏
折叠 编辑本段 音韵集成
折叠 中上古音
时代 | 声韵系统名称 | 韵部 | 声母 | 韵母 |
---|---|---|---|---|
先秦 | 高本汉系统 | t | ieɡ | |
王力系统 | 支 | t | ie | |
董同龢系统 | 佳 | t | ieɡ | |
周法高系统 | 支 | t | eɣ | |
李方桂系统 | 佳 | t | igh | |
西汉 | 支 | |||
东汉 | 支 | |||
魏 | 支 | iei | ||
晋 | 支 | iei | ||
南北朝 | 宋北魏前期 | 祭霁 | iəi | |
北魏后期北齐 | 祭霁 | iɑi | ||
齐梁陈北周隋 | 祭霁 | iæi | ||
隋唐 | 拟音/高本汉系统 | t | iei | |
拟音/王力系统 | t | iei | ||
拟音/董同龢系统 | t | iɛi | ||
拟音/周法高系统 | t | iɛi | ||
拟音/李方桂系统 | t | iei | ||
拟音/陈新雄系统 | t | iei |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
折叠 韵书集成
字形 | 小韵 | 摄声 | 声调 | 韵目 | 声母 | 声类 | 开合 | 等第 | 清浊 | 反切 | 拟音 | |
---|---|---|---|---|---|---|---|---|---|---|---|---|
广韵 | 帝 | 帝 | 蟹 | 去声 | 十二霁 | 端 | 开口呼 | 四等 | 全清 | 都计切 | tiɛi | |
集韵 | 帝 | 止 | 去声 | 五寘 | 端 | 开口呼 | 三等 | 全清 | 丁易切 | tiɛ | ||
帝 | 蟹 | 去声 | 十二霁 | 端 | 开口呼 | 四等 | 全清 | 丁计切 | tɛi | |||
韵略 | 去声 | 霁 | 丁计切 | |||||||||
增韵 | 去声 | 霁 | 丁计切 | |||||||||
中原音韵 | 帝 | 去声 | 齐微 | 端 | 齐齿呼 | 全清 | ti | |||||
中州音韵 | 去声 | 齐微 | 当利切 | |||||||||
洪武正韵 | 帝 | 去声 | 三霁 | 端 | 都 | 全清 | 丁计切 | ti | ||||
分韵撮要 | 帝 | 阴去 | 第二威伟畏 | 端 |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