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 编辑本段 剧情简介
剧照1807年的法国。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萨德侯爵(乔弗瑞·拉什饰),因为所着小说中含有大量性爱情节而声名狼籍,并被当时的统治者拿破仑视为异类,关入了疯人院,由一名"心理医生"卢瓦耶·柯拉比(迈克尔·凯恩饰)监视治疗。萨德没有因此改变自己的创作风格。相反,舆论和权势的压迫使他更加执着,仿佛是一种冲破传统桎梏的使命在不停的激励着他。
经营疯人院的库尔米耶神父(华金·菲尼克斯饰)为人大度耿直,在同德萨德长期相处中,对他渐生好感。尽管库尔米耶神父也不喜欢萨德的作品,但两人还是结成挚友。期间,还有一名经常出入疯人院的少女(凯特·温斯莱特饰),她是萨德的仆人。德萨德的每一部作品都是由这名少女偷偷的带到外面,得以流传于世[1] 。
折叠 编辑本段 演职员表
折叠 演员表
角色 | 演员 |
---|---|
萨德侯爵 | 杰弗里·拉什 |
玛德琳 | 凯特·温丝莱特 |
华金·菲尼克斯 | 库尔米耶神父 |
卢瓦耶·柯拉比医生 | 迈克尔·凯恩 |
Delbené | 帕特里克·麦拉海德 |
西蒙娜 | 阿梅丽娅·华纳 |
Prouix | 史蒂芬·莫耶 |
比莉·怀特劳 | Madame LeClerc |
简·梅尼罗斯 | Renee Pelagie |
Tony Pritchard | Valcour |
Michael Jenn | Cleante |
Danny Babington | Pitou |
George Yiasoumi | Dauphin |
斯蒂芬·马库斯 | Bouchon |
Elizabeth Berrington | Charlotte |
Edward Tudor-Pole | Franval |
Harry Jones | Orvolle |
折叠 职员表
制作人 | 朱莉娅·蔡斯曼、马克·哈夫曼、尼克·维切斯勒、Peter Kaufman、德斯·迈克纳福、Sandra Schulberg |
---|---|
导演 | 菲利普·考夫曼 |
副导演(助理) | James Armstrong、维克·阿姆斯特朗、Toby Hefferman、Olivia Lloyd 、Matthew Penry-Davey、Mari Roberts |
编剧 | 道格·怀特 |
摄影 | Rogier Stoffers |
配乐 | 斯蒂芬·沃贝克 |
剪辑 | 彼得·博伊尔 |
选角导演 | Donna Isaacson、Priscilla John |
艺术指导 | 马丁·柴尔斯 |
美术设计 | Steven Lawrence、Mark Raggett |
服装设计 | Jacqueline West |
视觉特效 | Tim Field |
布景师 | Jill Quertier |
参考资料[2]
折叠 编辑本段 角色介绍
![]() | 萨德 演员 杰弗里·拉什萨德原本是贵族侯爵,因为创作大量色情、猥亵的小说而被关入精神病院,虽然人身自由受到限制,但他还是在玛德琳的帮助下偷偷创作小说出版。当库尔米耶神父给他做讲道的时候,他吞下十字架噎死了。 |
![]() | 玛德琳 演员 凯特·温斯莱特玛德琳是精神病院的青年洗衣女工,她偷偷把萨德的手稿带出院出版,同时也给萨德带去墨水和笔。玛德琳最后在给萨德抄写小说的过程中,被发狂的精神病人杀害。 |
![]() | 库尔米耶 演员 华金·菲尼克斯库尔米耶神父在精神病院里为病人带去宗教上的宽慰,同时也暗中庇护萨德。他喜欢玛德琳,为玛德琳的无辜惨死悲伤不已。萨德死后,库尔米耶精神失常,被关进了小房间。 |
![]() | 卢瓦耶·柯拉比 演员 迈克尔·凯恩卢瓦耶·柯拉比医生不苟言笑,对待精神病人一向以极端的残暴手段著称。就是这样一个道貌岸然的人,却通过手段娶了一个幼小得可以当自己孙女的少女西蒙娜做妻子。 |
折叠 编辑本段 精彩花絮
- 为研究萨德的角色,杰弗里·拉什曾与一位心理学顾问一起研究萨德另类嗜好的成因。
- 萨德在片中反复哼唱的旋律是法国儿歌《Au Clair de la Lune》,其中的第二句歌词与该片非常贴近,意为"把你的鹅毛笔借给我让我写下文字"。
- 杰弗里·拉什的妻子简·梅尼罗斯在片中扮演了萨德的妻子。
- 杰弗里·拉什执导了精神病院中上演的戏剧。
- 该片道具部门曾努力寻求萨德的精确食谱,以打造出最后场景中的"墨水"。
- 在片中扮演精神病院患者的演员确实都患有精神病。[3]
折叠 编辑本段 音乐原声
曲目 | 专辑信息 |
---|---|
The Marquis and the Scaffold | |
The Abbe and Madeleine | |
The Convent | |
Plans for a Burial | |
Dreams of Madeleine | |
Royer-Collard and Bouchon | |
Aphrodisiac | |
The Last Story | |
The Marquis' Cell at Charenton | 艺人: Stephen Warbeck |
The End: A New Manuscript | 唱片公司: RCA |
The Printing Press | 发行时间: 2000年11月21日[4] |
折叠 编辑本段 获奖记录
年份 | 奖项名称 | 获奖方 | 备注[5] | |
---|---|---|---|---|
2001年 | 第73届美国奥斯卡金像奖 | 最佳男主角 | 杰弗里·拉什 | 提名 |
最佳艺术指导 | Jill Quertier、马丁·柴尔斯 | |||
最佳服装设计 | Jacqueline West | |||
第58届美国金球奖 | 剧情类最佳男主角 | 杰弗里·拉什 | ||
最佳编剧 | 道格·怀特 | |||
第54届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 | 最佳男主角 | 杰弗里·拉什 | ||
最佳服装设计 | Jacqueline West | |||
最佳艺术指导 | 马丁·柴尔斯 | |||
最佳化妆/发型 | Nuala Conway 、Peter King |
折叠 编辑本段 发行信息
折叠 主创单位
制作公司 | 1. 福斯探照灯公司 (美国) 2. Hollywood Partners Munich (德国) 3. Industry Entertainment 4. Walrus & Associates |
---|
折叠 上映信息
国家或地区 | 日期 | 国家 | 日期 |
---|---|---|---|
中国台湾 | 2001年3月17日 | 阿根廷 | 2001年1月11日 |
中国香港 | 2001年3月22日 | 秘鲁 | 2001年1月18日 |
美国 | 2000年12月15日 | 英国 | 2001年1月19日 |
加拿大 | 2000年12月15日 | 墨西哥 | 2001年2月2日 |
巴西 | 2001年1月5日 | 马来西亚 | 2001年2月8日 |
参考资料[6]
折叠 编辑本段 影片评价
剧照该片作为一部传记类的影片,比较真实的记述了两百年前的一段历史。该片耗资不大,没有太多大场面的刻画,但对于细节描绘下足了功夫。该片除了刻画萨德这位杰出的作家之外,同时也告诉告诉人们应当清楚的认识传统制度,客观的对待社会发展,否则就会让无知占据人的心灵。这也正是该片的现实意义所在 。
该片中萨德著作的社会意义不仅在于反抗暴政,而且更是普通劳动人民的启蒙之书。首先是因为这种色情文学的真实性和亲切性,在此之前从没有书籍中出现如此赤裸裸的真实,而这种真实和普通人又是如此贴近。在这种色情文学里,没有贵族和平民的区别,只有性器官的男女之分,贵族也不见得如何"伟大",甚至还是嘲笑的对象。博伽丘"十日谈"的传统被萨德更大胆地加以发挥,人民在对肉欲真实的接触中,在对贵族阶层荒唐的嘲笑中,现代平等意识逐渐启蒙 。 (网易评)[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