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 编辑本段 简介
中国古郡。秦置,郡治在吴县(今江苏苏州城区),辖春秋时啊度虽陆候果较取重长江以南的吴国、越国故地。汉初曾为韩信楚国、刘贾荆国语北积类难品、刘濞吴国领地。七国之乱后360百科复置会稽郡。西汉末年,会稽郡辖境大致相当于今江苏南部、上海西部、浙江大部以及福建地区,是当时辖境最为广阔的一郡。隶属于扬州刺史部。东汉中期,分会稽郡浙江以北诸县置吴郡。会稽郡治所移至山阴县(在今浙江绍兴城区),领十五县。三国吴时分会稽郡置临海郡(今浙江东南部)、建安郡(今福建)、东阳郡(今浙江衢州、金华一带)。西晋至南朝末年,会稽拿或验郡仅辖今绍兴、宁波一带。隋文帝灭陈,废会稽郡,置吴州。隋炀帝改吴州为越州,后又改为会稽郡。唐初置越州,玄宗改越州为会稽郡,肃宗时复为越州。
折叠 编辑本段 得名
会稽因会稽山得名。相传夏禹时即有会稽山之名,会稽即会计金志附束无之意。《史记》记载了汉时流行的说法:“或言禹会诸侯江衣几垂坐末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再沿河心律味占停之陈命曰会稽。会稽者,会计也”。《越绝书》外传记地门井财轮请传:“禹始也,忧民救水,到大越,上茅山,大京味础减太也这声攻会计,爵有德,封有功,更名茅山曰会稽。”会稽人约核色王充在《论衡》书虚篇中引吴香督念维他装供级迫乎钟君高之语:“会稽本山名。夏禹巡狩,会计于此山,因以名郡,故曰会稽。”
史记载夏帝少康之庶子无余封于会稽(在今绍兴市一带),为越国之始祖。战国后期,楚国灭越国,杀越王无彊,占据江东。越国王族分散于会稽一带,自立为君长,臣服于楚国。
折叠 编辑本段 建制沿革
折叠 秦代
秦王政二十四年设可的什免某策(前223年),秦灭楚。二十五年(前222年),秦将王翦“定荆江南地,降越君,置会稽郡”。此为会稽郡首见于史籍。会稽次队根和华先破今原郡初置时,领有吴、越两国之地,大致相当于今江苏长江以南、安徽东南、上海西部以及浙流乐盾续审免材何变江北部。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分会稽郡西部置故鄣郡,其辖境略同于汉代之丹阳郡,大致相当于今南京市、浙江西北一隅及安徽东南之地。
折叠 西汉
汉初会稽郡又称吴郡。汉五年(前202祖历静年)正月,刘邦徙齐王韩信为楚王,以秦之东海郡、会稽郡、底数松注厚移拉举而泗水郡、薛郡、陈郡置楚国,都下邳,次年废韩信为淮阴侯独些注。汉高帝六年(前201年)正月,立刘贾为荆王,置荆国,领“故东阳郡、鄣郡、吴郡(会稽)五十三县”,相当于今江苏省淮河以南、上海市以及浙江省北部。高帝十一年(前196年),荆王贾为淮南王英布兵所杀。次年,立刘濞为吴王,置吴国,领刘贾荆国故地。景帝三年(前154年编烈稳),平七国之乱,吴王濞兵败身死,吴国除。景帝徙汝南王刘非为江都王,分吴国精出植甚田杂至济根良之东阳郡、鄣郡置江都川置孙入气标周国。会稽郡则属汉。
汉织初,“会稽东接于海,南近诸越,北枕大江,间者阔焉”,宪编希电层都领二十余县。其南有闽越,即秦代闽中郡。高帝五年封无诸为闽越王,其领地在今福建一带。惠帝三年(前192年)封闽君摇为东海王,建都东瓯节路走厚止罪,故又称东瓯王,统辖今浙江南顶知汉代风亲混冲部地区。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吴王判顺讲失仍据兵们露川都濞之子刘驹煽动闽越北击东瓯,武帝遣中大夫严助发会稽郡兵渡海往救。汉兵未至,闽越已退兵。东瓯王请求举国内迁,武帝将其人口安置必艺地项映个非绝械于长江、淮河之闲。建元六年(前135年),闽越王郢反,汉发兵灭闽越,立无诸之孙繇君丑为粤繇王,又立郢之弟余善为东越王。元鼎六年(前111年),东越王余善反。元封元年(前110年)汉兵平定东越,迁其部众于江淮闲。其后逃遁山谷的闽越遗民复出,故于闽越故都东冶之地置冶县(在今福州市)。又有东瓯遗民出,昭帝过收干真按慢银石始元二年(前85年)乃于东瓯故地置回浦县。
折叠 领县
成帝元延、绥和盾发燃之际(约前8年),会稽郡领二十六县,其辖境大致的李酸报丝送上谓处相当于今江苏省长本尼报南怕江以南的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四市,上海市西部,浙江省除安吉县、临安市西部、淳安县的其余地区,以及福建省中部沿海一带。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将今福建省全境画入会稽郡。但福建西南部,即会稽、南海、豫章三郡之间一带,原为高帝十二年所封南海王织所领,未闻有所建置。福建北部地区亦无法证实为会稽郡所辖。
县名 | 守尉治所 | 县治所在地 | 王莽改名 | 备注 |
吴县 | 郡治 | 江苏省苏州市市区内 | 泰德 | 顺帝时入吴郡。 |
曲阿县 | 江苏省左室封弦尼他效吃丹阳市一带 | 风美 | 旧为云阳县,顺帝时入吴郡。 | |
乌伤县 | 浙江省金华市境内 | 乌孝 | ||
毗陵县 | 江苏省常州市境内 | 毗坛 | 旧为延陵县,顺帝时入吴郡。 | |
核未余暨县 | 浙江省杭州市萧范唱时型养消示讲积怎它山区境内 | 余衍 | ||
阳羡县 | 江苏省短境被洲宜兴市境内 | 顺帝时入吴郡。 | ||
诸暨县 | 浙江省诸暨市境内 | 疏虏 | ||
无锡县 | 江苏省无锡市境内 | 有锡 | 顺帝时入吴郡。 | |
山阴县 | 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境内 | 故越王句践之都城,在会稽山之北,故名山阴。东汉移郡治于此。 | ||
丹徒县 | 江苏省镇江市京口区丹徒镇 | 顺帝时入吴郡。 | ||
余姚县 | 浙江省余姚市境内 | |||
娄县 | 江苏省昆山市一带 | 娄治 | 顺帝时入吴郡。 | |
上虞县 | 浙江省上虞市境内 | 会稽 | ||
海盐县 | 浙江省平湖市一带 | 展武 | 旧为武原乡,有盐官。顺帝时入吴郡。 | |
剡县 | 浙江省嵊州市务元报联凯请陈陈器棉、新昌县境内 | 尽忠 | ||
由拳县 | 浙江省嘉兴市境内 | 顺帝时入吴郡花笔法老听严技五办磁。 | ||
大末县 | 浙江省衢州市境内 | 末治 | ||
乌程县 | 浙江省湖州市境内 | 顺帝时入吴郡。 | ||
句章县 | 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王家坝村 | |||
地及无板余杭县 | 浙江省杭州市市区内 | 进睦 | 顺帝时入吴郡。 | |
鄞饭客沙师怎式建否县 | 浙江省宁波市境内 | 谨 | ||
钱唐县 | 西部都尉治 | 浙江省杭州市市区内 | 泉亭 | 有武林山、武林水。顺帝时入吴郡。 |
鄮县 | 浙江省宁波市境内 | 海治 | ||
富春县 | 浙江省富阳市境内 | 诛岁 | 顺帝时入吴郡。 | |
冶县 | 福建省福州市市区内 | 闽越故地。 | ||
回浦县 | 东部都尉治 | 浙江省台州市境内 | 东瓯故地。 |
古亲理运坚谓编兰会越语称“盐”为“余”。会稽郡有余暨、余杭、余姚,束离影称地组三洋利帝大概都与盐业有关。
折叠 约序法东汉
汉光武帝建武中改冶县为东冶报参罪期管策准零,又析置候官。章帝章和元年,析鄞县回浦乡为章安县,即西汉诉动坐语之回浦县。顺帝永建著编中,阳羡令周嘉等人因会稽郡辖境广大,属县偏远,上书求分郡而治。永建四年(129年),讲给顺里福析会稽北部十三县置吴郡。会稽郡治吴县属吴郡,故移治于山阴县。永和三年(138年),釐章安县东瓯乡置永宁县。细于内欢问车威期械山体此时会稽郡领十五县:山阴、鄮防措衡活你鲜亚白货致酒、乌伤、诸暨、余暨、太末、上虞、剡、余姚、句章、鄞、章安、东冶、永宁、候官。
献帝时,刘繇及孙策一族先后割据江东,于会稽郡内析置十余县。初平三年(192年),分太末县置新安县,分乌伤县南乡置长山县。兴平二年(195年),分诸暨县置吴宁县。建安元年(196年),孙策分章安县南乡置松阳县,又分候官置建安、汉兴、南平三县。建安四年,分太末县置丰安县。建安十年(205年),分建安县、上饶县地置建平县。建安二十三年(218年),析太末县置遂昌县,析新安县置定阳县。至建安末年,会稽郡至少领有二十六县。
折叠 六朝
三国吴时析置始宁县、永康县。太平二年(257年),釐东部临海之地置临海郡;治章安县。永安三年(260年),釐会稽郡南部置建安郡,治建安县。孙皓宝鼎元年(266年),又釐诸暨、剡县以南置东阳郡,治长山县。改会稽之余暨县为永兴县。
晋武帝泰始六年(270年),封孙吴降将孙秀为会稽公。太康元年(280年),灭吴,改会稽郡为会稽国。西晋时,会稽国仅辖十县:山阴、上虞、余姚、句章、鄞、鄮、始宁、剡、永兴、诸暨。辖境大致相当于今绍兴市、宁波市除宁海、象山的其余地区及杭州市萧山区一带。晋元帝建武元年(317年),封司马裒为琅邪王,改食会稽、宣城邑五万二千户,会稽郡成为琅邪国的支郡,太守改称内史。晋安帝义熙十三年(417年),会稽悼王司马脩之薨,无子,国除,内史改称太守。
刘宋、南齐两代无所改置,会稽郡仍领十县。梁、陈于会稽郡置东扬州。
折叠 隋唐
折叠 编辑本段 人口
秦汉时,会稽郡是人口密度较低的地区。秦始皇曾徙天下罪人于山阴。七国之乱中,吴王刘濞征发吴国14岁以上、62岁以下的男子从军,得二十余万。景帝令诸将“击反虏者,深入多杀为功。斩首捕虏比三百石以上皆杀,无有所置”。汉军击败七国叛军时,已经“斩首十余万级” ,其中多半是吴军。故此时会稽郡人口应有不小的损失。
据今人葛剑雄推算,包括会稽郡在内的原刘濞吴国地区,自景帝三年至平帝元始二年的156年间,人口增长了0.88倍,年平均增长率约为4‰,在全国处于较低水平。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会稽郡26县共有223038户,1032604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79%。平均每县39716人,每户4.63人。除回浦县、冶县之外24县,人口密度约为每平方千米14.28人。
新莽、东汉之际,不少中原移民避乱迁入会稽。顺帝永和五年分置吴郡前,会稽郡大约有287254户,1181978人。人口较西汉末年增加了近十五万人。顺帝永和五年(140年),吴郡13县析出,会稽郡户口减少了一半以上,有123090户,481196人。平均每县32080人,每户3.91人。经过汉末三国战乱,又因临海、建安、东阳三郡分出,西晋太康初年,会稽郡户数仅有三万。五胡乱华时,中原人口大量迁入吴越之地,会稽人口有所增加,但在晋末孙恩之乱中又有所损失。刘宋大明八年(464年),全郡有52228户,348014人,平均每县34801人,每户6.66人。隋大业三年(607年),户数为20271。唐天宝元年(742年),有90279户,529589人。
折叠 编辑本段 行政长官
- 殷通,秦二世元年(前209年〕时任会稽假守(代理太守职务)。
- 庄助,后世避汉明帝讳改为严助,会稽吴人。武帝建元、元光之际任会稽太守,在职三年。
- 朱买臣,会稽吴人。元朔六年(前123年)任会稽太守。
- 鲁伯,琅邪人。约宣帝、元帝时在任。
- 刘交,字游君,沛人。成帝永始中在任。
- 黄谠,汝南人。光武帝建武初年在任。
- 窦翔,建武初年在任。
- 第五伦,字伯鲁,京兆长陵人。建武二十九年(53年)在任。明帝永平中免职。
- 尹兴,永平中去职。
- 李就,东汉初年在任。
- 黄兢,约章帝时在任。
- 庆鸿,河南洛阳人,约在章帝、和帝之际在任。
- 张霸,字伯饶,蜀郡成都人。和帝永元中在任。
- 马棱,字伯威,扶风茂陵人,马援族孙。永元中在任。
- 赵牧,字仲师,长安人。和帝、安帝之际在任。
- 尹□,其名失载。颍川鄢陵人。和帝、安帝之际在任。
- 徐丹,安帝时在任。
- 杜宣,河内汲人。顺帝时在任。
- 陈重,字景公,豫章宜春人。顺帝时在任。
- 成公浮,顺帝、桓帝之际在任。
- 马臻,字叔荐,顺帝时在任,修筑鉴湖。
- 苦灼,不知何时在任。
- 刘宠,字祖荣,东莱牟平人。约在桓帝时为会稽太守。与汉末豫章太守刘宠同名。
- 傅世起,鲁人。桓帝初在任。
- 梁旻,梁冀从弟。约桓帝时在任。
- 唐凤,颍川人。桓帝、灵帝之际在任。
- 韦毅,灵帝初在任。
- 尹端,熹平二年去职。
- 徐圭,熹平中在任。
- 唐瑁,颍川人。约在灵帝、献帝之际任会稽太守。
- 郭异,字符平,南阳顺阳人。中平中为会稽太守。
- 王朗,东海郯人。献帝初平中在任。初平四年(190年)为孙策所逐。
- 孙策,献帝兴平中自任会稽太守。建安五年卒。
- 孙权,建安五年继孙策自任会稽太守。
- 淳于式,汉末建安中孙权所置会稽太守。
- 左恢,吴郡曲阿人。不知何时在任。
- 濮阳兴,陈留人,吴孙权时会稽太守。
- 郭诞,吴孙皓时会稽太守,凤凰三年(274年)免官。
- 贺循,两晋之际为会稽内史。
- 庾琛,颍川鄢陵人。庾亮父。东晋初会稽太守。
- 纪瞻,继庾琛为太守。
- 羊玄保,泰山南城人。南朝宋元嘉中为会稽太守。
- 孔山士,会稽山阴人,孔靖子。宋元嘉末为会稽太守,卒于任上。
- 孔灵符,会稽山阴人,孔靖弟。宋明帝时会稽太守,著有《会稽记》。
- 萧元简,梁衡阳嗣王。梁天监三年(504年)任会稽太守。
- 沈恪,字子恭,吴兴武康人。陈永定三年至天嘉元年兼任会稽太守。
- 徐度,字孝节,安陆人。陈天嘉中为会稽太守。
折叠 编辑本段 旅游景区
会稽山,有多种指向,可以指地理学上的会稽山脉,也可以作绍兴城南边诸山的通称,但若从历史文化视角,会稽山指的却是绍兴古城东郊的宛委山,因为据历代方志记载,大禹在绍兴行祭山之礼的,唯此一处。
从绍兴城渡东桥下船,沿若耶溪溯流而上,历史上一直是领略越中山水胜景最主要的游路。
“仙穴寻遗迹,轻舟爱水乡,溪流一曲尽,山路九峰长,”历代文人雅士由此入会稽山中游历者不可胜数。
离城之后,若耶溪一直在景色如画的田园中穿行。船行八九里,至一石板小桥,桥虽陋拙,桥名却不绝于志,日:“望仙桥”。在此舍舟登岸,向西穿越一处村落,再穿过一片间有几树梨花的桃林,便进入了被道教尊之为三十六洞天之一的“阳阴洞天”。
洞天实为一谷地,东面为谷口,其余三面环山。谷身狭长,氛围幽深清静,山径盘迥,溪涧迂曲,委实一“仙圣人都会之所”。
山谷中部地势较为开阔,北对宛委山主峰。麓地高处为龙瑞宫遗址。遗址呈台阶状,规模宏大,气势不凡,土层极厚,疑人工堆筑,顶台周方一亩许。查考古代文献,大致可以推断此台原为传说中的“禹禅会稽”、“禹会会稽”之处。遥想大禹当年,在此台致群神,会诸侯,兴社祀,建国家,是何等的雄姿英发,气壮山河!然今日登临此台,但见荒草芜杂,寂寥萧索之中令人油然而生沧桑之感。
气势雄伟的宛委山横贯洞天北侧,重峦叠嶂,危岩峥嵘,各呈异态。尤其是主峰形同玉柱,从谷底平地拔起,直冲霄汉。峰身石阶犹如天梯。《旧经》云:“山上有石篑,壁立干云,升者累梯而至。”传说大禹曾发此石,得金简玉字之书,以知山河体势,因通治水之理。或说禹从中得赤圭如月,碧圭干月,各长一尺二寸。
在龙瑞宫西侧一向谷中南下的山脊尾处,有一巨石,中裂为罅,据方志载,狭义的阳阴洞天专指此石,在道教中称为“玄牝”,今人呼作“和合石”,此石还有一名,即著名的“禹穴”,其附近还有“禹井”,实为一处泉眼。民俗学研究表明,禹穴、禹井和石篑,都是越族先民生殖崇拜的偶像,如此组合完整的古迹留存,弥足珍贵。
从禹穴沿山径上登数米,又有一巨石,高4米,宽待8、8米,不规则,上有索痕三道,因为传说此石是从安息飞来,得名日“飞来石”。石上有唐宋名贤题刻多处,然已字迹模糊,惟贺知章《龙瑞宫记》一篇尚依稀可辨,现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宛委山中,无论是自然风光还是人文胜景,多依托于石。宋王十朋《会稽风俗赋》云:“巨者南镇,是为会稽;洞日阳明,群仙所栖。石伞如张,石帆如扬;石篑如藏,石鹞如翔。石壁匪泥,石瓮匪携;香炉自烟,天柱可梯。韫玉有笥,降仙有台;禹穴?而叵探,葛岩蜚而自来。射堂丰凶之的,宛委日月之圭;应天上之玉衡,直海中之蓬莱。”其实,宛委山中的石景之多,纵王十朋赋也不能足举。
除石景外,宛委山中还有众多水景、林景及历代人文古迹,如郑公泉、郑公宅、射的潭、孤潭、傅公泉、莲花渚、竹箭林、叶天师龙见坛、玉门、精庐、寒泉、洞亭桥、斗牛桥、观山桥、、灵澈塔等等,不能一一详述。据村人告,对历史上阳明洞天的宗教文化之盛,世人有“千僧万道八百姑”之概。历代之苦心经营,正如《水经》所载,“疏山为基,筑林、裁宇、割涧、延流、尽泉石之好”。在这数千年的天工人力之下,会稽山一直以其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为人们所神往。
折叠 编辑本段 地名
折叠 绍兴
绍兴,古称山阴、会稽,是世界文化名城、西施梁祝的故里。在原始部落定居时代,属于小黄山文化圈中心的绍兴就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区域之一。从秦汉(公元前221年)到明清(公元1911年),绍兴一直是中国南方区域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历代名人荟萃,史不绝书。素有“江南明珠”、“丝绸之府”、“文化之邦”、“名士之乡”的赞誉。会稽山地处浙江绍兴南部,会稽山山脉东西约100多公里,主峰高700 米。她跨越绍虞平原。
折叠 会稽郡
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以故吴越地置会稽郡,秦汉是郡尉分治模式,郡治一度为吴县(今苏州),尉治山阴(今绍兴),下辖26县,因会稽郡是边防大镇,又有越国争霸的先例,所以尉治(军事)更显重要,秦始皇更偕同丞相李斯,不远千里到绍兴会稽山祭大禹,同时会稽(绍兴)是上古地名,名震宇内,所以该区域称为会稽郡。
东汉时,析会稽郡北部中心区域的13县置吴郡,郡治吴县(今苏州)入吴郡,为吴郡郡治。会稽郡郡治迁至原都尉治山阴县(今绍兴),统领中国东南地区各县。从此,会稽郡的郡治(或后来的州府)一直在今天的绍兴地区,需要说明的是,会稽作为一个城市名,从夏朝开始就指绍兴。
吴黄龙元年(229),山阴隶属会稽郡。此后郡时有分置,山阴县重新成为会稽郡治未变。陈后主时(583~589)析山阴县,置会稽县,山、会两县并设,同城而治始此(一说在永定年间)。隋开皇九年(589),废山阴、上虞、永兴、始宁4县,入会稽县。唐武德七年(624),析会稽县,复置山阴县。翌年又废山阴,入会稽县,垂拱二年(686),复置山阴县。大历二年(767),因刺史薛兼训之奏,撤山阴县并入会稽县。七年,因刺史陈少游之奏,复置山阴县。元和六年(811),又撤山阴县并入会稽县。十年复置山阴县。自南朝后期250余年间,山阴县七度置废。元和十年再置,山、会两县并设,始长期稳定,隶属越州。南宋建炎三至四年(1129~1130),高宗避金兵暂驻越州,州治山阴为临时首都。次年,改元“绍兴”升越州为绍兴府,“绍兴”名始此。山阴、会稽两县属之。元至元十三年(1276),建两浙都督府,后废绍兴府为绍兴路,山、会仍其属县。朱元璋丙午年(1366),改绍兴路为绍兴府,隶属依旧。清沿明制。
折叠 编辑本段 山名
折叠 会稽山
会稽山曾经是大禹治水成功后庆功封爵的圣地,历史上会稽山被列为中国九大名山和五大镇山之首,会稽山在五大镇山中被称为南镇。稳重、博大、宽厚的会稽山成为我们绍兴人休养生息、施展才华的宝地,是於越民族发源地,是於越民族文明的摇篮。
绍兴的历史其实是会稽山的历史,以前绍兴是以会稽为名,可见会稽山在绍兴历史中的地位和影响。人们把镜湖称为绍兴的“母亲湖”,那么,会稽山就是绍兴的“父亲山”。大家知道,没有会稽山这座名山,就没有镜湖这个名湖,会稽山是源,镜湖是流,她是“源”与“流”的关系,是“静”与“动”的体现,是“刚”与“柔”最完美的结合。会稽山是於越文明的发源地,是绍兴黄酒之“父”,会稽山也是中国黄酒起源之地,众多史料文献记载,足可以论证:会稽山是中国黄酒的发祥地。
公元前22世纪,舜即行足于会稽山间,造福于民,那时原始农业已显雏型。“有饭不尽,委之空桑,郁结成味,久蓄气芳。”之酒起源之说,应该从这一时期开始。以“饭”为原料,酿的酒应该指的是黄酒。
公元前21世纪,禹王治水成功,在会稽山行功论赏,以酒庆功。会稽山因此在世前就闻名一时。
公元前490年前,越王句践卧薪尝胆于会稽山下,经十年生聚,复国雪耻。当时,越王勾践在举兵出师时,会稽山的父老乡亲捧出家酿美酒献给越王,越王将酒投入河中,与出征的将士一起迎流共饮,士气大振,一举灭吴,成为千古佳话。由此可见,酒在当时已十分盛行。
无数史实佐证:会稽山——中国黄酒发祥地!
折叠 相关诗词
先公惟寓稽山,朝会万国。——晋书
海天东下越王州,碧城缭绕环山丘。春晴紫翠堆绮屋,日暮烟雨藏朱楼。
越绝江东第一州,邦人相庆得贤侯。去醉湖山无贺老,坐吟风月揖浮丘。
会稽天下本无俦,任取苏杭作辈流。——元稹
莫嗟虚老海壖西,天下风光数会稽。安得故人生羽翼,飞来相伴醉如泥。——元稹
此方定是神仙宅,禹亦东来隐会稽。——苏轼
今天下巨镇,惟金陵与会稽耳。——陆游
会稽迎太守,舟屋画粉雘。二分学宫装,艳色斗京洛。
会稽藩镇,舟车都会,槐庭燕寝凝香。寓兴西园,月台风榭赏群芳。
世间禊事风流处,镜里云山若画屏。今日会稽王内史,好将宾客醉兰亭。
今日双旌上越州,会稽旁带六诸侯。海楼翡翠闲相逐,镜水鸳鸯暖共游。
江东风流会稽伯,玉壶贮香倾琥珀。春风十里东山云,一局寒楸晚空碧。
见说会稽郡,风流如晋时。修竹王献宅,春风夏禹祠。
宋祚移东南,会稽国内地。白日照城郭,相君开甲第。
金陵失守数骑入,会稽移跸千官奔。
铭功会稽岭,骋望琅琊台。——李白《古风》
欲向江东去,定将谁举杯。稽山无贺老,却棹酒船回。——李白
忍教三叠唱阳关,相思空望会稽山。
州城迥绕拂云堆,镜水稽山满眼来。我是玉皇香案吏,谪居犹得住蓬莱。——元稹
遥闻会稽美,一度若耶水。——李白
稽山不是无贺老,我自兴尽回酒船。——苏轼
见说孤帆去,东南到会稽。春云剡溪口,残月镜湖西。——张籍
越中蔼蔼繁华地,秦皇峰前禹穴西。湖草初生边鹰去,山花半谢杜鹃啼。——刘禹锡
会稽王谢两风流,王子沉沦谢女愁。
落日花边剡溪水,晴烟竹里会稽峰。—— 李颀
禹陵风雨思王会,越国山川出霸才。——陈子龙
会稽山隔浪,天竺树连城。
洛下今修禊,群贤胜会稽。——刘禹锡
春江夜尽潮声度,征帆遥从此中去。越国山川看渐无,可怜愁思江南树。——孙逖
军城楼阁随高下,禹庙烟霞自往还。 想得玉郎乘画舸,几回明月坠云间。 ——元稹
越水稽山,乃天下之胜概。思逸少之兰亭,敢厌桓公之竹马。——李商隐
东南之美,有会稽之竹箭。——《诗经-尔雅》
折叠 禹葬会稽
禹葬会稽,从历代的文献资料看,可能是不争的事实。但大禹葬于浙江绍兴会稽山,还是豫西会稽山?至今仍是一个谜。
关于禹葬会稽的传说,史书有许多记载。《墨子·节葬下》云:“禹东教乎九夷,道死,葬会稽山。”《史记·夏本纪》云:“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吕氏春秋》、《汉书·地理志》、《吴越春秋》等都有禹葬会稽的记载。从历代史料和传说情况看,会稽山的位置有两种说法:一是位于浙江绍兴钱塘江畔,二是位于豫西河洛地区。因此,大禹的真正埋葬之地也存在两种可能。
在今天的浙江绍兴市有大禹陵庙。该陵位于绍兴城东南6公里的会稽山麓,面临禹池,背负稽山,左右青山环绕。墓地有大禹陵碑亭一座,始建于明嘉靖年间,亭内立一石碑,上刻“大禹陵”三个字,为明代绍兴知府南大吉所书。千百年来,大禹陵一直是浙东最负盛名的名胜古迹之一。相传,秦始皇就曾登上会稽山,并留有“上会稽,祭大禹”的记载。李白、元稹、苏东坡、陆游等历代文人墨客都曾到此凭吊这位治水英雄,并留有不朽的诗篇。大禹陵左侧有禹庙,始建于梁大同十一年(公元545年),供奉着这位传奇圣人。
根据文献记载,结合考古发掘资料可知,夏王朝的疆域大致是西起华山,东达豫东平原,北至济水,南抵淮河沿岸。大禹怎么会跑到浙东大会诸侯,最后死在钱塘江畔,将尸骨埋在会稽山下呢?
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云:“(迁)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但他在《史记·夏本纪》中云:“或言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司马迁用“或言”二字,说明他虽到绍兴会稽山实地考察,也对大禹葬于江南表示怀疑。
于是,有人考证,禹葬会稽并非葬在浙江绍兴的会稽,而是葬在豫西的会稽。《水经注》载:“涂山有会稽之名。”而涂山与荆山(今河南灵宝境内)隔水相对。相传本是一山,禹凿为二以通淮水。“伊水注其下,历峡北流,即古涂山。”《水经注》中的这一记载,也说明涂山在伊水上游的河洛一带。而以河洛为中心的九州腹地是大禹的主要活动区域,葬于此也许更在情理之中。
“轨范照百世,德泽被万方”,这是后人对大禹的真情流露。或者我们没有必要太多关注其葬身何处,而更应注重发挥大禹战天斗地、造福世人的伟大精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