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 编辑本段 历史沿革
福州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昙石山文化至中原商周时期的黄土仑类型,表明闽族先民们已在此以渔猎、采集,跳值女或从事原始农耕,使用磨制石锛、石斧、石刀等石器;已掌握纺织、制陶等生产技术和相应的装饰艺术。战国秦汉,福州闽族先民与越王勾践后裔融合形成闽越族地方政权。1992年、1998年、1999年,分别在鼓屏路钱塘巷西口基建工地、屏山菜市场基建工地、欧冶池畔省财政厅基建工地,发现汉第里国承工交并究达些急代文化堆积层,出土有汉代龙院新束展名兰继例大凤纹瓦当、万岁纹瓦当、布纹砖、筒瓦、板瓦堆积和福州建筑基罪难铁冲讨群址等;与此同时,在新店古城村发现汉代城址遗迹等,都为《史记》有关闽越国都冶城的记载提供新清势拿把的实物佐证。[1]
折叠 远古至南北朝
据考古发掘,福州的新石器文化可追溯到公元前50注肉补朝叶粒脱便或今难00年的平潭壳丘头文化与公元前3000年的闽侯昙石山文化。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史籍开始出现“闽越”的称呼,这一时期,福州的居民乃液视喜术识是古闽人,或是闽越人。公元业根宜消文现个助多前306年越国灭亡后,南逃的部分越国贵族与福州当地居民融合。公元前222年,秦朝设概把陆世首敌模闽中郡(今福州隶属于距火色科岩它)。公元前202年(汉高帝6年)无诸被正式阻顾高放防案封为闽越国国王,今福州冶山一带的冶城建都,又称东冶,乃福州建城之始。公元前110年,汉朝灭闽越国,部分闽越人被苏日律术命斤四沉强制迁徙到江淮一事飞地读受制绝免活苦卷带,冶城衰落。直到公元前85年(始元二年)才在此设立冶县。三国时期福州为东吴谁论须担班怎批令侵转的造船中心之一。晋太康年间晋安郡首位太守严高修筑了福州子城,开凿东湖、西湖以及运河(即今天的晋安河),奠定了后世福州城的雏形。308年(永嘉二年),亦即“五胡乱华”之际,晋安郡成为八姓入闽的中原汉人移民重要定居地陈弦块势。昙石山文化遗址
折叠 隋唐五代
隋唐时期,福建的政治经济中心从闽北转移到了福州一带。725年(唐开元谓马策扩十三年),原闽州改名为福州,福州之名肇始。中唐以后,福州的经济和文化教育大幅进步。中晚唐中原动荡,北方汉衡套映足核宣找孔天人持续移民入闽。879年,福州城一度被黄巢军队攻占。893年(景福元年)王潮、王审知的光、寿州军占领了福州,并以福州为据点统一了福建,开创闽离州称缩红律跟国,并带来中原移民潮,被称作“十八姓从王”。909年(开平三年),王审知建立闽国、定都福州。945年闽国被南唐所灭,947年吴越击败军阀李弘义而控制了福州,直至978年北宋吞显止华并吴越、占领福州为止。福州城在五代非常繁荣,城池的扩建将乌山、于海些染号政山、屏山圈入城内,从此福州也得名“三山”。此时的佛教在福州的发展也很迅速,中国南方现存最早移的木构建筑—华林寺大殿就建于这一时期。福州族群也在隋唐五代时期逐渐形成。华林寺
折叠 宋元
宋代是福州历史上的黄金时代,人口、经济、县反气用片自养斯文化都达到一个高峰。974年和1069年,刺史钱昱和程师孟先后扩建城池。1044年蔡襄任福州知州期间大兴水利。1065年,福州太守张伯玉在福州遍植榕树,“榕城”之名由此而来。福州的城市内河水网体系也在宋代形成。
宋代福州人口众多,经济极其繁荣,为宋朝六大城市之一,南宋时人口超过59万,其中城内人口超过十万。宋代福州的农业高度发展,还是宋朝造船业的中心,其商品经济发达、海外贸易发展迅速。文化上,两宋时期福州一共出了文状元10名,武状元11名,进士2247名,福建是中国出状元最多的省份,福州占福建大部分,奠定了福州科举文教在红气斗艺信中国领先的地位。1276年,蒙古军队攻占临安后,南宋益王赵昰以福州为行都称帝,改年号景炎,十一月,蒙古军队攻占福州,赵昰从海路南逃。元代福州大部分时间作为福建首府,元末的1359年到1362年,发生亦思法杭兵乱,亦思巴奚军一度东所随走石食正过识官占领福州。1368年(洪武元年)明朝军队占领福州。
折叠 明清
从明代起,福州一直是福建的首府。明初的福州造船业发达、航海技术先进。1396年,福州三十六美安只谈把日唱门苏姓开始迁居琉球,而郑和舰队选择长乐县太平港作为停泊基地、物资采办地及开赴西洋的起点,很多学者认为郑和舰队划始岁克的宝船即是福州制造的福船(古代木质海船代表),而大批干练的福州籍水手则活跃在郑场散乙历针践石危因边小和舰队中。此后福州海外贸易逐渐复苏,1474年成责伯愿步百失黄季于为福建市舶司的所在地。福州还是中国和琉球交往的枢纽,福州柔远驿专门用于接待琉球使者、商人。嘉靖年间福州府倭患甚重,戚继光曾两度入闽平定房应她变史叶倭寇。自明朝晚期起,欧洲的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意大利等国同福州的接触渐趋频繁,1624年底,艾儒略将天主教传入福州。1645年,明唐王朱聿键在福州建都称帝,改元隆武,1646年,清军击溃隆武政权后攻占福州。三坊七巷
清初,清军与郑成功一度在福州地界进行拉锯战,1674满银剧际吧代波航革换年至1676年,耿精忠又据福州反清。动荡的局势导致清政府施行海禁、迁界政策,强迫福州沿海居民内迁,重创福州沿海的社会经济,直到1684年迁界政策取消。明清两代较为讲样语稳定的社会环境使福州城固探居虽好那效群树编大规模发展。清代中前期,福州中国重要的海洋贸易中心,其主要贸易对象是琉球和日本,多有福州府人移民琉球和日本。经济的繁荣也使人口猛增,到了19世纪道光年间,有欧洲人估计福州城市人口可能已经达到50万。
鸦片战争之后,1844年福州作为五口之一正式开埠。自1845年南台岛的英国领事馆建立起,先后有17个国家在福州设领事馆。台江地区沿江和上、下杭一带成为进出口贸易中心,而福州的茶叶出口更占到中国茶叶出口总量的35%。外资、民营与官营的银行、企业、商号等相继在福州开办。1847年,基督教新教开始在福州传播,并在此后创立了许多教会学校和福州最早的报纸和期刊。洋务运动兴起后,1866年(同治五年),清政府在马尾设立了福建船政局(后改福州船政局)以建造现代舰船,并开设福建船政学堂培养相关人才。随后福建水师成立。1884年中法战争期间,在马尾港发生的马江海战导致福建水师几乎全军覆没。晚清的福州是中国较为现代化的城市。清朝立宪运动后,福建省咨议局于1909年在福州开幕。1911年11月9日,福建同盟会击败清军,占领福州,成立了福建军政府。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
折叠 近现代
1913年,福建的二次革命失败后,福州军阀争权、政局动荡,各派系军阀先后进驻福州掌握福建省的行政权,直到1926年12月13日,北伐军占领福州并结束了福州的军阀统治。1933年11月20日,十九路军和国民党内部分反蒋中正的势力在福州发动福建事变,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定首都于福州,蒋中正随即率军进攻福建,于1934年1月16日占领福州,闽变失败。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于1941年4月21日至1941年9月3日以及1944年10月4日至1945年5月18日期间两度占领福州。1946年,福州设市。中国人民解放军于1949年8月17日后进入福州城。今日福州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福州市人民政府开始实施大规模的社会改革。福州大量的私立学校和教会学校被撤销,许多教会组织也被取缔,私营企业逐步国有化,还进行了多次政治运动。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在福州开始,直到1978年4月,福州开始对文革中受迫害的人士进行平反。1980年3月30日,国务院批准福州成为沿海开放城市,1985年又批准在马尾兴办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20世纪90年代,福州经济经历了高速发展,到了2009年5月,国务院又公布了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决议。 2013年7月25日,原属福州的平潭综合实验区改由福建省平潭综合实验区管辖。 2014年12月12日,国务院决定设立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其中福州片区共31.26平方公里。[2]
折叠 编辑本段 行政区划
折叠 编辑本段 地理环境
折叠 地理位置
福州位于欧亚大陆东南边缘,东临太平洋,地处中国东南沿海、福建省中东部的闽江口,与台湾省隔海相望。位于北纬25°15′~26°39′,东经118°08′~120°31′,东濒东海,西邻南平、三明,北接宁德,南接莆田,居于亚太经济圈中国东南的黄金海岸。
折叠 地形地貌
福州福州地貌属典型的河口盆地,盆地四周被群山峻岭所环抱,其海拔多在600~1000米之间。东有鼓山,西有旗山,南有五虎山,北有莲花峰。境内地势自西向东倾斜。全市总面积12154平方公里,其中市区总面积1786平方公里。南部为福州盆地的大部分;北部为山地,从西南向东倾斜;西部为中低山地;东部丘陵平原相间。山地、丘陵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72.68%,其中山地占32.41%,丘陵占40.27%。鹫峰、戴云两山脉斜切南北,闽江横贯市区东流入海。
折叠 气候条件
福州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气温适宜,温暖湿润,四季常青,阳光充足,雨量充沛,霜少无雪,夏长冬短,无霜期达326天。年平均日照数为1700~1980小时;年平均降水量为900~2100毫米;年平均气温为20~25℃,最冷月1~2月,平均气温达6~10℃;最热月7~8月,平均气温为33~37℃。极端气温最高42.3℃,最低-2.5℃,2013年福州成为四大火炉之首。年相对湿度约77%。常出现热岛效应,又福州为盆地地形,夏季中午气温高达36℃以上。主导风向为东北风,夏季以偏南风为主。7~9月天气炎热,是台风活动集中期,每年平均台风直接登陆市境有2次。最佳旅游季节为每年4~11月。
福州冬季一般无雪。有时在鼓山等海拔较高地区有零星降雪。不过冬季有雨,气候相对较为湿润。
折叠 编辑本段 自然资源
折叠 矿产资源
福州福州较特殊的区域地质,形成了独特的矿种结构。已探明的地下矿产资源近四十种,以建材原料非金属矿为主,叶蜡石、标准砂、型砂、建筑砂、饰面用花岗石、高岭土、明矾石等储量多、品位高、分布广、埋藏浅,具有相当大的经济价值和开采前景。其中,叶蜡石的保有储量居中国首位;不仅可广泛用于工业生产,而且是工艺美术制品的重要原料。市郊的寿山石从南朝开始用于工艺雕刻,石质最佳者首推田黄石,人称“石中之王”,价超黄金,视同瑰宝。
折叠 森林资源
福州市林地面积7792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65%,现有森林总面积947万亩,林木总蓄积量168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57.8%,绿化程度达88.6%。
折叠 地热资源
福州市市区地热总储量达9800立方米,是中国三大温泉区之一。福州盆地的地热田是福建省最大的地热田,其泉脉广、温度高、水质优、流量大、埋藏浅,且分布在市区中心,为世间罕见,现已被用于生产、生活、医疗、科研和体育等方面。
折叠 海洋资源
折叠 编辑本段 人口民族
折叠 人口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福州市常住人口为7115370人,家庭户2177483户、6353259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92人;男性人口为3630096人,占51.02%,女性人口为3485274人,占48.98%。[4]
折叠 民族
福州汉族人口居多,截至2010年汉族人口占全市人口总数的98.69%。全市有43个少数民族,约8.87万人,占1.32%,其中畲族人口4.7万人,约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52.86%。超过千人的少数民族有畲族、回族、满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9个民族。城区少数民族人口9000多人,主要有畲族、满族、回族。
少数民族人口分布相对比较集中,有罗源县霍口乡和连江县小沧乡2个畲族民族乡。有民族行政村85个,其中畲族村79个,主要分布在罗源、连江、永泰、晋安、福清一带;回族村5个,分布在福清市、平潭县一带;满族村1个,分布在长乐区。有民族自然村358个,其中罗源县151个、连江县55个、永泰县76个、福清市29个、平潭县21个、晋安区14个、闽侯县8个、闽清县2个、长乐区1个、马尾区1个。
折叠 编辑本段 经济概况
福州是中国市场化程度和对外开放度较高的地区之一,定位在福建发展和海西建设全局中发挥龙头带动作用。解放初到1978年,福州市经济先后经历了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社会经济发展不稳定,人民生活停留在较低水平。改革开放后,福州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1978-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92%,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26.8:47.2:26调整优化为2007年的10.9:46.7:42.4,形成福清百亿电子城、马尾百亿电子城、闽侯百亿汽车城、长乐百亿纺织城等特色产业带。现已初步形成以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纺织服装化纤、汽车及配件、塑胶制品、光电、文化创意等为重点的产业体系。截至2012年,福州市经济增速已连续7年达到12%以上。2012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218.29亿元,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不含基金)597.39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382.01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完成409.37亿元。
折叠 第一产业
福州物产丰富,素有“福海宝地”之誉。粮食以水稻为主,一年三熟,主要经济作物有蔬菜、水果、甘蔗、茶叶等,形成果蔬、食用菌、畜牧三大特色产业。至2012年年末,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24.9亿元,其中:农业产值162.1亿元;林业产值16.9亿元;牧业产值73.7亿元;渔业产值352.5亿元。全市共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30家,实现销售收入(含交易额)482亿元;共有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2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2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企业81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企业60家,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企业34家,有效使用有机食品标志企业4家。79个农业项目获国家、省星火科技项目立项,37家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和80家农业科技特派员创业示范基地。全市已建成规模超100亩各种休闲农场72家。休闲农业方面,闽侯县2012年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市已建成规模超100亩各种休闲农场72家。
折叠 第二产业
改革开放以来,福州市以打造强大的制造业基地为目标,围绕支柱产业发展产业集群,加快工业结构调整步伐,调整优化经济布局,推动工业项目向以江阴、罗源湾和重点的“两翼”集聚,加大工业集中区经济发展的拉动效应,工业产出总量不断越上新台阶。 截至2012年底,全市完成全部工业总产值6353.25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1493.48亿元。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77家,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890.58亿元。
折叠 第三产业
贸易、旅游
至2012年年末,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59.03亿元。全年共接待境内外游客(含一日游)3192.55万人次,其中境外游客85.1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50.12亿元。福州赴台个人游顺利实施,经福州口岸赴台旅游41277人次。《福州市“十二五”旅游业发展专项规划》明确,“十二五”期间,福州市将整合山海人文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品,着力打造“都市、文化、温泉、江海”四大旅游品牌;到2015年,力争全市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突破4000万人次,其中入境旅游人数突破12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600亿元。
金融、证劵、保险
至2012年年末,全市共有金融机构(不含保险和证券机构)46家;各类金融机构营业网点1292个;共有4家外资金融机构在福州设立分行。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本外币,下同)7909.63亿元;单位存款余额4193.35亿元。金融机构贷款余额7054.33亿元;全市共有证券公司2家,证券营业部85家,股民资金开户总数156.68万户;保险业发展迅速,2012年末全市共有各类保险营业网点398个,外资保险机构在福州设立9家分公司和2个代表处。
对外经济
改革开放后,福州发挥自身的区位,政策、人文等各项优势打好“侨牌”、“台球”,积极引导海内外乡亲“回归”兴业,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吸引和有效利用外资,拓展对外经贸,促进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全面对外开放的格局有效形成。 2012年,福州市进出口总额310.60亿美元;出口总额211.31亿美元;出口地区以美国、欧盟、东盟、日本和香港等地为主;全年新批境外投资项目39项,新批协议投资总额3.41亿美元,增长42.61%,其中中方协议投资额2.46亿美元;对外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3858.89万美元,年末劳务合作在外人员4367人。
折叠 编辑本段 社会事业
折叠 城乡建设
基础设施:至2012年年末,城市道路总长度1170.8公里,道路面积2562.82万平方米,人均拥有道路面积11.4平方米;建设完成600公里农村公路安保工程;建制村通客车率96.48%,全市共有公交营运线路288条,公交营运车辆4066辆;共有各类出租车6304辆;市区共有自来水厂8座,日综合生产能力155万吨,2012年全年供水总量29610.87万吨;市区全年液化气供气总量6.05万吨;天然气供气总量13608.1万立方米,燃气普及率99.5%;全社会用电量305.13亿千瓦时。
城乡面貌:至2012年年末,福州市建成光明港至森林公园绿道等一批城市滨河景观休闲道,启动沿江沿河慢行系统建设,已建成22公里休闲步行道;建成区绿地面积8921公顷,绿地率37.15%;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9750公顷,比上年新增350公顷,绿化覆盖率40.6%;共有公园63座,公园绿地面积2544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1.3平方米。
折叠 民生保障
至2012年年末,福州市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3950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05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达到10107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7353元。
折叠 卫生体育
至2012年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1950家,各级医院共计103家,其中三级甲等医院16家。卫生机构床位28611张;每千人拥有卫生机构床位4.66张,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6.91人。全市共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7个,卫生技术人员1283人;社区卫生服务站127个,卫生技术人员1075人;乡镇卫生院123个,卫生技术人员4591人。年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加人数331.57万人,参合率99.9%。[5][6]
截止2012年,福州市拥有体育场馆418个,全民健身活动点1330个,各级老体协组织2656个。全市2243个行政村已有2052个建有全民健身设施,覆盖率达91.5%。全市经常参加健身活动的仅老年人就有40万人,约占全市老年人总数的一半以上。各种全民健身活动和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开展:10万人健步走、横渡闽江、海峡传统龙舟赛、8月8日全民健身日健身展示、社区运动会、全国登山健身大会暨海峡登山活动、市直机关运动会、海峡门球赛暨百队千场门球赛、农村百队千场篮球赛。
福州市多次获得国家体育总局授予的“群众体育优秀组织奖”。2011年,被授予创建全国全民健身示范城市试点单位之一。“十五”和“十一五”期间,两次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称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八届全国城市运动会”正式更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青年运动会”,于2015年10月在福州举行。
折叠 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7] |
折叠 科教场所
折叠 对外交流
福州是中国著名的侨乡。祖籍福州的海外华侨、华人多达300余万人,分布于五大洲的102个国家和地区。福州地区的归侨、侨眷人数多达200万,港澳有福州乡亲近30万。在世界各地有海水的地方几乎都有福州人的足迹。不仅在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西欧各国,在发展中国家如印尼、马来西亚等国有为数众多的福州乡亲,而且在一些落后国家、小而偏僻的地区如巴巴多斯、马绍尔、安提瓜和巴布达、塞拉利昂等也有福州人的足迹。福州与台湾水相连、地相望、语相通、习相近,民间交往源远流长,历来关系十分密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福州去台人员达3万人,到2012年台湾地区有27个福州同乡会、60多万福州乡亲;在福州居住的台湾省籍同胞有1300多人,台属12万人。
国家 | 友好城市 |
---|---|
美国 | |
日本 | |
法国 | 马恩河谷省 |
韩国 | |
澳大利亚 | 肖尔黑文市 |
巴西 | |
波兰 | 科沙林市 |
肯尼亚 | |
印尼 | |
圭亚那 | 乔治敦市 |
资料来源: |
折叠 教育
- 历史发展
平潭海坛福州的学校教育始于西晋,初兴于唐,从北宋至南宋,福州教育进入全盛时代,官办的府学、县学普遍建立,私人讲学的书院大量涌现,各乡里都有书社。自隋朝至清朝末期,共举行502次进士科考试,产生502个状元,其中有50个是福建人,福州府之人占了22个。科举资料记载,福州府“举进士者二千二百四十七人”,全国闻名。南宋学者吕祖谦的一首诗生动地描绘了当时福州文化教育的昌盛:“路逢十客九青衿,半是同胞旧弟兄,最忆市桥灯火静,巷南巷北读书声”。[8]
新中国成立后,福州教育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1957年开连续3年福建省在全国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中成绩名列前茅,福州作为省会城市,被誉为“高考红旗”。福州市1997年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2004年中心城区率先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并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2004年全市高中阶段升学率达到98%。
- 高等教育
序号 | 学校名称 | 主管部门 | 办学层次 | 高校属性 | 备注 |
---|---|---|---|---|---|
1 | 福建 | 本硕博 | 省部共建高校,211工程 | 公立 | |
2 | 福建师范大学 | 省部共建高校 | |||
3 | |||||
4 | 福建医科大学 | 省属重点大学 | |||
5 | 福建中医药大学 | ||||
6 | 本科 | ||||
7 | |||||
8 | 本硕 | 福建省重点建设高校 | |||
9 | 福州 | ||||
10 | 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 | 福建师范大学 | |||
11 | 福州大学 | 本科 | 该学院属于福州大学 | 独立学院 | |
12 | 福州大学 | 该学院属于福州大学 | |||
13 | 福建师范大学 | 该学院属于福建师范大学 | |||
14 | 福建农林大学 | 该学院属于福建农林大学 | |||
15 | 该学院属于福建农林大学 | ||||
16 | 福州 | 民办 | |||
17 | 福建省武警总队 | 本科 | 公办 |
- 基础教育
福州英华外语职业学院 | |||
福建华南女子职业学院 | |||
福建生物工程技术学院 | |||
华侨大学福建音乐学院 | 福建经济学校 | 福州理工学校 | |
福州文教职业中专学校 | 福州交通职业中专学校 | 福建机电学校 | |
福建省邮电学校 | 福州建筑工程职业中专学校 |
福州格致中学 | |||
福州第十九中学 | 福州教育学院附属中学 | ||
福州外国语中学 | 福州金山中学 | 福州文博中学(私立) | 福州三牧中学(私立) |
福州时代中学 | 福州华侨中学 | 福建师大附属第二中学 | 福州高级中学 |
折叠 编辑本段 历史文化
折叠 通行语言
福州地区通用福州话,本地人称之为平话(一说:百姓话(意为民间话,在福州方言中百姓读快点和平字的差别细微))。福州方言(闽东方言)是汉语的八大方言之一,在唐末五代期间就已定型,在福建方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福州方言是闽江下游的旧福州府“十邑”的共通语,整个闽东地区的代表性方言。福州话主要通行于福建地区的闽江流域中下游(包括其支流大樟溪和古田溪流域)至入海口一带,涵盖11个县市,分别是古田、屏南、闽侯、永泰、闽清、长乐、福清、平潭、罗源、连江和福州,使用的人口超过一千万。今宁德市(旧福宁府)所辖的7县(福安、宁德、周宁、寿宁、柘荣、霞浦、福鼎)能听懂。至于闽北地区如尤溪、建瓯、沙县、顺昌、将乐等,则以福州话为第二方言,从闽东方言区出去的华侨更是把福州话传播到世界各地。
福州方言是多来源的。其底层应当是古闽越族的语言。魏、晋之前的早期移民带来古吴语和古楚语,上古汉语和中古汉语也明显地留存于福州话中。
折叠 民间习俗
福州民间习俗可分为节俗、婚丧寿事俗、乡俗、食俗、穿戴俗五大类别,主要有闹花灯、踩高跷、舞龙灯、舞狮子、赛龙舟、登高等民俗活动。
- 节俗
福州的生活习尚中,也受天主教和基督教的影响。圣诞节、情人节、母亲节等反映了福州人又善于吸收外来文化习尚的传统。
所有的民俗,“都是前人做后人传”(福州俗语),因鸭蛋与福州话发音“压浪”谐音,渔民出海祈求没有风浪,也有“压乱”的意思,故福州人称它为“太平蛋”。遇喜宴、生日、饯行、过九(虚龄遇九者)等,都要吃太平面。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胃口越来越小,厨师们以鹌鹑蛋、鸽蛋代之,这样既细雅,又有原意,逐渐成为一种新俗。况且鹌鹑与安全谐音,颇有意义,很快被群众接受。
福州传统有个“拗九节”,已出嫁的女儿都要在正月廿九煮“拗九粥”,趁早送回娘家孝敬父母。迄今福州郊县仍保持此俗,但城区的“拗九节”却渐渐被“母亲节”所代替,一到这个节,花店生意就格外的好。在酒楼里也可以看到为父母亲而设的宴席。
- 食俗
闽菜世界闻名,福州人的口味偏甜、酸。当地的风味小吃有鱼丸、拌面、肉燕、虾酥、蛎饼、光饼、鼎边糊、春卷、炒粉、福州线面等数十余种。
福州菜是闽菜的代表,闽菜有“福州菜香飘四海,食文化千古流传”之称。选料精致,刀工严密谨慎;讲究火候,注重调汤;喜用佐料,口味多变,显示了两大光鲜特征:一为刀工灵巧高明,寓趣于味,素有切丝如发,片薄如纸的美誉,较为有名的菜品如炒螺片。二为汤菜众多,变化多种多样,素有“一汤十变”之说。著名汤品如历史悠久的佛跳墙,有“坛起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的美誉。其中以聚春园佛跳墙最为有名。
福州五大代表菜:佛跳墙、鸡汤氽海蚌、淡糟香螺片、荔枝肉、醉糟鸡。五碗代表:太极芋泥、锅边糊、肉丸、鱼丸、肉燕。
福州的素菜也很有名,以面筋、豆腐皮、豆腐筋、冬笋、香菇、木耳等植物食物为原料,加工巧妙,烹制有方,味道很不错。福州许多寺庙、莱馆都经营素菜,其中以鼓山涌泉寺的素菜最为著名。名素菜有“南海金莲”、“半月沉江”、“石鼓三鲜”、“涌泉三丝”等30多种。
折叠 地方文化
昙石山文化:昙石山文化因昙石山古人类遗址而名。遗址位于福州市闽侯县甘蔗镇昙石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中国目前保存最完整、实物最多的史前古人类文化遗址。距今5000多年的昙石山文化,堪与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相媲美,并具有海洋文明独特而鲜明的特征。1954年发现昙石山文化遗址以来,已先后进行了8次考古挖掘,出土了被誉为“中华第一灯”的陶灯等一批重要文物。
船政文化:指晚清福建船政兴办时期所形成的思想文化成果。1866年创办于福州马尾的福建船政,被公认为“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和中国近代工业、科技、高等教育的发源地。在其兴办的40多年里,福建船政轰轰烈烈地开展了建船厂、造兵舰、制飞机、办学堂、引人才、派学童出洋留学等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活动,推动了近代中国造船、冶金、电信、铁路、飞机制造等新式工业的诞生与发展,并在中西文化交流等方面留下了丰硕的思想文化成果。
“三坊七巷”文化:“三坊七巷”文化源于福州历史文化街区“三坊七巷”。“三坊七巷”坐落于福州市中心城区(鼓楼区),是从南后街两旁从北至南依次排列的坊巷总称。
“三坊”即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即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基本格局形成于唐代后叶,到明清时期特别是清代中叶发展到了鼎盛,总占地约45公顷,现存古建筑200多座,坊坊相连、巷巷相通,粉墙黛瓦、布局严谨、房屋精致、匠艺奇巧,被誉为“明清古建筑博物馆”、“中国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福州许多名垂青史的名人,也都出自“三坊七巷”或与之密切相关,其间蕴涵的厚重的历史人文气息,集中展示了福州闽都文化博大精深、沉潜冲和的底蕴。
寿山石文化:寿山石文化以寿山石雕为载体。出产于福州晋安区寿山乡的寿山石是上等雕刻彩石,因其色彩斑斓、温润如玉、晶莹剔透,素有“石之君子”、“国之瑰宝”的美誉,寿山田黄石更是被誉为“石帝”、“石中之王”。
折叠 传统艺术
闽菜闽剧:闽剧又称“福州戏”。明代,昆山腔、弋阳腔等传入福州,福州方言戏曲逐渐兴起。清光绪初到辛亥革命前后,称“闽班”。1924年,郑振铎出版传统剧目《紫玉钗》等,正式以“闽剧”取代了“闽班”的称号。
评话:评话是福州地区主要曲艺品种,讲究唱、说、做、表,有“人文活化石”之美誉。
十番:十番原名“协欢”,意为声协和而成欢,是福州主要地方乐曲之一,由民间龙灯舞演变发展而来,曲调悠扬动听。
折叠 宗教文化
三坊七巷福州宗教文化丰富,有“佛国”之称,重点佛教寺院有6座(涌泉寺、西禅寺、林阳寺、地藏寺、万福寺、雪峰寺),为全国城市之最,福州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全国重点佛教寺院最多的城市。
福州的外来宗教文化历史悠久,而且这些宗教几乎都是在传入中国之初就在福州建立了据点,这与福州自古以来就是海外贸易的港口密切相关。早在东汉时期,福州就与东南亚国家有贸易往来。唐宋时期,福州已成为“百货随潮船入市,万家沽酒户垂帘”的繁华国际贸易港口。明代,福州对外贸易进入鼎盛时期。著名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都是在福州太平港(马尾、长乐一带)增加给养后扬帆出海,福州港正式成为国家港口。清代自康熙、雍正之后开禁设关,福州对外贸易又趋繁荣,“使西南洋诸口咸来互市”。鸦片战争后,福州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长期以来,外国使节、商人等纷至沓来,使福州的外来宗教文化丰富多样。
福州保留着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宗教文化遗存。三国时期,佛教就已传入福州。五代,福州有了“佛国”之称。福州开元寺是福州市现存最古老的寺院,始建于南朝梁太清三年(公元549年),距今有近1500年的历史。福州另一佛教寺院——鼓山涌泉寺的历史亦可追溯至五代后梁开平二年(公元908年)。福州南门兜有一座清真寺,其历史可追溯到唐朝,从清真寺内保存的明、清碑记大致可以了解当时福州伊斯兰教传播、发展的状况。明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艾儒略来到福州传教。10年后,福州城内已有教徒百人。福州现存最古老的天主教堂是南台岛的泛船浦天主教堂(建于公元1868年)。
福州的另一宗教文化是其带有海洋性特征的民间信仰,这与其地里环境相关。福州地处闽江下游,濒临东海,本是水国之乡,江河、湖塘、河浦、沙洲极多。城区有白马河、东西河、晋安河、光明港4条主河道,另外还有安泰河、打铁港、五四河、瀛洲河、达道河、茶亭河、洋洽河、龙津河等10多条内河。江海内河相连,海潮江水相通,使福州文化中烙下了海洋性特征。福州文化的海洋性特征体现在其民间信仰上,即福州人对河神、海神的崇拜。
折叠 名优特产
折叠 编辑本段 风景名胜
折叠 概况
福州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名山、名寺、名园、名居繁多,独具滨江滨海和山水园林旅游城市风貌。拥有三坊七巷、平潭海坛、鼓山、青云山、十八重溪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尤其是鼓山,人说“到了福州没上鼓山等于没来福州”。
福州市著名的历史古迹有150多处,其中 三坊七巷、林则徐墓、福州华林寺、乌塔、马尾船政遗址、福清弥勒岩、昙石山文化遗址、罗源陈太尉宫等已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福州碑林”的鼓山摩崖石刻、江南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华林寺、“天下四大名碑”之一的“恩赐琅琊王德政碑”、被称为书法艺术瑰宝的李阳冰乌山摩崖石刻、记载明代郑和航海史料的“天妃灵应之记碑”、被誉为中国金石史上奇迹的雪峰寺“树腹碑”等也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
折叠 景点
折叠 编辑本段 著名人物
福州近现代名人辈出,宋代以来文化教育兴盛,是产生进士(4100多人)、状元(31人)和“两院”院士(67人)最多的城市之一。宋、明、清3个朝代,福州籍进士就达3632人,其中状元7人,位居全国各州府的前列。福州又是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从清朝到民国先后13任海军总长、次长、总司令为福州人囊括。
1991年,国家对近现代中国杰出专家学者所作的统计中,福州籍53人,中科院福州籍的学部委员、院士47人,均列中国各城市的前茅。截至2010年11月,福建籍及在福建工作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达133人(其中,严恺、闵桂荣为两院院士),居全国第三位,位列江浙之后。
无诸 | 董奉 | 隐元 | 王审知 | 黄龟年 |
蔡襄 | 郑善夫 | 林瀚 | 谢肇淛 | |
张元干 | 沈绍安 |
李俨 | 郑振铎 | 侯德榜 | 张钰哲 | 邓拓 |
郑天挺 | 林如高 | 萨镇冰 | 冰心 | 高士其 |
高鲁 | 陈子奋 | 萨本栋 |
陈彪 | 吴清源 | 吴孟超 | 郑敏 | 谢冕 |
陈赫 | 陈凯歌 | 林锴 | ||
林妙可 | 林志颖 | 严恺 | 郑罗茜 | 江祖平 |
陈浩民 | 萧蔷 | 陈茹玉 | 欧豪 | 曹德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