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 编辑本段 历史沿革
韶关风采楼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360百科)设曲江县,属桂阳郡,治所在今韶关市区东南莲花岭下。
曲江县广层垂蒸被游得况称被有2100多年的城市历史,三国吴甘露元年(265年)设始兴郡,曲江县为始兴郡治所。
东晋时移治今韶关西南。
隋开皇九年(589年)改设韶州,因州北名胜韶石山得名。
唐为韶州治。五代南汉移治今韶关市右志备秋。
此后元、明、清皆距杀提系孙亲为韶州路、府治。

民国时期先后设广东省南韶连绥特北起奏动乙板宁景思靖区、南韶连道、岭南道、南韶连行政区、北区、西北绥靖区、第二行政督察区等。
1943~厚含信回水体难电体搞1945年设省辖韶关市,为广东省临时省会。
1949年11湖三拉令胜换山月,广东省设北江临时行政委员会,在曲江城区设韶关市,辖曲江县等承盾初度它路双费印17个县市。1950年北江临时行政区委田盟浓运员会更名北江专区。1952年后改设粤北行政区、韶关专区、韶关地区。
韶关1966年曲江县移治今址马坝镇。
1975年韶关市升格为地级市尽标,辖曲江县。
1983年撤销韶关地区,所属县并入韶关市。1984年起辖3个区9个县3个自治县。1988年起辖3个区8个县。
2004年5月起辖3个区7个宣置府放源置陈升点转县(市)。[1]
折叠 编辑本段 行政区划
1984年起辖3区9县3自治县。1988年起辖3区8县。2004年5月起辖3区7县(市)。[3]
名称 | 面积(km²) | 见终细怕行政代码 | 邮政编码 | 政府驻地 |
---|---|---|---|---|
562 | 440204 | 512023 | ||
670 | 440203 | 512026 | ||
1666 | 440205 | 512100 | ||
2384 | 440281 | 512200 | ||
2316 | 440282 | 512400 | ||
1861 | 4是你二州必指站米语40222 | 512500 | ||
2316 | 440224 | 512300 | ||
2171 | 440229 | 512600 | ||
2046 | 440233 | 511100 | ||
2127 | 440232 | 512700 |
折叠 编辑本段 地率景九市我理环境
折叠 位置境域
韶关朝阳楼韶关地区东起南雄市界址镇界址村,西至乐昌市争抗屋优销史联良某三溪镇丫告岭村,直线东西跨度长约186.端包滑均林源书较激其继3公里;北抵乐昌市白石镇三界圩村,南达新丰县马头镇路下村,南北跨度长约173.4公里。西北和东北与湖南省郴州市、江西省赣州市交界;东南接河源市,西南连清远市,南邻广州市和惠州市。[4]
韶关位于广东省北部,北界湖南,东邻江西,东南面、南面和西面分别与广试开评必官罪东省河源、惠州、广州及清远等市接壤。介于北纬 23°53′~ 25°31′ ,东经 112°53 ′~114°十斤宽款套批牛坐通小45′之间 ,东起南船依岩没雄市界址镇界址村,西至乐昌市三溪镇丫告岭村,全境直线距离东西跨长 186.3公里;北自乐昌市白石镇三界圩村,南至新丰县马头镇路下村,南北为 173.4公里。全市土地面积1.85万平方公里,韶关市区面积3468平方公里。
折叠 地质
韶关市地处南岭山脉南部,全境在大地构造上处于华厦活化陆台的湘看承威审免年粤褶皱带。地质构造复杂,火成岩分布极广,地层发育基本齐全,岩溶地貌广布、种类多样,岩类以红色砂砾岩、砂岩、变质岩、花岗岩和石灰岩为主。
折叠 地貌
乳源大峡谷韶关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河谷盆地分布其中,平原、台地面积约占20%。
在地质历史上属间歇上升区,流水侵蚀作用强烈,造成峡谷众多、山地陡峻以及发育成各级夷平面,以山地丘陵地貌为主。自北向南三列弧形山系排列成向南突出的弧形构成粤北地貌的基本格局:北列为蔚岭、大庾岭山地,长140公里;中列为大东山、瑶岭山地,长250公里;南列为起微山、青云山山地,长270公里。其间分布两行河谷盆地,包括南雄盆地、仁化董塘盆若地、坪石盆地、乐昌盆地、韶关盆地和翁源盆地。红色岩系构成的丘陵、台地分布较广,特征显著。仁化丹霞山一带以独特的红岩地貌闻名于世,是中国典型的“丹霞地貌”所在地和命名地,面其义起医反脸我积约280平方公里,山群呈峰林结构,有各种奇峰异石600多座。南雄、坪石等盆地属红岩类型,南雄盆地客跑上幅员较广,岩层有十诗分丰富的古生物化石。全革或画讨末委品此应市境内山峦起伏,高峰耸立杀约,中低山广布。北部地势住问导微考末目各为全省最高,位于乳源、阳山、湖南省交界的石坑崆,海拔1902米,为广东第一高优办良义出峰。南部地势较低,市区海拔最低处35米。
折叠 河流
折如试三约那叠 气候
韶关属中亚罗汽日治双热带湿润型季风气候区,气维雨把加科速点候宜人。
一年四季均受季风影响,冬季盛行东北季风,夏季盛行西南和东南季风。四季特点为春季阴雨连绵,秋季降水偏少,冬季寒冷,夏季偏热。年平均气温18.8°C―21.6°C预错盟雨越吧景动,最冷月份(1月)平均气温8°C―11°法也镇请变斤持沙其准C,最热月份(7月)平均气温28°C―29°C,冬季各地气温自北向南递增,则控沉双双族夏季各地气温较接近。雨量充沛,年均降雨1400酸原七未附―2400毫米,3―8月为胞甲油达个张测雨季,9―2月为低排煤四老旱季。日平均温度在10°C以上的太阳辐射占全年辐射总量的90%,光能、温度、降水配合较好,雨均国千肉表流皮数热基本同季,有利植物生长和农业生产。全年无霜期310天左右,年日照时间1473—1925小时,北部乡镇冬季每年均有降雪。
折叠 编辑本段 自然资源
折叠 水利
由于雨量充沛,河流众多,落差大,水量、水力资源丰富。全市有集雨面积100平套传照船许应杆青方公里以上的河流62条,其中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8条。多年平均关年径流深945毫米,多年平均年害茶华认责径流总量约为176亿立方米,过境水量28.5亿立方米。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约174.49万千瓦,其中可开发水电装机容量有169.92万千瓦,已开发装机容量146.6万千瓦。
折叠 林业
韶关是全国重点林区,广东用材林、水源林和重点毛竹基地,被誉为华南生物基因库和珠江三角洲的生态屏障;2012年末林业用地面积142.0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73.3%,活立木总蓄积量7692万立方米。
全国首批6个生态文明动清建设试点地区之一,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晋级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15个,其中国家级3个,自然保护区面积17.9万公顷。有小坑、南岭、韶关、天井山4个国家森林公园,1个南水湖国家湿地公园,1个丹霞山世界地质公园和世界自然遗产,1个芙蓉山国家矿山公园。
折叠 生物
韶关区域内植物种类起源古老、成份复杂东率创证,蕴藏着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华南虎、云豹、黄腹角雉、黑鹿和瑶山鳄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穿山甲、猕猴等52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有水松、红豆杉、广东松等36种。林副产品有木材、毛竹、松香、松节油、茶油、桐油、木耳、冬菇、茶叶、白果、杜仲、竹笋、板栗等。
折叠 矿产
韶关是“中国有色金属之乡”,有“中国锌都”称号,全市已探明储量的矿产有煤炭、铅、锌、铜等55种,保有储量位居全省第一的有23种。[4]
2012年,已探明的矿产资源储量中:煤13115万吨,铁矿石3233万吨,锰矿石74万吨,铜矿石8487万吨,铅矿石9841万吨,锌矿石13811万吨,钨矿石18688万吨,钼矿石11500万吨,锑矿石247万吨,铋矿石12818万吨。
折叠 土地
韶关市土地面积18218.0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0.3万公顷,园地2.99万公顷,林地143万公顷,牧草地0.028万公顷。
折叠 编辑本段 人口民族
2012年末韶关常住人口286.87万人,比上年增加1.87万人。城镇人口比重53.3%,比上年提高0.53个百分点。户籍人口326.4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18.35万人。全年出生人口5.81万人,人口出生率17.33‰;死亡人口2.31万人,死亡率6.89‰;人口自然增长率10.44‰。[5]
全市现有少数民族43个,人口约5.5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7%,主要分布在乳源瑶族自治县、始兴县、南雄市、曲江区、翁源县、仁化县、乐昌市、武江区等8个县(市、区)的57个乡镇、95个村委、306个村民小组,其中农村少数民族5.1万人。世居的少数民族主要是瑶族和畲族,其中瑶族3.7万人,畲族1.1万人。全市辖有一个自治县——乳源瑶族自治县;一个民族乡——始兴县深渡水瑶族乡。居住在乳源瑶族自治县的少数民族人口2.4万人,占全市少数民族总人口的43.6%;散居在其他县(市、区)的少数民族3.1万人,占全市少数民族总人口的56.4%。[6]
折叠 编辑本段 经济概况
折叠 综合
马坝人遗址201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完成1163亿元(数据均为预计数,下同),比上年增长6.5%左右,人均生产总值4万元、增长5.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3%,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9.3%,三次产业结构由2014年的12.6:40.6:46.8调整为12.9:37.5:49.6;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10亿元,下降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79亿元,增长10.8%;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5.2亿元,增长4%;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和存款余额分别达732亿元、1533亿元,分别增长9.1%、9.9%;外贸进出口23.9亿美元,增长1.52%;实际利用外资4807万美元,下降74.8%;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400元,增长8.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500元,增长9.2%;完成省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任务。[2]
2014年,韶关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112亿元、增长9.5%,增速高广东(7.8%)1.7个百分点、在全省地级以上市中居第10位,高全国(7.4%)2.1个百分点,在新常态下保持了经济较快发展。其中:第一产业增长4.3%,第二产业增长10.7%,第三产业增长9.6%。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82亿元,增长14.4%。其中税收收入54.1亿元,增长15.7%。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46.7亿元、增长18.3%。
折叠 第一产业
韶关农业优势明显,气候资源优越,人均耕地面积在全省排第一。由于近几年加强了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农业生产持续增长,2013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16.4亿元,农业增加值131.3亿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9584元。优质水稻、蔬菜、畜禽产品、烟叶、水产品、水果等农业六大主导产业生产基地不断扩大,特色农产品如南雄板鸭、张溪芋头、火山粉葛等特色农业加快发展,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逐步向专业化、区域化、规模化、优质化、集约化的生产方式转变。
2013年,韶关拥有市级农业龙头企业达90家,其中省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17家。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共2155家。家庭农场22家。全市共有14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和11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013年全市共引进新品种125个,推广新品种39个,应用新技术14项。全市农业科研项目荣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分别为6项、6项、5项。
种植业
韶关地区经济作物,主要有花生、油菜籽、芝麻、茶、大豆、棉花、麻、蔗、烟草、蚕桑等。
林业
南岭国家森林公园韶关地区属中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十分有利林木生长。尤其杉木,生长迅速,一般15至20年可成材,且材质好,驰名省内外。韶关是广东省的杉木中心产区,连南县金坑乡素有“杉都”之称。韶关是广东省最大的再生能源基地和天然生物基因库,蕴藏着丰富的动、植物和林副产品资源。1984年森林资源二类清查,全市有林业用地220.38万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71.95%;有林地125.33万公顷,占广东省的32.99%;森林覆盖率达44.19%。韶关是广东省的重点林区,所辖12个县均是重点林业县。
韶关山地辽阔,素称“八山一水一分田”。林区群众,历来靠山吃山,有悠久的耕山营林习惯。林业对于改善山区人民生活和促进全市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据林业部门调查,主要林区乡镇山林经济收入占总收入的50%以上。
畜牧业
韶关市畜牧业方面主要饲养猪、牛、三鸟等。
折叠 第二产业
韶关历史上以农为主,工业基础比较薄弱,但起源颇早,且有过鼎盛时期。西周晚期到春秋时代已有制陶业;唐宋时期手工业与矿冶业已有相当发展,《宋史》载:“庆历(1046—1048年)末韶州天兴铜大发,岁釆25万斤,诏即其州置永通监。”韶州南雄曾是当年织布丝绸中心;明代阳山为当时全国十三个铁冶所之一,年产铁78万斤;清代土纸、毛笔生产兴盛一时。民国以后,开始出现一些官僚资本家经营的工矿企业,釆煤业、以木炭、柴油为燃料的小火电业萌芽。
韶关是广东的重工业城市,工业基础雄厚。五、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国家先后把韶关作为华南重工业基地和广东战略后方来建设,建立起韶关钢铁厂、韶关冶炼厂、韶关挖掘机厂、凡口铅锌矿、大宝山矿等一大批骨干工业企业,奠定了韶关工业在当地经济中的基础地位。七十年代,韶关已成为广东重要的工业基地。八十年代以来,韶关的工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进入二十一世纪,韶关工业紧紧围绕“建设粤北经济强市”的目标,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依托资源优势,积极发展优势产业。基本形成了资源型产业突出、加工工业雄厚、部分轻工业份量较重的综合类工业城市。 2014年,韶关市完成工业增加值375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348亿元。钢铁、有色金属、电力、机械、烟草、制药、玩具七大支柱产业完成增加值211.4亿元。
七大支柱工业:机械工业,制药工业,钢铁工业,烟草工业,电力工业,玩具工业,有色金属工业。
高技术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
先进制造业:装备制造业;钢铁冶炼及加工工业;石油及化学行业。
优势传统工业:食品饮料业,建筑材料业,金属制品业,纺织服装业,家具制造业。
防洪工程:乐昌峡水利枢纽
折叠 第三产业
韶关据五岭之口,商品流通承南启北,唐宋时期为岭南商业重镇。内地货物多经庾岭进入韶州运往广州和南海各地,岭南特产、沿海食盐和国外香料、工艺品等货物也经韶州复道庾岭运往虔州或转运至京师、中原各地。韶州成为联系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南北货物转运集散之地。尤其宋代,随着全国政治经济重心的南移,韶州商业经济更为活跃。韶州铜矿的开采和冶炼(今曲江大宝山一带),产量居全国之首,成为北宋最大的铜冶炼中心,加上韶州永通监(铸钱局)的开办,促进了韶州商业发展,南北贸易往来频繁,在韶州转运集散的北货有丝绸、棉花、茶叶、烟丝、瓷器等,南货有广盐、铜、铁、锡制品、香药、百货、岭南特产等。至明清时期,韶州的牙行业、行栈业、旅栈业、银楼业、中药行业、烟草行业、布匹行业、典当业、米行业、盐行业、京果行业、饮食行业、土纸行业、运输业等颇为兴旺,这一时期在韶州城内和城郊先后建了九大贸易市场(墟市),即清平墟、南皋墟、皇中墟、长坪墟、大墨墟、上韶墟、文化墟、布贤墟、大风墟。各地商人来韶经商频繁,“舟车辐辏,踵接肩摩”。尤其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清政府实行海禁后,广州成为唯一的通商口岸,南北货物和国外进口商品,大都运来韶州转运集散。湘赣、江浙、闽南和广州各地客商,纷纷来韶经商,先后在韶州设立一批商业会馆,其中主要的有广州会馆、四邑会馆、豫章会馆、福建会馆、楚南会馆、赣州会馆、兴宁会馆等。南北货物的云集,韶州关税银也随之日增,至道光年间,韶州太平关年税银收入达21万两,转解户部14万两,比粤海关各口岸年税银之总和11万两还多,成为国库和地方财政的一大财源。
国内贸易:2013年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销售额783.8亿元,其中:批发零售业销售额718.3亿元,住宿餐饮业营业额65.5亿元。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71.1亿元,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411.3亿元,乡村消费品零售额59.8亿元。有水果、蔬菜、粮食、小商品、布匹、水产品等一批专业批发市场和建筑材料、装饰材料、日用百货、农副产品、摩托车、野味山货、旧货交易、机电产品等商品专业街。国内外著名零售企业在韶发展势头良好。
对外经济:2013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1.89亿美元;外贸进出口总额23.17亿美元,其中出口9.2亿美元,进口13.97亿美元。外经贸发展形势良好。在2013粤港经济技术贸易合作交流会上,韶关新签订项目6个,总投资金额2.2亿美元。韶关2条通行港澳船舶已于2013年10月获省交通厅批准;粤北国际物流中心项目整体规划工作进展顺利,已于2013年12月底通过了专家评审。全力保障铁海联运班列顺畅运行,致力将韶关至深圳盐田港的“铁海联运”项目打造成华南乃至全国的“铁水联运”示范项目。2013年,全市通关货物总量665万吨,交通工具12.9 万辆;进出口集装箱1.36万个,其中铁海联运集装箱进出口箱达8201个。韶关已成为国内外客商的热点投资地区。
旅游业:2013年接待旅游者人数243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87.2亿元。
金融业:2014年,韶关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394亿元,其中储蓄存款余额860亿元;各项贷款余额671亿元。
莞韶园:2014年6月19日,“粤北硅谷高科技园区”规划建设方案专家论证会在韶关召开。据了解,“粤北硅谷”项目以建设现代信息服务产业园区,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和工业强市,推进科技创新和企业创业为建设重点。初步计划用5年时间实现园区中大规模IT企业500家,从业人员达10万人,年产值达100亿元;用10年时间,打造产值超300亿元的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展望未来,“粤北硅谷”将打造成为粤北、湘南及赣南最大的信息产业聚集区。
新一轮对口帮扶开展以来,莞韶交流合作进一步深化,莞韶园、七组团共引进落实项目103个,总投资250多亿元,其中超亿元项目47个,工业、农业、旅游、金融、文化等“十大”领域的合作也扎实推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莞韶园已经定下战略目标,即以高新技术企业为基础,抓住装备制造、生物制药和医疗器械两个重点主导产业,突出整机装备、成套设备和智能装备,扩大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打造广东装备制造业总部基地,到202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000亿元。
折叠 编辑本段 社会事业
折叠 科技
韶关是广东第一架飞机诞生地。“十一五”期间,全市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3家,产值达289.6亿元;省民营科技企业89家,产值达40.55亿元。2010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例为20%。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从2005年末的60亿增长到2010年的150亿,增长150%;高新技术产品数量从2005年末的75件增长到2010年的135件,增长80%。
2013年末,韶关市拥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12家,其中省级重点研发中心2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2家,省级民营科技企业81家,省级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3个。全年取得科技成果88项,其中3项获省科技进步奖。全年实施国家“火炬计划”1项,国家 “星火计划”1项。全年专利申请量2266项,专利授权1438项。其中发明专利申请316项、发明专利授权61项。我市通过2011-201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考核,并蝉联“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曲江区列入2013年“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区”,是全国99个县(区)、广东省7个试点县(区)之一。
折叠 教育
韶关学院2012年末拥有普通中学155所,技工学校10所,中等职业学校22所,小学187所,幼儿园412所。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学毕业升学率100%,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99.59%,初中毕业升学率97.32%。韶关学院授予44个专业学士学位,3889名学生获得学士学位。成人高等教育在校学生18134人,毕业生6035人,比上年分别增长34.8%,67.2%。全年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6982人,14127科次。[5]
高等院校
韶关学院(本科)、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专科)
普通高级中学
广东北江中学(广东省重点中学)、韶关一中(广东省重点中学)、韶关实验中学、韶关田家炳中学(韶关市重点中学)、韶钢一中、韶关二中、韶关曲仁中学、韶关五中、韶关曲江中学、韶关曲江一中、始兴中学、始兴风度中学、仁化中学、仁化一中、翁源中学、翁源龙仙中学、翁源龙仙二中、新丰一中、乳源高级中学、乐昌一中、乐昌二中、乐昌城关中学、南雄中学、南雄市第一中学、南雄黄坑中学等。
普通初级中学
韶关市区内的初级中学:韶关三中、韶关四中、韶关七中、韶关八中、韶关九中、韶关十中、韶关十一中、韶关十三中、韶关十四中、韶关十五中
职业教育
韶关市技师学院、韶关第二技师学院、广东省工业高级技工学校、广东省南方高级技工学校、广东省岭南工商一技(原有色一技)、粤北技工学校、核工业华南技校、韶关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韶关市北江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南雄市中等职业学校。
普通小学
韶关学院韶州师范分院附属小学、执信小学、至和汤邓淑芳纪念学校、和平小学、田家炳小学、华泰小学、东岗岭小学、镇泰小学、红星小学、长乐中心小学丶朝阳小学等。
折叠 文化
乳源必背瑶寨到2010年底止,乳源县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现全覆盖,仁化县完成省的试点任务,其余县、市、区建立了县级支中心;全市农家书屋工程已建成696个;全市完成农村电影放映1.38万场。按照国家和广东省的部署,完成了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78个,完成了143个20户以下已通电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建设情况调查摸底工作;全市有线电视传输光纤总长7471.5公里,有线电视用户达45.7万户,入户率达61.5%,广播综合覆盖率达97%,电视综合覆盖率96.9%。
2010年,文艺精品创作喜获丰收。采茶小戏《刘七斤卖猪》赴京参加由文化部、中国文联联合举办的“大地情深”——全国城乡基层群众小戏小品展演,受到观众的好评。合唱《盘王歌》获全国第十五届群星奖。瑶族舞蹈《鼓声响起幸福来》获广东省首届少数民族文艺汇演银奖。《月姐歌》获首届海峡客家歌曲创作演唱大赛金曲奖。现代粤北采茶戏《孟管当砸缸》获第四届全国小戏小品大赛三等奖。参加第二届八省优秀客家山歌邀请赛,取得一金一银一铜和优秀组织奖的好成绩。少儿舞蹈《茶儿小小飘香香》获广东省第八届少儿艺术花会银奖。
韶关客家艾糍传统文化节至2011年韶关市建有市级文化馆1个,县(市、区)文化馆10个。全市乡镇综合文化站106个,从业人员165人,乡镇综合文化站大多开设有图书室、阅览室、文娱活动室、小广场等基础文化设施,有的还开设了综合培训室、电脑室,组建业余采茶剧社、鼓乐队、舞狮队、舞龙队等,举办培训班564次,培训3.4万人次。全市农村文化室566个,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藏书量9.65万册,宣传栏1.11万平方米,农村小广场5.63万平方米。全市有公共图书馆9个。其中,市级1个,县(市、区)8个,藏书量约60万册,流动图书服务送书51.7万册。全市专业艺术表演团体10个。其中,市级2个,县(市、区)8个,从业人员280人,流动舞台车12辆。2010年,全市专业和业余文化艺术团体开展送戏下乡演出总共776场次,观众达23.28万人次。全市公共博物馆市级1个,县(市、区)9个,民营博物馆2个。全市文化广场54 个,其中,有固定舞台、规模在350平方米至35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28个。
折叠 卫生
2012年韶关市有医疗卫生机构733家。医疗机构床位数13510张,卫生人员总数19577人,卫生技术人员16183人。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2.12人,注册护士2.24人。[5]
折叠 体育
新丰云髻山2010年9月广东省第四届民族运动会在韶关市举行,韶关市代表团取得了团体总分全省第一、金牌第二的优异成绩,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市体育局被市委、市政府评为“突出贡献单位”。
2010年成功承办了第16届“广东文化基金流动杯”老年人门球赛。来自省各地级以上市及香港、澳门、台湾共78个代表队800多人参赛。
2010年10月举行第16届亚运会火炬传递(韶关站)活动,来自省内外80名火炬手手手相传亚运圣火。
2011年9月韶关市运动员代表广东省参加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女子龙舟、押加和2个表演项目比赛,夺得3个一等奖、6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的好成绩。10月20-28日在江门市举办的省第二届农民运动会,韶关市参加田径、跳绳、篮球(女子)、健身秧歌、武术、乒乓球六大项目比赛,以团体总分294分在全省21个参赛单位中排名第七(二等奖)。
成功承办了2012年全国百城和千村健身气功交流展示系统活动(广东省)启动仪式暨广东省第二届健身气功站点联赛总决赛、2012年广东省“中国体育彩票”国民体质监测万里行暨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启动仪式。
成功举办了2012年韶关市“汇展华城杯”元旦环城跑、“周六福杯”龙舟赛、“百狮闹元宵”活动、广东省首届百县区足球赛“白马建业杯”韶关赛区预选赛、青少年体育舞蹈大赛、8月8日“全民健身日”系列活动暨健身秧歌比赛、“南粤幸福活动周”体育系列活动、第五届干部职工体育运动会、第二届“体彩杯”野外露营、第五届徒步穿越丹霞山、首届“体彩杯”丹霞绿道快乐骑行活动等,韶关市城市体育人口达48%以上。
折叠 编辑本段 历史文化
白毛茶韶关是“马坝人”的故乡,石峡文化的发祥地。舜帝南巡曾经过此地登韶石山而奏韶乐,动听的乐曲使周围的山石也为之动容。历史上的韶州被誉为“岭南名郡”,孕育了以陈朝重臣侯安都、唐代名相张九龄、唐代诗人邵碣、宋代名臣余靖、明代抗倭名将太子太保陈磷、清代文学家廖燕、抗日战神薛岳、铁军创始人张发奎、为杰出代表的大批历史名人。佛教禅宗六祖惠能在韶州弘法37年,南华寺因此成为禅宗的“南宗祖庭”。[7]
韶关民间文化艺术种类丰富,包括客家山歌、采茶戏、花鼓戏、花灯戏、山歌剧、说书、快板、粤曲、舞龙、舞狮等民间歌舞以及木雕、编织、刺绣、剪纸等民间工艺。
折叠 习俗风俗
乌石红瓜子各地习俗风俗有浓郁的岭南客家汉族色彩,瑶、畲两族也各具民族特色。汉族地区在农业生产方面,依照二十四节令的规律安排生产,成为习惯。从事农活早出晚归、请亲朋帮工成为传统,山区还有春种田基豆、冬放野牛、打横塘、检油茶等等各种习俗。经商贸易讲究择吉开张、注重招牌,有赶墟日(定期集市)、赊销等习俗。在居住方面,农村多以姓族聚居,讲究风水择地而居,有姓族大屋(檐街屋)、围龙屋、“四点金”住宅、骑楼式住宅、围楼、“小康房”等住宅类型。饮食方面,注重节日饮食,讲究吃“团年饭”、“团圆饭”,有炒米饼、米糕、油糍、灰水糍、艾糍等十数种有特色的年节食品,民间普遍重视传统节日,除春节、元霄、清明、端午、中元、中秋、重阳外,还有尝新节、冬至节等。婚俗方面,农村仍有哭嫁、送嫁、迎亲、拜堂、闹洞房等古俗遗风。民间重视传宗接代和靠子女养老送终,还有修族谱家谱、春节清明祭祖以及订立族规、奖励读书等传统。瑶、畲两族有各自独特的风情习俗,在姓名称呼、起居饮食、衣冠服饰、喜庆禁忌、社会风尚等各方面富有当地民族特色。
折叠 宗教文化
韶关宗教历史久远,宗教文化源远流长,有佛教、道教、基督教和天主教。佛教、道教信徒较多。一些宗教庙会如南华诞等影响至今,信徒在饮食、服装等方面有一些宗教色彩。
折叠 地区方言
韶关方言以客家方言为主,广大城乡普遍使用,并成为瑶族与当地汉族进行语言交流的工具。韶关市区、乐昌市区和仁化县城则普遍使用粤方言(广州话),普通话在市区、县城及工矿区也普遍使用。此外,还有少量农村地区使用湘方言、闽南方言、北江船话和粤北土话。韶关瑶族群众使用瑶语,畲族群众则已放弃本民族语言转用汉语。[7]
折叠 特产
折叠 编辑本段 风景名胜
韶关有陈朝重臣侯安都、唐代名相张九龄、宋代名臣余靖等杰出人物的遗迹,韩愈、苏东坡、杨万里等都曾留下歌颂韶关山水的名诗佳作。孙中山先生曾两度率国民革命军在韶关誓师北伐。举世闻名的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曾在韶关留下足迹。毛泽东、朱德、邓小平、彭德怀、陈毅等革命家都在韶关战斗过。全市有99个镇(街道)4796个自然村属革命老区。韶关是古代中原文化和南方百越文化交汇之地,客家民系的聚居地之一,保存有客家围楼300多座。境内文物众多,拥有各类不可移动文物2760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24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74处。
丹霞山韶关拥有国家级风景区丹霞山(广东丹霞山世界地质公园),佛教禅宗六祖慧能弘扬南宗禅法的发祥地南华寺,著名的“马坝人”出土处马坝人遗址、“石峡文化”遗址狮子岩,有“地下宫殿”之称的古佛岩,全国保存最完好的古驿道梅岭古道(梅关古道),岭南第一围的满堂客家大围,客家八卦围、湖心坝客家群楼,珠江三角洲居民的发祥地珠矶巷,南方第一家天然狩猎场乳源南水狩猎场,乳源的必背瑶寨、乳源大峡谷(广东大峡谷)、南岭国家森林公园(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韶关百丈崖风景旅游区、云门寺、珠玑巷、乳源南水湖国家湿地公园等景区景点。
最佳季节:3月-5月和10月-12月皆宜。此时气候温和,景色怡人,非常适宜旅游观光。
建议游玩:4天
序号 | 景区名称 | 门票 | 等级 | 地址 |
---|---|---|---|---|
1 | 丹霞山 | 200元 | 5A | 仁化县 |
2 | 珠玑古巷 | 40元 | 4A | 南雄市 |
3 | 坪田千年古银杏群 | 20元 | / | 南雄市 |
4 | 帽子峰林场 | 20元 | 3A | 南雄市 |
5 | 梅关古道⑴ | 40元 | 4A | 南雄市 |
6 | 云门寺(寺庙内) | 3元 | 5A | 乳源县 |
7 | 南岭国家森林公园 | 60元 | 4A | 乳源县 |
8 | 南华寺 | 30元 | 4A | 曲江区 |
9 | 小坑国家森林公园 | / | 4A | 曲江区 |
10 | 金鸡岭 | 20元 | / | 乐昌市 |
11 | 东湖坪民俗文化村 | 20元 | / | 始兴县 |
12 | 东华山 | / | / | 翁源县 |
13 | 云髻山 | 40元 | 4A | 新丰县 |
14 | 马坝人遗址 | 20元 | 3A | 曲江区 |
15 | 古佛洞天 | 50元 | 4A | 乐昌市 |
16 | 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45元 | 4A | 始兴县 |
17 | 樱花峪 | 30元 | / | 新丰县 |
18 | 广东大峡谷 | 65元 | 4A | 乳源县 |
19 | 龙王潭 | 40元 | 3A | 乐昌市 |
20 | 钟鼓岩 | 5元 | 3A | 南雄市 |
折叠 编辑本段 著名人物
姓名 | 简介 |
---|---|
侯安都 | (520—563)始兴曲江(今韶关)人。南北朝时期陈朝名将、开国元勋。 |
张九龄 | (678—740)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始兴县隘子镇)人,盛唐前期重要诗人、宰相。 |
邵谒 | (约公元860年前后在世)韶州翁源人。唐代“岭南五才子”之一。 |
余靖 | (1000-1064)曲江(今韶关)人,是岭南继张九龄之后的又一扬名之士,北宋政治家、外交家。 |
谭太初 | (1504-1588)始兴人。官南京户部尚书等职,明朝享有盛誉的清官。 |
陈璘 | (1543-1607)翁源县龙田铺人(今周陂龙田村),抗日大英雄大明水师提督。 |
廖燕 | (1644-1705)曲江人。清初具有异端色彩的思想家、文学家。 |
张发奎 | (1896—1980)始兴县隘子镇采岭村人,民国陆军上将、北伐名将。 |
薛岳 | (1896—1998)乐昌人。抗日名将,国民党一级上将、北伐名将。 |
李任予 | (1903—1932)新丰县丰城镇城东车田围人。2000年5月被广东省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
廖介操 | (1907-1951)乳源县(今乐昌市罗家渡)人。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任国民革命军第一集团总司令部咨议。 |
蒋士云 | 1921年生于马来西亚槟榔屿,祖籍紫金县,居广东韶关,韶关市书法协会名誉主席等。 |
余贵 | (1928—1952),韶关市人,立过特等功,获二级英雄称号。 |
涂志伟 | 1951生于翁源县六里龙船村。美籍油画家,美国油画家协会主席。擅长创作历史文化题材的油画。 |
朱熹平 | (1962-)始兴人,中山大学数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院长等。 |
潘晓玲 | 1963年8月生,韶关人。新疆大学干旱生态环境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
张颂文 | (1976-)韶关人,演员。1999年以全国专业第一名考入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 |
汪东城 | (1981-)祖籍韶关,台湾男歌手、演员、模特以及男子演唱团体飞轮海的成员之一。 |
侯晓兰 | 女,1981年6月生,韶关市人,广东省曲棍球运动员,国际级运动健将。 |
马丽芸 | 女,1988年7月1日出生于南雄。中国国内唯一代表中国参加北京奥运会女子小轮车比赛的运动员。 |
华婷婷 | 女,1988年出生在广东韶关,是一位特技赛车手,参加江苏卫视《非诚勿扰》节目走红。 |
折叠 编辑本段 城市荣誉
岭南名郡 | 全国双拥模范城 | 全国重点林区 | 广东省的生态屏障 |
中国锌都 | 全国卫生先进市 | 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 | 广东省林业生态市和生态发展区 |
有色金属之乡 | 全国卫生城市 | 废旧塑料进口基地 | 广东用材林、水源林和重点毛竹基地 |
中国特色魅力城市 | 国家园林城市 | 广东省文明城市 | 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示范地区 |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 全国金融生态市 | 华南生物基因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