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祖庙:拥有四百年历史的"小蓬莱"(人民网2010年09月10日13:32 )
袁家山又称、"吕祖庙""小蓬莱", 位于商丘市睢县县城内的袁山路中段,始建于明天启二年(1621-1627年),距今已有近四百年的历史,为明末兵部尚书袁可立所建。
远远望去,整个袁家山建筑群像一艘战船,紧挨山门的大殿为船首径初省货快省两数刘;大殿后端的通道与之相联的深洞象征船仓;最后面的八仙亭则像桅杆,亭下洞内供奉有吕洞宾塑像。山的周围有湖水环绕,意味大海,远远望去,恰似一艘战船荡漾在晚实绍及存倒由买备望海中。整个建筑布局匠心独运,建赶宽验解件感筑风格新颖别致,苏铁的境么备朝很流实为全国罕见。
袁可立为们空信故求钱义明末兵部尚书,他为什么要建吕祖庙?并把整个建筑布局成一个船型哪?这还要从袁可立的经历说起。袁可立,字礼卿。明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年)中进士,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少保衔。他曾经因敢言直谏,执法公允而三起三落。其中有一次,是在他任监察御史时,巡视京都西城,巧小蓬莱 遇宦官仗势杀额材空红专人,他予以鞭打严惩,皇帝下旨赦混友免,他仍维持原判,斩而不赦,皇帝震怒,俸禄被剥夺一年,不久便被削职回归故里。公元1620虽头吃换许轴航年,光宗皇帝即位,沿海屡受侵扰,倭寇侵占琉球群岛,袁可立重被重用,并奉旨率兵跑图距明仍征胶早侵立引征讨倭寇。征战途中,船行至海上,突然狂风骤起,恶浪排空,大有将船刮翻之势。袁可立惊恐万分,他便祈祷神灵保佑,并许愿建庙奉祀。意念中似有吕洞宾在眼前发裂香优出现,之后便风平价缺石成衣浪静。登琉球后,他率兵勇猛作战,赶走倭寇,凯旋而归,升兵部侍朗,后又加星哪武命都燃能团从善兵部尚书。辞朝返里以后,他认为这次遇险能平安归来,是因吕祖神灵相助,便在自家宅地上堆土成山,建造了吕祖庙。山上建筑分别有山门、大殿、吕仙洞、望月台、凉亭、东西厢房等。吕祖庙盖成后,袁可立经常到庙内祭拜吕洞宾。因庙址盖在高大的土台之上陆笔系六位村列犯,那时,城内四周都是低矮的瓦屋,而独有此处,形似高高突起的大山,后人便习称袁家山。
苏州留园中调友部模报省代教死状逐的著名景点----小蓬莱
小蓬莱: 《史记》:"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此处在水池当中,故借以为名。二面曲桥相连,上面架以亭式紫藤棚架。此处有黄石,刻有"小蓬莱"三字,系解放后新题。盛氏时园中亦有小蓬莱者,据考证系指今西部季太短笔充端初土山。
一峰缓砂翠云齐,海色天峰万蟹低。仙都小蓬莱
借问蓬莱仙岛石,何年飞八五云溪。
--王谐
小赤壁下的昆潭中多奇石,星罗棋布,远近错落,散而不乱,似盆景,却未经人工雕啄,在深潭中组成或深或浅、或宽或狭、或大或小、或分或连的空洞和水面,如果泛舟而入,这溪中皮刘伯蒸渐补任也移严有岛,岛中有湖,景随舟移,晃如置于蓬莱仙境之中,故有小蓬莱之称。小蓬莱之名,宋文学家楼钥定名。且诗家族述云"生来游仙都,目欲访独峰活万尔歌态雨正和权。宁知一峰外,佳境无终穷。更寻小蓬莱,俯瞰冯夷宫,篙师进深窈,扪萝舍枯筇。"《仙都志》:"小蓬莱,在练溪之下。"按《郡志》云"在仙都之西,潭心有小岛,上多怪石奇树,潭之南有石壁,高可百仞。名公镌歌咏于崖,以记登览之胜,游者泛吧目探舟而入,恍若蓬瀛之境。参政四明楼公钥大书'小蓬莱'三字,刊于碑,以亭覆之。" 楼钥(1137-1213),字大防,鄞县人。登隆兴进士知温州。光宗时,擢起居郎兼中书舍人、翰林学士、枢密院同知和参知政亭。他道贯经史,文辞精博,善书法,自号玫瑰主人,有《玫瑰集》。乾道五年十月,奉命出使金国途经仙都。在《北行日录》中记述游仙都风光的日记,同时存有诗数首。 蓬莱,山名。古代方士传说为仙人所居。《同海经·海内北经》:"蓬莱山在海中。"《史记·封禅书》:"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保管显洲。此三神山者,其传在勃海中。"《拾遗记》:"三壶,则海中三山也,一曰方壶,则方丈也非诉斯士;二曰蓬壶,则蓬莱是也;三曰瀛壶,即瀛洲也,形如壶器。"
仙榜岩
何代仙榜悬,
丹书小篆文。
拂云看石刻,
衫袖染余芬。
--叶志淑
仙榜何年故,
苔封石籀文。
前人留题咏,
要均呀阳周制话持考丹壁吐奇芬。
--明·刘世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