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 编辑本段 校园简介
折叠 编辑本段 历史沿革
云南农业大学学校创办于1938年,前身是国立云南大学农学院,建址昆明市呈贡县,1958年独立建成昆明农林学院,迁址昆明北郊黑龙潭,1962年滇南大学、滇西大学并入昆明农林学院,1969年搬迁至大理州宾川县,1970年迁至原曲靖地区寻甸县,1971年与云南农业劳动大学合并成立云南农业大学,1980年搬回昆明北郊黑龙潭。1983年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93年列为云南省属重点大学,2003年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07年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8年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为优秀,2009年、2013年、2014年省委省政府依托学校教育管理资源分别创办了云南农村干部学院、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研究院、云南省食品安全管理学院。2013年12月,经科技部、教育部审核批准建设云南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1]。
折叠 编辑本段 科研成果
折叠 科研项目
截至2016年3月,学校先后承担联合国全球环境基金、国家973计划、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公益性行业专项、国务院综改办、国家基金重点项目等各级各类项目2800多项,科研经费达10.6亿元,获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科学研究一等奖、国际农业研究(CGIAR)杰出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云南省科技进步特等奖等国际、国家及省部级奖励350余项,审定登记滇撒猪配套系、龙陵黄山羊、武定乌骨鸡、水稻、玉米、甘蔗、蔬菜、花卉、药用植物、牧草等动植物新品种(系)150余个。同时,学校立足云南生物资源优势,围绕省委省政府重大战略目标和“三农”发展需求,致力于重大科学问题理论创新、产业关键技术研发、产学研政企商相结合与农科教一体化的社会服务体系机制创新,为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人才科技和智力支撑。其中,李铮友教授等率先在国内实现了杂交粳稻“三系”配套,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创造了杂交粳稻单产1108.55千克的世界纪录;曾养志教授等潜心研究西双版纳微型猪近交系35年,繁育28世代,近交系数达99.96%,居国际领先水平;朱有勇院士团队的研究论文在《Nature》上作为封面文章全文发表,创建的作物多样性优化种植技术、冬季马铃薯无公害超高产技术被省委省政府列为重大科技成果推广,累计推广应用2亿余亩;盛军教授团队研发的生物多酚代谢免疫调节技术、普洱茶精深加工技术、生态种植技术,及研发的普洱茶珍、多酚云烟、辣木系列产品,为一批龙头企业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折叠 科研机构
截至2016年3月,学校有省部共建云南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农业生物多样性应用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农科专业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和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等国家级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中心5个;普洱茶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生物多样性与云南特色农业协同创新中心、国家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云南分中心等32个省部级科研平台;云南省高校作物种质创新及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等12个云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和研究中心;云南省生物多样性和生物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基地、云南省环境科学与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各1个;学校还建有24个校级研究所(中心)、校内实验农场和实习工厂及60多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2]。
科研平台名称 | 主要负责人 | 所属学院 | 批准部门 | 级别 | 批准时间 |
---|---|---|---|---|---|
农业生物多样性与病虫害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王云月 | 植保学院 | 教育部 | 部级 | 2002 |
普洱茶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盛军 | 普洱茶学院 | 教育部 | 部级 | 2011 |
农业部云贵高原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 | 朱有勇 | 植保学院 | 农业部 | 部级 | 2011 |
农业部云南茶树及茶叶加工科学观测实验站 | 盛军 | 普洱茶学院 | 农业部 | 部级 | 2011 |
农业部云南耕地保育科学观测实验站 | 郑毅 | 资环学院 | 农业部 | 部级 | 2011 |
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云南陆良野外基地" | 余建新 | 水院 | 国土资源部 | 部级 | 2011 |
云南省滇型杂交水稻研究中心 | 李本逊 | 农学院 | 省政府 | 省级 | 1985 |
云南省植物病理重点实验室 | 叶敏 | 植保学院 | 科技厅 | 省级 | 1993 |
云南省动物营养与饲料重点实验室 | 高士争 | 动科院 | 科技厅 | 省级 | 1995 |
云南省版纳微型猪近交系重点实验室 | 曾养志 | 动科院 | 科技厅 | 省级 | 2001 |
云南省香料研究中心 | 秦太峰 | 香料所 | 省政府 | 省级 | 2004 |
云南省特优畜牧产品精深加工工程研究中心 | 葛长荣 | 食品学院 | 省发改委 | 省级 | 2009 |
云南"三农"问题与新农村建设研究基地 | 张海翔 | 经管学院 | 省委宣传部 | 省级 | 2009 |
云南省茶深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盛军 | 普洱茶学院 | 云南省科技厅 | 省级 | 2010 |
云南省优势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工程研究中心 | 杨生超 | 农学院 | 省发改委 | 省级 | 2011 |
云南省畜产品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葛长荣 | 食品学院 | 省科技厅 | 省级 | 2011 |
云南省杂交粳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谭学林 | 农学院 | 省科技厅 | 省级 | 2011 |
云南省滇台特色农业产业化工程研究中心 | 黄毅 | 园林学院 | 省发改委 | 省级 | 2012 |
云南省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工程实验室 | 余建新 | 水院 | 省发改委 | 省级 | 2012 |
云南省农业节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文 俊 | 水院 | 省科技厅 | 省级 | 2012 |
云南省反刍动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毛华明 | 动科院 | 省科技厅 | 省级 | 2012 |
程顺和院士工作站 | 覃鹏 | 农学院 | 省科技厅 | 省级 | 2012 |
官春云院士工作站 | 林良斌 | 农学院 | 省科技厅 | 省级 | 2012 |
生物多样性与云南特色农业协同创新中心 | 盛军 | 省财政厅 省教育厅 | 省级 | 2012 | |
新农村发展研究院 | 张海翔 | 省科技厅、省教育厅 | 省级 | 2012 | |
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研究院 | 盛军 | 云南农业大学 | 校级 | 2013 | |
云南省农业环境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工程实验室 | 李元 | 资环学院 | 省发改委 | 省级 | 2013 |
云南省蔬菜种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朱海山 | 园林园艺学院 | 省科技厅 | 省级 | 2013 |
序号 | 平台名称 | 所属学院 | 主要负责人 | 成立时间 |
---|---|---|---|---|
1 | 稻作研究所 | 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 | 谭学林 | 1985 |
2 | 东方蜜蜂研究所 | 食品学院 | 和绍禹 | 1985 |
3 | 水利水电设计研究所 | 水利水电与建筑学院 | 龚爱民 | 1993 |
4 | 农村发展研究所 | 经济贸易学院 | 许玉贵 | 1993 |
5 | 农业教育研究所 | 职业与继续教育学院 | 刘福军 | 1994 |
6 | 花卉研究所 | 园林园艺学院 | 李枝林 | 1994 |
7 | 动物遗传育种研究所 | 动物科学学院 | 苗永旺 | 1995 |
8 | 甘蔗研究所 | 甘蔗研究所 | 杨清辉 李富生 | 1997 |
9 | 机械设计研究所 | 工程学院 | 阳厚森 | 1997 |
10 | 薯类研究所 | 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 | 郭华春 | 2000 |
11 | 食用菌研究所 | 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 | 李荣春 | 2000 |
12 | 科学技术史研究所 |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 诸锡斌 | 2000 |
13 | 云南省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技术指导中心(中药材研究所) | 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 | 杨生超 | 2001 |
14 | 生态环境研究所 | 资源与环境学院 | 李 元 | 2002 |
15 | 土壤与肥料研究所 | 资源与环境学院 | 汤 利 | 2002 |
16 | 东南亚薯类作物科研与培训中心 | 植保学院 | 谢世清 | 2003 |
17 | 水资源与节水灌溉重点实验室 | 水利水电与建筑学院 | 文 俊 | 2004 |
18 | 云南普洱茶研究院 | 龙润普洱茶学院 | 邵宛芳 | 2005 |
19 | 建筑工程检测中心 | 建工学院 | 2006 | |
20 | 农村发展政策研究中心 | 经管学院 | 袁国友 | 2009 |
21 | 国土资源科学工程研究中心 | 水利水电学院 | 2009 | |
22 | 节能减排检测与研究工程中心 | 建工学院 | 2010 | |
23 | 云南农业大学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 建工学院 | 2011 |
折叠 学术资源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双月刊,ISSN 1004-390X)由云南省教育厅主管,云南农业大学主办。1986年创刊时为半年刊,1989年改为季刊,2004年改为双月刊。本刊是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研究刊物,是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农业科学核心期刊。主要刊登生物技术和农业生物多样性研究、作物遗传育种研究、植物保护、土壤科学、园艺与食品科学、动物科学、农业生态与环境科学、农业工程等领域以第一手资料撰写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研究简报等。
被《中国科学引文索引》(CSCI)、《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CAJCCR)、《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CJCR)、《中国农业核心期刊概览2006》、《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生物学文摘数据库》(CBA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中国农业科技文献数据库》(CASDD)、《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STJD)、《万方全文数据库》、《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CPID)、《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数据库》、《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第五版等数据库收录。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经云南新闻出版局审批并同意云南农业大学学报从2007年起增设社会科学部分。主要刊登哲学研究、社会学·管理学研究、政治学·法学研究、经济学研究、教育学研究、语言学研究、文学·史学研究、科学技术史研究、图书与情报学研究等较高水平的研究论文。自2010年起被《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2011年6月,在由全国高等农业院校学报研究会主办的评优活动中,《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获得"全国农业院校优秀社会科学学报"奖。 2013年10月,《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编辑室在全国理工农医院校社科学报评优中,荣获"优秀团队奖"。
折叠 编辑本段 办学条件
折叠 院系专业
截至2016年3月,该校设有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植物保护学院、烟草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食品科学技术学院、水利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基础与信息工程学院、园林园艺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外语学院、体育学院、建筑工程学院、龙润普洱茶学院、热带作物学院等18个学院和国际学院、职业与继续教育学院。
折叠 师资力量
截至2016年3月,学校现有在职教职工1656人,其中专任教师1273人,正高职185人,副高职476人,博士生导师56人,硕士生导师482人。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3人,享受国务院津贴20人,云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人才17人,享受省政府津贴2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14人,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才51人, “全国优秀教师”1人,入选云南省“云岭学者”人才培养工程3人。拥有国家级科技创新团队1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6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类创新团队2个。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1个,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1个,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9人,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1人[1]。
团队名称 | 团队带头人 | 审批部门 | 年度 |
---|---|---|---|
农业生物多样性利用与保护 | 李成云 | 科技部 | 2013 |
云南省农业生物多样性 | 朱有勇 | 省科技厅 | 2005 |
云南省畜禽养殖与种质创新团队 | 葛长荣 | 省科技厅 | 2008 |
云南省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创新团队 | 李强 | 省科技厅 | 2009 |
云南省茶因子与茶功效研究创新团队 | 盛军 | 省科技厅 | 2011 |
云南省农业入侵生物可持续控制创新团队 | 李正跃 | 省科技厅 | 2011 |
云南省高原山地作物可持续生产系统研究创新团队 | 吴伯志 | 省科技厅 | 2012 |
云南粮食安全问题研究创新团队 | 张海翔 | 省社科联 | 2012 |
云南高等教育面向东南亚开放研究创新团队 | 唐滢 | 省社科联 | 2013 |
云南省高校农业资源与环境科技创新团队 | 汤利 | 省教育厅 | 2010 |
云南省高校作物种质资源研究及利用科技创新团队(培育) | 郭华春 | 省教育厅 | 2010 |
云南省高校植物检疫学科技创新团队 | 李正跃 | 省教育厅 | 2011 |
云南省高校动物性食品安全与人兽共患病科技创新团队 | 高洪 | 省教育厅 | 2011 |
折叠 学科建设
截至2016年3月,该校共有省部级重点学科25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6个。
有农业推广硕士、兽医硕士、工程硕士、翻译硕士、体育硕士、风景园林硕士6个专业学位类别,其中,农业推广硕士13个领域,工程硕士、体育硕士均为3个领域。有在职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审批权和外国留学生招生权。
省部级重点学科:农业资源利用、农业水土工程、畜牧学、植物病理学、作物遗传育种、动物食品科学、农业经济管理、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资源利用、植物营养学、园艺等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植物保护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作物遗传育种、植物保护、畜牧学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作物遗传育种、植物保护、环境科学与工程、科学技术史、作物学、农业资源利用、畜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农业工程
折叠 教学建设
截至2016年3月,学校现有69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省级特色专业7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8个。有省部级重点学科25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6个。有农业推广硕士、兽医硕士、工程硕士、翻译硕士、体育硕士、风景园林硕士6个专业学位类别,其中,农业推广硕士13个领域,工程硕士、体育硕士均为3个领域。有在职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审批权和外国留学生招生权。现有省部共建云南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农业生物多样性应用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农科专业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和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等国家级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中心5个;普洱茶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生物多样性与云南特色农业协同创新中心、国家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云南分中心等32个省部级科研平台;云南省高校作物种质创新及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等12个云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和研究中心;云南省生物多样性和生物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基地、云南省环境科学与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各1个;学校还建有24个校级研究所(中心)、校内实验农场和实习工厂及60多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国家级特色专业:生物技术、农学、园艺、茶学、动物科学、植物保护
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边疆民族地区农业工程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建设专业:水利水电工程、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
国家级精品课程:普通植物病理学、烟草栽培学
省级特色专业:农学、食品质量与安全、蜂学、水利水电工程、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等
省级重点建设专业:生物技术、植物保护、水利水电工程、动物科学、农业资源与环境等
云南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建设专业:水利水电工程、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
省级精品课程:普通植物病理学、大学计算机基础、作物栽培学、烟草栽培学、普通昆虫学、普洱茶文化学、动物饲养学、鲜切花栽培学、动物育种学、农药学、土壤肥料学、牧草与草坪草种子学、土壤、植株与环境分析 (双语)、肉品工艺学、Visual Basic程序设计、植物学、动物病理学、园艺植物栽培学、农业机械学、动物生物化学、植物生理学、环境生态学
云南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作物学实验教学中心、农业工程专业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烟草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动物医学实验教学中心、植物保护学实验教学中心
折叠 合作交流
截至2016年3月,学校先后与英国、美国、日本、韩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泰国、越南、缅甸、柬埔寨、老挝等22个国家的74个院校建立了学术交流合作关系。2012年,外交部和教育部批准设立首批国家级援外教育和培训机构——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获田家炳基金会资助,建盖了国际学院田家炳楼。2014年获教育部批准成为中国政府奖学金接收外国留学生院校。与荷兰劳伦斯坦应用技术大学开展“2+2”模式联合培养项目;与英国胡弗汉顿大学开展多项科研合作项目,联合培养双学位本科至博士生;与新西兰林肯大学合作举办本科教育项目;与越南河内国家大学所属社会科学及人文大学、河内大学及太原农林大学等高校以“2+1+1”模式合作培养越南语专业本科生;与越南荣市大学、越南河江省教育厅、越南奠边省教育厅等开展2+3本科教育项目;与泰国大学以“2+1+1”模式联合培养泰语专业本科生。与日本鹿儿岛大学、京都府立大学、北海道大学和琉球大学等开展学生交流项目。已培养近500名本科、硕士和博士外国留学生。承办中国-东盟合作基金等部委或国际组织委托的援外农业科技国际培训班10余期,为东盟等发展中国家培训国外学员300多名;与越南河内农业大学合作,为越南举办了50期农业科技培训班,培训学员1500多名。先后主持了GEF、EU、ADB等资助的20余项国际合作科研项目,常年聘请外专、外教10余名,每年有30多名国内外具有较高学术造诣的院士和专家教授到学校讲学或被聘为客座教授。目前在校留学生100余名。此外,学校与斯洛文尼亚马里博尔大学、美国夏威夷大学考爱社区学院和里沃德社区学院等签订了举办中外合作办学协议。
折叠 编辑本段 文化传统
折叠 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诠释:启发学者、培养正道,潜心耕读、至真至诚。
折叠 校训
厚德博学 明理尚农
校训诠释:品格高尚、知识渊博,追求真理、献身三农。
折叠 校徽
明确农业的基本形态作为学校的基本概念。
结合云南独特的地理气候和人文特色以及云南生物多样性研究方面的优势。
保持云南农业大学的原有手写字体,保持历史的延续性。
通过视觉的符号,突出农业、人文与科学结合的形象。
通过设计图形的内涵,突出云南的特色与文化概念。
核心形象来自于篆书云南的“云”字,云南得名于“彩云之南”,是中国自然生态和物种资源最丰富的省份,采用篆书"云"字为基础的设计图形,突出自身特色。
标志的核心构成一个问号,象征打开知识之门的钥匙,体现大学对科学的不断探索,对未知领域的勇于发现。
整个云纹所形成的构图如同正在成长的植物胚芽,一方面体现农业大学的特色,另一方面也表现大学的广阔成长前景,换装的稻穗强调云南农业大学的农业特性及累累硕果。
新校徽在整体构图上追求传统图样与现代色彩体系的融合,体现大学严谨的学术研究风气,相互围绕的纹样,体现团结、和谐与合作的团队精神。
折叠 编辑本段 学校领导
折叠 现任领导
云南农业大学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吴伯志
名誉校长:朱有勇
党委副书记、校长:盛军
党委副书记:李永勤 朱江
副 校 长:黎素梅 孙海清 雷建奕 李正跃 唐滢 彭志远 葛长荣
纪委书记:李雪峰
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研究院现任领导:
院长:盛 军(兼)
副院长:张郭宏
李永忠[3]
折叠 历任校长
折叠 编辑本段 知名校友
学校始终从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实际出发,开学养正,育人为本,因材施教,呕心培育边疆民族人才。办学初期,农业教育家汤惠荪、农学家张海秋、育种学家诸宝楚、植物病理学家段永嘉、烟草学家徐天骝、生物统计学家昝维廉、园艺学家蔡克华等为代表的一批学术先贤开创了边疆农大办学基业;先人风范激励着一代代学子践行“厚德博学、明理尚农”之校训。办学七十多年来,为社会培养了10万余名具有“科学情操、大地情怀、农民情结”专业人才。其中,水稻育种家、全国先进工作者归侨邓友成,献身彝区五十年,育成“楚粳”系列水稻品种,推广面积占云南省中海拔地区水稻种植面积50%以上;烟草育种专家、“全国烟草行业劳动模范”李永平,育成“云烟85”和“云烟87”品种,推广面积占2007年全国烟草种植面积的56.7%;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崔秀明,立足边疆苗岭壮乡,成为开创“三七之乡”支柱产业科技领军人;畜牧专家马崇文扎根基层第一线,成为“感动中国畜牧兽医科技推广功勋人物”;“全国杰出创业女性”李海燕自主创办的昆明华曦牧业集团,成为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省市两级龙头企业昆明兴海绿化有限公司总经理梁红,其公司连续5年产值超亿元;昆明轩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张明富,创办集生产、物流、销售、服务为一体的电子商务企业,不到2年就完成1亿元销售。云南省农业高级技术人员80%以上、农业技术推广站(所)负责人80%以上、县乡主管农业的领导80%以上是我校毕业生,少数民族毕业生占30%以上,他们既熟悉少数民族文化、又掌握现代农业科技和管理知识,扎根边疆民族地区孜孜以求,勤奋工作,为增进民族团结、边疆稳定,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