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 编辑本段 历史沿革
1941年,国民政府教育部新疆教育司拟在甘肃设立多所师范学校,校园全景发展民族地区教育。同年秋,甘肃省教育厅决定成立"甘肃省立张掖师范学校",并于当年开始招生
1942年,学校由文庙迁往木塔寺,学制四年,招收小学毕业或同等学历者,称"简易师范班"。
1945年增设三年制普通班,招收初中毕业生。
1942年8月,蒋介石视察张掖,曾巡视张掖师范学校,并拨款维修。至1949年,累计培养小学教师410人。
1949年9月,张掖解放后,人民政府接管张掖师范学校。
1950年4月,张掖师范学校与张掖农校、张掖中学三校合并成立"省立张掖联合中学",内设师范部、农校部、中学部。
1955年春,甘肃省政府决定恢复张掖师范建制,在张掖县城北郊清明坛(现体校址)重建校舍。
1956年8月学校正式招生,并逐步形成了三年制中师(招收初中毕业生)、三年制初师(招收小学毕业生)和三年制幼师并存的学制格局。这所学校即可视为后来张掖师范学院的前身。
1959年改办为张掖师范专科学校,校园风光
1962年院系调整时停办。
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恢复成立张掖师范专科学校。
1992年更名为张掖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2000年9月,将张掖农校、张掖地区职业中专并入张掖师专。
2001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在原张掖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基础上升格为河西学院。
折叠 编辑本段 办学条件
折叠 院系专业
据2014年学校官网显示,学校设有16个二级学院:医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化学化工学院、信息技术与传媒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政法学院、文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外国语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体育学院、土木工程学院;50个本科专业、10个医学类专科专业,涉及医学 文学、理学、农学、工学、艺术学等12个学科门类。
二级学院 | 专业(带*为专科专业) | 二级学院 | 专业(带*为专科专业) |
---|---|---|---|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 历史学(基地班、辅修地理) | 信息技术与传媒学院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旅游管理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
酒店管理 | 教育技术学 | ||
数学与统计学院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广播电视学 | |
金融数学 | 数字媒体艺术(艺术类,招收美术考生) | ||
政法学院 | 思想政治教育 | 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 | 物理学 |
法学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 ||
音乐学院 | 音乐学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
音乐表演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
外国语学院 | 英语(翻译)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
英语(旅游英语) | 文学院 | 汉语言文学 | |
英语(英语教育) | 人文教育 | ||
土木工程学院 | 土木工程 | 体育学院 | 体育(体育教育) |
农业水利工程 | 体育(体育与艺术) | ||
工程管理 | 体育(社会体育) | ||
美术学院 | 美术学 | 教师教育学院 | 小学教育 |
绘画 | 应用心理学 | ||
艺术设计学 | 学前教育 | ||
经济管理学院 | 工商管理 | 化学化工学院 | 化学(理学) |
经济学 | 应用化学(理学) | ||
医学院 | 临床医学 | 化学工程与工艺(工学) | |
医学影像技术 | 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 | 生物科学 | |
护理学 | 园艺学 | ||
*助产 | 种子科学与工程 | ||
药学 | 生物工程 | ||
*针灸推拿 | 农学 | ||
*康复治疗技术 | 葡萄与葡萄酒工程 | ||
*口腔医学技术 | 食品科学与工程 | ||
*中医学 |
折叠 师资力量
截至2015年,学校有教职员工是2438人,其中专业教师是1289人,教授121人,副教授是410人,有享有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有6人,省级教学名师有3位,省级教学团队有3个,同时还有甘肃省领军人才有2人,甘肃省333,555创新人才工程学术带头人9人,省级优秀专家14人,同时学校有13位教授被复旦大学、兰州理工大学和甘肃农业大学等高校聘为兼职的硕士研究生导师,同时学校聘请了中科院院士李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等78位优秀的专家作为学校的兼职教授。[3]
姓名 | 职务/职称 |
---|---|
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教授 | |
张有明 | 化学化工学院教授 |
高荣 |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 |
祖庭勋 | 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教授 |
折叠 学科建设
据2015年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省级重点建设学科2个,省级重点培育学科1个,校级重点学科8个,校级扶持学科1个。
序号 | 学科名称 | 学科带头人 | 所在学院 |
---|---|---|---|
1 | 历史文献学(省级重点建设学科) | 高 荣 |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
2 | 农业资源与环境(省级重点建设学科) | 张 勇 | 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 |
3 |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省级重点培育学科) | 王大顺 | 教师教育学院 |
1 | 区域经济学(校级重点学科) | 王丁宏 | 经济管理学院 |
2 | 英语语言文学(校级重点学科) | 董家丽 | 外国语学院 |
3 | 有机化学(校级重点学科) | 岳国仁 | 化学化工学院 |
4 | 基础数学(校级重点学科) | 马统一 | 数学与统计学院 |
5 | 应用化学(校级重点学科) | 金淑萍 | 化学化工学院 |
6 | 理论物理(校级重点学科) | 罗均华 | 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 |
7 |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校级重点学科) | 刘振来 | 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 |
8 | 汉语言文字学(校级重点学科) | 黄大祥 | 文学院 |
9 | 企业管理(校级扶持学科) | 纪金莲 | 经济管理学院 |
折叠 教学建设
截至2015年,学校已先后建成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7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省级精品课程16门,3个甘肃省高校实验示范中心。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 种子科学与工程 |
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 小学教育、旅游管理、数学与应用数学、学前教育 、化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工商管理 |
甘肃省高校实验示范中心 | 物理实验教学中心 ; 影视与新媒体实验教学中心、旅游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序号 | 课程名称 | 主持人 | 获奖时间 |
---|---|---|---|
1 | 化学教学论 | 安红钢 | 2005年省级精品课程 |
2 | 大学计算机基础 | 赵 柱 | 2005年省级精品课程 |
3 | 有机化学及实验 | 岳国仁 | 2006年省级精品课程 |
4 | 高等代数 | 徐兆强 | 2006年省级精品课程 |
5 | 原子物理学 | 孙桂华 | 2006年省级精品课程 |
6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朱卫国 | 2006年省级精品课程 |
7 | 无机化学及实验 | 吴冬青 | 2008年省级精品课程 |
8 | 植物学 | 张 勇 | 2009年省级精品课程 |
9 | 现代教育技术 | 张有录 | 2009年省级精品课程 |
10 | 物理化学 | 徐新建 | 2010年省级精品课程 |
11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 杨 芳 | 2010年省级精品课程 |
12 | 数学分析 | 马统一 | 2011年省级精品课程 |
13 | 写作学 | 杨林昕 | 2011年省级精品课程 |
14 | 中国古代史 | 高 荣 | 2012年省级精品课程 |
15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杜军林 | 2012年省级精品课程 |
16 | 声乐 | 李岚华 | 2013年省级精品课程 |
折叠 编辑本段 学术研究
折叠 科研成果
2011年至2014年,学校先后承担或完成以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校园风光然基金项目为标志的高层次科研立项取得重大突破,文史艺术和农生化等学科的研究取得一系列高水平成果。2011年以来,先后承担或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7项,工信部、科技部和教育部等项目13项,甘肃省科技计划及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41项,地厅级科研项目98项,校地合作项目52项。出版著作和教材222部,发表论文2429篇,其中发表在SCI(E)、SSCI期刊论文122篇,CSSCI来源期刊论文76篇,有6项成果分获甘肃省科技进步奖、社科成果奖等奖励,66项成果获地厅级优秀成果奖励。获国家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34项,外观设计专利5项。[6]
序号 | 成果名称 | 获奖名称 | 负责人 | 授奖机关 | 获奖等级 | 获奖时间 | 级别 |
---|---|---|---|---|---|---|---|
1 | 甘肃省河西走廊食用菌生产关键技术创新应用及技术体系建设 | 甘肃省科技进步奖 | 魏生龙 | 甘肃省人民政府 | 三等奖 | 2010 | 省级 |
2 | 苦荞、锁阳等特色资源与螺旋藻复合新产品深加工技术开发与应用 | 甘肃省科技进步奖 | 祖廷勋 | 甘肃省人民政府 | 三等奖 | 2010 | 省级 |
3 | 浅谈中国音乐之“南北” | 甘肃省社科成果奖 | 李岚华 | 甘肃省委、省政府 | 三等奖 | 2010 | 省级 |
1 | 甘肃药用植物有效成份提取及抗氧化性能研究 | 甘肃省高校科技进步奖 | 吴冬青 | 甘肃省教育厅 | 三等奖 | 2010 | 厅级 |
2 | 新型N-O配体的合成及其应用研究 | 甘肃省高校科技进步奖 | 王俊科 | 甘肃省教育厅 | 三等奖 | 2010 | 厅级 |
3 | 14MeV中子引起的核反应截面及系统学研究 | 甘肃省高校科技进步奖 | 罗均华 | 甘肃省教育厅 | 三等奖 | 2010 | 厅级 |
4 | 干旱半干旱区草坪草抗逆性研究 | 甘肃省高校科技进步奖 | 刘金荣 | 甘肃省教育厅 | 二等奖 | 2010.8 | 厅级 |
5 | 秦汉邮驿制度研究 | 甘肃高校社科成果奖 | 高荣 | 甘肃省教育厅 | 三等奖 | 2010.8 | 厅级 |
6 | 魏晋十六国河西史稿 | 甘肃高校社科成果奖 | 贾小军 | 甘肃省教育厅 | 三等奖 | 2010.8 | 厅级 |
7 | 文学视野中的裕固族口头文本与作家文学 | 甘肃高校社科成果奖 | 李建宗 | 甘肃省教育厅 | 三等奖 | 2010.8 | 厅级 |
8 | 专著《裕固族民歌赏析与评述》 | 甘肃省高校社科成果 | 张爱民 | 甘肃省教育厅 | 三等奖 | 2010 | 厅级 |
9 | 甘肃资源枯竭型城市接续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 甘肃省高校社科成果 | 唐志强 | 甘肃省教育厅 | 二等奖 | 2010.8 | 厅级 |
10 | 信息化教育伦理研究 | 甘肃省高效社科成果奖 | 郭炳 | 甘肃省教育厅 | 三等奖 | 2010.8 | 厅级 |
11 | 知识分类与教学设计 | 甘肃省高校社科成果奖 | 王映学 | 甘肃省教育厅 | 二等奖 | 2010.8 | 厅级 |
12 | 甘肃河西走廊食用菌生产关键技术创新应用及技术体系建设 | 甘肃高校社科成果奖 | 魏生龙 | 甘肃省教育厅 | 二等奖 | 2010.8 | 厅级 |
13 | 苦荞螺旋藻片剂及其制备方法 | 张掖市技术发明奖 | 罗光宏 | 张掖市人民政府 | 一等奖 | 2010.5 | 地级 |
14 | 灵芝螺旋藻片剂及其制备方法 | 张掖市技术发明奖 | 祖廷勋 | 张掖市人民政府 | 一等奖 | 2010.12 | 地级 |
15 | 马铃薯脱毒种薯加工技术研究与应用 | 张掖市科技进步奖 | 陈天仁 | 张掖市人民政府 | 三等奖 | 2010.5 | 地级 |
序号 | 成果名称 | 获奖名称 | 负责人 | 授奖机关 | 获奖等级 | 获奖时间 | 级别 |
---|---|---|---|---|---|---|---|
1 | 葛根螺旋藻片剂及其制备方法 | 张掖市技术发明奖 | 杨生辉 | 张掖市人民政府 | 一等奖 | 2011 | 地级 |
序号 | 成果名称 | 获奖名称 | 负责人 | 授奖机关 | 获奖等级 | 获奖时间 | 级别 |
---|---|---|---|---|---|---|---|
1 | 新型超分子功能化合物的合成及其应用 | 甘肃省技术发明奖 | 张有明 | 甘肃省人民政府 | 二等奖 | 2012 | 省级 |
2 | 《河西通史》 | 甘肃省社科成果奖 | 高荣 | 甘肃省委、省政府 | 二等奖 | 2012 | 省级 |
3 |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新型农民培育研究 | 甘肃省社科成果奖 | 唐志强 | 甘肃省委、省政府 | 三等奖 | 2012 | 省级 |
4 | 提升甘肃扶贫开发水平模式选择研究 | 甘肃省社科成果奖 | 杨瑚 | 甘肃省委、省政府 | 三等奖 | 2012 | 省级 |
1 | 西北少数民族政治文化建设研究 | 甘肃省高校社科成果奖 | 杜军林 | 甘肃省教育厅 | 二等奖 | 2012 | 厅级 |
2 | 河西走廊荒漠植物种子萌发特性研究 | 甘肃省高校科技进步奖 | 张勇 | 甘肃省教育厅 | 三等奖 | 2012. | 厅级 |
3 | 甘肃河西走廊特色资源人参果开发利用研究 | 甘肃省高校科技进步奖 | 张芬琴 | 甘肃省教育厅 | 三等奖 | 2012. | 厅级 |
4 | 缓释/吸附/环境敏感型功能聚合物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 | 甘肃省高校科技进步奖 | 金淑萍 | 甘肃省教育厅 | 三等奖 | 2012.7 | 厅级 |
5 | 河西走廊根瘤菌资源多样性调查及研究 | 甘肃省高校科技进步奖 | 徐琳 | 甘肃省教育厅 | 三等奖 | 2012.8 | 厅级 |
6 | 泛函方法在动力方程中的应用研究 | 甘肃省高校科技进步奖 | 张有为 | 甘肃省教育厅 | 三等奖 | 2012 | 厅级 |
7 | “ 马铃薯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技术研究” | 甘肃省农牧渔业丰收奖 | 雷玉明 | 甘肃省农牧厅 | 二等奖 | 2012.8 | 厅级 |
8 | 学校体育与游戏 | 甘肃省高校社科成果奖 | 朱忠锋 | 甘肃省教育厅 | 三等奖 | 2012.8 | 厅级 |
9 | 凉州贤孝唱词整理与研究 | 甘肃省高校社科成果奖 | 李贵生 | 甘肃省教育厅 | 二等奖 | 2012.08 | 厅级 |
10 | 《河西方言纵横谈》 | 甘肃省高校社科成果奖 | 何茂活 | 甘肃省教育厅 | 二等奖 | 2012.8 | 厅级 |
11 | 魏晋十六国河西社会生活史 | 甘肃省高校社科成果奖 | 贾小军 | 甘肃省教育厅 | 二等奖 | 2012.8 | 厅级 |
序号 | 成果名称 | 获奖名称 | 负责人 | 授奖机关 | 获奖等级 | 获奖时间 | 级别 |
---|---|---|---|---|---|---|---|
1 | 娱乐的仪式-河西宝卷念唱活动的意义阐释 | 甘肃省第十三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 | 柳旭辉 | 中共甘肃省委 | 三等奖 | 2013.10 | 省级 |
2 | 论文《教师在“文化反哺”时代的应变》 甘肃省第十三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 | 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 | 刘新民 | 甘肃省委、省政府 | 三等奖 | 2013.10 | 省级 |
1 | 西北寒旱区螺旋藻系列产品中试技术研究 | 张掖市科技进步奖 | 祖廷勋 | 张掖市人民政府 | 二等奖 | 2013.12 | 地级 |
2 | 玉米制种克服连坐障碍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 张掖市科学技术奖 | 肖占文 | 张掖市人民政府 | 三等奖 | 2013.12 | 地级 |
3 | 喷淋清洗管 | 张掖市技术发明奖 | 罗光宏 | 张掖市人民政府 | 二等奖 | 2013.12 | 地级 |
4 | 同步分离清洗一体采收机 | 张掖市技术发明奖 | 陈天仁 | 张掖市人民政府 | 二等奖 | 2013.12 | 地级 |
5 | 媒体教学论 | 张掖市第三届社会科学成果奖 | 张有录 | 张掖市人民政府 | 二等奖 | 2013.10 | 地级 |
6 | 元明清时期河西走廊水利社会史研究(系列论文) | 张掖市第三届社会科学成果奖 | 谢继忠 | 张掖市人民政府 | 二等奖 | 2013.10 | 地级 |
7 | 河西走廊旅游业发展创新研究(研究报告) | 张掖市第三届社会科学成果奖 | 王储 | 张掖市人民政府 | 二等奖 | 2013.10 | 地级 |
8 | 浅论海明威《老人与海》的忧患意识 | 张掖市第三届社会科学成果奖 | 刘晓真 | 张掖市人民政府 | 三等奖 | 2013.12. | 地级 |
9 | 中小学英语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研究 | 张掖市第三届社会科学成果奖 | 张耀龙 | 张掖市人民政府 | 三等奖 | 2013.12. | 地级 |
10 | 多媒体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多模态互动模式 | 张掖市第三届社会科学成果奖 | 王炤 | 张掖市人民政府 | 一等奖 | 2013.12. | 地级 |
11 | 新企业会计准则解析 | 张掖市第三届社会科学成果奖 | 纪金莲 | 张掖市人民政府 | 三等奖 | 2013.12. | 地级 |
12 | 肃南县少数民族扶贫开发模式选择研究 | 张掖市第三届社会科学成果奖 | 张亮晶 | 张掖市人民政府 | 二等奖 | 2013.12. | 地级 |
13 | 基于SWOT分析的湿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以张掖市国家湿地公园为例 | 张掖市第三届社会科学成果奖 | 陈钰 | 张掖市人民政府 | 二等奖 | 2013.12. | 地级 |
14 | 关于河西走廊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考 | 张掖市第三届社会科学成果奖 | 王旺多 | 张掖市人民政府 | 三等奖 | 2013.12. | 地级 |
15 | 论信仰之于科学的价值和意义 | 张掖市第三届社会科学成果奖 | 蔺海鲲 | 张掖市人民政府 | 一等奖 | 2013.12 | 地级 |
16 | 近三十年的裕固族作家文学 | 张掖市第三届社会科学成果奖 | 王锐 | 张掖市人民政府 | 二等奖 | 2013.12 | 地级 |
17 | 河西宝卷学科属性之辩 | 张掖市第三届社会科学成果奖 | 王文仁 | 张掖市人民政府 | 三等奖 | 2013.5 | 地级 |
18 | “半城芦苇半城庙”--古甘州生态、历史、人文的诠释 | 张掖市第三届社会科学成果奖 | 闫廷亮 | 张掖市人民政府 | 三等奖 | 2013.6 | 地级 |
序号 | 成果名称 | 获奖名称 | 负责人 | 授奖机关 | 获奖等级 | 获奖时间 | 级别 |
---|---|---|---|---|---|---|---|
1 | 苦荞、锁阳等西部特色资源与螺旋藻深加工技术转化应用 | 2014年甘肃省高等学校科技进步奖 | 罗光宏 | 甘肃省教育厅 | 二等奖 | 2014年9月 | 厅级 |
2 | 荷叶离褶伞子实体与菌丝体工厂化生产技术研究 | 2014年甘肃省高等学校科技进步奖 | 魏生龙 | 甘肃省教育厅 | 二等奖 | 2014年9月 | 厅级 |
3 | 抽象泛函发展系统若干问题的研究 | 2014年甘肃省高等学校科技进步奖 | 闫作茂 | 甘肃省教育厅 | 三等奖 | 2014年9月 | 厅级 |
4 | 大规模稀疏线性和弱非线性系统的迭代解法及预处理技术 | 2014年甘肃省高等学校科技进步奖 | 朱睦正 | 甘肃省教育厅 | 三等奖 | 2014年9月 | 厅级 |
5 | 葡萄酒发酵下脚料中生物活性物质的提取分离及其工艺优化研究 | 2014年甘肃省高等学校科技进步奖 | 张芬琴 | 甘肃省教育厅 | 三等奖 | 2014年9月 | 厅级 |
6 | 白菜型冬油菜抗逆机理研究 | 2014年甘肃省高等学校科技进步奖 | 曾秀存 | 甘肃省教育厅 | 三等奖 | 2014年9月 | 厅级 |
7 | 新型非均相催化剂的设计合成及其在催化反应中应用研究 | 2014年甘肃省高等学校科技进步奖 | 王俊科 | 甘肃省教育厅 | 三等奖 | 2014年9月 | 厅级 |
8 | 河西走廊生态城市建设研究 | 2014年甘肃省高等学校科技进步奖 | 王丁宏 | 甘肃省教育厅 | 二等奖 | 2014年9月 | 厅级 |
9 | 甘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行动研究 | 2014年甘肃省高等学校科技进步奖 | 雒焕国 | 甘肃省教育厅 | 二等奖 | 2014年9月 | 厅级 |
10 | 裕固族当代文学创作论 | 2014年甘肃省高等学校科技进步奖 | 王锐 | 甘肃省教育厅 | 二等奖 | 2014年9月 | 厅级 |
11 | 人文视角下残疾人体育运动研究 | 2014年甘肃省高等学校科技进步奖 | 盛建国 | 甘肃省教育厅 | 三等奖 | 2014年9月 | 厅级 |
12 | 裕固族与维吾尔族装饰艺术比较研究 | 2014年甘肃省高等学校科技进步奖 | 陈文福 | 甘肃省教育厅 | 三等奖 | 2014年9月 | 厅级 |
13 | 论杨显惠的纪实小说创作 | 2014年甘肃省高等学校科技进步奖 | 哈建军 | 甘肃省教育厅 | 三等奖 | 2014年9月 | 厅级 |
14 | 《河西史探》 | 2014年甘肃省高等学校科技进步奖 | 闫廷亮 | 甘肃省教育厅 | 三等奖 | 2014年9月 | 厅级 |
15 | 西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农村基层民主与社会自治研究 | 2014年甘肃省高等学校科技进步奖 | 杜军林 | 甘肃省教育厅 | 三等奖 | 2014年9月 | 厅级 |
折叠 科研机构
截至2014年,学校有省部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校级重点实验室3个 。
省部重点实验室 | 河西绿洲农业重点实验室 甘肃省食用菌遗传育种重点实验 河西走廊民俗民族文化研究中心甘肃省人文社科基地 |
高校重点实验室 | 甘肃省高校河西走廊特色资源利用省级重点实验室 |
校级重点实验室 | 西部环境化学重点实验室、甘肃省微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甘肃省高等学校河西史地与文化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7] |
折叠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15年, 图书馆目前拥有馆舍面积27600平方米,收藏纸本图书馆图书1097170册;馆藏电子书刊累计当量达到1667149册;设置有31个服务单元,设有阅览座位2600多个,年接待读者60多万人次。[8]
学术期刊
《河西学院学报》创刊于1983年,初名《张掖师专学报》,学校设立学报编辑部。《张掖师专学报》以内刊(双季刊)的形式,文理综合,连续出刊。1998年,在甘肃省教育厅的协调下,我校同兰州师专、庆阳师专、天水师专、合作师专四所学校共同创办了《甘肃高师学报》,《张掖师专学报》并入《甘肃高师学报》。2001年,学校升本为河西学院后,《张掖师专学报》(内刊)复刊,相应地更名为《河西学院学报》,2002年2月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在国内外公开发行。[9]
折叠 编辑本段 文化传统
折叠 校训
明德尚美 求真笃行
释义
明德尚美"意即"追求美德与至善,推崇行动与实践"。古代周人便有了"明德慎罚"的观念。《大学》一开篇就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
笃行:此语出自《中庸》。"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只有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笃行"。
校 风:文理兼修 德才并重
学 风:务实创新 学以致用
学校精神:追求卓越 自强不息[10]
折叠 校徽
折叠 社团建设
社会科学类社团:长城保护协会、法制促进协会、心理卫生协会、历史乡土学社
学术科技类社团:计算机爱好者协会、武术协会、美术爱好者协会、、新闻协会、旅游管理协会、无线电爱好者协会、摄影协会、影视协会、数学建模协会、市场营销协会、体育爱好者协会、排球协会、园艺协会、心理卫生协会等
志愿服务类社团:大学生生态保护志愿者协会、大学生宣传与长城保护协会
文学艺术类社团:文学社、师苑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