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 编辑本段 简介
折叠 编辑本段 剧情简介
还魂记 (1960)故事梗概
根据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牡丹亭》改编。南宋年间,南安太守杜宝的女儿丽娘,生得十分美丽。杜宝是一个封建礼教的忠实维护者,他一心一意想把丽娘培养成严格遵循三从四德封建礼教的妇女,他请老儒生陈最良教女儿读书。但杜丽娘不甘封建礼教的束缚,渴望自由幸福的生活。一日,丽娘和丫环春香到后园游玩,这里满园春色、到处欣欣向荣的景象,使长期生活在沉闷闺阁中的丽娘心情非常愉快。可是,美景不长、青春易逝,丽娘触景生情,忧上心来,感到身心俱困倦,回到房中伏几而眠。在花神的帮助下,丽娘在梦中与书生柳梦梅邂逅,两人心心相印,结下良缘。可惜好梦不长,她被母亲叫醒。丽娘苦于自己的愿望不能实现,忧郁成疾,自觉寿命不长,决定自画其容流传人间。中秋之夜,丽娘病危,嘱咐父母在她死之后,将她葬在后花园梅花树下太湖石畔。丽娘病逝,杜宝升迁别地。书生柳梦梅进京赶考,路过南安,身染重病,幸为陈最良所救,住在梅花观。一天,他去后花园散步,见园中景物似曾相识,顿觉纳闷,又见太湖石畔一幅画轴,带回一看,正是梦里所见的姑娘,不禁大为吃惊,于是焚香叩拜,在丽娘画前诉说衷情。当天晚上,丽娘芳魂前来见他,两人表达了彼此忠贞不渝的爱情。丽娘要梦梅次日去后花园梅花树下太湖石畔掘墓相会。第二天黎明,梦梅不顾陈最良的劝阻,不顾擅掘别人的坟墓有被处死刑的危险,勇敢地挖掘丽娘的坟墓。杜丽娘在花神的帮助下,在一片阳春美景、百花盛开中,慢慢苏醒过来。丽娘与梦梅幸福地结合在一起。[1]
折叠 编辑本段 演职员表
折叠 编辑本段 越剧剧目
越剧《还魂记》,根据明代戏剧家汤显祖所著的《牡丹亭》改编。
1982年由静安越剧团演出,改编红枫、李卓云,作曲贺孝忠。由戚派名旦周雅琴领衔主演饰杜丽娘,毕派小生杨文蔚饰演柳梦梅。
在排演时周雅琴曾多次向昆曲传字辈老师学习、请教,故而在原有的唱腔特色中还融入了昆曲、沪剧的某些元素,使唱腔更趋饱满。汤显祖著有《还魂记》、《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世称《临川四梦》。其中《还魂记》,尤为众所周知。杜丽娘、柳梦梅等栩栩如生的认为形象,想象大胆,富有传奇色彩,它用积极的浪漫主义手法,情景交融,描绘深刻,尤其那优美动人的语言。不知打动了多少人的心灵。据记载有个娄江女字俞二娘读了《还魂记》断肠而死;又有个杭州女伶商小伶,因演出《还魂记》伤心而死,可见它的魅力了。《还魂记》流传极为深广,解放后,仍有不少剧种在演着。梅兰芳的"游园惊梦"早已脍炙人口;昆剧的《惊梦》、《拾画》、《叫画》;江西的赣剧戈阳腔;安徽的黄梅戏;据说日、美、英、法等国均有译本,足见这本古典名著,早享盛名于世。
"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者,皆非情之至也。"这是作者在《题辞》中自述写《还魂记》的宗旨。也就是千古感人的精华之处。
越剧本力图抓住杜丽娘以生死追求美好理想这条主线。通过她与柳梦梅的爱情描写,突出没有爱,生不如死,有了情,则死可复生。以死来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以爱情赢得婚姻自由的幸福。删除了与这一主题无关的枝节和人物。我们认为杜丽娘与柳梦梅这种敢于向封建道德礼教的至死不渝地斗争精神,是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