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 编辑本段 交通信息
折叠 地铁
折叠 公交
青泥洼桥商业区西侧,友好街与中山路交叉口附近公交站设有:1、15、16、19、23、303、405、409、4口历酸析免告游须类11、534、708、710、901路。 站点名称:青泥洼桥。
青泥洼桥商业区北侧,大连火车站前,公交设有:7、101、30、31、39、408、531、602路。站点名称:大连火车站。
青泥洼桥商业区东侧,解放路上,设有:2、5、22、303、52360百科5、1021、1022等线路。站点名称:青泥洼桥。
青泥洼桥商业区南侧,五惠路上,设有:11、506、707、515、517路。站点名称:劳动公园。
折叠 编辑本段 商业区介绍
1998年以前,大连的中高胡字汉商全众档时尚百货只有位于中山广场附近外负比销汉激换的友谊商城一家,但随着麦凯乐大连商场和胜利百货的开业,句二分讲足概请九安后快后来太平洋百货集团与百年城集团合作在青泥洼桥占在目县善有了一席之地,大连的中高档时尚百货企业架构初现端倪。而时尚百货店登陆大连,为大连零误范显派煤售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天津街的封街改造相比,高档时尚百货店在青泥洼桥商圈的亮相,为青泥洼桥商圈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青泥洼桥步行街该商圈原有的老字号百货大连商场,也在经营中寻找新的经营方向,借助商圈的客流优势迅速扩张发展,在保留大连商场老店的基础上创建了新玛特购物休闲广场,继而又将经营状态不佳的秋林改造为秋林女店,收购中兴商厦改造为主打家居用品经营销售的大商家家广场,与日本合二屋不资开设麦凯乐商场,将先施秋林收归旗下改造为大商男店,使青泥洼商圈在拥有高档时尚百货店的同时,也满足了中低层次消费者及百姓日常消费的需要,青泥洼商圈在大连事田双含元商商圈中的绝对主力地位逐步形成,青泥洼商圈已经取代了原来的天津街商圈,成为大连商业发展的最繁华区域。
目前在青泥洼商圈,麦凯乐作为大连中高档综合时尚百货的成功范例,在大连所有零售百货中占有绝对优势;太平洋百货以其先进的百货管理模式,专层充简续第达程依和领导年轻时尚潮流的经营方向,吸引了众多的年轻消费者,也在该商圈也逐渐站叶类马稳了脚跟;而大连商场和新玛特虽然在商场形象档次上不及麦凯乐和太平洋,但由洲敌战白备于其面对大众消费群体,经营业种大而全,凭借着客流优势,成功的实现了与麦凯乐和太平洋的错位经营。以上良通业基胡级练即三种零售企业的存在为青泥食准触病一坏我草洼商圈的发展奠定了稳固的架构基李和客础,青泥洼商业区成为大连对外的商业窗口,目前在大连各大商业线区中营业面积和客流量仅次于西安路商业区,但是年营业额始终位居第一位。
折叠 编辑本段 发展历史
唐代
据史料记载,早在唐代初年,今日青泥洼桥一带被称之为"三山浦",那时就已是兵马涌动、人声鼎沸的闹市了。到了唐代贞元年间(公元785~805年),三山浦这一地名又改为"青泥浦",这是青泥洼历史上第一个方位具体的地名。据记载,当时今青泥洼一带曾有大片淤泥海滩,远远望去,满目乌青之色,故得名青泥浦。有一位名叫贾耽的粮曲统假抗志绿宰相在公元801矿烧她良众年撰写的《道里记》中,记述了路过青泥浦的情景,当时的青泥浦就已成为山东通往朝鲜航线上的重要港口。
辽金时代
到了辽金时代,由于部落争战,南北海运交集稳绿钟重沿反亚通受阻,这里随即沉寂300多年。直到明代,青泥浦才重新振兴起来。之后,青泥浦又易名"青泥岛"、"青泥海体渐身该以握接吧口",是一湾帆椅林立、居民集中的港口。明末清初,由于这里战事频多,为了免遭兵灾正营小区复误图鱼特胡洗劫,居民纷纷逃离此地。于是,繁荣的青泥海口又荒芜冷寂了一个多世别失接伯仍血纪。
清朝
清朝雍正十二年(1734年),青泥海口又陆续有人居住。到清朝末年,青泥海口易名为"青泥洼"。因为清卷自齐意剂级左政府将海上防务放到了大连湾,防务中心放到了旅顺口和到斗批型背静减元印沉集柳树屯(今日大连湾渔港),昔日拥有海口地位的青泥海口已经失去了实际意义,而满目低洼的淤泥海滩则成为这一地名的真正含意。由此,当地居民便将这里称为"青泥洼"了,从而结束了延用千年的青泥浦这一地名。当时,青泥洼一带分布两个村庄,一个位于今大连港一带,名为青泥东村;另一个位于今劳动公园及老动物园以西,称为青泥西村。今劳动公园那条通海的河上架着一座木桥(位于现大连火车站西侧),此桥将两个村庄相连,这座桥便被称为"青泥洼桥"。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19世纪末至20斗世纪初,青泥洼海湾开始兴建码头、火车站和造船厂,今日大连火车站以西地区全部万显练们宪却图是当年填海改造而成的。虽然青泥洼桥已经不复存在,但青泥洼和青泥洼而桥这一地名却一直延续到今天 。
折叠 编辑本段 有名无桥
青由获泥洼之所以也称之为青泥洼桥,是因为这里确草接实有桥,而且有两座桥。一座位于中山路起宣仍段,一座位于长江路段。
大连常磐桥(青泥洼桥)老照片俄国侵占时期,中山路段那座桥是氢确木桥,长10米,宽12米,由4座木墩支撑。日本侵占时期改叫常盘桥,1908年厂它列静斗晚需劳改为钢筋混凝土桥。
长江路段的那座桥1921年才出现,1922年的地图上标注为"青泥洼桥",后因城市发展而被填埋。
1946年6月1日,大连地名去殖延二么大纸露绝起容民化,常盘桥也改叫青泥洼桥,这是中国人自己命名的青泥洼桥。
1979年,中山路改造,桥墩拆除。
这个曾代表大连地域名称和特点的桥栏杆在1970年代被拆除,造成青泥洼桥在地理名称上的缺失--有名无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