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 编辑本段 校园介绍
安徽理工大学安徽理工大学是一所中央360百科与地方共建,位于我国重要的能源城安徽省淮南市,是一所历史悠久、特色鲜明的省属重点大学,设有博士后流动站,并具有完整的博士学位授予权、硕士学位授予权和学士学弦家激程优酸销思帝永位授予权体系。学校创办于1945年,前身是安徽省第一所工科院校——安徽省立蚌埠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找销济干图倍益赵四急伯六十多年来,先后经历了安徽省立工业专科学校、淮南煤矿工业专科学校、淮南煤炭财雷真区会绍学院、淮南矿业学院、淮南工业学院、安徽理工大学等多个不同的发展阶背措通段。目前,学校占地1通身材他顺力很400余亩,拥有校本部(舜耕中路)、西校民本字氢活映季助区(洞山中路)、北校区(陈洞北路)三个校区,已成为以工科为主,工、理、管、医、文、经、法等说坚蒸伯响片养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2011年入选是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陆应极阿毫初木宪翻指带”高校,2012年成为圆输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学校现有各类在校学生33000余人,其中:普通本科生22000余人,章体化蒸质南你属首博、硕士研究生1800余人数制底气钱击,成人本专科生约9600人。学校在职教职工2100余人,其中:双聘院士2人,专任教师1100余人,教授、副教授等高级专业技术人员500人。学校拥有一支教学水平较高、师德良好、创新能力强的师资队伍和一批由省部级拔尖人才、学科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组成的优秀学术创新群体。学校是安倒周徽省和周边地区高层次人才培养多够脱末坚离、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重只至要基地。
折叠 编辑本地便去白段 历史沿革
学校有两个源头
源头一:
安徽理工大学1945年,安徽省立蚌埠高级工业职业学草氧视触然校建立,校址设于蚌埠
1947年,安徽省立蚌埠高级工业职业学校迁至淮南,法映镇话放又线球长更名为安徽省淮南工业专科学校
1949年,安徽省淮南工业专科学校更名为淮南煤矿工业专科学校
1955年,淮南煤矿工业专科学校升格为合肥矿业学院
1956年,合肥矿业学院迁至合肥校史沿革;
1958年,合肥矿业学院更名为合肥工业大学
源头二:
安徽理工大学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燃料工业部洪山煤矿工业学校建立,校址设于山东淄博洪山。
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燃料工业部洪山煤矿工业学校迁至安徽淮南,回令建官训八满更名为淮南煤矿学校。
1958年,淮南煤矿学校升格为淮南煤矿学院。
1962年,厚日抓淮南煤矿学院部分迁往济南并入山东煤矿学院(今山东科技大学),其余部分在原校址设立淮南煤矿学校
合成一条线:
安徽理工大学1971年,合肥工业大学地质、采矿系成建制迁往淮南,与淮南煤矿学校合并为淮南煤炭学院
1981年,淮南煤炭学院更名为失图晚是错淮南矿业学院
1994年,煤写济降假少宜书全犯再炭部属华东煤炭医学专科学校并入,学校更名为淮南工业学院
2002年,淮味区值村扩击氢肥宗南工业学院更名为安徽理工大学,并将原化工部属淮苦衣南化学工程学校校址作为北校区扩然职厚电大办学面积。[1]
2011年,安徽理工大学入选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
2013年,安徽理工大学入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
2014年6月,国家安全生产并费监督管理总局复函安徽省人民政府,就安徽省人民政府致函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上理总局关于商请共建安徽理工大学达成一致意见,双方一致面专状项斗完材督凯同意省部共建安徽理工大学。
折叠 编辑本段 科研成果
折叠 科研平台
截至2018年5月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5个。
国家级科研平台
国家工程实验室:
煤矿生态环境保护国家工程实验室(与淮南矿业集团联办)
煤矿深井建设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与中煤矿山建设集团联办)
教探军刘什仍坐起倒育部重点实验室:
煤矿农把抗业乎反煤正源点早安全高效开采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矿山演厂呼脸帮文烧毛斗青双地下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省级科研平台
省级重点实验室:
煤与瓦斯共采安徽省重点实验室、现代矿业工程安徽省重点实验室、深部煤矿采动响应与灾害防控安徽般省重点实验室、矿山地质灾害防治与环境保护省安徽省重点实验室、矿山建设工程安徽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安徽省高校矿山地质灾害防治料发怎水脱乙富且的重点实验室、安徽省高校矿山建设工程重点实验室、安徽智能矿山技术与装备工程实验室
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安徽省矿山安全高效开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煤炭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矿山掘进与运输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现代煤炭加工技术研究院、煤矿综合利用安徽省产业技术研究院
省级20经站系数县常11协同创新中心:
安徽矿伯察乐垂书金地响山机电装备协同创新中两装黑吗乎兵收无怎材心
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矿业企业安全管理安徽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折叠 成果贡献
学校紧紧围绕经济社会需求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工作,境流胞酒“十二五”以来,承担各类科车片数德处封展事研项目1966项,其中 “973”、“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告买鸡盾划、国家自然科学司房去练停负两基金以及国家社科基金等国家级项目141项,年平均开搞刘想因粮占门型液氧到校科研经费1.03亿元,居省属高校前列。近五年来,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4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01项,获准授权专利1523率呢先均也落学样项。2014年专利技术转让在全国高校排名第三。201火充呢利属关个5年,学校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5项,获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16项;授权专利871件,其中,发明专利125创送弱速意底刚件,获第二届中国煤炭工业专利奖9项;获安徽省科了技色攻象周突米听花素技进步奖5项、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16项;获批安徽省高校科研平台创新团队3个。
折叠 学术资源
安徽理工大学图书馆
安徽理工大学安徽理工大学图书馆始建于1945年,1993年和2000年原华东煤炭医学专科学校和淮南化学工程学校图书馆先后并入,由此形成本部图书馆、北区图书馆、西区图书馆。目前,三个图书馆总建筑面积为4.48万㎡。阅览座位6400个。各阅览室和书库全部开架服务,实现了藏、借、阅一体化服务。自修阅览室的周开放时间为108.5小时,数字化资源24小时开放。
2011年末, 图书馆各类文献资源总量达到355.38万册,其中纸质书刊143.04万册;中外文数据库31个:包括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万方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SD外文数据库、EBSCO等数字资源。图书馆还面向重点学科,自建了3个特色数据库。 [2]
学术出版中心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编辑部2007年9月更名为安徽理工大学学术出版中心,是校直属机构,由学校直接领导。学术出版中心负责编辑出版安徽省教育厅主管,安徽理工大学主办的《安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和《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两种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一种非公开发行刊物《矿业科学技术》。 [3]
折叠 编辑本段 办学条件
折叠 办学条件
学校三个校区占地面积近100万㎡,建筑面积60万㎡,图书馆藏书154万册,中外文电子期刊271万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4.1万台(套),总价值2.23亿元。
折叠 师资力量
截至2018年5月,教职工近2000人,专任教师1300余人,教授、副教授600余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1100余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6人,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其后备人选30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42人。学校还有一支由200多名专家、教授组成的高水平兼职教师队伍,其中双聘院士6人。拥有安徽省高校领军人才重大项目团队3个、重点项目人才团队2个。
折叠 院系专业
截至2018年5月,学校设有研究生院和17个学院(部)。拥有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8个二级学科博士点;2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08个二级学科硕士点,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76个本科专业。
地球与环境学院:地质工程、环境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勘查技术与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能源与安全学院:采矿工程、安全工程
土木建筑学院:建筑学、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风景园林、城市地下空间工程
机械工程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业设计、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车辆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机械电子工程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矿物加工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复合材料与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
化学工程学院:弹药工程与爆炸技术、制药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能源化学工程、特种能源技术与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数字媒体技术、信息安全
理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工程力学、应用物理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应用统计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外国语学院:英语、日语
医学院: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医学检验技术、药学、护理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电子商务、金融学、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测绘学院、测绘工程、地理信息科学、遥感科学与技术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政治学与行政学、社会工作、动画
折叠 学科建设
截至2017年9月,安徽理工大学拥有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5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8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有工程管理硕士和工程硕士2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其中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达17个。拥有A、B类省级重点学科8个,获批2个省级学科建设重大项目。学校形成了以工为主,工、理、医、管、文、经、法、艺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学校是全国首批具有硕士学位、学士学位授予权的院校之一。现具有博士学位、硕士学位、工程硕士专业学位、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和学士学位授予权,另具有推荐优秀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资格。
省级重点学科:
矿业工程(安徽省A类重点学科)、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岩土工程、地质工程、应用化学、采矿工程、安全技术与工程、环境工程
省学科建设重大项目:矿业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环境科学与工程、矿业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机械工程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矿业工程、土木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机械工程、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矿业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安全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
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工程管理硕士和工程硕士[4]
折叠 教学建设
- 质量工程
安徽理工大学截至2018年5月,拥有国际工程教育认证专业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4个,国家精品课程和精品视频公开课各1门,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5个。2016年获批安徽省第一批省级创业学院。
国家级特色专业:勘测工程、安全工程、地质工程、土木工程、弹药工程与爆炸技术、信息与计算科学
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采矿工程、安全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建筑学
国家级精品课程:《通风安全学》
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走近创造学》
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级安全工程专业教学团队
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家级采矿类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矿业工程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土木工程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地质工程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机械工程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民用爆破器材与工程爆破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机械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学科专业:采矿工程、安全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矿物加工工程
省级特色专业:测控技术及仪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矿物加工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
省级教改示范专业:土木工程、地质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弹药工程与爆炸技术
省级精品课程:爆破工程、通风安全学、电磁波与电磁场、公共关系学、汇编语言、流体力学、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防治、火工品设计原理、材料力学、计算机网络、起爆器材、临床免疫学与免疫检验、高分子化学、土力学、电路理论、土质学与土力学、模拟电子技术、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医学免疫学、翻译理论与实践、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理论力学、地质学基础、有机化学、高等数学、工科化学
- 教学成果
安徽理工大学学校围绕人才培养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形成了“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特色。建校以来,共为国家培养各类人才15万余名。恢复高考后的毕业生中,彭苏萍、袁亮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近年来,学生在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等各类科技创新、学科和体育竞赛中获国际、国家和省部级奖励700项,大学生机器人协会入选全国“小平科技创新团队”,1名学生荣获第八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2名学生当选“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本科生就业率均在95%以上,学校连续七年被评为“安徽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两次被评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被教育部授予“2011-2012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称号。学校是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
折叠 交流合作
截至2018年5月,学校积极开展对外学术交流活动,与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波兰、日本、俄罗斯、乌克兰、新加坡、韩国等国家的多所高校、研究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派遣人员到国外高校讲学、访问、攻读学位、开展科技合作,互派留学生。常年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和进行学术交流。[5]
折叠 编辑本段 文化传统
折叠 校徽
安徽理工大学安徽理工大学校徽整体结构为圆形。是由Miner Pick(矿工用的镐)、Key(钥匙)、中英文校名以及学校创办时间(1945)组成。
Miner Pick(矿工用的镐)既反映了安徽理工大学的历史沿革、发展脉络和特色学科,又象征着安徽理工大学全校师生在新的历史形式下勤恳务实、刻苦奋进的开拓精神。
Key(钥匙)既寓意打开智慧大门和知识宝库的工具,也代指学习思考的方法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淮南煤炭学院发展为安徽理工大学,相信不仅是学科建设的发展和名称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教学科研理念的更新和变化。
折叠 校训
团结 奋进 博学 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