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 编辑本段 文字源流
"则"是会意字。 在图1的金文中,左为"鼎"右为"刀",表示用"刀"在"鼎"上刻画。部分金文左为两个"鼎"(图2),孙常叙对此字形解释是:"西周金文'则'字从两鼎一刀,化一般为具体,以鼎代器。上一鼎是所比照的器样,下一鼎是比照器样傲制出来的模型母胎,从刀,表示对它照样进行整形雕饰。把古'则'字字形结构所反映的词义特点和《说文》所记'等画物'的'则'字古义统起来,可以使我们在商周青铜器铸造工艺程序上又看到一道工序。""《说文》所的'等画物'就是比照样子刻画器物--照样子作东西。" 成批地制作器物,必须首先设立标准,然后按照同一标准生产,长短、宽窄、大小就会相等,形状也相同,而且,在上古人们多将刑书、律法铸于大鼎,作为人们行动的准则,所以"则"有标准、准则的含义。
图3为春秋金文,图5是战国简牍文字,图6是战国金文,均沿袭西周金文。小篆(图7)将金文的"鼎"讹变为"贝",隶书(图8、9)、楷书由小篆体演变而来。
由法则、准则的意思,"则"又能泛指普遍遵守的规定,如:原则,规则。准则、法则是学习的标准,"则"字引申为榜样、模范。成语"以身作则"也正是这个意思。"则"从法典规章又引申为遵守、效法,用作动词,如《论语·泰伯》:"惟天为大,惟尧则之。"两句话大意是:只有上天才是伟大的,而只有尧才能效法上天。凡法典规章,其内容都不止一项,须分别款,一一开列,所以法典规章的一条一款一项,就称为一则。这样"则"又引申为量词,现代汉语多用于计量篇幅短小的文章,如两则新闻,三则寓言等。
此外,"则"还是一个文言虚词,主要用作连词,多表示条件或因果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就""那么",如成语"不平则鸣","水至清则无鱼"。"则"作为虚词在现代汉语书面语中也经常使用。
折叠 编辑本段 详细释义
读音 | 词性 | 释义 | 英译 | 例句 | 例词 |
---|---|---|---|---|---|
zé | 动词 | 划分等级。 | grade | 《尚书·禹贡》:"咸则三壤,成赋中邦。" | |
权衡,衡量。 | 《三国志·蜀志·张嶷传》:"取古则今。" | ||||
作;做。 | 杨万里《过乐平县》诗:"笋蕨都无且则休,菜无半叶也堪羞。" 《二刻拍案惊奇》卷八:"沈将仕谨依其言,不敢则一声。" | ||||
效法;学习(别人的长处)。 | follow; imitate | 《周易·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史记·孔子世家》:"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之。" | |||
名词 | 等级。 | grade | 《汉书·叙传下》:"《坤》作地势,高下九则。" | ||
古指三百平方里以下的采邑。 | 《周礼·春官·大宗伯》:"五命赐则。" | ||||
标准权衡器。 | 秦权铭文《始皇廿六年诏书》:"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史记·律书》:"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轨则,壹禀于六律。" | ||||
规范;规律。 | criterion; standard | 《诗经·大雅·烝民》:"天生烝民,有物有则。" 《管子·形势》:"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 | 准则 | ||
楷模;榜样。 | example | 《诗经·大雅·抑》:"敬慎威仪,为民之则。" 巴金《家》二五:"这期间,不顾一切阻挠以身作则做一个开路先锋的便是许倩如。" | |||
规章;条文。 | norm;rule | 《尚书·五子之歌》:"有典有则,贻厥子孙。" 张衡《东京赋》:"辩方位而正则,五精帅而来摧。" | 规则;细则;原则;守则 | ||
形容词 | 相同,均等。 | 《左传·昭公七年》:"六物不同,民心不壹,事序不类,官职不则。" 《吕氏春秋·功名》:"今之世,至寒矣,至热矣,而民无走者,取则行钧也。" | |||
量词 | 用于内容完整的文字的条数。 | 艾芜《笑话一则》:"我们乡下,流行一则笑话。" | |||
用于事物细分的条目。 | 总纲第一则。 | ||||
副词 | 立即,马上。 | 《汉书·王莽传上》:"应声涤地,则时成创。" | |||
用于判断句表示肯定,相当于"乃""即"。 | 《左传·哀公十五年》:"虽陨于深渊,则天命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
表示前后两事时间相距很近,右因果、条件关系,相当于"即""便"。 | then | 《荀子·荣辱》:"粮食大侈,不顾其后,俄则屈安穷矣。" 《史记·项羽本纪》:"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 | |||
表示在发现某事时早已如此或即将如此,相当于"就""将"。 | immediately; already |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诗经·小雅·出车》:"既见君子,我心则降。" | |||
表示范围,相当于"只""仅"。 | only | 《荀子·劝学》:"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列子·汤问》:"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 | |||
连词 | 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就""便""那么"(多单用)。 | sohowever | 《周易·系辞下》:"寒往则暑来,暑往寒来。" 韩愈《师说》:"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刘禹锡《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红楼梦》第十三回:"月满则亏,水满则溢。" | ||
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而""却"。 | but;however | 韩愈《师说》:"爱其子,择其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沈从文《从文自传·一个老战兵》:"他们则爱他的师傅,一近身时就潇洒快乐了许多。" | |||
表示平列关系。 | 《论语·里仁》:"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 ||||
常"则……则"使用,有加强对比的作用。 | 《论语·述而》:"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 | ||||
表示原因(有时兼表对比)。 | 《论语·子路》:"欲速则不达。" | ||||
表示让步关系,相当于"虽然""尽管"。 | though | 《孟子·滕文公上》:"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 《隔江斗智》第一摺:"元帅此计好则好,则怕瞒不过诸葛孔明。" | |||
表示让步关系,相当于"倒"、"倒是" | instead; on the contrary | 《墨子·鲁问》:"子墨子曰:'难则难矣,然而未仁也。'" | |||
表示出乎意外,发现了新的情况,相当於"竟""却"。 | 《论语·微子》:"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 ||||
表示假设。相当于"若""如果"。 | if | 《尚书·洪范》:"汝则有大疑,谋及乃心。" 《孟子·告子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 |||
助词 | 用于句中,无实义。 | 《诗经·齐风·鸡鸣》:"匪鸡则鸣,苍蝇之声。" 《云窗梦》第四摺:"早来到也,咱见相公去则。" | |||
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哉""者"。 | 《国语·楚语上》:"是知天咫,安知民则。" | ||||
句首语气词。 | 王衡《郁轮袍》第一摺:"则我姓裴名迪,关中人也。" | ||||
cè | 形容词 | 通"测"。深。 | 《庄子·逍遥游》:"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 ||
动词 | 通"测"。测度。 | 《墨子·备水》:"置则瓦井中,视外水深大以上,凿城内水渠。" | |||
通"侧"。隐蔽。 | 王褒《九怀·尊嘉》:"望淮兮沛沛,滨流兮则逝。" | ||||
zéi | 通"贼"。害。 | 《尚书·盘庚中》:"汝有戕则在乃心。" 《老子》:"物壮则老,是谓不道。" | |||
zhī | 名词 | 姓氏用字。 | 王士禛《池北偶谈·谈异一·奇姓》:"诸城有则姓,音支。" |
(表格信息来源:《现代汉语词典》 《汉语大字典》 )
折叠 编辑本段 古籍释义
折叠 说文解字
【卷四】【刀部】子德切(zé)
等画物也。从刀从贝。贝,古之物货也。
,古文则。
ދ,亦古文则。
߭,籀文则,从鼎。
折叠 说文解字注
等画物也。
段注:等画物者,定其差等而各为介画也,今俗云"科则"是也。介画之,故从刀。引伸之为法则,假借之为语词。
从刀贝。贝,古之物货也。
段注:说从贝之意。物货有贵贱之差,故从刀介画之。子德切,一部。
,古文则。
段注:重贝者,定其等差之意。
߭,籀文则,从鼎。
段注:鼎部曰:"籀文以鼎为贝",故员作ꔅ,㜏作ᤀ,霣作䨶,则作߭。
折叠 广韵
子德切,入德精 ‖则声职部(zé)
则法则。子德切。三。
折叠 康熙字典
【子集下】【刀部】 则·康熙笔画:9 ·部外笔画:7
古文:、߭、ދ、ߔ
《唐韵》《正韵》子德切。《集韵》《韵会》即德切。并音侧。《说文》:则等画物也。从刀贝。贝,古之物货也。徐曰:则,节也。取用有节,刀所以裁制之也。
又《玉篇》:法也。《尔雅·释诂》:则,常也。疏:谓常礼法也。《周礼·天官·冢宰》:以八则治都鄙。郑注:则,法也。
又《增韵》:凡制度品式皆曰则。《书·说命》:明哲实作则。
又天理不差曰则。《易·乾卦》:乃见天则。《诗·大雅》:顺帝之则。
又法其可法者曰则。《书·无逸》:继自今嗣王,则其无淫于观,于逸,于游,于田。注:戒成王效法文王也。《诗·小雅》:君子是则是效。
又《周礼》五命赐则注:地未成国之名。
又夷则,七月律名。《前汉·律历志》:则,法也。言阳气法度,而使阴气夷当伤之物。
又《韵会》:助辞,又然后之辞。《论语》: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考证:"《周礼》五命赐注:'则,地未成国之名。'"谨照原文注改则。则改注。
折叠 编辑本段 音韵集成
折叠 中上古音
时代 | 声韵系统名称 | 韵部 | 声母 | 韵母 |
---|---|---|---|---|
先秦 | 高本汉系统 | ts | ək | |
王力系统 | 职 | ts | ək | |
董同龢系统 | 之 | ts | ə̂k | |
周法高系统 | 职 | ts | ək | |
李方桂系统 | 之 | ts | ək | |
西汉 | 职 | |||
东汉 | 职 | |||
魏 | 德 | ək | ||
晋 | 德 | ək | ||
南北朝 | 宋北魏前期 | 德 | ək | |
北魏后期北齐 | 德 | ək | ||
齐梁陈北周隋 | 德 | ək | ||
隋唐 | 拟音/高本汉系统 | ts | ək | |
拟音/王力系统 | ts | ək | ||
拟音/董同龢系统 | ts | ək | ||
拟音/周法高系统 | ts | ək | ||
拟音/李方桂系统 | ts | ək | ||
拟音/陈新雄系统 | ts | ək |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
折叠 韵书集成
字形 | 小韵 | 韵摄 | 声调 | 韵目 | 韵系 | 声母 | 开合 | 等第 | 清浊 | 反切 | 拟音 | |
---|---|---|---|---|---|---|---|---|---|---|---|---|
广韵 | 则 | 则 | 曾 | 入声 | 二十五德 | 登 | 精 | 开口呼 | 一等 | 全清 | 子德切 | tsək |
集韵 | 则 | 曾 | 入声 | 二十五德 | 登 | 精 | 开口呼 | 一等 | 全清 | 即得切 | tsək | |
韵略 | 入声 | 德 | 即得切 | |||||||||
增韵 | 入声 | 德 | 子德切 | |||||||||
中原音韵 | 则 | 入声作上声 | 皆来 | 精 | 开口呼 | 全清 | tsai | |||||
中州音韵 | 入声作上声 | 支思 | 叶子 | |||||||||
入声作上声 | 齐微 | 滋美切 | ||||||||||
洪武正韵 | 则 | 入声 | 七陌 | 庚 | 精 | 全清 | 子德切 | tsək | ||||
分韵撮要 | 则 | 阴入 | 第十五登等凳德 | 德 | 精 |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