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 编辑本段 字源演变
初为象形字,商代文字不从口者当为初形。《说文》:"高,崇也,象台观高之形。"商代文字下端加"口"字者,成为此字定型的基础。西周、春秋文字与商代的相似。战国文字出现简省写法,秦统一文字系参考战国字形略作省改而成。商代甲骨文多用"高"为远义,故"高祖"即远祖。周代如伈钟(二式)乙铭:"伈曰:不显高且(祖)、亚且(祖)、文考","高祖"在"亚祖"前面,仍是指远祖。春秋时期秦公㪕用"高"为由下向上,距离地面远之意。战国文字高用为高低之高,秦青川木牍:"道广三步,封高四尺,大称其高。"高又多用做地名,如《包山楚简》237有"高ኣ(丘)"。高又假为缟,《望山楚简》2.2:"秦高之䫊摖", "秦高"即"秦缟"。
折叠 编辑本段 详细释义
词性 | 释义 | 英译 | 例句 | 例词 |
形容词 | 从下向上距离大,与"矮"相对而言;离地面远,与"低"相对而言。 | Tall | 唐韩愈《同窦牟韦执中寻刘尊师不遇》诗:"院闭青霞入,松高老鹤寻。" | 高个儿 |
深,高深。 | Deep | 《荀子·礼论》:"其理诚高矣,暴慢、恣睢、轻俗以为高之属入焉而队。" | 高深 | |
声音响亮或尖锐。 | Loud | 唐白居易《房家夜宴喜雪戏赠主人》:"桑落气薰珠翠暖,柘枝声引管弦高。" | 高歌 | |
大,盛大。 | Grand | 《战国策·齐策一》:"家敦而富,志高而扬。" | 劳苦功高 | |
骄傲,高傲。 | Proud | 《吕氏春秋·诚廉》:"不以人之庳自高也。" | 高傲 | |
高明,高强,高超。 | Clever | 《汉书·盖宽饶传》:"宽饶自以行清能高,有益于国。" | 高超 | |
优良。 | Excellent | 《东观汉记·杜笃传》:"令怒收笃送京师,会大司马吴汉薨,世祖诏诸儒诔之,笃于狱中为诔辞最高。" | ||
清高,高尚。 | Noble | 唐杜甫《敬寄族弟唐十八使君》:"物白讳受玷,行高无污真。" | 清高 | |
远。 | Far | 元李文蔚《燕青博鱼》第四摺:"咱则去那小道儿上隔斜抄,行不到半里其高,则听的脑背后喊声闹。" | 高远 | |
岁数大,年老。 | Old | 《楚辞`九辩》:"春秋逴逴而日高兮,然惆怅而自悲。" | 高龄 | |
尊贵,贵显。 | Distinguished | 《孝经`诸侯》:"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 | 高贵 | |
方正威严。 | August | 《后汉书·陈蕃传》:"性方峻,不接宾客,士民亦畏其高。" | 高冷 | |
在一般标准或平均程度之上。 | 唐韩愈《寄卢仝》:"少室山人索价高,两以谏官征不起。" | |||
指等级在上的。 | Rank above | 巴金《家》二五:"周报社的中坚人物是跟觉慧同班的张惠如和高他一班的黄存仁。" | 高一级 | |
通"皓",白。 | White | 《乐府诗集·鼓吹曲辞一·有所思》:"秋风肃肃晨风飔,东方须臾高知之。" | ||
敬词。 | 《花月痕》第十回:"只见那丫鬟道:'欧老爷,这位老爷高姓?我娘回来,好给他知道。'" | 高见 | ||
酸根或化合物中比标准酸根多含一个氧原子的。 | 高锰酸钾 | |||
名词 | 宗族中在最上之称,也泛称远祖。 | Ancestor | 汉班固《西都赋》:"士食旧德之名氏,农服先畴之畎亩,商循族世之所鬻,工用高曾之规矩。" | 高祖 |
指汉高祖刘邦。 | 汉班固《西都赋》:"肇自高而终平,世增饰以宏丽,历十二之延祚,故穷泰而极侈。" | |||
高度。 | Height | 《左传·昭公三十二年》:"士弥牟营成周,计丈数,揣高卑,度厚薄。" | ||
高处,多指高山,土丘。 | Height | 汉枚乘《上书谏吴王》:"夫以一缕之任,系千钧之重,上悬之无极之高,下垂之不测之渊,虽甚愚之人,犹知哀其将绝也。" | 登高 | |
引申为擅长。 | Be good at | 明高明《琵琶记·琴诉荷池》:"奴家久闻相公高于音乐,如何到来此间。" | ||
指高尚的品德。 | High moral standing | |||
指高尚的人,隐士。 | Noble person Hermit | 《南史·何胤传》:"兄弟发迹虽异,克终皆隐,世谓何氏三高。" | ||
尊贵之位,显贵之位。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 |||
姓。 | ||||
通"膏"。 | 《素问·生气通天论》:"高梁之变,足生大丁。" | 高梁 | ||
通"郊",郊外。 | Outskirts | 唐陈子昂《为丰国夫人庆皇太子诞表》:"涂山之庆,既裕于夏台;高禖之祠,未陪于殷荐。" | 高禖 | |
通"缟"。 | 南朝宋鲍照《代阳春登荆山行》:"奕奕朱轩驰,纷纷高衣流。" | 高衣 | ||
动词 | 增高,升高,抬高。 | Heighten | 《史记·日者列传》:"夫卜者多言夸严以得人情,虚高人禄命以说人志。" | 升高 |
比高,争胜。 | Compete | 晋袁宏《后汉纪·质帝纪》:"冀)梁冀于洛阳城门内起甲第,而寿(冀妻)于对街起宅,竞与冀相高。" | ||
有余。 | More than | 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二:"掂详了,纵六千来不到,半万来其高。" | ||
尊崇,推崇。 | Respect | 清姚鼐《张贞女传》:"吾近观乡曲之事,高贞女之节。" | ||
超越。 | Excel | 《史记·孟尝君列传》:"齐王惑于秦楚之毁,以为孟尝君名高其主而擅齐国之权,遂废孟尝君。" | ||
参考资料: |
折叠 编辑本段 古籍解释
折叠 说文解字
崇也。象台观高之形。从冂口。与仓、舍同意。凡高之属皆从高。古牢切。
折叠 说文解字注
崇也。
《山部》曰:崇,嵬高也。
象台观高之形。
谓(⿱人口)也。
从冂、囗。
上音莫狄切,下音围。
与仓舍同意。
仓舍皆从囗,象筑也。(⿱人口)与屮皆象高。古牢切。二部。凡高之属皆从高。
折叠 康熙字典
《广韵》:古劳切。《集韵》《韵会》:居劳切,$音羔。《说文》:崇也。象台观高之形,从冂、口,与仓舍同意。《易·系辞》:䰞高以軰贵贱位矣。注:高谓天体也。又:崇高莫大乎富贵。
又《史记·高祖纪注》:张晏曰:礼谥法无高,以为功最高而为汉帝之太祖,故特起名焉。
又地名。《前汉·地理志》:沛郡高县。
又姓。《史记·仲尼弟子传》:高柴。
又《集韵》《韵会》$居号切,音诰。度高曰高。《左传·隐元年》:都城过百雉。注:一雉之墙,长三丈,高一丈。《释文》:高,古报反。
又如字。
又叶居侯切,音钩。柳宗元《柳评事墓铭》:柳侯之分,在北为高,充于史氏,世相重侯。
又叶居何切。苏黄门《严颜哓》:相传昔者严太守,刻石千岁字已讹。严颜生平吾不记,独忆城破节最高。 《韵会》:俗作高。[1]
折叠 编辑本段 书法字形
折叠 编辑本段 音韵集汇
字头 | 小韵 | 韵摄 | 声调 | 韵目 | 声母 | 声类 | 开合 | 等第 | 清浊 | 反切 | 拟音 | |
---|---|---|---|---|---|---|---|---|---|---|---|---|
广韵 | 高 | 高 | 效 | 平声 | 豪 | 见 | 开口呼 | 一 | 全清 | 古劳切 | kɑu | |
集韵 | 效 | 平声 | 髚 | 见 | 开口呼 | 一 | 全清 | 居劳切 | kɑu | |||
效 | 去声 | 号 | 见 | 开口呼 | 一 | 全清 | 居号 (号)切 | kɑu | ||||
梗 | 去声 | 径 | 匣 | 合口呼 | 四 | 全浊 | 胡蓥切 | ɣiuɛŋ | ||||
韵略 | 平声 | 豪 | 姑劳切 | |||||||||
去声 | 号 | 居号切 | ||||||||||
增韵 | 平声 | 豪 | 姑劳切 | |||||||||
去声 | 号 | 居号切 | ||||||||||
中原 | 高 | 阴平 | 萧豪 | 见 | 全清 | kɑu | ||||||
中州 | 平声 | 萧豪 | 歌豪切 | |||||||||
洪武 | 高 | 平声 | 爻 | 见 | 古 | 全清 | 姑劳切 | kdu/kau | ||||
诰 | 去声 | 效 | 溪 | 苦 | 次清 | 居号切 | k'du/k'au | |||||
分韵撮要 | 高 | 阴平 | 第十二孤古故 | 见 |
(音韵资料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