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 编辑本段 文字源流
象形字。甲骨文暂未发现"手"字。西周金文(图1)的形体是一只手的正视形:上像伸开的指掌形,下像肘腕形。小篆(图5)也像手形,但五指都已弯曲。隶书(图6-7)形体已看不出手形了,中指变成最上面的一撇,食指和无名指变成一横,拇指和小指变成一长横,肘腕变成竖撇。楷书笔画化。"手"字的本义就是人手,即腕以下能拿东西做事的部分,是名词。可以引申表示"手艺""亲手""拿着"等义。"手"作左偏旁时写作"扌"。
折叠 编辑本段 详细释义
语法属性 | 释义 | 英译 | 例句 | 例词 |
---|---|---|---|---|
名词 | 人体上肢腕以下持物的部位。也指人体上肢。 | hand | 《诗经·邶风·简兮》:"左手执籥,右手秉翟。" 李白 《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 手掌;握手;手不释卷 |
指动物前肢或动物前部伸出的感触器官。 | hand | 《楚辞·天问》"鳌戴山抃"汉王逸注:"击手曰抃。" | 触手 | |
指某些代替手工作的机械。 | hand | 扳手;机械手 | ||
〈文言〉手迹;笔迹。 | handwriting | 《汉书·郊祀志上》:"天子识其手,问之,果为书。" | ||
指本领、手段、技艺等。 | skill;means; ability | 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王手尝不如两道许,而欲敌道戏,试以观之。" 姜夔《满江红·心字融入去声》词:"却笑英雄无好手,一篙春水走曹瞒。" | 手艺;妙手回春;心狠手辣; 心灵手巧 | |
手中,手里。指控制、掌握的范围。 | 《韩非子·难言》:"宓子贱、西门豹不斗而死人手。" 萧红《生死场》十四:"缝穷婆谁也逃不了他们的手。" | |||
中医指寸口。 | 《素问·阴阳别论》:"三阴在手。" | |||
〈文言〉用在表示方位的词后,表示地点、方位,相当于"边""面"。 | 郭沫若《归去来·鸡之归去来》:"她们从藤下走过,到西手的南缘上用茶去了。" | |||
形容词 | 小巧的,便于手头携带或使用的。 | portable | 手册;手杖 | |
亲手所写的。 | 手稿;手谕;手令;手札 | |||
量词 | 用于经手的次数。 | 二手货;第一手资料 | ||
〈文言〉用于技能、技巧。 | 鲁迅《病后杂谈二》:"瞑想的结果,拟定了两手太极拳。"露一手绝招。 | |||
〈文言〉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货币计算单位。 | 李调元《卍斋琐录》卷一:"按手,乃数目字,犹今言一手、两手也。海贝一枚为庄,四庄为手,四手为苗,见《云南志》。" | |||
动词 | 〈文言〉表示手的动作。拿着。 | hold | 《逸周书·克殷》:"武王乃手大白以麾诸侯,诸侯毕拜,遂揖之。"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一日,使史更敝衣草屦,背筐,手长镵,为除不洁者引入。" | |
〈文言〉表示手的动作。取。 | take | 《诗经·小雅·宾之初筵》:"宾载手仇,室人入又。" | ||
〈文言〉表示手的动作。徒手搏击。 | hit and kill | 《汉书·司马相如传上》:"生貔豹,搏豺狼,手熊罴,足野羊。" | ||
〈文言〉受束缚;桎梏。 | 扬雄《法言·问神》:"龙以不制为龙,圣人以不手为圣人。" | |||
副词 | 亲手。 | personally | 《韩非子·难三》:"有间,遣吏执而问之,则手绞其夫者也。" 《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四:"还有数字在内,须县君手自拆封,万勿漏泄则个。" | 手订;手创 |
后缀 | 构成名词。指擅长某种技能或从事某种行业、活动或作出某种行动的人。 | 《北齐书·崔季舒传》:"季舒大好医术,天保中,于徙所无事,更锐意研精,遂为名手。" 《宋书·黄回传》:"明宝启太宗使回募江西楚人,得快射手八百。" | 能手;助手;歌手; 棋手;第一把手 |
折叠 编辑本段 古籍释义
折叠 说文解字
【卷十二】【手部】书九切(shǒu)
拳也。象形。凡手之属皆从手。
¿,古文手。
折叠 说文解字注
拳也。
段注:今人舒之为手,卷之为拳,其实一也,故以手与拳二篆互训。
象形。
段注:象指掌及⯲也。书九切。三部。
折叠 康熙字典
【卯集中】【手部】 手·康熙笔画:4 ·部外笔画:0
古文:¿。《唐韵》书九切。《集韵》《韵会》《正韵》始九切,并音首。《释名》:手须也,事业所须也。《急就篇》:卷捥节爪拇指手。师古注:及掌谓之手。《易·说卦》:根为手。疏:根即为止,手亦能止持其物,故为手也。《礼·玉藻》:手容恭。
又以手执器亦曰手。《礼·檀弓》:王事也。子手弓而可。《公羊传·庄十三年》:曹子手剑而从之。
又司马相如《上林赋》:手熊罴。注:言手击之。
又叶尸周切,音收。《焦氏易林》:邑姜叔子,天文在手。实沉参墟,封为晋侯。
又叶赏吕切,音黍。郭璞《神嘘赞》:脚属于头,人面无手。厥号曰嘘,重黎所处。
又叶矧视切,音矢。宋玉《笛赋》:延长颈,奋玉手,摛朱唇,曜皓齿。
又《说文》:拳也。《正字通》:握手谓之拳。非手即拳也。[1]
折叠 编辑本段 字形书法
折叠 编辑本段 音韵集汇
折叠 中上古音
时代 | 声韵系统名称 | 韵部 | 声母 | 韵母 |
---|---|---|---|---|
先秦 | 高本汉系统 | ɕ | ||
王力系统 | 幽 | ɕ | ǐu | |
董同龢系统 | 幽 | ɕ | jŏɡ | |
周法高系统 | 幽 | stʰ | jəw | |
李方桂系统 | 幽 | sth | jəgwx | |
西汉 | 幽 | |||
东汉 | 幽 | |||
魏 | 幽 | jou | ||
晋 | 幽 | jou | ||
南北朝 | 宋北魏前期 | 尤侯幽 | jou | |
北魏后期北齐 | 尤侯幽 | jou | ||
齐梁陈北周隋 | 尤侯幽 | jou | ||
隋唐 | 拟音/高本汉系统 | ɕ | i̯ə̯u | |
拟音/王力系统 | ɕ | ǐəu | ||
拟音/董同龢系统 | ɕ | ju | ||
拟音/周法高系统 | ɕ | iəu | ||
拟音/陈新雄系统 | ɕ | ǐou | ||
拟音/李方桂系统 | ś | jə̆u |
折叠 韵书集成
韵书 | 字形 | 小韵 | 韵摄 | 声调 | 韵目 | 声母 | 声类 | 开合 | 等第 | 清浊 | 反切 | 拟音 |
---|---|---|---|---|---|---|---|---|---|---|---|---|
广韵 | 手 | 首 | 流 | 上声 | 四十四有 | 书 | 开口呼 | 三等 | 全清 | 书九切 | ɕju | |
集韵 | 首 | 流 | 上声 | 四十四有 | 书 | 开口呼 | 三等 | 次清 | 始九切 | ɕiəu | ||
韵略 | 上声 | 有 | 始久切 | |||||||||
增韵 | 上声 | 有 | 始九切 | |||||||||
中原音韵 | 首 | 上声 | 尤侯 | 审 | 齐齿呼 | 全清 | ʂiəu | |||||
中州音韵 | 上声 | 尤侯 | 叶收上声 | |||||||||
洪武正韵 | 首 | 上声 | 十九有 | 审 | 所 | 全清 | 始九切 | ʃio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