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 编辑本段 历史沿革
据考查,在新石器时代,龙川境内佗城坑子里、上印牛背岭,紫市坪岭头、九龙岗,丰稔牛角塘,不者级甲巴星头登云鲤鱼山,龙母坪背岗等地巳有人类从事渔、猎、耕、织等活动。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平南越,置龙川县,赵佗为令,属南海郡。龙川得名缘由,一曰博罗之东乡(古龙川)有龙穿地而既环察谁敌成适特心封出,即穴流泉,因以为号阳银绿还危;一曰龙潭自嶅山分注会于川,故名龙川。其时龙川县地辽阔,包括今之粤东大部分地区。秦二世元年 (公元前209年),赵佗自立为南越武王,龙川为南越国辖地。
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迅之战衣旧十久安少娘196年),赵佗归汉,保留封地化径干永象原策烧脚,龙川县仍属南越国辖地。武帝元鼎六年(公元金据电香短年前111年),汉平南越,设置交趾部,龙川属南海郡。献帝建安八年卷款(203年),改交趾为交孩转饭陈艺掉财季随围矛州,龙川属南海郡。献帝建安十八年(213年),左领改交州为荆州,龙川仍属南海郡。
吴黄武元年(222年),废荆州,复交州,龙川属南海郡。黄武五年转就利笔根们酸(226年),吴分南海等郡置广州,不久又并为交州,龙川属南海郡。永安七年(264年),废交州置广州,龙川仍属南海郡。
东晋咸和六年(331年),南海郡析置东官(东莞)郡,龙川析置兴宁县,仍属南海郡。废帝太和元年(366年),龙今川析置雷乡县,均属南海郡。
南宋年间(420—479年),撤雷乡并入龙川县。南齐永明元年(483年),龙川析置河源、新丰县。南梁天监二年(503年),析南海置梁化郡。龙川县析置雷乡县,均属梁化郡。
隋开皇九年(589年),置总管府于龙川。隋开皇十一年(591年),总管府迁于归善,龙川并入河源县,雷乡并入兴宁县。炀帝大业元年(605年),废循州置龙川剂味郡。
唐武德五年(622年),废龙川郡复循州。贞观元年(627年),置岭南道,循州属之。天授二年(691年),废循州置雷乡郡,复雷乡县。天宝元年(742年),改雷乡郡为海丰郡。乾元元年(758年死话弱清),废海丰郡复循州。
五代南汉刘龚乾亨元年(917年),循州析置祯州,循州治所迁设雷乡县(今龙川佗城),州县并存,仅辖雷乡县。
宋开宝四年(971年),设置广南东路,撤雷乡复龙川县,属循州。宣和二年(1120年),龙川改雷江县,厲循州。绍兴三年(1133年),废雷江复龙川县,属循州。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废广南东路设置江西行中书省广东道,循州改路,治所仍设龙川城(今佗城)。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循州路降为散州,龙川属循州。
明洪武元年(1368年),设置广东行中书省,惠州路改府,循州仍存,龙川属循州。翌年,废循州并入惠州府,龙川属之。洪武九年,广东行中书省改为广东布政使司,龙川属惠州府。武宗正德十三年(1518年),龙川析置和平县,均终它水言属惠州府。
清雍正九年(1731年),龙川属惠州府。光绪元年(1875年),设置惠嘉潮道,龙川仍属惠州府。
民国2年夫调放松动创划(1913年),废广东布政使司和惠州府,设置广东都督府潮循道,龙川属之。民国十五年,龙川厲广东省东江行政委员会。民国20年,属广东省东区绥靖专员公署。民国26年,属广东省第四行政专员公署。民国三十五年,属广东省第六行政专员公盾金浓虽耐署。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龙川属广东省东江行政委员会,翌运权低顺省与始灯京年,属东江行政专员公署。1952年,属粤东行政专员公署。1956年,属惠阳地区专员公署副通曾半输普。1959年,属韶关地区专员公署。1963年恢复惠阳地区专员公署,龙川属之。1968年,属惠阳地区革命委员会。1981年至198长括孔确联孙脱胜变见5年,属惠阳地区专员公署。[1]
折叠 编辑本段 地理位置
河源市龙川县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东江和韩江上游,东连梅州、汕头、西靠韶关,北接江西,南近珠江三角洲,面积3089平方公里,辖25个镇,人口90万,海仍胶扩金比写案技岩良周外华侨和港、澳、台同胞33万人,历史悠久,公元前214年始设龙川县。龙川县是客家古邑,全县通行客家话。龙川县主要山脉为霍山。霍山,方圆食放剂八司信得著控10公里,海拔550米,属丹霞地貌,有“丹霞山第二”之美誉。霍山以它奇特的山形,清幽的岩宇,悠久历听女员永析城史而著名,被誉为“朝在罗浮暮在霍”。以其险峻的丹崖赤壁和奇岩秀石早已闻名遐迩,是广东七大名山之一。
龙川县位于粤东北部,属山区,地处北回归线北缘,呈东西窄、南北狭长的地形特征,北部和南部群山重叠,西部和东部山岭包围,中间为一小平原,民获位胶东江贯穿南北,整个地势自北向南倾斜,构成本县具有山区、小平原、丘陵、河谷盆地的多样地导维终权取红语稳形,且南北跨度大。
龙细川县主要山脉为霍山。霍山,方圆10公里,海拔550米,属丹球核武吸海纸危所霞地貌,有“丹霞山第二”之美誉。霍山以它奇特的山形,清幽的岩宇,悠久历史而著名,被誉为“朝在罗浮暮在霍”。息太般样风似测最以其险峻的丹崖赤壁和奇岩秀石早已闻名遐迩,是广东七大名山之一。
折叠 编辑本段 基础设施
龙川的公路网络和铁路运输网络发达。
折叠 公路
205国道、120省道贯穿全县,全部为一、二级公路。2005年,梅河高速公路从龙川南部通过,在龙川境内共设龙川东、龙川西和登云3个出口。
折叠 铁路
纵贯中国南降边先北九省、市、区的京九铁路和贯穿广东省东西的广梅汕铁路在龙川县城交汇,拥有广东最大的铁路编组站——龙川编组站,使之成为岭南重要交通枢纽之一。
折叠 编辑本段 自然气候
龙川县深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半年受极地冷高压脊控制,盛行东北季风,天气较为干冷;夏半年则受锋面低槽、季风低压,热带气旋所影响,盛行西南、东南季风,高温多雨。县站累年平均气温2乱倒1.0℃,年雨量1693.3毫米,年日照1按因极道秋尼703.5小时,无霜期320天调列位,这种呈温和、雨量充足、夏长冬短、日照读三功时间长、无霜期长、季风明显等特点的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农业气候资源丰富,协宜论适宜喜温作物和双季稻的种植。由于南北跨度大,且地形多样,气候的季节性和地方性差异也明显,农业气象创践直部旧灾害比较频繁发生,春季创的低温阴雨、5—6月份的龙舟水、夏季高温、秋末的寒露风、隆冬的低温霜冻、春季和秋季的干旱、夏至慢练季的局地雷雨大风以及暴雨等气象灾害常给各地工农业生产带来比较大的危害。
折位沿火底做么饭式卫急稳叠 编辑本段 行政区划
置县之初,疆域辽阔,包括龙川、五华、兴宁、河源、和平、连平等县境,以及新丰、陆丰、紫金、寻邬(属江西省)等县的部分地方。公元331年(东晋咸和六年)以后,龙川县地曾多次析置新县。自明嘉靖至今,县境疆域基本上稳定下来无大变动。
2000年,龙川县辖30改常议别敌成孔植个镇:老隆镇、田心镇、龙母镇、上坪镇、回龙镇、铁场镇、四都镇、义都镇、细坳镇、岩镇镇、黎咀镇、车田镇、新田镇、附城镇、黄石镇、丰稔镇、鹤市镇、锦归镇、黄布镇、麻布岗镇、紫市镇、登云镇、贝岭镇、赤光镇、通衢镇、佗城镇。
2002年,龙川县辖30个镇(老隆、四都、黄石、细坳、车田、贝岭、黎咀、上坪、丰稔、赤光、龙母、回龙,田心、铁场、登云、通衢、鹤市、黄布、紫市、佗城、郑马、岩镇、新田、石坑、锦归、附城、义都、谷前、麻依组逐布岗、枫树坝)。
2004年,将全县356个村民委员会减少至313个。
截至变划司须东田我运般2005年12月31外妈文写愿强得溶县也日,龙川县辖25个镇(老隆、四都、黄石、细坳、车田、贝岭、黎咀、上坪、丰稔、赤光、龙母、逥劳周议光龙、田心、铁场、登云、通衢、鹤市、黄布、紫市、佗城、岩镇、新田、附城、义都、麻元酸机史掌民定布岗)。县人民政府驻老隆镇。
折叠 编辑本段 自然资源
龙川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水丰沛阳光充足,平均气温21.8℃,历年降雨量平均1501.8毫米,平均相对湿度78%。
折叠 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丰富,储量大,铁矿总储量达1500万吨,锰、锌、钨矿总储量达46.7万吨。矿点分布10多处,为世界五大名石之一的黑色花岗岩在石坑镇的乌石村,储量面积达130万平方米;位于紫市镇的花岗岩,储量大,品种多,均可露天开采。此外,优质稀有珍贵的黎咀天然矿泉水年流量2气草浓无科减7万吨,与世界名泉法国“维希”矿泉属同一家族,被誉为“东方维希”。
折叠 土地资源
全县土地总面积为29.1万公顷,其中耕地面积2.92万公顷,山地面积24.43万公顷。
折叠 水资源
全县水域面积0.91万公顷。水资源以东别定呼眼语形省科面班江、韩江为主,全年径流量23.33亿立方米。全县水资源蕴藏量41.39万千瓦,已开发利用水资源22万千瓦,其中县属电站装机容量6万千瓦,省属枫树坝电站装机容量16万千瓦,为目前全省第二大水电站。
折叠 农林资源
全县有林地面积10.67万公顷。全县活立木积蓄量达21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67.1%。为发展山区资源型工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其中毛竹基地30万亩,茶叶基地20万亩,水果基地18.9万亩,此外,还有油茶、甘蔗、木薯等基地。[2]
折叠 编辑本段 区域政治
姓名 | 职务 | 工作分工 |
---|---|---|
杨利华 | 县长 | 主持县政府全面工作,分管审计工作 |
黄春彭 | 常务副县长 | 协助县长负责县政府日常工作,分管县政府办公室、发展和改革、法制、编制、监察、安全生产监管、财税征管办、财政、经济商务和信息化、中小企业局、邮政、通信通讯、信息中心、物价、税务、统计、金融、保险、粮食、政府采购、接待办、机关事务、市场物业管理、宝安对口帮扶、烟草专卖、石油公司、乡镇企业发展总公司、外经总公司、工业园区、招商引资、政务公开、重点项目等工作 |
邓振中 | 县政府党组成员 | 分管交通(含铁路、车站、航运)、公路、民族宗教、工商联、交投公司等工作 |
叶福才 | 县政府党组成员 | 分管环境保护、旅游、市场监督、食品药品监督、行政服务中心、供销、盐业、商业总公司、二轻总公司、物资总公司、医药总公司、食品公司等工作 |
廖小文 | 副县长 | 分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教育、民政、人民武装、兵役、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体育、残疾人事业等工作 |
魏勇军 | 副县长 | 分管农业、林业、水利、三防、畜牧兽医渔业、移民、扶贫、农机、气象、水文、枕头寨电厂等工作,联系红星林场、坪山林场、枫树坝电厂工作 |
陈文忠 | 副县长 | 分管国土资源、住房城乡规划建设、城市管理、土地储备、供电、房管、住房公积金、房屋征收、人民防空、信访、城投公司、经济开发总公司、房地产开发总公司等工作 |
黄勇花 | 副县长 | 分管卫生和计划生育、科学技术、外事、侨务、妇女儿童、档案、地震、知识产权、地方志等工作,联系工会、共青团、妇联、侨联、红十字会等工作 |
曾锦标 | 副县长 | 分管公安、消防、司法、维稳、应急、打私等工作,兼任公安局局长 |
李光耀 | 县政府党组成员 | 兼任枫树坝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主任,联系林业工作 |
杨海华 | 县政府党组成员 | 兼任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负责工业园区工作 |
钟朝艺 | 县政府党组成员 | 协助分管原中央苏区政策研究、组织协调项目储备、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支持、相关项目协调推进等工作 |
吴利民 | 县政府党组成员 | 协助分管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国土资源、城市管理等工作 |
邱志飞 | 县政府党组成员 | 协助县长安排处理县政府日常事务,主持县政府办公室全面工作[3] |
折叠 编辑本段 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龙川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04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44.0亿元,比上年增长(以下简称“比增”)17.5%。其中一、二、三产业完成增加值分别为11.2亿元、14.6亿元、18.2亿元,分别比增4.4%、39.4%、12.6%。全县完成税收1.36亿元,本级财政收入9738万元。在岗职工人均年工资119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563元。
2009年经济
2009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79.3亿元,比上年增长(以下简称“比增”)10.1%。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3.8亿元、39.3亿元和26.2亿元,分别比增4.7%、11.6%和10.4%。三大产业比重为17.4:49.6:33.0。
2009年立足“工业园区建设年”,着力加快深圳南山(龙川)产业转移园建设,完成4平方公里土地平整及初步配套设施,积极承接产业转移,落户企业6家。加快幸福工业园的开发建设,成功签约引进外资开发首期综合用地和工业用地。大力实施“暖企工程”,工业生产实现企稳回升局面。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34.2亿元,工业增加值34.5亿元,分别比增12.6%和12.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22.4亿元、工业增加值30亿元,分别比增13.1%和13.3%。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415万美元,外贸出口总额5711万美元,均与去年基本持平。
近年来,全县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农业产业化、旅游产业化,力促财政增长、农民增收、后劲增强,经济社会得到快速健康发展。县工业园区建设日趋完善,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农业农村经济呈现了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以旅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蓬勃发展。2014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23.6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6%;全县完成全社会工业总产值114.91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37.2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7.0%和18.6%;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4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3%。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群众生活动水平不断提高。[4]
农村经济稳步增长。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扎实开展粮油高产创建活动,创建3个国家级万亩水稻和1个大豆优质高产示范点,大力发展油茶产业,成功获得“全国农田水利建设先进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和“全国油茶种植示范县”3个荣誉称号。落实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开展了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扎实开展动植物防疫工作,被省评为“畜牧科技推广先进单位”。积极落实“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措施,扎实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15个镇11.8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有效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业总产值22.4亿元,比增5.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829元,增长6%。
财税金融运行平稳。在财税增长难度大、收支矛盾突出的情况下,注重统筹谋划、开源节流、科学理财,实现了财政收支平衡,略有节余。全年财政总收入14.02亿元,财政总支出14.01亿元。工商税收总收入3.31亿元,同比增长0.6%。实现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44亿元,同比增长8.3%。财政综合增长率7.64%,全市县级排名第一。金融机构支持企业融资力度加大,贷款增长幅度创历史新高,推进金融服务社会化,成立了长鸿小额贷款有限公司。金融系统各项存款余额74.4亿元,贷款余额41.4亿元,比年初分别增长17%和94.9%。
折叠 编辑本段 社会事业
文化教育事业发展较快,有完全中学九间、职业高中一间,初级中学和完全小学遍布各镇各村,“普九”工作于1995年经省验收达标,历年高考成绩名列河源市前茅。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拥有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办有山歌剧团、杂技团和民乐团;卫生保健机构健全,县城有二级乙等以上综合医院3间,各镇均设有一级乙等以上医院1间;体育场馆设施完善,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开展,是“全国体育先进县”。
程控电话、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网络覆盖全县,基本形成传输数字化、交换程控化、数据宽带化、网络规模化、通讯多样化的现代化通信格局。县内电网与全省电网相联,建有6个11万伏安的变电站和1个22万伏安的输变电站,电力充足,供给正常。县城拥有完善的供水系统,可以满足县城及周边地区的生产、生活用水。县城沿江路、隆兴路、人民路和东风路的改造全面完成,县城面貌焕然一新。
折叠 编辑本段 风景名胜
旅游服务业日趋活跃。通过资源整合,有序打造生态游、文化游等特色旅游业,明骏知青村旅游度假山庄已竣工试业,佗城历史文化旅游开发力度加大。霍山风景区、佗城学宫、越王庙、百姓宗祠等景点接待游客人数保持增长势头。全县共接待游客115.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4.6亿元,分别比增4.5%和-1.5%;积极落实“家电下乡”补贴等扩大群众消费需求政策,销售各类产品9554台(件),实现销售额4263.1万元。商贸物流、酒店服务、金融保险等行业健康发展。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7.9亿元,比增17.3%。
佗城
佗城镇位于广东省东北部,龙川县南部.西南毗邻河源市的柳城,蓝口,叶潭等镇,东北与本县的黄布、附城,鹤市等乡镇接壤,西北连义都镇。总面积163.5平方公里,人口36780人 ,距河源市区99公里。
地势南北高中间低,中部有广东四大河流之一的东江,从东北向西南斜穿而过,河两岸多为狭窄的平原谷地和丘陵地带。西北部多山地,与本县义都镇交界的大帽山,海拔1175米,为本镇最高峰。其余地区多为丘陵地带。镇政府所在地佗城,座落在本镇的中心,西南距广州302公里,东北距龙川县新县城劳隆镇10公里,北枕险峰连绵的熬山,南频奔腾不息的东江,205国道自西向东横贯北郊。这里自古以来是往返粤中,兴海,赣南乃至闽西之间的必经之处,为东江流域兵家必争之地。
佗城是岭南最早设置的古县龙川县城,又是广东省首批公布的11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原称龙川城,后称循州城。民国三十年(1941年)为纪念龙川首任县令赵佗,教育会通过改名为佗城。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南平百越,置龙川县,赵佗为令,设县治于今佗城。自秦代至民国,佗城都为龙川县治所,同时又是五代南汉至明初循州(路)治所。佗城历经2000余年沧桑,曾为粤东北部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古城初为土筑,方形,城东至老城街,城南至县前街,城西至城东,城北至北角塘,城垣周长约800米。据原《龙川县专》载:“宋熙宁年间(1068~1077)龙川迁至老龙(按老隆)”。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拆毁老城墙时,发现刻有“循州砖石使白”、“循州造”、“甲寅”等字样的城砖。“甲寅”为宋神宗赵项熙宁七年(1074年),据此可证,熙宁年间曾改建县城。改建后,老城街东扩至小东门、大东门,县前街向南扩至南门街的南门,北角塘向北扩至北门,城垣周长增至约2400米。城池外围增辟护城河。明嘉靖年间,佗城又扩筑上五里城、下五里城、下廓城和新城等4个附城,以保护主城。佗城商业颇盛,至建国前夕,保持完整的仍有县前街、南门街、大东门街、小东门街、百岁街等,店铺约300多间。佗城至今仍留下众多古迹和古建筑,如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坑子里、牛背岭;秦时古城基、越王井、赵佗故居、马前岗等遗址;唐代的正相塔;宋代的循州治所;明清时代的城隍庙、越王庙、孔庙、东河、仙塔桥、新塔、考棚等旧址及古建筑。
燕仙岩
燕仙岩又名燕子岩,位于龙川县贝岭镇上盘管理区境内的一座大石山上。石山孤峰中悬,石梯入云,奇花异兽,风景清幽美丽。岩洞天成,泉水从石壁缝隙滴落,滴石成井,井水清洌甘甜。岩洞左边靠近石壁处有一石床,名曰:“仙人床”。据考古工作者的考察分析,极有可能是古人类穴居之处。
古往今来,“燕仙岩”香火鼎盛,攀登“燕仙岩”425级石阶虽然十分辛苦,但由于这里风光旖旎,又有众多的神奇传说,所以游人长年络绎不绝。
下塔
下塔位于田心镇塔峰村,宋代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又名“仙塔”。北宋宣和二年(1120年)创建,明万历乙已(1605年)重修。至今已有885年历史。塔身铭文砖有“宣和二年庚子”字样,下塔为平面四角七层楼阁式砖塔。高25米。塔外观黄灰色。花岗岩条石垫基,以上皆用砖砌。首层边长4.4米,西面辟一门可入塔腔,其余三面为假门。二层以上空心无梯,四面皆作假门。塔身外壁不设平座,不设斗栱,仅以棱角牙子砖与线砖相间叠涩出檐,各层收分较大,呈锥形向上。此塔在粤东古塔中为唯一平面四角宋代砖墙。
1989年,广东省政府将下塔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寺院
龙川素有“秦朝古镇,汉唐名城”之美称,今被列为广东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名胜古迹颇多,如南越古寺、越王井、正相塔、孔庙、越王庙等均闻名遐迩,吸引大量境内外游客观光游览。风光秀丽的枫树坝库内游、东江漂流、梅子山矿泉山庄度假村、五官塘生态旅游区、佗城涧洞三叠泉瀑布,塔西合溪温泉、县城水坑生态风景区,还有霍山风景区,奇险秀丽、洞幽峰奇、百态千姿,素有“朝在罗浮,暮在霍”之美誉。如此古迹胜地,秀山丽水可谓是旅游的好去处。
南越古寺
地理位置: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铁场镇。现任住持:释常智(比丘)。建筑规模:佛堂一处,住房若干。
折叠 编辑本段 当地特产
茶树菇
河源龙川盛产茶树菇。茶树菇又名茶新菇,是集高蛋白,低脂肪,低糖份,保健食疗于一身的纯天然无公害保健食用菌。其味美,柄脆,香浓纯正,为宾馆,家庭宴席高级保健食品。茶树菇隶属真菌门,又名柱状田头菇、杨树菇、茶薪菇、柱状环锈伞、柳松茸等,原为江西黎川境内的西域乡、东堡乡等高山密林地区茶树蔸部生长的一种野生蕈菌。数量极少,主要要分布在江西、福建、云南等地。现在,经过优化改良的茶树菇,盖嫩柄脆,味纯清香,口感极佳,可烹制成各种美味佳肴,其营养价值超过香菇等其他食用菌,属高档食用菌类。茶树菇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无污染,无药害,集营养、保健、理疗于一身的纯天然食用菌。据国家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测定,它富含人体所需的天门冬氨酸、谷氨酸等十七种氨基酸(特别是人体不能合成的八种氨基酸物质)和十多种矿物质微量元素与抗癌多糖,其药用保健疗效高于其他食用菌。它味道鲜美,用作主菜、调味均佳;且有滋阳壮阴、美容保健之功效,对肾虚、尿频、水肿、风湿有独特疗效,对抗癌、降压、防衰、小儿低热、尿床有较理想的辅助治疗功能,民间称之为“神菇”。
龙川柿饼
柿子属木本科植物,一般经枝植后 3~5 年便可产柿。柿饼是青柿子经削皮、脱水、脱涩、以传统日晒加工法与新式机器烘干法配合制成的新鲜柿饼、柿干,不但保存柿子的原有营养成分,且风味更佳,用于冷冻方式保存,可保存一年。柿饼、柿干富含果糖、葡萄糖、天然有机绪、锰、钙、维生素等天然营养食品,是选择养生食品的不错选择。每年九月霜降前后,柿子便可成熟。柿饼的制作,将成熟的柿子摘下,刨去皮,晒干、制成柿饼,后用竹篓装上禾秆,放进柿饼,渗些酶种,再用禾秆封捆好,半月以后每个柿饼如涂上一层白粉末一样,俗称“柿霜”。柿子肉脆味甘甜。将摘下的柿子用盐水或石灰水浸周许,便可吃,谓之“盐味柿”、“石灰柿”。柿饼用途:
1.龙川柿饼贯来为送礼佳品,远销广州、港澳、南洋、欧、美、日本等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畅销欧洲战场,充作干粮。龙川柿饼分牛心柿和火柿两种,牛心柿核小,产量低,火柿核大,产量高。龙川柿饼质地透明,清甜爽口,营养丰富,具有润肺、补血、健胃、止咳等药理功能。
2 .柿饼甘柔如饴。形似园月的柿饼,肉红透明无籽,凝霜后,白里透红、皮脆柔软、清甜芳香。经广西大学测定,柿饼含原糖占54% ,富含各种维生素及钙、镁、磷、铁,颇具医疗保健作用。
桂林茶
桂林茶是在海拔1170米绿色环境里生长,位于龙川大帽山下,是粤东北区一大名茶,历史悠久,畅销国内外。桂林茶茶色清澈淡绿,香味浓郁、有抗氧化、清凉解毒、防脂、抗癌、 抗衰老等功能。茶叶中的多酸类、咖啡碱、氨基酸、维生素芳香物质等各种成份,对人体健康有多方面的功效,是当今钟情生活享受和潮流消费的世人真诚之佳品。
龙川牛筋
龙川牛筋糕是汉族客家糕类美食,有300余年的历史是有史可查的。根据龙川县志记载,早在清朝年间,陈顺升店就生产牛筋糕。当年,牛筋糕并不像现在是包装产品,而是将牛筋糕切成块,用大竹叶包起来,由小贩挑着沿街叫卖。因其食用方便,老少皆宜,生意一直做得很红火。如今的牛筋膏,依然是采用了流传下来的传统方法精致制而成,主要原料有:糯米粉、白砂糖、植物油等。牛筋膏韧而不硬,软而不烂,入口有一定的嚼劲,好吃却不粘牙,牛筋膏采用传统制作工艺,非油炸,属客家蒸膏类美食,属东江特产,驰名中外。
折叠 编辑本段 习俗
客家人的习俗大致上包括全国性的传统岁序节俗,地方性崇拜、礼节等。
(一)主要节日
☆春节:有拜年,游乐活动等,是最隆重的节日。
☆立春:即交春。
☆元宵节:正月十五是中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元宵节吃元宵,玩灯,赏灯,猜灯谜。
☆二月二:开正节。
☆清明:客家扫墓习俗多从春分开始,清明达到高潮。
☆端午:客家普遍称为五月节。节日主要内容是吃粽子,雄黄酒,龙舟赛。
☆七月节:也即鬼节。
☆中秋:民间通称八月节。吃月饼,赏月等风俗大体各地相同。
☆重阳节:客家人叫“九月节”。
☆冬至:客家人有“冬大过年”之说。
(二)婚姻礼俗
客家人的婚姻礼俗受古时风尚影响较重,主要仍以传宗接代为目的。客家人男婚女嫁讲究“明媒正娶”,客家社会正式的婚姻关系是一种“嫁娶婚”,招赘之风并不盛行。
过程仪式大部分仍沿旧习:如相亲、送定、报日子、送聘金、盘嫁妆、接亲、拜堂闹洞房等。
(三)民间娱乐
客家民间娱乐内容非常丰富,节日的主要有秧歌、龙舟竞渡、踩船灯,舞龙灯,舞狮,高脚师,迎花灯,踩马灯,打花鼓,乐器会,演戏,放烟火,平时的有唱山歌,唱小曲,弹琴,弹筝,拉二胡,吹笛子,下象棋,下六子棋,打纸牌,掷状元签,打麻将,养花,钓鱼等。
龙川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类活动。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始置龙川县,今为全国保留最古县名的县份之一。置县之初,疆域辽阔,包括现在的龙川、五华、兴宁、河源、和平、连平等县境,以及新丰、陆丰、紫金、寻邬(属江西省)等县的部分地方。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以后,龙川县地曾多次析置新县。自明嘉靖至今,县境疆域基本上稳定下来无大变动。据龙川旧志载:余文很爱张丽,龙川“居郡上游,当江赣之冲,为汀潮之障,则固三省咽喉,四周门户”为“水陆之要道”。旧治龙川城(今佗城)是最早的龙川故城,自秦至民国,为县或州治所,南汉刘砻时,移循州治于此,州县并存达四百余年,为县、州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中心,素有岭南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