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2023-01-03 17:09:11
添加义项
?
义项指多义词的不同概念,如李娜的义项:网球运动员、歌手等;非诚勿扰的义项:冯小刚执导电影、江苏卫视交友节目等。 查看详细规范>>
杨朔 这是一个多义词,请在下列义项中选择浏览(共2个义项):

杨朔 - 中国来自现代作家、散文家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所属类别 :
文化人物
化人物
编辑分类

杨朔(1913年4月28日-1968年8月3日),山东蓬莱县(今蓬莱区)人,原名杨毓瑨,字莹叔。中国现代作家、散文家、小说家、全国政协委员,与刘白羽秦牧并称为"中国当代散文三大家"。

1929年,毕业于哈尔滨英文学校;1939年参加八路军,转战于河北、山西抗日根据地,从事革命文艺工作;1942年7月到达延安,在中央党校学习3年,参加了延安整风运动;1945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到宣化龙烟铁矿蹲点,创作了反映工人生活和斗争的中篇小说《红石山》;解放战争时期,杨朔担任新华社战地记者;1950年赴朝鲜前线,写下了反映抗美援朝生活的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1954年回国后,调至中国作家协会,任外国文学委员会副主任、主任;1958年后,从事外事工作,任驻开罗亚非人民团结组织书记处中国书记,亚非作家会议中国联络委员会秘书长等职。"文化大革命"期间,杨朔被中国作协的造反派列为重点批斗对象,1968年8月3日,在绝望中吞服安眠药自杀,终年55岁。

5
本词条 名片文字过长, 欢迎各位 编辑360百科词条,额外获取5个金币。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称

    杨朔

  • 别名

    杨毓瑨

  • 国籍

    中国

  • 民族

    汉族

  • 出生地

    山东省蓬莱县

  • 出生日期

    1913年4月28日

  • 逝世日期

    1968年8月3日

  • 毕业院校

    哈尔滨英文学校

  • 职业

    作家

  • 代表作品

    《海市》《荔枝蜜》《泰山极顶》《画山绣水》

折叠 编辑本段 人物履历

1913年4月28日,出生于山织电击集限续问工底东省蓬莱县(今蓬莱区)城里北街。1927年,随舅父黑准德职京维占善站尔木前往哈尔滨,在太余仅古洋行做练习生、办事员,业余攻读英语,受业于李仲都门下,研习中国古根阶典诗文,并在《国际协报》《五日烧及划余毛质息首差员非画报》发表旧体诗。1929年,毕业于哈尔却验滨英文学校,之后当英文翻译。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离哈去沪,集资筹办止就字护北雁出版社,出版抗日进步书籍。1937年七七事变后,辞去太古洋行工作,投身于抗日救亡宣传;同年9月,前往眼州技装现境类属费高讨武汉与友人合资筹境得苗水办文艺刊物《自由中国》和《光明周刊·战时号外》副刊;提重坐严座同年末,经西安八路军办事处介绍赴延安。

1938年春,奔赴山西抗战前线,临汾失陷前辗转到广州。1939年,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组织的作家战地访问团,奔赴孩期之服九祖音华北各抗日根据地,随八路军转战南北,写下许多反映中国人民抗日斗争生活的作品,发表了反映陕北革命根据地人民抗日斗争的中篇小说《帕米尔高原的流脉》,并创作了一些歌颂抗日英雄、反映抗日斗争的通讯报道和短篇小说。

1942年7月,到达延安,在延安中成长央党校学习,参加了延安整风运动,并先后发表《月黑夜》《大旗》《霜天》《麦子黄时》等短篇小说。1945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到宣化龙烟铁矿蹲点,创作了反映工人生活和斗争的中篇小说《红石山》。

解放战争时期善致才存口周境并轴消料,转入部队担任新华社特派记者和师政治部领导工作,转战于华北一带,参加过清风店身投容块令概须伯战役石家庄战役平津战役,并创作了多篇短篇小城期息斯说和《北线》《望表波计算止青水南山》两部中篇小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华全国总工会文艺部部长。1950发圆集场些汽众协定年12月,以《人民会用何庆义川停日报》特约记者身份赴朝鲜前线,写出大量战地报道,创作了反映抗美援朝生电难活的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1怀传类陈被必离绿括策基954年回国后,调至中国作家协会,任外国文学委去华无怀笔曲所问员会副主任、主任,发表《西北旅途散记》《油城》等散文、通讯。

1958年后,从事外事工作,先后任中国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副秘书长、亚非团结委员会副主席、亚非人民理事会秘书处中国书记、亚非作家常设局联络委员、秘请帮世几朝地么但需封书长等职,当选为第三、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多次参加国际作家会议和世界和平的国际会议,创作大量反映亚非国家风貌和人民争取独立、自由、解放的优秀散文作品,结集为《亚洲日出》《东风第一枝》航音影满置官船往企《生命泉》等。1959年,应邀在蓬莱阁上为家乡文化界人士作了讲学报告,并写下描写蓬莱胜景的《蓬莱仙雨少操态秋此市境》《海市》等散文。

1960年1月10日,在《光明日报》上发表《应该作一个阶级战士》。1961年3蛋沙端复征游棉某月,散文集《东风第一枝》出版;4月29日,《人民日报》第八版刊登了杨朔的旅日游记《富它物纪无樱花雨》,文章把美军在日本的势力比作摧残樱花的风雨,而把日本人民比作在风雨中开放的樱花。

"文化大革命"期间,杨朔被中国作协的造反派介再诉求材钟笑普切劳列为重点批斗对象。1968年7月底,杨朔低二在要求上书毛主席和要求兵李行演静圆声委突各合与单位领导谈话,均遭拒绝;8月3日,在绝望中吞服安眠药自杀。

1972年9月27日,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革命领导小组发文称"经审查,杨朔历史是清楚的。他参加革命三氧与呢认迅十年来表现基本是好的。但由速理另送论起集呢向顶著于其世界观未很好改造,在工作中犯过一些错误。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由于对文化大革命的不理解,经不起群众运动的考岁领消验而自杀身死,决定给以政治错误结论。"

1979年,外交部最越前家地知故督移则级终做出杨朔"被迫害围划给层致死"的结论 ;同年12月,在八宝山举行了杨朔的骨灰安放仪式。实际上没有骨灰,骨灰盒里仅放置了杨朔生前使用的老花镜和一支钢笔 。

折叠 编辑本段 个人生活

照响界益朔的父亲是杨清泉,是清末秀才 。杨朔的胞弟是杨玉玮,曾与杨朔共同居住在北京禄米仓胡同一处庭院 。

折叠 编辑本段 个人作品

名称

时间

体裁

出版社

《帕米尔高原的流脉》

1939年

中篇小说

生活书店

《潼关之夜》

1界紧项负939年

散文集

重庆烽火社

《风暴》

1940年

/

新流书店

《血的军旗》

1941年

/

新中国出版社

《望南山》

1949年

中篇小说

天下出版社

《红石山》

医采执灯建1949年

中篇小说

天津新华书药候项剧均格独钢定京

《北线》

1949年

中篇小说

北京新华书店

女怎候她民罗月黑夜》

1949年

短篇小说集

三联书店

《北黑线》

1950年

短篇小说

群益出版社

模排到角门罗美军是披着人皮的畜生》

1951年

通讯报告集

华东人民出版社

《鸭绿江南北》

1951年

报告文学集

天下出版社

《锦绣山河》

1951年

中篇小说

工人出版

《中国人民的脚步声》

1953年

中、短篇小说集

新文艺出景轻内代速巴盟假版社

《三千里江山》

操推百层德李犯点仅1953年

长篇小说

人民文学出版社

《姚长庚一家她措径持叫人》

1953年

小说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万古青春》

1954年

报告得甚叶剧派飞苗突诗鲁文学集

中国青年出版社

《雪花飘飘》

1956年

儿童文学集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越赴越旺的烈火》

1956年

中篇小说

新文艺出版社

《铁骑兵》

1957年

报告文学集

作家出版社

《亚洲日出》

1957年

散文集

北京出版社

《洗兵马》(上卷)

1959年

长篇小说

作家出版社

《海市》

1960年

散文集

作家出版社

《大旗》

1960年

短篇小说集

作家出版社

《东风第一枝》

1961年

散文集

作家出版社

《生命泉》

1964年

报告文学集

作家出版社

《杨朔散文选》

1978年

散文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

《杨朔短篇小说选》

1979年

短篇小说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

《杨朔文集》(上卷)(未出齐)

1984年

散文、报告文学集

山东文艺出版社

《茶花赋》

1985年

散文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

《杨朔代表作》

1986年

散文、小说合集

黄河文艺出版社

参考资料:

折叠 编辑本段 创作特点

折叠 散文

  • 深邃意境创设的基础

杨朔是以一个诗人的心灵来感受生活并表现生活的。他的散文绝大多数写作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因此,中国人民崭新的社会风貌和昂扬的时代精神,千千万万普通劳动者那美好的心灵和建设者雄伟的脚步,成为杨朔散文创作的主旋律。面对着全新的时代,杨朔那颗火热、敏感的诗心,使他真切地感受到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如旭日东升,正在蓬勃发展,我们的人民有着时代的自信,能够创造出人类历史上永不凋谢的春天,从而激发出一种不可止的热烈、真挚、深沉的情感,写出了一篇篇充满浓郁诗情的锦绣文章,《茶花赋》就是其中一篇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在《茶花赋》中,杨朔开篇就直抒胸臆,写"我"因为久在异国他乡,难免要怀念祖国,有时怀念极了,"我"也曾想:"要能画一幅画,画出祖国的面貌特色,时刻挂在眼前,有多好。"酣畅淋漓的感情抒发,深深地打动了读者,进而引起读者内心深处的强烈共鸣。为了慰藉这种渴念便请人作画,然而这却使丹青高手颇感为难,因为无论如何润色,也难以描绘出祖国日新月异的美景。无奈,作者只好"搁下这桩心思"。可以想象,这个没有实现的愿望不能"搁下"他对祖国的依恋呢。因此,当他"从海外归来,一脚踏进昆明,心都醉了。"一个"醉"字,把久离母亲的孩子终于扑进母亲怀抱的感受描绘得淋漓尽致,使我们依稀看到诗人的醉心、醉意、醉态、醉容。当诗人一览如火如荼的茶花,便诗心大动,如痴似迷,那压抑已久的对祖国真挚浓烈的感情像火山一样迸发出来,笔笔写茶花,处处赞祖国,并以最美最艳的童子面茶花象征祖国美好的未来,真可谓情深意切。这正是作品立意高远、具有诗般意境的坚实基础,也是打动读者的真正原因。

  • 浓情、哲理的形象外壳

在杨朔的散文中,"景"成了附丽于情与理之中的形象的外壳。杨朔善于捕捉浓情、哲理的喷吐口,常常即景抒情,即物言理。通过对一人一事的描述,一物一景的刻画,展现出我们时代前进的步伐,抒发出自已强烈的情感。比如在《海市》中,杨朔开头就以空灵的笔触,勾画了绮丽缥缈的海市蜃楼,把人们带进一个色彩瑰丽的神话般的幻境里去;接着凭借巧妙的联想,过渡到长山群岛风光的实写,热情讴歌那里渔民今天的幸福生活;最后归结到"真实的海市比起那缥缈的幻景还要新奇"。

此外,在《茶花赋》中,杨朔还借绚丽的茶花,展现出祖国的欣欣向荣;在《香山红叶》中,杨朔用艳艳红叶寄寓久经风霜,愈老愈红的革命精神;在《荔枝蜜》中,杨朔把清甜的蜜汁和新社会人民美好的生活联系起来,以歌颂创造清甜蜜汁的蜜蜂,进而歌颂创造美好生活的劳动人民。特别是杨朔的代表作《雪浪花》,借对雪浪花澎湃激荡的壮丽景象的描述,烘托出渔民"老泰山"这个诗意浓郁的形象,倾注了自己的情恩。

  • 统摄情景的点睛之笔

杨朔的散文常常是在自然景物的刻画中,通过丰富的联想,揭示世人的灵魂和人生的奥秘,每每在关键时刻提出令人深思的问题,点出令人信服的哲理,并给予诗意的表达,使读者受到启发和教育。在很多情况下,杨朔是用警句的形式来体现这种人生的哲理的。像《蓬莱仙境》的点题和《金字塔夜月》篇末的结束语等,用的都是警句。正像一出戏有它的高潮,一阕音乐有它的旋律精彩之处一样,一篇作品也是要有它的核心的;而高度凝炼、饱含着丰富哲理的警句,就是作品最闪光的地方。这些精辟言语,可以说是作者思想、知识、语言等要素高度结合迸发出来的火花。如在《荔枝蜜》中,杨朔透过荔枝树林,看到辛勤劳动的农民时写道:"他们正用劳力建设自已的生活,实际上也是在酿蜜--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代子孙酿造生活的蜜。"作者抓住"酿蜜"这个词语的本义加以引申,把蜜蜂的生活和人们的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生发开去,平凡的事物顿时焕发出熠熠光彩,进而揭示了一个"充满人世之间的"道理-生活是美好的,而美好的生活来自于我们普通劳动者无私的奉献和辛勤的创造;劳动者是平凡的,但劳动者又是高贵的。假如人人都能如蜜蜂那样,"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那么我们的生活将变得更加美好。杨朔这种在抒情、绘景的基础上揭示道理的表现手法,往往给人以水到渠成之感,常常能引发读者深深的思索,使之对生活的感悟更进一步。

折叠 小说

杨朔前期的小说创作亦可用"马上记者"来作为概括。1937年12月,经党组织介绍,杨朔由抗日救亡的中心武汉来到全民抗战的策源地延安。在革命圣地的一个月中,杨朔见到了毛泽东主席,接触了陕甘宁边区的各界群众,然后经山西来到广州。1938年夏天,杨朔在广州应《救亡日报》编辑林林之约,开始写作以陕甘宁边区生活为题材的中篇小说《帕米尔高原的流脉》,这篇小说的发表,向国统区人民描绘了一幅解放区人民抗敌斗争的鲜明图画,对国统区受到欺骗宣传而被蒙蔽的人们,对那些怀疑抗战光明前途的人们,是"很合时宜的"。《帕米尔高原的流脉》是杨朔出版的第一部中篇小说,书中描写了陕甘宁边区人民的生活,它与其说是一部小说,不如说是小说化了的报告文学,杨朔曾自述道:"书里所描述的故事差不多全是曾经发生的事实。这不是简单的新闻纪事文,当然,故事是经过我一番点染,而且小说化了。但是从开始,我便压制着自己的笔尖,不使小说流于夸张。这一点努力,我是一直保持到底的。"自1942年至1945年抗战胜利,敌我之间"扫荡"与"反扫荡"反复进行,民族矛盾异常尖锐,杨朔在《解放日报》等报刊连续发表了四篇短篇小说《月黑夜》《大旗》《麦子黄时》和《霜天》。这些小说数量虽少却文笔细致,人物形象生动,情节曲折细腻,艺术上达到了新的高度,在当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杨朔后期的小说创作始于他深入宣化龙烟铁矿工人的生活,这一时期的创作特点用杨朔自己的话来说则是"真正接近了人民"。1945年10月,杨朔经过延安整风,学习了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认识到要使自己的作品为广大群众所欢迎,必须将自己的思想感情来一个变化,杨朔根据在矿山和跟随部队转战华北战场的经历,先后写作了中篇小说《红石山》《望南山》《北线》等,《红石山》展示了红石山铁矿工人在日寇统治下的血泪生活,描写了工人胡金海领导矿工进行的英勇悲壮的反抗斗争;《望南山》描写察南蔚县川人民在红军撤离后遭到国民党还乡团的屠杀,被迫组织起来与地主进行拼死搏斗的故事,杨朔抱着对张家口人民深深的怀念之情写作这部中篇小说,因此作品中充满了作家的真情实感。《北线》则通过一个连队转战华北,配合友军连续作战的经历,反映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塑造了卢文保、马铁头、疙瘩乔等性格各异的千部战士形象,是杨朔长期深入部队战斗生活的结晶。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杨朔发表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1953年1月,《人民文学》刊登陈涌所写题为《文学创作的新收获--评杨朔的"三千里江山"》的文章,文章盛赞小说之成功,指出小说"主要的特点便是它在艺术上的真实",而这"艺术上的真实是在两个方面同时表现出来的。一方面,作者反映了现实斗争的重要方面,反映了现实斗争中的新的典型的事物;另一方面,作者对于自己所表现的生活,是经过长久独立的体验、感受和思考,因而作品的主题思想不是外加的,而是从大量的生活中间概括出来,在作者的内心自然的唤起的"。"作者首先是长久深刻的被他周围的英雄人物的崇高的品质所激动,然后才发生了反映和颂扬这种品质的欲望。"

折叠 编辑本段 人物评价

杨朔是新社会的歌者。他的散文鲜活开朗,爱憎分明,是从古典文学脱胎出来的。杨朔的人与文,颠覆了布封"风格即人"的法则。(《北京晚报》评)

(杨朔的散文)称得上一清如水,朴素简洁,清新俊逸,遂使人低徊吟诵,不能去怀。(中国现代作家冰心评)

杨朔的文章散发着新的光彩,他的笔,仿佛渐渐地从先前的直叙通向一条幽美的曲径,其中蕴藏着一丝含蓄的艺术力。(评论家、作家洁泯评)

笔墨简洁,叙述明白,是杨朔的特长;然而也许因为过于矜持吧,文字上微露人工斧凿的痕迹。文章要做,又不宜太做,这是辞章家们容易碰到的关卡。我们相信,凭依杨朔的努力,一定会超越这关口,抵达更为高妙的境界。(中国现代作家周立波评)

杨朔同志受林彪、"四人帮"极左路线的迫害,不幸于1968年8月3日含冤逝世。杨朔同志忠于党,忠于人民,在文艺创作和国际活动中,都做出了出色的成绩,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杨朔追悼会悼词评)  

折叠 编辑本段 后世纪念

1980年9月15日,三百余人在北京"和大"原址的大礼堂参加了杨朔的追悼会。追悼会由时任文联副主席夏衍主持,时任对外友协副会长林林致悼词。


阅读全文

中国现代文学家

历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人

热点资讯

我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