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 编辑本段 建制沿革
阆中古城阆留著赶打北就夜图面中历史源远流长。新石器血告善以针出命时代,阆中已有先民生息。《路史》传:华胥孕伏羲于此。阆中夏代为梁州360百科之域,商为巴方,周属巴子国。战国时,巴国因楚国所逼,于公元前330年左右迁都阆中。秦灭巴后,于几才燃较行部历公元前314年置巴郡及阆中县,郡治阆中(后移治江州)。当时,阆中县境域包括今阆中、苍溪、南部、仪陇、蓬安、西充、顺庆、高坪、嘉陵四汉介等县、市、区和巴中、剑阁、岳池部分地区。西汉初,汉高祖追念纪信诳楚安汉之功,析阆中县南境置安汉县,辖今顺庆、高坪、嘉陵、蓬安和岳池西部、北部,西充南部等地。其后,阆中辖区逐步缩小。
东汉兴岩矛道平元年(194),征东中郎将安汉赵题欲得巴名,建议三分巴郡,益州牧刘璋遂分巴郡为巴、永宁、固陵三郡,阆中隶属巴郡,郡治安汉。建安六年排我型类(201),鱼复人蹇胤争巴名,还受器效环刘璋又改原永宁郡为巴郡,改原固宁郡为巴东郡,改原巴郡为巴西郡,巴西郡移治阆中。此后,阆中历代先后为郡、州、府、道治所,成为川北政治、司最误房革生浓温适别除经济中心和军事重镇。
东汉建安六年(201)至成汉嘉宁二年(347),阆中为巴西郡治,东汉时,郡辖阆中、安汉、垫江、宕渠、宣汉、汉昌、南充国、西充国8县。三国时,郡辖阆中、南充国、西充国、安汉4县,蜀汉司隶校尉张飞出任巴西太守,镇守阆中七年之久。西晋时,郡辖阆中、苍溪、歧惬、汉昌、宣汉、宕渠、平州、安汉、南充国、西充国10县。成汉时,郡辖县减判司括失层角果道验少宣汉、宕渠两县。东晋永和虽第面胶三年(347),巴西郡移治涪城(今绵阳)。东晋宁康元年(373),前秦占领东晋梁、益二州后,又曾于阆中置巴西郡。东晋太元八年(384),其地又入东晋。东晋义熙元年(405),谯纵据蜀。义熙九年(413),阆中再入东晋,后置北巴西郡。南朝梁天监八年(509)至西魏恭帝元年(554),阆中为南梁北巴州和北巴西郡治,州辖北巴西、南部、木兰、危解现没金迁、掌天、白马义阳6郡,北巴西郡辖阆中、汉昌、胡原3县。
西魏恭帝元年(554)至隋开皇三年(583),阆中为隆州和盘龙郡治。西魏,州辖盘龙、新安、南宕渠、金迁、白马、隆城6湖一换取孙帝吧民郡,盘龙郡辖阆中、汉昌、胡原3县。北周,州辖盘龙、南宕渠、金迁、白马4郡,盘龙郡辖县未变。隋开皇三年至大业支础打脸争三年(607),阆内(阆中)为隆州治,辖阆内、南部、苍溪、奉国、仪陇、大寅洋容茶右酸没八入阶叶、西水、晋城、南充、相如10县。大业三年,改隆州为巴西郡。唐武德元年(618),巴西郡复改为隆州,阆内亦改为阆中。隆州辖阆中、南部、苍溪、奉国、仪陇、大寅、南充、相如、西水、晋城、新井、思恭12县。武德四年,南充、相如属果州,仪陇、大寅属蓬州,又置新政县。武德七年省思恭入阆中,隆州共辖8县。且阿领唐高宗时,鲁王灵夔、滕王元婴先后出任隆州刺史。元婴以为衙宇卑陋,遂大肆营建,华丽拟于宫苑,称为隆苑。唐开元元年(713),为避玄宗讳,改隆州为阆州,隆苑亦改为阆苑。唐天宝元年(742)死着南批执存感湖侵军,改阆州为阆中郡。唐乾元元年(758),复改阆中郡为阆州。其后到创元至元十三年(1276),阆中一直为阆州治所。五代唐天成四年(929)于阆州干断置保宁军,北宋时曾置安德军。唐开元元年至北宋熙宁四年(1071),州(郡)辖阆中、南部、苍护树其伯些从县井雨此似溪、西水、新井、晋安、新政、奉国、歧平9县,熙宁四年省晋安入西水,省歧平入奉国,阆州共辖7县。
元至元十三年至民国初,阆中一直为保宁府治。明洪武四年(1371)至崇祯十七年(1644)和清顺治八年(1651)至民国5年(1916),川北道(民国3年改为嘉陵道)亦治阆中。明代,于阆中设川北分巡道。清代设川北兵备道和川北镇总兵署。清顺治年间,四川省会设阆中二十年,四川总督、巡抚、监察御史均驻节阆中,并在此举行了乡试五科。元代,保宁府辖阆中、苍溪、南部、广元、昭化、剑州、通江、梓潼、巴州、南江两州8县。清代,川北道辖保宁府、顺庆府、潼川州共25州县,保宁府除减少梓潼县外,原辖州县未变。民国初,川北道(嘉陵道)辖阆中、苍溪、南部、广元、昭化、剑阁、通还岁轴径销承江、南江、巴中、营山、没元停频倍选转小事乡气蓬安、仪陇、邻水、岳池、广安该间工机、南充、西充、三台、射洪、中周使到收物高间需江、盐亭、遂宁、蓬溪、安岳细己注县、乐至、潼南26县。
1933年至1935年,中国工农红云从军第四方面军在阆中转战三年,曾在县城设方面军总政治部和33军军部,先后于阆中境内建立阆南县、阆中县和激概宗发市苏维埃政府。抗日战争时期,川陕鄂边区绥靖公署和巴山警备司令部均设于阆中。1厂握升呢音功入984年6月,四川省律世药级井践露人民政府批准阆中为历史古城。1986年12月,国务院批准阆中为中叫国历史文化名城。1991年1月,国务院批准阆中撤县建市。1993年8月,阆中被列为省直辖市,由南充市代管。[1]
处见约出四议误此须折叠 编辑本段 行政区划
全市现辖4个街道、25个镇、21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保宁街道、沙溪街道、七里街道、江南街道、彭城镇、双龙镇、柏垭镇、飞凤镇、思培九们太司投叶展径依镇、文成镇、二龙镇、石滩厚输再外六倍样还肉担低镇、老观镇、龙泉镇、千佛镇、望垭镇、河溪镇、妙高镇、洪山镇、石龙镇、宝马镇、水观镇、金垭镇、玉台镇、裕华镇、东兴镇、凉水镇、五马镇、木兰镇、垭口乡、治平满云必顾磁还乡、天宫乡、天林乡、枣碧乡、北门乡、桥楼乡、河楼乡、清泉乡、博线晚队神坐点想音阳击湖树回族乡、解元乡、西山乡、方山乡、金子乡、三庙乡、峰占乡、鹤丰乡、金城乡、朱镇乡、宝台乡、福星乡。市政府驻七里街范太微银愿渐渐都道长公大道66号。
折叠 编辑本段 地理环境
折叠 位置境硫随域
位于四川盆地北部,嘉陵江中游。介于东经105°41′~106°24′,北纬31°22′~31°51′之间。东靠巴中市、仪陇县,南连南部县,西邻剑阁县,北接苍溪县。幅员面积1878平方公里。
折叠 地形地貌
阆中处于川中丘陵区向川北低山区过渡地带。全境东西北部高,中南部低,呈堰尾槽状地势和多层次梯级地形,海拔328效立垂出景呀宽为~888.8米。低山、高丘、中丘占幅员面积92%,低丘、平坝占6.31%,水域占1.69%。
阆中山脉分列嘉陵江东西,嘉陵江以东为大巴山脉,嘉陵江营使参月群复局如以西为剑门山脉。属大巴山脉的山体有蟠龙山、方山、龙山、大仪山等;属剑几迅分季营大相措门山脉的山体有大罗山、仙桂山及其次级山体支脉。[2]
折叠 水文环境
境内主要河流有嘉陵江,从北向南流经石子乡、保宁镇等13个乡镇,过境全长59.道听古曾来感们封45公里,还有白溪、东河、构溪、西河等4条嘉陵江支流贯穿境内,分别于江南镇、文成镇、河溪两却运娘小试府治镇、南部县定水镇流入嘉陵江。
折叠 气候环境
阆中市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年平均迫越分体率业通修气温16.8℃,年平均降水量为贵喜准千红翻排已998.5毫米。[3]
2018年,全市总降雨量达895.7毫米,无霜期为331天,日照时长为1286.8小时。年平均气温17.9℃,年平均最高气温22.5℃,年平均最低气温14.7℃,极端最高气温38.8℃,年极端最低气温为-1.1℃。
折叠 编辑本段 自然资源
折叠 物产资源
阆中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适度,动断上就夜植物及各种自然资源丰富。粮食耐清坏再希氧南灯容作物盛产水稻、小麦、玉米、苕类、豆类;经济作物主产棉花、油菜、花生、药够上写印立八措材;还盛产油桐、柑桔、梨、桃、李、杏等;畜牧养殖以蚕茧、猪、牛、羊、鸡、鸭、鱼为大宗产品;林木树种有柏、杉、榆、杨柳、桃金娘等60个科,120个属,共400余种,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0.1%。阆中浓向离胡知先后被国家和四川省确定为商品粮、瘦肉型商品猪、蚕桑、棉花、油桐和速生林生产基地。境内有唐山穹窿、石龙穹窿、仪陇背斜、土门场背斜、双合场背斜等油、气构造带,石油储量约2000万吨,天然气储量约20亿立方米,其中石龙穹窿构造带油、气已部分开采利用。其它矿产资源主要有砂金、铀、石英砂等。
折叠 水资源
构溪河湿地丰富的水面资源。阆中溪沟遍布,水资源丰富。境内有嘉陵江、东河、构溪河、西河、白溪壕,还有169条溪沟,由东、西两侧汇入中部的嘉陵江,且有6,400多处大小水利工程。年径流量6亿多m3,"一江四河"年过境水量达249亿m3,地下水藏量5,833万m3/年,水能理论蕴藏量23万千瓦。嘉陵江支流已建成中小型水电站10处,年发电量5,377万千瓦时。
折叠 荒山资源
丰富的荒山资源。该市有非耕地189万亩,其中有60%的是荒山、荒滩,宜于进行治理改造,发展具有市场前景的各类种养业。[4]
折叠 编辑本段 区域人口
2018年末,全市总人口839173人,比年初减少5510人。在总人口中:按户籍分,城镇人口294462人,乡村人口544711人;按性别分,男性人口427995人,女性人口411178。男女性别比为104.1:100。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新成效,二孩政策全面实施:全年出生人口8664人,出生率10.2‰,比上年增加0.36个千分点;死亡人口5505人,死亡率6.5‰,比上年减少0.01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7‰,比上年增加0.37个千分点。
阆中现有散居少数民族4535人,占全市人口的0.52%。主要有回族、土家族、蒙古族、藏族、彝族、壮族、满族、纳西族等,共27个。其中,回族4040人,主要分布在博树回族乡,该乡也是南充唯一的少数民族乡。[5]
折叠 编辑本段 区域政治
折叠 编辑本段 区域经济
折叠 综合概述
201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350840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下同)增长9.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96657万元,增长4.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0.2%;第二产业增加值794307万元,增长9.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8.8%;第三产业增加值1059876万元,增长11.4%,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1.0%。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1.5:35.0:43.5调整为今年的21.1:33.8:45.1。
全年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1539800万元,增长9.1%,民营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7.4%。全年民间投资854778万元,增长31.7%。年末,私营企业发展到3966户,注册资金1361346万元,带动12551人就业。个体工商户达到26118户,注册资金286175万元,实现52384人就业。
全年财政总收入291655万元,增长21.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7312万元,增长11.3%,其中税收收入72618万元,增长13.6%。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83899万元,增长15.9%,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76688万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98027万元,节能环保支出14156万元、城乡社区支出59844万元、农林水支出66430万元,分别是上年的1.6、1.1、3.2、4.1和2.0倍。公共安全支出16362万元、教育支出83841万元、科学技术支出427万元、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50983万元,分别较上年下降4.7%、18.4%、13.6%和19.4%。
2018年全市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水平较上年上涨1.7%,涨幅较上年回落0.1个百分点。居民交通费价格水平较上年上涨0.8%,租赁房房租价格水平较上年上涨4.6%,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水平较上年上涨4.9%。
折叠 第一产业
全年新增农业经营主体121家;申报认证莴苣、结球甘蓝无公害农产品2个,名优农产品品牌达到9个。“东柑、西椒、南果、北药”四大园区产业规模持续壮大。全年粮食种植面积83334公顷,同比下降0.1%;油料种植面积18253公顷,同比增长0.8%。全年粮食总产量432507吨,增长0.4%,油料产量44952吨,增长1.9%,水果产量95780吨,增长2.7%。
全年林业投入781万元,造林面积999公顷,森林覆盖率达46.35%,全年木材产量20000立方米,人造板产量9500立方米。2018年末,自然保护区1个,自然保护区面积31375公顷。
全年肉类总产量7.6万吨,下降0.03%。其中,猪肉产量为5.6万吨,下降0.8%;牛肉产量为0.2万吨,增长3.2%;羊肉产量0.2万吨,下降0.5%;禽肉产量1.0万吨,增长4.4%;兔肉产量0.5万吨,下降2.3%;禽蛋产量1.6万吨,增长7.4%。全年出栏肉猪75.7万头,下降2.3%;牛1.9万头、羊17.9万头、家禽681.5万只,分别增长3.2%、0.04%、4.1%;兔372.6万只,下降2.3%。年末,生猪存栏49万头,下降3.1%;牛存栏3.6万头,下降0.2%;羊存栏11.6万只,下降8.3%;家禽存栏380.2万只,增长3.7%。
全年新(改)建村卫生室、文化室106个,升级完善通信网络、农村电网122处,改造农村薄弱中心校61所、卫生院49家、标准化便民服务中心50个。五马水库正式蓄水,整治堰塘945口,新建蓄水池1077口、渠道215.8公里,建成千佛、二龙、老观三个千吨万人集中供水工程,新建乡级及小型集中供水站14个,实施管网延伸2296.4公里,城乡供水一体化格局初步构建,40余万农村群众用上了安全有保障的自来水。创建南充市级幸福美丽新村65个、省级“四好村”10个,柏垭镇老房嘴、彭城镇圆觉寺等5个村成功申报为中国传统村落。
折叠 第二产业
全年实施技改项目45个,完成技改投资199366万元。完成张飞牛肉中央厨房保鲜食品加工、保宁醋传统生产工艺改造、宜华木业第三条生产线扩能等项目竣工投产,丝毯文化创意产业园完成主体工程,四大产业集群加速发展。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1737354万元,增长14.6%;完成工业销售产值1719980万元,增长13.9%。工业产品产销率达99.0%。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735493万元,增长15.1%,实现利润总额100745万元,增长21.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6%。
2018年末,全市拥有资质内建筑企业36家,全年实现建筑业总产值1390408万元,比上年增长34.7%,增速高于同期0.4个百分点。其中建筑工程产值1209430万元,增长34.7%,安装工程产值101585万元,增长25.6%,其他产值79392万元,增长48.8%。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为503.7万平方米,增长14.0%,其中,新开工面积为334.5万平方米,增长38.3%。
折叠 第三产业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53646万元,比上年增长12.0%。从城乡市场看,农村消费潜力进一步释放。城市消费品零售额为693920万元,增长10.2%;农村消费品零售额为359726万元,增长15.8%,农村增幅快于城市增幅5.6个百分点。从行业看,批发、零售、住宿和餐饮四大行业全面兴旺。批发业零售额168601万元,比上年增长12.6%,零售业零售额704539万元,比上年增长9.2%,住宿业零售额32512万元,同比增长23.5%,餐饮业零售额147994万元,同比增长23.9%。
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207.7万人次,同比增长18.9%,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33.6亿元,同比增长33.4%,其中境外游客77.5万人次,同比增长12.5%,旅游创汇8915.5万美元,同比增长17.6%。旅游总收入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达56.8%,同比提高9.5个百分点。
折叠 编辑本段 社会事业
折叠 科技创新
2018年度市党委、政府积极倡导“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专题研究科技工作4次、研究科技扶贫工3次。全市确定省级科技扶贫示范村2个,示范户10户,县级科技扶贫示范村4个,示范户20户。全年组织37家企业申请国家科技部组织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有31家企业通过认证。通过采取办培训班、发放科普资料、邀请专家学者现场授课等多种形式送科技下乡,共开展各种技术培训10次、宣讲扶贫知识10场,发放各类宣传资料2万余份,发放种子、农膜、肥料等农资折资约5万余元,培训农民1万余人次,普及面达10万余人次。
折叠 教育事业
嘉陵江文化旅游职业学院建设正式开工建设。全年全市拥有各级各类学校141所,在校学生87724人,其中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7439人,普通中学在校学生28731人,小学在校学生35049人;教职工总数6850人,其中专任教师6324人。截止2018年末,全市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九年制义务教育完成率为85.9%,较上年提升0.7个百分点。中职教育不断加强,全年中等职业毕业生数达2654人,其中,有2594人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全年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本科及以上)为85.3%。
校名 | 简述 | 校址 | 校园风光 |
---|---|---|---|
四川阆中师范校 | 学校创办于1956年,占地面积210亩,是四川省首批国家级重点中等专业学校,全国百所中师名校之一。学校先后7次获得国家级表彰,两次参与国际合作,是全国百所中师名校之一,多次被省教厅表彰为“校风示范校”、“德育工作先进集体”;连续30多年保持省级“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 阆中市张飞南路748号 | ![]() |
四川省阆中中学校 | 前身是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诏令创立的“阆州州学”,明清为保宁府学,1905年,创立“阆中县高等小学堂”,1920年创办“崇实中学”,1922年改为“阆中县立初级中学”,1952年定名为“四川省阆中中学校”。1980年,被确定为四川省首批重点中学。2002年,成为四川省首批23所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之一。2013年,成为四川省首批一级示范高中。 | 阆中市西街61号 | ![]() |
四川省阆中东风中学校 | 办学历史悠久,历经东园、锦屏书院、保宁府阖府公共学堂及保属联中、国立四中、省立阆中中学、阆中第一初级中学、阆中东风中学校等历史阶段。现为省校风示范校、省实验教学示范校、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校、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 | 阆中市书院街1号 | ![]() |
折叠 文化事业
舞蹈《亮花鞋》压轴2018年央视春晚,央视《乡约》走进天林五龙;成功承办第十三届亚洲大学生摄影大赛和首届中国女子围棋名人战;落下闳第二届春节文化博览会亮相纽约时代广场,万人同品腊八粥和海内外家庭阆中过大年等活动引爆互联网,阆中知名度、美誉度进一步提升。截止2018年末,全市46个乡镇、4个街道办事处,512个村(居)民委员会开通了有线电视,截止2018年末,城市有线电视节目172套,城乡有线电视用户15.3万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15.3万户。广播、电视覆盖率均达到100%。《阆中报》全年出版52期,免费刊行52万份。
折叠 卫生事业
公立医院改革持续深化,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不断提高。2018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1062个(含村卫生室769个和诊所202个),床位4640张,卫生技术人员4193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892人,注册护士1518人。农村乡镇卫生院46个,床位901张,卫生技术人员734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21家,床位205张,卫生技术人员264人。全年各类卫生机构完成诊疗405.1万人次,其中,门诊医疗376.9万人次。
折叠 体育事业
2018年,阆中市成功举办了“第五届中国大学生阳光排球锦标赛”、“年古城阆中国际龙舟赛”、元旦万人健身跑活动、“正月十六游百病”、“中三学生体育测试”、“四川省健身气功站点交流比赛暨全国站点联赛四川省预选赛”、“月日全民健身日”系列活动暨中国体育舞蹈(国标舞)邀请赛、阆中市首届老年人象棋比赛暨西南片区跆拳道邀请赛、四川省老年人太极拳(剑)比赛、四川省检查系统司法警察精英赛、“全国传统武术比赛”暨“武术名家进古城活动”、第二届“古城阆中国际马拉松赛”、“第四届南充市篮球联赛”、“阆中市中小学生篮球运动会”、“中国·阆中羽毛球公开赛”。积极召开了“四川省武术协会年工作会议”、“四川省健身气功新功法培训(南充站)暨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工作、阆中市体育总会年会、机关企事业单位工间操骨干培训工作会。全民健身取得新突破,2018年,“免开低开”完成208904人次,积极组织各类赛事及活动32场,参与人数达77287人次。
折叠 人民生活
据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2018年,城市居民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33437元,比上年增长8.8%。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为14553元,增长9.7%;人均消费支出21609元,增长4.4%;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4.5%。农村居民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4740元,比上年增加1320元,增长9.8%。其中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4701元,增长9.7%;人均消费支出12628元,增长6.5%。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1.4%。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17年的2.29:1缩小为2018年的2.27:1。住户存款稳定增长。年末全市住户存款余额达2683229万元,比年初增加277600万元,增长11.5%,其中活期存款742709万元,比年初增加57454万元,增长8.4%。
2018年末,平均每百户城市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为:家用汽车36辆、摩托车39辆、助力车49辆、家用电脑28台、移动电话249部、家用空调173台、彩电131台、冰箱101台、洗衣机103台、热水器105台、照相机14架。平均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为:家用汽车19辆、彩电136台、冰箱105台、洗衣机92台、家用空调93台、热水淋浴器87台、摩托车53辆、移动电话248部、电脑22台。2018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46.15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48.72平方米。
折叠 社会保障
截止2018年末,全市参加职工社会养老保险1.3万人,征缴养老保险费23833万元;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人员41.7万人,征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7523.5万元;参加失业保险1.8万人,征缴失业保险费1378万元;参加医疗保险人数6.5万人,征缴医疗保险金14180万元。就业渠道不断拓宽,全年新增就业人员10257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8%)基本稳定,发放再就业各类补贴3260.9万元,同比增长17.2%。
全年完成贫困人口脱贫1.8万人、贫困村退出61个,阆中市荣获“2018年度中国十佳脱贫攻坚与精准扶贫示范县(市)”。人民幸福感不断增强。2018年,全市各类社会收养性单位44个,床位4364张。社会救济工作,全年发放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费11906.7万元,同比下降9.9%,有7.8万人得到最低生活保障救济。发放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费8233.8万元,同比下降32.2%,有2.0万人得到最低生活保障救济。优抚安置工作,全年发放优待抚恤金11739.6万元,同比增长32.7%,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达1.5万人,同比下降5%。
折叠 资源环境
河(湖)长制工作、马家河等溪河整治有序推进,“一江四河”、重点水库水质均达到Ⅲ类标准以上,城乡垃圾处理项目建设深入推进,全年治理502家“散乱污”工业企业。全年城市建成区噪声平均值41.5分贝,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91.9%,城市饮用水达标率100%。[6]
折叠 编辑本段 历史文化
折叠 城池变迁
巴都、秦城。《华阳国志?巴志》载:周赧王元年(公元前314年),秦惠文王置巴郡,同时置阆中县,治城即巴子国别都①故地。《元和郡县志》载:"阆州,在秦为阆中县也";《太平寰宇记》云:"今郡城即古之阆中城";《华阳国志》云:"阆中县本巴国别都,秦置县"。巴都、秦城在同一地方,此时,治城在今盘龙山麓至玉台山临嘉陵江台地上。
汉城。汉代,阆中城移至秦城西南,即今兰家坝、部队营房一带。东汉建安中(196~220),益州牧刘璋曾修缮阆中城;三国时,巴西太守张飞又曾增修。蓝家坝至王家嘴一带有石砌码头及河堤残余,还出土大量汉砖、汉陶、五铢钱等文物。据勘测,汉城故址临江南北长约1200米、东西宽约900米,略呈矩形,城垣布局规则对称,东西南北各有城门。
唐宋城。唐代,因江水啮城,城址逐渐南移,并稳定于今古城城址。其间,城中衙署三次迁徙: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7)徙城东;高宗咸亨二年(672)徙盘龙山侧;武后载初元年(689)徙"张仪城"。三次迁徙均是水退即还,未另建新城,故不能视为城市迁徙。
《舆地记胜》载,滕王元婴任隆州刺史时所造隆苑(后称阆苑)在"阆中县西",与州刺史署相连。说明唐城与今古城城址相同。唐杜甫《阆山歌》"阆州城东灵山白,阆州城北玉台碧";《阆水歌》"阆州城南天下稀";唐元稹《题开元寺壁》"写向阆州东寺壁"。这些诗句也佐证唐城位置与今古城城址大体相符。宋代李献卿《南楼》,陆游《谒杜少陵祠堂》、《南池》所咏,宋城位置与今古城方位一致。元初,阆中城被元军攻破,城寰损坏。其后,元军将阆中作为进攻南宋的据点,修筑城堡,构筑关隘,开始形成据险保城的周边七关。元末,明玉珍在城西补筑土城(城墙)。
明清城。明洪武四年(1371),千户滕贵筑石城,范围较历代土城更大,周长九里三分,东南西北四道城门分别为富春门、锦屏门、澄清门、威德门,四门皆有月城。成化年间(1465~1487),指挥田仪又建四门城楼,弘治间知府张翼重修。城墙高一丈五尺,女墙千二十六堞,堞崇三尺。敌角楼十有七,串房千间。城楼皆石甃为址、为甕门址,高一丈二尺,楼高二丈四尺。角楼比门楼小。北、东、南三面挖城壕,深一丈五尺,宽二丈五尺,北段在月儿湾入江,南端在南门外入江。乾隆三十四年(1767),知府宋思仁再建城垣,改四城门为迎和门、延禧门、宝成门、敦吉门。乾隆六十年知县胡延璠补修。嘉庆二十五年(1820),川北道黎学锦在西门外修筑石堤与石鱼翅②以御水啮。
明清阆中城城墙石砌,城楼高耸,月城外护,城壕宽深,易守难攻,又有南津关、锯山关、滴水关、梁山关、河溪关、五吉关、土地关七关合护,成金汤之固。城市环境优良,风貌协调,风光秀美,山水城融为一体,达到"天人合一"至善境界。城中街道或东西向,或南北向,纵横交错,布若弈局。街巷皆与远山相对,视野开阔,层次丰富,抬头收山色,举目迎江光。古宅深院栉次鳞比,亭台楼阁错落参差,古树新竹,簇锦团花,处处有景,美不胜收。清道光《保宁府志》列保宁八景,其中五景在阆中。明川北分巡道杨瞻列阆中十景,骚人墨客代有题咏。此后,阆中城池没有明显变化,今之古城基本为明清城原形。[7]
折叠 多元文化
阆中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这里文化遗存灿若群星,极具开发潜质。
本源文化:阆中是中华民族本源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早在新石器时期,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路史》注:“所都国有华胥之渊,盖因华胥居之而得名,乃阆中渝水(即阆中嘉陵江段)之地。”华胥是伏羲的母亲,伏羲的母亲在阆中,由是阆中与甘肃成纪、河南陈州就构成了伏羲文化的链条。
巴人文化:阆中在古代是巴人活动的中心地区之一,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巴文化。巴国的最后一个国都定于阆中,秦末,阆中巴人领袖范目率七姓巴人组成汉军前锋,助刘邦“还定三秦”。直到今天,我们还可以从“巴文化活化石”巴人舞以及川北灯戏、傩戏、牛灯竹马等流传于阆中民间的民俗艺术中,看到饶有特色的巴人遗风。
风水文化:阆中风水文化独具特色。阆中地处四川盆地北缘,嘉陵江的中游,其由大巴山脉、剑门山脉与嘉陵江水系交汇聚结形成严密缰绕合护的形胜之地。“三面江光抱城廓,四围山势锁烟霞。”其山川形势独特,山水城融为一体。其城市选址是按照我国古代风水学的理论为指导选择的,非常符合“地理四科”即“龙”、“砂”、“穴”、“水”的意象。在四川省旅游局制定的旅游总体规划中,已将其列为“中国风水文化旅游观光目的地”。
三国文化:阆中是三国文化旅游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国时蜀汉大将张飞,任巴西太守,驻阆中达7年之久(公元214—221),在这里他率精卒万人,打败了曹操的上将张郃带领的三万人的进攻,取得了“保境安民”的胜利。刘备伐吴前夕,他被部下范强、张达所杀,身葬于阆中,后人为其建的“桓侯祠”,今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此外,三国蜀汉名仕周群、谯周、程畿,镇北将军黄权,镇南大将军马忠等都是阆中人。
科举文化:阆中科举文化底蕴深厚。阆中在唐代出了尹枢、尹极二状元,宋代出了陈尧叟、陈尧咨二状元,是四川出状元最多的地方。建于清代的贡院,现仍完好地坐落于阆中古城的学道街,顺治九年(1652年)全川未靖,四川临时省会设于阆中,在此举行四川省乡试四科。据《保宁府志》、《阆中县志》列名,阆中出进士116人,举人404人,被誉为四川的状元、举人之乡。
天文与春节文化:阆中是我国古代民间天文研究中心,西汉著名历算天文学家落下闳就是阆中人,他创造的《太初历》是我国第一部有文字记载的完整的历法。落下闳是浑天说的创始人之一。浑天说是我园古代先进的宇宙结构学说。经他改进的赤道式浑天仪,在中国用了两千年。东汉末年的周群、周舒、周巨,祖孙三代天文学家也是阆中人,他们在阆中城内自己的府院中建楼观测天象,积累了大量资料,他们给风测向定级定向,预测旱涝灾害,很有成就。东汉的张道陵在阆中“云台山”、“文成山”的“元台”观测天象,后来“飞升”于此。唐代的袁天罡、李淳风,二位阴阳风水学家在阆中观测天象,后来同葬于阆中的天宫院,在当地留下了许多耐人寻味的传说。
宗教文化:阆中宗教文化源远流长。自汉唐以来,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先后传入阆中,稍后,基督教、天主教又相继而来,教徒们在这里建寺庙、修教堂,构成了阆中多元文化中一道风景线。伊斯兰教的圣地清真寺、巴巴寺,天主教遗迹天主堂,西南最大的基督教堂——阆中福音堂,以及道教的云台观、吕祖祠、八仙洞,佛教的大佛寺、观音寺、永安寺、五龙庙、圆觉寺、千佛寺、长青寺、净圣庵等,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以一县之地,汇聚了如此多的宗教文化遗迹,全国罕见。
民俗文化:阆中民俗文化多姿多彩。动人心魄的打钱棍,朴实酣畅的花灯戏、太平牛灯,风情万种的剪纸、川北皮影,被誉为戏剧活化石的阆中傩戏,深情优美的山歌调、打夯歌,耐人寻味的川剧座唱,抑扬顿挫的茶馆评书等等,构成了民俗文化的瑰丽长廊。
红色文化:阆中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川陕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1933年至1935年,红四方面军在徐向前、李先念、许世友、廖承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指挥下,转战阆中三年之久。全县共有19000多人参加红军和地方武装组织,红军撤离川陕苏区时,有11000多人随队长征,其中女红军500余人。解放后,他们有的成为共和国将军,有的在党政军部门担任重要领导职务。据统计,在历次革命战争中牺牲的阆中籍红军战士共7500多人,其中红军女战士200多人。至今仍留有中共阆南县委旧址、阆南县苏维埃旧址、保宁镇红军石刻标语群、阆中红军纪念馆等众多红色遗迹。[10]
折叠 特色产品
保宁醋保宁醋:中国四大名醋之一,始创于明末清初。以纯粮为料,名贵中药为曲,“松华”井水为体,经四十二道工序精酿而成。具有“色泽红棕,口味柔和,醇香回甜,久存不腐”的特点,系调味之佳品。1915年获“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金奖”,2003年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2005年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2006年被四川省商务厅和国家商务部分别认定为“四川老字号”和“中华老字号”称号。
保宁蒸馍:由回民哈公奎始创于清乾隆年间。制作方法与其它同类食品的制作方法不同,尤以不用纯碱而独具特色,其味香甜,具有浓郁的桂花鲜香,色白如雪,柔如绵软,趁热食之,耐而不粘,存放冷食,稣散爽口。1927年获四川劝业会金质奖章,1990年被评为天府之国名小吃,2006年被四川省商务厅和国家商务部分别认定为“四川老字号”和“中华老字号”称号。
张飞牛肉:原为保宁清真干牛肉,始创于明末清初,以鲜精瘦肉为原料,外表淡黑,内层红润,香酥兼优,味美可口。1982年注册商标“张飞牛肉”,产品远销香港、澳门、新加坡、日本、泰国、美国等亚洲和欧美市场。2005年,获“四川省名牌产品”“四川省著名商标”,2006年获“四川老字号”称号。
华珍牛肉华珍牛肉:清朝光绪九年(1883年),阆中回民马孝在礼拜寺街开办牛肉店,专门制作销售清真卤牛肉和干牛肉。所卖卤牛肉用荷叶、桑叶等包装,故有“盐叶子牛肉”之称。盐叶子牛肉滋润红亮,柔软鲜香。中国平民教育家宴阳初先生早年在阆中华英学校求学时,品尝到盐叶子牛肉后赞不绝口,称其为“华夏珍馐”,故有“华珍牛肉”之名。先后获南充市“食品博览会金奖”“旅游产品博览会金奖”“美食节名特产品金奖”、中国西部农业博览会“银奖”。
银河丝毯:以桑蚕丝、绢丝为主要原料,采用传统手工技艺编织,经平毛、剪花、整修、烫熨而成,质地优良、捻度适宜、条股均匀,着色度符合三级褪色标准。图案古朴典雅,有北京古纹式、风景式、波斯式、敦煌式、绘画式等,集使用价值和艺术价值于一体,被西方人誉为“东方软浮雕”。1981年在上海口岸三省一市质量评比中获第三名,1982年获四川省优质产品证书,1983、1984年获省旅游产品优秀奖、“银色奖”。1985年,在第二次全国丝毯质量评比中获第二名,并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国家级)、“银杯奖”。1987年,120道手工打结丝毯获省旅游产品优秀奖,在上海五省一市38家企业“银杯奖”质量评比竞赛中获等二名。1988年,银河丝毯获全国轻工业出口产品展览会“金质奖”。产品畅销全国并出口英、美、日、意、西德、香港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
寿昌号蚕丝被:始创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2003年,寿昌号第三代传人在原店址成立公司恢复生产。利用本地蚕茧,采用独特的加工秘方和特殊的灭菌处理工艺加工而成,具有天然保健、抗菌抑螨、轻盈舒适、冬暖夏凉等功效,2006年获“四川老字号”称号。
王中王醋:始创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以纯优质大米为主要原料,菌种采用传统多种中草药制曲和现代生物菌种相结合精心酿造,并实行地下低温固太发酵传统工艺技术,精心制作,具有原汁浓度极高,酸甜柔和,回味绵长,酿造风味浓郁醇香的特点。2003年获“中国名优品牌”,2006年获“四川老字号”称号。
保宁压酒保宁压酒:又叫“陈年压酒”,清康熙六年(1667)由城郊兰家坝兰文中创制,以阆中红高粱、小麦、糯米为原料,采用多味中药制曲,经103道工序酿制,出窖后在缸中存1~3年方成。该酒甜美醇和,回味绵长,味醇香浓,色泽琥珀,自然天成。因独特口感风味,深受消费者喜爱。1958年,被国家经委列入全国名特产品。1986年,被四川省评为最佳消费产品奖。2000年,获南充市政府旅游商品博览会金奖。2009年被四川省商务厅认定为“四川老字号”。
奉国大米:产于阆中老观片区。由于独特的土壤和气候条件,水稻生长期长,粒大而饱满,稻米色泽好,口感佳,经老观粮油管理站创制为“老观大米”。因西魏恭帝二年(555)至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曾于老观置奉国县,后注册为“奉国大米”。2000年、2001年获南充食品博览会“金奖”,2002年获四川中国西部农业博览会“名优产品”证书,2003年获四川省“无公害农产品”证书,原料生产基地被四川省确认为“无公害优质农产品基地”。2004年,组建四川阆中奉国米业有限公司,被四川省授予“四川食品市场合格无投诉产品”。2005年,被四川省工商局认定为“知名商标”,获重庆中国西部农产品展销会“最受消费者喜爱产品”称号。[11]
折叠 编辑本段 风景名胜
折叠 汉桓侯祠
汉桓侯祠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汉桓侯祠,俗称张飞庙,迄今1700余年的历史。唐代称张侯庙,明代又称雄威庙,清代改为汉桓侯祠,是三国文化旅游精品线上的一颗明珠。
张飞字益德,东汉末年冀州涿郡人,与刘备、关羽“桃园三结义”,张飞居老三。他作战勇猛,与刘备、关羽转战南北,战功卓著,为蜀汉“五虎上将”之一。张飞镇守阆中达7年,保境安民、发展农桑,人民群众敬其忠勇,为他筑冢建祠,以示纪念。据阆州刺史崔善《新建巴西太守张桓侯祠记》,张飞死后即建起桓侯祠,虽遭兵火毁坏,但屡毁屡建,“土宇几更,墓田如故”。现在的桓侯祠为明清时重建的四合庭院式古建筑群,占地5000多平方米,规模恢宏,建造精美。由山门、敌万楼、左右厢房、大殿、后殿、墓亭、墓冢组成,建筑面积达2200平方米,为全国的一大胜迹。山门和敌万楼是明代建筑,其余为清代所建。
折叠 中天楼
中天楼又名四排楼,为阆苑十二楼之一,有“阆中风水第一楼”之美誉。始建于唐,民国年间拆毁,2006年原址重建,2008年国庆前夕正式对外开放。为三层明清风格木楼,底层四通,楼高25米,宏伟壮丽,气势夺人。中天楼是阆中古城的风水坐标和穴位所在,古城的街道就是以它为轴心呈“天心十道”向四面八方次第展开,它北通北街、南通双栅子街,西通西街,东通武庙街。古人在修建中天楼选址时非常讲究,他们通过测量,计算出阆中古城四围东西走向山脉和南北走向山脉最高点在天空中交汇处映射到地面的位置,并在此修建了中天楼。登上楼顶,视野开阔,古城的风水格局尽收眼底。
折叠 贡院
贡院中国保存最完好、面积最大的科举博物馆,全国罕见的科举文化体验胜地。贡院主要由大门、考棚、致公堂、名远楼等建筑组成的四合庭院建筑,是研究我国古代科举建筑、科举制度和古代教育制度的重要实物资料和展示场所。
折叠 滕王阁
滕王阁景区:滕王阁又称滕王亭子,位于阆中古城北嘉陵江边玉台山半的滕王阁,该景区占地面积100余亩。是一群气势宏大、黄碧灿烂、富丽堂皇的唐代风格歇山双重垂檐屋顶宫殿式古典建筑,系唐高祖李渊第二十二子滕王李元婴所建造,谓之隆苑,后避明皇讳,改为阆苑,于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
滕王阁后山上建有玉台观、滕王亭,左上侧摩岩有颐神洞、慈氏洞和历代文人游览题咏的诗刻,前面有一座建造于公元四世纪的唐代舍利石塔(又称佛塔),该塔为四方形塔基,刻四瓣梅花形须弥座。塔身为覆钵形,正中开一船形龛,内刻一佛结跏趺坐于莲台。上装塔刹,刹基两层,下层有石雕八力士举托刹身。上层为六方柱,各方开一昆门,门内刻一座佛。刹为火焰纹状。石塔高8.25米,保存完整。今研究,此塔即为七级浮屠,原为三座,现存一座,为国家级文物。
《滕王亭子二首》。“君王台榭枕巴山,万丈丹梯尚可攀。”“古墙犹如竹色,虚阁自松声。”“人到于今歌出牧,来游此地不知还。”这些诗句,使阆中滕王阁而声名大振。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当地政府对年久失修的阆中滕王阁,根据历代对其写的诗文进行了拟建、修复。如今的阆中滕王阁比原先的规模更加宏伟,阁园内景色跌宕起伏,亭、阁、廊、台错落有致,是阆中古城北边的一个风景名胜景点。来这里观光的中外游人,登临滕王阁楼,凭栏远眺,阆苑仙境远近山水,尽收眼底。
折叠 锦屏山
锦屏山景区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锦屏山,古名阆中山,有"嘉陵第一江山"之称。吴道子三百里《嘉陵江山图》,即以锦屏山为轴心。杜甫诗云,“阆中城南天下稀”,指的也是锦屏景物。在《阆山歌》中,杜甫对锦屏山赞叹道:“松浮欲尽不尽云,江动将崩未崩石;哪知根无鬼神会,已觉气与嵩华敌。”他说鬼斧神工的锦屏山,胜比嵩山、华山等名山。
锦屏山石壁面江,山顶横立一脊,左平右突,中间微凹,有如马鞍,又称马鞍山。每到春日,山上桃花吐红,李花放白,所以也叫花山。但总观山形景物,“花木错杂似锦,两峰连列如屏”,故人们通常都叫锦屏山。
锦屏山风光秀丽,历代都在山上建造楼阁亭榭,有杜陵祠、阆峰亭等。明嘉靖初,保宁知府张思聪更建锦屏书院,内有尊道阁贮藏经史,另建三贤祠祭祀理学家朱熹、张栻、黄裳。后川北道杨瞻增修望江楼及三洞六亭。清代黎学锦重建三贤祠,改祀杜甫、司马光、陆游,并在锦屏山麓建张烈文侯祠,在阆南桥附近立“张烈文侯故里”碑,纪念抗金名将阆中人张宪。清代先后建吕祖殿、八仙洞、飞仙楼、太白楼、邱祖殿、观音殿、武侯祠、静应祠、瞰亭、“嘉陵第一江山”等。物换星移,多所替废。特别是1981年7月久雨,锦屏山大滑坡,楼亭垮塌殆尽。
折叠 春节文化主题公园
春节文化主题公园春节文化主题公园位于锦屏山后山,占地375亩,是国内唯一一处展示春节文化的主题景区。园内以春节文化为轴,分布有汉阙大门、春节文化广场、落下闳纪念广场、十二生肖大道、春芳夏荷秋枫冬竹四园和大型春节福钟。阆中是西汉著名天文历算学家落下闳的诞生地。落下闳创制《太初历》,科学地确立了以正月初一为岁首的日历制度,并以立法形式将其固定下来,由此有了现在的春节。落下闳在阆中被尊为"春节先圣"、"春节老人"。阆中,有着独特而丰富的春节民俗,被民俗专家称为中国春节文化的源头,2009年9月,获得全国唯一的"中国春节文化之乡"。
折叠 杨家河景区
折叠 编辑本段 历史人物
折叠 编辑本段 城市荣誉
历史古城(1984) |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1986) |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04) | 中国春节文化之乡(2009)[14] |
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市 | 世界千年古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