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 编辑本段 历史沿革
该校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02年的京师大学堂农业科林学目。
折叠 建校初期
北京林业大学第二教室楼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北京农业大学(森林系) 、河北农业大学(森林系)、平原农学院(森林系)合并升格为 北京林学院,临时过渡院址设在西山大觉寺。
1956年,北京农业大学造园系和清华大学建筑系部分并入北京林学院。
1960年,被列为全国63所重点高等院校之一。
折叠 文革前后
校园风光1964年,园林专业因"园林教育革命"影响受到批判。1965年,北京林学院园林专业宣布停办,园林系被撤销。
1969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林彪发出战备疏散的"一号命令",北京林学院开始迁往云南。学院北京原址
分别被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等(现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单位变相吞并。北京林学院虽名为搬迁,但实为解散,后经国务院过问免于撤销,全校于1970年集中丽江,更名为"丽江林学院",后转迁至下关市,并再次更名为"云南林业学院"。
1973年,搬迁至昆明市安宁县楸木园,同时,云南农业大学林学系并入云南林业学院。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学院在多方努力后于1979年返京复校,复名"北京林学院"。并收回部分原有土地,但总面积减少了40.5%,校内科研基地植物园被毁(现为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1977年,园林系恢复。
折叠 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后,学院专业设置和办学规模逐步扩大。
1984年,邓小平为学院题写校名。
1985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批准,北京林学院更名为北京林业大学。
1996年,北京林业大学被列为"211工程"首批建设的41所高校之一。
2001年,教育部、国家林业局协商决定,与北京林业大学实行共建。
2005年,北京林业大学被列为42所具有本科自主选拔录取资格的高校之一。
2009年,进入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行列。
2010年,获教育部和国家林业局共建支持。
2011年,与10所行业特色高校参与组建北京高科大学联盟。
2012年,牵头成立中国第一个林业协同创新中心——林木资源高效培育与利用协同创新中心。
2013年,撤销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艺术设计系、工学院的工业设计系和信息学院的动画系,设立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1]
2017年9月,入选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
折叠 编辑本段 办学条件
折叠 师资力量
截至2018年6月,学校现有教职工1884人,其中专任教师1195人,包括正教授310人、副教授555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入选者3人,青年拔尖人才入选者1人,国家特聘专家1人,教育部“奖励计划”入选者7人,国家“973”首席科学家1人,“863”首席专家1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0人,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入选者1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入选者1人,环保部“国家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青年拔尖人才”入选者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8人,“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1人,“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入选者1人,北京市优秀青年人才入选者1人,北京市高创人才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入选者1人,北京高校青年英才计划入选者50人,北京市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5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8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23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40人,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3支。教师获奖众多,其中有1人获全国创新争先奖,1人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1人获国际环境突出贡献奖,3人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2人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3人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1人获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教师称号,1人获北京市人民教师奖。
序号 | 姓名 | 院士类别 | 备注 |
---|---|---|---|
1 | 沈国舫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专职 |
2 | 孟兆祯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专职 |
3 | 尹伟伦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专职 |
4 | 李文华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双聘 |
5 | 徐冠华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双聘 |
6 | 张新时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双聘 |
7 | 唐守正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双聘 |
8 | 方精云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双聘 |
9 | 崔鹏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双聘 |
(表格内容资料来源:2018年1月北京林业大学官网)[5]
序号 | 姓名 | 聘任类型 |
---|---|---|
1 | 骆有庆 | 特聘 |
2 | 李百炼 | 讲座 |
3 | 孙润仓 | 特聘 |
序号 | 项目名称 | 负责人 | 获评年份 |
---|---|---|---|
1 | 灌木能源林树种选育与高效培育技术研究 | 马履一 | 2007年 |
2 | 林业工程与森林培育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 孙润仓 | 2008年 |
(表格内容资料来源:2015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官网)[6]
折叠 院系专业
截至2018年6月,学校现有15个学院,60个本科专业及方向。
院系名称 | ||
---|---|---|
林学院 | 水土保持学院 | 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 |
园林学院 | 经济管理学院 | 工学院 |
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 |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 外语学院 |
信息学院 | 理学院 | 自然保护区学院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艺术设计学院 | 继续教育学院 |
国际学院 | - |
所属学院 | 专业名称 | 层次 | 学制 | 授予学士学位 |
---|---|---|---|---|
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 | 生物科学 | 本科 | 四年 | 理学 |
生物技术 | 本科 | 四年 | 理学 | |
生物技术(中加合作办学项目) | 本科 | 五年 | 理学、理学 | |
食品科学与工程 | 本科 | 四年 | 工学 | |
林学院 | 林学类 | 本科 | 四年 | 农学 |
草业科学(草坪科学与管理方向) | 本科 | 四年 | 农学 | |
地理信息科学 | 本科 | 四年 | 理学 | |
水土保持学院 |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 本科 | 四年 | 农学 |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 | 本科 | 四年 | 理学 | |
土木工程 | 本科 | 四年 | 工学 | |
自然保护区学院 | 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 | 本科 | 四年 | 农学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环境科学 | 本科 | 四年 | 理学 |
环境工程 | 本科 | 四年 | 工学 | |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 本科 | 四年 | 工学 | |
园林学院 | 园林 | 本科 | 四年 | 农学 |
风景园林 | 本科 | 四年 | 工学 | |
城乡规划 | 本科 | 五年 | 工学 | |
旅游管理 | 本科 | 四年 | 管理学 | |
园艺(观赏园艺方向) | 本科 | 四年 | 农学 | |
信息学院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本科 | 四年 | 管理学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本科 | 四年 | 工学 |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网方向) | 本科 | 四年 | 工学 | |
数字媒体技术 | 本科 | 四年 | 工学 | |
网络工程 | 本科 | 四年 | 工学 | |
理学院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 本科 | 四年 | 理学或工学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本科 | 四年 | 理学 | |
工学院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本科 | 四年 | 工学 |
自动化 | 本科 | 四年 | 工学 |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本科 | 四年 | 工学 | |
车辆工程 | 本科 | 四年 | 工学 | |
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 | 木材科学与工程 | 本科 | 四年 | 工学 |
木材科学与工程(中加合作办学项目) | 本科 | 五年 | 工学、工学 | |
木材科学与工程(家具设计与制造方向) | 本科 | 四年 | 工学 | |
林产化工 | 本科 | 四年 | 工学 | |
林产化工(制浆造纸方向) | 本科 | 四年 | 工学 | |
包装工程 | 本科 | 四年 | 工学 | |
艺术设计学院 | 环境设计 | 本科 | 四年 | 艺术学 |
视觉传达设计 | 本科 | 四年 | 艺术学 | |
数字媒体艺术 | 本科 | 四年 | 艺术学 | |
动画 | 本科 | 四年 | 艺术学 | |
产品设计 | 本科 | 四年 | 艺术学 | |
经济管理学院 | 会计学 | 本科 | 四年 | 管理学 |
金融学 | 本科 | 四年 | 经济学 |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本科 | 四年 | 经济学 | |
统计学 | 本科 | 四年 | 理学 | |
工商管理 | 本科 | 四年 | 管理学 |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管理信息方向) | 本科 | 四年 | 管理学 | |
市场营销 | 本科 | 四年 | 管理学 | |
电子商务 | 本科 | 四年 | 管理学 | |
人力资源管理 | 本科 | 四年 | 管理学 | |
农林经济管理 | 本科 | 四年 | 管理学 | |
物业管理 | 本科 | 四年 | 管理学 | |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 法学 | 本科 | 四年 | 法学 |
应用心理学 | 本科 | 四年 | 理学 | |
外语学院 | 英语 | 本科 | 四年 | 文学 |
商务英语 | 本科 | 四年 | 文学 | |
日语 | 本科 | 四年 | 文学 |
折叠 教学建设
- 质量工程
截至2018年6月,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含7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6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一级)、3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培育学科、3个北京市重点学科(一级)(含重点培育学科)、4个北京市重点学科(二级)、1个北京市重点交叉学科。
国家理科人才培养基地(1个):生物学
国家级教育培养基地(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园林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序号 | 专业名称 | 批次 |
---|---|---|
1 | 林学 | 第一批 |
2 | 园林 | |
3 | 农林经济管理 | |
4 | 木材科学与工程 | 第二批 |
5 |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 |
6 | 生物科学 | 第三批 |
7 | 风景园林 | 第四批 |
8 | 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 | |
9 | 林产化工 | 第五批 |
10 | 英语 | 第六批 |
11 | 环境科学 | |
12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序号 | 团队名称 | 负责人 | 获评年份 |
---|---|---|---|
1 | 林学专业教学团队 | 骆有庆 | 2007年 |
2 | 园林专业教学团队 | 张启翔 | 2008年 |
3 |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教学团队 | 余新晓 | 2008年 |
4 | 森林经营管理教学团队 | 彭道黎 | 2010年 |
5 | 植物生物学教学团队 | 郑彩霞 | 2010年 |
序号 | 课程名称 | 负责人 | 级别 |
---|---|---|---|
1 | 观赏植物学 | 张启翔 | 国家级 |
2 | 林木育种学 | 陈晓阳 | 国家级 |
3 | 园林花卉学 | 刘燕 | 国家级 |
4 | 森林计测学 | 孙玉军 | 国家级 |
5 | 森林有害生物控制 | 骆有庆 | 国家级 |
6 | 树木学 | 张志翔 | 国家级 |
7 | 森林培育学 | 马履一 | 国家级 |
8 | 土壤侵蚀原理 | 张洪江 | 国家级 |
9 | 森林资源经营管理 | 亢新刚 | 国家级 |
10 | 测量学 | 冯仲科 | 北京市 |
11 | 园林树木学 | 张启翔 | 北京市 |
12 | 管理学 | 宋维明 | 北京市 |
13 | 植物学 | 李凤兰 | 北京市 |
14 | 资源环境管理学 | 彭道黎 | 北京市 |
15 | 荒漠化防治工程学 | 孙保平 | 北京市 |
16 | 林业经济学 | 温亚利 | 北京市 |
17 | 土壤学 | 孙向阳 | 北京市 |
- 教学成果
截至2018年6月,学校高度重视教学工作,实施导师制、主辅修制,拥有国家理科基地、国家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梁希实验班、中外合作办学等多种拔尖创新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学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优秀奖1项和省部级教学成果奖42项。5篇博士学位论文入选“全国优秀博士论文”,5篇博士学位论文入选“北京市优秀博士论文”。研究生53人次在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国际学生风景园林设计竞赛(IFLA-UNESCO)、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大赛、中日韩大学生风景园林设计竞赛中获得金奖。近三年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始终在94%以上。
- 学生获奖
2006-2014年,该校学生在国际及亚太地区大学生风景园林设计大赛中,获10个一等奖,13个二等奖。
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有15人获特等奖,55人获一等奖。
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中,有9人获全国一等奖,24人获全国二等奖。
折叠 学科建设
截至2018年6月,2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2个专业硕士学位类别、9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7个博士后流动站。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风景园林学、林学
学科类别 | 学科名称 | |
---|---|---|
国家重点学科 | 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 林学 |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 植物学、木材科学与技术 | |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 林业经济管理 | |
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 | 植物学、生态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含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木材科学与技术、林产化学加工工程、土壤学、森林保护学、森林经理学、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林业经济管理 | |
北京市重点学科 | 一级学科 | 林业工程、农林经济管理、生物学 |
二级学科 | 生态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含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草业科学、土壤学 | |
交叉学科 | 生态环境地理学 |
学科名称及学科代码 | ||
---|---|---|
法学 | ||
法学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思想政治教育 |
经济学 | ||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 金融学 | 国际贸易学 |
统计学 | ||
工学 | ||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 机械电子工程 | 机械设计及理论 |
车辆工程 |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
计算机应用技术 | 城市规划与设计 | 结构工程 |
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 | 森林工程 | 木材科学与技术 |
林产化学加工工程 | 环境科学 | 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 |
管理科学与工程 | ||
教育学 | ||
应用心理学 | ||
哲学 | ||
科学技术哲学 | ||
管理学 | ||
管理科学与工程 | 会计学 | 企业管理 |
旅游管理 | 林业经济管理 | 行政管理 |
理学 | ||
微生物学 |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生物物理学 |
生态学 | 自然地理学 |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
植物学 | ||
农学 | ||
土壤学 | 植物营养学 | 草业科学 |
林木遗传育种 | 森林培育 | 森林保护学 |
森林经理学 | 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 | 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 |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 自然保护区学 | 生态环境工程 |
复合农林学 | 工程绿化 | |
文学 | ||
英语语言文学 |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 设计艺术学 |
学科名称及学科代码 | ||
---|---|---|
工学 | ||
机械工程 | 森林工程 | 木材科学与技术 |
林产化学加工工程 | 林业装备与信息化[0829Z1] | 风景园林学 |
管理学 | ||
农业经济管理 | 林业经济管理 | |
理学 | ||
植物学 | 微生物学 |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生态学 | ||
农学 | ||
土壤学 | 林木遗传育种 | 森林培育 |
森林保护学 | 森林经理学 | 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 |
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 |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 自然保护区学[0907Z1] |
生态环境工程[0907Z4] | 草学 |
博士后流动站名称 | |||
---|---|---|---|
生物学 | 生态学 | 林业工程 | 风景园林学 |
林学 | 草学 | 农林经济管理 |
折叠 合作交流
截至2018年6月,学校积极推进国际合作和开放办学,先后与3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190余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非政府组织建立了教育与科技合作关系。自2005年起,每年承办商务部援外培训项目,培养了大批发展中国家林业领域高级管理人才和技术骨干;共举办国际学术会议50余次,接待国外专家学者千余人次,派出大量教师出国交流合作,执行国际合作项目40余项。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联合举办木材科学与工程、生物技术专业合作办学项目,同时与美国、法国等国高校开展多个联合培养项目。亚太地区林业教育协调机制办公室在学校设立,为学校国际化办学搭建了新平台。2016年,学校成为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成员院校,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积极开展交流合作。学校积极开展与港澳台地区的交流与合作,与港澳台地区多所高校建立了伙伴关系。学校是中国政府奖学金、商务部援外学历项目奖学金、北京市政府奖学金、北京市“一带一路”专项奖学金以及亚太森林组织奖学金项目院校。目前共有来自50多个国家的200余名留学生在校进行本科、硕士、博士、汉语学习,其中学历生的比例约占98%。截至2017年底,学校累计培养外国留学生2100多人。
折叠 编辑本段 科研成果
折叠 科研平台
截至2018年6月,现有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及野外站台共42个。其中,国家花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林木育种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野外观测科学研究站1个、国家能源非粮生物质原料研发中心1个、林业生物质能源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国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教育部工程中心3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7个、国家林业局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国家林业局质检中心1个、国家林业局野外观测研究站6个、北京实验室1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8个、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3]
科研平台类别 | 科研平台名称 |
---|---|
国家工程实验室 | 林木育种国家工程实验室 |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国家花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国家级研发中心 | 国家能源非粮生物质原料研发中心 |
国家科技示范园 | 宁夏盐池荒漠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站 |
国家野外台站 | 山西吉县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北京林业大学林产品贸易研究中心 |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木材科学与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森林培育与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林木、花卉遗传育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教育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教育部园林环境工程中心、林业生物质材料与能源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林业生态工程中心 |
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 | 森林资源和环境管理实验室、树木花卉育种生物工程实验室、水土保持实验室、森林保护实验室、干旱半干旱地区森林培育及生态系统研究实验室 |
国家林业局定位观测站 | 首都圈森林生态站、青海大通高寒区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宁夏盐池荒漠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山西太岳山森林生态站、长江三峡库区(重庆)森林生态站 |
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 林木生物质化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森林资源生态系统过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林业食品加工与安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市水体污染源控制技术实验室、木材科学与工程重点北京市实验室 |
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污染水体源控与生态修复技术 |
(表格内容资料来源:2015年1月北京林业大学科技处官网)[4]
折叠 科研成果
截至2018年6月,“十二五”以来,以第一作者单位发表论文被SCI收录3734篇,EI收录2045篇,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重大科技计划课题,获得科研经费14.16亿元。
该校在树木抗逆分子生物学基础以及抗逆植物材料的选育与栽培技术,花卉新品种选育、栽培与应用,林木新品种选育与产业化开发,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综合技术,森林生物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等方面形成了优势、特色研究领域。以三倍体毛白杨、四倍体刺槐、名优花卉、地被植物等优良品种,林产精细化工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体系正巩固发展。
折叠 学术资源
- 学术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由教育部主管、北京林业大学主办,是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连续收录《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的检索期刊和数据库有: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英国国际农业与生物学数据库(CABI)、英国《动物学记录》(ZR)、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引文分析数据库(CSTPCD)、《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林业科技文献数据库等。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科版)》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科版)》重点研究林业和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哲学社会科学问题,力求对林业和生态环境建设中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重大课题做出科学的理论回答,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2010-2011年度)来源期刊。
《中国林业教育》
由教育部主管的、北京林业大学和中国林业教育学会共同主办,连续两届获得“梁希林业图书期刊奖”,被国家级图书馆、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国教育网、华艺线上图书馆(台湾)等收录。
《风景园林》
由教育部主管、北京林业大学和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主办,被中国期刊全文资料库收录。
- 馆藏资源
截至2014年12月,学校馆藏纸质文献173万册,电子 图书130 万册,中外文数据库资源56个。形成了以林学、生物学、林业工程学、生态环境学和园林学为特色的藏书体系。
折叠 编辑本段 学校领导
现任领导
职务 | 姓名 |
---|---|
党委书记 | 王洪元[7] |
党委副书记 | 谢学文 |
党委副书记 | 全 海 |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 王 涛 |
副校长 | 骆有庆 |
副校长 | 王玉杰 |
副校长 | 张 闯 |
副校长 | 李 雄 |
校长助理(挂职) | 李永和 |
历任院长、校长
姓名 | 职务 | 任期时间 |
---|---|---|
院长 | 1953年1月--1962年12月 | |
胡仁奎 | 院长 | 1961年2月--1966年12月 |
甄林枫 | 院长 | 1972年5月--1978年2月 |
代院长 | 1982年1月--1984年2月 | |
阎树文 | 院长 | 1984年2月--1985年8月 |
阎树文 | 校长 | 1985年8月--1986年2月 |
校长 | 1986年2月--1993年7月 | |
贺庆棠 | 校长 | 1993年7月--2000年1月 |
校长 | 2000年1月--2004年7月 | |
校长 | 2004年7月--2010年8月 | |
校长 | 2010年8月--至今 |
历任党支部书记、党总支书记、党委书记
姓名 | 职务 | 任期时间 |
---|---|---|
陈致生 | 党支部书记 | 1952年11月--1953年3月 |
杨纪高 | 党支部书记 | 1953年3月--1954年3月 |
杨纪高 | 党总支书记 | 1954年3月--1955年5月 |
杨锦堂 | 代党总支书记 | 1955年6月--1956年6月 |
党总支书记 | 1956年7月--1957年1月 | |
党委书记 | 1957年1月--1958年9月 | |
党委书记 | 1958年10月--1960年10月 | |
党委书记 | 1960年11月--1980年9月 | |
阎树文 | 党委书记 | 1986年2月--1987年11月 |
米国元 | 党委书记 | 1990年9月--1993年7月 |
顾正平 | 党委书记 | 1993年7月--1996年12月 |
党委书记 | 1996年12月--2004年1月 | |
吴斌 | 党委书记 | 2004年1月--至今 |
折叠 编辑本段 文化传统
折叠 校训
知山知水 树木树人
校训含义:无山不绿,有水皆清,替山河妆成锦绣,把国土绘成丹青,是以北林人不可或忘的终身使命。
折叠 校标
北京林业大学校徽以绿色为基调,绿色既象征着绿色学府,又标志着该校以培养绿色人才为己任的办学宗旨;图案中的松柏,蕴涵着苍松正气、万年长青的北林气节;正下方的1952字样,标志着这一年建校,显示着北林的历史悠久。[2]
折叠 校庆
2012年10月16日,北京林业大学建校60周年庆祝大会在国家体育馆举行,标志着该国最高绿色学府走过了60年的办学历程。从仅有一个专业、百余名学生,发展成为该国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绿色摇篮和绿色科技创新的学术高地。
折叠 编辑本段 知名校友
姓名 | 岗位/荣誉 |
---|---|
中国工程院农业学部院士 | |
中国工程院农业学部院士 | |
中国工程院农业学部院士 | |
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院士 | |
北京林业大学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 |
杨雄 | |
张效廉 | |
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副校长 | |
华南农业大学校长 | |
华中农业大学副校长 | |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副会长 | |
北京建筑大学党委书记 | |
北京林业大学校长 | |
北京林业大学党委书记 | |
北京东方园林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 |
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