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 编辑本段 分类方法
轰炸机有很多形算不同的分类方法
折叠 按机载武器
轰炸机可分为核轰炸机、巡航导弹载机和常规轰炸机。
折叠 按航程
可分为近程、中程、远程轰炸机。不过多远算"远程"?在不同时期的定义不同。早期的轰炸机,作战半径只有15比职市马左形死联音0千米左右;二战期间,航程在3 000千米以上的,被认为是远程轰炸机了。例如苏联的TB3为日3 225千米,英国的"兰开斯特"MKⅡ其航程为3 620千米,美国的B-24"解放者"为3 380千米,B-17"空中堡垒"为3 200千米,B-29够面责促还境"超级堡垒"甚至达到5 200千米。它们的作战半径一般是航程的30%~40%,视不同挂弹量和作战飞行方式而异。至于80年代以后的远程轰炸机如美国的B-批叫料留模1、B2,原苏联的图160,航程都达到了10 000千米以上,如果还允许(或有条件)空中加油那就无法说了。限制航程的因素还有机内滑油容量、氧气总供应时间或人的承受能力等方面。机内油航程不超过8000千米的轰炸机已不能说是远程轰炸机。而8000千米距离的物理概念是什么呢?从北京到莫斯科是 8000千米,到伦敦的空中直线距离是8193千米,到美国旧金山是9495千米。普遍认为3000千米以下近程,3000-8000千米中程、80度著财质将台发创00千米以上远程。
折叠 按载弹量
折叠 按作战任夫告务
战略轰炸机一般是指用来执行战略轰炸的中、远程轰炸机。它是战略核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当量核武器的主要运载工具之一。它既能带核弹,也能带常规炸弹;既可以近距离投放核炸弹,又可远距离发射巡航导弹,情金谈既可做战略进攻武器使用,在必要时也遂行战术轰炸任务,支援陆、海军作战。
战术轰炸机 是指论光额侵错系费在殖控列体型较小的轰炸机,用于战术轰炸,攻击武装部队、辎重。在二次大战结束后,战斗规不挥销所密容记复氢支机和攻击机的体积和载弹量逐渐增大,空中加油技术也日臻成熟,战术轰炸机日益丧失其技术上的优势,因此逐渐被战斗机和攻击机所取代。战术轰炸机在世界各国逐渐停止研制。
此外,随着轰炸机的特征不断增多,还可分为隐身于非隐身、超音速与亚音速、可变后掠翼与非可变后掠翼等。
折叠 编辑本段 发展历史
折叠 诞生
飞机作为军用是从侦察开始的,空中侦察的作用是无可置疑的,在侦察飞行中顺便甩几颗手榴弹或迫击炮弹就成了"轰炸机"的开端。
在飞机用于军事后不久,人们就开始用飞机轰炸地面目示纪钟买境态象介标的试验。1911年10月,意大利和土耳其为争夺北非蒸植利比亚的殖民利益而爆发战争。1流须一余花除1月1日,意大利的加B-25轰炸机福蒂中尉驾一架 "朗派期术乐 ─道比"单翼机向土耳其军队投掷了4枚重约2公斤的榴弹,虽然战果甚微,但这是世界上第一次空中轰炸。
这期轰炸任务都是由经过改装的侦察机来进行的。炸弹或炮弹垂直悬挂在驾驶舱两侧,待接近论九德本动室剧目标时,飞行员用手将炸弹取下向目标投去,其命中精度可想而知。1913年2月25日,俄国人伊格尔·西科尔斯基设计的世界上第一架专用轰炸机首飞成功。这架命名为 "伊里亚·穆罗梅茨"的轰炸机装有再联州木改轻圆8挺对地机枪,最多可载弹800公斤,机身内有炸弹舱,并首次采用电动投弹器、轰炸瞄准具、驾驶和领航仪表。
折叠 发展
1914年12月,俄国用 "伊里亚·穆罗梅茨"组建了世界第一支重型轰炸机部队。于1915年2月15日首次空袭波兰境内德军目标。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轰炸机得到迅速发展和广泛使用。当时轰炸机的时速不到200公里,载弹量1吨左右,多为双翼机。B-1B轰炸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轰炸机至西坚介宗又有新发展,装有4台发动机的重型轰炸机是轰炸机发展到新水平的标志,载弹量可达8─9吨,航程为2600─7000公里,其中尤以美国的B-29最为超群显赫,它不仅是投向广岛、长崎两颗原子弹的载机,投下大批燃烧弹,造成著名的东京大火械地屋存交权得煤讨磁,十几万日本平民伤亡也是B-29的"赫赫战果"。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使用"齐柏林"式飞艇分别对比利时、波兰华沙、法国巴黎和英本江团村士球赶矿银国实施了轰炸,由此齐拉开了战略轰炸的序幕。轰炸机从此逐步走上了空中战场舞台。尽管谁都认为飞机比飞艇更犯妒培又较输适宜于进行轰炸,但在当时,关于使用飞艇还是使用飞机进行轰炸这个问题,各国认记护牛错乡轮名兴调史识是不一致的。由于各国认识上的不一致,因此,在研制轰炸机方面,有的早,有的晚,有的进展快,有的进展慢。俄国人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就已经认识到了飞机终将取代飞艇。因此,俄国在研制齐若殖黑村轰炸机方面,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题义含错演聚便进的国家。俄国人率先开始研制轰炸机,并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中期(1915年)已出现了专门研制的轰炸机,它就是前苏联的一种重型四发轰炸机,称"伊利亚·穆罗梅茨"Ⅱ型,由波罗的海铁路 轰炸机图片欣赏工厂研制。该机起飞重量4 590千克,可载炸弹520千克,乘员7名,每台发动机功率110千策呀介道则两瓦(150马力)。另一种是意大利的"卡普罗尼Ca32"少施按阳慢检送句呀型三发轰炸机,由卡普罗尼航空工检待程公司研制,起飞重量3 300千克,可载炸弹850千克,乘员4名,每台发动机功率73.5千瓦(100马力)。但真正开始用飞机专门轰炸特定目标的是德国人,1917年德国对伦敦和英格兰南部的持续轰炸,特别是夜间轰炸,开创了一个残酷杀伤平民百姓的先例,并引起英国后来的报复。从比此也就有了"战略轰炸机"的称谓。
二战前夕,远程轰炸机受到重视的程度在各国是不同的。英国一贯重视远程轰炸机的研制,因此先后有"哈利法克斯"(Halifax)、"兰开斯特"(Lancaster)等优秀机型参战。美国在二战开始时军用飞机性能落后,由于有强大的工业和技术基础,后期才大量出现一流的作战飞机。美国远程轰炸机架需如一刑比仍气换代它最有名的是B-17、B-24、B-25和B呢终欢双雷千满改伟-29(B29轰炸机是曾轰永封道零永问免八特始炸日本广岛、长崎的美军轰影怀算沙炸机)。苏联对远程轰炸机的作用则有不同看法,加上工业基础的关系,优先发展战斗机是适合国情的。1932~1937年生产的TB-3型共装备818架。1949年的别-8四发轰炸机,起飞重量32吨,风的车师载弹2吨,航程4700千米,则只生产了79架。德国一贯只重视战术轰炸机,特别"迷信"俯冲轰炸机,在批生产的永台乱物手模换沿打轰炸机系列中根本没有远程轰炸机的位置,也不支持研制。所以当征服大部分欧洲后,需要从空中攻击英国和空袭苏联时,特别是需要轰炸已搬迁到乌拉尔山区的苏联军工厂时才发现没有可用的武器,而这时已经晚了。二战时,德国量产且堪用的重型轰炸机仅有H裂位正逐清树e 177一款。日本也有类认跳燃田晶蒸依似情况,但不是不想研制而是受技术力量和财力所限。1943年开始发展的G8N1型"点连山"四发重轰炸机,大小、性能和布局都与B17相似,航程为3950千略留婷坐村谈史夫封米,载弹2~3吨,到投降时只试制了4架,并且尚未全部试飞。
折叠 现代
自现代喷气式战略轰炸机问世以来的50多年里,其发展已经经历了三个明显的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上世纪60、70年代服役的苏联米亚-4、英国三V轰炸机("胜利"、"火神发事活试蛋"、"勇士")、美国B-47、B-52等。这一时期,主要是以喷气动力轰炸机取代螺旋桨动力轰炸机,首先解决的是发动机问题。由于前苏联喷气发动机技术尚群钱从型离重度不过关,米亚-4轰炸机航程达不到设计要求,因此很快退役改成空中加油机,其战略轰炸任务主要还是由螺旋桨灯停互家世国卷界买难动力的图-95来担任。特别斤巴指出的是,图-95虽为螺旋桨动力,但其速度与同时代喷气轰炸机社买计毛化速度相差无几。图观独态油-95能使用到今天,跟其NK-12涡轮螺旋桨发动机的成功有很大关系。超音速无疑在战略战术使用上比亚音速具有更多的优点,可以使轰炸机快速抵达目标、依靠速度可以降低被拦截和攻击的几率,突防能力也大大增强。由于喷气式发动机发展很快,飞机设计也突破了一些技术瓶颈。在亚音速轰炸机出现不久,苏美两国就开始研制超音速战略轰炸机。但这一时期出现的超音速轰炸机都只是昙花一现,究其原因,主要是超音速设计的战略轰炸机无法解决速度和航程的矛盾:要达到超音速就无法满足航程的要求,要达到航程的要求就无法超音速。美国B-58就存在这个问题,为此不得不在机腹部携带一个超大型油箱,限制了战术使用能力。
第二阶段是上世纪80年代。超音速战略轰炸机由于采用了变后掠翼设计,解决了速度与航程的矛盾,这一阶段的代表是苏联图-160(北约称其为"海盗旗式"轰炸机)、图-22M和美国B-1B(枪骑兵)等。超音速战略轰炸机的出现使得战略轰炸机的突防能力大大增强,打击能力也相应提高,但成本高昂,加之当前形势,这些轰炸机未能得到充分发展。
第三阶段是上世纪末期隐身战略轰炸机的出现。上世纪80年代,美国空军的ATF和海军的ATA项目首次将隐身概念运用到了作战飞机的设计中。隐身或称低可探测性可以使作战飞机减少被发现和被攻击的几率,可以达成战略战役上的突然性,生存能力显着提高。隐身技术的出现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技术领域,改变了战斗机、攻击机和轰炸机的作战方式,使作战飞机进入全新时代。隐身战略轰炸机只有美国B-2一种,据称其雷达反射截面积(RCS)只有0.3平方米,而B-52的RCS值达到100平方米。
现代高亚音速轰炸机多采用大展弦比的后掠翼,以保证飞机有较高的巡航速度和升阻比。上单翼布局形式可使机翼仅从机身上部穿过,这样,在飞机重心附近的机身内可以用来放置炸弹。炸弹舱的底部有可在空中开启的舱门。由于炸弹布置在重心附近,空中投弹以后,重心不会有很大变化,便于保持飞机的平衡。喷气轰炸机载油量大,除机翼内放置部分燃油外,机身内炸弹舱的前后也对称地布置有许多油箱。
飞机上装有完善的通信导航设备、轰炸瞄准装置和电子干扰设备等,以保证飞机准确飞抵预定目标区域,完成轰炸任务。通常飞机上除正、副驾驶员外,还有轰炸领航员、报务员、射击员等。为抵御敌方战斗机的攻击,50年代以前设计的轰炸机上普遍装有旋转炮塔。60年代以后,由于空空导弹的发展,炮塔自卫已失去意义。现代轰炸机多靠改善低空突防性能、采用隐身技术来提高自卫能力。
折叠 编辑本段 所遇阻碍
60年代以后,各种制导武器日益完善,目标的空防能力大为提高,所以战术轰炸的任务更多地由战斗轰炸机来完成。自卫能力差的轻型轰炸机已不再发展。随着战斗轰炸机航程和载弹能力的提高,甚至中型轰炸机的任务也可由它来完成。自从出现中、远程导弹后,战略打击力量的重点已转移到导弹上来,战略轰炸机的地位明显下降。70年代以后,只有苏美两国尚在继续研制远程超音速轰炸机,如美国的B-1和苏联的图-22M,都是变后掠翼飞机,装有先进的自动导航系统、地形跟踪系统和电子对抗设备,攻击武器以空对地导弹和巡航导弹为主,能在复杂气象和地形条件下隐蔽地进行超低空突防,对目标进行远距离攻击。远程超音速轰炸机易于分散隐蔽,不易受敌方核导弹摧毁,同时使用灵活,便于打击机动目标,已成为弹道导弹的重要补充打击力量。
折叠 编辑本段 战略轰炸机
战略轰炸机是一个国家"三位一体"核打击力量的主要组成部分,世界上仅有3个国家拥有战略航空兵:俄罗斯、美国和中国。俄罗斯的由图95、图22M和图160组成,美国的战略轰炸机部队由B1、B2和B52组成,中国的轰6由轰6H和轰6K组成,从第一天起就是战略轰炸机。但实际上,旧式轰-6的航程与准备都无法满足现代战争的需求。
此外,伊拉克在萨达姆时期也组建了战略航空兵,分别从苏联与中国引进了图-16、图-22和轰-6。后来在海湾战争中,伊军的图-22、图-16与轰-6全数被美军的F111、F117、B1、B2、B52摧毁,丧失了战略空袭的能力。
折叠 编辑本段 分类
折叠 俯冲轰炸机
俯冲轰炸的概念是轰炸机以与地面超过45度夹角的方式,由高空往下飞行,在到达某一个高度之后将炸弹投掷出去,这种轰炸方式能够有效提高炸弹命中率。美国是第一个发展与采用俯冲轰炸机的国家,这个概念稍后流传到德国,成就了二战最有名的斯图卡俯冲轰炸机。不过美国在二战期间陆军航空兵只有象征性的使用少量改自P-51战斗机的A-36及改自SB2C的A-25,只有海军大量使用俯冲轰炸机。
二战之后,由于喷射机的速度高出不少,大角度的俯冲并不合适而且危险性高,因此专职的俯冲轰炸机成为历史名词。
折叠 鱼雷轰炸机
鱼雷是攻击水面船舰的重要武器,许多国家海军都有专门携带鱼雷的轰炸机担任此类任务。有些国家也尝试改装现有的作战飞机来携带鱼雷,然而在作战效果上未必与专门设计的机种相近。鱼雷轰炸机的任务危险性很高,在投掷鱼雷之前需要于低空维持固定高度,航向与速率飞行一段时间,这段时间让鱼雷轰炸机成为相当明显且容易瞄准攻击的目标。中途岛战役时有12架美国海军道格拉斯TBD破坏者鱼雷轰炸机在没有战斗机护航下,迅速的被日本机队的零式战斗机击落,仅有一人生还获救。
二次大战末期,美国海军的格鲁曼TBF复仇者式鱼雷轰炸机几乎都转为携带炸弹的任务。战争结束之后,鱼雷对付水面船舰的重要地位逐渐转手给反舰导弹,潜艇取而代之为鱼雷的主要攻击对象,因此鱼雷轰炸机也逐渐转型为反潜机,而不再以专门设计的机型出现。
折叠 水平轰炸机
水平轰炸机其实是相对于俯冲轰炸机的描述法,绝大多数的轰炸机都是以水平或者是浅角度俯冲的方式轰炸。当俯冲轰炸机消失之后,这种分类也就不需要继续存在。
折叠 编辑本段 各国轰炸机
折叠 编辑本段 发展方向
尽管美国已掌握最先进的轰炸机技术,但仍斥巨资研制新型轰炸机。新型轰炸机将继续由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研制。尽管此属高度机密,但媒体仍能从该公司申请的专利中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1.涂层 绝大多数隐形涂层都包含有一种雷达吸波材料,它们一般是悬浮在涂料内的某种形式的铁。但是,这样会导致涂层很重,从而降低燃料效率;也需要不断对表面进行重新涂层;另外,它们也无法吸收所有的雷达频率。1999年创建于美国加州硅谷圣荷西的圣诺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粒子科学公司,该公司已经研制出了一种更轻便且更耐用的涂层,其使用名为空心微珠的中空的陶瓷球制成。因为这种陶瓷球能完全盖住吸收不同波长雷达的碳、银或其他材料,因此,这种涂层能被定制到具有欺骗性的特定雷达系统上。
2.进气道B2隐形战斗机拥有吸入空气的通风孔,通风孔的硬边线会反射雷达,在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申请了专利的一项设计中,新轰炸机将拥有四个小的通风孔而不是两个大的通风孔。通风孔更小会使机翼埋藏更深,从而减少雷达回波的可能性。
3.武器舱新一代轰炸机将很可能只拥有一个武器舱,而B2隐形轰炸机则拥有两个武器舱。新一代轰炸机仍能携带传统的由全球定位系统(GPS)提供导航的"联合制导攻击武器"(JDAM,一种全天候、自动寻敌的常规炸弹)、核弹头甚至新的3万磅重的巨型钻地炸弹。拥有一个武器舱也将降低制造成本,在预算越来越紧缩的情况下,这也是轰炸机的设计师们需要重点考虑的一个问题。
4.鸭翼在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的一个设计中,工程师们将一个鸭翼放在飞机的"鼻子"上,当飞机起飞和飞行时,鸭翼会为飞机提供额外的推力,使更小的轰炸机能携带更重的武器装备。媒体制作的效果图
折叠 编辑本段 B型轰炸机
TB-3(苏)
1930年开始研制的重型轰炸机。平直机翼,固定式起落架,机翼蒙皮为漆布,机身蒙皮为波纹铝板。1931年4月28日,首架预生产型的飞机试飞。1932年4月28日。首批10架TB-3在莫斯科中央机场交付部队,准备参加5月1日红场的阅兵式。4月30日发现,10架飞机的发动机散热器均有泄漏,为不影响阅兵式,在7架泄漏不是很严重的飞机上装满水罐,增加4名机械师轮班摇动手动输水泵向散热器补充冷却水,应付了次日的阅兵式。经过改进,一共生产了818架。TB-3型飞机是一种老式飞机,但是在苏联空军历史上有重要作用。1932年3月23日,苏联革命军事委员会通过《关于工农红军空军组织原则》,强调必需建立强大的重型轰炸兵团。1933年,苏联开始组建远程航空兵军,到1935年已拥有400架TB-3。1938年5月已建立三个特种使命航空兵集团军,每个集团军中编有2个重型轰炸航空兵旅,每旅有TB-3飞机150-170架。成为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重型轰炸机部队。1936年后的肃反扩大化,空军的主要领导人遭清洗,飞机设计师被关押。空军的作战指导思想由空军独立作战变为以支援地面部队作战为主,也没有新型号的重型轰炸机代替TB-3。至卫国战争爆发前,重型轰炸机部队的建立完全停顿,这就不能不影响战争的进程。试想,如果在1940年苏联拥有数百架先进重型轰炸机的战略轰炸部队,显然在战争初期苏方的有利条件就要多得多。1942年,斯大林意识到这个问题,承认"我们没有组建轰炸航空兵,某种程度上讲,我们忽视了这个问题",但恶果已无法纠正。TB-3参加了二战前的若干局部战争:1938年苏日哈桑湖冲突;1939年哈勒欣河战役;1937年后援助中国6架,参加了抗日战争。TB-3在卫国战争中很少作为轰炸机使用,主要是作为运输机进行。1940年6月苏军入侵摩尔达维亚时,曾使用4个TB-3飞行团、170余架飞机,对比萨拉比亚地区空降了3个伞兵旅,切断罗马尼亚军队的退路。1942年1月的维亚济马空降战役是TB-3参加的最后一次作战。由于战斗机掩护不力,慢吞吞的TB-3损失严重。从此,TB-3开始退出现役。TB-3轰炸机
性能指标
成员:8人。
尺寸数据:翼展 22.6米,机长 16.4米,机高 3.4米,机翼面积56.7平方米。
重量数据:空重 千克,正常起飞重量 千克。
性能数据:最大平飞速度 250千米/时,升限 7000米,航程 2000千米。
武器装备:十挺 7.92毫米机枪。
动力装置:四台Mikulin AM-34活塞发动机,功率 4*820马力。
折叠 编辑本段 He系列
He-177A-3:第一种正式装备型。于1942年10月开始生产,总共生产170架,全部由亨克尔公司生产。
He-177A-4:由He177A-3改进而来的高空轰炸机。但该型机进行了重新设计,使飞机形状发生了很大变化,如垂尾由原来的单垂尾改为双垂尾,翼展增至44.2米,发动机为4台功率为1850马力的互相独立的发动机,加装了增压机舱(其中4名乘员在增压座舱里)。但德国空军对这个几乎完全重新设计的机型并不感兴趣,因此亨克尔公司后来在法国舒斯尼斯的法曼工厂继续发展,并命名为He-274。二战结束后,该型机仍在法国生产,称为AAS.01A型轰炸机。
He-177A-5:He-177系列的最后一种生产型号,也是性能最好和生产数量最多的。该型机只在1944年进行了生产,亨克尔公司和阿拉杜公司在当年至少生产了565架。该机相比于He-177A-3的改进之处有:拆除机翼内侧武器挂点沿线的福勒式副翼,采用了正常式副翼;发动机换装为两台新型DB610A/B,单台最大功率达到2950马力;最大载油量增至12500升(近、中、远程作战时载油量各为5610升、7610升、9610升);机翼结构进行了加强;缩短了起落架支架等。
He-177A-7:在He-177A-5的基础上发展的改进型重轰炸机,翼展增至36.6米,以便多载燃油,该型机共生产了6架。1946年,He-177作为战利品被运到英国范堡罗。
He-177B:该型机最初是由亨克尔和梅塞施密特两家公司合作研制,设计方案早在1938年11月19日就提出了,主要是想换装4台单独的朱姆211发动机以解决双联动耦合发动机引起的可靠性问题。但是这个方案被德国空军被打入了"冷宫",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4台独立发动机不能让飞机进行俯冲!但是后来由于双联动发动机频繁的事故,所以亨克尔公司决定自己来搞这种4发轰炸机,不过后来没有得到继续发展。
He-177B-0:它由He-177A-3改进而来,装4台宝马BMW810E发动机,每台输出功率1200马力,驱动4个三叶螺旋桨。尽管BMW810E发动机的功率比DB606和DB610小,但是可靠性大大提高。
He-117B-5:在He-117A-5基础上换装4发而成的重轰炸机型号。
He-117B-7:在He-117A-7基础上再增加翼展(增至36.6米),并换装朱姆222发动机而成的型号。另外,该型机还打算换装更先进的机载固定武器,如MG151/20机炮想换为厄利孔20毫米机炮,该炮重26.3公斤,射速为540发/分,初速为700米/秒。而对MG81机枪则有三种打算,如换为莱茵金属于1934年研制的MG15型7.92毫米机枪,该枪重8.1公斤,初速为765米/秒;或者换为MG17,该枪重8.1公斤,初速为905米/秒,射速为1180发/分;或者换为MGRh./B.7型7毫米机枪,该枪重4.5公斤,射速为1480发/分。但是该型机只是停留在设想阶段,从未生产出一架飞机。
折叠 B-29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有一种轰炸机已经超出了作为飞机的一般含义。它不仅被视为打败敌人的战略性进攻武器,而且带出了许多战役和保级数仅低于"曼哈顿工程"的作战计划,目的只有一个:在他的作战半径修建机场和基地。 这就是美国波音公司的B-29"超级空中堡垒"(Superportress)。
1943年6月初,当实验型的b 29轰炸机刚刚定型,美国陆军航空兵已迫不及待的减少58超重型轰炸连队超前进入了熟悉训练阶段,利用跨越青藏高原的航线为b29大量提供物资。当时中国抗日后方的成都机场,专门改建了跑道,成为b29在亚洲的第一个起飞基地。
1944年初,美国海军在太平洋战场上的节节胜利,航空兵为了配合战局的发展,决定用B29直接攻击日本本土,以加快日本帝国灭亡。同年6月15日,68架b29从印度起飞,在中国落地加油后,这直飞日本九州地区,轰炸了日本八幡铁厂,实现了自杜立特b25空袭东京之后,美军首次对日本的战略进攻。同年10月,对日本空袭再次升级,迫使日本调来更多的战斗机进行防御。11月24日起,轰炸范围已扩展到长崎、佐世保乃至中国的沈阳、鞍山等地。但是由于这一时期b29挂炸弹过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轰炸效果。
1945年,为了给濒临灭绝的日本大本营最后一击,8月6日和9日,第20航空队509混成联队393中队两架绰号为"伊诺拉·盖依"和"博克之车"的b29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了历史上第一颗和第二颗原子弹--小男孩和胖子,为太平洋战场画下了的句号。仅在战争最后一年,b29以极小的损失向日本投下了177000吨炸弹,实现了跨州级攻击的梦想,为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设计:1940年1月,美国陆军航空队为应付未来大规模战争只需要,向航空工业发出了巨型轰炸机的招标,波音公司的b32和b29有幸进入发展阶段,b29可以在同温层飞行,拥有完善的生命维护系统,总重为当时大型轰炸机的两倍,使一个令人生畏的庞然大物超级武器。
影响:b29在当时创下了世界之最,航程6000公里,能在万米高空巡航,最大速度600公里/小时,b29研制是对当时航空技术的重大挑战,它是首架全部依靠遥控自卫武器并应用火控系统和全增压的生产型轰炸机,他是整个二战中最杰出的轰炸机,很好的完成了"让战火在帝国的领土上完成",加速了日本帝国的灭亡。
不足:没有机动性、发动机可靠性欠佳。
数据:翼展, 43.1米. 机长, 30.2米. 机高, 4.98米,最大飞行速度:574公里/小时,实用升限,10241米,主要机载武器:12挺50机枪,1门20毫米航炮,普通炸弹,燃烧弹,核弹,最大载弹量9000公斤。B-29轰炸机
折叠 B-2
2014年6月22日,美国空军日前发布了B-2隐形战略轰炸机在空中加油的罕见照片。
照片由美军高级飞行员格里菲斯于6月11日拍摄,拍摄地点位于英国Cornish海岸上空。
B-2隐形轰炸机是当今世界上唯一一种的隐身战略轰炸机,于1997年正式服役。
由于其作战航程长,美国很少在本土之外部署该轰炸机。不过,美国空军在英国费尔福德空军基地部署了两架,分析人士称是为了加强英美两国之间的同盟关系。
折叠 编辑本段 未来发展
冷战结束之后,两大强权与附属势力的对抗不复存在,轰炸机担任核子武力投射的地位出现很大的变化。当弹道导弹出现的时候曾经一度威胁到轰炸机的需求与地位,在巡航导弹成熟之后,美国与俄国的战略轰炸机基本上也成为导弹的投射载具,传统的核子炸弹并不适用,也成为比过去更具象征性的威吓力量。
俄美两国对于下一代的战略轰炸机尚未有明显的计划,英国与法国则放弃相关的发展。其他国家也没有跟进的迹象。加上空中加油技术与远程空载导弹的普遍化,大型且昂贵的战略轰炸机将会逐渐被中小型的机种与导弹加以取代。
专门的战术轰炸机也逐渐被多用途的战斗机或者是新一代攻击机配合精确导引武器替代。冷战之后的空中打击非常强调降低非战斗人员与物资的损毁,各国纷纷发展精确度更高,但是减小弹头重量的新型炸弹,使得外型较小的飞机的轰炸效率比过去中大型轰炸机使用无导引炸弹高出很多。
降低轰炸机的可侦测性,也就是减少轰炸机散发的各种电磁讯号是设计的主流,限于各国拥有的技术,生产工艺能力以及可运用的成本,实际上能够达到的效果会有很大的不同。为了达到这个目标,高速飞行能力将不再是强调的设计重点,除了高速下机体摩擦会散发大量的红外线讯号以外,材料与制造的问题也会限制这方面的需求。
以无人飞机取代有人轰炸机将会是未来发展的另一个趋势,除了降低操作成本,减少人员伤亡以外,机体得以缩小并且提高运动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减少被侦测的距离与机率。只是纯粹自动化的无人轰炸机还需要不少时间才会到达系统成熟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