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2023-01-01 15:41:01
添加义项
?
义项指多义词的不同概念,如李娜的义项:网球运动员、歌手等;非诚勿扰的义项:冯小刚执导电影、江苏卫视交友节目等。 查看详细规范>>
朴素 这是一个多义词,请在下列义项中选择浏览(共2个义项):

朴素 - 老子德道经第六十三章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所属类别 :
条暂无分类
编辑分类

朴素是《老子德道经》第六十三章,老子《德道经》是一部生命科学的百科全书,他在两千五百年前就已经将双螺旋结构的两个链条分别命名为“素”和“朴”——“见素抱朴,少私而寡欲,绝学无忧”;并且将现代科学仍未发现的DNA双链条中央的质象能量轴命名为“众父”,而将细胞命名为“爲+心guai,心上爲”。在本章老子曰:“见素抱朴,少私而寡欲,绝学无忧”,只要真实地实践圣人之治的方法论,“修之身,其德乃真”,去实践“见素抱朴,少私而寡欲”。在道光德能中保持住朴素无华,忠信厚实,扼制清除过分的私心贪欲,就能掌握圣人之治的“绝学”,永无忧患苦厄!

基本信息

  • 中文名

    朴素

  • 出处

    《老子德道经》第六十三章

  • 作者

    老子 校注熊春锦

  • 出版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折叠 编辑本段 360百科老子德道经简介

中华传统道德根文化宝库中,老子的《德道经》是万经之王,是一部殊胜的“哲学诗”。它揭示出,道就是宇宙自然的本源,是天地人万物生化繁衍动力的源泉,是宇宙万物可分可合的结构模式和运行规律。道无形无相,不生不灭,无增无减。德是道的外显,慢派玉械伟乐是道的载体和表现形态,德是道光能量的表现形式。五德的仁义礼智信精心南宽慢威,就是道的木金火水土五种能量元素。

道德充满宇宙自然和万物的内外,无所不在。道光德能养育生息着天地人万物。乐围蒸一切物质和生命的目握独铁百还德告蒸销生存与发展,都是道德能量物质的巨大作用力。德能蓄聚的厚薄浓淡,决定着万物和生命质量层次的高低宣考展时听盾器种,规范着物性的特征和物体的轻重大小,以及生存运极村化过程的长短久渐。

“德”,就像人类和万物分秒不可离开的阳光、空炁和水一样体北务眼院热,德能就布分在我们体内;一旦离开道德,人的生命也就必然终结。

2004年12月,熊春锦先生以马王堆帛书甲本为蓝本,广泛参照其他版本,校勘出版了《老子·德道经》,并先后修订,查证原貌,澄清流弊,还老子“淳德归道”之本意。并以“一元四素方法论”为统领,对《老子·德道经抓否细法液》的经典文字进行了详细的注解。[1]

折叠 编辑本段 原文

第六十三章 樸素

絕聖棄智,民利百負①;

絕仁棄義,民復畜慈②;

絕巧棄利,盜賊无有③。

此三言也,以爲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屬④:

見素抱樸⑤,少私而寡欲单茶山班起空德⑥,絕學无憂⑦。

折叠 编辑本段 咬文嚼字

资压类练白罪《荀子·勸學》:“假菜告岁高巴商点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移飞处投呼多河”。即橫渡,穿越慢显移洋逐眼得置之義。絕學(獨到的學問);絕才(才能無人能及);絕手(一等才朝厂曾划句素藝的高手)。《說文》:“斷絲也”。斷絕,割斷,切斷。

:甲本作“聲”,乙本作“耳口”,通“聖”。

:《爾雅》:“忘也”。《左傳·昭公十三年》:“其庸可棄乎”。註:猶忘。《說文》:“捐也”。扔掉,抛棄。忘記,廢除,違背,背古艺层千右同叛,離開等義。

:帛書买充群加派衡实长渐作“知”,古通。

:《說文》品纸甲背免历艺文:“負,恃也。从人守貝,有所恃也。一曰受貨不償。”有擔負、享有、遭受、違背、失敗、負降家款的基胜施手象松債、負責等多義。通“背”,背負;通“賠”,賠償、補償。古讀音背。乙本及通行本作“倍”。楚簡本作“伓”,有力也(見《說文》)。古同“伾”。伾伾,眾也(《廣雅》)。

:會意。甲骨文字形,表示牽引,下象出氣的牛及育号破鼻形。牛鼻被牽著,說明是已被人類馴服豢養的家畜。本義:草划更市谁汽家畜。《說文》:“畜,田畜也。”有養育、畜養、培養等義。又有順從,馴服義。《禮記·祭統》:“孝者畜也。順於道,不逆於倫,是之爲畜。”其他本作“孝”。

“畜”字,含有左业根合四么慢谁日养育的作用,具有养育的功能。”则集游盾度脱场对“畜”字的解释,《说文解字》已经丢掉了它的修身意义,煤上无欢衡黄素承计并不知道祖先们创造“畜”字的原意。《说文解字》里的这个解释只是显态的以字解字而已,不知道这个“田”真正在哪里。当然,有些人对甲骨文上面的“玄”也不认识,认为它是一头牛,拴着它的鼻子在走,去耕田,这些解释都挺有趣的。然而,如果要是对古文多读一些,对古代经典多了解一些,就会发现并不能这样去解释。

“畜”上面是一个“玄之好底英几标步啊调有玄”的“玄”字,而下面是一个耐掌意船师活“田”字,甲骨文的“畜”字就很有趣,它的下丹田里面就不像上面的这个“田”字,而是将下丹田里面的气路,也就是将精转气和气转精的去路都做了简要描述。将其放大以后一看,就跟人的命线紧密联系在一起,而且跟阴蹻上来的气科候路,到脐门的气路,到后面命门的气四世底率觉世穿约路,都做了一个简单的描述;便那劳然后,上面才是用“玄之有玄”之“玄”与天相连。​这别天九脸溶不起些象意都说明“畜”品染字具有修身的意义,是指在人类的丹田当中去养自己的精,养自己的气,养自己的神,这才是“畜”,从而反映出每一个都感志威奏爱维生命就是“道生之渐切体己混求而德畜之”。

《易经·大畜》说:“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听双印斤齐触抗另劳敌洋畜其德。”这就很精准,畜养的是德,而不是其它东西。《左传·哀公二十六年》中说:“天下谁诉怀企绍知矿顾盐畜之”。整个天下是谁在提供营养呢?《孟子·梁惠王上》说:“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课跟片往范应七微足以畜妻子”。连老婆都是要男人养护的。“畜”,就是养的意思。

《左传·昭公二从买依乡扩十三年》中说:“家养谓之畜,野生谓之兽。”畜生,形容卑鄙或兽性的人,还可以形容呆傻、愚蠢、粗俗、邪恶、堕落、贪欲或残忍而令人鄙视、厌恶续卫体架在飞架搞银的人。可见,“畜”字解阻条雨民着消岁压办搞处释的内容还是很多的。

“玄”“田”藏着“德畜之”的奥妙通断煤起依造责田优整直。“玄之有玄,众眇之门。”“玄”与“田”之间的关系,可以说需要修身内求,来使它一目了然。在的体内,在丹田中和丹田上以及丹田之下,离不开利用丹田,来验证玄曲波纹能量的运动规律和现象。

德一的能量,弥漫在宇宙万物的内外,各有质量高低与数量多少的差异。德一能量在“空”和“无”内属于光态能量,一旦进入物体之内就发生质性变化,而称之为炁或气。天德养神,地谷养简龙阶笔神阻已计类字形。德一进入大地变为地气,五谷种于大地被地气所养,转化为五谷,有相离分州单赶积与无相高度合一。人们食之,同样是“德畜之”的表现。万事万物的生、长、老、亡都离不开德的能量的营养,只是形式各有不同威讨随

:帛書作“茲”,相通而含修意。

:技藝高明、精巧;又有虛僞、巧詐之義。

:《說文》:“銛也”。銛,一種家具,鋒利的利器。《玉篇》:“銛也,随比银评几粮诉构善也,得財也。”利益,名利等義。前三句楚簡本作“絕智弃卞(辨),民利百伓;絕攷(巧)弃利,覜惻亡又(有);絕(僞)弃,民复季子。”可見,楚簡本似爲《老子》原著修改本,因楚簡本中修真學內義已經丟失。雖無“絕聖、絕仁、棄義”之詞。亦只說明無法解讀而修改。

段義:聖、仁、義本是褒義,但當大道廢失以後,離開了道“无”德“一”,陷在陰陽之二中不能自拔。回歸於德“一”中,必須超越聖仁義智,忘巧忘利。直接回歸德“一”和道“○”。人民返樸歸真才是根治之法。修真學中,修德“一”修道“○”是根本性的原則,人間無上的絕學是要抱一無離,絕聖、絕仁、絕巧三都是指聖仁巧的最高境界。實現了那麽後天的愚智、陰義、利己等現象也就自然放棄了。身國中的眾生也就自然實現民利百負,民復畜茲,盜賊無有,精氣神不會耗失。如果深陷在普通的、一般的聖、仁、巧的層次中實踐,就不能擺愚智、陰義、私利的長期制約,在修真的子系統中跋涉,難以進入德一和道○的境界之中。

④前句通行本作“此三者”。:不曾,沒有。通行本作“不”。

句義:上述三句如果說還未論述充分的話,則使其有所屬,如下。

:《說文》:“視也”。又爲“現”的古字。

:修真學中指慧明本色之光,此光能透物。素在常道中指事物的本色,沒有染色的白色絲綢。《說文》:“素,白緻繒也。”段註:“帛之白而細者也。”《廣韻》:“列子曰:素者質之始也。又空也,故也,帛也。”質樸無華的,本質的,平白的,平素、往常,素食、太素(質之始也,參見第四章註③)等義。:用手臂圍住,捧等義。通“保”,保護、愛護、持守之義。

:修真學中指還未散失開的德“一”的品格和狀態,常道中指未經加工的木材。

句義:顯現並看穿事物原始的本質,保持住淳樸的天然屬性,避免塵濁的污染。德“一”能量的修證則爲:所以要運用有所依從的方法,當坐忘時能夠見到白毫光以後,就要抱元守一,棄繁從簡,清靜无爲。見白色性光爲素,抱一無離爲樸。德“一”能量樸散爲五數之德能後,只有運用守一抱一之功,才能實現返樸歸真。

:甲乙本均缺,楚簡本作“厶”,“私”之古體。通行本作“思”。

:少也。

句義:德“一”品格的修證,逐步地、持恆地修心煉己,減少私心,修正稟性和習性。淡化欲望和各種貪念。

:《說文》:“覺悟也”。《尚書大傳》:“學,效也。”學習、效法之義。本句通行本歸在下章。楚簡本此句對應在第十一章“无爲而无不爲”句後,“唯與訶”句前。

句義:淳德歸道的學問就是獨一無二的絕學,掌握了她也就永無憂患。

〖註音〗

畜:xù音蓄;棄:qì音器。負:bèi音背;寡:guǎ音剐;伓:pī音丕;見:xìan音現。

折叠 编辑本段 绝圣弃智,民利百负

在圣治时期,以及在智能文明文化诞生之前和形成的过程当中,古代的至圣先贤们对于这个“智”的认知,有一个慧识期的定义。只有将圣治时期圣人们对“智”的生理定义,修身定义,运用定义弄清楚,才能够正确解读现代人对智能痴迷若狂且迷之甚深的认知,从而回到一个系统论的清晰状态,正确对待智识,也就是要正确对待左脑,正确对待心灵的阴我之心,正确对待肾臟里面的阴智和阴水。

老子为何要指出要放弃对智识的追求而崇尚慧识的确立呢?简单而言,从自己的手上就可以找到其中的答案。大家可以把手伸出来,看一看自己的小手指头在整个掌指中的位置,它是排在末位,而且还是最短小的。在传统中医当中,在修身内证当中,都无一例外地验证出,人类的小手指在五行中属水,内通于自己的肾。这根小手指头向外,则表达肾智的作用力和功效,它所代表的智识力量,明显差异于象意信德的拇指和仁德的食指,以及象意礼德的中指和义德的无名指这四个手指头,明显逊于象喻信仁礼义的其它四根手指。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手上比照一下,看看到底哪根指头的力量最大,是不是小手指头的力量作用力最大?这样自己对照研究一番,答案也就一清二楚了。人类最常运用的,不过就是运用小手指头抠抠鼻孔,掏一掏耳朵,其它的作用几乎甚少见之。

可以归纳总结一下,看看代表智识,代表肾智外显作用功能的这根小手指头,还具有哪些生理功能和效用,值得称赞和称道而没有被发现。虽然每一个人在自己身上,可以找到象喻五德智德的这根小手指头的生理功能和功效作用,并不是像其它四根手指头那样功用卓著,典型有用;然而,人们却犯了一种共性的错误,在2000多年以来却将智能奉若神明。在丧失了慧识以后,将智识当做唯一的生命力量源泉,却不能从自然天生的小手指功能的短缺上,参悟出智识的局限性和力量的局限性。这岂不是一件咄咄怪事么?怎么也使人想不通,为什么人们就将这个非常典型的现象忽略不计呢?包括很多证道不离其身的人,也同样会犯这种糊涂的错误,那就更加遗憾。

古代的圣人们对此其实早就洞若观火,非常透彻地将这些生理上的原理观察得清清楚楚,将智识对我们生命的作用,对社会的作用,早就揭示得明明白白。《尸子》卷上有这样一段话:“(圣人)畜智而不主智,……智则人用之。”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真正的圣人圣治,是养畜,畜养这个智识,但并不主张大力去运用智识,不要把智识当做生命的主宰。由此可见,也不是提倡我们大家每个人都把小手指头掰断,或者剁掉不要了,而是要让它保留,要让它丰满,同样充满着力量,但是不要让它主事,不要纵容它成为生命的主导。“智则人用之”,这个智只是常人使用的;而明智的人,注意修身的人,研究生命真相的人,则要注意,只是掌握它的“有之以为利”即可,而不能完全依靠它。

《韩非子▪问田》中也谈到:“臣闻服礼辞让,全之术也;修行退智,遂之道也。”在这一句话里,可以看到,韩非子虽然没有得诀,不知道如何进行圣人之治修身,对于内圣外王的实践方法没有掌握,所以他只是说“臣闻”,自己只是听说这个“服礼辞让”,作为一个完人,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应该掌握这个技术方法;而修行却不同,需要将自己的智识保持一种退让的状态,不要让它作为主导,从而顺遂道的产生。这个“退智”,也就是指隐藏才智,不露锋芒。达到这样的目的是干什么呢?运用这样的方法是做什么呢?——就是要节约自己的肾水这个先天至宝,圣人爱精,惜精,保精,都是指节约肾水,以待慧识的生成。在这里,就可以看到这个典型的揭示。

北齐的刘昼,有一本著作叫《新论▪韬光》,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是以古之有德者,韬迹隐智,以密其外。”这个“韬迹隐智”,就是讲藏匿踪迹,不露才智,以求自己的心肾阴平阳秘。因为肾藏志,而心用智。心智肾智,实际上关乎肾水里面的火以及心火里面的水这一对真火真水,是否能够相交平衡,而达到一种阴平阳秘的状态。所以,在古时候,有德的人和已经进入了德一状态的修身者,他们为了保持这种“一”的状态不再分离,常常采用韬光隐晦,韬迹隐智,以密其外,不受外界的干扰,所以要“韬光”,使这个德一的光能够避免无谓的消耗。这是圣人之治得一以后一种高层次养生修身的重要方法。

在《吕氏春秋▪分职》里面,也有“夫君也者,处处服素而无智,故能使众智也……无智,无能,无为,此君之所执也”的记载。这段话挺有意思的,虽然是记载在《吕氏春秋》里面,但是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在慧治时期和圣治时代,对于一个君王的修身要求是非常高的,要求随时随地都要做到见素抱朴,而不用后天的智识。只要做到这一点,就能够驾驭众人的智识和常人的智识。作为君王,则应该是处在无智,无能,无为状态,这才是君王应当执守的基本原则。古代的君王修持见素抱朴,实践绝学无忧的圣人之治,用无为而治的慧识调控无为的智识,所以能以上驭下,调动并运用众人的智识。

《老子德道经》第五十五章玄中:“卅輻同一轂,當其无,有車之用也。埏埴爲器,當其无,有埴器之用也。鑿戶牖,當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爲利,无之以爲用。”有舟车之用也,有房屋之用也,埴为器,有器之用也,都是无用,用的是这个“无”。“无用”这一词,无智,无能和无为,都是用的这个“无”。晋朝的支盾在《大小品对比要抄序》也有一段话:“无物于物,故能齐于物;无智于智,故能齐于智”。但是非常可惜,在整个社会离道失德以后,“无智”一词的本义却演变成了“愚蠢”和“无知”,词义就完全相反了。这就是慧识和智识矛盾之所在。

从上面的论述当中,可以建立一个观念,那就是圣人之治。如果是圣治的时候,那么是主张“无智”的,是提倡“无能”的,是提倡“无为”的,是提倡“无用”的。但这是否意味着否定智识的客观存在呢?——也不是的。《文子▪微明》:“老子曰:凡人之道,心欲小,智欲大;智欲圆,行欲方,……智圆者,无不知也;行方者,有不为也。”这就解释得非常直接。用三言句,四言句,就将凡人之道,如何修精,如何修智,如何修智识,如何把握行为,说得一清二楚。由此可见,老子提出的“弃智”,是相对于修持圣道绝学的修身实践者而言的;对于非修身的平凡之人,则另有专论明确的加以阐述的。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德道经》五千言,是指导修身者们内修圣治的专用教科书。

关于外王的论述,在历史上是肯定同样存在的。可惜的是,在汉朝的时候全都被官方编修给清除了,所以我们现在只能从《文子》,《庄子》,《尸子》等历史著作中,寻觅到或看到少量的转述性记载。通篇的内容或整章的内容,已经难以发现。

老子论外王之治的教科书虽然被毁失了,在2000多年以来造成了历史的空缺,促成了改良儒学占据霸治地位,但是1973年《黄帝四经》在湖南出土而重见天日,却又为人类提供了久违的绝学分支系统,补上了内圣外王之治的修身治世绝学,将内圣外王之治的修身治世绝学完整呈现在我们面前,从而能使我们可以比较全面地回朔到汉朝早期,窥探到西汉早期时代的黄老绝学内容。为什么称之为黄老之学,为什么称之为黄老的道德学问,只要将帛书版的《黄帝四经》和老子的《德道经》结合起来研究,就重新复原了道德根文化系统的历史原貌,使我们在近代实践黄老的绝学,复兴道德根文化,成为可能,有了重要的资粮,有了完整的教科书。而改良儒学的霸治内容,则可以在《黄帝四经》中得到甄别,使得如何进行符合内圣之治的外王之治修身经世致用方法,也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全貌。

对于这个“智”的运用,黄老学说当中做了最准确的符合生理,符合修身要求,符合慧识,符合重回无为圣治的阐释,对此进行了全面的指导。他们把握住最好的释读和阐释,远比改良儒学的内容要清晰明白得多,因为源自于古代修身求证所得,是真正成为真人,成为圣至真人以后,通过他们的切身体会所总结出来的经验,而其它学说当中并没有达到这一个层次,说不清,道不明,所以对智识仍然是痴恋,迷恋,深陷其中而难以放弃。[3]

折叠 编辑本段 经典学习方法

道德的经典,可以从养生、管理、文化、教育、生活等等各方面去理解和体悟。  古训曰:未修身时莫解老。《老子·德道经》是体之于身的学问,用内求、内观的方法。运用一元四素方法论之象、数、理、气来解析《老子·德道经》。是“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体之于身而知道的过程。

老子告诫一切读者:“为学日益,闻道日损”,每天通过后天认知学习积累掌握的经验知识,并不是人类最高的学问。“会当临绝顶”,要掌握人间绝学,就应当通过修身而掌握圣人之治的绝学。通过修身而天人合一,攀登一切学问的绝顶。老子说“绝圣弃智,民利百负;绝仁弃义,民复畜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当掌握了绝顶的圣人之治的学问,能够“无为而无不为”时,能够“无之以为用”时,人们拼命追求后天智识的积累,实现大智也就失去了价值和意义,这就是“绝圣弃智,民利百负”。当“修之身,其德乃真”,进入到仁性的绝顶“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的境界时,整个社会也就慈爱、平等、大公、大同,复归于“尊道贵德”的社会状态中,也就不需要运用孔子所倡导的仁义礼这一套学问来规范制约了,这就是“绝仁弃义,民复畜慈”的正解。能够天人合一、无为而无不为时,一切科学发明创造的灵感巧思就会自然迸发,科学创造发明中什么应当发明、什么不应当发明,也就了然于胸,“无之以为用”进行自然调控。那种仅凭后天智识进行盲目地发展,盗天窃地,破坏自然生态平衡,破坏人类生存环境,违背自然道德法则,以及社会健康稳定发展的错误取向,以及仅用智谋进行取利、益己之私的现象,自然就会放弃,盗取剽窃也就自然绝迹。这就是“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的正解。

非常可惜,由于社会上丢失修之身的方法远久,人们对老子说的这个“绝”字难以正确解读,居然解读成老子“竟然自称抛弃智慧、拒绝学问”,这种误读错解,流毒甚广,几乎遍及现代的各类文章论文之中,对复兴道德文化为害甚重。无怪乎,修身的前辈们都要谆谆告诫自己的弟子:“未修真时莫解老”!

英国李约瑟博士经过长期研究中国历史以后,曾经说:“我们从儒家开始,以示尊崇,因它在后来一直支配着整个中国的思想,虽然它对科学的贡献几乎全是消极的。从儒家很容易转向它的劲敌道家。道家对自然界的推究和洞察完全可与亚里士多德以前的希腊思想相媲美,而且成为整个中国科学的基础。其所以有必要强调常被人们所忽视的这两家的政治对立方面,是因为儒家思想是承认封建社会的,而道家则强烈予以反对。”李约瑟对中国文化和科学的观察研究,其洞察力真可谓入木三分。

老子·德道经》是体之于身的学问,用内求、内观的方法。运用一元四素方法论之象、数、理、气来解析《老子·德道经》。是“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体之于身而知道的过程。

中国古代文化当中,经典的学习是要调动舌头,调动眼睛,调动手,还有调心。基本上是要求四动:眼动,舌动,手动,心动。要一起动起来,那才叫读书。

老子·德道经》《观眇》章:“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这里的“可”字,最初造字时的原意,是在桌案前,开口,恭敬的诵读。“道,可道也”就是告诉人们,要开口,恭敬的诵读老子的非恒道的经典,就可以感悟道境,明德知道。

孔子说:诵诗读书,与古人居;读书诵诗,与古人谋。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法宝,全在于开口诵读经典。通过诵读经典,达到口开舌通心,心窍开而智慧出,心身与圣人同处于相同的精神境界,心心相印,心灵相通,进入实现比直觉、灵感更深层面的性慧,从而直接与圣人“相谋”得到精神的升华,进入修身养德,证道而天人合一的境界之内。

汉字文理基因中的“素”,象形表意极为惟妙惟肖地在左右表达着“父”的信息和DNA的双螺旋结构信息,将DNA的慧观结构作出了真实的描画记录,与高倍电子显微镜下获得的图案惊人地相似。故老子亦曰:“见素抱朴。”

汉字文理基因的“朴”,象形表意是修木德之仁,才能见素。从字形结构上不难看出,朴的右侧结构与“素”的图文极其相似,只是左侧加了个木字旁,寓意阳木仁德相引,即可以整体全部地察观到完整的细胞结构。[2]

参考资料
  • 1. 熊春锦 - 老子德道经 / 北京 -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 2019 . 1.
  • 2. 熊春锦 - 道医学 / 北京 - 华龄出版社 , 2022 . 267.
  • 3. 熊春锦 - 中华传统五德修身文化·智 / 北京 - 人民日报出版社 , 2017 . 68.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