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 编辑本段 基本简介
锔,人造金属元素,符号Cm,原子序数96。银白色。有强烈或较强的放射性,由人工核反应获得。在一般社会生活中极不常见,在放射化学实验及特殊的同位素能源中使用较为广泛。
折叠 编辑本段 发现简史
折叠 编辑本段 矿藏分布
锔在地球上没有单质或化合物矿藏存在,只能人工来合成。
折叠 编辑本段 物理性质
密度为13.5克/厘米3。室温下为双一六方密堆积;较高温度时为面心立方结构。熔点为1340±40℃。银白色金属。在空气中银白色金属光泽会变暗。银白色的放射性人造金属元素,有延展性。
锔为银白色金属,熔点1340°C,锔有两种同素异形体,其密度分别是13.51克/厘米³和19.26克/厘米³。金属锔易溶于稀的无机酸;
元素名称:锔
元素原子量:[247]
氧化态:
Main Cm+3
Other Cm+2, Cm+4
原子体积:(立方厘米/摩尔)
18.28
晶体结构:晶胞为六方晶胞。
晶胞参数:
a = 349.6 pm
b = 349.6 pm
c = 1133.1 pm
α = 90°
β = 90°
γ = 120°
元素类型:金属
相对原子质量: 247.07 常见化合价: +3,+4 电负性: 1.3
外围电子排布: 5f7 6d1 7s2 核外电子排布: 2,8,18,32,25,9,2
同位素及放射线: Cm-241[32.8d] Cm-242[162.8d] Cm-243[29.1y] Cm-244[18.1y] Cm-245[8500y] Cm-246[4760y] Cm-247(放 α[15600000y]) Cm-248[348000y] Cm-249[1.1h] Cm-250[9700
电子亲合和能: 0 KJ·mol-1
第一电离能: 588 KJ·mol-1 第二电离能: 0 KJ·mol-1 第三电离能: 0 KJ·mol-1
单质密度: 13.511 g/cm3单质熔点: 1340.0 ℃ 单质沸点: 约3000 ℃
原子半径: 0 埃 离子半径: 埃 共价半径: 0 埃
状态:人造放射性元素。
熔 点(℃): 1067
沸 点(℃): 3110
密度(g/cc,300K): 13.5
比 热/J/gK :
蒸发热/KJ/mol :
熔化热/KJ/mol: 15
导电率/106/cm :
导热系数/W/cmK: 0.1
折叠 编辑本段 化学性质
易溶于普通的无机酸中,多是三价化合物。化学性质与稀土元素极相似,有多种同位素。主要的有Cm、Cm、Cm、Cm等。
研究过的锔的固体化合物主要有卤化物、氢化物和氧化物。
折叠 编辑本段 同位素
同位素 半衰期
242Cm 106d
243Cm 29.1y
244Cm 18.1y
245Cm 8500y
246Cm 4730y
247Cm 1.56x10^7y
248Cm 3.40x10^5y
250Cm 9000y
折叠 编辑本段 应用领域
折叠 编辑本段 制备方法
通过用氦核轰击钚原子制得。锔的放射性如此强烈,以至于在黑暗中会闪闪发光。
锔,原子序数96,因纪念著名科学家居里夫妇而得名。1944年美国科学家西博格、詹姆斯等用32兆电子伏特的α粒子轰击钚239时发现锔242,现已发现质量数为238~251的全部锔同位素。锔的发现先于95号元素镅。
折叠 古代行业
中国有句古话,叫"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这说的是一门古老的民间手艺---"锔瓷",就是把打碎的瓷器,用像订书钉一样的金属"锔子",再修复起来的技术,在宋朝名画《清明上河图》里,就可以看到街边"锔瓷"的场景。中国清代锔瓷艺术欣赏根据锔瓷地域的发展逐渐形成各自手法形成了中国、日本、欧洲三个最大的策源地。只有中国的锔瓷才能称作艺术。所以被称作锔艺。日本将传统锔瓷后用蛋清和白磁粉填缝改成了大漆金缮所以只能称柳钉锔,而且在近代土见益弘继续改变锔瓷 方法没有保留中国古老方法不能称作艺术。日本最早只有《蚂蝗绊茶瓯记》 有记载锔碗时代出现很晚和中国比只能算是小弟弟。欧洲锔瓷根据考证为早期赴欧洲的华工带去的技术。
日本毫无神韵的柳丁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