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 编辑本段 简介
根据佛典记录和现代考证,印度释迦族(种)人中的以马为图腾的一支,公元前7世纪,来到今尼泊尔与印度交界的平原地带定居。国家管理采取部落共和制,释迦牟尼之父净饭王,又名首图驮那,为迦毗罗卫城推选出来的执政官,因此不是世袭的国王。
折叠 编辑本段 面积
折叠 编辑本段 人口
人口据《增一阿含经》云:"流离王杀九千九百九十万人,流血成河,烧迦毗罗越城。"
《法句譬喻经》云:"琉璃王伐舍夷国,杀三亿人已引军还国。"
折叠 编辑本段 外交
折叠 编辑本段 考古
印度迦毗罗卫城,乔达摩·悉达多在此生活了29年,约在公元前537年,他出家修行,并最终创立了佛教,成为举世闻名的大圣先贤,因此以该城的名称,代之此支释迦人的定居地就不足为奇。另外,对于古代印度的"国"也不必太过较真,佛典里有就3村为国的记载。
在佛陀生活的时代,迦毗罗卫国实际上是侨萨罗国的属地。在侨萨罗国的毗琉璃王执政之后,迦毗罗卫城的王宫遗址为报旧怨,对迦毗罗卫城采取了屠灭式剿杀,释迦族人从此流落四方,迦毗罗卫城也掩埋在泥土之下。
现代考古确认,迦毗罗卫城的王宫遗址在尼泊尔国中西部省迦毗罗伐斯堵(Kapilvastu)县提劳拉柯特(Tilaurakot)村,地理坐标:北纬27.5739916度,东经83.0520061度。在这里现在已经发掘出了公元前1000年-前600年陶器碎片,目前日本考古队第二期发掘工作正在进行,人们期待这里能够有更为丰富的考古发现。
公元前249年,阿育王曾经迦毗罗卫城瞻礼,并且树立石柱作纪念,可惜考古发掘至今还没有发现。
公元404年,法显到达迦毗罗卫城,记录佛陀故国已经"大空荒,人民希疏,道路怖畏白象、师子,不可妄行。"法显还详细记述了城内外有关佛陀的各处圣迹,特别是关于蓝毗尼园在城东五十里(约21千米)的记述,与现今情况高度吻合。
折叠 编辑本段 史载
公元635年,玄奘在《大唐西域记》卷六记述,佛陀故国荒废的情况更为详细:"劫比罗伐窣堵国周四千余里。空城十数,荒芜已甚。王城颓圮,周量不详。其内宫城周十四五里,垒砖而成,基址峻固。迦毗罗卫城的东门遗址空荒久远,人里稀旷,无大君长,城各立主。土地良沃,稼穑时播。气序无愆,风俗和畅。伽蓝故基千有余所,而宫城之侧有一伽蓝,僧徒三十余人,习学小乘正量部教。天祠两所,异道杂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