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 编辑本段 项目简介
19世纪80年代,加拿大修建室内冰球场,一些速度滑冰爱好者经常到室内冰球场练习。及至90年代中期,加拿大的蒙特利尔、魁北克、温尼伯等城市相继出现室内速度滑冰比赛。1905年加拿大首次举行全国短道速滑(Short track speed skating)锦标赛,后逐渐在欧美国家广泛开展。1969年加拿大在第33届国际滑冰联盟代表大会上,向与会代表散发了《短跑道速度滑冰规则》,1975年国际滑冰联盟成立短跑道速度滑冰技术委员会。1976年首次在美国伊利诺伊州的尚佩思举行国际短道速滑赛。1981年起举办世界短道速滑锦标赛。
1988年短道速滑首次被冬奥会列为表演项目 。
1992年被列为冬奥会正式比赛项目 ,有男子500米(1994年列入)、1000米(1992年列入)、5000米接力(1992年列入)、1500米(2002年列入)、女子500米(1992年列入)、1000米(1994年列入)、3000米接力(1992年列入)以及1500米(2002年列入)。
折叠 比赛分项
男子4圈追逐、7圈追逐、9圈追逐、全能、500米、1000米、1500米、3000米、5000 米接力;
女子4圈追逐、7圈追逐、9圈追逐、全能、500米、1000米、1500米、超级3000米、3000米接力。
折叠 比赛规则
短道速滑比赛采用淘汰制,以预赛、次赛、半决赛、决赛的比赛方式进行。4-8名运动员在一条起跑线上同时起跑出发,最新规则规定,预赛站位通过抽签决定,之后的比赛按照上一轮比赛的成绩确定站位,成绩好的站内道。比赛途中在不违犯规则的前提下运动员可以随时超越对手。 场地周长111.12米,直道宽不小于7米,弯道半径8米,直道长28.85米。
折叠 比赛方式
- 一般情况下,500米、1000米等短距离比赛由4名选手同时出发;1500米以上的长距离比赛由6-8名选手同时出发
- 只有每场比赛获得前2~3名的选手才可以进入下一轮比赛,因此比起记录,排名更加重要
- 由于赛道较短,且由多位选手同时滑行,因此允许一定程度上的身体接触,但是推挤其他选手或阻碍前进路线的行为将被视为犯规
- 禁止脱离跑道、降低速度、冲撞、踢出局
- 违规被取消资格的选手将无法进入下一轮的比赛
所有运动员必须佩戴下列装备:
1)短道速滑安全头盔应符合现行的ASTM标准。头盔必须有一个规则的形状,不能有突起。
2)耐切割手套或皮革制成的连指手套,或不含羊毛的合成材料手套。
3)防割、防扎耐用材料的护腿。
4)符合97.1402号MU型安全比赛服。
5)长袖长裤连身服。
6)软垫或软垫的硬壳护膝。
7)冰刀管必须是封闭的,刀根必须是圆弧形。最小半径为10毫米。刀管最少有两点固定在鞋上,没有可动的部分。
8)所有中国运动员必须佩戴中国滑冰协会批准使用的护颈。
折叠 编辑本段 比赛特点
和其他单纯比较运动能力的比赛项目不同,短道速滑的实质是考验人与人之间战术配合的体育比赛项目。短道速滑有着丰富的战术体系。短道速滑战术是依据项目特点,竞赛规则以及赛场变化为战胜对手,实现统一目标所采取的个人或集体行动手段的总称。
在短道速滑比赛中,不同的战术具有不同的作用和效果。短道速滑战术按性质可分为领先类战术、拖后类战术、破坏与犯规类战术、掩护与配合类战术以及心理战术等。
折叠 编辑本段 运动起源
在速度滑冰(长道)成为一项国际化的运动项目后不久,短道速滑开始在欧洲出现。1889年举行了第一届长道速度滑冰世界锦标赛,三年之后,国际滑冰联盟(ISU)于1892年成立。
但是直到二十世纪初期,短道速滑才在北美地区举行公开的比赛。1906年,美国和加拿大联合举办了短道速滑的国际比赛,1921年开始举行每年一度的国际短道速滑锦标赛。
1920-1940年间,短道速滑在北美地区迅速普及。1932年冬奥会的组织者甚至把长道速滑改成类似于短道速滑的的形式,其刺激程度也大大增加。1976和1977年举行了最初的两届短道速滑世界锦标赛,但是没有得到ISU的正式承认。ISU官方承办的短道速滑锦标赛开始于1978年,但是第一届ISU短道速滑世界锦标赛直至1981年才在法国的默东举行。
早在1932年的普莱西德湖冬奥会上就出现了类似与今时短道速滑形式的短道滑冰比赛,当时曾引起一部分短道速滑运动员对短道竞赛的形式不满,因而拒绝参加这种形式的比赛,著名的五枚冬奥金牌得主克劳斯-桑博格就曾不预合作。
1988年的卡尔加里冬奥会上设置了短道速滑的10个表演项目,直到1992年阿尔贝维尔冬奥会才正式被设立为比赛项目,此次一亮相就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取得巨大的成功。
在短道速滑成为奥运会项目之前,滑冰运动员已经经常在短道和长道上进行比赛。短道冰场可以终年铺设,随时为运动员提供训练和比赛场地。许多长道滑冰运动员就利用短道冰场练习并改进技术,其中一些人甚至参加短道速滑的比赛。
随着室内长道设施的出现,这种混用两种赛道的训练方式逐渐被淘汰。此外,由于短道速滑已经成为冬奥会的正式项目,运动员也不得不专注于短道的训练,以求在这个项目上获得成功。
折叠 奥运纪录
项目 | 纪录保持者 | 成绩 | 日期 | 地点 | |
---|---|---|---|---|---|
男子项目 | 男子500米 | 武大靖(中国) | 39秒584 | 2018年2月22日 | 韩国平昌 |
男子1000米 | 黄大宪(韩国) | 1分23秒042 | 2022年2月5日 | 中国北京 | |
男子1500米 | 刘少林(匈牙利) | 2分09秒213 | 2022年2月9日 | 中国北京 | |
男子5000米接力 | 匈牙利队 | 6分31秒971 | 2018年2月22日 | 韩国平昌 | |
女子项目 | 女子500米 | 苏珊娜·舒尔廷(荷兰) | 42秒379 | 2022年2月5日 | 中国北京 |
女子1000米 | 苏珊娜·舒尔廷(荷兰) | 1分27秒292 | 2022年2月9日 | 中国北京 | |
女子3000米接力 | 荷兰队 | 4分03秒471 | 2018年2月20日 | 韩国平昌 | |
女子1500米 | 崔敏静(韩国) | 2分16秒831 | 2022年2月16日 | 中国北京 | |
混合接力项目 | 混合2000米接力 | 荷兰队 | 2分36秒437 | 2022年2月5日 | 中国北京 |
折叠 我国发展
短道速滑项目在1981年被进入中国。1982年2月在北京首都体育馆举行了第一次全国短道速滑集训比赛。1983年起被国家体委列为年度全国比赛和全国冬季运动会正式比赛项目。在1987年第六届全国冬运会上,李金艳超过女子3000米的世界纪录,给长期在艰苦条件下努力奋斗的冰雪界带来了信心和希望。
在1988年加拿大卡尔加里举行的冬奥会上,短道速滑被列为表演项目。李琰勇夺1000米金牌,并打破1000米、1500米世界纪录;在1989年世界锦标赛上,郭洪茹获得3000米第一名,成为冰雪项目时隔26年之后的第一位世界冠军;李琰在1992年阿尔贝维尔冬奥会获得女子500米短道速滑银牌,这是中国短道速滑第一枚奥运奖牌;1995年世界锦标赛,中国队获得第一枚集体项目女子3000米接力的金牌;1996年世界锦标赛上,李佳军在1000米项目上的金牌,使中国在短道速滑项目上获得了第一个男子世界冠军。1997年杨扬在日本长野举行的世界锦标赛上获得中国的第一个全能世界冠军,至2002年世界锦标赛她连续夺取六届的全能冠军。2002年,在美国盐湖城举行的十九届冬奥会上,杨扬勇夺500米、1000米两块金牌,为中国实现了冬奥会上金牌"零"的突破。2006年第20届都灵冬奥会上,王蒙夺得500米金牌。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王蒙勇夺女子500米金牌,并打破十分钟前刚被打破的奥运会纪录。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周洋在女子1500米的赛场上,在决赛中八名选手出场的情况下,再次夺得一枚金牌并打破世界纪录。并且在该届冬奥会上,中国女子短道速滑3000米接力由王蒙、周洋、张会、孙琳琳组成,力压韩国队,夺得宝贵的一枚金牌。王蒙还获得了女子1000米和500米的金牌,中国女队包揽2010冬奥会短道速滑女子的全部金牌,这是短道速滑史上唯一一个国家包揽全部奥运金牌的壮举。
至今,经过二十余年的努力,中国短道速滑队这一集体在冬季奥运会、世界锦标赛、世界杯总排名上,先后有23位优秀运动员,20次打破世界纪录,获得103个世界冠军,在历届冬奥会上取得7金、10银、7铜的成绩,为中国的体育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除北京和东北的诸多城市,例如长春、哈尔滨、沈阳,七台河,佳木斯,齐齐哈尔等地,在西南的昆明,西北的兰州,华东地区的南京、杭州等地,也已陆续建成标准的冰场。其中北京、长春、哈尔滨、杭州自1998年开始,先后承办了国际滑联世界锦标赛、世界杯等国际顶级赛事。我们相信,短道速滑项目在中国必将拥有更为美好的未来。
在2014年举行的索契冬奥会上,王蒙因伤缺阵,的情况下中国选手继续锋芒毕露,周洋蝉联1500米冠军,成功卫冕;李坚柔勇夺500m金牌,刘秋宏、范可欣分别列为第四第五。男子韩天宇力压俄罗斯传奇人物维克多·安获得1500米亚军(继李佳军之后),武大靖获得男子500米获得银牌,1000米获得第四。中国男队组成的3000米接力阵容(武大靖、韩天宇、石竟男、陈德全)起跑出现摔倒的失误,站起来时已经远远拉下一大截了,经过这些奥运健儿的努力追赶最终获得一枚铜牌,可见这批年轻的中国男队的小将是中国新的希望。
中国代表团的希望之星女队:王蒙(继大杨杨之后第二位中国短道队的奇迹),刘秋宏,李坚柔,范可新。男队:梁文豪、武大靖、韩天宇、石竟男。中国短道速滑史上曾经涌现出李琰(改变中国短道队的人,主教练)、大杨扬(曾获得59个世界冠军,是中国历史的奇迹)、王春露、小杨阳、孙丹丹、付天余、李佳军、韩佳良等。
当地时间2017年3月12日, 2017短道速滑世锦赛在荷兰鹿特丹收官,中国队在女子3000米接力决赛中范可新、郭奕含、臧一泽和林悦获得冠军。
2018年平昌冬奥会短道速滑
折叠 编辑本段 中国名将
折叠 李琰
1988年,李琰在卡尔加里冬奥会上的短道速滑表演项目中获得女子1000米金牌和500米、1500米铜牌。并创造1000米和1500米两项世界新纪录。
1992年阿尔贝维尔冬奥会获得女子500米短道速滑银牌,这是中国短道速滑第一枚奥运奖牌。在1992年短道速滑世锦赛中获得500米和1000米两枚金牌。2003年任我国国家短道速滑队主教练。
折叠 杨扬
杨扬(Yang Yang ) ,女,冬奥历史上首位金牌获得者,实现了中国冬奥会金牌零的突破,1999年当选为国际滑联运动员委员会委员,2002年成为中国第一位冬奥冠军,整个运动生涯里一共获得过59个世界冠军。2006年在北京举行了退役仪式,2003年当选为世界反兴奋剂运动员委员会委员,2006年成为国际奥委会妇女与体育工作委员会委员,2010年更是以89票赞成5票反对的绝对优势当选国际奥委会委员。2016年6月10日以102票成功当选国际滑联第一理事。在国际滑联125年的历史中,杨扬是首位当选的女性速滑理事。
折叠 王濛
王濛(Wang Meng),女,1985年7月9日出生在黑龙江省七台河市,现役短道速滑名将,中国女子短道速滑队领军人物,并且是世界上第一位500米滑进43秒的女选手;2006年都灵冬奥会短道速滑女子500米冠军,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短道速滑女子500米、1000米冠军,3000米接力冠军成员,带领中国短道女队创下同一届中包揽该项目金牌的历史,是中国第一位蝉联冬奥冠军的运动员,也是我国第一位在一届冬奥会上获得三金的运动员。18年退役,现任速度滑冰国家集训队总教练。
折叠 李佳军
李佳军(Li Jiajun),男,1975年6月15日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前中国男子短道速滑的运动员,世界冠军,2009年7月2日,哈萨克斯坦短道速滑队主教练。如今,索契冬奥会周期刚刚幕启,李佳军又转换了一个角色--中国青年队教练。在首都体育馆,经常可以看见李佳军的身影。
折叠 周洋
周洋(Zhou Yang),女,1991年6月9日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短道速滑1500米第一名。做为唯一进入决赛的中国选手在受到美国选手凯瑟琳干扰的情况下,冷静坚韧,奋力冲击,以传奇般的爆发力战胜了包括三名韩国选手在内的多国集团,令人叹为观止(并以2分16秒993刷新奥运会记录)为中国队夺得在本届冬奥会的第三枚金牌,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一届冬奥会中夺得三枚金牌。周洋的这枚金牌也创造了另外两个纪录,她打破了韩国选手连续两届垄断,也成为了中国最年轻的(18岁)冬奥会冠军。另外,她还是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短道速滑女子3000米接力冠军成员。2014年索契冬奥会短道速滑1500米第一名。
折叠 编辑本段 重要赛事
世界短道速滑锦标赛:该赛事由国际滑冰联盟主办的,每年一届,比赛设个人项目和集体项目,个人全能成绩由各项名次得分总和评定。
短道速滑世界杯赛:该赛事是国际滑联的重大赛事之一,每年都要在不同地区举行6站世界杯赛,奥运会年除外,世界杯赛的目的是决定短道速滑运动员的世界排名及确认参加世界团体锦标赛和世界锦标赛接力比赛的资格,短道速滑世界杯赛面向所有国际滑联成员方,其均可报名参加比赛。
亚洲短道速滑公开大奖赛:该赛事是亚滑联传统赛事,自1990年亚滑联成立开始,该赛事除奥运年和亚冬会年每年举办一次。
中国短道速滑冠军赛:该赛事是中国级别最高、规模最大的短道速滑联赛。
折叠 编辑本段 组织机构
国际滑冰联盟(International SkatingUnion,ISU):简称国际滑联,1892年在荷兰成立,是创立最早的冬季运动项目的国际单项体育组织。国际滑联的任务是开展和普及速滑和花样滑冰运动,增进运动员之间的友谊和相互了解。国际滑联的主要比赛除了冬季奥运会的滑冰比赛外,还有速度滑冰、短跑道速度滑亚洲滑冰联盟冰和花样滑冰的欧洲锦标赛、世界锦标赛世界青年锦标赛等。
亚洲滑冰联盟:亚洲单项体育组织,1990年3月在日本札幌市成立。联盟的宗旨是加强亚洲各国和地区速度滑冰、冰球花样滑冰选手之间的联系和友谊,促进亚洲滑冰事业的发展。
中国滑冰协会:1980年单独成立。原属中国冬季运动协会。任务是推动全国滑冰运动的开展,提高技术水平;公布滑冰运动比赛规则和裁判法;审查和公布成绩纪录;组织比赛和学术、经验交流活动等。
折叠 编辑本段 硬件要求
折叠 场地
短道速滑比赛场地的大小为30×60米,场地周长111.12米,直道宽不小于7米,弯道半径8米,直道长28.85米。为确保运动员的安全,赛场四周要安放泡沫防护垫。
折叠 装备
短道速滑项目用品主要由冰刀和鞋子、冰刀养护用品和防护用具组成。根据规定,短道速滑运动员在参加比赛时,必须要穿着以下防护装备:短道速滑安全头盔、耐切割手套或皮革制成的连指手套、由防割防扎耐用材料制成的护踝、长袖长裤连身服、带有软垫的硬壳护膝、能够保护颈部动脉的护颈。
冰刀
短道速滑的冰刀与长道速滑的冰刀虽然从外观上看有较大的区别,但其结构却是基本相同的。短道速滑的赛道有许多弯道、倾斜角度大。一场比赛的选手人数较多,比赛时选手躲闪的次数多,滑跑的速度快,这就要求冰刀能够适应比赛的特点。和普通冰刀相比,短道速滑的冰刀更高更短,弧度更大,这种设计使得转弯更流畅;刀托是可移动的,滑跑时选手可自行调节刀刃的位置。冰刀管必须是封闭的,刀根必须是圆弧形。最小半径为10毫米。刀管最少有两点固定在鞋上,没有可动的部分。
冰鞋
短道速滑的冰鞋与长道速滑的冰鞋比较相似,不过它的鞋腰更高,鞋底、前鞋帮、后跟两侧都是硬性材质,其他部位为皮制。这样冰鞋更具稳定性,滑跑时的力量更大。
防切割训练比赛服
由于经常在比赛中发生运动员受伤的事件,因此在经过多年的观察后,国际滑联研究认为,短道速滑运动员高危险区域包括颈部、腹股部、腋部、臀部、下臂、手部、膝盖。所以国际滑联从2003年7月1日起,要求所有运动员在参加比赛的时候,必须要身穿防切割服,以保护自己的安全。
头盔
短道速滑选手使用硬塑料头盔来保护自己,以免遭撞击所致的伤害。短道速滑安全头盔应符合现行的ASTM标准。头盔必须有一个规则的形状不能有突起。
防切割护颈和护踝
护颈和护踝的主要作用是保护运动员的颈部和踝关节部分,他们的材质都为防切割、防刺穿的防切割材料制作而成。
护腿板
护腿板主要是放在防切割服膝关节下带有软垫部位,用来保护胫骨。目前大多数护腿板都是来自于足球中的护腿板,广大短道速滑爱好者可以拿足球护腿板来使用。
防切割手套
短道速滑运动员的手套主要以防切割为主,其次兼顾防水性能。所以大多数手套都会使用防切割材质并在手掌内侧挂一层胶,这样可以帮助运动员在弯道扶冰过程中避免弄湿手套。短道速滑手套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运动员的左手五个手指都会粘有树脂或胶质的手指扣,目的是运动员在弯道扶冰的过程中减少扶冰摩擦力。
折叠 编辑本段 项目分类
男子项目 | 女子项目 | 混合项目 |
---|---|---|
500米 1000米 1500米 5000米接力 | 500米 1000米 1500米 3000米接力 | 混合团体接力 |
折叠 编辑本段 项目历史
19世纪80年代,冰球运动在加拿大迅速普及,为摆脱严寒,一些地区相继修建起室内冰场。于是,一些速度滑冰爱好者便经常集聚到室内冰球场进行练习或追逐比赛。
19世纪90年代中期,自发的室内速度滑冰比赛在加拿大蒙特利尔、魁北克以及温尼伯等城市相继出现。当时参加室内比赛的选手中,有业余爱好者,也有运动员,如1893年、1895年以及1896年世界冠军获得者荷兰的杰普·伊登和早期速度滑冰世界纪录创造者挪威的阿克塞尔·保尔森以及加拿大速度滑冰运动员路易斯·鲁本斯坦等,而且就是保尔森发明了室内短跑道速度滑冰的冰刀。
19世纪90年代末,速度滑冰运动员进入室内训练或比赛在欧洲开始出现。当时冰球运动在欧洲刚刚开展,用于花样滑冰的室内冰场数量又很少,特别是人们将速滑运动员进入室内训练或比赛看做是一种偶发的自我调整,而当时加拿大和美国则将这种活动视为竞技运动。
1905年,加拿大首次举行室内速度滑冰公开赛,标志着短道速度滑冰的诞生。不久,美国也相继举行了室内速度滑冰比赛,由于速度滑冰比赛是在室内进行的而且跑道较短,所以就命名为短道速度滑冰。
20世纪20年代末开始,短道速滑逐渐传入欧洲。
1969年,英国梅登黑德举行了第三十三届国际滑联代表大会。在这次大会上,加拿大代表向国际滑联成员国印发了由马特起草的《短跑道速度滑冰规则》,会议决定成立旨在推进这项运动发展的“关系委员会”。通过两年的工作,关系委员会提出了一项关于成立短跑道速度滑冰技术委员会的议案。
1975年,第36届国际滑联代表大会通过短跑道速度滑冰技术委员会,并选举产生了组织机构,英国的欧内斯特·马修斯当选为首届主席,成员有加拿大的让·格雷尼尔、瑞典的拉尔斯-乌洛夫·埃克伦德以及意大利的奥塔维奥·钦关塔。
1976年,经国际滑冰联盟承认和支持的首次国际短跑道速度滑冰比赛在美国伊利诺伊州尚佩恩举行。奥地利、比利时、加拿大、法国、联邦德国、英国、意大利、挪威、瑞典和美国共10个国家派出了代表队。比赛的项目有男子和女子500米、1000米、1500米、3000米和男子3000米、5000米接力和女子3000米接力。
1980年,跑道短道速滑定为每圈111.12米,并一直作为标准沿用至今。
1981年,第一届世界短道速滑锦标赛在法国默东举行,接力比赛在这次赛事中仅列为表演项目。
1988年,短道速滑被列为冬季奥运会表演项目。
1990年,第四十三届国际滑联代表大会在英国克赖斯特彻奇举行,会议决定从1992年开始,冬季奥运会和世界锦标赛短道速滑场地定为30米×60米,标准的短道速滑比赛场地为每圈111.12米。
1991年开始,国际滑联决定定期举行世界短道速滑团体锦标赛。
1992年,短道速滑纳入正式比赛项目,设男子1000米、5000米接力及女子500米和3000米接力。
1994年,利勒哈默尔冬季奥运会增设男子500米和女子1000米。
2003年,开展短道速滑的国家和地区已由20世纪70年代初的11个发展到59个。
2018年7月,国际奥委会执行委员会将短道速滑混合团体接力项目列为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
折叠 中国
1981年,短道速滑进入中国。
1982年,国家体委正式决定在中国开展短道速滑运动,并将其列为全国和全运会比赛项目,国际滑联也将短道速滑列为亚洲冬运会正式比赛项目。从此,在中国各省、市、自治区纷纷成立了短道速滑队。黑龙江省成立了六个短道速滑训练队,当时,短道训练隶属于速度滑冰,在速度滑冰训练机构内设立短道训练组。
1983年2月,黑龙江省体委派金汉珠、杨万全教练带八名短道队员去日本学习、考察。他们在日本东京、名古屋、京都等城市同日本国家队进行共同训练,并参加了在京都举行的全日本第三十六届都道府短道速滑对抗赛,这是中国短道速滑运动员第一次参加国际性比赛。同年,短道速滑被国家体委列为年度全国比赛和全国冬季运动会正式比赛项目。
1987年,李金艳在第六届全国冬运会上打破了女子3000米世界纪录。
1992年,李琰在阿尔贝维尔冬季奥运会上获得女子500米短道速滑银牌,这是中国短道速滑第一枚奥运奖牌。
1995年,在世界短道速滑锦标赛上,中国队获得第一枚集体项目女子3000米接力金牌。
1996年,李佳军在世界短道速滑锦标赛男子1000米项目上夺得金牌,他也成为中国在短道速滑项目上获得的第一个男子世界冠军。
1997年,杨扬在日本长野举行的世界短道速滑锦标赛上获得中国第一个全能世界冠军。
2002年,在美国盐湖城举行的第十九届冬季奥运会上,杨扬夺得500米、1000米两块金牌,为中国实现了冬季奥运会上金牌“零”的突破。
2006年,在都灵冬季奥运会上,王濛获得短道速滑女子500米冠军。
2010年,中国女队包揽温哥华冬季奥运会短道速滑女子项目全部金牌。分别为女子500米(王濛)、女子1000米(王濛)、女子1500米(周洋)、女子3000米接力(王濛、周洋、张会、孙琳琳),在3000米接力中,中国队以4分06秒610的成绩勇夺冠军并打破世界纪录,在本届冬奥会上,王濛一人包揽3枚金牌,成为在此之前获得冬奥会金牌、奖牌最多的中国运动员。
2014年,索契冬季奥运会短道速滑项目中,周洋在女子1500米决赛中成功卫冕获得金牌, 李坚柔获得女子500米金牌。
2018年2月22日,武大靖在平昌冬季奥运会短道速滑男子500米决赛中以39秒584的成绩打破世界纪录并且为中国代表团夺得平昌冬季奥运会首枚金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