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 编辑本段 诞生及发展
第一阶段:1996年10月,H.323由ITU-T第十六研究小组颁布并成为一种多媒体通信的标准。在第一版本的H.323建议书中,主要描述了包交换网中的基本多媒体业务,即语音和数据业务。由于处于初期实验阶段,当时只为传统的电话交换网和局域网的多媒体业务制定了内容,对于服务质量(QoS)应达到的水平没有严格的定义
第二阶段:随着近几年IP网络的发展及VoIP的应用,支持新业务尤其是多媒体通信的需求加速了对H.323的修改。1998年1月,H.323的第二个版本出现了,它的改进之处在于,从功能定义上极大地支持计算机网上的电话业务,使我们利用包交换网实现高质量语音传递成为可能(VoIP)
第三阶段:ITU-T继续进行H.323的研究与发展,在H.323的第三个、第四个版本中加入了很多基于包交换网的其他类业务,例如传真业务、快速连接等。
折叠 编辑本段 体系结构
H.323系统的组成部件称为H.323实体(entity),包括: 终端、 网关(GW)、 网守(GK)、多点控制器(MC)、多点处理器(MP)、多点控制单元(MCU)。其中,终端、网关和MCU统称为端点,端点可以发起呼叫,也可以接受呼叫,媒体信息流就在端点生成或终结。网守、MC和MP则不可呼叫,但网守参与呼叫的控制,具有运输层地址,是可寻址的H.323实体。MC和MP执行多点呼叫信息流的处理和控制,是系统的功能实体,物理上总是位于某个端点之中,因此没有独立的运输层地址,是既不可呼叫又不可寻址的H.323实体。网守又称为网闸或关守,为H.323端点提供地址翻译和PBN接入控制服务,还可以提供带宽管理和网关定位等服务。网守是网络管理点,一个网守管理的所有终端、网关和MCU的集合称为一个管理区(Zone),一个管理区至少包含一个终端,可以有也可以没有MCU和网关,有且仅有一个网守。网守完成的主要功能包括:地址翻译、呼叫接纳控制、带宽控制、区域管理、呼叫控制信令、呼叫权限、带宽管理、呼叫管理、网络管理、其它功能如终端带宽预留、目录服务、管理信息库等。
网关是提供H.323终端和广域网上其它ITU终端之间实时二方通信的端点设备 。
H.323规定的视频会议系统结构如下图所示,其中虚线框的内容为H.323协议内的内容。
H.323网守:主要负责认证控制、地址解析、带宽管理和路由控制等。当H.323网络中不存在网守时,两个端点是不需要经过认证就能直接通信的。但是这样不利于运营商开展计费服务、扩展新功能等。
折叠 编辑本段 323标准
H323标准提供了基于IP网络(包括Internet)的传送声音、视频和数据的基本标准,它是一个框架协议。
下图可以清晰地描述出H.323协议及其与PBN协议的关系:
H.323标准主要包括的协议参见下表。
H.323系列标准的主要内容
标准名称 | 主要内容 |
H.323 | 基于包交换网络的多媒体通信系统,此协议总体上介绍了基于包交换网络的视频会议系统和终端的要求,解释了呼叫建立的基本过程。 |
H.225 | 呼叫信令协议以及包交换网络中的媒体打包,此协议规定了如何进行媒体打包。 |
RAS | 呼叫接纳状态(Registration, Admission and Status)协议,是H.225.0组成部分。为网络管理点(GK)提供确定端点地址和状态、施行呼叫接纳控制等功能。 |
H.245 | 媒体通信控制协议,此协议规定了具体的通信控制信令,描述了各类通信消息(包括多点控制方面的信令)。 |
H.235 | H系列多媒体终端的通信安全和加密机制,此协议提供安全和通信加/解密的标准规定。 |
H.283 | 逻辑通道传输的远端控制协议,此协议描述了如何通过逻辑通道进行远端设备的控制。 |
H.248 | 网关控制协议,此协议描述了网关设备。 |
G.7xx | 音频编码规范,包括G.711 G.729A和G.723.1等常用的音频格式,还包括G.722、G.728、AAC等其他编码格式。 |
H.26x | 视频编码规范,包括H.261、H.263、H.264等 视频编码格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