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 编辑本段 历史沿革
1952年10月1日,中新社在北京正式成立,"中国新闻广播电台"开始向海外播音。其前身为1938年成立的国际新闻社。
1954年2月13日,把原来印发的广播新闻稿、通讯稿和选稿改编为综合的日刊--《中国新闻》。国内统一刊号为CN11-0001。
1954年11月28日,中新社第一届理事会会议在北京南河沿文化俱乐部召开。
1959年1月,中新社电影队成立。中新社电影电视工作由此发端。
1960年,中新社摄制的《泰山南北》《北京漫步》《齐鲁英豪》等影片在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柬埔寨上映。
1962年12月20日,在中侨委礼堂召开全社会议,庆祝中新社建社10周年。
1964年底,采用中新社稿的海外华侨报刊已达70家以上。
1974年6月27日,中新社记者蔺安稳采写的《秦始皇陵出土一批武士陶俑》成为中国媒体对"世界第八奇迹"兵马俑出土的首次报道。
1975年5月15日,"中国新闻广播电台"停止口语记录新闻广播。发稿方式改为中文电传模写,是中新社发稿工作的一大改进。
1979年10月6日,中新社播发通讯员稿《宋景孚等回国为父宋哲元扫墓》,此稿获1980年全国好新闻二等奖。这是中新社稿件首度获全国好新闻奖。
1983年1月30日,由中新社与英国阿什影业公司合拍的电视纪录片《龙的精神》在英国第四频道开播,引起轰动。这是中国内地电视片(合拍片)首获"艾美"大奖。
1984年6月,彩色故事片《原野》在意大利威尼斯电影节获评"最值得推荐影片",并获中国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
1987年9月15日,中新社安排并接待台湾《自立晚报》记者李永得、徐璐到祖国大陆采访。这是38年来台湾记者首次到祖国大陆公开采访。
1988年,中新社从美国引进"中新社IPX-16国际通讯网"系统,开启中新社数字通信之先河。
1988年,中新社与辽宁电影制片厂合作拍摄的电影故事片《春桃》出品。获国家广电部优秀影片华表奖,第12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第9届香港电影节十大华语片奖。
1991年8月12日,中新社记者郭伟锋和新华社记者范丽青突破42年人为藩篱,前往台湾采访。
1992年11月,中新社和台湾《中国时报》社在台北共同举办两岸媒体首次研讨会。
1995年4月,从香港接口进入国际互联网,使中新社成为亚洲上网最早的中文媒体。
1997年2月17日,中新社新闻采编网络系统正式投入使用。该系统是中国内地同业中规模最大的、分布地域最广的能够通过因特网联网作业的新闻采编系统。
2000年1月1日,《中国新闻周刊》创刊。中新社旗下还有《华声视点》《经济周刊》《中华文摘》《时代传媒》等刊物。
2000年2月,中新社记者王瑶拍摄的《六十岁的艺术家重返舞台》获43届"荷赛"(世界新闻摄影大赛)艺术类组照一等奖。
2001年9月16日到18日,中新社主办的"首届世界华文媒体论坛"在南京举行。
2002年8月14日,由中新社主办的《世界华文传媒年鉴》,于2003年正式出版,是记录华文传媒发展历史的大型辞书,在国内外公开发行。
2003年8月,《中国新闻社50年史稿》一书出版。这是中新社首次编辑出版本社史稿。
2004年7月,中新社南海影业公司拍摄出品的故事影片《一百万》被2004年美国纽约国际独立电影节评选为最佳外语片。
2005年6月12日,中新社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在上海签署合作协议,联合设立教学实习基地。
2008年1月16日,中新社《世界华商发展报告》课题组撰写的《2007年世界华商发展报告》发表。
2008年1月,中新社社委会首次编辑出版《中国新闻社章程》。这是中新社制度建设的总体规范核心内容,共收录近百项工作制度管理规定,也是中新社全面加强制度建设的标志。
2011年7月1日,中新社推出英文网站,域名为Ecns.cn。
2012年6月5日-12日,中新社和云南省政府新闻办共同举办了"行走中国·海外华文媒体云南行"活动。此后,中新社每年举办"行走中国"采访活动。
2012年9月13日,中国新闻社成立60周年纪念大会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为中国新闻社题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分别发来贺信。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出席纪念大会并讲话。全国政协副主席万钢出席大会。
2013年8月,以"中国新闻社"为认证名,在新浪开设法人微博帐号,在脸谱、推特等境外著名社交网站开设微博帐号。
2014年2月,举办"新世纪丝绸之路华文传媒论坛",启动"新世纪丝绸之路华媒万里行"采访活动,陆续派出六路记者分赴十余个国家进行采访,以多种形式对外传播"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意义。
2014年,中新社记者贾国荣以一组报道中国运动员精神风貌的组图《杠上争锋》,获得第57届荷兰世界新闻摄影比赛金奖。
2015年,开发推出了针对广大侨胞的应用性移动客户端《侨宝》1.0版本。
2017年10月,中国新闻周刊首期"雄安专刊"--《雄安时代》正式出版上市。
2018年,中新社电讯通稿《"十九大十九问"系列报道》和中新网《权威专家解析印军非法侵入我国领土的背后》两件作品,分别荣获中国新闻奖国际传播和网络访谈项目一等奖。
折叠 编辑本段 主办活动
中新社每两年主办一次"世界华文传媒论坛",是规模最大的全球华文传媒领袖峰会。作为主要为海外华文媒体提供多元化服务的通讯社,中新社成功地搭建起这个开放性、国际性、高层次的平台,为世界各地的各类华文媒体探讨自身在海外的生存发展,促进海外华文媒体之间及它们与中国大陆传媒界的沟通和交流,提升海外华文媒体的整体素质和水平,表达海外华文媒体的心声提供了重要平台。华文传媒论坛已成为一个知名品牌,在港澳台、海外华文媒体及中国大陆的新闻界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和信誉度。
2009年第五届论坛期间,在中新社倡议下成立了以"服务、互动、平等、共赢"为宗旨的"世界华文媒体合作联盟",联盟有34个国家和地区的304家成员单位。
历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信息 | |||
届数 | 举办时间 | 举办地点 | 论坛主题 |
第一届 | 2001年9月 | 南京市 | 面对新世纪的海外华文媒体 |
第二届 | 2003年9月 | 长沙市 | 海外华文媒体的沟通、合作、发展 |
第三届 | 2005年9月 | 武汉市 | 全球"中国热"中的海外华文媒体 |
第四届 | 2007年9月 | 媒体高端论坛 | |
第五届 | 2009年9月 | 上海市 | 全球金融危机下的华文媒体、海外华文媒体与上海世博 |
第六届 | 2011年9月 | 重庆市 | 国际话语体系中的海外华文媒体 |
第七届 | 2013年9月 | 青岛市 | 中国梦--世界变局与华文媒体的新使命 |
第八届 | 2015年9月 | 海外华文媒体200年--薪火传承与时代担当 | |
第九届 | 2017年9月 | 福州市 | "'一带一路'与华文媒体新发展" |
第十届 | 2019年10月 | 石家庄市 | 牵手世界,见证时代--华文媒体的'中国故事' |
折叠 编辑本段 组织机构
中新社总社设在北京市,下辖总编室、通稿发稿中心、政文部(军事部)、经济部、摄影部、特稿中心 、港澳台部、国际部、网络中心 [ 中新网编辑部视频新闻部侨务新闻部]、影视部、海外中心、《中国新闻周刊》、《中国新闻》 编辑部、图片网络中心、华文传媒研究中心等10 余个采编部门和10 个管理职能部门。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及香港、澳门,设有33 个分社,在台湾派有驻点记者。在澳大利亚、比利时、巴西、德国、俄罗斯、法国、菲律宾、哈萨克斯坦、韩国、加拿大、柬埔寨、马来西亚、美国、南非、尼泊尔、日本、泰国、印度尼西亚、英国等19 个国家设有分社。在北京、纽约、香港设立发稿中心。
折叠 编辑本段 所获荣誉
2020年1月8日,中国新闻社政文部入选2019年全国"扫黄打非"先进集体公示名单(公示期为2020年1月8日至1月14日)。
折叠 编辑本段 现任领导
中国新闻社社长:陈陆军